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2 15:02: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本第37~39页。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中的现实场景认识锐角和钝角,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会区分并在实物中找到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相关工具画直角、锐角和钝角。

  学生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

  三角尺、纸张、光盘。

  【学具准备】

  学生三角尺,纸张、小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老师,大家想见见她吗?

  2.新老师带我们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盘(游乐场),00:50暂停。让学生先看: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秘密。

  然后点名让学生说说。

  3.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下面我们把这些角请出来02:00播放光盘,02:20暂停,

  你认识哪些角?学生回答。

  他说得对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请学生用三角板验证。

  4.生活中还有很多角。我们再到桥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盘,06:10暂停,你从中找出了些什么角?指名回答。

  电视机里的小朋友还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盘。

  5.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给这些角分类吗?09:35播放光盘,10:25暂停。小组合作,先分清每个人干什么。分类时可以请三角板来帮忙。

  学生小组讨论分类。

  6.小组汇报分类情况。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电视机里的同学是怎么分的?播放光盘10:53,展示机内学生分类情况。

  7.小结分类情况。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动手操作

  1.我们刚才把这些角分成三类,直角已经有了名称,你能给这些角取个名字吗?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我们来听听电视机里的同学取了什么样的名字。14:08播放光盘。

  小朋友说得真形象!数学上我们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

  2.谁能再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指名说。

  3.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锐角和钝角。

  4.生活中还有很多锐角和钝角,你能找出来吗?

  16:03播放光盘

  课前游乐场中的角是什么角?18:58播放光盘,19:15暂停。让学生说一说。

  你在生活中见过锐角和钝角吗?让学生指一指。

  5.你会做一个角吗?请你动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可选择纸张、小棒、剪刀等材料)。

  说说你做的是什么角。

  学生汇报展示。

  还有不同的吗?

  6.你能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吗?

  学生动手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学生汇报。

  同桌互相欣赏一下画的是什么角。

  7.接下来新老师请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24:05播放光盘,猜角,比比谁猜得又快又准。机内外互动。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和电视机里的同学都收获不少,下课以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并说给家长听。

  机动活动: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别是什么角?

  小组合作。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北师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分草莓》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20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人。

  3、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没有余数的除法分苹果入手,介绍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接着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掌握如何列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本课时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教学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位同学大约分几张卡片,然后组织教学活动,探讨怎样判断估计得正确与否。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求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可以充分放手,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际活动的背景中去探讨试商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规律。

  4、教学目标:

  A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B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C、培养学生在小组中探究问题的能力。

  5、教学难点分析:

  让学生在试商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得出方法。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活动:小组倒背乘法口诀

  2、练习:

  (1)( )里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 (2)( )里最大能填几?

  ( )×4;15 8×( );33 6×( );37 ( ) ×7;39比较(1)(2)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新授

  1、以小组为单位分物品

  第一小组(5人):分49张苹果的卡片第二小组(5人):分50张圆形卡片第三小组(5人):分51张梨形卡片第四小组(6人):分52根小棒第五小组(5人):分53个小珠子a、猜

  猜一猜盒子里有多少物品b、看

  盒子下写好要分的东西和数量c、估

  估计一下你们小组每位同学分得几样东西d、想

  想一想你们小组是怎样估的e、写

  把你估计的结果和分的过程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f、分

  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是否正确g、说

  说一说每人分得的数量是怎样得出来的,为什么既没估大也没有估小?

  小组合作的提示:

  1)你能把分的过程和结果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2)组长带领说一说分的结果和数学算式的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3)真正分一下,验证一下算的和分的是否一样?

  4)有没有快速试商的好方法,请做好准备与其他小组分享。

  教师要把握:

  1)帮助学生将分的过程和数学的除法联系起来。

  2)将分的过程和算式的各部分之间联系着来进一步理解竖式除法各部分之间的意义。 3)再次经历分的过程,进一步将数和形有机的结合起来,体会数学中“验证”的方法。 4)帮助学生提炼试商的策略,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小组人数和分得的`卡片数(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又比盒子上的数(被除数)小。

  5个小组的算式分别是:(1)49÷6=8?6?7?6?71 (2) 50÷6=8?6?7?6?72

  (3) 51÷6=8?6?7?6?73(以5个式子中的一个列举如(3)中6×8=48,比51小; 6×9=54,比51大)

  (4)52÷6=8?6?7?6?74 (5) 53÷6=8?6?7?6?75

  2、问题:从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要是再有一个小组的话,是不是会出现54÷6=8?6?7?6?76呢?为什么?

  3、练习

  第6页第3题森林医生

  完成书第5页的试一试

  完成书第5页的算一算

  4、比较试一试和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三、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作业

  书第6页的题目教学内容:P 4-5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会用三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能够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编制和掌握3的乘法口诀,记忆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并熟练运用。

  教具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学法:

  1.教法:本节是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通过实际的看一看、数一数,自己归纳编写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采取半扶半放--放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体系。

  2.学情:我班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很多孩子都没有乘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对于这一特点,要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学法:在本课的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动手画,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且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出示图片三轮车)同学们,你们见过三轮车? 1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2辆三轮车需要6个轮子,那么3、4、5、6、7、8、9辆三轮车需要几个轮子?(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设计意图:从孩子的生活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出3的乘法。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的同时也把本课的主要研究问题引了出来。】

  二、实践,编写3的乘法口诀。

  1、填一填

  (电脑出示表格)

  说清楚表格的意思。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让我们求什么。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三根小棒就组成了三角形。那么有几辆车就要摆几个三角形。接下去,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一边摆三角形,一边完成表格。全班反馈。

  (电脑填好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表格的意思,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

  2、说一说,写一写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让学生说是1个3。并且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先让学生说一说编制乘法口诀注意的方面再编制乘法口

  诀。2辆车需要6个轮子,也就是几个3?学生列2个乘法算式并编制乘法口诀。说一说口诀的'意思。接下去,同桌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把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试一试的第2小题中。全班反馈。(师板书3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真正的让孩子动手去画、去说、去写。教师在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时候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法,引导孩子编制口诀。以后的口诀完全放手教给孩子自己去做。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注意找2-3个孩子说,加深理解,也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巡视,了解口诀的编制情况。】

  3、集体交流并记忆。

  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3的乘法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发现什么规律了?同桌交流,全班反馈。提出问题: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不知道三四多少怎么办?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一记口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记忆乘法口诀。进一步体会3的乘法口决的规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也可以提高孩子记忆的兴趣。】

  4、巩固练习

  设计了以下几个小活动

  (1)小兔过河,蜗牛找家,找朋友,采蜜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同桌练习

  一生说口诀,同桌说两个乘法算式。看谁说得好。练习2-3组。

  【设计意图:用学生所熟悉的汉字进行3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动乘法转盘,动用了孩子的眼和脑,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顺便也对2和5的乘法口诀进行了复习。同桌练习加深了对3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三、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既是复习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哪个知识点学生有困难,练习课重点复习。】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4×3=12 三四十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90-91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再现第七单元“小熊开店”探索与交流除法各种运算方法的过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6~9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除法运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能够体会乘法与除法间的联系。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难,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加强,所以本节课重在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同时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五、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导学单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每年到了冬天,小鸟们就要飞回南方过冬了,森林里的小动物纷纷忙着为小鸟们准备房子,今天我们就要来解决小动物给小鸟准备房子的相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瞧,这是长颈鹿为小鸟们设计的房子。

  (多媒体课件出示长颈鹿及房子的画面。)

  (设计思考:通过小学生很感兴趣的动画情境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新授

  1、小鸟飞来了,请你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

  一共有42只小鸟,6只小鸟住一间房子。(板书)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长颈鹿要准备几间房子?(贴)(学生齐读完整问题)

  再独立完成学习题单

  学习题单

  问题一:长颈鹿要准备几间房子?

  1.这个问题是平均分吗?是(),不是()[打√]

  2.列出算式:

  3.怎样计算呢?请将你的方法在方框里写一写、画一画。(看谁的方法多)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平均分小棒的活动,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与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的操作、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感受有余数的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教师(出示题目):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么样?

  教师:请你们读一读,并在小组内说说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审读题目后交流审题结果。

  教师: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教师:结果会怎么样呢?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方法?

  2.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

  预设1:列式计算。

  13÷4=3(组)……1(根)

  教师:13、4、3、1分别表示什么?13÷4=3……1表示什么?

  预设2:摆(圈)小棒。

  教师:仔细观察,这位同学先做了什么?(先拿出13根小棒。)

  教师:接下来他又做了什么?(有4根就圈一个圈,有4根就圈一个圈。)

  教师:圈了多少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多少根?(圈了3个圈,一共圈了12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同学分小棒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可以分3组,还剩1根。

  教师:摆(圈)的过程和算式的书写过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它们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沟通符号表征、图形表征、语言表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表征形式,但含义是相同的。)

 二、根据平均分的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写法,明确竖式中各数的含义

  1.整体感知写法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摆或者画的方式,有的同学列出了除法算式,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平均分13根小棒。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叫它横式。除法算式还可以写成竖式的'形式。

  教师(出示下图):这就是除法竖式。看看这个除法竖式,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他们都叫什么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3叫商,4叫除数,13叫被除数,1叫余数”。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提问,理解12是4和3的乘积,即除数和商的积。

  2.沟通平均分操作与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1)建立联系。

  教师:知道了每个数的名称,那你们明白竖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看来这对大家有些难度。下面我们就对照平均分小棒的操作过程,一边分小棒,一边写一写除法竖式。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边分、边写、边说。

  (2)沟系。

  教师(板书):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边写边说):再写被除数13(要分的13根小棒)和除数4(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

  教师:请你按要求把13根小棒,按照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教师: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这个“3"写在哪里?

  教师: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板书:)

  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13根小棒,每4根一组,可以分3组。)

  教师:谁能边分边说说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师: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4根,有这样的3组,3个4是12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商乘除数,3×4的积是12。

  教师: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板书:12。)

  教师:我们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板书:。)

  教师:这条横线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分13根小棒,已经分掉了12根小棒,还剩多少根?你是怎样知道的?

  使学生体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剩1根小棒。从算式中我们可以用要分的13根减去已经分掉的12根,还剩1根。

  教师: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它是怎样算出来的?(补充板书:1)

  3.回顾对比,理清写法

  教师:我们一边分小棒一边写出了这个除法竖式。请同学们认真地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分小棒的?又是怎样写竖式的?竖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想完后和同桌说一说。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又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你觉得这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分小棒的过程与写除法竖式的过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边分小棒边写竖式这种对应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为其今后进一步自主学习除法竖式的写法奠定基础。在回顾对比的过程中,对横式写法和竖式写法进行比较,加深对有余数的除法的不同表征形式的理解。)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教师(出示第62页“做一做”第1题):请你边分边写除法竖式。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汇报。

  5.通过迁移学习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如果我们有6根小棒,每4根一组,结果会怎么样呢?请你自己分一分,写一写。

  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这个除法竖式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2)竖式中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3)你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4)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怎样表示?

  6.巩固表内除法竖式

  教师(出示第63页“做一做”第2题):请同学们先自己读题,然后圈一圈,写一写。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察,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选取典型案例并组织交流。

  教师:这个竖式表示什么意思?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对比反思,总结全课,积累经验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除法竖式有什么好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重在掌握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借助推理解决有关时间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例题和练习广泛选取与学生生活作息时间相关的内容作为素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珍惜时间的观念。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它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知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备内容

  认识分(1课时)→认识分;分与时的关系

  认识时间

  认识几时几分(1课时)→时间的读、写方法

  解决问题(1课时)→时间的应用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会读、写几时几分与几时半。

  3.会运用时间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结合直观演示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观察、比较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建模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1时=60分。

  2.能正确读出几时几分。

  难点

  1.感知时和分之间的关系。

  2.认识几时几分,会简单的时间计算。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长度单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总结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具体出长度单位“米”。

  “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具体,教材通过三个步骤帮助学生体会米有多长:

  第一步:通过同学们一厘米木棍接起来,体会1米有多长;

  第二步:通过测量学生身高,体会1米有多长;

  第三步:通过测量教室等场景,体会1米有多长。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这些简单的活动,真正体会到1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

  在进行认识“米”教学时,充分联系前面厘米有多长,使学生体会到在表示距离时,要用“米、厘米”作单位,并介绍怎样用字母表示以及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厘米。但“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重要和常用,学生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实地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充分感知“米”这一长度单位到底有多长;对于学困生,以和他们玩游戏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1米的具体长度,从多角度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并让他们积极汇报自己的亲身体会,达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原则。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难点:用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游乐园吗?

  师:看看长颈鹿和小乌龟在游乐园门口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情景图。

  生1:小狗门卫告诉它们,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

  生2:和看门口1米画的标记,长颈鹿的身高超过了1米,要买票;小乌龟的身高不足1米,不用买票。

  师:观察得真仔细!看到了门口处1米的地方有标记。

  师:1米到底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米有多长。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一认,想一想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我们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厘米给同桌看。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100段这样的1厘米接起来就是1米。看(出示米尺),这就是米尺,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位新朋友。

  注意看,自己数一数是不是有100厘米。

  学生自己数,明确:1米就是100厘米。

  我们可以写成:1米=100厘米。测量比较短的物体,一般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时,通常用“米”作单位,“米”也是国际通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2、比一比,说一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描述一下1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如有的学生边用两手比划边说,有的学生边比划自己的身高边说,有的学生说出课桌的长度是1米等等,老师要给予鼓励。师:同学们都挺好的.现在把你们的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就是1米,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用米尺进行测量,老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

  三、合作交流,探索反馈

  活动一:

  1、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从脚到身体什么地方是1米,做个标记。

  2、找不同身高的学生来比一比,发现身高不同但1米的标记一样高。

  3、小结:测量对象不同,但一米的高度是不变的。

  活动二:

  伸开手看一看从一只手的指尖到另一只手的什么地方是一米.

  活动三:

  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学生说完并进行实地测量。

  活动四: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测量,从教室的一头到另一头大约有多长?教室里的黑板长大约是多少米?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老师巡视,了解不同做法,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重点说明测量的方法。

  四、实践应用

  1.巩固练习师:“厘米”和“米”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下面填空。

  课件出示:教材第53页最下面的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自己是怎样通过对比确定填写什么单位的。

  2.认识米和厘米。

  课件出示

  师:我们在用米和厘米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思考,认真辨别,不能用错哟!下面是淘气在学习了米和厘米之后写的一篇日记,我们共同来看一看。指名做出评价和改正。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米,知道了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要记住米=100厘米。还学会了量出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设计说明

  解决问题的教学应尊重知识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不是脱离生活实际而单独存在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索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此本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估计方法两方面入手,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学生最容易感知、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那么就可以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者实测。上课伊始,复习厘米和米,用手比画1厘米和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对1厘米和1米有较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2.加强估计方法的指导。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准确估计长度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学习了“厘米”和“米”,因此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即“13厘米”不对,那“13米”就是正确答案。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学中重在对学生进行估测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观察、感知、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借助参照物、利用生活实物等方法进行判断,避免学生凭空猜测,发展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尺子、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学生尺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谁能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一支铅笔大约有多长?你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2.导入新课: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手比画1米和1厘米的长度,列举身边长度大约是1米及1厘米的物体,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探究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7页例8。

  师:(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们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学生猜测)

  师: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一个提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预设

  生1:(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用手比画),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生2:(借助参照物判断)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生3:(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的长度都不止13厘米,旗杆绝对不会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师小结:选择长度单位时,可以利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或借助参照物去判断。表示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表示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

  2.新知反馈。

  师:(课件出示)小明到百鸟馆参观,看见了一只小鸟,这只小鸟的脚印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思考的方法)

  预设

  生: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长度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利用所学新知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8(米)。

  黑板长3(米)。

  小明身高124(厘米)。

  课桌高70(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2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习课。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设计说明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本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4人为一小组在自主探究、交流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给学生留出充分观察、思考和发现新知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

  2、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及事例设计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及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本教学设计着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来设计有关的数学内容,借助豆荚这一生活实物,编制6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说出下列算式的.得数和所用的口诀。(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

  课件出示:5×2=3×1=3×3=4×2=4×3=

  2、说出下面每句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下一句口诀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口诀,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三五十五二四得八四五二十

  3、揭示课题:以上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6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及应用口诀进行计算。既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奠定了知识基础。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60页例6。

  (1)看图填表。

  (课件出示教材60页例6主题图及相应表格)

  ①提问:图中一共有几个豆荚?每个豆荚里各有几颗豆子?

  (6个豆荚,每个豆荚里都有6颗豆子)

  ②思考:1个豆荚里有6颗豆子,2个豆荚里有几颗豆子呢?3个、4个……6个呢?请把你想到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预设:

  生1:2个豆荚里有12颗豆子。

  生2:3个豆荚里有18颗豆子。

  生3:4个豆荚里有24颗豆子。

  ……

  (2)整理乘法算式。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填的结果按照顺序列出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

  预设

  生1:1×6=6 2×6=12 3×6=18 4×6=24

  5×6=30 6×6=36

  生2:前五个算式还可以这样列:6×1=6 6×2=12 6×3=18 6×4=24 6×5=30

  解决方案,学生生活,小学数学,能动性,组织者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任务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7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没有接触过,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也不困难,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三只小动物的头像、两顶小雨伞图片、上锁的大门图片、纸条、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的确,三只小动物都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却选择了第③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给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③种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用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活动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图片)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1、2、3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4个。──企鹅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先每人拿出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记,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汇总,组长把整个小组摆出的数全写出来,当然重复的数字不用再写,然后全组同学一起把这些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找到密码。

  ▲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汇总、排列、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以帮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让这个密码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4个,这也是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设计意图。)

  师:你们找到密码了吗?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汇报找密码的过程。(略)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学生举手后,问没摆全的学生是怎么摆的,问全摆出的学生又是怎么摆的,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有把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或者是这样摆12、13、23、21、31、32等。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得出第一种方法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小精灵

  ▲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教学设计意图: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该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拟小动物之间的握手来解决组合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企鹅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激动地互相握起手来,小刺猬边握手边在想:“我们三个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呢?”(教师边说边在小刺猬的头上打个问号。)

  ▲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小动物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教学设计意图:模拟小动物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师:这时企鹅博士回来了,刚才它出去买了个数码相机,小刺猬、小鸡、小鸭看见了,特别想照相,企鹅博士说:“行啊,但是我要考考你们,如果能够回答出这道题,就给你们一起照相,只要顺序不重复,想照几张就照几张。好,题目是这样的:(教师出示: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小组合作填写表格。

  汇报展示。

  (出现5+7=12,7+5=12时,教师问: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是属于同一种情况吗?那应该怎么办?)

  得到结论:得数有3种可能。

  照相环节

  师:企鹅博士可是说到做到的哟,现在它要开始给这三只可爱的小动物照相了,大家帮他们排一排,看一看最多可以照几张?

  小组合作

  汇报交流。

  四通过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不仅帮3只小动物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还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师: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做几道题吧!

  1.(出示实物投影)第97页“做一做”

  (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做一做这个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2.第98页的做一做。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如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个设计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运用,让优生能“吃得饱”。同时,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所回味,起到课后延伸与发展的作用。)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为什么?

  (小结设计意图: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讲出学到什么知识,只要学生对今天的课有所体会,不管这个体会是高兴的还是难受的,是有关知识点的,还是情感体验的,只要学生有所收获,这节课就是成功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具:小黑板、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问题(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能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用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小黑板出示师指一名学生读)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三、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师:把书翻到4页例1看情境图和下面的计算方法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应怎样列式计算?重点看下面的三种计算方法:

  1、先看小男孩的计算方法22+13=35(人)求出的是什么?35—6=29(人)求出的是什么?

  2、再看小女孩的计算方法22—6=16(人)求出的是什么?16+13=29(人)求出的是什么?

  3、最后再看绿衣服小男孩的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看书自学

  2、"做一做"(第x页第x题)师:下面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看谁做题最认真

  ①指2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在书上

  ②师巡视发现其他学生的错误

  五、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师:发现错误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

  (1)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列正确的举手?认为22+21=43(人)43—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

  (2)认为22+21=43(人)求出的是什么?43—16=27(人)求出的是什么?认为22+21—16=27(人)这个算式正确的举手?与第一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认为得数正确的举手?认为单位名称正确的举手?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生更正错误

  六、练习师

  刚才同学们计算的都很正确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男女生比赛看谁能快速、正确地列式计算比谁小旗得的最多!

  投影出示:(1)商店有30台微波炉卖出18台又运来28台现在有多少台?

  (2)二(1)班男生有38人女生有21人其中30人参加歌唱比赛有多少人没有参加歌唱比赛?

  (3)同学们做黄花35朵红花20朵送给二(2)班28朵还剩多少朵?

  1、师出示投影男女生比赛、开火车比赛2、形式分必答、抢答······

  七、全课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你们!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八、当堂作业(练一练)师:下面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

  比谁字体端正并能做全对作业:

  1、小红家有公鸡25只母鸡17只卖了20只还剩几只鸡?

  2、男生有24人女生有14人其中29人是少先队员有多少人不是少先队员?

  练习:教科书第x页x、x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5-2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3-20

【必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16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4-1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