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3 11:41:0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

  一、背景导入:

  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满怀信心,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而此时恰逢安史之乱,看着国家日益凋敝,百姓们悲苦流离,他无能为力只好乘船南下,在一个悲凉的秋夜,他与枫桥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枫桥夜泊》

  写题,读题。枫桥,在江苏。“泊”的意思?停靠,停泊。

  同学们,仔细看看是什么时间?是夜晚的时候,那该怎么读呢?一起读一下。

  二、理解题目

  诗题是诗的眼睛,理解了诗题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古诗,现在谁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张继)在夜晚的时候把船停靠在枫桥。

  三、初读古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在怎样的夜晚?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古诗,在诗中找答案。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读得字字落实,真好。枫、霜‘愁读准了。

  谁还想读?不仅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味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听听老师的语速语调。孩子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齐读。读得真好,老师听得意犹未尽。

  四、读懂古诗

  诗我们读了这么多遍,老师提的问题能找到答案了吗?这是什么样的.季节,怎样的夜晚?你来说。秋天,寒冷的夜晚。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枫这个字感受到这是秋天,你很聪明,知道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呈现火红的颜色,别具一格。霜,很好,你发现了一个关键字。都下霜了,这是深秋了,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在这样的一个深秋的寒冷的夜晚,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古诗再找一找。打开书,默读古诗,勾勾画画。想好了,就举手示意。

  1、看到了渔火,你知道这渔火是什么样的吗?

  远远望去,这渔船上的灯火,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2、看了江边的枫叶。江枫渔火,这江枫是静态的,渔火便是?动态的,这一动一静,一暗一明,令人遐想呀。

  3、看到了月亮落下。当月亮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是一片黑暗朦胧的景象。

  4、听到了钟声,是哪里的钟声,寒山寺在哪里?这个钟声传到了哪里呢?传到了张继的船上。

  5、听到了乌啼声。你觉得乌啼声给人什么感觉?凄凉。张继以动写静,用这乌啼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板书看听感

  你觉得这画面美吗?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听了你的朗读就是一种享受,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这是一幅凄美的画面。

  那张继除了看到的,听到的,还有什么景物是他感受到的呢?找到了?咱们读一读诗。读第一句。“霜满天”感觉到当时非常冷,霜是在地上的,但诗人却说“霜满天”。这满地的秋霜给张继一种什么感觉,一起说。“寒冷”.是凉意刺骨呀。这“霜满天”仅仅写出这秋季夜晚的寒冷吗?你从“霜满天”中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忧愁。诗中也有一个字写出了作者的忧愁。

  总结:张继面对着月落江枫渔火这样的画面,他再也无法入眠了,对愁眠,此时此刻,你就是张继,读一读诗。

  五、领悟诗情。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这凄美的画面勾起了张继内心的忧愁,那张继到底因何而愁呢?我们读一读最后一句,诗中有一个字道出了他的身份。“客”。从这个“客”字你读出了什么?漂泊他乡,因何而愁?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这何尝不是一种忧愁呢

  思乡。张继为什么会客居他乡?赶考,落榜之愁,人生求所不成,怎能不愁呢?你能读出这种失落吗?

  还为什么而愁?国家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爱国的他能不忧愁吗? 指名读诗。板书思乡 落榜家国愁

  六.总结

  张继用他的一夜无眠给了我们一个千年不卷的吟诵,他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让我们感到他内心浓浓的愁丝。最后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走进这千古绝唱。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2、结合本文提高鉴赏、品读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抓住批驳的“突破口”,综合运用驳论点和驳论据的写法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背诵诗歌《枫桥夜泊》,播放课件,学生评价)

  这是一首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明月西落,乌鸦夜啼,秋霜满天;江上渔火映红枫叶,忧愁搅我难眠。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深更半夜飘到我的船边。诗中选取的景象是残月、栖鸦、霜天、渔火、寺庙、客船,有声有色,层次分明,构成了一幅清幽孤寂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而画中的主体则是诗人自我。全诗情景交融,千古流传。我们曾学过,诗歌的理解应该是多样的,有的人就对《枫桥夜泊》做出新解。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哪位同学说一下新解:以为诗中的“乌啼”指寒山寺以西的“乌啼桥”,愁眠指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江枫”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做江村桥,一座叫做枫桥。这种考证乍听“大有学问”,但到底合理不合理?到底符和不符和全诗的意境呢?我们看看作家刘金是怎样评议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与文章对话

  在课前同学们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大家提出很多问题。老师从大家所提问题中,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重点问题,让大家利用周六、周日去查找资料,讨论研究。下面老师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把你在周六、周日研究的结果和其他同学进行一下交流。(5分钟后分组讨论,然后选一名组长把讨论结果汇总一下,到前边来告诉大家。在解决这几道题后,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1、作者针对新解是怎样批驳的?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法?(最好设计一个板书展示)

  2、我们已经学过《不朽的失眠》这篇文章,作者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艺术价值是怎样评价的?本文对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艺术价值是怎样评价的?你觉得本文中“有人”对《枫》所谓“新解”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结合本文,请你谈谈应该如何鉴赏诗歌?

  (学生机动问题)针对“新解”作者提出了哪些疑问?提出疑问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层次结构?

  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核心内容)教师归纳相关内容

  “有人”的“新解”诗中“乌啼”“江枫”“渔火”作了考证。

  (1)乌啼——乌啼桥

  (2)江枫——江村桥和枫桥

  (3)愁眠——愁眠山(孤山)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村桥、枫桥、渔火对看愁眠山。

  作者对于“新解”提出三个疑问“考证可靠吗?必要吗?的艺术价值?”

  ——总批,全文批驳的“纲”

  “有人”的三点“新解”是作者批驳的“目”

  阅读时举纲抓目——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对“有人”的三点“新解”逐一批驳:

  “江枫”是江村桥和枫桥的简称:如此简称不合古人习惯;诗的形象和意境全无;题目无法成立(驳论点)

  “乌啼”指乌啼桥:乌鸦不夜啼;建于隋大业七年;“月亮向乌蹄桥方向落下去”

  反驳乌鸦可夜啼,有乐府《乌夜啼》可证;无文献史料可证;揆情度理,不可能产生

  (驳论据、驳论点结合)

  “愁眠”指愁眠山:全诗意境破坏无余;无文献史料可证;渔家掌灯亦

  (驳论点驳论据结合)

  以上是有理有据来批驳

  结论: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亮出观点“我很不赞成这种新解”。

  2、作者对《枫桥夜泊》的评价:“我以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不朽的失眠》“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与本文“这样一幅美妙而奇特的图画,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和诗人一起体验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

  “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使诗的.意境全失产,兴味索然,无法让读者阅读《枫桥夜泊》产生“我们的某一种心情。”“牺牲了诗的艺术价值。”

  3、赏析古诗一定要结合诗的意境。抓住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夜半十分,静听着寒山寺中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或许忧于国事,又或许触景生情,于是心有万千思绪,这动人的诗句便油然而生。“新解”把一字一句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使诗的意境全失产,兴味索然,无法让读者阅读《枫桥夜泊》产生“我们的某一种心情。”“牺牲了诗的艺术价值。”

  四、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经过大家共同探讨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这篇驳论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了驳论文驳论点和驳论据的批驳方法,而且还通过与《不朽的失眠》的比较阅读,使我们知道了鉴赏古诗必须要结合诗的形象和意境。下面就根据本课所学做一下练习。

  五、知识迁移

  1、唐著名诗人杜牧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请同学讨论,对此“新解”质疑。

  (清代文学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进行批驳“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的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名曰《江南春》。”)

  2、我们已经学习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现实中出升的太阳略扁,落日也是扁的,确切说是椭圆形,短轴比长轴短1/5。所以有人将这句诗改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扁。”请同学讨论,对此“新解”质疑。

  小结:《怀疑与学问》张载——“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程颐——“学者先要会疑。”因为只有我们具备了怀疑精神才能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和突破,才能在质疑研究中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今天同学们表现得就相当不错,希望我们把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继续发扬到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家说我们有没有这种信心?(有)有没有这个能力?(有)好,今天的作业就是请大家把《江南春》和《使至塞上》的“新解”质疑整理到作业本上,明天交齐。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刘金

  新解:乌啼——乌啼桥

  江枫——江村桥和枫桥破坏诗歌艺术性

  愁眠——愁眠山(孤山)考据有误

  栖鸦夜啼

  新解质疑:江上渔火情味隽永

  江边红枫情景交融

  忧愁难眠

  作者邮箱:xxxxxxxx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延伸阅读

  《枫桥夜泊》赏析

  《枫桥夜泊》赏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流传千古,噲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胜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图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情境交融,使千古读者不知不觉好想身临其境,去体验“愁”的情怀和感悟世态人生。只是不知你我意想到的是个什么样的意境呢?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不在了,太阳就要升起,极目天际,一片霜白。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睡醒后看到的晨境。所谓境随心生,昨晚的'“愁”已随着那钟声逝去。

  吟诵这一句,展现在眼前的好似一张可尽情书画的素纸白笺,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冲动。

  (乌,神话中一种拉太阳车的神鸟。如误作乌鸦解,岂不大煞风景,诗人则死不瞑目。)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昨夜愁绪难眠,不知江上闪烁的渔火和岸上隐约的枫树是如何送我入眠。

  此句可谓是写“愁”的千古佳句。诗人在愁什么呢?诗人是位抱负远大的才子,其时已得进士功名,也许是忧国忧民?也许是怀才不遇?也许是仕途艰难?我们不得而知。夜幕中,诗人充满愁绪,看到的是更加搅人心绪的境色:“江枫”和“渔火”。此句中的“枫”和“火”与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艺术地表现了诗人的两种心境。

  吟诵这一句,如歌如泣,酣畅淋漓……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苏州城外的寒山寺。

  为了说明钟声的来源,短短的四句诗诗人用了一整句,可见“钟声”在诗人心中的份量。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半梦半醒之间有钟声飘进了客船,是不是为了涤荡我的愁绪,寒山寺半夜鸣钟?

  诗人由于“愁”而久久难眠,在真正入眠时时间概念已经模糊,使得诗人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把寒山寺的“晨钟”误为夜半钟声。因为有违“晨钟暮鼓”之理,诗人或许也感奇异,故特地写了下来。正因为有了这个美丽的错误,才有了这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佳句。诗人用浓墨来表现“钟声”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悠扬清灵的钟声帮诗人从“愁”绪中解脱出来,更是那钟声唤起了诗人的诗意。

  吟诵这一句,自己的心灵仿佛也受到了那来自于远古的禅院钟声的一次洗涤。

  后面两句,看似平铺直叙,实更具神韵。诗人完美地运用了诗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为后人创造了一个好想亲临其的意境……

  (禅院钟声本有使人怡神净心、空灵致远的效果,之所以晨时鸣钟,为的是帮出家人创造一个好的心境,开始一天的修行。而禅院鼓声节奏上接近人的心跳频率,音色浑厚,有悸人心魄的力量,所以暮时擂鼓,为的是让出家人叩心自问一天的言行举止是否犯戒。)

  偶尔得闲赏诗,记下以上几笔。文中多处有异于教科书,也有异于《不朽的失眠》,更有异于《枫桥夜泊》新解和《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你若是学生,考试时请按标准答案作答,以免扣分,切切。你若是闲人,不妨也作翻赏析,自得其乐。

  《枫桥夜泊》评课

  《枫桥夜泊》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作品,是传诵千古的名篇。古诗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老师也往往会上成“逐字逐句讲析”的理解课,学生显得比较被动。曹老师选择上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挑战。

  今天,曹老师打破传统故事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

  整堂课教学环节清晰而又流畅自然。从“谈话导入——了解作者——初读古诗——读懂诗句——体会感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渐渐进入诗中,再现了当时的情境,使学生能像诗人一样去“看”、去“听”、去“体会”。在课外延伸时,曹老师在学生入情入境中把学生从“愁”境中引出来,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把所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情境创设、合情合理

  曹老师在导入时以自己的照片及亲身经历使学生产生共鸣,说自己考试不如意时内心的感受,为后面做好铺垫,同时也拉进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有,曹老师在解读古诗时,教师的范读,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让学生的想象更充分、更深刻地体会诗境。

  三、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曹老师不是把学生拘泥于自己的标准答案之中,而是允许学生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然后通过引导使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比如:作者张继为什么愁时?学生有各种的想法,曹老师牢牢抓住“愁”字,在学生的读中说话中领悟,解开张继心中的愁。

  四、恰当使用多媒体

  在曹老师的这堂课中,合理恰当地使用了多媒体,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教师范读时的配乐,感悟“愁”时出示的画面,课外延伸时歌曲《壮志雄心》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巧设背景介绍

  “诗人为什么而愁”呢,曹老师用课件巧妙地加以设计,再加上老师深情的叙述,使学生仿佛亲眼目睹张继一路赶考的艰辛,也就更能感受诗人归途中面对江枫渔火难以入睡的心情。

  六、文道结合,愁出自强不息

  语文教学文道结合,我们现代文教学中,做得比较好,但是古诗教学中,我们平常的教学总留在诗意与诗境中。而曹老师充分利用一个“愁”字,“愁”出了自强不息的品格,可见他在教学设计时对教材的充分钻研和琢磨,并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教学构思。

  两点建议:

  教师的言语还可以再简练些,熟练些。

  诗意诗境的理解和感受还可设计更具有层次性。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5

  【课型】精品赏读

  【课时】一课时

  【教材解读】

  这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苏城外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满怀旅愁的客子,因此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四句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义;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赏析诗人之愁;

  【教学难点】

  引导探究愁之心结所在;

  【教学准备】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铺垫情感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感知,积累情感

  读通诗文:

  1、重点字词正音:泊、愁;

  2、朗读汇报与指导;

  明了诗义: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想象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朗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1、听配乐朗诵,闭眼想象;

  2、描述自己想到的画面;

  3、朗诵诗文,边读边想象;

  小结:大家所描述的画面就是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三、诗歌研读,品悟情感

  体会情愁:

  1、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愁)

  2、试用诗中的景物描述作者的心情;

  例:月落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后边,不肯出来见人。

  3、学生汇报;

  探究愁因:

  1、质疑:诗人因何而愁?是什么让他忧心忡忡?

  2、介绍有关背景;

  金榜题名对当时读书人的重要性;作者考试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品悟愁绪:

  1、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他会想;

  乌鸦叫声凄惨,他会想;

  看着河边孤单的枫树在风中瑟瑟发抖,他会想;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一明一暗,他会想;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沉重而幽长,声声叩击在诗人的心上,他会想;

  2、有感情地朗读

  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四、再品情愁,抒发情感

  1、读《枫桥夜泊》;(附1)

  2、交流听后感;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

  4、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课堂拓展,升华情感

  一个平凡的.夜,因诗人的多情而流传千古,让无数多情的后代文人因之而感彻肺腑。古往今来,写“夜”佳作不计数,但真正能与本诗相媲美的却并不多,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之一(附2)。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看看本诗美在何处。

  附1:

  枫桥夜泊

  夜,已深。

  弦月拉长了灰黄的脸,在西山痛苦地呻吟。流浪的秋风,穿过沉沉夜色,穿过无言枫林,惊醒了巢中寒鸦的残梦。它“呱呱”大叫几声,那声音刺破了黑夜的沉寂,让江面也泛起层层涟漪,于是,秋月黯淡的光和影,在水中碎成无数晶莹的泪珠,泪雨纷飞,让船头的渔火也陷入沉默,沉默,沉默地在我微润的眼里摇曳,摇曳。霜雾趁机袭来,弥漫成无边的幻景:田野上,秋色正浓,花香十里,硕果遍地……茅檐前,书声不断,墨香四溢,有人正对轩窗,或凝神诵读,或奋笔疾书……油灯下,白发亲娘正穿针引线,赶制冬衣,脚边,调皮的大黄狗趴在地上,不时摇着那毛茸茸的尾巴……

  夜,无眠。

  月落了。天空和大地一下子跌入黑色的梦,枫桥睁大惊恐的双眼向渔舟求助,渔舟一摇,一晃,只顾哀叹自个儿漂泊不定的命运。枫树伸长瘦削的双手向天空呼救,天空手足无措,满脸全是对明天的迷茫。“咚——,咚——,……”寒山寺的钟声,沉重而幽长,从远山传来,却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只能在天空久久回荡,回荡,回荡在失落的树林,回荡在无助的枫桥,回荡在落寞的吴江,回荡在游子冷冰冰的心房。

  夜,凄凉。

  附2: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6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3.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

  2.师范读。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的感受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

  师: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愁。

  师: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在诗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出笔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生批画读后汇报。)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

  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说明什么呢?(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

  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为什么明明是深夜诗人却写乌啼,岂不吵吗?(以动衬静)

  师: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指名读)

  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的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江枫与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孤独、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6.学生读诗。

  师:“眠”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把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首小诗。

  7.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为什么对张继来说“夜愈深愈难眠”?

  补充:张继是湖北襄阳人,此时此刻他正在姑苏,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相隔1400多公里。

  师:他现在远离自己的家乡。那天晚上,他的妻子在吗?孩子在吗?朋友在吗?一个人漂泊在外在愁什么?生答

  他只好一个人静静地在船头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来表达他浓浓的思乡之情。把这种感觉放进诗中读一读。

  (学生读前两行)

  8.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在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风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那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怎么办?那我们就读吧!

  (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课件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再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很多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

  (生接读,又一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张继落榜小故事》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在那愁绪无处释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情感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秋色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用本节学到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试着自学一首古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有关《枫桥夜泊》的图片、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古诗。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 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 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3、理解课题:

  (1)教师:枫桥在哪里?

  (2)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教师板画“枫桥”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②。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 。)“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3)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同学说老师板书,并解释诗中的名词的意思,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4)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两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宁谧深沉。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读书,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初步想像古诗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人的“愁”。)

  (5)第三句: 朗读训练 :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解释句中一些名词(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 ——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分组讨论后进行回答)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师再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最后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三、出示问题,引发思考

  1、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提问(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 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

  2、然后,介绍作者,( 张继[唐](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懿孙, 世。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阳县)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至德初前后在弟。天宝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大历末,入内为检 校祠部员外郎。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其地。继诗以枫桥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 (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像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四、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引导学生看图片,(出示枫桥夜泊图片)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1、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 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六、开阔视野,延伸拓展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再泊》 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 “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请同学们用本节学到的分析诗歌的方法尝试着自己鉴赏这首诗,下节课把你不理解的诗句、词语提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意。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3、通过诵读一组古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思乡导情:

  同学们,每当你心中有快乐、有苦恼、有欣喜时,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

  预设:用表情或语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是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在我国古代,诗人们用一首首诗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很多诗成了千古的佳作,这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在众多的情感中,有一种情感,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人类的全部历史,这就是乡愁。从古至今,写愁眠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沉痛。齐读

  (出示)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表达诗人对远方的亲人殷切怀念的情思。齐读创建时间:20xx-5-4 11:19:00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思绪满怀。

  小结:大家一定发现,所有的愁绪都与一种景物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念之情,都寄托在了明月上。那么没有明月的夜晚呢,诗人又把浓浓的思乡之愁寄托在了哪里?

  【设计意图】古诗的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明月”的情感有了积淀,初步体会诗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怀。

  过渡:今天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二、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齐读课题,“泊”是什么意思?(板书:停泊)

  2、读了题目,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在枫桥这个地方,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题目,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从古诗的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泊”发生的时间、地点,确定整首诗悲凉的感情基调,为理解诗句做铺垫。

  三、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1)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自由朗读,读正确,读通顺。

  (2)看着书下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4)齐读

  2、读出韵味,读出感觉,像刚才读题目一样,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利用书下注释,了解古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语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体会愁思,感情诵读

  1、抓“眠”入景

  (1)在这夜半时分,诗人张继在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词语感觉出张继没有睡觉?

  预设: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没睡;听到乌鸦的啼叫,没睡;诗人感觉到了霜气的降临,没睡;看到江枫、渔火,没睡

  (2)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鸟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2、抓“愁”悟意

  (1)张继旅途很辛劳,本应该早点休息,而他却久久未眠,为什么?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

  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景象使张继愁绪满怀。

  请你抓住这些词语,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

  月落带给人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

  乌啼,在这寂静寒冷的深秋,听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心慌的感觉。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冷。

  追问:身体冷,还有什么冷?这是身心俱冷,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一句。

  江边的枫树、渔火若明若暗,似乎也在说明是人的心跳动不已。

  这钟声一声声的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

  师: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然旅途劳累,却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鸣,深感霜降寒冷,看到渔火,江枫,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诗人感到孤独凄凉,愁绪满怀呢?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发现诗句的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抓住诗眼,上钩下联,感受“愁”字,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3、随钟声释情怀

  (1)深情悟读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亲人的关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考场上的失与得,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里没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钟声畅想

  在诗人愁上复愁,深夜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而至,一下,两下,三下……敲击着诗人的心坎,此时,钟声在向张继传达着什么?

  预设:劝慰,安慰,温暖,鼓励……

  五、随钟声拓诗篇

  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但在张继之后,许多人都写到了“钟声”

  这是清朝王士祯到寒山寺时,想到了和兄长曾相约一同去看枫,看桥,听寒山寺的钟声,可再也没有机会。

  (出示)

  《夜雨题寒山寺》

  【清】王士祯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古诗,注意这首诗的韵味。

  (出示)

  《泊枫桥》

  【明】高启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这是高启到枫桥后,想到了张继,想到了自己的惆怅。

  (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宿枫桥》

  【宋】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旧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陆游西赴巴蜀,途径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

  小结:钟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变的始终是钟声,当寒山寺的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诗人们的愁绪也渐渐化解了。

  【设计意图】在诵读这组古诗的过程中,根据诗境选配音乐和画面,给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每首诗都是时代的表达,每首诗都是历史的见证。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我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再次齐诵张继的《枫桥夜泊》。

  本设计的教学特点:

  这篇诗内容易于理解,适合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重点字词给予感悟,在课堂中注重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这首诗,诗眼是“愁”,教学中,我以乡愁的几组古诗,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引入诗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古诗的诵读中,,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再配以教师有层次的引读,学生的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在教学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钟声”抒情的几首诗整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及知识扩展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深远。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写法。

  3、感受并领悟古诗的意象和意境,体验诗人的愁眠之情。

  教学过程:

  一、启:夜半钟声越千年。

  1、陈小其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封尘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去烟。

  谁知道无眠的意思?给无眠找一个近义词。(失眠、愁眠、难眠、不眠)、

  教师启发,把难以入眠合成两个字,把难以入睡合成两个字,把不能入睡合成两个字。

  大白话就是睡不着觉,再读这一句。

  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这钟声是从哪儿来的

  2、200多年前,王士桢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指名读后点评。这是古诗,要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这是哪里的钟声?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奇怪的是作者为了听寒山寺的钟声,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这钟声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3、500多年前,高启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这是哪里的钟声?更让人奇怪的是,高启只要听到钟声,就会想到一个人,他是谁?张继何许人也?

  4、800多年前,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从诗中可以看到,陆游曾经到过哪里,听到过什么,七年后他又到了哪里,听到了什么?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诗人还会怎么想?

  师生对句: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是钟声,所以在陈小其的笔下有这样的钟声,(生读)200多年前的王士桢有这样的钟声(生读)…………

  5、质疑

  问题来了,你的脑海里冒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同的诗人都会写到寒山寺的钟声?

  为什么四句诗中都提到了钟声?是啊,寒山寺旁边有那么多景物,为什么诗人只关注到了钟声。

  为什么这钟声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和一首诗有关,都和一个人有关,这首诗就叫枫桥夜泊,这个人就是张继

  二、承:张继卧听寒山钟

  1、通读《枫桥夜泊》

  (1)、学生自由读,要求:反复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顺,读清爽。

  (2)、指名读

  正音后再批名读,要求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

  评: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仅嘴巴在读,用表情在读,用整个身体在读。

  (3)、师生对读,学生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

  反过来师生对读,有了刚才老师的范读,学生能学着老师刚才的读调读后三字。

  船为什么要读得这么长?

  (4)、学生读整首诗

  2、整体感受诗歌的情绪

  读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去体会诗给带给我们的那种情绪,那种感觉。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感觉和情绪吗?你会选哪个词?

  愁、

  忧愁、

  愁眠、

  神秘: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幻 好一个传神的幻、

  朦胧 月朦胧,鸟朦胧

  3、品读诗歌的意象

  (1)你读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朦胧的感觉吗?你读白居易的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肝有朦胧的感觉吗?为什么枫桥夜泊会带给你幻、愁、朦胧呢

  (2)再读这首诗,这首诗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在这个地方做一做记号。

  你们记下的不仅是符号,因为符号的背后是你们的思考和发现。

  这个晚上,张继睡了没有,睡着了没有,何以见得?诗中的哪个词在直接了当告诉了你张继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来。再说愁眠的近义词,反复读这个词,

  a: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一些什么?我们按诗中写的顺序一件一件说。把这些词划下来。

  月落

  b:江枫:你们看到江枫了,你们看到的只是江枫两个字。

  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秋风瑟瑟地吹过,你看,那江边一株两株一排一片那是枫树,那是枫林,仔细地看,你看到了吗?睁开眼,说说你的眼前出现的关于枫树的画面,有一幅画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么?

  是啊,因为愁眠,诗人发现了江枫

  c:愁眠啊愁眠,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

  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江中的渔火(微微的,暗,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

  d:面对着暗淡的、微微的、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渔火,诗人睡不着觉了,因为愁眠,诗人的耳边突然响起了什么?

  乌啼:

  e:钟声:那是在夜半的时候,那是从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补充板书)

  f:还是因为愁眠,诗人的感觉然发生了变化,诗中的三个字告诉了我们(霜满天)补充板书

  你们看到过霜满天吗?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写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只能是满地,张继写错了,你是怎么看的呢?

  生:这是作者的一种遐想。女孩的心思就是细腻啊,她告诉我们作者看到霜满的跟什么有关系(作者的心情)霜满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冷的感觉。

  张继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可能是因为他怀才不遇

  生:可能是被人诬陷了,

  有太多的可能了现在我们谁也不清楚是因为什么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气满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转:月落钟声对愁眠

  1、这景层层包围着谁,伴随着谁,用张继的话说,这是江枫渔火对愁眠,注意到这个对字了吗?

  因为这个对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视了。知道这个对的意思吗?出示选择题。你选第几种意思。

  (1)对付

  (2)面向 张继面向着什么?

  (4)使两人东西互相配合、接触。 什么配合他愁,似乎天地万物都陪着我一块儿愁眠,仿佛天地之间只写着一个字“愁”

  2、师配乐朗诵

  配乐齐读 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学生入情入境。

  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悠悠传来,就在客船之上,张继辗转反侧,这四个字不是从他口中出来,而是从他的心底缓缓流淌出来。再指导朗读

  3、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乌鸦也消失了,擦去乌鸦

  那满天的霜气也只是用心感觉到的,擦去霜满天

  那江边的枫树也只能看到一个轮廓,擦去江枫

  那渔火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擦去渔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

  4、天地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可能相对的了。就在这个时候,你听(放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寒山寺的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此时此刻,你就是钟声,你来到客船之上,你来到张继的耳边,款款地,深情地对他说

  出示: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

  学生练习写话,

  5、交流写话

  写多写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笔的时候你有一种感觉,你有话想对张继说,其实不是钟声,而是你的心声。

  钟声悠悠传来,钟声终将消失,随着钟声的消失,张继的忧愁也终将消失。

  6、古今中我写愁的诗举不胜举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你一定发现,诗人的愁都和一种景物联系在一起。

  你想过吗?要是这个晚上没有月亮,这满腹的愁又将托付给谁呢?再读诗句。

  从此,在中国诗人的诗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思的景物,这也是张继这首诗的独特魅力。

  所以从张继开始,这钟声……

  再读开篇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

  7、融合生活语境

  这就是经典,这就是文化。

  今天,王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了寒山寺的钟声,想象一下,十年过去了,你终于有机会到苏州去了,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那就枫桥,你来到桥上,你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是谁,突然想到了一首诗,那是谁,人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个姓王的老师的老师曾经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张继的诗。齐读这首诗

  虽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觉得张继并不陌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诗意语文,追寻审美化的实践智慧。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6、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营造氛围,烘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古乐曲作背景音乐,通过有感情地诗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联想;以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景,引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多种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所得,加深形象。]

  三、延伸拓展

  1、妙笔生花

  学生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融入习作中,将古诗转化为现代文。

  2、举一反三

  收集秋天的诗,带有愁字的诗句,张继的诗及唐代诗人的诗,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四、美读诗歌,拓展延伸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

  (3)问了各位张继,我明白了,张继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是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切啊,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

  (1)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学生练习写话: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1)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这钟声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这钟声像是老母亲的慰语啊;这钟声似乎在为他指点迷津呢;这钟声催人奋进、激人拼搏;这钟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2)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张继,唐朝诗人,自幼家贫,刻苦好学,虽有考场失意,但依然坚持不懈。他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考得进士。他为官正直,忧国忧民。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凤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2

  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能力点:

  培养朗读、品诗析句、表演诗的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德育渗透点:

  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吟诵;

  2、诗人为何而愁。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导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又以唐诗最为出色,先后涌现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所以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

  2、板书课题,齐读、释题。

  二、欣赏、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边读边读边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晓的景色,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冷和静。请听老师吟诵一下,同学们在图中标出景物。

  3、请生汇报,师板书并释词。

  4、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景物分类吗?(“所见、所听”或“动态、静态”)

  6、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文中哪一个字点明了作者这种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成功地借助了这些凄凉、孤寂的景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愁。你觉得是怎样的忧愁让作者一夜未眠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8、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据史料记载,张继是因为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而忧愁。师简介科举。

  9、课前老师编排了一个课本剧,同学们想看吗?(课本剧台词:旁白:“张继参加科举考试,谁知名落孙山,张继怀着无比的忧愁还乡,途中路经姑苏城外,将船停泊在枫桥边上。”张继:“想我张继十年寒窗,饱读诗书,本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报效国家,谁知考题希奇古怪,此次赶考无功而返,我怎能对得起日夜操劳的母亲,有何颜面去见家乡父老,唉!”旁白:“张继忧愁难谴,看着月已西落,听到乌鸦啼叫,满天飞霜向作者侵来,江边的枫树、江上鱼船上的灯火伴着作者难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传来的钟声,作者不禁有感而发。”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0、请生临场一分钟编排后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没有学生愿意则此环节取消。)

  1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都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忧愁,你还知道哪些带“愁”字的诗句吗?(已经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请生汇报后带读所搜集诗句。

  1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带“愁”字的诗句,大家想读读吗?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弃,而张继呢,则变愁为诗,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那么面对坎坷和忧愁我们应该怎样呢?(生畅所欲言,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愁。)

  三、总结

  我们应该做个坚强的人,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勇敢地扬起帆,去破浪远航。

  四、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编排本课课本剧,进行班级课本剧表演。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朝张继)

  所见: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愁

  所听:乌啼夜半钟声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使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2、欣赏《灵隐钟声》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感受音乐,了解中国的传统的寺庙文化。

  [智育目标]: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素质发展目标]:了解与钟声有关的故事,历史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难点]: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学生活动设计

  唱歌,欣赏。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枫桥夜泊》。

  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这是钟的声音。

  师:钟声是我吗生活中常听到发哦的声音。但是,在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歌曲,听一听这歌里的钟声表现的是什么情绪?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这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谱写的歌曲,虽然诗里并没有直接表现钟声的词语,却表现了一个离家远行的人听到钟声之后的思想情绪。现在我们再听一遍,想一想,音乐是怎么样表现这种思乡情绪的。

  生:第二次欣赏歌曲并回答。

  2、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师:为了表现思乡的情绪,歌曲的速度较慢,运用了较多的下行旋律,在演唱上声音要连贯。现在,我们试唱第一乐段。

  生:视唱第一乐段。

  师:歌曲的第一乐段情绪基本上比较平稳,我们再来听听歌曲,听一听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正确,第二乐段的情绪更加激动,突出了思乡的情绪。在演唱的时候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生:视唱第二乐段,教师注意纠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师:这首诗大家非常数亿,请一位同学合着音乐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配乐朗诵。

  师:有人知道寒山寺吗?

  生:回答......

  师:寒山寺在苏州市城西的枫桥镇,已有1400多年历史,传说,有个叫寒山的高僧在寺内做住持,就改名为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再来到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从此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也使寒山寺名扬中外。其实寒山寺是一座小寺,本身并不宏伟,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诗的书法作品和意境画更增添了这座古寺的内涵。寒山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不单单是一座古寺,使我们对悠久历史文化更加怀想和崇敬。所以,在演唱时,要更好地表现古诗的意境。现在,我们完整地演唱歌曲。

  3、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教师先向同学们介绍灵隐寺。让学生听由电子琴演奏的音乐会带给你什么要的感受?

  出示灵隐寺的图片及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灵隐寺。

  在《灵隐钟声》的音乐中朗诵这些诗,对音乐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4、再次演唱《枫桥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唤起学生的音乐记忆,以“钟声”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感受中获得美好的体验是本课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对音乐主题的视唱上还有一定的难度。《灵隐钟声》是教材中一首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电子琴独奏曲,以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和宽广的表现力描绘出了著名的佛寺“杭州灵隐寺”的风采。其中有段古色古香、颇有几分佛教音乐的神韵的旋律,令人如见香火缭绕,如闻轻声喃喃。孩子们特别喜欢,尤其是我在教学中让孩子用“响舌”跟这段旋律伴奏,模仿敲木鱼的声音,然后再请几个同学在其中敲击木鱼,孩子们显得特别有状态。课本中对这段旋律也有部分歌谱出示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愁”,感受古诗的魅力。

  2、理解诗人是怎么表达“愁”的。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愁。

  教学难点:

  与“月亮”做对比,感受用“钟声”来写愁的独特魅力。

  一、引入诗歌

  1、出示当代诗人陈小奇歌曲《涛声依旧》,抽生读。

  2、说 “无眠”的意思,找“无眠”的近义词。

  3、提问: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

  师过渡: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抽生读

  3、提问: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大屏幕出示)

  师过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齐读诗句)

  4、提问: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又听到了什么?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 ?

  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

  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

  3、抽生读(读准确)

  4、师生读 (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

  师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愁眠)

  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

  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

  3、提问:

  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5、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月落

  过渡: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师板书江枫

  过渡: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板书渔火

  6、过渡: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乌啼

  过渡: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师板书钟声

  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

  7、过渡: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师板书霜满天

  8、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伴随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

  9、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生齐读对愁眠。师板书对

  10、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过渡: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指愁眠)

  11、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教师范读全诗)

  过渡: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12、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

  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擦去“霜满天”)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师:(擦去“江枫”)

  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

  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13、过渡: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PPT放声效

  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

  14、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学生用此句式说话)

  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四、 拓展升华

  过渡: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在师的引导下读诗句

  1、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

  2、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3、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4、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齐读诗句)

  5、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齐答)《枫桥夜泊》。

  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6、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05-11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11-15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5篇)01-18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10-03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合集15篇02-09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15篇10-21

《罗布泊消逝仙湖》教学设计05-10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09-17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