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0 18:19: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空气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气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

  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说出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应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的清新、清洁。

  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资料。自编小品《三心二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如新课、

  通过思考,描述感觉,回答问题、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如捏鼻子,闭嘴。请学生谈谈感受,引起学生思考。然后引出呼吸的重要性。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看书43页图Ⅳ—25,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讨论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的感受。明确鼻、咽都与外界相通,是外界气体进入肺的门户。根据不同的感觉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

  演示课件: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一个通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呼吸道。

  组织学生比较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的感受,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从而引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三、呼吸道的作用

  1、气体进出的通道。

  2、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空气的作用。

  3、发声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45页的讨论题,明确:

  1、骨与软骨作支架,使整个呼吸道畅通。

  2、用鼻呼吸,黏液能湿润空气,鼻毛能清洁空气。鼻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

  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增强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尤其是不要随地吐痰的认识。

  组织学生阅读44页资料分析,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以下问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演示图片:气管呈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

  情景:在冬天张大嘴巴呼吸和用鼻呼吸感觉有什么不同?

  演示图片:鼻黏膜

  3、有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

  4、痰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演示:气管壁纵切图

  结合SARS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通过资料分析,你能概括出呼吸道有什么功能?

  咽、喉有什么作用?请欣赏小品:三心二意

  为什么吃饭时不要大声谈笑?

  演示课件:呼吸与吞咽的关系,示会厌软骨的作用。

  演示课件:声带的发音,示喉的作用。

  四、小结

  学生思考,阐述自己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如果你捏鼻子,闭嘴,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憋气,不能呼吸。人体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气体交换。从空气中获取氧气,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就是呼吸。(板书: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人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首先,我们来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板书: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请看书43页图Ⅳ—25,思考: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演示课件:呼吸系统的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一个通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呼吸道。

  请学生谈谈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的感受。根据不同的感觉来推测呼吸道的作用。(板书:二、呼吸道的作用)

  请阅读44页资料分析,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寻找答案。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演示图片:气管呈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学生讨论得出:骨与软骨作支架,使整个呼吸道畅通。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

  情景:在冬天张大嘴巴呼吸和用鼻呼吸感觉有什么不同?

  演示图片:鼻黏膜

  用鼻呼吸,黏液能湿润空气,鼻毛能清洁空气。鼻黏膜内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

  可见,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演示图片:北欧人和赤道人的鼻子。提问:北欧人鼻子的特点与他的生活环境有关吗?

  人类在长期的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这种适应环境的特点。

  3、有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谁来谈谈你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汇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尘肺、肺炎等。

  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

  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尤其是不要随地吐痰。

  4、痰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演示:气管壁纵切图

  痰中含大量的病原体,如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肺炎、麻疹、百日咳以及白喉等都可以通过痰来传播。痰干燥后,其中的细菌就会随灰尘漂浮到空气中。结合SARS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通过资料分析,你能概括出呼吸道有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功能:气体进出的通道,并对进入体内的空气具有温暖、湿润、清洁的作用。

  咽、喉有什么作用?请欣赏小品:三心二意

  人物:孩子、妈妈

  妈妈:不要看球了,吃饭了。(端菜放到桌子上)

  孩子:哇!土豆丝、纸包鸡翅这些都是我爱吃的。一边吃饭一边看球。手舞足蹈,好球!加油!射门!(沮丧状)真臭!

  妈妈: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

  孩子:哇!好球!射门!进!(欢呼,起立、鼓掌)猛烈咳嗽。

  妈妈:呛着了?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

  看完小品后,学生讨论:为什么吃饭时不要大声谈笑?

  学生回答: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下,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

  因为呼吸时,空气通过咽进入喉,再进入气管。吃饭时,食物通过咽进入食道。演示课件:呼吸与吞咽的关系,示会厌软骨的作用。

  演示课件:声带的发音,示喉的作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对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新的认识?引导学生总结。

  教学后记:

空气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大小和大气压的应用。其中大气压的存在及大气压的大小是教学重点,大气压应用中的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是教学难点。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易感觉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及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使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说出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强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大小。

  2、教学难点: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用具:

  汽水两瓶、橡皮塞、吸管、塑料瓶、热水、玻璃杯、硬纸片、水、广口瓶、浸过酒精的棉球、细砂、煮熟剥壳鸡蛋一个、吸盘挂钩多个。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课件演示、分析讨论。

  六、课前实施内容:教师先熟悉实验,并充分考虑到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实验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原因。

  七、媒体设计思路:

  本课课件设计主要用于辅助实验教学,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该课件在设计时本着在一定程度上对研究问题、分析实验现象,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

  八、对教学过程的构想:

  (一)新课引入:(实验引入法)

  比赛吸汽水,看谁吸得快?

  道具:两瓶饮料,一瓶带橡皮塞,一瓶不带塞。

  (从生活中常见事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新课讲授:(实验探究法)

  1、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引导学生做好两个实验,教师做好两个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塑料瓶为什么会变形?

  2、是谁托住了纸片(覆杯实验)?

  3、是谁把小试管推上去的?(小试管上升)

  4、鸡蛋为什么会掉下来?(瓶吞鸡蛋实验)

  学生讨论后教师对每个实验进行分析引导,最后得出结论:以上几个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证明大气压向各个方向都有。

  2、大气压的大小:

  A、体验:感受大气压的大小

  器材:两个挂钩吸盘

  (让学生参与此活动,调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大气压是很大的。)

  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课件演示)

  结论:马德堡半球实验和学生体验,充分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威力。

  (质疑:大气压有多大呢?)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托里拆利实验装置(课件演示)

  (提醒学生注意管内水银液面高度的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⑴、实验操作过程中,为什么要在管内灌满水银后,堵住管口倒置在水银槽内?(使管内没有空气)

  ⑵、松手后,管内水银柱下降,管内水银面上方有没有空气?(没有)

  管内水银面上方有没有大气压?(没有)

  结论:管内上方为真空,没有大气压强,管外的大气压支持着760mm高的水银柱。也就是说大气压强与760mm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1标准大气压=760mm水银柱高=1.01×105帕

  D、介绍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

  3、大气压的应用:

  图片演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后得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的规律。

  课件演示:活塞式抽水机及工作原理.

  课堂小结:

  1、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并能通过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九、板书设计:

  空气的力量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大小

  三、大气压的应用

空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卖、气、市、院、运、位、买、变、再”这9个生字,掌握“空气、深山、城市、高楼、城里、医院、新鲜、老家、老奶奶、过去、发生、变化”等词语。认识“鼻、病、吸、治、越、店、坪”7个字。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本课内容新颖,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象小狐狸的心理活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通过演课本剧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

  5、通过读课文,进行环保教育。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净化空气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做起,为绿化、美化环境做贡献。

  6、观察图画,想象环境优美的城市,感受环境美给人的美的享受,人们只有在环境优美的城市里,才能健康、幸福的生活。

  重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了解为什么开始人们都来买小狐狸的`空气,后来为什么不买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小狐狸卖空气(板书),齐读,你有什么想法?下面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这个小故事。

  二、范读课文。

  边听边想:为什么小狐狸要来城里卖空气?

  三、初读课文。

  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标自然段,勾画生字新词并认读。

  2、逐段指名读课文,并领读生字新词,加深印象,区分卖和买。

  四、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自己读第一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结合课本体会“新奇”。

  2、指名读第二段:读了这段你又知道了什么?

  3、小狐狸生了什么病?为什么会生病?读第三段后指名回答。

  (小狐狸得了“空气污染过敏症”。因为城市汽车太多,草啊、树啊相对太少,空气污染严重,所以小狐狸才会生病。)

  提问:从小狐狸生病休想到了什么?(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会生病的。)

  4、齐读第四段:仔细看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

  5、读下面几个自然段:说说人们为什么都来买小狐狸的空气?

  后来为什么又不买了?

  6、观察图画(出示投影):你们看,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城市变成了什么样?(完整叙述图意。)

  7、看到城市这么美,草这么绿,花这么鲜艳,你有什么感受?(对,同学们应该用热情的双手,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演一演“小狐狸卖空气”。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

  二、巩固生字新词。

  出示写有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认读一下。

  三、自己识记本课生字。

  学生自由学习本课生字,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变”上下结构,下面是“又”。

  “再”的笔顺是:

  四、检查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把音节补充完整。

  3、谈谈怎样记住“卖、院、运、位”这几个字?

  4、板演“气、市、再”的笔顺。

  五、指导书写。

  “卖、变、再”不要写得太长。“市”的一横要宽一些。“气”的最后一笔是“”

空气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亲自实验和游戏来感受空气的存在。

  3、乐于动手参与活动并且不怕困难。

  活动准备

  1、塑料袋人手1个;筐皮球,其中有的有气,有的没气;

  2、有盖的空饮料瓶若干和几个水盆;密封的`食品包装袋;折叠起来的塑料雨衣。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谜语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请小朋友猜一猜,“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这是什么?(引导幼儿根据实验进行猜谜)

  教师:周围有空气吗?它在哪里?你能把空气找出来吗?

  (2)、幼儿自由探索“找空气”。

  二、教师出示塑料袋。

  教师:用塑料袋到各处去捞一捞,捞一下后赶紧把袋口扎紧,看看在哪里可以捞到空气。

  让幼儿在教室指定的活动范围内,自由选择地点尝试找空气。

  教师:你找到空气了吗?是在哪里找到的?你怎么知道袋子里有空气的?捏一捏装有空气的口袋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还在那些地方找到了空气?

  设疑,继续引导幼儿探究空气的存在。

  教师:空气可调皮了,老是和我们捉迷藏,刚才大家在许多地方找到了空气,但是还有的空气躲藏在我们不易发现的地方。

  教师出示皮球、食品袋、塑料雨衣。

  教师:找找看,在这些东西里,你能不能找到空气?

  (引导幼儿把这些东西拿在手里捏一捏、挤一挤、压一压,体验空气的存在)

  教师出示空饮料瓶。

  教师:大家看看这些瓶子里有东西吗?请你选一个瓶子打开盖子,然后慢慢平放进入盆里,看看会有什么东西跑出来。(幼儿进行试验)

  教师:你在试验中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这些泡泡是什么东西?(空气)

  三、师幼讨论:空气有什么用。

  (1)教师:你知道空气有什么用吗?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空气的作用。如植物和人需要呼吸空气维持生命、皮球和轮胎打足空气就可以产生弹力等)

空气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关注家乡空气质量问题,探究空气污染的原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培养以合作的方式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能力。

  提高环保意识,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让空气更清新出一份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行动力。

  教学难点

  探究空气污染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分若干小组。完成家乡空气污染现状调查,空气污染危害调查,空气污染源调查,家乡治理空气污染情况调查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把嘴巴闭上,然后用右手捏住鼻子,看谁能坚持三分钟。如果谁先坚持不住,请举手示意老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台帮老师计时。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时刻在呼吸,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空气。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一:污染现象我发现

  教师:空气对我们是这样的重要,可偏偏有人不珍惜,课前同学们已经对家乡空气污染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请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吧。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天空的颜色,吻一吻空气的气味,观察校园里采摘的树叶,摸一摸教师的窗台,闻一闻哪些同学带着口罩老上学,感受生活中空气的污染的现象)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已经认识到,我们时刻都在呼吸的空气并不是那么清新,很多时候,空气已经受到了各种污染。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这些灰尘不是粘在玻璃上,而是通过呼吸进入我们的'鼻子,那该多么可怕呀!

  活动二:污染现状我知道

  乡空气质量状况。结合空气质量走势图上空气质量较差的时间,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当时自己的感受,以及周围人的表现 (教师出示家乡出现过的雾霾天气的照片以及雾霾天气时空气中污染物含量数据报告,引导学生谈感受) 教师:谁曾经有过因为雾霾天气导致呼吸道疾病而去医院就诊的经历?你当时的感受如何?在医院里,有没有跟你类似的患者?你有什么话说?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活动三:污染危害我揭秘

  教师:被污染的空气究竟有哪些危害?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及身边人的亲生经历说说空气污染的危害)

  教师补充:空气污染导致酸雨;雾霾天容易引发连环交通车祸,造成惨重损失。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否认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等受到刺激而患病。同时大气污染还会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活动四:谁污染了空气

  教师:大气污染的危害如此之大,怎样才能不污染空气呢?我们首先要找到空气污染源,究竟是谁污染了空气?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发现身边的污染源,教师适时补充材料)

  教师总结:我们身边的空气污染源比比皆是,工业燃煤是最主要的污染源,马路上飞驰的汽车排放的大量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烧烤摊上空弥漫的油烟,建筑工地产生的烟尘,焚烧秸秆……这些污染源如果得不到科学合理的处理,就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活动五:防治污染,国家在行动

  教师:空气质量关乎公众健康,国家正在下大决心打赢治理大气污染的这场硬仗,防治污染,我们的党和政府已经开始行动了。

  (教师展示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政府防治大气污染采取的措施)

  教师:你还知道政府治理雾霾的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学生交流

  活动六:防治污染,我行动

  出示76页的照片

  教师:图片上的“环保小卫士”都做了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防治大气污染,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如植树造林,扫地时先洒水,出行多做公交车……)

  教师:你以前曾经为防治 空气污染做过什么?以后打算怎么做?写下自己的承诺书。

  (学生交流,并写防治空气污染承诺书)

  教师:我们身边这么多空气污染源已经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你能提出自己的建议吗? 三、课后践行

空气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熟悉课文,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征。

  2.领会诗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了解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B过程与方法:在对作者稍作介绍之后,从空气的象征意义人手进入本诗的学习,这一点主要通过学生讨论解决。对诗歌层次的分析可由学生先行探讨,教师再加以明确。

  C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诗流露了作者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学生在学习时要加以体会。

  D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2.朗读作品,体味诗歌表达的深刻内涵。

  难点: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E教学突破:本课的教学可从空气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人手。

  F教师准备:

  1.了解郎燕祥的生平及作品。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G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标记理解有卿的地方。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课文1.朗诵,了解大意

  2.分析本诗要表达的思想2.讨论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3.理清层次,分析写作特色3.分析本诗结构及写作特色

  4.指导完成课堂练习4.完成练习

  一、导入课文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歌颂劳动人民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乡愁的《现代诗两首》,这节我们将学习现代诗人邵燕祥的名篇——《致空气》,这首写给空气的诗蕴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板书课题。1.因为课前对这首诗有过预习,在教师导入时已开始思索诗歌的内涵。

  2.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及作品。 2.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倾听,作好记录。

  3.请几名同学朗诵课文,掌握诗歌大意。3.朗诵课文,了解诗歌内容,在书上划出优美的语句。

  二、讨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1.师:大家已对该诗的内容有了大致了解,诗人在诗中讲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的感情?积极发言。生:作者在诗中描写了诗人与空气的亲昵与依恋,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2师:太阳偶尔也要隐藏一些时候,但是空气时刻包围在我们身边。它太普通太常见了,以至我们几乎将它遗忘。可是为什么作者要写一首诗来赞美空气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选出小组长作相应记录。

  3,让每组小组长发言,归纳总结。提示:诗中的空气象征着理想、信念、友谊等等,本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要学生发现诗中流露出了作者对某物的执着即可。汇报讨论结果,在教师点拨卜领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此处的空气只是某物的象征,诗人在此处是咏物抒怀。

  三、理清层次,分析写作特色

  1.师:本文分为六个诗段,请大家齐读课文,思考本诗分为几个层次。

  1).齐读课文,划分层次。

  2).抽学生回答,对每个诗段加以具体分析。

  板书梗概。(见课末板书设计)

  2.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归纳层意,感受本诗的艺术特色。

  3、组织讨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诗人用什么方法把空气写得生动形象、可触可感呢?总结:将风中之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是本诗成功的关键,另外,作者在诗中透露出的真情实感也是打动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4、讨论思考。生:主要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空气当作一位亲昵的朋友来写。生:对空气的描写极为具体,这让人觉得真实可触。

  四、完成课堂练习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一,让学生谈谈身边有没有那种无影无踪却又无处不在,与自己相互依存的东西,渗透情感教育。学生答案可能:多半是抽象的东西,学生可能谈到友情、亲情、理想等。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

  五、本课小节:

  本课从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多以学生自己领悟为主,教师只是加以指引。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

  对本诗所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有了充分了解,提高了诗歌的鉴赏能力,而且培养了一种执着的信念。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作者在诗中写道空气“踪迹难寻又无处不在”,在诗歌第二至第五节的描写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点。作者选取的几个片断是有意安排还是随手拈来,这一点很有探讨价值。

  练习设计

  1.诗歌第2节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诗歌开篇说空气“无处不在,又难寻踪迹”,结尾处又说它“踪迹难寻又无处不在”,是否有重复累赘之嫌。

  3、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歌颂友谊。

  教学反思

  1.作者经历人事沧桑,诗歌寓意深刻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诗歌内涵,尤其是空气的象征意义。

  2.这是一首优美的咏物抒情诗,要求学生多朗诵,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

空气教学设计7

  1.结合生活经验,了解空气组成,污染及防治的有关知识。

  2.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形成收集证据的能力,并通过图、文等手段形成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大自然的社会责任感和应用科技、保护生态环境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大气污染的部分原因,并能用所知一些知识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或者提出很好的建议。

  难点: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形成收集证据的能力,并通过图、文等手段形成记录和表达研究成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酒精(香水也可)的扩散:取一些白酒于小瓶中,站在教室一角,打开瓶盖,让酒精扩散。一闻到酒味学生就举手,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扩散的规律,由此引出问题:“酒精能扩散到空气中,其他的东西也会么?”

  二、提出问题,猜想讨论,表达交流

  1.提出问题:既然一些物质分子能够扩散到空气中,那么空气就不是纯净的。结合生活经验,针对空气中含有哪些常见成分谈谈各自的'见解。

  2.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表达各自的猜想,并向组员阐明猜想的依据。

  3.表达交流:选派代表,将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总报告。教师依据汇报结果给予适当评价,引导,总结,并将学生所汇报的成分进行归类。

  三、实验与调查

  “空气中的颗粒”与“汽车尾气调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主选择(当然也可以两个都做)。

  实验“空气中的颗粒”可以用双面胶粘在纸板上,放在灰尘较多的地方,间隔一段时间观察一下粘在上面的空气杂质,引导学生粗略统计一下灰尘的种类和来源。也可以通过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段的实验观察,分析一天中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如什么时间段灰尘较多,什么时间段灰尘相对较少,还可以进行交通路口、工厂附近、教室内外、树林里等不同地域的空气颗粒对比分析。对于观察数据的记录,精确要求不能太高,建议用点的密集度来大略表示。

  关于汽车尾气的调查,教材并没有把调查的内容作统一确定。建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关于废气成分、尾气排放量、各种汽车废气排放标准、尾气危害与防治等方面的调查。这些调查既可以是上网查阅的数据,也可以是调查采访来的,甚至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在马路统计车流量等。

  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查或研究的内容,只要是与空气质量、呼吸健康有关的,都可以用来补充甚至替代书本中的这两项研究内容。如近几年呼吸道疾病的调查与分析等。

  四、讨论

  空气污染物会到哪里去?怎样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空气?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19—20页的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如何防止空气污染物侵害人体呼吸系统。

  五、拓展活动

  到附近做一个主题为“还我清新空气”的宣传活动,或给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空气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2、目的: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讲述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从而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目的: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内容: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从而得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空气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三上)《看不见的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找空气。希望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有关空气存在的经验猜测空气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通过对几种不同类型的物体进行实验,从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来确定空气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无处不在。通过这两部分的学习,在大胆猜测和亲历探究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进一步认识空气的存在,为认识空气的性质打好基础。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经历为基础

  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学习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中充分体验或感悟

  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地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可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体会探究空气无处不在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并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能正确地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导、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科学知识:通过寻找空气,并利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粉笔、砖块、风车、试剂瓶、塑料瓶、塑料袋、脸盆、气球、水等。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我们大家离不了。

  2、配乐朗诵。(录音):"如果没有你,风车怎能轻盈地转动,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让学生猜猜诗中的你是谁?

  3、讨论:虽然到处都有你,却为何找不到你的足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随机揭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

  4、谈话:虽然到处都有空气,可我们却看不到它。要想认识空气,首先要做什么事?(寻找空气)

  二、 学习新课:

  1、看一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

  2、猜一猜。(板书:空气在哪里)

  (1)桌上的材料中哪一些存在着空气?

  (2)我们的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存在?

  (3)大自然中呢?

  (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师随机板书,猜一猜:粉笔、瓶中、教室里、砖块……)

  3、谈话: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了空气可能存在的地方,说明了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猜测只是一种假想,不能让人确信,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

  4、讨论并汇报: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

  5、谈话: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存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6、汇报讨论结果(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风车的转动也能感受到周围空气的存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分成看到、摸到、听到、感受到的几个层次让学生汇报。并板书范例如下有助于学生学会记录:

  粉笔 放入水中 有气泡冒出 粉笔中有空气)

  7、实验:每个小组根据你们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注意观察记录。

  8、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汇报时注意与预测的现象比较是否相符合,以培养学生大胆猜测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特别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边汇报边演示,以便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9、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10、小结:通过以上实验说明了空气无处不在。(板书:空气无处不在)。

  1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三、 课外延伸:

  1、"风车有了空气就能轻盈地转动"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瓶口直立放入水中没有气泡冒出"你认为这是为什么?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

  3、诗中的"如果没有你,皮球怎能高高地弹起",你又如何去探究这里面的奥秘呢?

空气教学设计10

  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杯中的纸会湿吗?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

  一、空气占据空间吗?

  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

  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样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

空气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尝试了解身边的空气质量及空气质量的相关知识。

  3、 通过学习讨论,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识,进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2、 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明确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三、教学设计目标和思路

  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关注空气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资料”及利用课本资料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别是使学生明确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进而树立环保意识。而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教学,一方面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调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来学习,另一方面则通过“空气质量日报”、补充资料来加以拓展,使学生增加对空气质量知识的认识。教学中设计“污染空气的主要因素”的讨论,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多样性、严重性,进而为空气污染防治的学习埋下伏笔;而让学生完成“倡议书”,主要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会,确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通过评比展出来宣传环保意识,服务社会,使全社会关注人类的生活环境,共同参与环境的保护。最后以诗的形式结束新课,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便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

  师:前面学习了人体的呼吸,我们知道了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使外界气体不断进入肺部,又使体内气体不断排到体外。那么,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进呼出多少空气?(生感兴趣但又困惑。)

  师:回忆上课内容,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师:对,那么16乘上每天的分数就可以计算了吧!同学们算一下。

  生;(计算)23 040次

  师: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么一天呼吸多少气体呢?

  生:(计算)11 520 000毫升(即11 520升)。

  师:人一天呼吸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跟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思考。

  投影:你知道吗?

  (1)小明同学家在20xx年3月建了新房,于去年9月对新房进行了装修和油漆,可新房里住了没几天小明和爷爷就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他俩就生病住院了。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2)清晨,当你行走在一片树林中,你会觉得空气特别新鲜,心情格外地舒畅,精神也为之振奋,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生阅读思考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质挥发到空气中,人把它吸入体内后而引起的。

  师:好。

  生:小孩与老人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小明和爷爷生病了。

  师:对!生病与抵抗力也有关。

  生:装饰材料中也会挥发出有害物质,影响身体健康,从而致使他俩生病。

  师:很好!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间里没有通风透气,使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扩散而造成的。如果让有害物质全部扩散后,再住到新房里就不会得病了。

  师:有道理。那么第二题呢?

  生: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了大量的氧气。

  师:对!

  生:树林的空气里没有灰尘等颗粒,也没有有害气体。

  师:很好。

  生:植物能释放出一些物质,有的可以杀菌,有的可以使空气新鲜。

  师:对!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从上面的讨论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很大。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分析”(1)(2)(3)并谈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说出你的理由?

  (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代表发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气污染较公园等园林处严重,所以交通警察的发病率比园林工人高。城市工业区的污染比非工业区严重,因而工业区的发病率就高。吸烟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十分严重,但吸烟的人数在增多。

  师:你讲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那是因为空气被不断污染,质量越来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升高是因为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师:对!由以上事实我们不难发现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吸烟呢?同学们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生:可能他们不知道吸烟的危害,或吸烟已经习惯了。

  生:他们已经吸烟上瘾了,无法戒掉。

  生:可能吸烟时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吧。

  生:吸烟是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际的交往或出于被迫无奈。

  师:你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须明确吸烟是危害健康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因好奇也吸过烟呢?请举手。

  (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师甚感惊讶但又很沉着。)

  师:噢!我班有好几位学生也吸过烟呢!那么,请你们谈谈吸烟的感受与体会。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烟很呛。

  生:吸烟喉部难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来,呛人。

  生:吸烟不仅呛人,而且熏得我流泪。

  师:以上同学们讲出了自己的体会,谢谢你们能坦诚地告诉老师。吸烟不仅危害自己,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健康,所以同学们不能再吸烟。“中学生守则”也明文规定: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同时,你们回家还要劝阻你们的父母及亲戚朋友少吸烟或不吸烟,多宣传吸烟的危害,让更多的人避免吸烟的危害,好不好?

  生:好!

  师:空气污染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回家调查你们父母的工作单位及你们身边有没有空气等污染,你们调查了吗?请你们说一下。

  生:我父亲是司机,经常在路上开车,有污染;母亲种田没有污染。

  生:我父亲母亲都是教师,空气污染应该不大。

  生:我母亲在××公司上班,是电脑管理员,有电器产生的污染;父亲是驾驶员,有污染。

  生:我父母都是种田的,应该没有污染。

  生:我父母都是开店经商的,在马路旁,有污染。

  师:你们调查得很认真,从你们的调查发言中大家已经知道我们的身边或多或少地产生了空气污染,以及其他的污染。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发展,这种污染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就像前面资料反映的信息一样,那么请同学们请分析思考目前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生分组思考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工厂产生的废气排放到空气中能污染空气,还有焚烧垃圾、稻秆麦秆,吸烟等。

  生:车、船排放的尾气。

  生:有毒气体的排放以及污水的排放。

  生:煤气的漏气。

  生:食物腐烂变质产生的异味。

  生:乱扔垃圾废物,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

  生:扬尘和扬沙。

  师:还有吗?可联系刚上课时的两个讨论思考思考。

  生:油漆、装饰材料释放的有害化学物质。

  师:对!刚才你们思考分析得很全面,污染空气的因素有很多,还有金属加工时产生的金属粉尘、电器产生的污染物等。目前,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空气质量的好坏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空气质量的好坏也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许多城市已经通过新闻媒体定期发布空气质量报告,以便人们能及时了解情况。下面来学习相关知识,请阅读课文“我国部分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并思考空气质量日报主要包含哪几项内容。(生阅读。)

  生:有污染指数、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状况。

  师:对!下面介绍相关的知识。

  投影:

  空气污染指数──是将常规测定的几种空气质量污染物浓度转化成数值(0~300以上),并通过分级(一般为五级)来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0~5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优”;

  51~10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良”;

  101~20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

  201~300,表示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四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中度污染”;

  超过300的空气污染浓度为空气质量日均值五级标准,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

  师:空气质量为“优”,其实并不是指没有污染,而是指相对污染程度较小,你们明白了吗?

  生:知道了。

  师:造成空气污染除了气体,还有可吸入颗粒物,而“扬沙”与“沙尘暴”是主要原因。下面介绍有关知识。

  投影:扬沙、沙尘暴与浮尘

  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两者大都在冷空气过境或雷雨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或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一些空气质量的知识。污染的空气不仅会影响健康,使人致病,严重时还会致人死亡,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防治空气污染。下面请同学们说说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防治空气污染?

  (生分组思考讨论,代表发言。)

  生:不焚烧垃圾废物、不吸烟,工厂不排放有害废气、烟雾,汽车等机动车不排放尾气。

  生:汽车不排放尾气是不行的,应减少尾气中的有害物质,可以使用无铅汽油、使用无污染的燃料或使用电能作动力。

  师:你说得很好。还有吗?

  生:不乱扔垃圾,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生:不使用有污染的(即不合格)装饰材料和油漆,因为它们会释放有害物质,造成污染空气。

  生:要保护植被,爱护树木,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你们已经讲出了主要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当然,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很多,还有不随地吐痰等。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个人的呼吸卫生,如用鼻呼吸,打扫卫生时要注意洒水,房间、教室要经常通风透气,扬沙或沙尘天气要戴口罩,等等。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已经知道了空气的质量与人的健康的关系了吗?

  生:知道了。

  师:哪位学生来简述一下。

  生:空气的质量好坏跟人的健康关系很大,空气污染越严重,对人体的危害也就越大,导致人生病甚至死亡。

  师:好!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也懂得了保持健康的身体,必须有优质新鲜的空气,空气污染的防治十分必要。老师建议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全校师生一起来防治空气污染,字数在200~300左右,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交流,评出最优秀的倡议书2至3份,在学校橱窗展出,你们认为好不好!

  生:好!

  师: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认真完成。本课的学习就到这里,最后,老师想献上一首老师自己写的诗,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大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美好的明天。

  投影:

  平时呼吸不用嘴

  运动锻炼深呼吸

  课间活动不追逐

  房屋教室勤通风

  废物垃圾不乱扔

  吸烟害人又害己

  植树造林空气新

  呼吸卫生要牢记

  附板书:空气质量与健康

  1、 污染(影响)空气的主要因素。

  吸烟、焚烧生活垃圾及秸秆、农药化肥的大量作用、汽车船舶有害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有害化学物质的释放(油漆、装饰材料)、扬沙和沙尘暴、乱扔垃圾、食物腐烂变质等。

  2、 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

  不吸烟、减少汽车船舶等尾气的排放、不焚烧生活垃圾及秸秆、不排放工业废气、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使用不合格的装饰材料、保护植被、植树造林等。

  3、 呼吸卫生。

空气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2、能力培养:

  (1)通过体验性探究活动感受空气对人的重要性。

  (2)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运用对比实验了解植物与空气的关系。

  (3)学习搜集资料、进行调查和进行网上交流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网上交流的方法,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珍爱生命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进而明白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对比实验所用的一次性塑料杯、绿豆芽、塑料薄膜、不同条件下豆芽生长的照片或者实物。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大屏幕出示两张图片,内容是登海拔较高的山和潜水的人带着氧气瓶。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在登山或者潜水的时候要带着那么沉重的氧气瓶?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离不开的空气(板书)

  (二)活动一:人与空气

  同学们,游泳时你试过憋气吗?憋气久了你有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进行几个小测试。

  1.正常情况下,我们测试一下自己10秒钟呼吸的次数。

  2.连续做十五次蹲下、起立,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不可以互相推拉。

  3.再测一下10秒钟内你的呼吸次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憋气10秒钟,你有什么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提示:在憋气的过程中如果觉得难受就不要勉强)

  讨论:我们的教室或者家里,为什么要经常打开窗户通风?如果不通风,会怎么样?(学生讨论后,回答房间通风的好处)

  (人呼吸时,吸入空气主要是氧气作用,呼出二氧化碳气体,若人多不通风,室内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空气的质量下降,对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所以,室内必须经常换气。)

  思考:其它动物的生活是否也需要空气?

  (三)活动二:豆芽的生长

  1.人和动物的生活离不开空气,那么,植物的生长是否也需要空气呢?空气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

  2.教师指导此实验的操作:

  用两个大小一样的一次性塑料杯,在底部垫了几层吸水纸(两个塑料杯所垫的纸一样多),放入刚发芽的绿豆(一样多),加入适量的水,其中一个塑料杯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两个塑料杯子放在同样通风、阴凉的'地方。2~3天后,观察两个塑料杯中的绿豆芽生长的情况。

  学生完成实验的操作,并且把实验用的塑料杯放在教室的后面,以备以后观察。

  (运用对比实验时,要让学生明白,一定要突出主要问题,既做空气充足和空气不充足条件下的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与实验无关的其他变量)

  用大屏幕展示不同环境下豆芽的生长照片,说说看,他们的生长情况一样吗?这说明了什么?(植物的发芽、生长需要空气)

  (四)小结:

  1.人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动物的生活也离不开空气。

  2.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

空气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感官来初步感知空气的性质。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愿意合作、科学交流的实验常规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教学方法:

  实验法

  教学准备:

  水槽、矿泉水瓶、方便袋、粉笔、海绵、玻璃杯、纸、气球、硬纸板、乒乓球、肥皂水、纸筒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大家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2、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就让我们先来一起找一找吧!

  二、寻找空气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方便袋、硬纸板、书、饮料瓶、粉笔……谁能利用身边的东西帮老师找到空气呢?

  2、学生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3、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4、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5、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各种方法找到了空气,那谁能说一下空气到底在哪里呢?(板书:到处有)

  三、认识空气

  1、观察认识空气的特点

  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空气,那么同学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眼前的空气,有什么样的`特点?(跟水的特点比较)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2、认识什么是气体、感受空气会流动,流动的方向的向着四面八方的

  (1)跟固体、液体比较

  谈话:我们知道,像木块、橡皮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它固体,像水、牛奶这样会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它液体,那气体会流动吗?

  (2)香水实验,认识气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动

  老师洒一下香水,问学生:同学们闻到了什么?刚才我们闻到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现在怎么有的香水的气味?我只洒在这儿,那儿的同学怎么闻到了?(板书:会流动)其他同学闻到了吗?你觉得空气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四面八方)

  (3)教师小结,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而空气就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它会流动、而且流动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四、空气占据空间

  谈话:同学们觉得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一:

  1、出示装纸的杯子:杯子里有什么?(纸、空气)把杯子倒过来,现在杯子里有什么?(纸、空气)如果我把杯子直直地插入水中,杯子中的纸可能会怎样?如果湿了说明了什么,如果不湿又说明了什么?

  2、学生实验(强调直直插入,直直提起,杯子不要倾斜)

  3、学生汇报(纸没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的空间)

  4、如果把杯子倾斜,你会发现什么?

  实验二:

  1、把乒乓球放入水中,拿一空玻璃罩在上面,问学生:如果老师,往下摁水杯,乒乓球会原地不动,还是也被摁了下去?为什么?

  2、老师演示实验

  3、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三:

  1、谈话:同学们喜欢吹泡泡吗?谁能不吹就制造出泡泡来呢?

  2、学生实验并说出理由

  四、谈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

  关于空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我们四周到处有空气,那月球上有空气吗?水里有空气吗?空气有重量吗?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下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学习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空气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利用电脑播放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实验导学探究原理

  (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着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实验2—1]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听故事、思考问题:

  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抢答有关问题。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原因。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当氧气含量低时,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没有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形成归纳总结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观看课件

  播放课件空气的成分测定

  观看思考

  通过课件,加深学生对空气成分的测定的认识

  收:

  分析讨论

  合 :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

  总结

  回忆归纳总结本课题知道了哪些知识?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成分。

空气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2)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三、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有关孔明灯视频、 PPT课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 、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面装的是什么呢?

  3 、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4 、学生讨论、交流。

  5 、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6 、谈话: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教育)

  1.学生猜测。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 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 、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 、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 、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 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1 、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

  2 、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到人。

  3 、完成实验后,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并填写实验表格。

  4 、教师小结:热瓶里装的是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冷瓶里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热瓶补充热空气留下的空间,而热空气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遇到冷又会下沉,这样就形成了冷热瓶中空气的循环流动。

  在第二次试验中,热瓶在上面,热空气上升,我们就看不到对流的现象了。

  (四)、研究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 、提问:那冷空气又是怎样流动的呢?

  (板书:冷空气)

  2 、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3 、启发回忆: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冷气飘向哪里?打开冰箱时,“白气”向哪个方向流动?

  4 、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板书:下降↓)

  (五)热空气的利用

  1 、你知道“孔明灯” 、 “热气球”利用了什么原理制成的吗?

  2 、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3 、播放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视频资料。

  (六)、模拟热气球上升实验

  用准备好的塑料袋,蜡烛等做塑料袋上升实验,注意不要烧到塑料袋,不要烧到手,体验成功的快乐。

  (七)、热空气及冷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1 、制冷空调及取暖器安装在房屋的什么位置比较好?为什么?

  2 、小组讨论并汇报。

  (八)、课后作业

  请根据本课所学,查找资料,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设计:

  2 、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空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离不开的空气教学设计04-02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学设计04-29

《空气的成分》教学反思02-10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空气环保标语10-21

教学设计01-14

《争吵》教学设计04-03

《咕咚》教学设计04-04

平移教学设计04-12

《元日》教学设计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