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9 18:20: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1

  设计说明

  简单的时间计算问题是学生解决稍复杂的时间问题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结合教材习题,对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进行回顾;对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集中的、系统地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并结合实例让学生回顾问题的解决过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2)学生讨论后汇报:本学期学习了时、分、秒;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质量单位的认识;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和集合问题。

  2.揭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吧!

  3.结合习题,复习时、分、秒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知识。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20分=(  )时5分=(  )秒

  4时=(  )分5千克=(  )克

  180秒=(  )分360分=(  )时

  6吨=(  )千克9000千克=(  )吨

  (2)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及进率。(学过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1时=60分,1分=60秒。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4)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4.复习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妈妈每天工作8(  )。

  小明跑50米用了10(  )。

  小红写作业用了30(  )。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3)让学生说说选择合适时间单位的理由和方法。

  5.课件出示教材111页3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

  (2)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3)回顾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方法一可以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方法二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4)小结:计算经过的时间,有以上两种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6.课件出示练习题,复习质量单位的换算。

  1吨-600千克=(  )千克

  2800千克-800千克=(  )吨

  设计意图: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地掌握。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6~98页。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

  教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教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新理念。]

  3.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提问: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接着看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6)

  师: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加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板书课题:9加几)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

  四、课堂作业。(“做一做”第3题)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一课时-------认识整时(84-8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教学媒体:课件,学具钟。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整体认识还不太习惯,重点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师导言: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预设生齐说: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课件显示谜面: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生可能说:闹钟,师可引导说: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课件出示),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的12个数,还有长短不同的指针。

  (3)边出示课件,边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还有2根指针,又短又粗的──时针;又长又细的──分针;。 (4)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一指,并告诉同桌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2.认识整时。

  (1)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看看小闹钟叫醒小女孩的时间是几时?生说。

  (2)你能说出下面钟表上的'时间吗?

  (3)引导学生观察12时、4时、6时,观察讨论:这三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所指的数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12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2;4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4)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讲述电子表表示法

  三、开心练习

  1、课件显示3个钟面,学生回答:8时,8:00;3时,3:00,6时,6:00

  2.《小明快乐的一天》。师:“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课本92页插图。

  (1)师:“看第一幅图,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并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2)小组间说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并说出是什么时候?(如7时,是什么时候的7时。)

  (4)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同组的学生说说,然后指名说说。并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习习惯。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教具:

  课件。

  学生学具: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1、想一想、算一算。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7、试一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强调书写竖式的顺序,完成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

  182= 639=

  三、学中做

  1、元宵节快到了,小狗,小熊,小白兔在一起过节,他们分别带来了很多好东西,我们去帮他们分一分吧。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 )里最大能填几?

  3( )<25

  8( )<36

  7( )<29

  ( )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 648= 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 书 设 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体验抽象除法竖式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表内乘除法时,利用乘法口诀已经能够在算式上直接写出得数。教材安排了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的分苹果活动,列举了四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分这些苹果,进而再由对除法竖式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并且把竖式中的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和分苹果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2、在探究中理解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不足:这节课上得不够生动、活泼。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5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这几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认识到自己有很多不足,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40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有的可能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甚至还会说话打闹。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三、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展。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与学生平等对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只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6

  1教学目标

  1、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

  2、通过利用测量活动的结果,形成“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3、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2学情分析

  我对五年级6班的25人进行了前测: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以及用分数表示度量结果的情况。

  调研题目:请你用纸条测量这条线段的长度,表示出它的结果,并说明你测量的过程。

  调研结果: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会表示结果但没有人能够说明测量过程。说明学生没有用单位度量的意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学生会表示结果,会利用 表示,而不是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要想让学生能够用单位的累加表示结果,就要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需要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这样的用单位测量的过程。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加强学生用单位进行度量的意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1、回忆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办?用什么作单位?

  2、如果用1米长的纸条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行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用尺子测量长度为切入点,有刻度可以准确测量,没有刻度能不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2【活动】探究活动

  (一)活动一:创造三分之一

  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文件袋的`长,看看你能表示出它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使学生能够选取合适的单位,体会单位的固定性,这样的设计更贴近学生今后的生活实际,使其更具实用性。)

  (二)活动二:创造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 ……分数单位

  小组合作,再次利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课桌上三条边的长度,完成小组学习单。

  1、小组合作完成测量任务。 测量要求:

  (1)请把选取的单位涂上颜色。

  (2)利用你找到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小组交流。

  整理本组测量结果。

  如何找到测量单位?如何利用测量单位进行测量?

  3、全班交流汇报。

  4、像二分之一 ,四分之一 ,五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叫作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动脑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明白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分数单位的重要意义。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5、完善“分数墙”。

  观察分数单位,发现并完善“分数墙”。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感受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分数单位与“1”之间,分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活动3【活动】总结

  谈谈本节课的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7

  设计说明

  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前面所学内容的综合,探究如何用方程来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设计时有以下教学理念:

  1.注重知识的迁移,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引导学生借助图示来解决,降低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学生更直观地列出方程,再利用百分数化成分数的办法计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把原有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新问题中是很好的办法。

  2.注重统计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阅读统计表,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另外,学生在课前调查了家庭月支出的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对家庭月支出情况展开实际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明确统计家庭月支出的意义,了解家庭月支出的情况。这样就使“试一试”中的计算更具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支出情况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引入新课

  1.先写出下面各题中的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

  (1)星光小学有女生450人,占全校总人数的,全校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段铁丝剪去后,刚好是3米,这段铁丝有多长?

  (3)一桶油倒出20千克,刚好占全桶油的,这桶油有多少千克?

  2.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家一个月的支出情况吗?请简单介绍一下。

  (2)如果这个月让你当家,你会如何支配家里的支出?

  (3)“当家”中的学问可多了,你们想弄清“当家”中的`数学问题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找等量关系和统计月支出的复习为探究百分数应用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做了良好的铺垫。通过调查使学生了解了家庭月支出的情况,明确了统计家庭月支出的意义。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通过情境图了解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乐乐家,看看乐乐是怎样当家的,她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2)课件出示教材46页例题。

  师:你从例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3)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读题、审题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收集信息、理解题意,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力支持。

  2.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该怎样求出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多少元呢?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再动笔算一算。

  生:500÷40%=1250(元)

  师:可以用乘法吗?

  生讨论。

  (2)探究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①找出等量关系,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或 

  得出等量关系式:总支出×40%=买食品的钱数。

  ②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解:设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x元。

  40%x=500

  x=500÷40%

  x=1250

  答:乐乐家这个月总支出是1250元。

  ③展示自己列出的方程,集体订正。

  3.(1)小结:用方程解决求总数的问题要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顺着题意列出方程,也可以进行逆向思考,用除法解决。

  (2)与引入复习的内容作比较,体会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百分数问题与分数问题的解题思路完全相同,这节课所要解决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可仿照分数问题的解法,用方程法或算术法来解决。

  4.把统计表补充完整。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乐乐家这个月的总支出是1250元。利用这个数据,我们再来帮乐乐解决一下其他的问题。

  (1)出示乐乐家这个月的支出统计表。

  (2)引导学生了解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

  (3)让学生独立计算,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4)全班交流反馈。

  食品

  服装

  水电气

  书报

  其他

  合计

  钱数/元

  500

  100

  125

  25

  500

  1250

  占总支出的百分比

  40%

  8%

  10%

  2%

  40%

  100%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明确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确百分数应用问题可以看成分数应用问题,用解决分数应用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来解决。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8

  教学内容:

  第一册第53—55页及练习八第2、3、4题。

  教材分析:

  1、关于直尺图两端的缺口。

  直尺图左端不画口是可以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对小于0的数是没有感受性认识的,也没有过早涉及的必要。直尺图右端的口必不可少,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自然数逐1增长的规律,以及自然数个数的无限性。2、关于比较8、9的大小,通过点子图来比较,其目的在于认识7、8、9之间的关系,7在8的前面,7比8小,8在9的前面,8比9小。这种认识显然过于狭隘,应该让小朋友在更广的区间内认识9以内数的关系,这样,更进一步增强数感。学情分析:

  1、关于数数。

  前面已学习了7以内数的认识,对认识数的哪几个方面内容有初步的感知,有了数数、了解的顺序和大小比较等能力。重点让学生理解数自然数是一个一个地数。

  2、关于数的组成。

  对于数组成,学生在学前教育中已有基础,但大多流于死记硬背,而现在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分什么,如何有序地分,由其中的一组还能还能想到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认数、读数、写数;知道9以内的数的顺序,能正确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理解8、9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填一填、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8、9的过程,感受8、9的组成,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方法,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8、9的数数与认数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索和发现8、9的组成,激发学生探究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在引导学生从8、9的一组组成想到另一组组成的过程中,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8、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8、9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王大伯养了一群小猪,把小猪编了号,看,它们来了!

  1、这些小猪的编号各是几?一共有几头小猪?(课件:7头小猪跑着出来,身上有编号4、1、6、2、5、7、3)

  2、请你按编号顺序把小猪们排一排队好吗?你有几种排法?(1、2、3、4、5、6、7或7、6、5、4、3、2、1)你是按什么顺序来排的?

  3、王大伯又买了2头小猪,该编上什么号呢?(引出8、9)板书课题:8、9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8、9的含义及顺序。

  (1)摆一摆。

  师:你会用小棒来表示已经编上号的7只小猪吗?(学生操作)

  师:王大伯又买来一只小猪,这时是几只小猪?(板书:8)你还会用小棒来表示吗?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摆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师:8号的小猪该排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呢?(学生说电脑演示)你是怎么想的?(板书:7<8

  师:王大伯再买来一只小猪,这时是几只小猪?(板书:9)你还会用小棒来表示吗?你是怎么摆的?(学生操作)

  师:9号猪要加入它们的队伍中,应该排在哪里呢?你是怎么想的?

  (2)说一说。

  看着整齐的队伍,你知道些什么?用8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用9和一个数比呢?

  (4)活动。

  教师活动:教师奖励小奖片给表现好的学生,先发7张,再发1张,问学生是几张?发了8张小奖片,再发1张,问学生是几张?

  学生活动:9名表现好的学生到前面。

  师:第8个同学指的是谁?为什么会出现2位同学呢?从左边数第9个同学是谁?从右边数起呢?(指名回答)从左数起的前面8个同学转个圈,从右数起的前5位同学先回到座位上。2、8、9的写法。

  (1)说一说8、9像什么?

  (2)师范写

  (3)学生在书上描写

  (4)学生互相欣赏3、8、9的组成。

  (1)9的组成。

  师:9只小猪都关在一个猪圈里太挤了,王大伯新建了一个猪圈,把9只小猪分别关到两个猪圈里,王大伯可能会怎样关这9只小猪呢?

  请你拿出9根小棒代替9只小猪,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小组交流你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讨论9的组成的记忆方法:你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说给同桌听。(由一组想到另一组。同时老师整理改变板书:

  (2)8的组成(用小棒分一分)

  (3)完成“做一做“

  三、练习

  1、活动:同学们在学习中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们拿出直尺找一找数学8在哪里?9呢?用尺子连一连,书上练习的第2题。

  2、小猪聊天猜年龄。(课件出三只小猪在猪里的情境)

  小猪一:我的年龄比7大,我可能是几岁?

  小猪二:我的年龄比9小,我可能是几岁?

  小猪三:我的年龄比6大,比9小,我可能是几岁?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9

  (一)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受到科普教育。

  (二)学习内容

  基础性学习包

  (1)走进天文馆

  (2)、奇妙的星空

  (3)、我学会了吗

  开发性学习包

  (1)、认识世纪

  世纪:一个世纪是一百年,通常是指连续的一百年。当用来计算日子时,世纪通常从可以被100整除的年代或此后一年开始,例如20xx年或20xx年。这种奇数的纪年法来自于耶稣纪元后,其中的1年通常表示“吾主之年”,因此第一世纪从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而20世纪则从公元1901年到公元20xx年,因此20xx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不过,有人将公元1世纪定为99年,而以后的世纪则为100年,如果按照这种定义的话,20xx年则为21世纪的第一年。

  (1)、月历表制作

  每人制作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表。

  拓展性学习包(1)夏至和冬至

  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

  这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导致地球上的四季变化的。

  (2)节日

  所有都是阴历日期

  (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5)二月十五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

  (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清明节

  (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

  (13)七月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14)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地藏节

  (16)八月十五中秋节

  (17)九月九重阳节

  (18)十月初一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19)十月十五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冬至

  (21)十二月八腊八节

  (22)十二月二十三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三)整合点解读

  1、学科单元内整合:认识年月日的教学时,可以利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进行汇总。

  2、学科间整合:年月日的.知识和日月星辰天体运转等天文现象有密切关联,借助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的融合,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

  3、体验式活动:和学生共同制作每个月的月历表;指导学生认识世纪。

  4、课时安排:本单元学习共安排6课时。

  (四)教学片断

  课题年、月、日

  年、月、日的巩固练习环节:

  1、自主练习4、5、6、7其中第6题引入了时间单位“季度”它是对本单元时间单位学习的进一步扩展。练习时可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季度”的含义,学会根据每月的天数计算每季度的天数,知道计算第一季度的天数时要注意2月份的天数,关键要看当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月历表制作

  每人制作一张20xx年5月份的月历表。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11

  一、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简单推理”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的教学内容。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推理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一数学内容包括“答案是两种情况的推理”和“答案是三种情况”,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本节课立足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在问题设计的难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个可以直接判断的条件,学生只要找准关系句,就能较为轻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关结论。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生活现象判断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分析条件,猜测推理,学会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二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喜欢做游戏,喜欢与他人合作,同时也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能力。同时,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渗透推理思想,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电子录播室、智慧课堂软件、学习卡、PPT课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

  活动一、激趣引入

  1、课件出示一对双胞胎的动态图片。

  2、填空小华不是男生,就是甲乙两个人下棋,甲不是赢了,就是课件出示一对双胞胎的动态图片。

  (1)在不给出任何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猜一猜“谁是哥哥?”

  (2)给出一个条件再让学生“猜谁是哥哥?”

  (3)填空,让学生解

  (1)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回答问题,并且能说明理由。能够通过给出条件前后两次判断,知道在数学学习中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并且能够总结出进行“两种情况”推ppt动态的在日常生活中,学情景画面,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智慧课堂挑人功能。进行简单推理的生活经验,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推理的内容。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活动,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总结生活中常见的典型的“两种情况”推理的问题。理的一般方法。出“两种情况”的推理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三种情况”的推理做好准备。二探究新知例题、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呢?启发学生理解题目,找出所给出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方法找出答案,并且和同桌交流。引导学生总结“三种情况”推理的方法。设计四关的练习:第一关“选一选”,第一关“选一选”课件出示两道生活1、3个人拍球,分中的问题,让学生别拍了32下、31根据条件进行推下、30下。理。选择正确答案。

  (2)小雨、小东、小第二关“火眼金松进行跳绳比赛。睛”,课件出示三道小松说“我不是最判断题,让学生思后一名”小东说“我考并以抢答的形式也不是最后一名,回答问题。但是小松的成绩比第三关“贴名字”,我好。”他们各得了教师交代游戏规第几名?则,学生四人一组第二关“火眼金玩“贴名字”游戏。睛”,课件出示三道第四关“难不倒判断题我”,出示生活中较第三关“贴名字”,复杂的推理问题,学生四人一组玩让学生通过小组合“贴名字”游戏。作,推理结果。第四关、拓展。学生认知阅读题目,找出条件和问题。独立思考,在本子上写一写,画一画,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出答案,并且能够用语言描述推理的过程。总结出“三种情况”推理的方法。智慧课堂课件批注功能和学生平板拍照上传功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信息中选择关键信息推理出某种结论,重点掌握用连线法辅助推理。学生根据要求认真阅读题目,独立完成选择、判断,小组进行游戏等练习,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用较准确的语言说明自己推理的过程。第一关练习运用智慧课堂即时问答。第二关运用智慧课堂抢答。第四关练习运用页面推送。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夹练夹趣的应用环节,思维训练层层深入。由此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及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19—20页。

  【复习目标】

  第1题鼓励学生利用学过的规律直接判断。

  第5题侧重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第6-8题鼓励学生在新情境中,综合自己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解决问题。

  第10题是拓展题,鼓励学生收集有用的数学信息,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运算顺序直接进行计算。

  难点:对题意、运算等的理解来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1题:不计算,直接在○里填上“>”“<”或“=”。

  分析:巩固前面所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体会“一个乘数大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大,当一个乘数小于1时,积比另一个乘数小;当除数小于1时,商比被除数大,当除数大于1时,商比被除数小”。

  答案:>

  ;

  =;

  >

  >

  ;=

  ;

  <

  第5题: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分析:

  巩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同桌或小组内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有的题目学生能用简便方法,应给予鼓励。

  答案:

  第6题:应用题。

  6.军犬的耐力是非常有名。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传达命令,一只军犬用50分跑完了21.7km的路程。算一算,这只军犬平均每分跑多少米?

  分析:

  练习时,建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此题要注意提醒学生“千米”和“米”单位之间的换算。

  答案:

  第7题:应用题。

  (1)分析:通过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小数除法的知识。对于第(1)题,学生可以先求出第一摞纸每页纸的厚度,再用第二摞纸的厚度除以每页纸的厚度。

  答案:

  (2)分析:学生可先求出每种食用油的单价,再进行比较。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算式求出的是哪部分的结果,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综合列式这两道题。

  答案:

  第8题:应用题。

  (1)做一套童装需2.2m布,30m布最多可做多少套这样的童装?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1)小题是利用“去尾法”。

  答案:30÷2.2=13.6363…(套)≈13(套)

  答:最多可做13套这样的童装。

  (2)每个油桶最多可装4.5kg油,装10kg油至少需要几个这样的油桶?

  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求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2)小题是利用“进一法”。

  答案:10÷4.5=2.2222…(个),2+1=3(个)

  答:至少需要3个这样的油桶。

  第10题:应用题。

  分析:

  通过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在现实社会里,要收集各种信息,利用有关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了解题意后,可以独立解决,并进行交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算篱笆长度时,要减去门宽1m。

  答案:

  资源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13

  一、设计内容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册教材第102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画面。

  出示田园风光图。

  提问:这幅图的是什么地方的情景?画面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画面可以分成哪几个场景?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有苹果园、养蜂场、养兔场、养猪场、耕地和学生过河6个场景。

  提问:你看到图中的方向标了吗?根据方向标你能说出6个场景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汇报。

  提问:如果把田园分成两部分,你能按自北向南的方向,说一说田园的西半部分和东半部分各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回答。

  2、分块解决问题。

  (1)苹果园。

  提问:观察苹果园的画面和文字,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你能解答小番茄提出的问题吗?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说说解题的`方法。

  提问:根据苹果园每行有8棵苹果树这一事实,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一人提问题,全班学生解答。

  (2)养蜂场

  谈话:在离苹果园不远的地方,蜜蜂们正在不停地忙碌,你能从图上看出什么?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人人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谈话:根据从图上看到的蜂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同组的学生列式解答。

  (3)养兔场

  谈话:美丽的田园里生活着很多可爱的兔子,你从图上看到养了哪些兔子?

  小组内合作交流,提出并解决问题,看哪一组提出并解决的问题多。

  小组代表在班内汇报提出的问题,其他组的学生回答如何解决。

  (4)养猪场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场景,提问:从养猪场的场景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一人提问题,本组内其他学生回答。

  小组代表说出本组计算的结果,指定其他组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5)耕地

  提问:观察耕地图,说说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

  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答。例如,学生可以这样想:耕一块地用了8分钟,耕7块地用了56分钟,56分钟不满一小时,所以1小时能把7块地耕完。

  向本班汇报本组的解决方法。

  (6)学生过河

  谈话:观察图画,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猜一猜: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在小组内说一说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要说出是怎样想的。

  你能说一说怎样乘坐最合适吗?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用图表示。

  3、总结。

  (1)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思考。

  (2)讲述:同学们在游览田园风光中,解决了很多的实际问题,以后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综合运用了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今后能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60×40 230×40  19×3  180×40  140×7

  2、竖式笔算:

  45×23=

  85×30=

  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课件示信息窗图,学生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你会计算吗?学生自己试着在本上做,做完后小组交流,主要交流每一步计算的过程。两生板演。

  4、学生班上交流计算过程,特别是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位应写在哪一位上,并说明理由。如果学生讲不清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清楚。

  5、小练习:321×12   209×18

  三、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解决: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两生板演,学生做完后同位俩交流。在学生做之前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根据板演讲解计算过程,如果学生列的算式有简便算法的,师可引导学生试着比较这两种算法哪种简便,然后再强调当因数末尾有0时应注意写简便算法。

  3、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四、课堂检测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2.学生独立尝试。

  3.同桌交流。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男生:(人)。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揭示课题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1.阅读与理解。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2.分析与解答。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 4=400(mL)。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呢?(水占总体积的。)

  3.回顾与反思。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3)学生尝试。(4)交流算法。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1)比较分析: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四、课堂总结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2.课外延伸。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4-1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31

【必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5-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3-2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04

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设计04-09

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