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1 13:17: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9、50“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2、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设计理念:

  本课时主要是学生在对比例尺含义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比例尺的运用,所以在设计着重体现实用性,设计中采用不同的问题情境,才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有是进一步学生加强对比例尺含义的理解,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尝试列式解决,有扶到放,能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主动探索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1、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2、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练习,找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再写出比例尺。

  二、理解明确

  实践运用

  1、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2、分析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比例尺1: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3、尝试列式

  根据对1: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算法,为什么会这样列式,关键是要让学生根据对比例尺的意义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

  4、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5、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

  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学生分析1:8000表示的意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自己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后先小组交流算法,再大组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5×8000=40000……2、5×80=400……

  3、5/X=1/80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

  学生列式5/X=1/8000并计算。

  三、尝试练习

  巩固提高1、做“试一试”。

  先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

  2、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

  3、做练习十一第4题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

  3、做练习十一第5题。

  引导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

  学生练习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

  学生练习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

  回顾反思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或你能给同学提出什么新问题?

  五、知识拓展

  激发兴趣P51“你知道吗?”

  1、收集地图资料,展示给学生观看。

  2、介绍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学生观看

  阅读后适当交流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应用题例1

  课时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理解两种解法的思路,掌握两种解题的方法。

  3、知道用一种解法检查另一种解法的正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两种方法解题的思路,并掌握解题方法。

  板书设计:

  应用题

  (一)每箱卖多少元?

  (二)5箱有多少个?

  (学生板演处)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师:“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为了把我班打扮得漂漂亮亮,想买一些彩丝,买两捆,每捆10条,每条5角,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把学生不同解法板演到黑板上。

  (一)2×10=20(条)

  (二)10×5=50(角)

  20×5=100(角)=10(元)

  50×2=100(角)=10(元)

  学生讨论:那种方法准确,每一步求什么?

  3、列综合算式该怎样做?

  学生自己列综合算式交流讨论

  师强调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并说说你的想法。

  四、实践应用

  练习二十二第4、5题

  独立完成,再订正。

  五、交流收获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略)

  《连乘应用题》教学反思

  我采用了“引出问题——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讨论——归纳总结——深化知识的思路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注意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他发挥自己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空间及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注意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及创新能力。我觉得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只要学生能够合理推理解答,求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就应给予肯定。但教师不必要强求所有的学生都能这样解答或直接告诉学生,还可以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只要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想象、思考,合理推理后,能自圆其说,教师就应给予鼓励、肯定和赞扬。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 练习五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倍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此类应用题,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倍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答

  同学们做了12朵黄花,做的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3倍多4朵。

  ⑴红花做了多少朵?

  ⑵黄花的红花一共做了多少朵?

  ⑶红花比黄花多做了多少朵?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同时问其他学生各步所表示的意义

  2、说图意并列式

  11岁

  小明:

  大6岁

  爸爸:

  大25岁

  爷爷:

  二、补问题,再解答。?岁

  补充完整使应用题使其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

  校园里有月季花46盆,菊花的盆数比月季花的3倍少20盆。 ?

  三、基本练习

  1、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是油菜的2倍,种大麦的'数量比种油菜和小麦总和还多4公顷。种大麦多少公顷?

  2、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比油菜的2倍少5公顷。种油菜和小麦共多少公顷?

  3、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是油菜的2倍,种大麦的数量比小麦的3倍少9公顷。种大麦多少公顷?

  4、红丰农场种小麦24公顷,种大麦的数量比小麦的3倍少9公顷。大麦比小麦多种了多少公顷?

  四、编题练习

  要求学生自己编一题 倍数关系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一人编好后,前后4人任选一题,进行解答,再一起批改。

  五、课堂作业

  课本 练习五 第3-6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19至12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当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觉整理复习知识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会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课前要求】

  1.每名学生收集统计图或一些分数表示的信息;

  2.每名学生制作一张日历卡。

  3.收集本学期与生活应用有关的题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

  入学是为了用,本学期同学们学习了很多数学知识,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数学知识都帮你解决了哪些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1.拿出收集到的与生活应用有关的题型,四人小组人单位,互相交流;

  2.个别上台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将各自的体会进行交流,增加了认识的宽度,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教学第25题。

  让学生拿出收集到的统计图或分数表示的信息,在小组当中交流。请个别学生上来汇报自己的成果与心得(你收集到的是什么数据,从这些数据当中你看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有可能对同一统计图会有自己不一样的理解,互相交流,分享心得与意见,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

  二、 教学第26题。

  拿出日历卡。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只能横着框。尝试完成。 用投影配合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第27题。

  1.说出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有哪几个?它们的和是多少?(让学生迅速动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汇报)

  2.再任选几个整数,分别写出用这几个数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并求出每组真分数的和。(每人选两个整数,并写出用这个整数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再求出和。)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任何一个比2大的整数,用它作分母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一定是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学会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四、教学第28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投影展示结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位置感与方向感。】

  五、教学第31题。

  读题,理解题意。学生尝试做游戏。

  要想取胜,可以倒过来推想(自己最后一次取之前,应该留几根给对手)。

  指出:每次取完后,留下的火柴根数必须是4的倍数。再次尝试游戏。

  说说取胜的策略。

  【设计意图:游戏中学,游戏中发现规律,远比在枯燥的笔算中要有效果。】

  六、教学第29题。

  小组交流。

  汇报结论,注意表述的正确性。

  七、课后延伸第30题。

  分组课后完成测量、计算。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紧密地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体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加强小组合作意识。】

  八、总结。

  说说本节课的收获与自己的不足。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对例题进行探索,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解题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1、师:同学们,大家平时放过东西吗?

  2、请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课件: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要把它发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两个班人数相等,如何分比较合理?)

  注:学生一般会按平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师就可追问:这样分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什么分法呢?

  3、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来进行分配的。

  注:教师用谈话的方式,以两班分配植树任务的事情为事例,分步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发表见解,体会平均分只是一种分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这样结合旧知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教学

  1、探究例题

  呈现例题,根据学生的建议,共同完成例1

  师: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按3:2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两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2)分析题意:按3:2的比例分给两个班栽植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方法

  第一种:60÷(2+3)=12(棵) 12×3=36(棵) 12×2=24(棵)

  第二种:2+3=5

  60×3/5=36(棵) 60×2/5=24(棵)

  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

  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教材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

  1、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又有它独特的价值。在谈话导入环节中,设问如何分配植树任务才合理?引发学习的思维,发现平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十分必要。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应用题(教材第137页总复习第8~10题,教材第140页练习三十四第12一15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正确地分析应用题中数量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具体的题目,既能按照一般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又能根据题里已知条件间的.特殊数量关系,选用简便方法解答,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基本数量关系的训练

  平均每小时行的路程=()÷时间

  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实际产量○()=计划产量

  提前的天数=()○()

  二、复习应用题一般的解题步骤

  1.说一说解答应用题一般的解题步骤。

  2.补上问题再解答:

  (1)小龙有三盒彩色粉笔,共72支,又买了两盒,?

  学生可能补的问题:

  ①现在小龙共有多少支彩色粉笔?

  ②又买了多少支彩色粉笔?

  把问题补充完整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列综合算式计算,教师指名口头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算式,教师板书。第①题有两种解法,教师要给予肯定。②题是①题的一部分。

  (2)两地相距33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3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学生可能补的问题:

  ①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②相遇时两车各行多少千米?

  ③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少行多少千米?

  ④开出后2.5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⑤如果甲车先开出1小时后,乙车才开出,还要几小时相遇?

  让学生自己分析,逐题解答,可引导画线段图理解。

  3.改题。

  把上题改成已知相遇时间求两地距离的问题。

  学生编题,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自己解答:口述数量关系,并列式,集体讲评。(略)

  教师小结:解答应用题可根据四个解题步骤,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对稍复杂的问题可以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解答。做完题要认真检验答案,如有列式错误,必须订正。

  三、练习

  教材第140页练习三十四第12~15题。

  作业辅导

  1.吉阳乡原计划18天挖一条是3600米的水渠,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挖40米,实际提前几天挖完这条水渠?

  2.建筑工地要运走一堆土,原计划每天运240车,30天可以运完。现在要提前15天运完,每天要运多少车?

  3.某水利专业队,15人3天可以修水渠135米,照这样计算,增加5人再修6天一共可修水渠多少米?

  4.某电视机厂四月份(30天)计划生产电视机1080台,实际头7天就生产了420台。照这样计算:(1)可提前几天完成任务?(2)全月可以超产多少台?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训练点:

  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观察发现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一)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我们国家将迎来一个庆典,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中国建国60周年)在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装备方队30个,空中梯队12个。你能提出哪些与百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1、装备方队是空中梯队的百分之几?

  2、空中梯队是装备方队的百分之几?

  3、空中梯队比装备方队少百分之几?

  4、装备方队比空中梯队多百分之几?

  生解答并讲解题思路。

  小结:以上4个问题虽然不同但解题思路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同学们对于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转化理解得不错。如果我们把题目变换一下,你看看还是这样的类型吗?

  (二)题型变换,重新组合:

  1、在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空中梯队12个,装备方队比空中梯队多150%。装备方队有多少个?

  师: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吗?

  2、揭示目标,板书课题。

  (意图: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

  二、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一)求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

  例1、在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空中梯队12个,装备方队比空中梯队多150%。装备方队有多少个?

  1、尝试解答:

  ⑴已知的条件和问题。

  ⑵估算,为什么这样想。

  ⑶小组讨论解题方法。

  ⑷反馈,订正板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⑸算法的多样化。

  ⑹择优并说一说为什么方法最优。

  2、小结:

  借助线段图分析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求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的问题转化为旧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二)求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

  例2、在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装备方队30个,空中梯队比装备方队少60%。空中梯队有多少个?

  1、分析:与上一道题的异同点。

  2、生独立解题。

  3、反馈,订正板演(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4、小结:把“求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的问题转化为旧知“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意图:学生通过数学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操作,进一步验证最优方法的的合理性。)

  三、练习:

  (一)巩固练习:

  1、练习。要求:只列式不计算。

  1)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徒步方队14个,空中梯队比徒步方队少14.3%。空中梯队有多少个?

  2)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空中方队12个,徒步梯队比空中方队多16.7%。徒步梯队有多少个?

  3)建国60周年的阅兵中,将有徒步方队、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进行展示。其中,装备方队30个,徒步方队比装备方队少53.3%,空中梯队比徒步方队少14.3%。空中梯队有多少个?

  (二)综合实际应用:

  1)一个球从高处自由下落,每次接触地面后弹起的高度都是前一次高度的40%。如果这个球从20米高处自由落下,那么第二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米?

  2)某商品原价400元,八月份提价20%定价出售,过了两个月,由于滞销,又决定降价20%销售。这种商品的现价和原价相比是提高?还是下降?(一题多解)。

  四、总结:

  1、认真审题,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正确、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数

  例1;例2

  列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53页的例2、例3,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情境导入

  老师今天向学校图书室借来50本图书准备分给我们班的男、女同学,请同学们说说该怎样分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有可能得出男、女同学各分25本,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平均分)

  2、复习铺垫:我们班的男生30人、女生20人,人数不同,你说这样平均分合理吗?该怎样分才合理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象这样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比的应用)

  二、新授:

  1、教学例1(自己改编):六年级向学校图书室借来图书50本,按3:2分配给男、女学生,男、女生各分得多少本?

  对照课本例2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由各小组讨论,并提出问题来共同解答。

  师引导:

  (1)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本图书,男女生按3:2进行分配。)

  (2)男女生分得本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本图书中,男女可分3份,女生可分2份,一共是5份,男生占总数的5分之3,女生占总数的5分之2。)

  (3)你能求出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吗?怎样求?

  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解题。

  2、引导学生再次阅读例2的解题过程,再次质疑

  3、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教学例3。

  (1)出示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并且把书上的例3做完整。

  (5)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奶糖、水果糖、酥糖和占500千克什锦糖的几分之几?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3题。

  2.练习十三的第1、3题。

  四、作业。练习十三第2、4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比的应用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进行相关的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理解商不变的规律的同时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的研究过程,归纳概括商不变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知识网络

  1.创设数学情境,复习旧知

  师:做个小游戏,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6×2= 6×20= 6×200= 6×20xx=

  师:你们算得可真快,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师:咱们还学过什么相关的知识?

  (积不变的规律)

  师:怎样可以保证积不变呢?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相同的数(零除外)积不变。)

  师:大家还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学习除法时,我们又发现了商变化的规律,这种情况下,商是怎样变化的呢?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相同的数。)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设计意图】以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为载体,创设数学情境。对前面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建立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比、联想,学生初步感悟了“变化中的不变”“不变中的变化”的函数思想。

  2.依托知识网络,激发联想

  师:这是我们已经掌握的积变化的规律、积不变的规律、商变化的规律,根据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商也可以不变)

  师:怎么会想到商有不变的规律呢?

  (积有不变的规律,商就应该有不变的规律。)

  师:还可以怎样想?

  师:看来我们的猜想需要一定的依据,到底怎样使商不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商不变的规律

  【设计意图】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依托,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积累经验,掌握研究方法

  1.依据联系,提出猜想

  (1)遇到新问题或不会的,我们怎么办呀?——想会的。

  咱们一起再来看看已经掌握的这些知识。

  (2)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这些规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三个量 两个量变,一个量不变)

  今天研究的就是商不变,那两个量呢?

  板书:被除数? 除数? 商不变

  师:被除数和除数是随便变吗?

  (要有规律的变)

  (3)师:根据你前面学习的经验,具体地说说被除数、除数怎样有规律的变化,才能保证商不变?

  板书: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乘一个数,除数同时乘相同的数,商不变

  被除数除以一个数,除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设计意图】根据以往的知识基础和数学学习经验,引导学生更加具体的猜想,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自主探究,举例验证

  (1)举例方法指导

  师:这么多种猜想,到底哪种猜想成立呢?有点儿难,怎么办呢?

  (举些例子来验证猜想。)

  板书:验证

  师:怎么验证?

  (举一些例子。)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然后怎么办呀?

  【设计意图】列举出了这么多种猜想,学生知道要证明猜想是否成立需要列一些算式来进行举例验证,但是如何列算式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举例验证前,设计了问题串,给学生提供了举例方法的指导。

  (2)自主探究,填写研究报告

  学习建议

  师: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研究报告单,先选一条猜想,然后再举例子来验证,最后看看你验证的猜想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以研究报告为抓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为今后探究这类问题提供研究方法。

  (3)个人汇报,合作交流

  ①先验证不成立的猜想

  师:他验证的是哪一条?看懂他的意思了吗?请这位同学来讲一讲。

  谁也验证的是这一条?成立吗?一个反例够吗?

  ②再验证成立的猜想

  师:他验证的是哪一条?看懂他的意思了吗?说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师:一个例子能证明猜想一定成立吗?

  再看看他的例子?

  还有谁也验证的是这一条?说明什么?

  师:这些例子符合这个规律,说明猜想成立。

  师:咱们用黑板上的这组算式来验证,应该怎么看呢?谁愿意像老师这样标一标?讲一讲?还有机会吗?

  【设计意图】培养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学生在动态的举例中感知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函数动态的过程,渗透函数思想。

  学生体会到“证明一个猜想不成立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 “证明一种猜想成立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举出大量的例子来验证,这样得到的结论才具有普遍性。”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3.归纳概括,得到结论

  (1)把成立的两条猜想小声地读一读。

  能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

  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板书归纳)

  (2)追问为什么0除外呢?

  在什么地方应用到了商不变的规律呢?

  4.应用练习

  (1)780÷30,可以怎样解答?

  预设:用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有同学是这样做的`。

  出示:

  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反馈

  预设:可以,因为利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商不变,这样做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2)120÷15

  师:这道题我们可以怎样解决?

  预设:用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解决的。

  师:利用今天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能不能解决这道题?

  出示:

  120÷15

  =(120 × 4)÷(15 × 4)

  =480÷60

  =8

  师:被除数和除数为什么都乘4?

  生:根据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以及商不变的规律,可以直接口算解决。

  5.讨论余数

  840÷50

  师: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我们可以列这样的竖式。

  出示

  师: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有的同学认为余数是40,到底是多少?为什么?

  生:是40,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这道题转化为84个十除以5个十,所以余下的是几个十。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使学生切实了解到计算过程既有一般方法,又有灵活处理之处,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理解

  1.口算应用,加深理解

  下面的题你会算吗?怎么算的?

  120÷30= 6300÷700=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这样做的道理了吗?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口算中已经用过,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继续应用。

  2.顺应结构,建立模型

  (四)回顾历程,产生新的思考

  1.咱们回顾一下研究的过程。

  2.是什么引发了我们今天的猜想?

  因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了我们今天的猜想。

  3.把四个规律放在一起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补充知识网络(商不变的规律)

  乘法、除法里存在这样的规律,你又想到了什么?

  今天的学习,使同学们产生了新的思考,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回去后可以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自己去探究新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知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比,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材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通过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目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者积)是否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中是否成正(或者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 列比例解答.判断的过程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难点,要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比例分配与正比例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与反比例应用题”这两组概念加以区别,从多角度、多方位提高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同时在四五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归一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节课可以重点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老师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自我展示、一题多解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完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过程;强化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上,本节课力图通过加强对比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应用题,首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关系,判断的过程就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所以是比例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学生在已学过的四则应用题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迁移类比的转化思想进行教学,使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让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答,然后提问:“这道题里有怎样的的比例关系?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两种量的比例关系,最后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加深了对比例的理解,又揭示了与旧知识的联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教给了思维方法。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设计意图:通过基本数量关系式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后面分析应用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解比例应用题)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教材对话主题图)

  例5、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元?

  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10吨水的多少钱?

  12.8÷8×10

  =1.6×10

  =16(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用原来学习的解答归一应用题的方法,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价一定的意义,为正确列出比例式打好基础了。】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水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水的单价一定.)

  用水的数量和水费总价成什么比例关系?(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单价一定,水的数量和总价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家水的总价和用水量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也就是水的单价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8x=12.8×10

  x=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16元.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学生自主完成)

  4、变式练习:张大妈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上个月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的订正和交流,使学生明确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有改变,只是未知量变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和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例6主题图)

  例6: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1、学生利用以前的算术方法独立解答.

  20×18÷30

  =360÷30

  =12(包)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是一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成__________比例.所以两次捆书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_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要捆x包,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30x=20×18

  x=360÷30

  x=12

  答:每捆12包.

  4、变式练习

  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捆15包,每包多少本?

  【设计意图:例6教学沿用了例5的教学形式,但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明白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不但学会了分析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技巧,同时也能够区分两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三、全课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随堂练习

  1、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_?

  2、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3、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设计意图:通过由易到难,梯级训练,让学生对用比例解决问题有一个初步的巩固和训练,加深知识印象,同时也对本节课起到系统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为后面完成课堂作业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P60---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作业,让学生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理解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好处,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解比例应用题

  例5: 例6: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总数量一定,每包本书和包数成反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水费x元. 解:设要捆x包

  30x=20×18

  8 x=12.8×10 x=360÷30

  x=16 x=12

  答:(略) 答:(略)

  【教学后记】:正反比例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这节课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以旧促新教学理念,设计了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压力,能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通过变式训练和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解答比例问题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有些好的教学片段,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你瞬间捕捉。而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必须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教学方法的落实,学生思维的启发。

  比例分配应用题刚上完。我对此有些想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积累一点有用的东西,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一、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导课问题有价值。我处理如下,有45只苹果分给六(1)班的男女同学,你们自己打算怎样分。这样的问题比较开放,不以条条框框限制学生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体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过程,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引导问题有价值。如能否根据比例与分数之间的联系来解决比例分配应用题等。问题必须提在点子上,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解释问题的解决。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在于师生之间的解释清晰明了的程度。

  二、营造机会,寻找思维的切入口

  联系导课问题,营造机会。抓住按男女生人数来分作为契机,六(1)班男生21人,女生24人,以班级实际联系比的知识,让学生自编符合课时要求的.应用题。拉进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启发学生思维,创造距离机会。

  创设跳一跳摘“桃子”的机会,以小坡度多元化来解决问题。如运用多种方法解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引导。看一下班级的具体人数能解决问题吗?这种是什么方法呢?

  三、提供线索条件,让学生尝试摸索

  如比例分配应用题解答方法不是一种,赛一赛谁的方法多,并给自己的方法取个名好吗?再如男女生人数比是7比8,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接着给予提示。教学就是要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方法。

  四、倡导学生相互解释,验证方案地可行性

  现在的学习,是多渠道、多元化、提倡终身学习的学习。学生最终必须得依赖自己,而不是教师,因此他们不得不学会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尽量避免教师的绝对权威,判断学生的是非。应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应用一些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

  最后,针对自己不足提些疑问,希望我的教学反思上交后,帮助我解决一个疑问。再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1)、课文规定一课时的内容我能否分两课时上,比如情况出现在公开课。

  (2)、方法多样化,是否能够照顾到后近生。

  (3)、上课时,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有时学生的方法确实可行,但你不能很好的解释,该如何处理。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除法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对板书的“变式”,启发学生找发现比中存在的数学规律,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并应用这一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比的意义,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已经掌握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学习。而比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已经掌握了其形成的推理过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类比学习技能。他们完全可以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主要以商不变性质为主要切入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找准整数比前后项的最大公约数、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1、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3的三道题目

  2、 讨论:

  (1)这三道应用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审题;(弄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检验、写答案;

  (3)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方程解:A、用字母代表未知数参加列式与运算;

  B、列出符合题中条件的等式;

  算术解:A、算式中应全是已知数;

  B、算式必须表示所求的未知数;

  3、 练习:

  ① 114页“做一做”;

  ②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三、巩固练习:(补充练习)

  1、①男生50人,女生比男生的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②男生50人,比女生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③全班50人,男生比女生的2倍多10人,男、女生各多少人?

  2、①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4/5。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②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杏树的棵数比桃树少50棵。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四、作业:

  联系二十四3、4、5、6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7-04

《百分数的应用——利率》教学设计01-28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4-20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6-02

分数与除法的应用教学反思01-01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