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1 13:20: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

  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

  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3.教学疑点:

  学生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中检验步骤的理解。

  4.解决办法:

  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n表示整数)

  2.例题讲解

  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

  (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

  (2)设元(几种设法)a.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b.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奇数为;c.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得,由得,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较大的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得,,或。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2 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这个两位数是。

  据题意,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不合题意,舍去)

  当时,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以上分析,解答,教师引导,板书,学生回答,体会,评价。

  注意:在求得解之后,要进行实际题意的检验。

  练习1 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布置作业

  补充: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能卖500个,已知该商品每涨价1元时,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赚8000元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应进货为多少个?

  参考答案:

  精析:此题属于经营问题.设商品单价为(50+)元,则每个商品得利润元,因每涨1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则每个涨价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故销售量为(500)个,为赚得8000元利润,则应有(500).故有=8000

  当时,50+=60,500=400

  当时,50+=80,500=200

  所以,要想赚8000元,若售价为60元,则进货量应为400个,若售价为80元,则进货量应为200个.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配方法,会利用配方法以一元二次式进行配方。通过对比、转化,总结得出配方法的一般过程,提高分析能力。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是否为1的分类处理,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学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发现不同方程的转化方式,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配方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感觉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利用配方法熟练解一元二次方程。

  2、难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系数化1进行适当变形后再利用配方法求解。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1:提出问题

  要使一块长方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学生讨论分析。

  (二)活动2:温故知新

  1.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各式成立,并总结其中的规律。(1)x+ 6x+ =(x +3 ) (2) x+8x+ =(x+ )(3)x2-12x+ =(x- )2 (4) x2- 5x+ =(x- )2 (5)a2+2ab+ =(a+ )2 (6)a2-2ab+ =(a- )2 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x2+6x+9=2设计意图:第一题为口答题,复习完全平方公式,旨在引出配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1

  222

  用心

  爱心

  专心(三)活动2: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31---P32思考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教材问题2,所列出的方程x2+6x-16=0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能解吗?2.怎样解方程x2+6x-16=0?看教材框图,能理解框图中的每一步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师生间也可交流。)

  3.讨论:在框图中第二步为什么方程两边加9?加其它数行吗?4.什么叫配方法?配方法的目的是什么?5.配方的关键是什么?交流与点拨:

  重点在第2个问题,可以互相交流框图中的每一步,实际上也是第3个问题的讨论,教师这时对框图中重点步骤作讲解,特别是两边加9是配方的关键,使之配成完全平方式。利用a2±2ab+b2=(a±b)2。

  注意:9=(),而6是方程一次项系数。所以得出配方的关键是方程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从而配成完全平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配成完全平方式形式来解方程的思想

  (四)活动4:例题学习

  例(教材P33例1)解下列方程:(1)x-8x+1=0 (2)2x+1=-3x (3)3x2-6x+4=0教师要选择例题书写解题过程,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仔细体会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交流与点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把二次项系数化成1;(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2)移项,使方程左边只含有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3)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4)原方程变为( mx+n)2=p的形式。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取方程的解。设计意图:牢牢把握通过配方将原方程变为(mx+n)2=p的形式方法。

  (五)课堂练习:

  1.教材P34练习1(做在课本上,学生口答)2.教材P34练习2师生行为:对于第二题根据时间可以分两组完成,学生板演,教师点评。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四、归纳与小结:

  1.理解配方法解方程的含义。

  2.要熟练配方法的技巧,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3.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注意每一步的易错点。 4.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想:“降次”由二次降为一次。

  五、布置作业

  教材P42习题22.2第3题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配方法不仅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之一,而且它还可作为其它许多数学问题的一种研究思想,其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效果普遍良好,且已基本掌握了这种数学方法,从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来分析,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1: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理解很好,学生自己总结了配方法的具体步骤,即:①化二次项系数为1;②移常数项到方程右边;③方程两边同时配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④化方程左边为完全平方式;⑤(若方程右边为非负数)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得方程的根。理解起来也很容易,然后再加以练习巩固

  2:教学方法上的几点体会:①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②相信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本节课多次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 3:当然在这一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出现了个别错误,表现在:①二次项系数没有化为1就盲目配方;②不能给方程“两边”同时配方;③配方之后,右边是0,结果方程根书写成x=﹡的形式(应为x1=x2=﹡);④所给方程的未知字母有时不是x,而是y、z、a、m等,但个别粗心甚至细心的同学在结果写方程根时字母都变成了x。对于以上错误,我在最后的.知识小结中,又重点强调了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并说明其中关键的一步是第③步,必须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给方程两边同时加常数。

  4、对于基础较差的少数学生我只要求认真理解并巩固“配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根据他们的课堂反应,我还在知识拓宽方面加以提示:因为完全平方式的值定是非负数,故若在说明某一多项式是否为非负数时,可采用配方法来证,这样对有些善于钻研思考的同学来说,在有关配方法的应用和探究方面,为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后期部分知识的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5、在我本节课的教学当中,也有如下不妥之处: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程度不适当;②在提示和启发上有些过度;③为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时间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对本节知识“囫囵吞枣”,而最终“消化不良”,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力争克服以上不足。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问题.

  2.教学难点:有关增长率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词语的异同;增长,增长了,增长到;扩大,扩大到,扩大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

  (2)单位时间增产量=原产量×增长率.

  (3)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2.例1 某钢铁厂去年一月份某种钢的产量为5000吨,三月份上升到7200吨,这两个月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分析:设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

  则2月份的产量是5000+5000x=5000(1+x)(吨).

  3月份的产量是

  =5000(1+x)2(吨).

  解:设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据题意得:

  5000(1+x)2=7200

  (1+x)2=1.44

  1+x=±1.2.

  x1=0.2,x2=-2.2(不合题意,舍去).

  取x=0.2=20%.

  教师引导,点拨、板书,学生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为计算简便、直接求得,可以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

  (2)认真审题,弄清基数,增长了,增长到等词语的关系.

  (3)用直接开平方法做简单,不要将括号打开.

  练习1.教材P.42中5.

  学生分析题意,板书,笔答,评价.

  练习2.若设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为x,分别列出下面几个问题的方程.

  (1)某工厂用二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到原来的b倍,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

  (1+x)2=b(把原来的总产值看作是1.)

  (2)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由a万元增加到b万元,求每年平均增长的百分数.

  (a(1+x)2=b)

  (3)某工厂用两年时间把总产值增加了原来的b倍,求每年增长的百分数.

  ((1+x)2=b+1把原来的总产值看作是1.)

  以上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总结下面的规律:

  设某产量原来的产值是a,平均每次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增长一次后的产值为a(1+x),增长两次后的产值为a(1+x)2 ,…………增长n次后的产值为S=a(1+x)n.

  规律的.得出,使学生对此类问题能居高临下,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2 某产品原来每件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个降价的百分数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分析:设每次降价为x.

  第一次降价后,每件为600-600x=600(1-x)(元).

  第二次降价后,每件为600(1-x)-600(1-x)x

  =600(1-x)2(元).

  解:设每次降价为x,据题意得

  600(1-x)2=384.

  答:平均每次降价为20%.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毕,学生板书,笔答,评价,对比,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增长”、“下降”的区别.如果设平均每次增长或下降为x,则产值a经过两次增长或下降到b,可列式为a(1+x)2=b(或a(1-x)2=b).

  (四)总结、扩展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相互关系,正确布列方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2.在解方程时,注意巧算;注意方程两根的取舍问题.

  3.我们只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所以只求到两年的增长率.3年、4年……,n年,应该说按照规律我们可以列出方程,随着知识的增加,我们也将会解这些方程.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8

  五、板书设计

  12.6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三)

  1.数量关系:例1……例2……

  (1)原产量+增产量=实际产量分析:……分析……

  (2)单位时间增产量=原产量×增长率解……解……

  (3)实际产量=原产量(1+增长率)

  2.最后产值、基数、平均增长率、时间

  的基本关系:

  M=m(1+x)n n为时间

  M为最后产量,m为基数,x为平均增长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 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 问题。

  2。结合图形指出,为什么有两个时间球的高度是15m或0m?为什么只在一个时间球的高度是20m?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16 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b2—4ac

  两个交点

  两个相异的实数根

  b2—4ac 0

  一个交点

  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b2—4ac = 0

  没有交点

  没有实数根

  b2—4ac 0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 例题学习 巩固提高

  问题: 例 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活动4] 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1) P97。习题 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 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 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 习题21。2: 3、4。

  2。(备选题)P97 习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 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5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等基础之上学习的,它也是一种数学建模的方法。学好一元二次方程是学好二次函数不可或缺的,应该说,一元二次方程是本书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有关概念;掌握通过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掌握依据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应用熟练掌握以上知识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合作探讨,老师点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恰如其分地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结合八册上整式中的有关概念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派生概念,如二次项等。

  (3)通过掌握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直接开方法,导入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4)通过用已学的配方法解ax2+bx+c=0(a≠0)导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接着讨论求根公式的条件:b2—4ac>0,b2—4ac=0,b2—4ac<0。

  (5)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整式》的第5节因式分解进行知识迁移,解决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并用练习巩固它。

  (6)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用该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由事实问题中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等有关概念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通过一元二次方程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经历用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使同学们体会到转化等数学思想;经历设置丰富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体会到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

  3、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难点

  1、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题。

  2、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解与实际问题解的区别。

  教学关键

  1、分析实际问题如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3、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的推导。

  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3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2.1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4课时(直接开方法1、配方法1、公式法1、因式分解法1)

  习题课1课时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

  小结1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6

  由"倍数关系"等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配方法或公式法或分解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掌握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引入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2.难点与关键:用"倍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问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

  下表是某一周甲、乙两种股票每天每股的收盘价(收盘价:股票每天交易结果时的价格):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甲 12元 12.5元 12.9元 12.45元 12.75元

  乙 13.5元 13.3元 13.9元 13.4元 13.75元

  某人在这周内持有若干甲、乙两种股票,若按照两种股票每天的收盘价计算(不计手续费、税费等),则在他帐户上,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多少股?

  老师点评分析:一般用直接设元,即问什么就设什么,即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由于从表中知道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因此,两种股票当天的帐户总数就是x或y乘以相应的每天每股的收盘价,再根据已知的等量关系;星期二比星期一增加200元,星期三比星期二增加1300元,便可列出等式.

  解:设这人持有的甲、乙股票各x、y张.

  则 解得

  答:(略)

  二、探索新知

  上面这道题大家都做得很好,这是一种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量关系建立的数学模型,那么还有没有利用其它形式,也就是利用我们前面所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建立数学模型解应用题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问题.

  (学生活动)问题2:某工厂第一季度的一月份生产电视机是1万台,第一季度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是3.31万台,求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老师点评分析:直接假设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率为x.因为一月份是1万台,那么二月份应是(1+x)台,三月份应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以二月份比一月份增长的同样"倍数"增长,即(1+x)+(1+x)x=(1+x)2,那么就很容易从第一季度总台数列出等式.

  解:设二月份、三月份生产电视机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则1+(1+x)+(1+x)2=3.31

  去括号:1+1+x+1+2x+x2=3.31

  整理,得:x2+3x-0.31=0

  解得:x=10%

  答:(略)

  以上这一道题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等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是一样的,而我们借助的是一元二次方程为背景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类型.

  例1.某电脑公司20xx年的各项经营中,一月份的营业额为200万元,一月、二月、三月的营业额共950万元,如果平均每月营业额的增长率相同,求这个增长率.

  分析:设这个增长率为x,由一月份的营业额就可列出用x表示的二、三月份的营业额,又由三月份的总营业额列出等量关系.

  解:设平均增长率为x

  则200+200(1+x)+200(1+x)2=950

  整理,得:x2+3x-1.75=0

  解得:x=50%

  答:所求的增长率为50%.

  三、巩固练习

  (1)某林场现有木材a立方米,预计在今后两年内年平均增长p%,那么两年后该林场有木材多少立方米?

  (2)某化工厂今年一月份生产化工原料15万吨,通过优化管理,产量逐年上升,第一季度共生产化工原料60万吨,设二、三月份平均增长的百分率相同,均为x,可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

  四、应用拓展

  例2.某人将20xx元人民币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支取1000元用于购物,剩下的1000元及应得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若存款的利率不变,到期后本金和利息共1320元,求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

  分析: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第一次存20xx元取1000元,剩下的本金和利息是1000+20xxx·80%;第二次存,本金就变为1000+20xxx·80%,其它依此类推.

  解:设这种存款方式的年利率为x

  则:1000+20xxx·80%+(1000+20xxx·8%)x·80%=1320

  整理,得:1280x2+800x+1600x=320,即8x2+15x-2=0

  解得:x1=-2(不符,舍去),x2= =0.125=12.5%

  答:所求的年利率是12.5%.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利用"倍数关系"建立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恰当方法解它.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3 复习巩固1 综合运用1.

  2.选用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20xx年一月份越南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100家,后来二、三月份新发生禽流感的养鸡场共250家,设二、三月份平均每月禽流感的感染率为x,依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100(1+x)2=250 B.100(1+x)+100(1+x)2=250

  C.100(1-x)2=250 D.100(1+x)2

  2.一台电视机成本价为a元,销售价比成本价增加25%,因库存积压,所以就按销售价的70%出售,那么每台售价为( ).

  A.(1+25%)(1+70%)a元 B.70%(1+25%)a元

  C.(1+25%)(1-70%)a元 D.(1+25%+70%)a元

  3.某商场的标价比成本高p%,当该商品降价出售时,为了不亏损成本,售价的折扣(即降低的百分数)不得超过d%,则d可用p表示为( ).

  A. B.p C. D.

  二、填空题

  1.某农户的粮食产量,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x,第一年的产量为6万kg,第二年的产量为_______kg,第三年的产量为_______,三年总产量为_______.

  2.某糖厂20xx年食糖产量为at,如果在以后两年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预计20xx年的产量将是________.

  3.我国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价格,某种药品在1999年涨价30%后,20xx年降价70%至a元,则这种药品在1999年涨价前价格是__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为了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改变我省水土流失的.严重现状,20xx年我省某地退耕还林1600亩,计划到20xx年一年退耕还林1936亩,问这两年平均每年退耕还林的平均增长率2.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厂一月份生产甲、乙两种新型拖拉机,其中乙型16台,从二月份起,甲型每月增产10台,乙型每月按相同的增长率逐年递增,又知二月份甲、乙两型的产量之比是3:2,三月份甲、乙两型产量之和为65台,求乙型拖拉机每月的增长率及甲型拖拉机一月份的产量.

  3.某商场于第一年初投入50万元进行商品经营,以后每年年终将当年获得的利润与当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相加所得的总资金,作为下一年年初投入的资金继续进行经营.

  (1)如果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为p,那么第一年年终的总资金是多少万元?(用代数式来表示)(注:年获利率= ×100%)

  (2)如果第二年的年获利率多10个百分点(即第二年的年获利率是第一年的年获利率与10%的和),第二年年终的总资金为66万元,求第一年的年获利率.

  答案:

  一、1.B 2.B 3.D

  二、1.6(1+x) 6(1+x)2 6+6(1+x)+6(1+x)2

  2.a(1+x)2t

  3.

  三、1.平均增长率为x,则1600(1+x)2=1936,x=10%

  2.设乙型增长率为x,甲型一月份产量为y:

  则

  即16x2+56x-15=0,解得x= =25%,y=20(台)

  3.(1)第一年年终总资金=50(1+P)

  (2)50(1+P)(1+P+10%)=66,整理得:P2+2.1P-0.22=0,解得P=10。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代数的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数的开方、以及前三种因式分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是配方法和开平方两个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升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配方法是解方程的通法,同时会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也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方面: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使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方面:结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和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所有的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解决,感受到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渗透分类的思想;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熟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判别式

  二、教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式的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由旧知识引导探究一般化问题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法: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和分类归纳的方法,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铜锁亲自尝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复习导入——呈现问题——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1、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首先从旧知

  问题(1)用配方法解方程2x28x90的练习引入,

  问题(2)总结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化一般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配方使左边为完全平方式——两边开方——求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昨天的知识,进一步熟练钥匙并为今天做学的内容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做好铺垫,达到“温故而知新”。

  2、问题呈现:

  你能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此处由一个特殊的旧知引导学生推导出一般的'结果,希望学生学会由特殊性到一般化的思想。为降低b2b24ac推导的难度,化简、移项、配方、变形由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完成,到(x这步时,提出 )

  问题:①此时可以直接开平方吗?

  ②等号右边的值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

  ③等号右边的值只跟哪个式子有关?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完成前四步,这样与利于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便于将主要精力放在后边公式的推导上。通过小组的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互帮互助,借助小组的交流完善答案,关键让学生会对掌握b24ac与方程有无实数根的关系,这里分类思想也是今后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b24ac进行讨论,

  应加以强化。

  最终总结出:

  当b24ac<0时,原方程无实数解。

  当b24ac≥0时,原方程有实数解,

  再进一步谈论:b24ac=0与b24ac>0时,两个解区别?

  (b24ac=0时,两个相等的实数解,b24ac>0时,两个不等的实数解)

  由此可知,方程有解还是无解是由b24ac决定,即b24ac是方程解的判别式。

  同时,方程的解是可以将a、b、c

  的值带入公式x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叫做公式法。

  3、例题讲解

  例4: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总结步骤:

  1、把方程公成一般形式,并写出a,b,c的值。

  2、求出b24ac的值

  4、写出方程的解:x1= ,x2=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体会数学课中的严谨的逻辑推理;体验并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从中让学生领会到由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想。

  4、巩固练习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2x60

  ②4x2x90

  ③x2100

  设计意图:

  (1)熟悉公式法,强化解题格式,

  (2)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解决。

  例5:解方程:x(x1)(x2)

  化简得12212x3x40 2

  强调:

  ①当方程不是一般形式时,应先化成一般形式,再运用求根公式。

  ②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本例方程吗?

  设计意图:明确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你观察分析题目后灵活合理的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的速度。

  5、课时小结

  (1)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通过配方法求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推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按照公式法的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2)我扩展:(方法归纳)求根公式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专用公式,只有在确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才能使用,是常用而重要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求根公式。

  6、布置作业: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分层布置作业,适应新课标,让不同的学生各其所长,因材施教的要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内容较为单一,通过“层层设疑”、“复习回顾”等环节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通过比较合理的问题设计巩固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机会,强化了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用配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利用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

  2、在理解配方法的基础上,熟练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寻找解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配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通过配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x+m)2=n(n≥0)的形式。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已有的知识水平,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对比教学法,用“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巩固与运用——反思、拓展”来展示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旧知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9x2=4 (2)( x+3)2=0

  总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二 创设情境,设疑引新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

  例:小明用一段长为 20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矩形,怎样设计才可以使得矩形的面积为9米?

  三 新知探究

  1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x2+6x+9=0 ①

  2、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x2+6x+4=0 ②

  思考:方程②与方程①有什么不同?能否把它化成方程①的形式呢?

  归纳总结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样的解法叫做配方法。

  配方法的依据:完全平方公式

  配方法的关键:给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点拨:先通过移项将方程左边化为x2+ax形式,然后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进行配方,然后直接开平方求解。

  四 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1、 配方训练

  (1) x2+12x+( )=(x+6)2

  (2) x2-12x+( )=(x- )2

  (3) x2+8x+( )=(x+ )2

  (4) x2+mx+( )=(x+ )2

  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负数或分数时,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

  2、将下列方程化为(x+m)2=n

  (n≥0)的形式并计算出X值。

  (1)x2-4x+3=0

  (2)x2+3x-1=0

  解:X2-4X+3=0

  移向:得X2-4X=-3

  配方:得X2-4X+2^2=-3+2^2(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即:(X-2)2=1

  开平方,得:X-2=1或X-2=-1

  所以:X=3或X=1

  方程(2)有学生完成。

  3、巩固训练:课本55页随堂练习第一题。

  五 小结

  1、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先将方程化为(x+m)2=n(n≥0)的形式,然后两边开平方就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 移项(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2) 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3) 开平方

  (4) 解出方程的根

  六 布置作业

  习题2.3第1,2题

  两个学生黑板上那解题,剩余学生练习本上计算。

  学生观看课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设该矩形的长为x米,依题意得

  x(10-x)=9

  但是发现所列方程无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于是引入新课。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可以化为( x+3)2=0,然后就可以运用上节课学过的直接开平方法解了。

  方程②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于是不能直接开平方。学生陷入思考,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思考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将方程②与方程①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到:

  x2+6x=-4

  x2+6x+9=-4+9

  (x+3)2=5

  从而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配方时,常数项为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归纳后教师再做相应的补充和强调。

  学生分组完成方程(2)和课后随堂练习第一题

  学生分组总结本节课知识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9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知识回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①②③④⑤⑥

  二、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45页,学习分析“探究一”中的数量关系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开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那么,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则可列方程为:

  2、解这个方程,得

  3、想一想: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四轮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xxxx年毕节地区)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么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为( )

  A.8人B.9人C.10人D.11人

  2.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四、指导学生应用

  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xxxx广东中考9分)

  解:设每轮感染中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1分

  4分

  解之得6分

  8分

  答:每轮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超过700台。

  五、巩固训练:

  1.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有9条,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6 B.7 C.8 D.9

  2.元旦期间,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一张,已知全组共送贺卡132张,则这个小组共有( )人

  A.11 B.12 C.13 D.14

  3.九年级(3)班文学小组在举行的图书共享仪式上互赠图书,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图书向本组其他成员赠送一本,全组共互赠了240本图书,如果设全组共有x名同学,依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x(x+1)=240 B.x(x-1)=240

  C.2x(x+1)=240 D.x(x+1)=240

  4.参加中秋晚会的每两个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则有( )人参加聚会。

  5.学校组织了一次篮球单循环比赛,共进行了15场比赛,那么有个球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6.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某地因1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没有及时隔离治疗,经过两天传染后共有9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每天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个传染速度,再经过5天的传染后,这个地区一共将会有多少人患甲型H1N1流感?

  反思:2题和4题列方程时为何不一样呢?

  六、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解题步骤,特别地,要检验解的结果是否正确与符合题意,并注意题型的积累。

  2.(方法归纳)解应用题地步骤是:审、设、列、解、检、答,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可以采用列式法,线段图示法,列表法等来帮助寻找,并注重检验。

  七、效果测评:

  1.解下列方程。(1)+10x+21=0(2)-x=1

  2.两个相邻的偶数的积是240,求这两个偶数。

  3.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10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对于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并不陌生,实际问题的应用,有些抽象,虽然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了有关的训练,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内容针对的学生是才进入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通过抽象思维将一个应用题抽象成一元二次方程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也是方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学生抽象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应用实例,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感受到其广泛应用,并在具体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本节教学中需要选用大量的实际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抽象思维的初步形成。显然,这个任务并非某个教学活动所能达成的,而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大量的问题解决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有关能力。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

  1、经历分析,抽象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一定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法指导

  本课是学生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的应用课,虽然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但本课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采用启发式、问题串讨论式、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对问题中的数量进行分析从而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助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的分析,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更好地进行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情境导入;第二环节:做一做,探索新知;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活动内容:提出问题:还记得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抽象出方程?

  活动目的: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使问题得以解决,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抽象出方程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从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审清题意;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通过抽象思维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实际应用问题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抽象出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抽象出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抽象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军舰=2×V补给船

  时间等量:t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抽象出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巩固练习: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7cm,一条直角边比另一条直角边长1cm,那么这个直角三角的面积是多少?

  文本框:8cm2、如图:在RtACB中,∠C=90°,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3、在宽为20m,长为32m的矩形耕地上,修筑同样宽的三条道路(两条纵向,一条横向,横向与纵向互相垂直),把耕地分成大小相等的六块作试验田,要使试验田面积为570平方米,问道路应为多宽?

  说明:三个题目的设计从简单问题入手,第一题通过勾股定理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直角三角形边长问题;第2题构造了一个可变的直角三角形,抽象出方程解决面积问题;第三题也是面积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常设道路宽为x米,通过平移道路使六块田地变成一块田地,从而根据矩形面积公式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

  活动目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的类型较多,像数字问题、面积问题、平均增长(或降低)率问题、利润问题等;本节课以教材上的引例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可以将应用类型作适当的拓展,在练习中将教材中的应用问题归类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由数形结合问题拓展到面积问题,后面可以在练习中增加数字问题,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应用类型,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数学抽象和建模的重要性。

  活动实际效果:应用问题设置都经过精心准备。通过问题串的设立,将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题目分成多个小的题目去理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困难,体会到通过抽象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三个重要环节:整体系统的审清题意;寻找等量关系;正确求解并检验解的合理性。采取的是一讲一练,从巩固练习的准确程度上来看,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

  活动内容:1、在一块正方形的钢板上裁下宽为20cm的一个长条,剩下的长方形钢板的面积为4800cm2。求原正方形钢板的面积。

  2、有这样一道阿拉伯古算题:有两笔钱,一多一少,其和等于20,积等于96,多的一笔钱被许诺赏给赛义德,那么赛义德得到多少钱?

  3、《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的速度为7,乙的速度为3。乙一直向东走,甲先向南走了10步,后又斜向北偏东方向走了一段后与乙相遇。那么相遇时,甲、乙各走了多远?

  活动目的:通过三道问题的解决,查缺补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活动实际效果:学生在前面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分析上述问题,遇有疑难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更加理解数学抽象和建模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

  活动内容: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3、列方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回顾与反思,并进行组间交流发言。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希望得到解决;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通过抽象思维抽象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且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孩子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体会利用抽象思维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甲乙两个小朋友的年龄相差4岁,两个人的年龄相乘积等于45,你知道这两个小朋友几岁吗?

  2、一块长方形草地的长和宽分别为20m和15m,在它四周外围环绕着宽度相等的小路,已知小路的面积为246,求小路的宽度。

  3、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比个位数小2,求这两位数。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习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习

  已知某山区的平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平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近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12

  一、复习引入

  1、已知方程 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

  2、有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根简洁的关系?

  3、有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 ,x2= 、观察两式左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b 2—4ac与—b—√b 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 程x1x2x1+x2x1、 x2

  x2—2x=0

  x2+3x—4=0

  x2—5x+6=0

  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关于x的方程 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 x2与系数a,b,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 程x1x2x1+x2x1、 x2

  2x2—7x—4=0

  3x2+2x—5=0

  5x2—17x+6=0

  小结:1、根与系数关系: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的关系是:x1+x2=—p, x1、 x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

  (2)形如的方程ax2+bx+c=0(a≠0),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

  即: 对于方程 ax2+bx+c=0(a≠0)

  ∵ ∴

  ∴ ,

  (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例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例2: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例3: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已知方程 的一个根是 ,求另一根及k的值、

  变式一:已知方程 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 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巩固练习

  1、已知方程 的一个根是1,求另一根及m的值、

  2、已知方程 的一个根为 ,求另一根及c的值、

  四、应用拓展

  1、已知关于x的方程 的`一个根是另一个根的2倍,求m的值、

  2、已知两数和为8,积为9,求这两个数、

  3、 x2—2x+6=0的两根为x1,x2,则x1+x2=2,x1x2=6、是否正确?

  五、归纳小结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1)是一元二次方程;(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

  六、布置作业

  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5x—3=0 (2)9x+2= x2 (3) 6 x2—3x+2=0 (4)3x2+x+1=0

  2、 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

  3、 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掌握b2—4ac>0,ax2+bx+c=0(a≠0)有两个不等的实根,反之也成立;b2—4ac=0,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反之也成立;b2—4ac<0,ax2+bx+c=0(a≠0)没实根,反之也成立;及其它们关系的运用。

  通过复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b2—4ac>0、b2—4ac=0、b2—4ac<0各一题,分析它们根的情况,从具体到一般,给出三个结论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具体题目。

  重难点关键

  1。重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根。

  2。难点与关键

  从具体题目来推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b2—4ac的情况与根的情况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2x2—3x=0 (2)3x2—2 x+1=0 (3)4x2+x+1=0

  老师点评,(三位同学到黑板上作)老师只要点评(1)b2—4ac=9>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2)b2—4ac=12—12=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3)b2—4ac=│—4×4×1│=<0,方程没有实根。

  二、探索新知

  方程b2—4ac的值b2—4ac的符号x1、x2的关系

  (填相等、不等或不存在)

  2x2—3x=0

  3x2—2 x+1=0

  4x2+x+1=0

  请观察上表,结合b2—4ac的符号,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证明你的猜想。

  从前面的具体问题,我们已经知道b2—4ac>0(<0,=0)与根的情况,现在我们从求根公式的角度来分析:

  求根公式:x= ,当b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 等于一个具体数,所以一元一次方程的x1= ≠x1= ,即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当b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 =0,所以x1=x2= ,即有两个相等的实根;当b2—4ac<0时,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没有实数解。

  因此,(结论)(1)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实数根即x1= ,x2= 。

  (2)当b—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实数根即x1=x2= 。

  (3)当b2—4ac<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

  例1。不解方程,判定方程根的情况

  (1)16x2+8x=—3 (2)9x2+6x+1=0

  (3)2x2—9x+8=0 (4)x2—7x—18=0

  分析:不解方程,判定根的情况,只需用b2—4ac的值大于0、小于0、等于0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可。

  解:(1)化为16x2+8x+3=0

  这里a=16,b=8,c=3,b2—4ac=64—4×16×3=—128<0

  所以,方程没有实数根。

  三、巩固练习

  不解方程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x2+10x+26=0 (2)x2—x— =0 (3)3x2+6x—5=0 (4)4x2—x+ =0

  (5)x2— x— =0 (6)4x2—6x=0 (7)x(2x—4)=5—8x

  四、应用拓展

  例2。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解,求ax+3>0的解集(用含a的式子表示)。

  分析:要求ax+3>0的解集,就是求ax>—3的解集,那么就转化为要判定a的值是正、负或0。因为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根,即(—2a)2—4(a—2)(a+1)<0就可求出a的取值范围。

  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2)x2—2ax+a+1=0没有实数根。

  ∴(—2a)2—4(a—2)(a+1)=4a2—4a2+4a+8<0

  a<—2

  ∵ax+3>0即ax&

  gt;—3

  ∴x<—

  ∴所求不等式的解集为x<—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没有实数根及其它的运用。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46 复习巩固6 综合运用9 拓广探索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7课时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以下是方程3x2—2x=—1的解的情况,其中正确的有( )。

  A。∵b2—4ac=—8,∴方程有解

  B。∵b2—4ac=—8,∴方程无解

  C。∵b2—4ac=8,∴方程有解

  D。∵b2—4ac=8,∴方程无解

  2。一元二次方程x2—ax+1=0的两实数根相等,则a的值为( )。

  A。a=0 B。a=2或a=—2

  C。a=2 D。a=2或a=0

  3。已知k≠1,一元二次方程(k—1)x2+kx+1=0有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k≠2 B。k>2 C。k<2且k≠1 D。k为一切实数

  二、填空题

  1。已知方程x2+px+q=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则p与q的关系是________。

  2。不解方程,判定2x2—3=4x的根的情况是______(填"二个不等实根"或"二个相等实根或没有实根")。

  3。已知b≠0,不解方程,试判定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b)x+(a+ab—2b2)=0的根的情况是________。

  三、综合提高题

  1。不解方程,试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1)2+5x=3x2 (2)x2—(1+2 )x+ +4=0

  2。当c<0时,判别方程x2+bx+c=0的根的情况。

  3。不解方程,判别关于x的方程x2—2kx+(2k—1)=0的根的情况。

  4。某集团公司为适应市场竞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将销售总额的8%作为新产品开发研究资金,该集团20xx年投入新产品开发研究资金为4000万元,20xx年销售总额为7。2亿元,求该集团20xx年到20xx年的年销售总额的平均增长率。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以成本下降为问题探究,讨论平均变化率的问题,这类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的原型,例如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等等,联系生活实际很密切,这类问题也是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本节课主要是讨论两轮(即两个时间段)的平均变化率,它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作为数学模型。

  学情分析

  1、由于我们的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有畏惧的心理,感觉很困难,根据探究1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决定把探究2作为一课时,来专门学习。

  2、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已经很熟悉,而且有了第一课时连续传播问题的做铺垫,适合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3、连续增长问题的中的数量关系、规律的发现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把问题分解了让学生逐个突破,由于九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解题归纳能力,所以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探究方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某些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一元二次方程对之进行描述。

  2、通过成本降低、能源增长等实际问题,学会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发展实践应用意识。

  情感与态度:通过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增长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难点:理清增长率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分析

  华师版九年级(上)23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一节,教材中作为阅读材料。从推导到应用都比较简单。但是它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知识的发展来看,学生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学习,可以巩固已学过实数、整式、二次根式、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既可以根据它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又可以为今后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交点情况,二次三项式以及二次曲线等奠定基础,并且用它可以解决许多其它综合性问题。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根的判别式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并对的作用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作用,它是前面知识的深化与总结。

  九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渐渐由具体直觉占优势过渡到抽象思维占优势。教师的指导方法应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规律。

  从数学思想方法上来说,学生对分类讨论、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已经有所接触。所以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能运用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根的情况和进行有关的推理论证;

  2、会运用根的判别式求一元二次方程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

  过程和方法目标:

  1、经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产生的过程;

  2、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推理论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2、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探索发现: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

  2、观察演示: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研究,引发学生的思考、质疑、解疑;

  3、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小结,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认识能力;

  4、讲练结合:通过变式训练、拓展训练,让学生学会分类、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为了体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注重由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参与发现、归纳验证以及演绎证明等整个数学思维过程。

  2、合作交流:课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设计说明

<一>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1、我们已经学会了怎么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哪几种情况?能不能不解方程便判断出它们根的情况?

2、由学生举出几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例子,教师直接判断出它们根的情况

这样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面发现结论创造最佳的心理状态。

<二>设置练习,创设情境。

用公式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使学生亲身感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回顾已有知识

<三>启发引导,发现结论:

观察解题过程,可以发现:在把系数代入求根公式之前,都是先确定了a、b、c的值,然后求出的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生能说出 的作用是:它能决定方程是否可解

由此可见: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代数式起着重要的作用,显然我们可以根据的值的符号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的情况,因此我们把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即△=。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还会遇到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一个数学式子的情况,同学们要适应这一点,它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让学生明白: 的值的符号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了根的判别式概念。

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分析与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体验自己发现结论的成功乐趣。

<四>引导学生,理论验证:

利用配方法,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变形为:

∵ ∴ ,

故的值是正数、零还是负数直接对方程的根产生影响

(1)时,可得:

,而且

(2)时,,

显然

(3)时,,

∵ 负数没有平方根 ∴ 方程没有实数根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养成严格论证问题的习惯。

<五>揭示定理:

(1)由此我们就得出了关于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的判别式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中,

若△>0 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若△ = 0 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若△<0 则方程没有实数根

(若△≥0 则方程有实数根)

(2)这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成立,即有如下的逆定理:

一元二次方程中,

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0

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则△= 0

若方程没有实数根, 则△<0

(若方程有实数根, 则△≥0)

培养学生学会如何用数学语言来阐述发现的结论,如何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及加深学生对定理的认识,为正确运用做好铺垫。

<六>应用定理,解决问题:

练习一: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分析:判别方程根的情况,根据定理可知,就是要确定△值的符号

练习二: 不解方程,判别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4)题补充了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补充此题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为今后解综合性问题打好基础。

以上练习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知识运用迁移及巩固的机会,同时也为了吸引和调动全班同学参与到积极动脑,各抒己见的活跃气氛中来,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已知关于的方程,当取什么值时,方程

(1)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 没有实数根

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根据方程根的情况,得出△的取值,从而求出的取值范围。

本题是一个用逆定理来解决的问题,以巩固逆定理的运用方法,本题让学生自己分析,教师只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最后让学生自己完成。

<七>归纳小结

一元二次方程中,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方程没有实数根

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 八>作业布置:

(必做题)不解方程判定下列方程根的情况:

选做题)已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求:的取值范围

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留出自由的发展空间。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07-25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设计04-08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学设计03-23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反思01-15

中学教学设计11-09

学校教学设计12-20

《雪儿》教学设计12-03

蜗牛教学设计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