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6-20 10:13: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复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学习重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文章的详略安排,词类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机敏,然而年龄只有七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同学说一说。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读准下列字音:

  邑yì扳pān谒yè称chèn

  泯mǐn卒zú夫fú还huán

  四、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

  2、找学生读课文。

  3、学生评价。

  4、教师点播。(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找出对文中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由学生读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解难。

  (1)重点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小组内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

  ①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④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六、课外延伸

  从方仲永的悲剧,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达标检测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世隶耕②或以钱币乞之..

  ③环谒于邑人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得为众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2、做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诧异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学生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pān谒yè邑yì称chèn泯mǐn耶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隶──属于旁近──邻居与──给

  就──完成泯然──消失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一乡──全乡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称──相当邑人──同县的人

  固──本来伤──哀伤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 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 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

  ⑶ 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布置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教学难点:

  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把握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资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写作链接:

  (一)扩写

  (二)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读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作者及课文题目: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1

  历遭遇而感伤。

  二、初读并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隶:谒:谒:扳:称: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⑴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⑵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以议论为主。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讨论明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了。

  ④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如何体会。

  可从两方面体会:

  a、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3、模仿表演: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情节。

  四、拓展运用,写作链接

  链接一

  为了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力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之后完成本写作练习。

  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注:不要把文段翻译当成扩写)

  链接二

  通过学习本文,你肯定会有许多收获,同时也会有许多话先说,那么,请你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练笔,自己确定写作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注: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提示

  (1)你可以评价仲永的父亲。

  (2)可对仲永最后结局评价。

  (3)可发表你的感想。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事仲永: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不能称才能丧尽:泯然众人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1、童年时期:

  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2、少年时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

  ⑴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⑵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后记】

  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给学生展示一个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5

  一、教材分析

  《伤仲永》讲述了一个“神童”因“不使学”而最后“泯然众人”的故事,并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以及强调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教学本文,在指导学生掌握了重点文言字词句之外,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让学生就方仲永这个故事本身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直至成诵,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方法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采用朗读贯彻文言文教学过程始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学习。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探究质疑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导入

  (学生回答前明确复述故事要注意交代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

  (二)温习文本,深入探究

  过渡: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那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首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1、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最终的“泯然众人”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世隶耕”“未尝识书具”却能在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那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4、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三)阅读拓展

  1、仲永的故事的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请同学们做仲永的老师,根据他的表现,给他下一段评语,怎么样?(提示:下评语要结合仲永的实际情况,观点要明确,内容要有意义,语言要准确,要简要。请同学们拿出笔,先把评语写在纸上,看谁写得最棒。)

  示例:仲永,你五岁“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很聪明,是个神童。可是,你不该年纪轻轻就把学习抛在脑后啊!你最终成了“泯然众人”,原因就是你放弃了学习。人非生而知之,不学习就没有真正的知识。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大概你知道“活到老,学到老”这句格言吧,请记住,人的聪明来自学习。

  示例: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示例:仲永,你从一个智力超群的神童变成了碌碌无为的庸人。你完全可以成功的,但你没有成功。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你没有正确的学习观。你对学习缺乏理想,缺乏热情,缺乏毅力。你虽然“指物作诗立就”,可你成天跟着你的父亲写诗卖钱,这是缺乏理想;你不坚持学习,热衷于“环谒于邑人”,这是缺乏毅力。成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没有理想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没有毅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示例:仲永,你的最大错误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天才。天才就是勤奋,就是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仲永,你才只有二十岁,只要你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就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2、同学们的评语下得很全面。有鼓励的,有批评的,有介绍方法的,有指明方向的。从仲永身上,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任何人,不论其智商多么高,只要不学习,就会像仲永那样变成庸人。

  (四)课文小结

  是的',正像伟大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说的那样“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说来听听。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予以大屏幕展示有关名言警句,并令学生作简要摘抄,结束本文。)

  (五)作业设计

  1、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至少5条。

  2、写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一方面注重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等,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等方面,也都做了教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汲取更多的营养,教学效果较理想。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借事说理,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怎样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思索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伤仲永》也是一篇关于天才的文章。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王安石的古诗)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

  第一遍, 学生自由诵读,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找准停顿 拿准语调 读出语气

  第二遍, 指名读课文。

  第三遍,学生齐读。

  (2)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3)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己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伤仲永 哀伤,感伤

  父异焉。 感到奇怪

  邑人奇之。 以…为奇,认为(他)是奇人

  稍稍宾客其父 纷纷 把…当作宾客

  父利其然 以…为利

  四、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其原因是什么?

  明确:(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原因: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 ,是因为“受于人者不至也” ,即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2.题目是《伤仲永》,但全文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伤”字。试问:题目改为《记仲永》行不行?

  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的.观点,这是借事说理的方法。

  五、齐读全文,学习了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才能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六、总结: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7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

  了解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能力;

  引导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意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最终变成常人的原因以及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三段九环节教学法、整体感知法、自主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预设:

  一、准备阶段

  1、 身心准备。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2、 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3、 知识准备。

  二、导学阶段

  (一) 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重点字音提示(ppt2):隶、邑、扳、谒、泯然

  3、师生交流

  4、齐读

  (二)、默读文章、自主翻译。

  1、要求:默读文章 1-2自然段、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

  2、师生交流(教师翻译第一段,故意翻译错误几个古今异义词,学生纠错)

  3、重点字义提示(ppt3):隶、尝、异、自是、立就、文理、环谒

  (三)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 仲永的变化历经几个阶段?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 师生交流、双边对话、板书。

  三、应用评价阶段

  1、 你从仲永的变化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看法?

  (完善板书,完成情感目标)

  2、 拓展延伸:评价学生的看法;引入教师的看法;延伸名人的诗文。

  叹仲永

  仲永平庸因自我,父图其利再销磨。

  当年神采引风波,如今思绪无奈何。

  观古知今恒心变,读书养志毅力多。

  人生哪来轻易事?唯勤唯实永拼搏。-20xx.4.27

  劝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作业布置:

  预习文章第三段,看看作者王安石的看法。

  课下搜集“江郎才尽”的故事,对比阅读。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第一步

  神童-----凡人------众人

  个人 家庭

  说明:以“天字”为雏形,引出线索、阶段、原因(天,本义人的智慧、天资)

  伤 仲 永

  神童 凡人 众人

  荒废 利益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8

  伤仲永

  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伤仲永》。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说理散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本文语言精当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是学习文言文语言的又一篇典范之作,内容易懂而又引人深思,学生将会从中汲取很多营养。(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涉及文言文不久,还没有养成很好的文言语感及学习方法。因此,在本节课学习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a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b积累文言知识,丰富学生的文言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a诵读b小组合作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朗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难点:理解内容,领悟深刻内涵。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通过小组交流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朗读,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教授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采用诵读、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形式,力求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公这一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

  屏显王安石的《梅花》,并让学生诵读,以这首小诗引入作者王安石,引导学生简介作者,王安石之所以能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诗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在散文方面可以说也是独当一面,今天,我们大家就共同学习他的一篇著名文言散文——《方仲永》

  出示教学目标:

  1、朗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内容,领悟深刻内涵。

  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切入点,鉴于同学们已经预习过本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之后并作出评价,为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疏通文意屏显疑难

  ①、老师汇总整理并展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反馈出的疑难,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疑难。(采取抢答的形式)②、攻克难关针对同学们在预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课文第三段不好理解的现象,首先鼓励学生,看是否能够解决,再不然老师做点拨指导。(3)请一名同学通译全文

  合作探究深化理解

  1、《伤仲永》,如何理解题目中的“伤”?为何而伤?

  2、方仲永是一个怎样的“天才”?“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在哪里?(从原文中找出答案作答)

  3、文中作者对这件事有何见解,文章提到了“受之天”“受之人”,二者是什么关系?一个人成才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解决)

  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结合你对“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的认识,谈谈: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仅仅是普通人的话,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小结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勉励自己。为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请同学们再把课文齐读一遍。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本课配套课内阅读部分。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⑴仲永/生五年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传/一乡秀才/观之

  ⑹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⑺余闻之也/久

  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 “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 “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⑵理解几个词语:

  ① “养父母”养:赡养。

  ②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 “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 “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 “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 “固众人”固:本来。

  ⑶理解下列句式:

  ①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 “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 “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

  ⑴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或以钱币乞之

  ⑤环谒于邑人

  ⑧泯然众人矣

  ⑦贤于材人远矣

  ⑧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5、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0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内容】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先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学本文,除让学生熟练地翻译课文外,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讲述一些被人认为笨或不聪明的人经过不懈努力而终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导入新课。

  (也可让学生讲述)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⑴ 划出生字词。

  ⑵ 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扳(pān) 环谒(yè) 称(chèn) 泯(mǐn)

  三、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课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

  (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2、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领会课文大意,最后强调本文重点文言词语:

  ⑴ 未尝识书具(曾经)

  ⑵ 即书诗四句(写)

  ⑶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完成)

  ⑷ 其文理皆有可观着(文采和道理)

  ⑸ 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⑹ 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⑺ 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⑻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

  ⑼ 贤于材人远矣(比)

  ⑽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四、齐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4、学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方仲永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五、小结

  1、借事说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说理的方法,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写了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第二部分由此引发议论,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语言简洁生动。

  六、拓展

  口头说文读《伤仲永》有感。

  说文要求:

  1、理解文意,多角度思考;

  2、语言流畅,中心明确。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学设计11-09

《伤仲永》教学设计05-29

《伤仲永》教学反思12-29

《伤仲永》优秀教案08-14

《伤仲永》读后感02-04

伤仲永读后感02-04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11

《麋鹿》教学设计优秀05-11

刻舟求剑优秀教学设计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