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3 09:58:1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惊弓之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

  《惊弓之鸟》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出自《战国策.楚策论》的一则成语故事。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故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

  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通过人物对话推进情节发展,以更羸为主线,以魏王为辅线,并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突出更羸善于观察和分析的品质。

  l 学生情况:

  三年级下学期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起步一年,学生的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理解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这篇课文有利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采用因果倒置的叙述方式,设置了一个更羸是如何虚发落雁的悬念。但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悬念已经不能当作秘密来讲了。

  课文内容主要是更羸的分析、推理,而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从教材和学生这两头着眼,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对于更羸观察、思维的过程及准确的判断是学生不易理解的。

  l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关键词句品读朗读感悟读悟结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范读全文(或听课文录音)。

  1.导语: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今天我们将要学的新课是一则成语故事——《惊弓之鸟》。这则故事的内容特别新奇有趣,会使大家领悟出更多的东西,尤其能启发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出正确判断。现在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2.有表情地范读或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认识。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课件出示)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3.出示幻灯或小黑板: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4.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学生能理解的尽量让学生说,不理解的可以放到课文中理解。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

  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四、思考、讨论。

  1.课文中写了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

  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

  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五、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的。这样先叙写故事的梗概,再揭示事情的原因,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六、作业。

  朗读全文并抄写课后题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惊弓之鸟》。(板书课题)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同学们明白吗?(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谁能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

  (3)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的声音?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检查提问:通过自己读和听同学读课文,你弄懂了什么?

  1、弄懂: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①“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②“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同学们看,雁字是这样写的(边写边板书),字理分析“雁”:“厂”是它的声旁,古时候读作“han”,里面的“隹”指鸟,单人旁指鸟飞时能排成人字形。可不要写成燕子的“燕”。

  2、读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什么?

  (1)“惊弓之鸟”其实是指害怕弓弦响的.大雁。

  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

  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

  (2)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就不仅证明你理解了,而且说明你学得相当不错了。怎样读的得有感情呢?要学会“过电影”,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说说你读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什么声音?

  (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出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大雁边飞边鸣的情形为“→”“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

  (4)该怎么读?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

  指名读,强调两个“直”字。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5)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同学们自由朗读6-8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与“惊弓之鸟”的“惊”相比较,联系第八自然段,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②感情朗读课文,读出魏王奇怪的语气。(强调“啊!”读“á”,抓住“啊”“大吃一惊”“更加”等词语。)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课后思考、练习的第2题。

  实物投影仪出示:想想更羸说的话,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哪些是更羸听到和看到的?他观察到什么?

  板书:观察:飞得慢叫得惨

  学习“惨”。(从竖心旁分析字义),注意读准平舌音。

  ②哪些句子讲的是他的分析?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的?

  板书:分析:箭伤作痛孤单失群

  学习生字;愈(古时候愈是有个病字头的,是指病好了。课文中的“愈合”指伤口长好了。)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孤单失群”的意思:这里的“失”可以用上文中的哪一个词来理解?(“离开”)“群”字呢?(“同伴”)看字形能不能说出它的意思?(形声字,形旁是羊字旁,羊喜欢成群地在一起。)

  ③根据这样的分析,更羸断定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受过箭伤的孤单失群的鸟。)

  ④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所以,更羸又做了怎样的分析,要怎样做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板书: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更羸分析思考的过程?(先分说,后总说。)

  ⑤更羸得出结论,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这只大雁掉下来。板书:不用箭只拉弦事实证明更羸的判断是正确的,更羸创造了奇迹。

  ⑥教师引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背诵第九自然段。

  4、更羸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样的本事,知道那只大雁那么害怕弓箭,甚至听到弓箭的声音就会掉下来呢?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评议:谁读得好?好在哪里?(强调了“有名”和“能手”)理解“能手”的意思: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称作“能手”。织布技术特别熟练的人,我们称他为—“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就称为“种菜能手”。射箭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为“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更羸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射箭的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因而大家都知道他。你们能不能想象一下,他的箭法怎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百发百中)

  (2)是不是因为更羸射箭射得特别准,所以才大雁落下来的呢?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经验,善于观察周围的现象,而且能对观察到的进行认真、深入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魏王听了更羸的话,还后会对更羸说什么?

  三、复述课文。

  1、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课题和板书讲这个成语故事。(同桌练说—指名说)

  2、能不能先说更羸是观察分析的,然后再说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一说)

  3、这个成语中的鸟字可以换成人字吗?大家想想比喻怎样的人?他遇到类似的情况怎么样?

  板书设计: 18、惊弓之鸟

  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听到弦响 ↗ ↓

  掉了下来

  五、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惊弓之鸟”的事情吗?

  2、说几个“惊弓之鸟”的近义词。

  六、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惊弓之鸟”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4.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具准备】

  搜集有关大雁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导语: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两则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你能说说你了解的带“鸟”字的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

  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同时标出自然段。

  2.采用查字典、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新词的意思。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纠正字音。

  “魏国”的魏读作wèi。

  “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

  “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

  “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

  “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2.出示词语,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错误读音。熟读并理解词意。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常惊奇。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字形: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和同桌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3.难字书写指导:

  “弓”是独体字,笔画是3画;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通过读书,你了解到更羸是个什么样的人?(射箭能手)

  2.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0课。

  二、深入学习课文

  1.学习1到5自然段。

  (1)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从哪里看出更羸是射箭能手呢?

  (2)指读1到5自然段,思考: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指导抓住关键

  词理解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经过吗?

  (4)指导朗读。更羸和魏王说话时应是怎样的语气?(更羸很有信心,魏王怀疑。

  2.学习6到8自然段。

  (1)看到这样的情形,魏王大吃一惊,这个时候魏王心里会怎么想?

  (2)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

  (3)更羸为什么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而且迅速作出判断,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弦,就能使大雁落下来?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

  3.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九自然段,思考:更羸看到大雁后作出了什么判断,这个判断是怎样一步一步作出来的?

  a.出示练习,思考填空,用()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

  b.交流。

  c.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先果后因)

  d.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2)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a.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心里很(),就()。它一(),伤口又(),就()。

  b.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3)进入对应点

  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

  (4)朗读指导。

  三、总结全文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惊弓之鸟”一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比喻意义。)

  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2.请你评价更羸这个人。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观察分析判断

  飞得慢受过伤害怕掉下来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大吃一惊”“悲惨”“愈合”“孤单”等词语的意思。

  4、能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并能复述课文。

  重点: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难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筋,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教具:生字卡片、大雁图片 电化教具:课件

  一、语言导入

  在我们汉语言中,有一类深受人们喜爱的词语,叫成语。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富有启发的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二、读通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哪些读音比较难要提醒大家注意?(学生自主分析、领读难读字音。)

  2、老师也有提醒大家注意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三、理清脉络

  1、聪明的同学读了课文,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课文在叙述故事上的特点:

  先果后因,对话多。

  2、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学呀?(读一读,演一演,论一论,找一找,)

  四、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1、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把握语气。

  2、小组讨论后,练习分角色朗读。

  3、 指名分角色朗读,先说说准备怎么读,其它同学建议,读完后再评价。

  五、演一演(大雁怎么飞来,怎样掉下来)

  1、 同桌互演。

  2、指名学生上台演。(手拿大雁图片)边演边说,边画出大雁飞行的路线。

  学生在演的过程中关注“慢慢地”、“直往上飞”“直掉下来”这些词语,体会大雁心理非常害怕,为理解最后一段做铺垫。

  六、论一论

  1、默读最后一段。思考:那一句讲更羸看到的`,那几句讲更羸分析的,边想边划下来。

  2、联系上文,同桌讨论更羸分析得有道理吗?全班再交流。

  七、找一找

  1、这个成语故事讲了一只什么样的鸟?(被弓箭下怕了的鸟。)

  2、现在多用“惊弓之鸟”来比喻人,比喻什么样的人?在生活实际当中找一找。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寓意(比喻受过惊吓遭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八、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成语故事不但内容有趣,而且蕴含深刻的道理,能让人受到启示。在说话写文章时,恰当运用成语,可使语言简洁、生动,有更强的说服力。在“Webquest”中的“我读成语故事”中有老师提供的几个成语网站,快去阅读,读后把感想发表在“课后讨论”中。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大雁 直上飞 直掉下

  飞得慢 受过箭伤

  听到弦声掉下来

  叫声悲惨 孤单失群

  观察 分析 判断(正确)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4

  一、课堂导入巧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预习了《惊弓之鸟》,谁能告诉大家“惊弓之鸟”写了件什么事?(生答略。)大雁的母亲悲哀欲绝,坚决要为小朋友报仇,因此将更羸告上了法庭。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森林报》记者小雁发来的消息。

  (课件:出示《森林报》)

  本报讯大雁之死,使大雁母亲悲哀欲绝,它认为是可恨的更羸害死了自身的小朋友。据悉,死者的母亲已上诉,状告更羸,而更羸直喊冤枉,说造成大雁死亡的真正原因不是他,因此,双方将分别请辩护律师为自身辩护。至于结果如何,本报将追踪报道。

  《森林报》记者小雁

  师:大雁的母亲和更羸要分别请辩护律师为自身辩护。(稍停顿)大家想不想做一回小律师?

  生:想!(欢呼雀跃)

  师:好,现在就让大家做一回小律师。愿意为大雁辩护的小律师坐到——

  (师出示“原告”、“被告”牌子。)

  生(兴奋地):原告席。

  师:愿意为更羸辩护的小律师坐到——

  生(齐):被告席。

  师:(戴上法官帽,庄严地)各位小律师请注意,请你们速读课文,将有利于自身的证词圈出来、划出来,然后可以相互议一议,几分钟后将正式开庭!

  研讨:

  《语文课程规范》倡议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胜利的机会。让学生当一回小律师,这种特殊的角色设置一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也就成了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积极性自然比为读书而读书高。另外,正如周一贯老师所说,“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个性化的。学生们从自身的感悟动身表达各自不同的见解,经常会造成意见分岐,而这种分岐会十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学业的推进。”小律师的各执一词,正是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有力契机。

  二、文本利用实

  被告律师:大雁已经受过箭伤,它的伤口还没有愈合……

  师:你怎么知道大雁已经受过箭伤?法律是讲求证据的,你的证据在哪呢?(生手足无措)

  师:证据在课文中。

  被告律师:(读第九自然段。)

  师:从这一自然段,能看出大雁受过箭伤。可是本法官觉得你的推理力度不够,你看看这样说会不会更好。(打开课件)

  原告(或被告)律师请注意:我的证据在课文的第____自然段,它是这样写的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所以我认为____________。

  你试着用这种方式说一下。

  师:在后面的辩护中,各位小律师最好也用这种方式。

  研讨:

  “按要求争辩”,这个切入点琢磨得好,既使学生重视了文本的学习,又使学生将杂乱、模糊的思维引向了清晰、有序的轨道,教给了争辩方法,提高了思辩水平,很好地体现了“知识、能力与过程、方法”的整合。

  三:学生参与活

  原告律师:被告律师请注意,课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这说明大雁受过箭伤,并且孤单失群。假如不是更羸拉弓射它,大雁完全可以回家养伤,就不至于死了,所以我认为更羸是有罪的。

  师:原告小律师,你从哪里看出大雁受过箭伤,并且孤单失群呢?

  原告律师:课文中说大雁慢慢地飞来,说明它已受过箭伤。

  师:那孤单失群呢?

  原告律师(稍停、思索状):课文中说是“一只大雁”。大家都知道大雁总是成群结队的,要么排成“人”字,要么排成“一”字。

  师:这说明了更羸是怎样的一个人?

  原告律师:很善于观察,很聪明。

  师:对,善于观察,又善于动脑的人。更羸观察得那么细致,可我从你刚才的`朗读中并没有听出大雁在空中慢慢地飞,也听不出它孤单失群,叫声凄惨,你能再读一遍吗?

  原告律师:(有感情地读)

  师:很好,请坐。哪位小律师还想读一下?

  (很多同学举手,跃跃欲试)

  师:既然这么多小律师想试一下,我建议想读的小律师站起来,大家一起读。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从刚才各位小律师有感情地朗读中,我仿佛看到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孤单地在空中飞翔,它的叫声是那么凄惨。被告小律师,你们是不是也被感动了?

  被告律师:法官大人,我提出抗议。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法制社会,虽然大雁很可怜,但罪不在更羸,因为更羸并没有用箭——终究法不容情。

  (笑声、掌声)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法不容情。

  (这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小律师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各抒己见。)

  研讨: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在这样的情况下,连“法不容情”之类的词语也能随口说出,也就缺乏为奇了。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和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和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正是由于教师发明性地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景(法庭)中,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充沛地激发出来,整个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课堂精彩哪里来?“课堂因学生的精彩而精彩(特级教师韩春梅语)”;学生精彩哪里来?从本课例不难看出,教师巧妙的公开课教案、对学生的充沛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出彩”的重要原因。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新课

  出示预习提纲:

  1、默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2、回忆一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提出学习任务:

  (1)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让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能手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更羸是这样的一个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更羸是个射箭能手?学习第九段。

  为什么他啊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从天上射下来?生找出第九段,抽生读。

  默读九段,思考自学: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每句话说了什么内容?

  (3)、用“—”标出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用波浪线标出他的分析。

  (4)、分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用因果关系练习说话。

  从而可以看出更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导朗读9段。

  【反思】:由于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所以一开始提出“为什么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从天上射下来?”这句话是全文的重点,是更羸对魏王讲述能让天上飞的大雁掉下来的原因。学生就能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回答。教师就可直接抓住重点进行教学。更羸经过认真、周密的思考、分析,才胸有成竹地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掉下来了。”所以魏王由当初“不信自己的耳朵”到最后口服心服。由此可见,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一边认真读,一边思考、分析,学生才能了解更羸推理的严密性,知道他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从而心生敬佩。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6

  教材说明:

  《惊弓之鸟》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课文讲述的是古代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这只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全文环环相扣、说理清晰,逻辑性强。它采用了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写法,用魏王来衬托更羸,表现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教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王、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读通课文,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读熟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下面以第二课时为例具体介绍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树上有十只鸟,如果被人用箭射下一只,还会有几只?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第10课《惊弓之鸟》中也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他就是更羸。揭示课题。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步感知大雁落地原因,感受更羸判断的准确。

  1、播放动画。

  2、大雁是如何掉下来的?理解此句话中两个“直” 意思的不同。

  3、是什么使大雁从空中掉下来了?

  4、指导朗读。

  三、深层探究大雁落地原因,理解更羸的话。

  1、大雁为什么会直掉下来呢?

  2、动画播放更羸说的话,提出学习要求。

  3、汇报交流。

  (1)更羸共说了几句话。

  (2)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作出了什么分析?

  (4)他做出了什么判断?

  指导学生用“一……就……”、“因为……所以……”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话,领会更羸语言中的因果关系。

  (5)检查理解,完成填空。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画出表现魏王神态变化的语句,读出情感。

  2、更羸的语言应如何朗读?

  3、分角色朗读。

  五、理解运用。

  1、出示《大雁报》记者小雁的报道。问:如果你是更羸,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

  2、说话:如果大雁不______,就不会________。领悟大雁死亡的更深层原因。

  六、拓展延伸。

  1、解题。说说自己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者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成语故事,掌握更多道理,学到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10 惊弓之鸟

  裂开

  往上飞 善于观察

  害怕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解成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能力目标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初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教学模式读练为主的三环六步教学。

  一、导入新课、揭题。 导入方法:回顾成语故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创造潜能创造的意识来自于问题和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交代学习任务。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 2 练习复述课文。 3 了解成语,学会运用成语。

  四、速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感悟第九自然段。 1 自由读,思考: (1)更羸说了几句话? (2)用划出更羸看到的、听到的句子。 (3)用划出他分析的句子。 2 全班交流。 3 变式练习: (1)大雁飞得慢,因为( )。因为( ),所以( )。 (2)大雁叫得悲惨,因为( )。因为( ),所以( )。 4 同桌对读,边读边记。 5 填空练习: (1)更羸看到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就判断出这只鸟( )。 (2)这只鸟所以一听到弓弦响就拼命往高处飞,是因为( )。 (3)这只鸟所以掉下来是因为( )。 (4)更羸知道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就会害怕,用劲儿往上飞,会使旧伤裂开。所以判断只要( ),这只大雁就会( )。 6 引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环节层层推理,步步深入,是对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后的一个检验,同时加深了只要一拉弓,大雁就落下来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事件的可信度,激起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7 导语导入:这是更羸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出的结果,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的18自然段。

  六、学习课文18自然段 1 出示思考题: (1)更羸是怎样使大雁掉下来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用·标出魏王感情变化的词。 2 方法:读、思、画、议的方法。 3 交流。 (1)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你知道了什么?(①更羸是一个射箭能手。抓住时机理解能手一词;还知道哪些能手,进行积累词语的练习;②叙述更羸是怎样把大雁射下来的。) (2)观看录像。师解说,创设情境:一只受伤的大雁无助地拍打着翅膀,边飞边鸣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伴声音),可怜的大雁听到弓弦响,心里害怕极了,拼命地往高处飞,拍了两下翅膀,直掉下来。 4 回到文中,指导朗读与录像内容对应的段落。引导:目睹这一切,魏王的感情有没有变化?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5 看投影出示的句子,自由试读。 6 指名读。 7 创设情境师生对读18自然段。 8 按小组分角色朗读全文。 9 自由结合表演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大段,设计分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地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突破重难点,并在多种情境下的诵读中,理解积累语言并能初步地运用语言。

  七、练习复述课文。 1 自由练说。 2 指名复述。

  八、揭示喻意,学习运用。 1 理解成语的本意。 2 揭示其比喻意义。 3 列举生活中这样的人。

  九、总结课文。 1 采用对照法归纳更羸的品质,完成板书。 2 回忆类似生活经验,激发观察兴趣。 3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都应该留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不但可以增长很多知识,还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收集素材,希望每一位同学都做生活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将思想教育巧妙渗透,激发学生们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兴趣,为今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精读重点段落,理解文中因果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准确判断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1

  教学难点:2

  教学过程:

  一、赛一赛,谁的问题提得好?

  整理问题如下:

  1、更羸为什么不用射箭也能射下大雁?

  2、更羸为什么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3、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想到,没有发现?

  小结:让我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二、阅读课文5自然段。

  1、更羸不用箭,只拉了一下弓,大雁就掉下来了,真有这样奇怪的事吗?小声读课文5自然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有几个逗号?

  2、一句话有七个分句,这个句子真长,练习读通顺。

  3、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更羸怎样拉弦。

  大雁怎样从空中掉下来

  4、读读更羸拉弦的分句,你眼前出现什么画面?(更羸自信,信心十足)

  5、读大雁掉下来的分句,比较两个“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直往上飞 :一个劲的,不断往上飞,说明大雁飞得很急

  直掉下来:一条直线的落下来,说明大雁完全没有力气挣扎了。

  6、练习朗读,说说惊弓之鸟的意思。(大雁被弓弦的声音吓得掉下来)

  小结:为什么大家知道大雁是被弓弦的声音吓住了,掉下来的?课文那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答案。

  三、小声读课文9自然段。

  1、更羸共说了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什么?

  更羸看到的和听到的。板书:飞得慢,搅得惨

  2、第二句说什么?

  大雁飞得慢,叫得惨的原因。板书: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3、引导分析飞得慢和受过箭伤的关系:因果关系,先说结果,再写原因

  分别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句话。

  4、三四句讲的什么?分析大雁直往上飞,直掉下来的原因。

  用上“因为……所以……”把2句和34句连起来说一说。(因为他离开……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往高处飞;因为他受过箭伤……还在作痛,所以他一使劲……就掉下来了。

  5、归纳总结更羸分析过程:首先看到、听到(观察)——思考想象(分析)——判断推理(推理),谁能看着板书说说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6、更羸的观察、分析、推理是对的吗?请你在文中找到依据。

  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5自然段;一只大雁

  小结:通过课文的前后联系,我们可以知道更羸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

  7、你认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的原因仅仅是他箭法好?真正的本事是什么?为什么别人没有发现而他能发现?

  更羸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准确判断,不愧是有名的射箭能手。

  8、朗读这一段,读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特点。

  四、朗读练习。

  1、大家已经知道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当时魏王并不知道,他当时共说了几次话?抽生朗读

  2、要读好句子,可以按以下四步来读

  a、找提示语。

  b、找标点符号。

  c、找重音。

  d、有感情朗读。

  3、同桌交流练习。

  4、抽生展示,评价

  5、全班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

  1、故事中的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惊弓之鸟。

  2、“惊弓之鸟”什么意思?如果用来指人,是指什么人?受过惊吓,遇到类似的情况很害怕的人。

  3、生活中、电影里、小说中见过这样的人吗?

  总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惯用的词语或短句,几乎每个成语都有它的来源及典故,希望大家多读、多积累、多运用。

  《惊弓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从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

  3、通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节语文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说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了解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就能让大雁掉下来。

  二、理清课文顺序,思考问题。

  按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自主学习、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1、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写,哪些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

  2、更羸为什么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

  三、交流汇报。

  (一)学习1—4自然段

  1、课文分几个自然段写,哪些自然段写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

  2、更羸打猎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看到的那只大雁的?

  3、更羸指着大雁说了什么?谁来读一读他的话?(更羸的话中用了“只要……就”,表达出更羸的胸有成竹,所以读时语气要肯定。)

  4、魏王为什么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如果是你,你相信更羸的话吗?

  5、指导朗读:更羸虽有把握,但态度谦和。魏王的.话要用不解和疑问的语气来读。

  6、齐读1—4自然段。

  (二)学习5-6自然段

  1、更羸到底有没有将大雁射下来呢?哪几自然段告诉我们?齐读5、6段。

  2、更羸怎样射大雁的?大雁听到弦声怎样?哪些词写出拉魏王吃惊的程度?

  句子对比: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那只大雁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从这两个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3、指导朗读:突出两个“直”,突出“啊、大吃一惊、真有、这样”

  (三)学习7—9自然段

  1、更羸依据什么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默读7—9自然段。思考:最后一段话,更羸一共说了几句话?每一句话讲什么?(哪些讲的是他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的分析?)

  2、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更羸的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他看到和听到的情况。看到的是——“它飞得慢”;听到的是——“叫的声音很悲惨”。第二句说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进行分析:从“飞得慢”知道“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从“叫得悲惨”知道“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这两个倒装的因果关系句有力地强调了“飞得慢”和“叫得悲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正是更羸看见大雁飞的情形分析所得。第三、四句是他进一步的分析、推理和最终得出的结论。

  4、句子训练用“因为,所以”写句

  5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更羸的本事到底大在哪里?你觉得更羸是个怎样的人?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2、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3谈学了本课之后的收获,谈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五、教学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这篇课文,学习了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作业:

  1、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板书: 飞得慢 叫的悲惨 观察

  10、惊弓之鸟 受过箭伤 孤单失群 分析

  害怕 高飞 掉下来 判断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阅读课。 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大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怕得不得了。从这个故事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作出正确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知识: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 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4)、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

  (1)学会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乐于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及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练习和不断的品读中突破重难点,理解成语比喻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知道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瑰宝。养成自觉进行词汇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听课文录音。

  1.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从学生回答引出今天要讲的“惊弓之鸟”。

  2.放配乐录音。

  二、指导自学。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全班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2、出示小黑板(写着:魏、箭、猎、雁、弦、悲、惨、愈、痛、拼、命)。

  (1)、指导学生巩固生字(辨形、正音)。

  (2)、熟读并理解词意。

  3、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能手:具有某种技能,对某项工作、运动特别熟练的人。文中指更羸善长射箭。

  本事:就是本领的意思。

  悲惨:处境和遭遇极其痛苦,令人伤心。

  愈合:伤口长好。

  拼命:不顾及性命,文中指大雁尽最大力量往高处飞。大吃一惊:因出乎意料而非 常惊奇。

  四、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 (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讨论: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五、齐读全文,让学生 排顺序。(出示小黑板):

  ( )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 能掉下来的。

  ( )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 )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

  六、课后作业。

  朗读全文,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不懂的词语,收集有关大雁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惊弓之鸟》的课文。(板书课题)(2)《惊弓之鸟》的鸟是大雁,哪位同学知道大雁是怎样的鸟?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大雁是一种候鸟,每到秋天就从北方飞到南方去,春天又从北方飞回南方。

  (3)谁能说说“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释题:“惊”从它的偏旁你知道什么?“弓”指弓箭,“之”是“的”的`意思,)(3)故事中的鸟是一只怎样的鸟?它为什么害怕弓箭?它害怕到什么样的程度?

  (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纳,用几个“?”在黑板上标出)

  二、深入学习课文,自读自悟。

  弄懂:

  1、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那是一只受了箭伤的大雁。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的?

  (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2、从哪里看出那只鸟害怕弓弦响?你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知道的?(第5自然段。)3、这一段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

  找出句子:“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指名学生读出这句话,朗读前指导:读课文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能读出感情来。语速要快稍快,紧张一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让学生理解:“直往上飞”的“直”是一个劲的意思,应这样表示↗,“直往下掉”的“直”是垂直的意思,应这样表示:↓)。请一名学生用手势配合表演。全班同学边读句子边演示。

  4、魏王的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信不过”——“大吃一惊”——“奇怪”)。

  (1)、感情朗读第3、6、8自然段,读出魏王的“信不过”、 “大吃一惊”、奇怪”的语气。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大吃一惊”的意思,了解“惊”是非常奇怪的意思。 告诉学生,联系上下文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5、为什么更羸只拉以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了?

  自学第8节:

  (1)、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 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3)、“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先果后因)

  老师总结:(板书)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三、学生试着复述这个故事。

  四、分解色朗读五、作业。

  1、摘抄你认为不错的词语。

  2、小练笔:写写你眼中的更羸是什么样的。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惊弓之鸟、射箭能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披文入情,体验和感受更羸、魏王、大雁的内心世界。

  3、从课文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许多成语故事,你能说出他们的题目吗?(坐井观天,守株侍兔,拨苗助长……)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则成语故事,它就是“惊弓之鸟”

  [板书:惊弓之鸟]

  3.解释课题:这里的鸟指的是哪种鸟(生:大雁),弓指的是弓箭,惊是什么意思呢?(生:受惊吓,害怕……),那么,(惊弓之鸟就是被弓箭吓怕的鸟。)大家齐读课题:惊弓之鸟

  4.导入课文:;围绕这只被弓箭吓怕的鸟,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学生自读课文,叙述故事)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

  1.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注意: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古时候魏国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

  (媒体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2.因为更赢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所以魏王请他去郊外打猎。(打猎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指名读课文,自找答案。

  3.(研读第二段)更赢与魏王外出打猎时,对魏王说了些什么?(显示句子“大王,……掉下来”)[更赢用胸有成竹的语气说的]

  更赢不拿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你们信吗?魏王信吗?你觉得更羸说这句话时心里有把握吗?说说为什么?

  (预设:1认为有把握,联第第一节的“有名的射箭能手”;也可能是看到更羸“仔细”看了看。2认为没把握。

  对策:1带着自信的语气读更更羸的话。2怀疑的态度读魏王说的话。)

  4如果你是更羸,你仔细观察这只大雁,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对魏王说这句话?(自信)指导读。

  如果你是魏王,不相信更赢的话,你要怎么回答的?(指导读)

  5请同桌练读这组对话。(过渡:面对魏王的怀疑,更羸并不着急,只是沉着地说:“请让我试一下‘。他是怎么试的?请自读第五段。)

  过渡:大家想看更赢试试吗?

  三、学习课文(课件播放动画)

  (一)动画一演示

  1.谁愿意说说发生什么事?[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为什么它一听到弦响就掉了下来?

  哪个词看出大雁拼命往上飞,又撕裂了伤口?(嘣)

  3。更羸是如何知道这些的?

  4.显示出魏王的话,指导读出吃惊的语气。如果你是魏王你想对更羸说什么?

  过渡:更赢的本事到底大在什么地方呢?

  (二)动画—演示

  1.再次演示动画,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质疑

  生:①为什么一只大雁在飞,而不是一群大雁;

  ②为什么飞得那么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③为什么叫声那么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2.有了疑问,谁来解决呢?(自由朗读§9)

  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师引读;飞得慢,(学生读)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3.学生感情朗读第九节,体会更羸的聪明才智。

  四、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五、拓展:这个意思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呢?

  例如;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谈虎色变,伤弓之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漏网之鱼……

  六、有感情朗读课文

  1.师生分角色朗读(根据课堂情绪)

  2.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老师想问问大家,通过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生回答)希望你们能学习更蠃的智慧,遇事多思考,不要做“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这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叫更羸,他不用箭,只是拉一下弓,就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只受过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来自这一故事,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课文首先写更羸先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没有用箭,只是拉了一下弓弦,大雁果然从半空里掉了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了他是怎么知道只要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能掉下来的原因。更羸之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分析,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种正确的思维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教学设想:

  本课虽然的确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极好凭借,但它毕竟是语文教材,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学科本位任务一定不能淡化,于是研究的重点就落在了如何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结合点上。教学中,我注重的是如何巧妙的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创新;怎样通过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对新课程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展开学习过程”“改变学习方式”等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多的阅读学习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对成语故事接触的比较早,也比较感兴趣,读的主动性较强。《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寓意浅显易懂,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加强认识因果关系复句及朗读的训练,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目标。

  设计理念

  根据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意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课文的文化内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先果后因”关系的句式。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本意,知道它的比喻意,通过有关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提高理解句子和句子之间关系的能力;

  2、抓重点词句,感情朗读,分角色读、想象等手段,体验感悟文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受到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大雁掉下来的原因,了解为什么更羸一拉弓,大雁就掉下来了?

  2、更羸说的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的一段话。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运用“引导——发现”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激疑—引导—探索—发现”的基本流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等。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十课——《惊弓之鸟》,谁能简单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

  1、理解“能手” 及人物关系。

  ⑴理解“能手”。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①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项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②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同学因为唱歌唱得很好,所以是唱歌能手。

  ③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中也有不少能手。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能手”的句式说一句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④“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非常丰富。)

  ⑵故事的主要人物还有谁?他与更羸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两个字概括出来。(引导学生认识更羸与魏王之间的君臣关系。学生如果不能概括,教师可用学生熟知的同桌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进行引导。)

  2、品读更羸拉弓前和魏王的对话。

  (1)这个故事是围绕魏王和更羸这对君臣的对话展开的,请同学们找一找更羸拉弓前他们君臣有着怎样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试着把它读出来。

  (2)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他不用箭,只拉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同学们,你们相信吗?

  (3)反馈:通过指读,引读,范读,渲染情绪引导学生读出更羸的自信和魏王的怀疑(品读1~3自然段)。

  (4)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3、品读更羸拉弓后他们君臣的对话。

  ⑴就在魏王满腹怀疑的时候,只见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落下来。这时他们君臣又有一段对话,从这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自己先试着读读,看看应该怎样读?

  ⑵反馈。

  理解“大吃一惊”一词。“大吃一惊”什么意思?会是怎样的表情?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带着这种表情和想法读一读。

  4、理解最后一段,体会前果后因式的因果关系句式和更羸的推理过程。

  ⑴小黑板出示“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①理解“孤单失群”孤单什么意思?“失”可以用这句话中哪个词来理解?“群”呢?

  ②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因果——先果后因

  ③读一读这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飞得慢——女: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男:叫得悲惨——女: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④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⑤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这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⑵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

  小黑板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⑶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一……就……拼命)

  ⑷指名读,齐读。

  ⑸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会裂开,就会掉下来。)

  ⑹从这段话中你能体会到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5、这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最好加上动作和表情。

  三、揭示寓意。

  1、学完课文,你认为这只大雁是更羸射下来的吗?它是怎样掉下来的?

  2、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它来比喻怎样的人?

  3、《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流传了20xx多年可谓家喻户晓,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因为这个成语故事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所以才流传了千百年,像《惊弓之鸟》这么好听有趣又有意义的成语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来读一读,为我们的“成语故事会”做好准备。

  五、课堂作业设计。

  (一)、填上动物名,组成成语。

  亡( )羊补牢 惊弓之( ) 双( )戏珠 守株待( )

  画( )添足 老( )识途 对( )弹琴 盲人摸( )

  (二)、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再填空。

  1、更赢一共说了( )句话。第一句是更赢看到大雁( ),听到大雁( );第二句是更赢分析大雁( )的原因。从这两句话看出更赢知道( )。

  2、第三,四句写大雁(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更赢知道只需( )不需( )就能( )

  3、更赢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是因为他善于( )善于( ),说明更赢的确是个射箭( )。

  (三)、造句。

  能手:

  因为……所以……:

  板书设计:

  20 惊弓之鸟

  观察:飞得慢 叫得惨

  伤口裂开

  思考:箭伤作痛 孤单失群 往高处飞 ↗ │

  心里害怕 ↗ ↓

  结果:不用箭 只拉弓 听到弦响 ↗ 掉了下来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这则成语故事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全文共九个自然段,按照先果后因的顺序展开叙述,先写更羸提出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然后写更羸试了一下,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以环环相扣的说理,分析推断虚发雁落的原因,是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推理文章。更羸之所以能做出这样的正确分析和判断,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他看得认真、听得仔细,并且能够把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行思考。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它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让课堂更加精彩。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领悟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准确判断的品质。

  2、能发现大雁致死的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3、学会朗读部分能增强语感的语句和分角色朗读对话。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释疑,培养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汉母语的精彩,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2、懂得遇事冷静、沉着,不做“惊弓之鸟”。

  教学重点:

  领悟更羸的品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教学难点:

  解疑中根据现场生成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引导、点拨。

  教学方法:

  五步赏读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更羸入手,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1、【ppt2】出示第一段话: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谁来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预设:更羸是古代魏国人。更羸是射箭能手。更羸在当时很有名。

  2、一句话,我们就了解了更羸这么多情况,时至今日,我们还谈到他,是因为他与一个成语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ppt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学习了这个成语故事,你会对更羸有更多的了解,并能揭穿他成为有名射手的奥秘。

  二、五步赏读法学习新课。

  第一步:孤芳自赏 解决字词

  (一)【ppt4】出示读书要求:

  1、认真读课文,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把书读正确、流利。

  2、对于预习中圈出的字词,多记几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理解“大吃一惊、孤单失群、信不过、惊弓之鸟”的意思。

  (二)检查词语:

  【ppt5】出示 惊弓之鸟 魏国 射箭

  大吃一惊 打猎 大雁

  孤单失群 本事 拉弦

  信不过 悲惨 愈合 裂开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从哪看出点?

  “大吃一惊”什么意思?这两个“惊”有什么区别?

  “孤单失群”“信不过”呢

  第二步:对读共赏 检查课文

  【ppt6】出示要求:同桌合作,互相朗读课文中最喜欢的段落,或感触最深的地方,给予星级评价。(正确流利3颗星,添字漏字2颗星 )

  第三步:个性欣赏 做好批注

  (一)【ppt7】出示要求:

  用“读、画、圈、写、思”的自学方法,为文章做批注。

  (二)【ppt8】出示引领问题:

  问题(一)更羸是如何射箭的?

  阅读第五段,这段话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句子中有两个“直”意思一样吗?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二)大雁掉下来的原因?

  阅读第九段,这段话共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说一说大雁是怎么掉下来的?从中可以看出更羸是个怎么样的人?

  第四步:雅俗共赏 班内交流

  (一)【ppt9】出示要求:小组长做好安排,在小组内用“说、议、评、读、悟”的小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其他同学认真听,做好补充、点评,再一起读一读,悟一悟。

  (二)小组汇报交流

  (三)班内展示做好引导

  【ppt10】

  1、第五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板书:弦响——雁掉

  2、谁来读一读,读出弦响,读出大雁拼命上飞直掉下来的情景。

  师:为什么说大雁“直”往上飞“直”掉下来?

  【ppt11】(第5段中有两个直字的话)

  这两个直字是一个意思吗?(在学文中品词析句,重点理解两个直字的不同意思)

  3、读到这,你有问题的吗?更羸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

  【ppt12】

  1、为什么只拉弓不用箭大雁就掉下来了?

  生: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伤口没有愈合,又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更羸怎么就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你能读出大雁受伤痛苦的样子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训练)

  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大雁叫得悲惨,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所以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还有别的理由?

  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它心里可能想些什么,害怕些什么?(培养学生合理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联系上下文拓展文本)

  生:因为它第一次受过箭伤。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描述大雁第一次受箭伤的情景。(展开想象,体会大雁内心产生共鸣)

  【ppt13】(大雁飞背景图,加文字“一天,……”)

  生:一天,大雁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听得“嘣”的一声响,以为是什么,没去理会,说时迟,那时快,一支箭正中它腹部,幸亏不是要害,但还是吃尽了苦头。

  生:那天,大雁在天上飞,瞧见地面上有许多人朝它指指点点,很开心,以为人们在赞美它,防备之心一点儿也没有了。没想到会遭此厄运,大难不死,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

  生:刚才两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我要说的是正因为它第一次受过箭伤,知道箭的厉害,吃尽了苦头,一听到弦响,以为又有箭射上来了,所以才会那么惊慌失措。

  师:将 “害怕 ”、“高飞”、“裂开”、这几个词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师:用上“因为 ……所以……”来说一说大雁直掉下来的经过。

  生:因为大雁听到弦响,所以心里就害怕,一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生:因为它拼命往高处飞,所以伤口就裂开了,结果从天上直掉了下来。

  师:快速读一遍课文,合上课本,敢接受挑战吗?

  【ppt14】说一说:

  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ppt15】我来说:

  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慢。它因为 ,所以叫得悲惨。它一听到弦响,因为 ,所以拼命往高处飞。因为 ,所以伤口又裂开了。因为伤口裂开了,所以就 。

  更羸他可真是一个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人。(板书)

  (体会人物语气)正因如此,更羸他才会这样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ppt16】练习

  【A. 惊讶 B. 怀疑 C.肯定 D. 谦虚 E. 询问

  1.“大王,我不用箭,只要一拉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

  2.“是吗?”“你真有这样的本事?”( )

  3.“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

  4.“你是怎么知道的?”( )

  5.“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

  师:(让学生同桌分角色朗读、表演)

  【ppt17】学了这篇课文,请你说说“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ppt18】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

  故事: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人家的院子里,正想偷东西,这时,一只大黄狗扑了过来,狠狠地咬了它一口,小偷忍着疼痛,飞快地逃跑了,后来,他一听到狗叫,心里很害怕。这个小偷就是“惊弓之鸟”

  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读过的书中看到过这种人吗?

  第五步:品味加赏 巩固提升

  【ppt19】阅读补充材料《铁杵磨针》的故事

  要求:先用“读、画、圈、写、思”的方法自学,再用“说、议、评、读、悟”的`方法小组汇报交流。

  【ppt20】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李白看见一间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有什么收获?那个地方让你感受深刻?

  【ppt21】《铁杵磨针》给我们的启示:

  【ppt22】作业:1.把这两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再品读一两篇成语故事,做好笔记,下节课汇报。

  板书:

  认真观察 勤于思考 成功

  【参考资料】

  〖惊弓之鸟〗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动静就异常恐惧。出自《战国策·楚策论》。

  〖更羸〗

  战国人,更,表示人的姓。

  〖魏国〗

  战国时候的一个国家,在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陕西东部和山西南部,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了。

  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这一课,我就以此为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思考。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两个分析推理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这样,把能力的训练落在了实处。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我教得收放自如,学生学得很有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嘣大雁:直往上飞拍翅膀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惊弓之鸟”的原意,知道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

  3、理清更羸的推理过程,用因果句式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

  教学难点:理清更羸的推理过程,用因果句式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成语,在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中,是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成语也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民族文化,你们一定累积了许多成语,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每一个成语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惊弓之鸟》。看看这则成语故事的背后又讲述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师板书。

  二、复习

  1、主要内容: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更羸。他()了天上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是(),就把()。

  2、检查词语情况。

  同学们课前预习过了课文,生字词都认识了吗?我们来看看。

  出示词语:更羸、魏国、打猎、射箭、疑惑、拉弦、嘣的一声、悲惨、愈合、孤单失群、大雁、裂开

  (1)谁会读?指名读。

  (2)知道魏国是指哪里吗?

  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请生齐读“魏国”。

  三、理解课文

  1、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从课文哪里知道的?

  (1)学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读一读这句话,说说你了解了什么,或你不了解什么?

  (2)什么是“射箭能手”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的射箭技术(百发百中)

  (3)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能手,比如画画特别好的,我们可以称他为——画画能手;唱歌特别好听的,可以称他为——唱歌能手。而更羸在——射箭方面特别有能耐,所以我们称他为——射箭能手。

  2、如何射雁

  (1)出示: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个自然段这么长,可是却只有一句话!

  你们看,它中间一连用了几个逗号?(6个)要读好它可不容易,请同学们自己先好好地读读,待会我们看看谁能非常正确、通顺地把它读下来。学生自读。齐读。

  (3)虽然只有一句话,可是却又讲了好几层意思,请大家再仔细读读,看看它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

  是呀!现在谁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两幅画面?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4)这段话讲了两层意思,你能不能再读读这段话,把这两层意思读到这个填空题里去呢?指名读,齐读(逐步出示填空内容)。

  ①更羸(),只听得(),那只大雁()。

  ②再读这段话,你有问题要问吗?引导理解两个“直”字都意思幻灯出示5-词解。

  3、那你能不能把大雁当时的样子,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理解“惊弓之鸟”本意。齐读。

  幻灯动画演示:先斜向上飞,点击图片“弦响”,后垂直掉下来

  4、是何原因

  (1)更羸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朗读第9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出示: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①更羸的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呢?请同学再自己读读这番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②跟你的同桌说说,汇报。第一句看到……,听到……(变红字)

  (2)课文中先写了更羸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们就叫——观察。板书:飞得慢叫得惨观察。

  ①那第二句话再写什么呢?。板书:箭伤作痛孤单失群(变蓝字)

  由观察而进行思考想象,我们就叫做——分析

  请学生再齐读第一、二两句。

  ②也就是说更羸看到……想到……;更羸听到……,想到……。

  3、那后面两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也一起来读读。(变绿字)

  (1)是呀,正是因为大雁的害怕导致大雁直往上飞,最终直掉下来。那它害怕什么呢?当时,它在想些什么呢?生说,理解“惊弓之鸟”一词的表面意思。

  4、你能用因果句式想魏王说说更羸的推理过程吗?学生练说,齐读

  5、你有什么话对更羸说吗?

  四、走进《惊弓之鸟》,领悟人生哲理

  1、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们来说说到底是什么害死了这只大雁?

  生答。预设:它自己;它自己的胆小;它自己吓自己;它自己因为受过箭伤,当再次听到弓响,就过于害怕,以致于伤口裂开而掉下来了。

  2、如果你是那只大雁,你觉得怎样做或许还有生的希望?

  3、是呀!可见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你知道“惊弓之鸟”的意思吗?而现在,我们常用“惊弓之鸟”来形容人。你能说说惊弓之鸟的近义词吗?幻灯出示13

  4、那你们在读过的故事里或现实生活中见过这种像“惊弓之鸟”似的人吗?

  (1)老师先来说一个: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人家的院子里,正想偷东西,这时,一只大黄狗扑了过来,狠狠地咬了它一口,小偷忍着疼痛,飞快地逃跑了,后来,他一听到狗叫,心里很害怕。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可以是什么?

  (2)你們也有这样的小故事吗?

  5、学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听。排演课文。

  板书设计:惊弓之鸟

  观察伤口裂开

  ∣往高处飞↗ ∣

  分析心里害怕↗ ∣

  ∣听到弦响↗ ↓

  判断掉了下来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箭能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射下大雁的事。使学生了解更羸不用箭只用弓射下大雁的原因,懂得对事物要仔细观察,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将事情做成做好。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由事及理的阅读理解思路,以读促思,思中生悟,既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与个性化体验。在教学中始终引导学生当课堂的主角,使他们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训练思维,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旺盛。经过一、二年级的学习,他们的自制能力有所提高。他们已认识近两千汉字,能够通过读书或上网等方法搜集与处理资料,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更羸说的话,明白个中推理;

  2、练习人物对话,从对话中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

  3、通过成语故事,理解“惊弓之鸟”的.寓意,懂得在日常生活中遇事要冷静,从容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意,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判断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学生收集与惊弓之鸟意思相近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惊弓之鸟》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谁来复述一遍?

  2、就是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所以魏王便邀请更羸去郊外打猎,发生什么事情了,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边听边思考:

  更羸与魏王外出打猎时看到了什么?他又是怎样对魏王说的?

  2、汇报,更羸看得怎样?(仔细)

  就是因为更羸看得仔细所以他对魏王说什么?

  3、指导朗读:

  更羸的话,读出自信,胸有成竹的感觉。

  三、学习第3~8自然段

  1、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更羸真的能把大雁射下来吗?)

  2、魏王也不信,他说什么了?(理解什么叫做“信不过”)

  3、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看课件)课文中哪一段描写刚才的情景的?(5)

  4、女生读,找出那一个字直接导致大雁掉下来的?(嘣)

  5、就因为“嘣”的一声响,大雁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6、比较句子。

  7、看到这样的情景,魏王是怎么说的?他的神态怎样?(理解:大吃一惊)

  四、学习第9段

  1、假如是你跟魏王去打猎,你有这样的本领让大雁掉下来吗?那更羸一定是神仙,否则他为什么会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他是怎样判断的?

  2、自由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更羸是如何判断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3、文中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听到的、分析的?

  4、课件展示大雁是群居性的候鸟,当孤单是的情景又是如何。

  5、讨论: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更羸是怎样根据大雁飞得慢、叫的声音悲惨,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6、练习用:

  “因为……所以……”说话。

  五、谈收获

  1、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从更羸身上学习到什么?

  2、从大雁身上你懂得什么?

  六、练习对话

  1、请用直线画出更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魏王的话,自己先读读。

  2、分角色朗读。

  七、拓展延伸

  1、日常生活中你有遇到过类似“惊弓之鸟”的事情吗?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通过查阅成语词典找出与“惊弓之鸟”意思相近的成语,谁来说说?

  3、出示教师收集的。

  〖板书设计〗

  10、惊弓之鸟

  看:飞得慢 害怕

  更羸 听:叫得悲 裂开

  掉下来

  〖教学反思〗

  由于生活经历、认识水平、体验角度、欣赏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学生获得的信息、产生的疑问也不一样。学生有所感悟和发现,就是自身学习的一种创新。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采用说成语的方式导入新课,积极回答中激发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情理中引入新课。之后,同学们充满渴望的自由读课文。教师问:“同学们刚才认真读了这个有趣的成语故事,文中的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呢?为什么?喜欢谁就多读一读他的话。”在读文中给学生最大的自由空间,同时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时,通过理清更羸为什么能使大雁掉下来的真正原因,就在于他能从慢飞的远方大雁的动态和鸣声中判断出它受过伤,并且伤口未愈,又能据此分析出它能听到弦响会受惊高飞,因而使未愈的伤口重新裂开,最终因无力飞行而掉下。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的本事在于他善于观察、分析和进行准确判断。学习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02-19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01-23

《惊弓之鸟》教学设计15篇05-02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3-21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07-29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0-08

惊弓之鸟的教学反思01-30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15篇03-07

惊弓之鸟说课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