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1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调色卡,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陈皆佳)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2、学会用实验方法判断某种物质能否溶解于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初步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1、每组若干只透明的玻璃杯或瓶子,1根玻璃棒,1只水槽装水,1把小药匙,1片玻璃片。
2、食盐、高锰酸钾、干净的沙、糖、面粉、洗衣粉、土壤、味精各1小包,分别写好名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杯自来水)提问:
(1)这杯子里面有什么?
(2)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3)(取一药匙食盐)把食盐放入水中,轻微摇晃,请同学们观察,食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食盐已经均匀地“化”在了水中,这种现象我们称它为溶解。(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概念。
(1)谈话:到底怎样算是溶解,怎样是不溶解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用高锰酸钾和粉笔灰分别放在水中做对比实验。
条件:相同数量的高锰酸钾和粉笔灰;
在两个杯子里放入相同的量的水;
相同的水温,放入的.物质不同。
(3)实验观察后汇报:
①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②它们的条件都相同,但结果有什么不同?
③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4)小结:高锰酸钾在水里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叫溶解。
(5)学生讨论:看课文插图,食盐哪里去了?(化成微粒,分散水中)请你根据插图,说一说食盐的溶解现象。
(6)小结:食盐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这种现象叫溶解。
(7)提问:粉笔灰在水中有没有溶解?为什么?(没有变成微粒,分散在水中,而是沉淀在杯底)
2、指导学生研究能被水溶解的物质。
(1)谈话: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叫溶解。世界上的物质有许许多多,能不能被水溶解,我们只要实验一下就知道。同学们的桌上还有6种物质,让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鉴别一下,哪些能溶解在水里,哪些不能溶解在水里。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表。
(3)汇报结果。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糖、洗衣粉、味精能溶解在水里,而面粉、土壤、沙在水里不能溶解。
3、指导学生认识物质不灭,食盐可以从食盐水中取出来。
(1)提问:食盐溶解在水中,我们的肉眼看不见了,是不是食盐就没有了呢?你有没有办法把食盐从水中取出来?
(2)学生讨论后分组实验。
(3)小结:从食盐水中将食盐取出的方法是:晴天,可将食盐水滴在玻璃片上,放到太阳下去晒。如果是阴雨天,可用酒精灯烤或电吹风机吹,把食盐从食盐水中取出来。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尝试用符号记录规律。
2、激发幼儿对物体排列规律的兴趣,活动准备:
斑马图片;条形旗图片(规律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1、教师身穿条纹上衣,吸引幼儿注意。
师:“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怎么样的'?”
2、出示斑马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花纹规律。
3、出示条形旗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二、启发幼儿用符号记录规律。
师:“我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怎么样把它们记录下来呢?”
1、幼儿讨论记录方法。
2、确定简洁的记录方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规律(如:010101、□○□○□○)或用物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记录(如:蓝白蓝白蓝白)。
3、幼儿尝试用自己的符号记录。
4、幼儿互相交流记录结果的含义。
三、启发幼儿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并尝试进行记录。
四、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规律事物及规律现象。(如:人行横道、星期的轮回规律、四季的轮回规律等)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4
设计背景: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
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面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3、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4、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
活动过程:
1、幼儿跳集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同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么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 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己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可以模仿学过的动 物、还可以模仿其他的动物,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 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己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中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学生阅读图3-1~3-4,(或播放此类声音),让学生感觉声音的世界。补充一例:大家知道吗,有一种笑树,风一吹,笑树就能发出声音?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大家先来做个实验: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引导学生举例: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鸟鸣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青蛙鸣叫中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总结: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声的。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提问:发声体并不是直接贴着耳朵,为什么我们能听到声音?
演示实验“声音的传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声音逐渐减小,最后消失)。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观察图3-11,另外,同学们在游泳时,潜入水中,也能听到许多的声音。说明:水可以传声。
学生小实验3-12:说明:木头可以传声。
总结:空气、水、木头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可见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声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阅读图3-13(人耳的结构):振动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声波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的声音。
对照表(声音在常见物质里的传播速度),分析: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是
V固>V液>V气
在1标准大气压下,15C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V=340/s。
四、回声
学生阅读信息窗——“天坛回音壁”,介绍,如果要听到回声,时间间隔至少要0.1秒。
回声可加强原声,或测量距离。
五、本节小结,作业:1,2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 声的世界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成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七、教学后记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6
活动目标:
1、感受冷和暖。
2、发展感知和分类能力。
活动准备:
1、分别装冷水和热水的杯子(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红、蓝标记若干,太阳和雪花的大标签各一张。
活动重点:
感受冷和暖。
活动难点:
能将冷暖分类,贴上标记。
活动过程:
1、 感知体验:
提出活动要求:
——“老师在许多杯子里放了水,等会宝宝们摸一摸,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幼儿操作。
小结:这些杯子摸上去有的冷,有的暖。
2、 区分冷暖杯:
教师提出要求:
——“请你们给摸上去暖的杯子贴上红色标签,给摸上去冷的'杯子贴上蓝色标签。”
幼儿操作。
3、 冷暖杯找家:
分别出示太阳、雪花的标签,让幼儿辨别冷暖。
幼儿将冷暖杯送到合适的标签处。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7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知道鸡、鸭、鸟全都会生蛋,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各种各样的蛋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蛋
1.出示蛋,引起幼儿兴趣。教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蛋吗?你们还认识什么蛋?
2.ppt课件:各种各样的蛋
引导幼儿将动物图片与蛋一一对应。
3.你还知道什么动物也会生蛋?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
1.教师:这些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重量、颜色来比较。
2.教师小结: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轻。
有的蛋是深黄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还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带斑点的。
三、由表及里观察,产生探索的兴趣。
1.教师: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并将鸡蛋打开观察。
2.观察:是不是每种蛋都有蛋白、蛋清呢?每种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样吗?(逐一打开蛋。)
3.教师小结:每种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壳,敲碎蛋壳,里面都有蛋黄、蛋清。
四、活动结束
教师讲述有关蛋的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有关蛋的话题。
如:蛋黄怎么会变成动物宝宝的?为什么蛋有大有小?
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8
预期学习效果:
1、知道恐龙化石是制作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2、能根据不同制品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3、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演讲中具有重要价值,愿意了解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
重点:
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研讨活动。难点:
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介绍恐龙
1、播放几分钟《恐龙》后交流:刚才我们看的电影片段是关于什么的?
生:恐龙
师:关于恐龙你都了解那些知识呢?你都知道有哪些恐龙呢?给大家说说
生汇报后,师: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恐龙朋友,其中,有我们认识的,也有我们不认识的,下面就请出它们给大家见面。
2、出示恐龙模型介绍几种恐龙,然后再结合图片向学生介绍几种恐龙(幻灯片)
二、了解恐龙化石被发现的
1、师:恐龙的种类真是很多,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形态更是千奇百怪。大多数恐龙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庞大身躯,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致于人们一提起它就会产生一种敬畏感和神秘感……可是恐龙生活在距今2亿多年到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那我们到底是通过什么知道他们的形态特点的呢?
引出化石
2、是啊,人们就是根据化石复制出了各种恐龙的原形。早在1822年人们就发现了第一块恐龙化石。后来,古生物学家对从岩石中发现的那些颌骨和牙齿的化石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结论:这是一种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巨大无比的爬行动物。一位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恐龙”。随着对恐龙化石的不断发掘和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对恐龙更全面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科学家从发掘恐龙化石到复原恐龙骨架的过程。
3、问:这里只是简单的四幅图,你能不能从中体会出科学家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
生答师相机点拨
三、做一回恐龙专家,研究恐龙化石
1、师正是因为有了科学家们从发现恐龙化石到复原恐龙骨架的不懈努力,我们才得以目睹几千万年前乃至上亿年前的恐龙的风采,才有了科幻电影里那神秘的恐龙世界。感谢科学家的辛勤努力,下面我们也来做一回科学家,来研究一块恐龙头骨化石。(出示头骨化石,并指导学生分组研究讨论)
2、刚才我们研究了一块恐龙头骨化石,还有一项工作等着我们做:有一群恐龙分不清自己的骨架了,为此闹得不愉快。还是请咱们这些恐龙专家来帮他们分辨一下吧!
先出示恐龙图,请学生说说恐龙的名字并表述一下相应的特点,再出示骨骼图,引导学生根据26页图小组内讨论后交流。
3、、盛及一时的恐龙曾经是我们这个星球的主宰,地上跑的有,水里游的有,天上飞的也有,但是在大约6500万年前,恐龙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在地球上灭绝了,留下了一个千古难解的迷!至今我们还不知道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只是做了种种假说,那你都知道哪些恐龙灭绝的假说呢?
3、提问: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哪种解释恐龙灭绝的假说是正确的`,但我们可以从恐龙由兴盛到灭绝的事实得到哪些启示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四、课外拓展活动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有关恐龙的很多奥秘,关于恐龙,你课后还准备研究些什么?
2、学生汇报。
3、提问:那你准备用哪些方法来研究自己的问题呢?
4、小结:这节课,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同学们可以课后查找相关的资料来解决。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手段来查找。当然,还有更方便、快捷、高效而且信息量非常大的一种手段,那就是——网络。
5、布置作业:下节课,我们将举办一个“恐龙信息交流会”,到时大家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来,集体交流。
6、同学们,现在,我们人类虽然还没有打开神秘的恐龙世界的大门,但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把打开这扇大门的金钥匙——化石,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们终将会打开那扇神秘的大门?当然,打开那扇大门的就有可能是你、你、你……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9
一、看录像,认认恐龙
同学们,在很久以前,大约距离今天2亿到七千万年前,我们地球上生存着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们统治着陆地、海洋和天空,其他动物无法和他们对抗,他们是名副其实的霸主,这就是恐龙。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侏罗纪,到神秘的恐龙世界去看一看。
播放PPT《恐龙世界》图片。
你认识哪种恐龙?你能介绍一下吗?
非常了不起,看来你们对恐龙知道得还真不少。正像同学们所说,恐龙因当时的生活环境优越,从而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恐龙,有食肉恐龙、有食草恐龙,不仅种类很多,它们的形状更是无奇不有。这些恐龙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陆上爬的。下面我们就来大概认识一下它们吧。各种恐龙介绍播放PPT
主宰地球几千万年的恐龙,曾经盛极一时,却于6500万年前神秘消失了,(板书:消失了的恐龙)我们人类是怎样知道它们的这么多信息的呢?(板书:化石)
二、认识恐龙发现的过程。
1、结合PPT讲解:恐龙化石成因
2、化石对于我们研究恐龙十分有价值。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是如何挖掘、处理这些化石的吧?播放视频:《山谷里的恐龙》
3、化石有很多种类型。录像中看到的骨骼化石是化石中比较常见的。你们知道还有哪些种类的化石吗?(脚印、粪便、牙齿、蛋……)播放PPT
1993年,科学家在我国河南西部的西峡县发现了大批恐龙蛋。在这以前,人类总共才发现了500多枚恐龙蛋化石,而这次西峡出土的的恐龙蛋多达5000多枚,没有出土的估计还有上万枚。一时间,世界都为之震惊。但是,为什么那么多恐龙都跑到西峡来生蛋呢?科学家们推测,恐龙喜欢在水边、向阳、地势较高的地方下蛋。西峡恰恰就符合了这些条件。古地质时代的`西峡是一个盆地,湖泊沼泽很多,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恐龙生存。
三、根据化石信息分析恐龙特点。
1、科学家发现了一些脚印化石。其实真正的恐龙脚印化石往往不会只出现一个,而可能会有很多个。P示:山谷中杂乱脚印
2、如果你是科学家,面对这些脚印化石,会想要收集哪些信息?
预设一:根据形状看看有哪几种恐龙脚印、量大小、量长度、宽度、量深度、两脚之间的距离(步幅)……。
3、能说说这样收集的目的吗?(也可直接追问目的)
预设二:长度、宽度、步幅——知道恐龙身高、体型等
深度——知道恐龙的重量
形状——知道恐龙的种类
……
4、假如没带测量工具能不能知道脚印有多大、多深?
5、好。其实老师今天给大家的就是这些脚印按比例缩小了的化石模型。下面老师要把现场测得的真实数据提供给你们。(PPT)
6、数据资料已经有了,如果只凭这些脚印化石,能不能知道恐龙的全貌?为什么?
7、看来信息还远远不够。好在我们知道恐龙化石还有很多种,全世界每年都不断有新的恐龙化石被发现,这些化石的资料被公布于众,关于恐龙世界的信息是越来越丰富了。
8、老师这儿也为大家收集了有关这两种脚印化石主人的各种化石资料。(PPT出示二者的综合信息)根据这些资料,你能否来推测一下,脚印的主人大概是什么样子?注意一下友情提示:(PPT)9、考虑到大家对资料中的数据可能会缺少一些具体概念,老师还准备了一把米尺。可以用它作参照物,帮助你判断,好吗?
10、有结果了吗?
(1)让我们象个科学家一样来发布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吧。不过要注意,科学家在发布信息时说话可是有根有据的,你们能不能在作出判断时也说说自己的依据?
(2)另外,在一组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组同学做什么?(倾听)如果在听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同观点怎么办?(可以记在研究信息卡上)
争议点:可以记录在纸上
迅猛龙——体型大小、头颅大小(为什么你判断它的头颅是大的或小的)、生活方式(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先预设)、行动方式(说跳的人问问为什么)、聪明度(指向体型、食性,综合思考)
镰刀龙——食性、行走方式等。
四、还原建构恐龙
1、刚才大家辩论得很激烈,老师也觉得大家都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独特的判断。许多同学的发言还十分精彩,合情合理。无论如何,通过讨论,教师相信大家对自己研究的恐龙应该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吧?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合适的方法把这个形象呈现出来?
2、学生根据信息画恐龙,并公布在黑板上。
五、恐龙灭绝的原因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曾经盛极一时,统治地球的恐龙如今已经从地球上消失,凭借它们留下的化石,人们试图复原恐龙。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同学们有没有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网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搜集资料,对恐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10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不同的蛋。
2、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课件产生探索各类蛋的兴趣。
3、知道鸭蛋、鹌鹑蛋、鸭蛋、乌龟蛋和蜗牛蛋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数种不同的蛋(如:鸡蛋、鸭蛋、皮蛋、茶叶蛋、鸵鸟蛋、鸽子蛋……)。
有关蛋的资料及课件。
活动过程:
1、事先请家长协助收集不同种类的蛋。
2、展示收集的蛋,请幼儿观察各种蛋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并加以比较。
3、让幼儿操作活动课件,知道和认识不同的'蛋
4、将幼儿收集的`蛋打(剥)开来,请幼儿看一看蛋里面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5、将熟蛋切开,和幼儿分享;生鸡蛋则请大家轮流搅一搅,煮个蛋花汤。
活动评价:
能比较各种蛋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能说出蛋里面有什么。
活动延伸:
可以请幼儿带一本有关蛋的书来幼儿园里和大家分享。
找一个晴朗的日子,您可以带幼儿到园所附近的公园,请幼儿仔细地观察树叶或小池塘,或许会找到一些动物的蛋宝宝。
活动反思:
本次科学课主要是要让幼儿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重量、颜色的异同等。幼儿对鸡蛋、鸭蛋、鹌鹑蛋都挺熟悉,对鹅蛋不是很熟悉。孩子们通过比较各种各样的蛋宝宝,无形中了解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科学课,在保证孩子们探索兴趣和积极性的前提下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权,让她们自由的探索是很重要的。相信孩子们真的很棒。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11
一、预设目标
1、认识各种天气形态。
2、学习记录各种天气状况。
(二)整合其他智能
1.语言智能:大胆讲述。
2.人际智能: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活动资源
1、各种天气形态的图片及影片。
三、示例活动
(一)引起动机::
1、教师利用幼儿用书的画面,讲述一段故事:小动物们趁着幼儿园放假,到各地去玩,结果遇到了不同的`天气,可根据画面自由发挥剧情。
2、提问幼儿:
(1)今天的天气是如何?
(2)有没有太阳公公。
(3)有没有下雨。
(4)有没有刮风。
3、不用给幼儿正确的答案,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课堂活动一:
1、教师在黑板上或白板上,张贴大太阳的图片。
2、提问幼儿:有没有遇到这种天气?这种天气热不热
3、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给予鼓励。
4、最后,教师将幼儿所发表的意见做汇总,再一一跟幼儿说明晴天的状况。
四、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天气形态。
难点:学习记录各种天气状况。
(二)此活动可以采用表演法、游戏。
五、活动观察与评价
幼儿姓名:
各关键能力
表现突出
表现较好
表现一般
备注
观察能力
表达能力
认识能力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12
教案目标:
1、感知物体间的大小差异。
2、尝试使用一些工具改变各种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达操作过程。
3、认识一些常见工具,培养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案准备:
1、各种食物:芹菜、黄瓜、胡萝卜、桔子切成两半的火龙果。
2、各种工具:勺子、幼儿使用的剪刀、安全的小刀。
3、大的记录表一张。
教案过程:
一、认识各种食物。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有些什么呀?
2、师:你们吃过这些东西吗?你们喜欢吃吗?
二、认识瓶上标记。
1、师:好吃的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看,瓶宝宝的肚子空空的,肯定怎么样?(饿了)我们把好东西送给瓶宝宝吃,好吗?
2、师:这个瓶宝宝说话了,它说“我最喜欢吃芹菜了,请你喂芹菜给我吃。”那你们看这个瓶宝宝喜欢吃什么呢?(认瓶上标记)
三、初次探索,尝试喂瓶宝宝吃东西。
1、师:瓶宝宝又说话了,它说“等会你们喂我吃东西的时候要注意卫生,不能把好东西掉在地上,能做到吗?”喂的时候可以和我说说话:“瓶宝宝,我喂芹菜给你吃。”
2、师:现在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瓶宝宝,先看看它喜欢吃什么,再想办法喂给它吃。
3、幼儿操作。
幼儿尝试将食物放进贴有这种食物图片的瓶子里。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讲述操作过程。
4、交流与讨论:
(1)你的瓶宝宝吃到东西了吗?为什么?(引导说出“瓶子口太小,食物太大。”)
成功的幼儿来讲讲:你用了什么办法让你的瓶宝宝吃到东西的?(我把长长的芹菜掰成一小块一小块,)如幼儿不会讲,引导语:这颗芹菜怎么样?(长长的,)瓶子里的芹菜是怎么样的?(小小的),你怎么把芹菜变成小小的,为什么要这么做?
小结:你真能干,用手把长长芹菜掰成一小段一小段让瓶宝宝吃到芹菜,谢谢你!
没成功的幼儿:谁来告诉我是原因你的瓶宝宝没吃到东西呢?这里可引出的问题:食物大,食物硬。根据幼儿的`问题教师想好预设回答,特别强调帮助幼儿找出原因所在瓶子的口太小,食物太大。
小结:原来是瓶子的口太小,食物太大太硬,瓶宝宝才吃不到好吃的东西呢。
(2)师:那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宝宝们都能吃到这些大大硬硬的东西?
幼儿:小刀,剪刀等等
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工具,看有什么?(剪刀、刀、调羹),四、再次探索,进行“大变小”的实验。
1、交代实验操作要求。
(1)师:我们用这些工具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在用刀和剪刀的时候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也要保护好别人。)
(2)师:现在我们请这些小工具来帮帮忙吧,请小朋友们选好瓶宝宝,找到他们爱吃的食物,把它们变成小小的喂给瓶宝宝吃吧。
小工具在框里,小朋友可以自己选,要注意安全哦。
2、幼儿操作。
(1)、幼儿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使食物大变小,并把食物对应放进贴有这种食物图片的瓶子里。
(2)、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操作边表达实验过程。
3、交流与记录。
(1)、师:你把大大的食物变成小小了吗?瓶宝宝吃到食物了吗?
(2)、师:你用什么办法把长长的芹菜变成小小的喂给瓶宝宝吃的。用剪刀剪什么?
(3)、根据幼儿回答选择图片记录。
(4)、幼儿看着记录表,学着说一说。教师继续引导幼儿用粘贴的方式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看着记录表完整表述实验过程——“我用刀(剪刀、勺子)把黄瓜(芹菜、火龙果)变成小小的,喂给瓶宝宝吃。”
小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学会运用小剪刀,小刀,调羹,和手来让食物变小,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对不同的食物我们也要运用不同的工具让它们变小变短呢,如(是否结合生活中的来说说)
五、自然结束活动。
师:“瓶宝宝吃了这么多好吃的东西,非常高兴。小朋友一起拿着瓶宝宝和他们去做游戏吧!”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13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初步了解热带鱼花纹美丽的简单原因及几种海洋生物保护自己的本领,对科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幼儿观察、想象的能力,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3、初步知道保护自己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关心自己、关心同伴的愿望。
材料准备:电脑一台、有关知识的VCD碟片(参考《印尼野性篇—水中奇境》)。
活动过程:
一、海洋生物的保护色。
1、热带鱼的保护色。
(1)、看有关热带鱼的VCD片。
(2)、讨论:热带鱼为什么有这么漂亮的颜色?鼓励幼儿寻找、探究答案。
(3)、看VCD了解答案。
2、侏儒海马的保护色。通过看图片,幼儿发现它的颜色与生活环境的相关联系。
3、鲽鱼保护自己的本领。
4、变幻极大师:章鱼的奇特本领。
二、海洋生物的其它自我保护本领。
1、鳗鱼的自我保护意识。
2、成群的小海龟如何逃生的。
3、稍大一些,没有特殊本领的鱼是如何逃避敌人的攻击。
三、讨论:小朋友如何保护自己,发现幼儿园里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说说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在家里玩时有什么潜在的危险。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1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科学教学设计范文1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糖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愿意探索发现不同的糖在水里的变化,并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发现。
3.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温开水大量。
活动过程:
一、探索性话题引起幼儿讨论。
提问:
1.小朋友,你们吃过糖吗?喜欢吃吗?
2.请你说说糖在嘴巴里会怎样?(变甜、变小等)3.请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会怎样呢?
二、做试验证实幼儿的推测。
1. 教师:糖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吧。
老师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适量的开水,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
(1)看一看,糖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
(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
(3)刚刚还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现在会变成什么味道了呢?
2.幼儿猜测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品尝糖水,并把自己品尝的结果告诉大家。
教师小结:糖在水里会变小,慢慢的没有了,水会变甜。
三、集体操作,观察糖在水里的变化。
1.幼儿人手一粒糖一杯温开水操作观察提醒幼儿注意不把水泼掉,提醒幼儿有耐心。
2.集体品尝糖水。
第一次讨论意见:
1.教师在提问的.设计,提问的时机上需不断改进。
2.有幼儿提出糖为什么会化时,应该让幼儿对这个问题作出猜测,激发探索的欲望。
【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插上科学的翅膀》 教学设计08-04
小学科学《蚂蚁》教学设计01-04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学设计03-23
孩子考科学家教学设计06-20
小学科学电路出故障了教学设计12-14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科学教学总结04-21
科学教学反思05-18
科学教学反思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