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3 18:17:2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音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作品《弥渡山歌》,体会南方音乐的风格特征,热爱祖国民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弥渡山歌》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南方民歌的特点,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方民歌的特点,并能够用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作品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南方民歌的风格特征。

  【难点】

  对歌曲中倚音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日本民歌《樱花》,并提问:这是哪个国家的什么歌曲?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不仅仅日本有好听的民歌,我国也有,顺势揭示课题《弥渡山歌》。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弥渡山歌》,并提问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婉转抒情。

  2.教师播放《弥渡山歌》,并提问歌曲的速度与拍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稍快,四二拍。

  (三)探究学习

  1.老师播放歌曲《弥渡山歌》提问:我们首先说了这首歌是委婉抒情的,那么在旋律的什么部分能体现这个情绪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倚音。

  2.老师播放歌曲《弥渡山歌》提问:歌词有什么特点。

  学生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词共八句,前6句或兴或比直到最后两句才切入主题,及具南方的含蓄色彩。

  3.老师播放歌曲《弥渡山歌》提问: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词旋律婉转飘逸,及具南方山歌的独特风格。

  4.完整聆听并哼唱。

  (四)巩固提高

  老师播放《茉莉花》《洪湖水浪打浪》提问:结合《弥渡山歌》想一想南方民歌的.总特点,前后4人为以小组,5分钟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南方民歌的歌词都比较含蓄,善用比、兴,其旋律多表现得婉转、细腻、抒情。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结构短小精悍。歌曲前多有引子。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堂课的全部知识,教师呼吁学生热爱祖国民歌,传统文化。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地方的民歌。

  四、板书设计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2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理念:

  本课旨在通过介绍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及体验他的音乐风格特点,使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内涵及艺术价值,接纳和包容多元文化,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本课首先运用学生间、师生间不同形式的交流,让学生收集并获取知识,淡化教师提供知识的主导角色。然后,利用多种渠道,为学习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柴可夫斯基生平、作品及作品风格的简介,让学生对作曲家及其作品《天鹅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运用不同形式的交流,培养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教学难点:

  1、由于学生对西方音乐接触较少,所以让学生正确感受和理解音乐,需要一点过程。

  2、本课欣赏的是芭蕾舞音乐组曲,涉及到的音乐较多,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整情绪,感受不同乐曲的风格和发展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赏天鹅的画面,播放《天鹅湖》之天鹅主题音乐

  2、提问,并简要介绍引出课题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感受音乐,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分组进行交流柴可夫斯基的生平、音乐风格及其作品

  2、学生与教师间的交流

  3、教师简单介绍相关音乐知识:柴可夫斯基个人情感、生活、写作风格、优秀作品等。

  教学意图:让学生们共同协作都参与到学习中去,发挥学生各种潜能,并有勇气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与学生、老师共同探讨知识,同时也能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三、 《天鹅湖》作品简介:

  1、《天鹅湖》故事情节:通过多媒体播放影像资料介绍情节

  2、《天鹅湖》芭蕾舞组曲音乐的来历

  3、欣赏芭蕾舞《天鹅湖》的系列图片

  4、欣赏音乐片段:

  (1)欣赏《天鹅主题音乐》:

  A、欣赏提示、提问:请同学们从器乐音色、乐曲速度、旋律等方面来感受音乐刻画了什么样的天鹅形象?根据影音资料提示欣赏音乐

  B、欣赏完毕后,进行交流

  C、哼唱乐曲

  (2)欣赏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的音乐片段——《匈牙利舞曲》:

  A、欣赏提示:比较音乐前后段速度、感情的变化,感受匈牙利舞曲的音乐风格

  B、播放影音资料欣赏音乐,然后进行交流

  C、再欣赏一遍

  (3)欣赏具有西班牙音乐风格的音乐片段《西班牙舞曲》:

  A、欣赏提问:请同学们猜一下,你能听出这首乐曲具有哪一个国家的民族音乐风格?

  B、播放影音资料,请同学们交流后,回答问题

  C、较完整的复听一遍音乐

  (4)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学到的音乐欣赏知识,为下面两段音乐做简要音评:

  A、播放影音资料:欣赏具有意大利风格的音乐片段《那波里舞曲》:

  欣赏提示:注意器乐、节奏和营造的氛围

  (这是一首十分著名的意大利塔兰泰拉风俗舞曲,整个舞曲以小号为主,音乐活泼,前段平稳,后段节奏越来越快,气氛热烈。)

  B、播放影音资料,欣赏《四小天鹅舞曲》:

  欣赏提示:注意节奏、音乐气氛、主要旋律所描绘的形象和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

  (音乐轻松活泼、节奏干净利落,描绘出了小天鹅在湖畔嬉戏的情景。富于跳跃感的节奏、活泼纯真的旋律,质朴而带有田园的清新气息,栩栩如生的刻画出了小天鹅可爱的'形象)。

  C、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对两段音乐的音评

  D、与教师交流

  (5)总结:柴可夫斯基主张音乐的美应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础上,他的音乐旋律优美、通俗易懂,音乐基调建立在民歌和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所以音乐呈现出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

  教学意图:在与同学、教师共同交流欣赏了《天鹅主题音乐》、《匈牙利舞曲》、《西班牙舞曲》后,让同学们尝试利用刚学习到的欣赏知识去赏析《那波里舞曲》、《四小天鹅舞曲》,来巩固、检验自己的欣赏能力。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的同时,兼顾提高学生个人的赏析能力。

  四、总结与延伸:

  1、小结课堂学习内容。

  2、欣赏音乐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教学意图:让同学们了解教师上课的意图,把有限的课堂知识学习逐步转换成无限的课外知识积累。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3

  汉族民间音乐之瑰宝――劳动号子

  选用教材:

  湖南文艺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音乐《音乐鉴赏》合订本: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第三单元第二节的汉族民歌部分以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中国民族音乐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为了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汉族民族的音乐风格,选择从劳动号子体裁入手,通过介绍汉民族的文化背景,共同欣赏《黄河船工号子》《澧水船工号子》,从而感受劳动号子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其中《澧水船工号子》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忠实地记录着澧水船工们的泪与心酸,展现了劳动人民勇于与大自然拼搏的大无畏的精神,同时,湘西北又是苗族、土家族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地方,澧水船工有不少人来自于少数民族,《澧水船工号子》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拧成一股绳,奋力拼搏,勇于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它也因此成为我国人民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澧水船工号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间音乐特点:粗狂、浑厚、铿锵有力、声调高亢和谐,在狂风大浪中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统一步调,是一种极具实用价值的民间音乐。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知识面广、其思维敏捷、情绪体验强烈,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劳动号子的功能与艺术特点,我通过音画结合、视频播放等不同教学形式来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

  教学方法选择:

  视唱法、集体表演合唱、探究法等。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课件、钢琴、竹竿。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实践、体验,获得精神上的鼓舞,发扬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民族精神,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2. 通过对纤夫拉纤节奏力度的视唱、过滩号子的表演唱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从中加强对音乐知识掌握及其运用。

  3. 通过认真欣赏《黄河船工号子》《船工号子》《澧水船工号子》等音乐感受劳动号子的起源、分类、音乐特点及其作用,有效的促进和发展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通过对《澧水船夫号子》的深入鉴赏,加强学生对号子音乐特点及其作用的认识和掌握。

  2. 难点:如何调动学生接受并去理解号子体裁。我通过动画相声、视频、音画、实践表演等形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对作品的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一、导入环节

  1. 播放劳动者劳作的图片

  【设计意图】:在号子的乐声中感受劳动的场面图片,起铺垫作用。

  2. 播放《搬运号子》

  【设计意图】:欣赏在劳动中产生的音乐,从而引出这类音乐就是今天探讨的话题。

  二、出示课题

  汉族民歌音乐之瑰宝――劳动号子

  师:简单介绍民歌的种类。

  三、劳动号子的概念

  1. 思考:究竟什么是劳动号子?

  学生回答

  2. 教师出示:什么是劳动号子。

  3. 播放视频《搬运号子》。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动画视频,更进一步解释什么是劳动号子,同时引出劳动号子的分类。

  四、劳动号子的分类

  1. 师:你除了在刚才视频中劳动号子,还在哪些劳动环境中听到过劳动号子?

  2. 出示其分类:

  ①搬运号子;

  ②工程号子;

  ③农事号子:欣赏农事号子中的船《车水号子》;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动画视频,更进一步了解其分类的不同,感受号子的丰富性,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性。

  ④作坊号子;

  ⑤船渔号子。(过渡语:因船渔号子所处的水上环境复杂多变,号子的内容形式就更是丰富而多彩,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接下来就让我们重点来感受船渔号子)

  五、船渔号子类欣赏

  1. 欣赏《黄河船工号子》。

  2. 播放船工生活劳动环境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图片赏析以情动人,更直观的深入了解船工生活,为让学生更好的鉴赏音乐而服务。

  3. 播放《船工号子》。

  结合船工的劳动生活分别从音乐的节奏、旋律、演唱形式中感受音乐的特点。

  4. 小结劳动号子音乐特点。

  六、课堂实践

  看图观察纤夫的拉纤过程,用“嗨”作为其歌词进行即兴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欣赏增强情感的体验,结合节奏、力度的运用,感受纤夫的劳动过程;为劳动号子的作用及后面的欣赏和进一步的实践做铺垫。

  七、号子的作用

  1. 提问:劳动号子在劳动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2. 搬钢琴实验:

  ①请学生在没有号子的情况下搬运钢琴,并谈感受。

  ②请学生自创劳动号子搬运钢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有无号子的劳动过程,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劳动号子的作用,既有趣味性,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3. 播放视频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片段。

  【设计意图】:引用气势磅礴又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作品,让学生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更加认识号子“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的作用。

  4. 学生分析小结:号子的作用。

  5. 教师出示并总结其作用。

  ①实用功能

  ②艺术功能

  【设计意图】:教师的总结,为引出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的劳动号子――《澧水船工号子》做铺垫。

  八、《澧水船工号子》赏析

  1. 湖南澧水背景资料视频播放。

  2. 整体播放《澧水船工号子》欣赏。

  ①带着问题欣赏:你的眼前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船夫在澧水上经历着……

  ②探究音乐与劳动变化的联系。

  【设计意图】:完整欣赏《澧水船工号子》也正是对劳动号子音乐特点的进一步诠释,是对其体裁的使用功能与艺术功能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总结:

  劳动号子的特点及功能。

  十、课堂实践

  1. 请大家打开书,79页,让我们跟着音乐视唱这首《过滩号子》。

  2. 分组练习并表演唱《过滩号子》。

  【设计意图】:实践二是对整节课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一个有效的反馈,同时为整个教学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十一、教师小结

  师:汉民族在长期不断的与大自然抗争的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形式丰富,富有激情的劳动号子,而劳动号子也正是汉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的写照。

  【设计意图】:借助号子的团结协作的精神,鼓励同学们发扬团结合作、奋勇前进的精神。

  教学流程图:

  个性化教学:

  1. 针对乐感较好、又具有带头作用的同学可以担任领唱,完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2. 对于有较强音乐基础的同学,可以进行集体搬运钢琴号子的音乐创作。

  作业设计及检测:

  1. 观察生活中的劳动号子,体验劳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2. 为搬运钢琴创编一段简单上口的《劳动号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教师教学用书.

  [2]江明.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

  管弦乐曲《蓝色的多瑙河》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本曲,使学生初步乐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什么是圆舞曲等音乐常识。

  2、通过欣赏本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展开一定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 教师先弹奏一首圆舞曲类型的小乐曲,结束后提问:a刚才老师弹奏的歌曲每小节有几拍?b如果将这样的乐曲拿来伴舞也就是说将他看作一首舞曲的话,那它应该是一首四拍子的舞曲呢?还是一首三拍子的舞曲?

  总结:其实三拍子的舞曲有它自己专用的名词:圆舞曲也叫华乐兹(waltz)板书:圆舞曲是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曲。17、18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她的特点一般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为小快板。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主要任务也是欣赏一首世界闻名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在欣赏乐曲的同时,我将同大家一起领略多瑙河上美妙的异域风情。

  板书:

  标题,作者

  2、作者生平

  在以前的`音乐欣赏课上,我和同学们讲过,如果要较好的欣赏了解一部音乐作品,如果条件的话,最好能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同样为了能让我们更好的欣赏这部作品,我也找了一些关于这首圆舞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他们。首先是这首圆舞曲的作者生平。板书:作者生平。约翰。施特劳期[Johann Strauss]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兼指挥家。于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他自己组织乐队,在国内外宫廷舞会、公园演奏,颇负盛名。老约翰原想培养自己的儿子当银行职员,但小约翰却觉得自己非常喜欢音乐,所以他就跟他父亲乐队的队长学小提琴,又跟一位捷克的作曲家学习作曲。在他十九岁的时候他就有了自己的一个十五人的乐队当众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亲的乐队分庭抗礼了。1849年,他的父亲去世后,他便负责领导他父亲的乐队,从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及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请到处巡回演出。他演出活动的活动的最高潮,是在1872年到美国的访问,据说他在波士顿指挥十四场音乐会演出,音乐会在特地建造的大厦举行,可以容纳十万个听众,而演奏者竟有二万人之多,为此,安排了一百名指挥给他当助手,盛况确实可谓空前。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课时

  知识技能目标:感受音乐节奏等基本要素,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参与音乐学习中来,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入领会歌曲情感,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领会歌曲情感,提升音乐审美能力

  三、 教法、学法

  教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原则,以启发、点拨、引导为主,辅以示范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讲解法:介绍歌曲作者和创作背景。

  示范法:用自己的演唱来表现音乐,来感染学生。

  多媒体辅助法:展示以体现歌曲内涵为主题的图片、诗词,播放歌曲的不同版本。

  (还有:情景创设法、合作探讨法、启发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 自己选择编排)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方法的选择 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教学) 讨论交流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歌曲的特点,演唱的技巧。

  尝试法:指导学生自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 板书设计

  五、 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多媒体教学课 所采用的的教具有 钢琴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

  1、 导入 (5分钟)

  一般采用情景的方式导入(欣赏形式的课程多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导入) 也可以采用复习上节所学的方式导入自己编入一段 课程导入词 (根据课程)

  2、 新课(20分钟)

  (如果是欣赏性质的课程 新课设计多采用多听 让学生多讨论 小组讨论啊 教师引导提问 学生多听 多想 多回答 然后再总结的方式去设计 目的. 一个要让学生 了解 体会到歌曲情感)

  比如 1、讲解歌曲时代背景

  2、讲解歌曲作者

  3、学生初次聆听 体会歌曲情感

  4、学生再次聆听 感受歌曲旋律情感走向 画出歌曲旋律线

  (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5、学生再次聆听歌曲 带着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再次深入聆听歌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果是教学新歌之类的课程 新课设计还是以学生为主导 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新课教学)

  比如 1、聆听歌曲

  2、讲解歌曲节奏 强弱规律 重难点不好唱的地方

  3、设计发声练习曲 (可以板书到黑板上)

  4、学唱歌曲 示范演奏 教唱 跟琴学唱 跟录音学唱 分小组讨论歌曲情感 找同学示范唱 抽唱

  5、互动环节 划出2 3 4拍子 适合歌曲的指挥手势图,教同学指挥,抽同学演唱,抽同学指挥 这样全班互动下

  3、 课堂小结 (5分钟)

  自己总结整个课堂教学 再次阐述歌曲 旋律 作者 情感等 肯定下学生

  4、 课后作业

  同学们将自己所学歌曲演唱展示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朋友

  下去聆听与本课作者有关的歌曲 体验歌曲表达什么情感

  六、 教学反思

  (空在那儿 这个学生学习了这课后 存在的问题的反思 不用写 空着就行)

  在教案中体现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辅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四多“多听 多想 多体会 多创作”等方式深入了解歌曲情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重视整个的创作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性是本节课的宗旨。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舞剧《天鹅湖》的“天鹅”主题,了解作品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他的作品风格。

  2.了解舞剧音乐与芭蕾舞剧的相关知识,能够辨别和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并能用舞蹈或课本剧形式来进行创造表现。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音乐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并了解“天鹅主题”的特点。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音响、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l.播放二首由《天鹅湖》旋律改编的歌曲:S H E《remember》和神话组合的《Top》,欣赏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①这两首歌曲是否用了同一旋律?

  ②看看谁能把这段旋律演唱出来?

  2.视唱“天鹅”主题旋律。(课件展示)

  这首旋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作“天鹅”,让我们一起用优美流畅的声音来视唱这段旋律吧。(教师用钢琴伴奏)

  二、欣赏教学

  1.引导学生明白“天鹅”主题旋律和情绪的变化:

  旋律较平稳→旋律自下而上进行

  情绪较平稳→情绪激动(暗示公主遭遇不幸)

  2.师:公主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不幸呢?

  介绍《天鹅湖》的故事情节。(课件展示)

  3.师:下面让我们视听结合一起来感受一下舞剧《天鹅湖》的'片段。

  让学生带二个问题欣赏:问题一,这段舞剧背景音乐用的什么?(“天鹅”主题)问题二,这段舞剧表现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4.简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及他的作品风格、芭蕾的起源与发展(意大利──法国──俄国──世界各地)。

  5.简介这段舞剧表现的剧情0暮色降临,为王子成年举行的舞会正在进行,王子忽然发现城堡上空飞过一群哀鸣的天鹅,这引起他强烈的狩猎愿望。

  三、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

  1.先播放小品《洛桑学艺》中关于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脚位,再播放舞剧《天鹅湖》中天鹅飞翔的动作。

  2.教师现场展示芭蕾舞的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让学生模仿。(先无音乐伴奏做两次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然后全体学生站起来再跟“天鹅”主题和根据“天鹅”主题改编的说唱音乐做两次基本手位和天鹅飞翔的动作。)

  四、学生创编表演

  规则:

  1.每组任选下列一段音乐和一个故事情节来创编。

  2.表演形式:舞蹈、课本剧或课本剧加舞蹈等。

  3.表演时间不超过2分钟。

  4.准备时间5分钟。

  音乐(任选下列一段音乐)

  1.古典风格的“天鹅”主题。

  2.说唱风格的“天鹅”主题。

  情节(任选下列一个故事情节)

  情节一:幕色降临,城堡上空飞过一群哀鸣的天鹅。

  情节二:在湖边,公主向王子倾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注:如在编排中合理的加入刚学过的芭蕾基本手位和飞翔动作,加5分。)

  3.学生分组表演。

  4.师生共同评选出优胜组。

  5.让学生欣赏舞剧中演员们所表演的情节一、情节二,并让他们回答这两段舞剧片段所用背景音乐是什么?(“天鹅”主题)

  五、师生共同总结舞剧

  舞剧:在西方统称芭蕾,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文学和舞美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

  六、播放说唱风格的“天鹅”主题

  让学生再次重温主题音乐的美妙旋律并离开音乐教室。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主题聆听欣赏、对比及探究分析体会各主题情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卡门》序曲的基本结构,并体会各段落中不同的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欣赏《卡门》序曲,了解《卡门》序曲的基本结构。

  【难点】

  体会卡门序曲各主题不同情绪。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斗牛场面的图片,学生观看并联想。

  教师提问:请以开火车接龙的方式用词语描述你看见的场面氛围?

  学生依次发言。

  教师引导渲染:斗牛在单单的图片中就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氛围感受,给了我们这么多想象的空间,那么在音乐中又会给我们怎样不同的惊喜呢?让我走进今天的音乐作品,歌剧《卡门》序曲。

  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卡门》序曲。

  并提出问题:《卡门》序曲整体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热烈欢快的)

  2.教师播放歌剧《卡门》的剧照及片段,提问:有没有人了解这部歌剧?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完成于1874秋。它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她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她而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加入了她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然而后来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人们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匕首下。该剧以女工、农民出身的士兵和群众为主人公,这一点,在那个时代的歌剧作品中是罕见的、可贵的。也许正因为作者的刻意创新,本剧在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此后变得长盛不衰。这部歌剧以合唱见长,剧中各种体裁和风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卡门》全剧共分四幕。歌剧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全剧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所有这些音乐又都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结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全剧以其独特的'力量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性,表现了扣人心弦的真实生活,成为雅俗共赏、生命力持久的一部歌剧。《卡门》序曲是管弦乐曲,是该歌剧中最著名的器乐段落,常单独演奏。一般的歌剧序曲都是用交响方式缩写或提示歌剧内容,这首序曲结构简单,仅仅描写了欢乐气氛和剧中次要人物斗牛士的英勇形象。

  3.多媒体播放歌剧《卡门》序曲。

  教师提问:在刚才的音频中,大家听到的是什么形式演奏的《卡门》序曲?你听到了几个重要主题?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给予鼓励评价。

  教师总结:没错,是管弦乐,其中重要的主题有四个,它概括了全剧的基本内容,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三)探究学习

  1.教师分主题播放《卡门》序曲。

  提问:每个主题都在讲着不同的故事发展概要,他们分别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和画面?

  学生仔细聆听后,探究讨论,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卡门》序曲有四个重要的音乐主题,第一、二主题取自歌剧最后一幕斗牛场外的群众场面,喧闹、欢腾。第三主题为《斗牛士之歌》的主旋律,在威武、雄壮的基调中,作曲家赋予它抒情的成分。第四主题由低音乐器奏出,是卡门的“命运”动机,也是卡门爱情悲剧结局的预示。

  2.教师再次播放《卡门》序曲。

  提问:每一段旋律,在哪些方式上刻画了这样的故事画面,表现了这样的情绪?

  学生组内讨论,自由回答。

  老师讲解每一部分采用的不同主奏乐器,及利用节奏呈现的画面氛围,如紧凑、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快速地奏出形成了这种热烈欢快的场面。

  3.教师播放《卡门》序曲,学生完整聆听。

  4.教师带领学生随着音频进行哼唱旋律。

  (四)拓展延伸

  1.以音乐小组为单位,根据音乐和故事背景创编情景剧。

  2.表演展示,小组互评。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课后完整观看歌剧《卡门》。

  四、板书设计

  略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一)欣赏印象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德彪西的《大海》第一乐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风格特征。

  (二)知道印象主义音乐的特点和作曲家德彪西。

  (三)探索印象主义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赏析《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引导学生积极发挥想象思维,把握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感受、体验印象派的音乐风格特征。

  (二)着重分辨作品的音色、速度、力度、节奏音型等的变化,以此来分析理解作品。

  教材分析

  1、交响音画《大海》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三月,初演于1905年十月。本曲为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响,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一、《海上的黎明到中午》这一部分顺序描写了:大海的潮水声;夜幕缓慢地揭开,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由紫色变为了青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一幅开阔的大海黎明景色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二、《波浪的游戏》音乐生动地描绘了白色的浪花拍击海岸时的情景。导入部描写了可爱的小波浪来回动荡的音响。在音乐的继续发展中,英国管奏出可爱的第一个主要动机,给人以幽闲的感觉。

  三、《风和海的对话》这一部分开始时,定音鼓的震音刻画出远方激动、飘浮着的雷声。之后,音乐描写了海风吹到海面,引起阵阵骚乱的潮声,犹如风和海的对话。这部作品不仅描绘出了一幅引人入胜的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景物的歌颂和赞美。

  2、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本课重点欣赏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乐曲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大海的画面:夜幕徐缓地揭去,大海从黑夜中苏醒,黎明的朝霞渐渐从阳光映照的水平线上升起,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美丽动人,充满生机:它时而是蓝,时而是绿,不停地闪烁着诡异的光,涌动着斑斓的色彩。它清澈可见的深处是那样的神秘,它浩大的声响,令人难忘它的威力。

  媒体策略

  充分利用视听、影像、图片、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把教学内容、相关资料、过程设计等整合在一起,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和可观赏性、可操作性;达到强化学生对印象派音乐的理解、感受、体验的作用,以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的目的。

  教学准备

  学生:要求在课外从不同渠道查阅有关印象主义音乐的资料(流派的产生、音乐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作曲家德彪西等),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以备课堂上进行介绍。

  教师:收集相关的影像,视频、视听、图片等资料,CAI课件制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大海》主题音乐片段,在音乐中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1、播放《大海》第一乐章音乐片段,并出示思考题;

  (1)你能听出这首作品的音乐主题吗?

  (2)这部作品与以往欣赏过的作品有何不同?你能说出有哪些不同?(旋律、音色、节奏等)

  2、学生聆听音乐后思考问题。

  3、结合作品学生交流和讨论,并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记录各小组代表发言情况,作为学生模块结束时的评价依据。)

  4、教师归纳: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改变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采用印象主义的创作手法,渲染神秘朦胧,若隐若现,虚无缘渺的气氛和色彩,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

  展示法国印象派作家莫奈的美术作品《印象﹒日出》引出课题(课件一)

  《印象:日出》真实地描绘了法国海港城市早晨日出时的光与色给予画家的视觉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的束缚,被称为印象主义绘画

  三、作者简介:

  1、学生代表发言,说出你所了解的德彪西。(记录学生发言情况)

  2、教师归纳:视听作者介绍(课件二)

  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他著名的作品有管弦乐《牧神的午后前奏曲》。钢琴曲《月光》,以及《云》、《节日》、《大海》等作品。

  四、印象主义音乐与美术作品的关系

  1、展示印象派美术作品,学生讲述对画的理解。

  2、老师讲述:(课件三)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兴起了一个画派。他们把颜色彻底分离、用颜色的冷暖来交织画面,是一种艺术的革命。他们采取在阳光下直接作画的方法,主张捕捉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实际上就是冲淡理性的东西,追求瞬间的感觉。

  五、作品赏析

  1、分段赏析《海上的黎明到中午》

  (1)导入部:由加弱音器的低音弦乐和竖琴的持续低音奏出,加上定音鼓极轻(ppp)的.滚奏,描绘了黎明前大海的安祥。

  (2)第一主题:从简单的双音音型开始,先由长笛和单簧管吹出平行五度的降D大调第一主题:

  (3)第二主题:由双簧管、第一竖琴和中音提琴组成混合音色奏出第二主题:它与第一主题构成对答,逐渐进入发展部分。

  (4)结束部:在这一乐章即将结束时,一个平静的但却令人难忘的众赞歌乐句由英国管吹出:它从弱到强,好似整个大海从海底翻滚而起,到达高潮的顶峰结束。

  2、展示思考题:

  (1)这些片断分别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2)通过听赏音乐片断,请你说说音乐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吗?

  (3)根据你的听觉感受,请说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3、根据讨论分析归纳: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课件四)

  4、完整的欣赏作品:(课件五)

  音乐对于德彪西就象绘画对于莫奈(印象派画家)、诗歌对于魏尔伦(象征主义诗人)一样,首先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因此,德彪西的《大海》绝不是单纯的描景音乐。他要捕捉的是诡异的光线和颜色,无常的海面与波涛,水的律动、光的闪烁、影的虚幻、风的空灵,这一切都来自他的体验,大海究竟给他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一一都从他笔下的音乐中流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德彪西海的世界。

  (1)要求学生边听边把自己想到的内容用文字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展示学生的文字描述或绘画。(记录各小组代表发言情况,作为学生模块结束时的评价依据。)

  六、总结:

  (用德彪西的一段话)我非常热爱音乐。正因为我热爱音乐,我试图让它脱离使它受到抑制的贫乏的传统。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为学院派的艺术。

  总之,印象主义的音乐就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更新的东西。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飘浮,都是印象派音乐明显的标志。它反映了时代变化的初步迹象,是现代音乐许多重要特点和精神意境的发端。

  七、教学后记

  德彪西的《海上——从黎明到中午》是一部很难驾驭的教材。这不仅仅是因为作品的创作技法复杂、专业程度艰深,也因为我们过去对印象主义音乐了解太少、钻研不深。然而,作为近现代的一个重要音乐流派,特别是这一流派对当代音乐又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再不引导学生去认识了解它,将会给我们的后代留下多么巨大的遗憾?因此、即或是再难驾驭的音乐作品,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认识、去理解。

  在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去认识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比较容易的。而类似《大海》这样的作品却困难得多了。因为它的音乐要素、音乐表现手段并不像常见的音乐作品那样容易把握。但是,任何事物总是在辩证地存在与发展着的。具体到这部作品上,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风格,而后再透过客观存在的风格去认识、理解其音乐要素及音乐表现手段。这几乎反而更容易些。这份教案的设计正是从这里切入进去的。

  在教学方法上,其一,突出的使用了比较的方法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在这里,用德彪西的音乐《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与莫奈的画《印象·日出》做比较。尽管这二者分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但在艺术思想、创作手法上都有共通之处。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找出共同的特征。这就为学生认识、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渊源及其基本特征提供了条件。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聆听。仅《海上——从黎明到中午》这段音乐就在一节课中聆听了三次。初听时,学生对作品得到一个粗浅的、不完整的印象;复听时,学生对乐曲的某些片断做了深入的分析,并且对各音乐表现手段在整体欣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抓住瞬间感受;再次复听时,要求学生较为精细地、全面地感知、体验《大海》,进而对印象主义音乐有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总之,这样设计本课的教案是比较实际,也比较容易收到实效的。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鳟鱼》,了解世界多元音乐文化,认识并热爱世界音乐。

  2.通过聆听、赏析及对比探究选段作品感受音乐情绪,并了解声音形态与情感表现的对应关系。

  3.学生能够了解《鳟鱼》不同乐段的音乐情绪,体验浪漫主义音乐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鳟鱼》不同乐段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意境。

  【难点】

  体验浪漫主义音乐的美。

  三、教学过程

  (一)语言导入

  教师通过语言创设情境。

  教师设问:今天老师将跟同学们一起开启一次浪漫的欧洲音乐之旅。观赏视频聆听歌曲《小夜曲》,并设问曲作者是谁?是一种什么体裁的歌曲?它把我们带入怎样的意境中?

  学生们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曲目《小夜曲》,舒伯特作曲,体裁是艺术歌曲。在美丽的夜色下,年轻人向心爱的人倾诉衷肠,是一首甜蜜而温馨的爱情歌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舒伯特和他的艺术歌曲,来领悟舒伯特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此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

  教师提问:说到《鳟鱼》,同学们有没有人了解?歌曲分为几个部分?歌曲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鳟鱼》是由德国诗人舒伯特所作的一首诗。舒伯特因政治因素而遭囚禁,在牢狱生活中对自由的渴望,而作了鳟鱼这首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是浪漫主义时期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保留了诗人原作的意思,又加入了音乐家对诗歌内容的想象以及来自内心世界的理解而进行的二度创作。很多歌曲内容上并不涉及到社会内容,但是它确实又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看法,浪漫主义时期的很多作品都蕴含着深层次的内容。是舒伯特一生唯一的一首钢琴五重奏乐曲。歌曲总共分为三个部分。

  (三)探究学习

  教师提问:说一说你听到的这些选段中音乐表达的情绪是一样的吗?有怎样不同的'感受?对比一下,每一个选段都在表现怎样的音乐情绪呢?

  小组讨论探究回答问题,随后,各小组派出代表依次发言。

  教师总结:

  第一段的曲调活泼、欢快、跳跃。钢琴伴奏采用了流水般的伴奏音型,既很好地衬托出歌曲的活跃气氛,又生动地描写出波光闪烁、鱼跃水中的生动情景。(这些情景的描写刻画出人民在充满祥和自由的环境中愉快生活的浪漫景象)

  第二段的曲调给我们震惊的感受,延续了第一段的伴奏,渔夫这个新角色的出现使剧情有了新的发展。叙述渔夫要向小鳟鱼下毒手,作者期望河水清澈能方便鱼儿逃脱,以免小鱼遭殃。

  第三段用接近朗诵的音调,情绪有些暗淡,叙述渔夫把水搅浑,并且钓起了小鳟鱼。表现作者对鳟鱼同情的心情,对丑恶的欺骗行为的愤慨。

  当唱到冷酷的渔夫把河水搅浑时,钢琴伴奏音型突然变得短促、紧凑,不协和的音响既很好地烘托出紧张的气氛,又使人联想到小河里浊浪翻滚的情景。特别是唱到渔夫举起钓钩,鱼儿在钩上挣扎时,钢琴伴奏连续出现了快速、紧凑的和弦,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歌曲很快又回到开头时的流畅、活跃的旋律中去,并在力度渐弱的钢琴尾奏中结束全曲。仿佛表现了作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可奈何,只得强压下心头的愤慨;也仿佛是描写被渔夫搅浑了的水面,又逐渐恢复了平静。

  教师继续发问:歌曲当中用了什么节拍?给我们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除了旋律外节奏采用了2/4拍的节奏,摇摆跳跃的感觉。

  我们了解了内容之后,为了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一起来跟着伴奏哼唱这首作品。

  (四)拓展延伸

  以前后4个人为小组,组内分享舒伯特的其他作品,教师在过程中进行巡视查看。时间到了之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五)小结作业

  1.小结:分享本堂课的收获,了解到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鳟鱼》的情感表达,并能够演唱本首作品的主题旋律。

  2.作业:课后搜集更多关于艺术歌曲的作品,下节课一起分享。

  四、板书设计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0

  [课时]二或三课时

  [课型] 欣赏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从理论上初步认识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发展、种类、风格、性能等基本常识

  2、通过欣赏几段中国民族器乐曲,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中国民族器乐以及传统的演奏形式。

  3、通过欣赏运用民族器乐配器的流行歌曲以及新民乐作品,探讨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前景。

  [教学过程]

  一、简介中国民族器乐。[可采用让学生自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要过多讲解,要多听]

  1、历史: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2、分类:民族器乐的分类按其性能不同,有吹、拉、弹、打四类。

  吹管乐器有无簧哨的笛、箫;带哨的管、唢呐以及簧管乐器笙、巴乌等。

  拉弦乐器有各种胡琴及一些少数民族乐器马头琴等。

  弹弦和打弦乐器有抱弹的.琵琶、三弦等;平弹的古琴、筝;打弦的扬琴。

  打击乐器有鼓类、锣类、钹类、板梆类等乐器。

  3、合奏形式;这些乐器除了独奏外,还有各种合奏形式:有打击乐合奏(如陕西“鼓乐”、江南“十番锣鼓”)、管乐合奏(有“唢呐曲”、“笙管乐”之分)、弦乐合奏(如“弦索十三套”、潮州“汉乐”、广东音乐等)、丝竹乐合奏(江南丝竹)、丝竹锣鼓合奏(苏南吹打等)等。

  二、认识各种乐器、辨别音色。

  (一)吹奏类:笛、萧、笙、管子、唢呐、埙

  (二)拉弦类:各种胡琴

  (三)弹拨类:筝、琵琶、扬琴、阮、柳琴

  (四)打击类:各种鼓。

  三、认识传统的民族器乐演奏形式[听辩、对比、思考、讨论、反馈、总结、观赏等教学方法]

  (一)江南丝竹

  1、欣赏:《欢乐歌》、《中花六板》、《三六》

  2、简介江南丝竹:流行于上海市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乐种。其乐队有“丝竹板”和“清客串”两种。前者是专业性的,后者是爱好自娱性的。乐队的编制少者二人,多者七八人。所用乐器有: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笛、箫、笙、鼓、板、木鱼、铃等。

  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得较为粗犷。其乐曲内容多表现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乐性格,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山清水秀的美丽风貌。著名的有八大名曲,即《欢乐歌》、《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云庆》、《行街》和《四和如意》等。

  (二)广东音乐

  1、欣赏:《雨打芭蕉》、《彩云追月》、《娱乐生平》

  2、简介广东音乐:

  行于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它的前身是粤剧的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20世纪初,发展为独立的乐种。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与一批专业创作者有关。其中,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丘鹤俦等影响较大。1926年,吕文成改进了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此后,高胡。扬琴成为主奏乐器。1949年之后,广东音乐有了更大的发展。

  广东音乐的乐曲,一部分是源于古曲或民间乐曲的改编,另一部分则是作曲家的创作。通常,乐曲都短小精悍。其音乐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细腻、流畅动听。

  (三)吹打乐[可设计一些有趣的打击乐活动]

  吹打乐是“吹”――吹管乐器与“打”――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在口头称谓中,吹打乐有“鼓吹”“鼓乐”“吹歌”“十番”“锣鼓”等种种叫法。“鼓吹乐”。自秦汉以来,历代一脉相传,用途非常广泛,如用于宫廷的宴乐,仪仗乐,军乐,尤其在民间的婚丧喜庆。节日庙会中,无不吹吹打打,分外热闹。吹打乐的组合形式丰富多样,遍布各地区各民族,较有影响的有:

  1.浙东锣鼓

  2.苏南吹打

  3.河北吹歌

  4、晋北鼓乐

  5、潮州大锣鼓

  (四)清锣鼓乐

  清锣鼓乐是纯粹由打击乐合奏的音乐。古代打仗时的金鼓齐鸣是一种实用性的打击乐合奏。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清锣鼓乐有江南的“十番锣鼓”。四川的“闹年锣鼓”,湖南的“打溜子”。陕西的“打瓜社”。“打瓜社”演奏的曲目中有《鸭子拌嘴》, 生动地描绘了鸭子拌嘴的情景。

  (五)民族管弦乐[与西洋管弦乐进行对比]

  目前,民族管弦乐队多由吹管乐器组、弹拨乐器组,拉弦乐器组,打击乐器组等四组乐器组合而成。

  吹管乐乐器组:笛、管、唢呐、高、中、低音笙、箫。

  弹拨乐乐器组:柳琴、琵琶、阮、秦琴、扬琴、古筝。

  拉弦乐器组:高胡。板胡,二胡。中胡、低胡 。

  打击乐器组:鼓、锣、云锣、碰铃、梆子,串铃 。

  四、民族器乐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让学生课前搜集些具有民族器乐风格的流行歌曲,在课上聆听并鉴赏,讨论民族器乐在流行歌曲中的艺术表现力]

  五、新民乐

  1、女子十二乐坊:《刘三姐》、《新古典主义》、《维多利亚的笑容》

  2、芳华十八:《眼睛》、《但愿人长久》。

  3、讨论“新民乐”新在哪里?

  4、探究:新民乐现象

  六、总结。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体会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增强对西北民歌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歌曲分段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了解“花儿”这一民歌类别,并能够感受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情绪,增强对民族歌曲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聆听并欣赏音乐内涵并了解“花儿”相关知识,感受音乐旋律特点。

  【难点】

  体会歌曲高亢悠扬、舒展自由的风格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西部放歌》,并提问:这首歌曲的歌名。(多媒体播放《西部放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之后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西部开发和西部人民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顺势揭示课题《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初步感知

  1.教师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属于那种民歌体裁?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花儿”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花儿”内容丰富,形式自由,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

  2.教师再次完整播放歌曲,并提问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男子对心爱女子的追求、爱慕之情。

  (三)分段(步)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乐句悠杨,起伏较大,多以四度跳进与大跳,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极富西北地方色彩。

  2.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第一段歌词表达了怎样的寓意?

  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一段歌词描写了山高地广的景色,用了很多衬词衬腔,在最后一句引出“一朵牡丹”,把心爱的女子比喻成牡丹。

  3.教师请学生聆听第二段,并提出问题:第二段音乐歌词有怎样的寓意?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第二段歌词承接第一段歌词,依旧把心爱的姑娘比喻成花朵,表达了想摘却摘不到的枉然之情。深刻的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之情。

  4.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聆听第二段,说说第二段与第一段在演唱形式上有何不同?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第一段比兴,第二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青海方言,真假声结合,具有浓厚的地方气息。

  5.完整聆听,教师提问学生:西北民歌高亢、自由的原因有哪些呢?(可以从西北人民的性格、地势等方面进行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西北地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地形,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而当地人民经常站在山坡上远距离的呼喊、交谈,为此,他们会把声音拉得很长,便形成了这种高亢、自由的'旋律。并且当地人民粗犷豪迈、不拘小节,在他们的劳动生活中唱歌,是抒发情感的最好手段,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爱情的赞美。

  6.完整聆听并哼唱。

  (四)巩固提高

  教师播放《嘎达梅林》,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从节奏、情绪等方面进行对比两首歌曲。

  学生聆听后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回族歌曲,速度稍慢,节奏十分自由,情绪上是高亢、明亮的;《嘎达梅林》是蒙古族歌曲,速度中速稍慢,节奏舒缓,情绪是十分悲壮的。两首歌曲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却都是富有当地民族地区特色的优秀作品。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花儿”的特点,教师呼吁学生热爱各民族歌曲,用美好的歌声赞美我们的幸福生活。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西北民歌,下节课一起分享。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敢于表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挖掘他们的创造创新思维潜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简单的的听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到学会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和鉴赏流行音乐。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R&B曲风的特点。

  教学重点:

  欣赏和哼唱节奏布鲁斯的歌曲,体验这种曲风的魅力。

  教学难点:

  能识别出R&B曲风的作品。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三单元《经典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不仅是艺术,也是娱乐,精神寄托,更是反映百姓生活的写实记录,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它的平民化和世俗性吸引着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现根据当今流行音乐的发展情况分析,节奏布鲁斯是众多流行音乐形式中最具有代表性,时尚且易懂的,备受当今乐坛的青睐,因此详细讲解它有一定的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中生是个接近成人的年龄而又面对巨大学习压力的社会群体。他们渴望独立,追求个性化的精神寄托,因而对流行音乐充满了热情。教法:、教唱、引导、对比、分析。学法:欣赏、体验、哼唱、对比、讨论、分析。

  创设情境:

  1、教师表演唱三种不同唱法的歌曲片段(民族、美声、流行)。

  2、学生分辨作答出每种唱法(其中流行唱法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3、引入——走进R&B。

  新课教学:

  1、通过抢答环节和兴趣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程的`热情。

  2、介绍流行音乐四大具有代表性时尚且易懂音乐形式(电子音乐、说唱、节奏布鲁斯、摇滚)。

  3、播放国外当红R&B歌手的MV视频,感受节奏布鲁斯的魅力并由学生初步分析这种曲风的特点。

  4、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补充说明R&B的特点。

  5、播放不同版本的

  6、介绍周杰伦。

  7、学唱歌曲片断

  8、分组比赛,提高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

  知识拓展:

  1、根据R&B的音乐特点,让学生即兴创作。

  2、资源共享,让学生回去收集自己喜欢的歌曲与大家一起分享。

  课堂小结:

  音乐是美的,多种类的,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学习了流行音乐,了解了R&B曲风的特点,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曲风的魅力,接下来还会有更多不同风格的音乐等着我们去了解,去欣赏,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期待吧!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作品《猎人的送葬行列》,体会作者对于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2.通过对《猎人的送葬行列》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等方法,学生能够高音乐感知能力。

  3.了解作曲家马勒,并感受不同音乐场景中运用的音乐要素的差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曲家马勒及其代表作品。

  【难点】

  感受不同音乐场景中运用的音乐要素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并提问:这首作品是谁创作的?运用在什么场合?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肖邦的《葬礼进行曲》,主要运用在葬礼中,顺势揭示课题《猎人的送葬行列》。

  (二)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歌曲旋律,并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的情绪是庄严的,速度是中速的。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给你怎样的感受,描绘了什么画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描绘了一群森林动物抬着去世猎人的灵枢送往墓地,兔子拿着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队波希米亚音乐家,猫、蟾蛛、乌鸦等为他们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飞禽走兽尾随送葬行列,作出各种令人发笑的姿态。

  (三)分段欣赏

  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歌曲,并提问学生:这首葬礼进行曲和传统意义上的葬礼进行曲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传统意义上的葬礼进行曲都比较庄严、庄重,而这首作品听起来在庄严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份滑稽。

  2.再次感受旋律,教师提问学生:这首作品是根据哪首熟悉的儿歌进行改编的?

  学生小组讨论之后,进行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两只老虎》。

  3.教师请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并提出问题:两首作品在音乐要素上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两首作品无论是在节奏上还是旋律上都各不相同,最主要的'就是两只老虎是大调旋律,听起来更加爽朗童真,而《猎人的送葬行列》这首作品是小调式,给人幽怨、悲伤的感受。

  4.完整聆听,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能写出主题旋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5.完整聆听并哼唱。

  (四)巩固提高

  教师以我是马勒为主题,请学生分享马勒的其他作品。

  学生进行展示。

  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内容。

  布置课后作业:搜集其他作曲家的葬礼进行曲,下节课分享。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4

  【课题】

  经典流行音乐-品位爵士乐

  课标内容

  让学生理解爵士乐历史的推导过程,熟练掌握布鲁斯、拉格泰姆和爵士乐的基本关系,并能在已知音乐鉴赏的一般方式下情况下,懂得欣赏爵士乐。

  课标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描述爵士乐的风格特点;

  2、熟练掌握爵士乐风格特点的基本节奏型。

  【过程与方法】

  了解美国历史对爵士乐发展的影响,熟练把握爵士乐风格特点,熟练掌握爵士乐特点节奏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选择聆听和欣赏有意义、有价值的音乐的习惯。

  2、通过聆听爵士乐这类经典流行音乐,启迪养成乐观的学习、生活心态。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爵士乐的风格特点,与第13单元-现代主义音乐的新趋向联系密切。本节内容设置丰富:运用ppt课件,教师示范演奏等直观的方式、使学生了解爵士乐的风格特点及发展,并且使其正确理解和深入了解爵士乐的创作元素。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从把握布鲁斯、拉格泰姆的节奏特点来掌握爵士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爵士乐节奏型。

  教学建议

  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前提,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音乐上的任何新知识,都是与旧知识有紧密联系的,让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分析、探索等步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音乐模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为了完善这一新知识,使它更为严谨,启发学生要考虑到爵士乐的创作特点,在这个特定意义上才有可能完成创编、总之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探究活动设计

  本节教学共设计了三大探究活动:

  一是借助美国历史探究爵士乐的起源和发展;

  二是利用师生互动示范演奏让学生了解布鲁斯、拉格泰姆节奏风格;

  三是引导学生如何运用爵士乐节奏创编传统歌曲。

  【探究活动一】

  由旧引新,借助古典音乐发展和美国历史引出爵士乐雏形

  探究目的:通过对旧知的复习,经过探究找出古典音乐的发展、美国历史和爵士乐之间的关系。

  探究步骤:

  古典音乐产生的年代,代表人物;

  相同的年代美国的音乐现状和美国历史发展;

  预期效果:能推导出布鲁斯、拉格泰姆的产生条件。

  【探究活动二】

  由旧引新,利用教师示范演奏,师生互动演奏布鲁斯、拉格泰姆音乐片段

  探究目的:通过对旧知的复习,经过探究引出爵士乐起源

  探究步骤:

  由教师请出有吉他演奏功底的学生共同演奏布鲁斯片段;

  教师演奏拉格泰姆钢琴音乐片段。

  预期效果:能顺利找出两种音乐的不同特点。

  【探究活动三】

  设计“知二可合一”的题目

  探究目的:通过了解两种音乐的特点,合二为一就是爵士乐。

  探究步骤:

  通过播放《南部之子》引出爵士乐的形成--融合了以上两种音乐;

  爵士乐的创造者--爵士乐之父--阿姆斯特朗。

  预期效果:学生马上抓住了爵士乐的特征。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15

  教具:投影片,音乐vcd、录象资料、录音带、钢琴

  1.通过三组作品的赏析,使学生了解拉美音乐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在“寓教与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体验拉美音乐的能力。

  3.通过赏析加深学生对拉美音乐文化是三种音乐文化融合的产物的理解。

  重点难点:掌握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及节奏特点。

  课前播放拉美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初步理性化的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一)设问与回答的方式导入

  1.歌曲有什么特点?

  2.具有何种音乐的风格?

  归纳:

  1.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

  2.具有拉美音乐的风格。

  出示课题:拉美音乐赏析

  (二)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设问

  1.拉丁美洲的地理区域、原居住人群。

  2.本土音乐的主要形式。

  3.混合性音乐文化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借助史地知识,了解拉美音乐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归纳:

  1.指的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原居住人群为印地安人

  2.拉美音乐具有印地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相混合的特点。

  歌舞音乐是拉美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

  3.欧洲入侵和黑人的贩卖带来了各自音乐文化的融合。

  (大小调七声音阶和切分音的连续使用等)

  三)器乐曲《飞驰的鹰》赏析

  1.聆听乐曲主题,选择音乐形象。

  大江的涌潮

  森林的早晨

  飞驰的雄鹰

  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出示乐曲标题,简介乐曲背景。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演唱主题

  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形象和情绪。

  4.主题讨论分析

  音乐通过哪些手段塑造雄鹰的形象?

  使学生在分析主题旋律中了解音乐语言怎样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

  5.归纳

  平稳的节奏、弱起及三拍的连音

  6.欣赏全曲并思考讨论

  ⑴乐器音色及演奏技巧有何特点?

  ⑵乐曲速度如何变化,对表情达意有何作用?

  通过讨论构建主动学习的

  氛围,在分析音乐的过程

  了解音乐在表现形象与

  情感中的作用。

  7.归纳

  竖笛的音色及演奏技巧给人一种神秘、苍茫、升腾的感觉。

  小调色彩和速度变化使悼念转为歌颂和热爱。

  (四)歌舞音乐片段赏析

  1.探戈

  ⑴.播放探戈舞曲

  请同学们说出节奏特点,强化审美体验。

  ⑵.介绍探戈(投影8)

  探戈是阿根廷的代表性舞蹈,2/4拍、切分音运用

  是一个重要特征。

  ⑶节奏练习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探戈的节奏特点

  2.伦巴和桑巴

  ⑴介绍伦巴、桑巴

  伦巴为古巴代表性舞蹈,4/4或2/4拍,速度中等。

  桑巴为巴西代表性舞蹈,2/4或3/4拍、切分音丰富。

  通过对比性区别两个舞曲的不同节奏教学为参加社会音乐生活打下基础

  ⑵.观看桑巴、伦巴片段,分辨舞蹈类型并归纳各自特点,利用电教手段感受不同舞蹈的特点,使教学更直观。

  ⑶结论

  伦巴:音乐缠绵,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款。

  桑巴:音乐热烈,舞态富有动感,舞步摇曳多变

  ⑷由教师指挥,学生练习打节奏,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伦巴桑巴的特点,巩固教学效果。

  (五)声乐曲《西波涅》

  1.欣赏全曲思考讨论

  ⑴音乐中汲取何种舞蹈节奏?

  ⑵歌曲前后两部分由c小调转为c大调,有何用意,表现什么?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音乐教学设计04-27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1-25

中班音乐教学设计03-03

高中音乐教学总结05-09

高中音乐教学反思08-31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学设计01-22

音乐教学设计18篇05-05

音乐教学设计15篇05-23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06-23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