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2 19:57: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能力目标: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去看电影,每人买一张票,却只买了三张票就顺利进入了电影院,为什么?【姥姥、妈妈、女儿】

  2、两个妈妈【板书:2】,两个女儿【板书:2】,却只买了3张票【板书:3】。这2+2怎么会等于3?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妈妈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姥姥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妈妈有两个身份,重复算了一次,板书:2+2-1=3】

  3、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一类问题。【板书:数学广角】窍门满街跑,看你找不找。这节课看谁找的窍门最多?谁表现1得最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为迎接我校20xx年校园科技艺术节的召开,学校将相继举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绘画比赛。要求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

  这是三(1)班参加科技小制作和绘画比赛的学生名单。

  你能从统计表中获得怎样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呢?谁来说一说?生:小制作的有5人,绘画的有6人,一共有11人。师:大家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看怎样方便我们数人数?然后小组交流。

  用实物投影汇报或典型做法的同学去黑板板演。(连线、画图法)师: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集合图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哪些同学,参加绘画比赛的有哪些同学,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小制作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板书:集合)把参加绘画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在100多年前的英国,有一个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就用一个集合图很方便的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课件出示)因为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图,叫韦恩图。老师发现不少同学的想法和韦恩的一样,看来如果我们生的比他早,那就是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左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5人。)右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6人。)中间两个圈相交的部2分呢?【既参加小制作比赛,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2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左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3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右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绘画比赛的有4人。)

  9、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三(1)班参加小制作的和参加绘画的到底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计算呢?(也可以只强化第一种方法)①算法1:5+6-2=9(人)

  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参加制作比赛的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加起来。算式是5+6=11,然后再用11减去2个重复的,11-2=9】②算法2:3+4+2=9(人)

  请你解释一下。【3是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4是只参加绘画比赛的,2是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即重复的】

  ③算法3:5+4=9(人)【参加小制作比赛的5人,加上只参加绘画比赛的4人】

  ④算法4:6+3=9(人)【参加绘画比赛的6人,加上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3人】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下,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同学们累了吧,我们轻松一下,老师带领大家去动物世界看看吧,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⑧⑩】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

  ③天鹅、大雁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3会游泳】同意吗?

  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应该把它放在哪呢? 【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

  所以不能放在圈里,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

  2、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其他班级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呢?

  3、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13人。

  (1)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

  (3)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p26~27《搭配中的学问》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合理有序的搭配方法和策略。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并且感知:要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就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进行观察与操作。

  四、教学难点:训练学生有序的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搭配中的学问

  2、什么是搭配呢?搭配中又有什么学问和奥妙呢?认真学完了这节课,你们就明白了!

  3、“营养配餐中心”的王师傅,交给我们三(5)班的同学一个任务,板书:配菜

  王师傅想在你们当中聘请一名优秀配菜师和两名优秀服务员,你们愿意参加应聘吗?

  (二)、搭配菜谱、探究规律

  活动1:给星期一的菜谱配菜

  1、王师傅考大家来了,请看:

  课件出示:星期一的菜谱

  荤菜

  肉丸子

  素菜

  白菜

  冬瓜

  2、星期一的菜谱里都有些什么菜啊?你们知道什么是荤菜,什么是素菜吗?

  3、王师傅有个要求,请看:一个盒饭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你打算怎样配菜呢?

  4、学生思考并与同座交流自己的想法。

  5、还有别的搭配方法吗?你觉得这样一荤一素搭配好吗?

  6、通过刚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来,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可以有几种搭配方法呢?在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要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会用图例和方案这两种方法来表示出搭配的过程,但不必特别强求和硬性规定,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如果学生有其他有创新的'方法,就推荐给大家。

  活动2:给星期三的菜谱配菜

  1、星期一大家总结出有2种配菜方法,那么星期三呢,请看:

  课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谱

  荤菜

  牛排

  鱼

  素菜

  豆腐

  油菜

  2、如果你能用一荤一素的方法搭配好所有的菜,我王师傅将聘请你为本店的服务员。

  (1)请同学在小组内试着配菜,并且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上交流。

  (2)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配菜方法说给大家听。

  (3)怎样搭配,才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呢?

  (4)怎样按着一定顺序搭配呢?有几种方法?

  (6)其它同学也能按一定的次序进行配菜吗?把你的配菜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7)这两种搭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种配菜现象抽象为数学知识,以荤菜为准,每种荤菜和一种素菜都有2种搭配方法,有两种荤菜就有2乘2等于4(种)方法.

  这次的活动都是2种要注意要回答这个问题时,要让学生发现如果你倒过来写这也只能算是一种方法,要注意学生理解成有4种搭配方法,这种错误的想法。

  活动3:给星期五的菜谱配菜

  1、大家都会配菜了,这是星期五的菜谱,有两荤三素,如果按一荤一素的搭配方法,有多少种配菜方法呢?

  课件出示星期五菜谱

  荤菜

  肉丸子

  虾

  素菜

  白菜

  豆腐

  冬瓜

  2、谁能第一个配出所有的菜,王师傅将聘他为我店配菜部的经理。

  3、请同学们试着配菜,然后说给大家听。引导学生以一种菜为准与另一种菜搭配.

  思考:通过刚才的配菜,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让学生自由发现,然后小结:可以用荤菜的数量×素菜的数量=几种配菜方法

  板书:1荤×2素=2种

  2荤×2素=4种

  2荤×3素=6种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活动1:搭配路线

  1、同学们在课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现,学会了不同的搭配方法,淘气想请你们帮个忙,他要到动物园去参观(出示图)这就是由学校到动物园的路线图,看图说一说,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说说: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呢?

  (1)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几条路线吗?

  (2)哪一条最近呢?你能帮小淘气选一条吗?

  (3)回来时有几条路线呢?你能用字母把路线表示出来?

  活动2:搭配服装

  其实,不仅菜要搭配,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搭配的地方,笑笑要去外婆家做客,那衣柜里有这样几件衣服:两件是上衣,叫上装,两条裤子和一条裙子叫下装,一件上装和一件下装,要配成一套衣服可以怎样搭配呢?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呢?在配菜的过程中,先让让用序号来表示衣服和裤子,便于叙述.

  2、请你和同桌一起试着配一配。

  3、那么今天下午笑笑穿哪套衣服去做客合适呢?为什么?谁来帮忙选一选。

  4、看来穿衣服也需要搭配,搭配适当,会使我们生活更美好,更加丰富多彩。

  活动3:握手中的学问

  下面有请我们今天应聘成功的两位服务员和配菜部经理。今天,我十分高兴招聘到这么优秀的服务员和配菜部经理,我们向他们三位表示祝贺吧!谁注意到老师是怎样向他们表示祝贺的?

  (四)、联系生活、课后延伸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想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些有关搭配的其它问题吗?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2、让学生理解两次比较中表示单位“1”的量是不同的,掌握需进行两步运算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以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解决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真精神,在这堂课上咱比一比看谁棒!

  一、复习引入,唤醒旧知。

  1。指出下面每组中的哪个量是单位“1”的量: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同学们喜欢吃青菜吗?那咱到农民伯伯的大棚里看一看,(课件出示情景图。)

  (1)仔细默读这段情景。

  (2)谁能大声读一遍。

  2、你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其中一半种各种萝卜,)谁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3、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4、导入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探究的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5、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表示题里的数学信息与问题?

  6、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开始动手做。

  7、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8、做完之后,想一想然后在组内交流:(1、)你是选择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2、)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分别以谁为单位“1”的量?

  9、全班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自主探究,思辨交流。

  1、讲解分享:大家讲的真好!小精灵也有自己的想法,你们愿意分享吗?我们来仔细的分享一下:

  分析与解答分享:

  五、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习三16页的3、4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中,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2、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年历卡探索并交流,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适当介绍中国农历等方面的知识。

  3、归纳梳理,形成比较清晰的时间单位知识体系,运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自学任务卡、自带年历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好,你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谁能说说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很高兴大家能记住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你能说说刚才自己说的生日用到了哪些时间单位?(板书课题:年、月、日)年、月、日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自学新知

  昨天让同学们在家搜集不同的年历卡,带来了吗?都有哪些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由小组长记录在表中,然后将不同的年历卡放在一起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合作完成自学任务卡)

  自学任务卡:

  (1)一年有()个月。

  (2)有31天的月份有(),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有(),是小月。

  (3)你是怎样记忆大月和小月的?

  (4)二月有()天?

  为什么二月善变,有时28天,有时29天?(可以上网查阅资料)

  2、学生小组分享交流

  刚才大家在小组内分享交流了年月日的一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其他小组同学的自学成果吗?

  (学生汇报,教师整理板书)

  学生:我知道年月日的知识是这样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有31天,是大月。4月、6月、9月、11月有30天,是小月。

  学生:我同意你的看法,我还想补充一下:一年有(12)个月。

  师:每个月有多少天?是大月还是小月?有什么规律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一记吗?

  (学生可能汇报儿歌记忆法,拳头记忆法)

  学生:二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学生:平年二月有28天,闰年二月有29天,举例说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闰年,以此类推,每过四年就会出现一个闰年。

  学生:我们查阅了资料,想补充一下:公历年份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是平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比如20xx年得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3、检测练习

  (1)判断下面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2)算一算一年有多少天?

  4、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疑问:我有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为什么二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一年有时是365天,有时是366天?为什么会多出来一天?(请学生自己解疑,或教师帮助解疑)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学会了吗?还有什么疑问或者问题吗?下面我们就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练习十七第1题

  (1)儿童画展从星期几开始?到星期几结束?一共展出几天?

  (2)5月5日妈妈出差回来,回来那天是星期几?共出差几天?

  2、实践运用

  练习十七第2题

  (1)20xx年2月14日早晨,牛奶还能喝吗?

  (2)学习机今天坏了,在保修期内吗?

  (3)灭火器从哪年开始必须进行检验?

  3、拓展延伸

  商场进行相机促销活动,从某月28日开始,为期5天结束,结束是哪一天?

  可能是:

  还可能是:

  想一想,说说你的理由

  4、活动记忆,记一记节日。

  先在今年的年历上找一找,五月有哪些特别的日子?九月有哪些特别的日子?

  请学生在自带的年历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儿童节是几月几日?国庆节是几月几日?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春节是几月几日?

  春节怎么总在变化呢?出示不同年份的年历,找出春节是几月几日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按农历计的,请学生观察农历,像这样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5、布置课外作业,回去搜集整理一下,一年中有特殊意义的节日还有哪些?它们在几月几日?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时间单位?

  生:世纪、星期、季度…

  生:时、分、秒……

  师: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像世纪、星期、季度、年、月、日

  时、分、秒……都是时间单位,以后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有关时间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一、 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 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 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 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 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2、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 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

  (2)通过体验探索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

  三、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l、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考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分享快乐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加强学生解题速度和准确度的培养训练,在新授课时,凡是能当堂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比速度和准确度,谁先完成谁就先交给老师批改,凡是做的全对要给予奖励。

  7、加强个别辅导,加强面批、面改,加强定时作业的训练。并进行作业展览,对作业书写的好又全部正确的贴在学习园地中。

  8、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教师协同配合,认真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不断学习他人之长处。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一、学情分析

  因为二年级新升入三年级的学生面临重新分班的新情况,新学生、新班级还没有建立新集体。只能就原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整体概述: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 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 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 里面的”运算顺序, 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 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 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 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 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第七单元“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 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 24 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 24 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 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 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数学好玩

  本册教材在数学好玩中安排了 “校园中的测量” “搭配中的学问” “时间与数学”三个专题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 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 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课时安排

  一、混合运算……………6 课时

  二、观察物体……………3 课时

  三、加与减………………8 课时

  四、乘与除………………6 课时

  整理与复习………………2 课时

  五、周长…………………5 课时

  六、乘法…………………13 课时

  七、年、月、日…………5 课时

  数学好玩…………………3 课时

  八、认识小数……………8 课时

  总复习……………………4 课时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周长的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将要学习面积及面积的计算做好提前孕伏,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把握此课教学,我在研读本课教材的基础上观看了本课的配套课例录像。在课例中,教师整个教学的预设是很精心的,体现了:1、通过多种活动感知周长的含义。2、给予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值得我在教学中学习的方面。在学习经验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这节数学课的主要探究活动 “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能如何发挥探究学习的实效性?由此对探究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作个探讨。

  【课例片断】

  师: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

  生1:长方形、三角形都可以用尺子量出来。

  圆形可以用线绕一圈作个标签,再量绳子有多长。

  师:他刚才说了两种测量方法,一种用尺子量,一种用线量。你想不想自己量一量?

  让学生利用学具开始小组活动。

  活动中教师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1: 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的长。

  生2: 用尺子量出一条边长,再乘以4。

  师追问:这是抓住了正方形的什么特点?(四边相等的特点)

  生3: 用尺子分别量出三条边的长,加起来。

  生4: 量一条边,数有几条边就乘以几。

  生5: 沿尺子滚动就可以流量出周长(操作一遍)。

  师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

  生齐答:可以。

  师让生尝试用此方法测量,证明可以。推测也可以。

  师又出示,引导学生发现:有凹凸不平的地方,不适合。

  师:刚才我们用尺子、用绳子、用滚动、用计算的方法测量出周长。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师小结:在测量时,用哪种方法都可以,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

  【反思】

  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才能发挥自主探究的应有作用。

  1、科学预设活动程序

  教者科学分组、科学分工,科学选材,认真预设师生互动的程序,一切预设都讲究策略方法,其生成的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合作学习开展有条不紊,每个组员各尽其责,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整个过程都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教学效果才会显著。可见,有怎样的预设就会有怎样的生成。在本课例中,在进行小组探究活动时,小组成员懂得分工协作,活动有序,由此可体现科学分组和科学分工。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测量周长的图形形式多种,有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也有不规则的月亮形、树叶形等。这样科学选材就自然生成了学生的多种测量周长的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用尺子量、绕绳子、滚动法等测量周长的有效方法。

  2、及时捕捉生成促进预设

  在课例中,学生上台汇报交流所测量周长时,有两处生成教师捕捉得很好。一处是对正方形周长的测量。当学生发现只用测量一条边乘以4就可以得周长时,教师及时提升这一方法的原理就是“抓住了正方形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周长计算作好了铺垫。第二处是学生操作汇报圆形可以用滚动法测量时,教师及时追问:所有图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测量吗?引导学生继续讨论滚动法测量的适用性。由此引出“有凹凸不平的图形就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的结论。这正是教师恰当把握学生的生成,从而能将预设问题推向更有科学性和深度的结论。

  但是在本课例的探究活动中,也有几处让我们斟酌的。当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时,学生的很多操作是不科学规范的,而教师只提示“完成的小组想想还有别的测量方法吗?想想怎么汇报。”。这就没有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生成,错过了科学指导的机会。还有当学生发现五角星、月亮形不适合用滚动法测量后,教师在总结测量周长方法时,也没有将生成的结论加以提升运用,只是泛泛而谈“选择比较方便、快速的就可以测量比较准确”。由此可见,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在预设之外的。因为儿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思维、知识、经验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就决定了教学生成可以是丰富的,多变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加大力度研究儿童的认识规律,个性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及已有知识经验;加深对教材的研究,反复推敲教学活动实施方案等,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生成反过来促进了教师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教学活动预设的发展。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学习目标

  1.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三年级下册买新书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目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竖式算一算

  84÷6= 124×8=

  二、导学新课

  1.学校为同学们买来了一批新书,快去看看吧,出示课本的主题图。

  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图书200本,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4层?

  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你能画图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之间交流,看谁的.方法直观易懂,全班交流,展示,说一说你的想法。

  2.列式计算,再和同伴说一说。

  (1):200÷2=100(本)100÷4=25(本)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2)200÷2÷4

  =100÷4

  =25(本)新- 课- 标-第 -一-网

  先算每个书架放多少本?再求每个书架每层多少本?

  (3)200÷(2×4)

  =200÷8

  =25(本)

  先求两个书架共几层?在求每层多少本?

  问:你能说一说连除和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没有括号时,运算顺序是从左向右计算。

  (2):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先列式算一算,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看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画图,说一说。 独立完成,,交流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课本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教材 “练一练”的3题。

  2.课后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

  买新书(连除和乘除混合的两步运算)

  200÷2÷4 200÷(2×4)=200÷8 =100÷4=25(本) =25(本)从左向右

  先算小括号里面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68~69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伏铺垫

  1、口算:6×4 9×3 5×3 9×7 8×5 7×5 4×8 6×8

  2、①6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50是几个十?

  ②8个百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1200是几个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主题图。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场玩,高兴吗?

  (1)出示第68页主题图。谁能说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汇报)

  (2)出示: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9=18

  ②、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3)出示: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教师板书:2×10

  ②、思考算法:列式后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

  a、可以先算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所以2×10=20;

  b、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10个2相加是20,所以2×10=20;

  c、第三种想法非常巧妙,根据乘法的意义,也可以把2×10看成是2个十,因为2个十是20,所以2×10=20。这种方法口算得很快。

  (3)出示: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0×3=

  ②、思考:20×3=?同学们先自己独立地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进行班内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a、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b、因为2×3=6,所以20×3=60;

  师:你觉得哪个方法快又好?我看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棒,算出了得数,还能讲出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口算乘法。(板书课题)

  2、总结规律:

  师:游乐场的小松鼠要请大家帮忙了。

  出示:2×4= 20×4= 200×4= 20xx×4=

  同桌交流:怎样算?然后汇报。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计算时先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看整十,整百,整千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反馈练习

  1、赛一赛:看谁口算的又对又快!

  10×4 10×6 10×8 20×4 40×6

  60×8 300×4 500×6 700×8 1000×9

  2、帮一帮:帮售货员阿姨解决问题。

  出示教科书71页2题、3题主题图。

  提问: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列式口算。

  3、找一找:找到自己的好朋友。

  要求: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乘法算式。看谁写得多!

  240=( )×( )=( )×( )=( )×( )=( )×( )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在游乐园玩得高兴吗?在高兴的同时你又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呢?怎样进行口算乘法?在口算乘法时你准备提醒你的同学注意哪些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

  2、方法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中事物搭配规律和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归纳出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会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今天有许多位老师来到了我们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课,我想用握手的方式对他们表示欢迎,谁愿意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握手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2、揭示课题。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中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办法来学习新课——“搭配中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笑笑的生日

  1、穿衣搭配: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一条休闲裤,如何搭配出一套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

  2、早餐搭配:

  饮料:牛奶豆浆

  早点:面包油条

  饮料和早点各选一份,有几种搭配办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

  汇报。板书搭配方法,强调有序搭配。启发说出不同的方法。

  3、去动物园的路线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汇报,再次强调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规律。

  6、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猜电话号码。

  四、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2.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理统计知识,进一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掌握统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

  空统计表、统计图,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 知识梳理

  师:说说本学期我们都学习哪些统计知识?

  生: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师:本学期我们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有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优点?

  学生小组交流整理。

  师归纳(板书):

  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两个事物,便于比较。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

  二、 统计知识的应用、内化

  1、统计表

  师:下面我们就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们都打算到哪里度过呢?就让我们来统计一下吧。出示: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男生(人)

  女生(人)

  合计(人)

  (动手操作完成表格)

  师: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教师摘录问题)

  师: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人)

  学生解决问题。

  2、统计图

  师:请你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统计图。

  (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相互评价并回答问题)

  海洋公园

  市民广场

  儿童乐园

  (1)想去( )的人最多,( )的人最少。

  (2)如果你是老师,你准备带全班同学去哪里?为什么?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综合应用

  独立完成书本P127题15

  反馈----交流-----评论

  三、总结升华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教具学具:

  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 口算。

  48÷8= (1+3+5)÷3= (5+5+4+6)÷4=

  2、 口答。说一说,48÷8和(1+3+5)÷3分别表示的意义。

  3、 列式计算。把24名同学平均排成4队,每队有多少人?

  4、 导入新课。

  说说“平均”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平均分”?结果所得到的数“6”,这个数你能给他名字吗?在现实生活中,求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情况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板书题目)

  二、探究新知

  1、 讲述平均数的含义。

  把一个总数平均分以后得到的结果。

  平均数怎样求呢?

  2、 出示主题图。

  (1)看懂图意。

  回收小组成员小红、小兰、小亮和小明分别收集了14个,12个,11个,15个矿泉水瓶,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3)汇报讨论结果。

  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收集相同个数的值。

  (4)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怎样做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5)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小棒,1根小棒代替1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再动脑动手操作,使四个人收集的个数相等。

  (6)汇报操作结果。

  学生甲:我先数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共52根,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根),就得出每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是13个。

  学生乙:运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从小红的14个里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里取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4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7)小结操作结果。

  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4个人平均收集的瓶子数是13个。但通过操作,我们发现,4个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发生了变化,这4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才相等。也就是说,平均数得到了,而原来4人收集的个数都发生了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数的。

  例如:求两个人的身高,并不是把高个儿截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儿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求改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个人平均收集的个数?

  (8)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9)汇报探究结果。

  应先相加求出收集到的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数。

  (10)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14+12+11+15)÷4

  =52÷4

  =13(个)

  3、 我们学习了如何求平均数,下面我们自己动手算一下上个学期我们学校进行了1分钟跳绳比赛,我们找了几个同学的跳绳成绩,咱们一起来算算他们平均跳了多少次?

  (单位:次)

  杨扬

  李信芳

  陈希

  郑钟一

  刘安娜

  刘严

  99

  106

  102

  104

  140

  103

  (99+106+102+104+103)÷6

  =654÷6

  =109(次)

  点名让学生说明什么是“总数量”“份数”“平均数”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第44页练习十一的第2题。

  (1) 读题,理解题目要求。

  (2) 把统计表填完整。

  (3) 独立计算。

  (4) 提问:怎样求出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四、知识扩展

  说一说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家庭中人的平均身高、平均岁数、平均住房面积

  (2) 作业本的平均每页字数

  (3) 最近一周的平均温度

  (4) 考试之后知道各科的得分求平均分

  (5) 捐款

  五、课堂小结

  谈谈你自己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目标:

  1、以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方法)

  教学难点: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40×2,42÷2,84÷4,90÷3。

  60÷3,36÷3,99÷9,66÷2。

  (42÷2要说说是怎样想的)。

  二、导入

  我们知道,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时,应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课题)

  三、教学例题

  1、出示挂图。

  (1)学生看图

  (2)问:

  ①从图中你可以知道些什么?要求什么?

  ②要求“每班能分到多少个”该怎样列式?(板书52÷2)

  ③52÷2=?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尝试,让一生板演)

  计算的过程有没有什么发现?十位上的5除以2不能除尽,那么这题到底怎样来计算,结果是多少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来分一分。(一捆小棒代替一筒羽毛球)

  (3)学生动手操作。

  汇报操作结果:你是怎样分的?最后每个班分得几个羽毛球?

  (4)教师根据生的汇报再次演示分法:

  ①先把5捆平均成2份,每份2捆,剩下1捆,再把1捆拆开,变成十根再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6根,最后得到26根。

  ②先把剩下1捆拆开先分,再分2根。

  ③全部拆开分。

  (5)问: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第①②种分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6)这两种分法都是先把整捆的分,多下来的`捆拆开来分。

  (7)谁能再来完整地说说刚才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

  (8)同桌互相说一说,分一分。

  2、教学笔算

  (1)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52÷2的笔算该怎样写呢?(板书)谁来说说52÷2的笔算该怎样算呢?先算哪一位上的?

  (2)十位上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意思?接下去该怎样除?

  (3)请你接下去除。完成书上第7页上的例题。

  (4)谁来告诉大家,刚才是怎样除的?(把关键的地方用红笔标出来)

  追问:十位上剩下1以后怎样除的?

  (5)检验:这道题

  计算是不是正确呢?可以怎样检验?

  (6)比一比:52÷2和口算题中的42÷2,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补充板书:首位不能整除)

  3、练一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前2题。

  ①评讲:当十位上有余数时,接下去要怎样算?

  ②同桌互相校对。

  (2)其他题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上,在摆摆、说说、算算中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练习

  做“想想做做”第2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学科:数学授课年级:三年

  章节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一单元

  课题

  买文具

  计划学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实际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能力目标

  2.在探究活动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小数。

  情感目标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

  小数的写法。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

  (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了标价牌,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板书:元、角、分与小数。

  元、角、分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了,小数是什么呢?我们还不认识,这节课我们就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和小数交朋友,大家想不想交一个新的好朋友呀?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

  3

  设计意图

  用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

  探究

  二1、认知小数。

  (1)出示课本插图。

  (2)引导学生观察“书橱”里陈列的文具。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在学生都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后,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叫做小数。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有几个)

  观察小数,发现有什么特点?

  这个“.”是小数点。这个点很重要,怎么重要法?

  2、小数的读法

  4)说明小数读法的要求。

  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边的数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数字顺序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来读。

  3、小数的写法。

  同桌交流,请个别学生汇报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课本2页,同桌互相核对,教师统一结果)

  小数有无数个

  小数都有一个点

  举例说明

  学生自己读。

  7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听老师读写数,自主独立完读写数和同桌之间互换读写、互相反馈,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读、写简单的小数,还培养了学生独立完成和合作探索的能力。。

  巩固与探究

  1、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2、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

  3、课内作业。(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1)、(2)两个问题,然后进行反馈交流。最后,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组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0

  设计意图

  创设买文具的购物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都学到哪些数学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发言

  5分

  作业布置

  1、找小数。

  2 3.2 0.02 1.00 50 5.0 18.01 0.7 1.11

  2、填空。

  2元1角= 元 7元5角2分= 元 50元5角= 元 2元5角1分= 元 51元2分= 元 1角5分= 元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元、角、分与小数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一、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由于“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首先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倍”的概念。第二,通过反复用学具操作,在学生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为得出用乘法计算作铺垫。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活动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初步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倍”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及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四、 教学难点:

  “倍”的概念的建立。

  五、课时安排:4课时

  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原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同学上来。

  师叫3名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名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生回答后,师引出课题:像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教学例2)

  菲菲有三个好朋友,他们正在用小棒摆正方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摆的情况,用了多少根小棒。(课件演示例2中第一个小朋友,摆了一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生:摆了一个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4根小棒还可以说是几个?

  生:一个4根。

  下面我们来看看另外两个小朋友,他们摆图形的时候用了几个几根。

  出示例2中另外两个小朋友摆的两个和三个正方形。

  学生观察。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2个4根,3个4根

  (板书:2个4根,3个4根)

  揭示倍的含义,指出第三个学生摆的小棒说:第三个同学摆了3个4根,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

  让学生反复说几遍。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生解答时,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3)教学例3。

  ①出示例3,问: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②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图片,应怎样列式?为什么?

  ③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拍手游戏。

  师拍表示一倍的次数,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表示几倍的次数。

  2、76页“做一做”。

  3、78页第1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倍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6-20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5-0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1-08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

数学《平移》教学设计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幼儿数学教学设计02-15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7-07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