初中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08 11:38: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教学设计

初中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立身、立业之本。这节课通过三个事例的叙述,依次需要学生掌握人格是平等的重要内容,维护人格平等就要维护人格尊严,让学生了解法律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学情分析

  我今年带四个班的'思想品德课,这届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七年级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所以上课感觉很吃力,课后作业的完成也不太理想。有的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较大,所以平时表现不太积极。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自尊心,自觉地尊重他人,增强捍卫自身人格尊严的意识。

  能力:

  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知识:

  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侵犯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主要内容。

  2、维护人格尊严。

初中教学设计2

  新课改中的初中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全面发展,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英语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树立起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

  常规的英语教育以语言知识为本,教师主要担当着一名英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学生则成了被动的语言知识的接受者。这种单向传导式的、以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语言能力和态度情景培养为特征的、封闭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英语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扭转学生长期以来在课堂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变被动为主动。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应以传授知识教学中的客体转化为主体,他的任务不再是接受知识,而是以主角参与学习、创造,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获得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的关系,彻底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和题海战术等旧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既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精神,达到既“授生以鱼”又“授生以渔”的最高境界,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教育的惟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心理倾向和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学习者自身的变化,从这一意义上讲,所有的学习都是“自学”。可以这样说,教学实践的根本目的是要逐步确立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就是塑造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就英语教学而言,英语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英语教师通过言语活动促进学生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从而形成英语运用能力英语能力的这种内在性决定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换言之,学生主体观是能力目的论的必然推论,其内涵是,学生是言语活动的主体,也是言语能力发展的主体;促进学生主体的言语活动是开展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主要环节。

  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具体帮助。课堂上,表扬学习进步的学生,同时更要关心和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尽量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进步。

  三、巧妙设计课堂活动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交际服务,把它作为沟通、交流、获得信息的工具。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判断一堂课的教学的有效性主要看其是否达成传授者所预定的教学目标,判断学习者是否能够掌握既定的教学目标并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为达成这些目标通常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这些主体完全投入到学习中,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1)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切、自然、轻松地实践语言活动。

  (3)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任务分配;指令简练、清晰,以保活动的顺利完成。

  (4)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和时代特点,使活动具备趣味性、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5)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运用多媒体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特别适合于外语教学,它可以再现图、文、声并茂的语言环境,为外语教学提供更为理想的条件,创造出一个更富表现力和真实感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效率倍增。

  总之,通过多媒体的辅助,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探索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增加课堂教育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

  伴随着2l世纪的到来,英语教学必然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以求与未来社会的需要接轨。对于教与学这相辅相成的二者来说,光教师“满堂灌”,而不寻求学生的配合,只能是“一厢情愿”,唱独角戏是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尤其对于现今活泼好动、分析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探究能力。因此,新课改中的初中英语教学,英语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从而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学习自然会进入佳境。

初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思维。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让学生认识到创造思维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学会攻破思维定势,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思维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团体活动材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2-3分钟)

  师:同学们好!在开始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叫做“大-小西瓜”。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当我说出大西瓜的时候,你们的手就要相应的摆出小西瓜的形状,当我说小西瓜时,你们的两只手必须摆出抱着一个大西瓜的形状。做对的同学就坐下,做错的同学继续做,同组的人互相监督。游戏开始!

  谁想来分享一下你在做这个游戏时的感受呢?

  我们这个活动运用的是逆向思维,今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创新思维的乐趣。欢迎同学们来到今天的《创意集市》。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大-小西瓜”游戏这个环节,活跃课堂气

  氛,同时利用游戏中的逆向思维,导入新课内容—创新思维。

  二、创意集市第一站:创意解题

  1、每人手中的白纸上有3x3排列的9个点。请用四条连续的直线连接九个点。

  先独立思考,若3三分钟后还不能解决,可以小组内相互交流。

  2、展示结果:请成功连接9个点的同学向全班展示结果。

  3、分享:你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揭开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请成功的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感受;请没有成功的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师总结:面对在框内连线的题目,我们都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所画的线不能超出框的范围。这其实就是一种惯性思维,只有利用与之相对的创新思维去突破它,我们才能解开这个谜题。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呢?心理学家说,创新能力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也离不开后天的训练。希望下面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帮助你掌握打破惯性思维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的讨论的总结,引出本课核心内容——创新思维。

  三、创意集市第二站:百变回形针活动规则:

  (1)请在3分钟内想出尽可能多的回形针的用途;

  (2)想法最多、最新奇的小组获胜。注意:

  1、做活动中不要有任何批评意见,只考虑想法,不考虑可行性;

  2、想法越古怪越好,鼓励异想天开;

  3、所要求的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4、可以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小组讨论:

  1、你在活动时有什么样的顾虑?看到别人的创意后,你有什么想法?

  2、为什么组内小组成员会有如此多的创意,他的积累源自何处?

  3、看到组内成员的分享和经验之谈,你又有和感触?你觉得这次活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让学生交流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教师依据小组分享梳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四、创意集市第三站:创意小屋

  有两个房间,在A房间里有三盏灯,这三盏灯的开关都在B房间里(每一个开关只能控制一盏灯),另外,只有进入A房间才能看到里面的`三盏灯是否亮着。现在假设,你只能进一次A房间,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判断出三个开关分别控制哪三盏灯?(最多

  给学生3分钟时间思考)

  请成功的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感受;请没有成功的同学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教师讲解:平时我们都习惯于认为,灯就是用来照明的,那么自然就会想到“看”它是否亮过,再沿着这一思路去找解决方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跳出这一思维定势,联想到灯不但会发光还会发热,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你以后成为一名侦探,这样的思维方式会不会很有用呢?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提示下,能运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五、创意集市第四站:创意大比拼

  根据老师发给每个小组的材料,要求每组在15分钟之内用所发的材料建造一个外形美观,富有创意的物体。给这个物体命名。各小组完成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比。

  小组讨论:

  (1)在活动中,组员们表现如何?

  (2)在活动中,你做了那些工作?

  (3)参加本次活动你有何感受?每组选一名学生上台分享活动收获。

  设计意图:发挥团队创造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迁移到学习生活中。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堂课你们表现很出色,老师欣喜的看到你们具备了创

  新人才的素质,你们不仅懂得了什么是创新思维,还有创新意识。神奇的大自然正等待你们去探索,老师坚信,通过努力,你们中间也许会出现第二个爱迪生,第二个阿基米德,你们相信吗?

  创意集市

  学情分析

  中学生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并由经验型转向理论型。辩证思维能力的增强,让他们看问题不再那么绝对化,思维的创造性也在迅速发展。但是,七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发展相对不成熟,存在思维定式、功能固着等现象。本节课旨在鼓励学生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处理问题,逐渐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意集市》效果分析

  本节课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创意集市》。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环节,通过设计“大-小西瓜”游戏这个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利用游戏中的逆向思维,导入新课内容——创新思维。

  二、活动开始让学生体验思维定势带来的解题困惑,通过老师提示,学生逐步体会到了创新思维的乐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

  三、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分享,是创新思维的训练达到高潮。教师依据小组分享梳理补充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性的解决了一个开始看来不可能的问题。

初中教学设计4

  《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全文,了解文学体裁和什么是“托物言志”。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作为本课的重点。把托物言志的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基础,能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反译并熟背课文;

  2、了解衬托的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映衬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景导入

  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

  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初步感受“莲”的形象

  2、诱思导学

  教师出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点拨指导。

  1学生自读课文:弄清字、词、节奏。

  2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4分组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及提示理解文意。

  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说”?

  2、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3、文章开头为什么先写陶渊明和世人的`爱好?

  4、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5、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6、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7、莲花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

  8、作者为什么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学习合。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4、朗读背诵指导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

  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5、拓展延伸

  1与莲花有关的诗歌

  2写几句关于莲花的话可以是对莲花的描写,学习本文的感受,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6、课文总结

  1归纳主题(找出中心句)

  2了解本文衬托的写法

  本文中,作者除了写莲,还提到了什么花?几次提到?作用是什么?

  衬托的两种类型——正衬,反衬

  (1)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与众不同)

  予爱莲

  (2)菊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衬托,表现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莲花之君子者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何人(衬托,感慨世风恶浊,表现作者洁身自好)

  牡丹之爱众

  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对比烘托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我在教学设计中努力探求一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把学生活动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的方法,着眼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培养他们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以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能力。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通过自学,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方法上,并把课堂当作他们能力展示的天地,激发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在其中令我不满意的是,不是所以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调动起来,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多找寻方法,促进我和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可以考虑减去课堂环节的“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习;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二、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利用下午自习完成背诵任务

初中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并演唱《龙船调》这首歌曲,学生能够体验到湖北民歌歌曲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学唱、以及创编歌曲,能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以及音乐实践能力。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对唱的概念与形式及衬词的特点,熟练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熟练、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

  能够体会到歌曲中强烈的湖北土家族民歌的特点,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通过表演导入的方式演唱三首民歌,请学生根据歌曲猜测所属省份:

  歌曲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内蒙古);

  歌曲二:“达阪城的姑娘”(新疆);

  歌曲三:“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山东)。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请学生回忆湖北有什么民歌?引入本课《龙船调》。

  (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

  并设问:“歌曲是用怎样的速度演唱的?又给你带来怎样的整体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速度稍快,情绪优美抒情。

  2.复听歌曲

  引导学生聆听歌词并设问:“歌曲描述了怎样的内容?歌词有怎样的特点呢?”

  学生自由发言。(讲述了妹妹去过河,请艄公来推她过河的情景;特点是有很多衬词,生活气息浓厚等。)

  教师结合多媒体补充总结:这是一首湖北民歌,一首对唱歌曲,由《种瓜调》为基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词义精炼,旋律流畅、优美动人,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土家幺妹儿的娇羞、妩媚,秀才的酸腐、挑逗,和驼背艄公的幽默、野性。音乐特色在于其旋律起伏较大,单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并在上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40首民歌大连唱》优秀民歌。

  (三)学唱歌曲

  1.进行简单发声练习,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进行发声;

  2.教师范唱歌曲,学生小声哼唱,熟悉曲调以及歌曲中的节奏规律。

  3.教师弹奏钢琴,学生跟唱乐谱,发现学生节奏与旋律有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纠正并范唱一遍。

  4.教师播放歌曲表演视频,带领学生以模仿的形式感受歌曲中衬词的特点以及表现方式。

  5.教师讲解对唱的概念及衬词的相关内容,借用音频引导学习湖北方言在歌曲中的表达。(正zeng;是si;雀qiuo;哥guo;河huo;个guo)

  6.组织学生对衬词部分进行男女分角色搭配演练。

  6.教师弹伴奏,学生填词演唱,提示注意模仿表演视频中情感的突出与表达。

  7.以对唱的形式进行男女及分组练习演唱。

  (四)巩固提高

  播放维也纳金色大厅里,宋祖英演唱《龙船调》的视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外国人在演唱中国方言歌曲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分享,教师给予评价。

  播放《新龙船调》,请学生对比分析有什么异同。(加入流行元素,不失民族风味)。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演唱《龙船调》。了解了歌曲的背景,感受到了湖北民歌的特点,对民族音乐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希望同学们保持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更加热爱我们不同民族的音乐与文化。

  作业:请学生课后收集一些其他的民歌,进行对比分析。

  四、板书设计

初中教学设计6

  一、说教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大家知道,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但并不意味着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多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还是图形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直观性进行教学,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实物操作、观察比较,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说教学重难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教学重点,而理解"任意两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接下来说说这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这一系列活动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这一节课的学习方法。整节课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过程。

  以下是我的而教学流程。

  四、说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按照8个环节进推进:

  第一环节:矛盾冲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变魔术,用长度分别是15厘米,13厘米10厘米的三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在学生认为我的魔术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时,我让一个学生也上来变一个(给表演的学生提供长度是15厘米,9厘米,26厘米的小棒)学生围不了三角形。我说,他没能围出一个三角形,你能吗?(不能)问题到底出在哪?学生估计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三根小棒上,认为第三根小棒太长了,如果是这样,我就把第三根小棒换成5厘米的,还是围不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怎么就围不起来的呢?看来,看来,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跟它们的长度有关,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在教师能变魔术,而学生却变不成的矛盾冲突中,可能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开始这节课的数学思考了。此处"魔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在于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数学思考之中。

  第二环节:初建模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摆一摆、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大胆表达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给学生提供研究的材料,(5根小棒,不同颜色长度不同,红色(2根)3厘米,绿色5厘米,蓝色7厘米,黄色8厘米。)并提出操作要求(ppt出示)

  (1)从这5根小棒中任意选取3根围一个三角形;

  (2)同桌2人合作,共同摆小棒。

  (3)摆完后共同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音乐响起开始,音乐停止时活动结束。

  看哪一组完成最多最好。

  这一环节是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全员参与,人人有事做,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反馈(1)3 3 5(2)3 3 7

  (3)3 3 8(4)3 5 7

  (5)3 5 8(6)3 7 8

  (7)5 7 8(ppt出示表格)

  观察: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城三角形呢?

  最后引导归纳: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师板书)

  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教师围绕"核心知识"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的思考沿着教学目标不断深入。

  第三个环节,完善模型。

  回到变魔术的环节,验证学生没有围成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9+15<26再一次引起冲突,但是9+15>5怎么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完善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验证老师变出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0+13>15 10+15>13 15+13>10

  第四环节:验证模型。

  验证:让学生画出任意三角形,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再算一算,三边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考过程,让学生猜想,发现,归纳,验证,寻找反例等数学活动中思考、辨析、释疑、概括、推理,有效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构建了一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模式。

  第五环节:应用模型。

  判断下面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

  (1)2厘米3厘米8厘米()

  (2)4厘米7厘米8厘米()

  (3)6厘米5厘米8厘米()

  (4)5厘米14厘米9厘米()

  (5)5厘米9厘米13厘米()

  第六环节:优化模型、并体会极限思想。

  ——优化

  有的学生很快做出判断,他们有什么诀窍?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打破刚才建构的数学模型,抓住问题本质属性,留下两条短边与长边比较,形成最优化的数学模型结构——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极限思想

  让学生重点观察(4)中的数据

  提问:5厘米和9厘米能与多长的小棒围成三角形?

  学生思考:第三边不比4厘米短,不能超过14厘米(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是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让学生感受当两边的长度是5厘米和9厘米时,第三边的长度在4与14厘米之间,感受当第三边变成4厘米或14厘米时,三角形便不存在,将成为一条直线,感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充满理性的思考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甚至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七个环节、走进生活

  老师要去小雨家家访,走哪条路近?请你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

  《三角形三边关系》说课

  走小路近(让学生说明理由)

  (ppt显示草坪)

  还走这条路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让学生感知作为人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有一份人文情怀,彰显数学的大教育观。)

  第八个环节:课后延伸。

  播放《将军饮马》的故事(课件呈现图)

  教师讲述:古希腊有一位聪明国人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不远千里来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将军从A地出发到河边饮马,再到B地视察军营(出示图),怎么走路线最短?(出示路线图)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吗?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做到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纵观本节课,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职与要求,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慢慢跟着学生的脚步,让学经历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经历、思考、反思、发展,作为教者,我们一路倾听花开的声音。

初中教学设计7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中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

  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初中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初中教学设计10

  有配套的教学PPT、说课PPT、完整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请点进我的主页查看,祝老师身体健康、事事顺遂!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本单元主要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所选篇目均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二)本课教材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诗人普希金创作于被流放期间,遭受了人生的巨大挫折。诗人非但没有抱怨生活,还把时下的磨难当做一段丰富的经历,反映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富有哲理。可使学生心灵得到洗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班级基础较好,且本课直抒胸臆,篇幅短小,为现代诗歌,学生阅读上没有障碍。但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遭受的挫折对于现代中学来说无法感同身受,不能体会。因此我将以创作背景着手,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去感受着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了解普希金生平及创作情况;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提高品味、赏析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样化朗读、对比阅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从语句中,揣摩作者的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体会诗歌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了解普希金生平及作品;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哲理。

  学习难点:体会诗歌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及工具

  教法:析疑法、读书指导法、启发法

  学法:多样化朗读法、讨论辨析法

  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回忆性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海伦·凯勒么?有没有哪位同学起来说说她的故事?这位同学向我们讲述了他心目中的海伦·凯勒,是一个聋哑人,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微笑着面对自己的缺陷,努力生活,成为了一位作家。海伦·凯勒笑对挫折、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改写自己命格、不服输的'精神令我们敬佩。“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在面对挫折时,是怎样的态度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检查预习,积累常识

  1.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更赞誉他“一代宗师”。

  2.写作背景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于革命,追求自由,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此诗写于其流放期间。

  3.主要作品

  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大海》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三)唤醒诗中的情感(第一乐章)

  1.听音频范读(要求:注意PPT上红体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2.生自由朗读,再请一个男生,一个女生,按照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对于两位同学语气的舒缓、情感的把握提出自己的见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男,舒缓地)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女,真诚安慰地)忧郁的日子里需要安静:(男,稳重的)相信吧,快乐之日将会来临。(男女合,乐观地)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男,平稳深沉地)现在却常是忧郁。

  3.思考:本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一切都是瞬息,(女,响亮亲切地)怀揣希望、积极向上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男女合,深切怀念地)

  (四)感悟诗人的情感(第二乐章)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思考1:一读标题,生活欺骗了作者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用?

  使作者遭受了挫折。拟人的手法,赋予生活以人的情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思考2:忧郁的日子可以换成(在逆境中)日子。

  思考3:作者创作时身处于逆境,你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感伤了么?为什么?

  没有。因为作者的态度是“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他相信“快来的日子将会来临”

  思考4:你是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还念”?(小组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五)做自己情绪的掌控者(第三乐章)

  思考5:再读标题,想想生活会欺骗你么?如果有,你会怎么应对?(自由发言,分享生活)

  师以图片举例,启发学生思维。

  (六)拓展延伸,个人展示拿起手中的笔,试着写一写:假如,不要,不要!需要。相信吧。

  (七)课堂小练,复习巩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了(A)A.劝说的口吻B.教训的语气C.激昂的语调D.激动的语态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对其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告诉了人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坎坷,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B、全诗表达了诗人坚定信心:忧郁的日子终将会过去,幸福就要来临!

  C、读完此诗,宛如聆听一位长者对于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

  D、这首诗是用劝说的口吻,直接告诉人们人生的哲理。

  (八)作业布置,不断提升

  1.反复朗读,再次体会诗歌中的哲理

  2.回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时,你的心路历程以及解决方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初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读书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主要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写作特点。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从中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课前学习:

  阅读原著或青少版,养成作批注、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一、歇后语引入

  猪八戒照镜子——花果山猴子——猪八戒的武艺——猪八戒的后背——

  牛魔王和小白龙拍大头贴——猪八戒吃人参果——《西游记》剧组开会——

  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这些有趣的歇后语都来自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西游记》。板书:西游记

  二、回顾阅读方法

  1、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想问一下你们,当你拿到这样一本的书,你通常是怎么读它?或

  有什么你想提醒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的。老师总结了一下,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四点。幻灯出示:

  (整本原著——浏览、跳读,把握大意)

  ①观看前言后序,了解写作背景、故事梗概、主要人物。

  ②采用浏览法、跳读法阅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③观看目录,了解故事情节。

  ④遇到不懂的,可以自己揣摩或参考译文,作批注或摘记。

  三、整体感知

  1、了解主要内容。

  《西游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之前你们都从哪些渠道了解过这本书的内容?那么谁来说说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幻灯显示:小说的前七回写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事,八到十二回交代了取经的缘起,从十三回到最后,写的是孙悟空被迫皈依佛门和八戒沙僧护送唐僧,一路斩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西天取的真经。

  2、看目录、说情节、知人物

  浏览书的目录,你有什么发现?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故事情节? 认识了那些特征鲜明人物?板书:情节、人物

  《西游记》提到的人物有很多,主要人物有哪些?板书: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对于这四个主角,有人喜欢活泼的猪八戒,有人喜欢憨厚的沙和尚,有人喜欢孙悟空,也有人喜欢唐僧,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这样,咱们就替他们来个自我介绍,请你任选一个角色,小组推荐一名来说说。

  四、细读情节

  1、明确读法。

  同学都谈了自己印象深刻的情节,很多同学对三打白骨精经典片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经典的片段。这是在西游记的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读这些经典片段,又该怎么读呢?

  小结(经典片断----细读:理解,想象,反复品味)

  2、情节回顾。谁愿意帮助大家回忆一下“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情节?指导回顾:按情节发

  展,先说起因,再说经过、结果。

  3、细读“三打”,感受情节曲折,感悟人物性格

  快速浏览这一回,找出写悟空“三打”的句子

  投影出示:“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你瞒得了别人,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

  自由读一读这描写“三打”句子,选择一句你喜欢,反复读一读,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指导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想象悟空打时情景,在边演边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

  读这“三打”,你的心情怎样?这三打出了什么?指导细细体味描写悟空动作、语言的这些话。

  体会三打的妙处。可是,有人说一打就是打死白骨精,这样写更能表现悟空的本领高强。你怎么认为?

  4、感悟写法。

  这种写法叫反复叙事。(板书:反复叙事)整本书都像这个故事,都可以看成是反复叙事。在情节设计上,八十一个历险故事有着大致相同的模式:遇到妖魔鬼怪——唐僧被抓——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降妖;不成向上界求助——唐僧获救,将一个个情节像冰糖葫芦式的串联在一起。把白骨精替换成别的妖精,说说情节的发展。

  这种反复叙事的写法在小说还有,比如——“三借芭蕉扇”,《水浒》中的“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五、聊故事中的人物。

  投影出示:

  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结合具体的情节、片段谈人物性格。重点交流对四个主角。鼓励有个性的解读,引导全面地理解。

  如交流对八戒的人物评价的句子。

  八戒挑唆道:“师父,这女子分明是此间农妇,哥哥失手将她打死,怕你念什么紧箍咒,故事使个障眼法儿,变作这等样东西,哄你不念咒哩。”

  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谗,夺过罐子就要动口。

  八戒又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

  八戒道:“那怪闻言,越加忿怒,骂道:‘是个什么孙行者,我可怕他?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饶他猴子瘦,我也把他剁碎着油烹!”

  小结:

  当然,对于这样一部宏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也一定会读出一些有自己个性的独特见解。出示人们读《西游记》的经典评述。

  六、课外延伸。

  运用学法,推荐阅读《野生的爱尔莎》、《绿山墙的安妮》、《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草房子》。

初中教学设计12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着重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在兴趣中形成自主锻炼和终身锻炼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促进同学间、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培养学生对篮球知识、技术的不断追求;对同学热情帮助;对集体善于关心的良好品质。通过小组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交流与协作,从而达到提高机能,发展体能,增进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与对象

  1.教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四,篮球熟悉球性、运球技术。

  2.对象:初一男生。

  三、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激发参与、促进协作、熟悉球性、提高篮球运球技能。

  2.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培养自主锻炼和终身锻炼的意识。

  四、教法、手段与学法

  1.教法:讲解示范、启发诱导、语言激发、表扬鼓励、纠正错误、分组练习等。

  2.手段:运用多媒体手推车、体育教学课件等。

  3.学法:观摩思考、动手动脑、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互纠互勉等。

  五、课的程序与构思

  1.常规导入:在课的开始部分,运用集中注意力练习,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

  2.愉悦热身:(1)在教师或体育委员的带领下,做慢跑和“喊数抱团”游戏。(2)采用迪斯科音乐带领学生做热身操。

  3.小组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分四小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各小组长的带领下,应用教学课件,确定本小组的复习内容(1)熟悉球性;(2)传球。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同学间的互学、互纠、互帮、互勉,达到共同探究和掌握篮球运动技术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参与与协作。

  4.为学生创建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教学课件,学习篮球的`运球技术,逐步掌握篮球的直线运球、曲线运球技术,提高运球的实际运用能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能力。

  5.展现与评价:全班集中,小组推荐1~2位同学参加全班运球技术的大比武──评选“每日之星”。通过评价活动,促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篮球知识、技术的不断追求,由此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勉励的目的。

  6.恢复身心:在音乐的伴奏下,做愉快的放松动作──“托起心中的太阳”,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

  六、预计运动负荷

  安静心率:80次/分、最高心率:150~170次/分、平均心率:130~140次/分、练习密度:约50%。

  七、场地器材

  球场,多媒体手推车,篮球等。

初中教学设计13

  教学思路: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思路:

  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同时让学生形成初步感受---力的大小是影响杠杆平衡的条件之一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反思:

  1.杠杆这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五要素把生活中的杠杆模型和理想的理论模型结合起来,比如剪刀、夹菜的筷子、指甲剪等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初中教学设计1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更多的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将会以更巧妙更隐蔽的手段来破坏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因此每个人必须认识到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增强预防计算机病毒的意识,掌握清除计算机病毒的操作技能,在操作计算机过程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教材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信息技术(上册)第二章《管理计算机》第3节《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以理论为主,全面介绍了计算机安全与防护知识,以及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特征和传播途径,掌握预防和查杀病毒的方法,使学生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能学以致用,加强计算机安全与防护措施。本节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缺乏实践和操作,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但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较大,不容忽视。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程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初一的学生,学生们对计算机病毒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家里有电脑能上网,可能遇到过计算机病毒,也略知一二,很多学生不知道计算机病毒,有些甚至以为计算机病毒会传染给使用者。所以要具体的、形象的来解释这个定义来加深印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在锻炼着提高着,但是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却流于形式。加强学生的防病毒的意识,同时自觉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同时杜绝学生制作病毒与复制病毒的传播,保证网络的正常,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1)初步了解计算机安全的含义。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3)学会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常用措施。

  2、操作领域

  1.通过学习活动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其危害。

  2.掌握计算机病毒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

  3、情感领域

  1、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计算机,促进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与健康人格的养成。

  2、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规范。

  【教学重点】计算机安全与杀毒软件的使用

  【教学难点】计算机安全的防范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到现在的五十三年的时间里,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计算机开始逐步走进家庭,但是,同学们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尤其是上网以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今天这节课,我就给大家介绍保障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意义与措施。

  二、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计算机安全包括哪两个方面?

  (计算机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

  2、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在信息交流过程中保障信息安全?

  (1)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不做有损信息安全的事。

  (2)采取防范措施:掌握一些保障信息安全、防范各种事故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方法:

  如:硬件系统的安全;软件系统的安全;用户数据的安全;病毒、黑客的防范等。

  讲到“病毒、黑客”四个字时,语气要强烈一些。然后立刻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黑客”和“计算机病毒”?

  “黑客”往往是指那些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机技术、通过未经授权非法入侵别人的计算机系统而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的人。

  “计算机病毒”是隐藏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程序,它通过自我复制或者修改其他程序扰乱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甚至对计算机系统造成破坏。计算机病毒是一个小程序,能够自身复制自身,会将自己的病毒码依附在别的程序上,通过宿主程序的执行,伺机传播病毒程序,有一定潜伏期,一旦条件成熟,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影响计算机使用。

  注:提问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

  (1)“计算机病毒”首先是某些人编写的一种计算机程序;

  (2)为了掩人耳目,病毒程序在计算机内怎么藏身?

  (3)既然病毒不是一个独立的文件,它怎么被执行?

  (4)计算机染了病毒之后,是立即发作吗?

  (5)为什么把这种程序称作“病毒”?像生物病毒一样有复制能力。

  (6)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有什么影响?毁坏数据,影响使用;

  3、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影响:

  (1)降低系统执行效率;

  (2)在屏幕上显示各种信息;

  (3)造成死机;

  (4)部分文件被删除;

  (5)改变存储在硬件上的程序;

  (6)破坏整个硬盘或软盘内资料。

  4、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计算机的病毒多种多样,表现出的症状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它们都有如下共同特点:

  (1)具有破坏性。病毒不但能影响屏幕的正常显示,减漫运行速度,占用磁盘存储空间,它还能破坏磁盘中的数据和程序,甚至能破坏计算机的硬件。如CIH病毒能破坏计算机的主板。

  (2)具有隐蔽性。病毒大多隐藏在正常程序中,很难发现。

  (3)具有潜伏性。病毒侵入计算机后,它能长期潜伏,待一定的条件满足后才起作用。例如:黑色星期五病毒,它发作的条件是:每月的13号且这一天正好是星期五。

初中教学设计15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具技巧性,而课堂调控艺术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新课程下,合理运用调控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等具有积极意义。

  1课堂心理调控

  体育教学主要在户外进行,空间大,扰动因素多,不确定性突出,学生活动的个性化,兴趣的广泛性,教学的动态性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具有重要影响,从心理上加强调控,引导积极心理,减少消极心理,让教师和学生做好教学的心理准备。

  1.1注意力与兴趣的引导:在体育教学的准备阶段,由于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和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化倾向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比较泛化,要把这些心理统一到教学的既定目标上来,其心理准备是重要前提。首先,在体育教学的开始环节中加强学习导入,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其次,有趣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逐渐进入状态,步入学习的轨道;第三,在确定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应尊重学生的活动兴趣、活动空间和运动快感的体验。

  1.2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学心态: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课堂上教师的心态是否健康,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积极良好的心态能让我们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充满热情,这对一堂课的掌控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健康的教学心态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心态不稳必然自乱阵脚;二是关爱每一个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谓“用心去塑造心灵”,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这就是用“心”去调控;三是以极大的热情去面对每一堂课,心理学家认为:“热情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这样的状态之下,不仅能发挥教师的水平,更能感染学生。

  2课堂气氛调控

  课堂气氛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特点。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以健康为主要目标,学生的生动活泼、积极参与和高亢的情绪密切相关,那么,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合理调控就显得非常必要。

  2.1创设情景,探究与发现:体育情景的设置主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技能与心理水平,以故事情节、角色、游戏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与锻炼、探究与发现,体验成功,从而达成目标。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的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可见,创设情境对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作用,也是课堂调控的手段之一。

  在体育教学中,技能学习,身体素质练习是比较枯燥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不高,教师往往采取的是自愿+强迫,以致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这种情况在体育常规课中已是屡见不鲜。教学中我们也常发现,一个小小的游戏,一个情境的穿插,就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演作用非常重要,既要有充分准备,也要注意观察课堂情况,随机应变地创设情境,插入游戏,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导向最佳状态,这些插入运用适时,能起到较好的调控作用。

  2.2因势利导,积极应变:因势利导是教学过程中调控课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环境、条件、教材、学生个体差异、班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和课堂氛围。教学中我们应善于把握课堂气氛的“势”和学生的“势”积极应变,我们才能控制课堂。一是顺势而为之,当课堂练习的积极性高,学生参与性强,练习内容适合学生的兴趣,应积极把握学习方向,引导学习兴趣;二是善于借势,就是借助课堂上或学生的一些倾向性来推动学习进程。

  因势利导的方式方法很多,要因时、因势而定,关键是把握“势”、顺着“势”、凭借“势”的力量,向有利方向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在无势可借时,我们应设置情境、穿插有趣的活动、听取学生的建议等积极造“势”,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因势利导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一种策略,是把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倾向性导向教学目标上的艺术。

  3课堂节奏调控

  “节奏是物质运动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节奏是艺术的灵魂”。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外显性很强的形态,其教学过程、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等都是通过身体活动表现出来,练习的强度、运动量大小,学生身体的疲劳与恢复等都要通过一的节奏来调控,学生在起伏的练习节奏中身体才能得到科学发展,在动态中体验到美感,学生才会乐于接受。

  3.1教学环节“快慢”有变化:对教学环节及快慢变化的把握表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对课堂全局的.掌控能力,教学速度的快慢是关系到一堂课的容量大小,直接影响课的质量。速度过快,会导致学生身体不支,动作变形,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速度太慢就会使学生注意力转移,纪律松散,失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状态等把握教学速度。

  3.2教学活动“动静”有交替:动与静是辩证的统一,在教学活动中,“动静”的交替才使得课堂充满活力而有序,它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与人性化。“动”使课堂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积极参与身体练习、探究与讨论、质疑与建议;“静”使课堂处于相对安静状态,学生对学习内容与练习方式、技能与技术的观察、理解与思考等。如果一堂课一直处于动态之中,学生就会兴奋过度,就可能导致课堂失控;反之,课堂一直处于静态之中,课堂气氛就可能受到抑制,就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本质。

  (1)在“静态”中解读。教学的起始,教师对动作要领、方法的解析与示范、达成目标与要求、练习的价值、对学生心理的激励等是至关重要的,具有方向性作用;(2)在“动态”中感知。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体验并参与各种练习的过程,把学生的空间放大,让学生在练习中理解、体会、交流、互助学习,教师以巡视与指导、提示与评价为主,让学生有充分的运动感;(3)“动静”合一。在不断深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要一步步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学习任务,学生才能在不断的练习与探究中明确方向,保持学习情绪,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而教学的节奏感与有序性就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而不死,动而不乱,“静”是教学活动的调节器,是“动”的准备与开始,“动”是“静”的演绎与结果,课堂教学才能活而有序。

  总之,体育课堂既要生动活泼,又要有序进行,关键是讲策略、注重方式方法与艺术。在课堂调控上教师的作用应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前的精心设计、课中对全局的掌控和应变。在教学中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把握课的脉络,积极利用有利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才能达到化腐朽为神奇之功。

【初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7-25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6-29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1-08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23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3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大全07-23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8-02

初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02-09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