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4 18:22: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望洞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诗题《望洞庭》之“望”,说明作者离洞庭湖的距离远,视野开阔,同时也表现出诗人此时的胸襟开阔。《岳阳楼记》中“望洞庭八百里”描写的是洞庭湖粗犷的一面,本诗中的洞庭秋月静谧、和谐,这是洞庭湖温柔细腻的一面。

  全诗围绕“和”字来写,“和”为诗眼。诗人先描写的是水月之和,首先写到“湖光”、“秋月”之间的和谐。湖面是什么样子的?诗中没有写,但联系上下诗句,我们很容易看到此时诗人眼前的洞庭湖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月亮倒映在湖面,湖面泛起了蒙蒙的水汽,好似笼罩在湖面的薄雾,在月光映衬下,朦朦胧胧的。

  【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我想,只要课上,老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适当的引导、结合文本、联系生活,本堂课应该会是一堂精彩的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

  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

  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学法:课标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运用“自读—质疑—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情,自主设疑(5—8分钟)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谁来介绍洞庭湖?(课件出示洞庭的美景)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师:洞庭湖的景色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听配乐朗读画节奏,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让学生体验自主参与的乐趣,并为学习古诗扫清障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教学中,我充分组织学生展开与文本对话过程,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词句训练提升情感体验。】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在探究前,组织学生观看洞庭湖美景,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探究解疑做铺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这个环节的设计,分四步走:自读理解、品读想象、美读悟情、升华情感。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典型词语、句子,指导熟读感悟,让学生在读读、划划、议议、说说、想想中理解课文,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获得情感共鸣,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析解读,进一步展示并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用钢笔完成课后描红。

  2、背诵古诗《望洞庭》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古诗,拓展知识。】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看到 联想到

  湖面 镜未磨 银盘

  君山 青螺

  喜爱 赞美

望洞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 山题君山

  烟波不动影沉沉,曾于方外见麻姑,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元是昆仑山顶石,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学生的兴趣是有差异的。传统的单一的作业难以迎合所有学生的口胃,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望洞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并默写。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情,引发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的教学挂图或课件,能表现古诗意境的音乐。

  学生:搜集一些和诗句描写有关的风光图片,有关诗人苏轼、刘禹锡的资料。

  教材简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在诗人笔下,西湖的美无论在晴天还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处:丽日晴空,水光闪动,是一种明朗美;烟雨蒙蒙,山色迷茫,是一种朦胧美。最后两行,诗人妙笔生花,从西湖美景生发出一个绝妙的想象,借着美女西施的淡妆浓抹来表达自己对西湖山水的喜爱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月夜遥望洞庭湖而写下的一首山水诗。浩渺的洞庭湖上,一轮秋月高挂天空,湖水无一丝细浪,静得像一面没磨过的铜镜,写出了一种独特的秀丽宁静的美。第三、四行,诗人巧妙地运用一个“遥”字把镜头拉开,几乎拉成全景,“遥望洞庭山水色”,画面恢复成壮美。洞庭湖水光潋滟,湖中君山苍翠欲滴,恰似“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将浩渺的湖水、苍翠的君山,化大为小,而山水二色又恰成对比映衬,形成了刚柔相济的意境。

  这两首古诗语言美、意境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时,教师不必逐句细讲,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时,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古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句意思,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难点是体会、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湖:指西湖。饮湖上:在西湖上饮酒。方好:正好。亦:也。淡妆浓抹:化妆时有时是淡妆,有时是浓妆。相宜:合适。

  诗的第一行讲的是晴天的明朗美,第二行是雨天的朦胧美。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边朗读,边看图,边想象,体会意境。最后两行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出西湖的“淡妆亦美”,“浓抹亦美”。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古诗的意思。

  全诗的意思是:波光闪动,晴天的西湖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景物若隐若现,雨天的西湖景致也很奇妙。西湖就像那风姿万千的美女西施一样,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

  西湖美景令人心醉,晴天美,雨天也美。怎么形容这种美呢?诗人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西湖比做美丽的西施,无论怎样打扮,她都非常美丽。潭面:湖面。镜未磨:形容湖面像没有磨过的镜子。古人用的青铜镜,磨拭了才能光彩照人。“遥望洞山水色”一作“遥望洞山水翠”。青螺:古人以螺髻比峰峦。

  教学第一、二行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镜未磨”,联系生活体验,借助图片或课件,展开想象,感悟诗句秀丽宁静的意境。

  “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中,“白”是湖水色,“青”是湖中的君山色。引导学生明白诗人用“白银盘”来比喻洞湖,用“青螺”来比喻君山,体会诗人采用这种比喻手法能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可借助课件或插图帮助学生想象山水二色恰成对比,又互相映衬的景象。

  全诗的意思是:秋夜月光下,清澈的湖水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宛如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君山,就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课后第1题:旨在丰富学生古诗的积累,使学生从诗的音韵和谐、用词精练中受到熏陶感染,培养语感。两首诗都是山水诗,朗读时要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课后第2题: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可让学生结合挂图,自由诵读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还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或写下来,并请同学评一评,看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表达出来了。

  课文链接:是描写西湖风光的对联,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

  自主积累: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爱的写景的古诗,然后再读一读,抄一抄。可以是学过的,也可是没有学过的。课内课外的均可。

  教学设计参考

  一、背诵古诗,温故知新

  1.师背一首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刘禹锡的《浪淘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请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3.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刘禹锡。

  4.揭示课题《古诗两首》。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自由初读诗歌,认识生字。

  2.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3.再自读,结合注释,试着了解诗的意思。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潋滟、空蒙、两相和、镜未磨等词语的意思。

  三、感情朗读,理解背诵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图,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2.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随着老师富有激情的描述再次进入诗的意境。

  3.鼓励学生把读诗后头脑里出现的画面画下来,为诗配画。

  4.课件演示古诗所描绘的图文结合画面,配上音乐,指导学生朗读。

  5.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阅读一篇描写西湖、洞庭湖景色的文章或诗歌。

  2.搜集苏轼、刘禹锡的诗歌,举行朗读比赛。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他的诗风流畅自然,姿态横生,既奔放又旷达,艺术手法变化多样。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是苏轼在西湖上饮酒,看到了西湖在晴天、雨天的不同景象而写成的。在诗中,他把西湖比成西子(即西施),因此西湖又被人们称之为西子湖。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中进士,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王叔文失败,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梦得文集》等。其诗涉猎题材广泛,所作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

  ☆古诗欣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望洞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诗,说出每首诗的大意。

  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体会作者热爱大好河山、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指导学习《望洞庭》

  解题,了解诗人:

  ⑴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拓展延伸

  课后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山水诗背一背,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望洞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3、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默写古诗词。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注解、查找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诗圣”杜甫。)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

  看注解理解词句。

  连起来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反复朗读,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先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

  2、学生自由读古诗,后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抓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步解题,感悟诗情。

  步,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用字的精妙的。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了,难怪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作者的这种孤独的`内心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的?你从那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涵。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步,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汇报。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释疑。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诗句内涵。(班上的一对好)就像你看他,看不厌,他看你,看不厌,很喜欢。他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而李白把敬亭山当成了知心朋友。

  4、感悟。猜一猜看,此时诗人在想些什么?投影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紧扣“只有”,引导学生理解,从表面上,诗人找到了朋友,显得轻松自在,其实作者的内心却十分孤独,因为他只能在大自然中找到“知己”,求得心灵的安慰。

  5、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二)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

一、导入揭题,简介背景。

  1、板书:《望洞庭》,刘禹锡。

  2、让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和刘禹锡。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能用一些词语看到的景物吗?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学生读)

  5、过渡:是啊,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看到洞庭湖的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望洞庭》这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潭、螺、磨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来说一说。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找出诗中表示景物的词语: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诗句,用上课始老师提供的词语,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朦胧迷人的湖光 柔美似水的秋月 波光粼粼的潭面

  苍翠欲滴的山水 银光闪闪的玉盘 玲珑剔透的潭面

  3再读诗句,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了的美。

  宁静朦胧的湖光、柔美隐约的秋月: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如仙境般和谐、美妙。(结合理解“两相和“)

  波光粼粼的潭面:洞庭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之美。(结合理解“镜未磨“)

  银光闪闪的玉盘、玲珑剔透的青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说成是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向神往。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们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朦胧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能欣赏道这一人间仙境,真是不枉此行啊!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6、吟读背诵。你能通过读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多媒体先是逐一播放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出现一个画面,学生就朗读相关的诗句;接着,配上音乐连续播放,学生入情入境吟咏诗句;最后,背诵整首诗。

  四、拓展延伸,完成作业。

  1、教师谈话: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的人很多,你们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看一看洞庭湖,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布置课外作业:

  在生字本书写本课生字。

  想象《洞庭湖》所描写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收集描写洞庭湖风土人情、名胜风光的诗句、图画等资料。

  教学反思:

  由于时代的久远,、思想形态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存在着不同于其他阅读者甚至于创作者的情况。《独坐敬亭山》究竟流露着诗人什么样的心境,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是找不到知己,只好以山水为伴的孤独寂寞感,是因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悦的轻松慰藉感,还是寄情山水的宁静安详感,抑或是不向世俗低头,特性独立的坚定感?恐怕连诗人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楚,也许是兼而有之吧。所以,教学时,应该允许学生作符合诗意和诗境的化感悟。本设计中采用“感到孤独,寻找安慰“一说只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的,教学中,如果有学生说出其他几种,只要是从语言中悟出的,而且合理,也应肯定。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你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练说”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教师成功的点拨和指导,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既体现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是主体。

望洞庭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风景优美的洞庭湖秋夜图。

  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全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那么和谐,平静的潭水,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学情分析】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词,对学习古诗词也有了一定的方法。教学的程序可按照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像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的步骤进行。另外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套朗读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明石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大家回答得真棒!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

  生:山水诗

  2.揭题释题

  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为了留住眼中的美景,于是写下了这些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看看他眼中的山水之美吧。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

  3.了解诗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诗以律、绝为主,乐府小章尤为著名。有“诗豪”之称。

  主要作品:《陋室铭》《浪淘沙》《石头城》等。

  4.介绍洞庭湖

  师:通过题目有谁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

  生:洞庭湖

  师:那洞庭湖在哪呢?

  生:湖南省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由书上的注释知道的。

  师:孩子们真是善于搜寻有用的信息,真棒!

  师出示PPT寻找湖南省,并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哪些景象?

  生:晚霞、湖水、山、鸟……

  师:那你们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你看的景物吗?

  生:波光粼粼、梦幻迷人、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月色朦胧……

  师送一组词,出示PPT水天一色、湖中有山、水平如镜、朦朦胧胧、水鸟翱翔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

  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

  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

  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画画小斜线吧。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出示朗读音频。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交流反馈

  看着大家刚刚激烈的讨论,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3.古今对比读

  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出示PPT

  古文 今文

  女生:湖光秋月两相和 男生:洞庭湖的水光和秋月相互映衬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风平浪静,如同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

  四、感悟诗境

  师:整首诗以精炼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学生上黑板画)

  1.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

  师:诗人是在什么时候欣赏的洞庭湖美景的呢? 生:秋天的夜晚

  师: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从“秋月”一词。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 生:湖光、秋月

  (板书:湖月)

  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生:水平如镜的湖面,银色朦胧的秋月。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风平浪静,水天一色……)

  师:是哪个字把这种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表现出来的?生:和(板书:和)

  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2.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

  生: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师:是什么让诗人联想到是没有打磨过的铜镜?

  生:水平如镜的湖面。

  师:把湖面比作镜子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同学们在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述,可是作者却别出心裁的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为什么要强调没打磨过的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清澈见底……)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

  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

  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

  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齐读)

  3.遥望洞庭山水翠

  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

  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

  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一列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

  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

  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出示图片)

  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对大自然的喜爱)

  5.创设情境读

  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考一考

  看到

  联想

  比喻

  五小组合作

  1.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读给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

  4.小小书法家:请将《望洞庭》整齐地书写在你的方格纸上。

  六、交流展示

  小组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

  七、布置作页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请同学们下去搜集一些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分享交流。

  八:教学板书: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月 和

  观察

  山 水 翠

  想像

  九、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诗歌短小,却感情深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听完老师的泛读之后,让学生再读诗。在理解诗意的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联系自己以前学过的古诗方法同桌交流,并进行了古今对比读。在感悟诗境这一块我采取的逐句分析,并重点解释了镜为磨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掌握诗人整首诗最精妙的地方在于比喻句的应用。最后安排的小组合作展示孩子的喜欢的方面。把空间时间留给孩子。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由于时间关系,小组合作中有的孩子还没能够完成自己的作品。处理的太过匆忙。以后还得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争取一次比一次进步。

望洞庭教学设计7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很多诗人写洞庭湖,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此诗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教学理念

  1、“阅读诗歌,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潜力”。(《新课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螺、潭”3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潜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透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的意境。

  2、感受奇特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及名句、工具书。

  2、教师准备:图片flash朗读视频ppt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板题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这天,我们一齐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

  2、课件出示洞庭湖的图片资料。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秋月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十分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述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自读理解想象画面

  (一)自读自悟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庭、潭、螺、(课件指导书写“螺”)

  2、再读思考初步感受

  诗人描述的是什么状况下的洞庭湖景色?

  (月下风平浪静时的洞庭湖景色。)

  诗人看到了那些景物?联想到了什么?

  (二)指导理解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学习:“湖光秋月两相和”。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结合看插图说说你看到到的那些景物了?

  和:和谐、协调。

  学习:“潭面无风镜未磨”

  那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图片出示,介绍铜镜)

  你能把你感受到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听吗?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2、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图片出示君山,师简介君山的传说。

  (君山风景秀丽,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之后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君山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柳毅井、飞来钟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师:这句诗中,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山水,你读出来了吗?

  师: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三、朗读诗句体验诗情教学设计

  1、播放音频,学生倾听。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3、补充介绍有关洞庭湖的诗句。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四、布置作业总结延伸: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读背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及名句。

望洞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学习《望洞庭》和《游园不值》,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人们常说一幅精美的图画,就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着这幅图画,你想起了哪首古诗?(绝句—杜甫,独坐敬亭山——李白,登鹳鹊楼——孟浩然)。

  2、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吟诗文)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7课的后两首古诗,你们是按照这几步预习的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两人一组互相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一会儿要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了。(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2、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纠错 指导“磨、屐齿、青螺”的声音,指导“屐齿”的字形和意思)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洞庭》

  1.谁愿把《望洞庭》读给大家听,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湖水 秋月 山]

  2.这湖水 秋月 君山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全就这样引导,谁还有补充] [评价:某某同学给大家描述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 或者说:你真会想象,描绘的多美呀!]

  3.我们走近洞庭湖,欣赏欣赏这里的美景吧。把你看到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好吗?

  4.刘禹锡的这首诗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情,读着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若学生说:作者对洞庭湖的美景是无比的喜爱?[插问:从哪知道的'?](抓住比喻句来理解。)

  若学生说:无风的湖面像一面未曾打磨的大镜子,作者是非常的喜欢,师评,是呀,多美呀!读出来。

  总评:迷人的波光、柔和的月色、美丽的君山,多么让你、我和作者喜爱呀,来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游园不值》

  1.作者叶绍翁来到了朋友家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柴门不开,他为什么想到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那绿色的苔藓,才不开门的呢?(联系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

  3.根据园子门口的苔藓和出墙的红杏,你想象一下园中会是一幅怎样的春景图呢?

  4.作者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却想象到了五彩缤纷的春天,当作者想到这些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的?把你对作者的理解读出来。

  四、回归整体,对比参读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表达出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2.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和: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望洞庭教学设计10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下功夫,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本诗的教学力求突破思维的局限性,以景引诗,以诗引诗,通过多重形式的“诵读”和“吟唱”,引导学生读出诗意,悟出诗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从中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生字“螺”。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德育美育目标:

  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学习古诗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美丽的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古筝音乐、收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以景引诗、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我们一起去观赏一番吧。

  2、出示配乐课件1(庐山瀑布课件)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时,你想吟诵哪首古诗来表达心中的赞美。指名背诵《望庐山瀑布》。

  3、我们继续领略美景,出示配乐课件2(天门山图片),此刻,你又想诵读哪首古诗呢。齐背诵《望天门山》。

  4、我们观赏了雄伟壮观的庐山瀑布,欣赏了长江流经天门山附近一段的雄奇壮丽景色,这节课,我们继续游览,会看到什么景色呢。出示课件3(洞庭湖图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谁对洞庭湖有所了解。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板书课题:望洞庭(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把握儿童的心理,配乐欣赏图片,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使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因此我让学生观赏祖国山河美丽的风光,领悟生活的美好,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景引诗将学生引入美的境界。】

  二、初读感知,体会诗的音韵美

  1、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3页,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2、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抽读,评价。

  3、同学们还想读吗。在朗读这首诗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以前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把古诗读好。(生发表意见,师课件出示要求)

  4、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把古诗读三遍,第一遍争取把字音读准,第二遍把它读通,第三遍按照一定的节奏朗读,读出这首诗的韵味来。(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5、齐读,评价:读得有板有眼,富有节奏和韵味。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因此指导学生初读诗时,注意检查学生的读音是否正确,注重节奏和音律的指导,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做到抑扬顿挫,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灵秀之美。】

  三、精读会意,品诗赏景悟情。

  (一)总体把握,丰富积累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别看这首诗才短短的四句,但是如果你细细地品味,你会发现诗句描绘了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

  下面请你们再读这首诗,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的伙伴。(学生自由读文后与同桌互相交流)

  2、诗中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说,相机板书:湖水、明月、青山

  3、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指名说一说,(生:湖光山色、山青水秀、月明星稀、风清月朗、皓月当空……)

  4、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说得真恰当。老师也送大家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齐读词语)

  5、你觉得洞庭湖的秋夜的景色如何。

  (美、安静等等)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吗。

  【设计意图:创造性地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让学生丰富语汇,积累词语,以便理解诗意时进行运用。通过反复朗读,初步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景物,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总体把握诗歌的内容。】

  (二)品悟一、二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美景。(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出示平静的湖面图片,理解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的迷蒙的样子)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你的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谁来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尽量用上刚才积累的四字词语。

  4、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指名读,评价(给生配乐)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三)品悟三、四句,理解诗句并感情诵读。

  出示“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诗人在什么地方欣赏洞庭湖的美景。相机理解“遥望”。师小结:第三句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是远看,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2、诗人遥望的是什么。山水色中的“山”“水”分别指什么吗。(山就是指君山,水就是洞庭湖)

  3、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形成的景色,像什么呢。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1)你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相机识记生字“螺”

  (2)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3)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现在你弄懂这句诗中,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

  4、你打算怎么读这两句。指名读,评价。让我们美美地读好这两句诗,齐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设计意图:品悟诗句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的“两相和”“潭面”“山水色”等词语的意思,借助图片和实物理解诗句中的比喻修辞手法,利用上一环节中积累的四字词语串讲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相机识记了生字“螺”。】

  (四)多种形式指导背诵,感悟诗情意境

  1、同学们,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是用读的方法,今天大胆改革创新,用唱、画等方式来再现古诗,表达诗意、诗情好不好。

  1、老师《中华民谣》的乐曲唱这首古诗,引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境界。

  2、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喜欢的方式练习再现古诗。

  3、学生通过喜欢的方式展示古诗。评价。

  4、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5、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6、面对这样的美景,此刻,你就是诗人,你想说什么。(总结全诗,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创设“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采用喜欢的各种形式来重现古诗的方法,比较新奇,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上来了,有了兴趣,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思维就活跃起来,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将古诗的内容转化为有声有色的情景,让人如身临其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达成了背诵的目标,体会了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了诗歌的意境。】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看到同学们意犹未尽,老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这首同样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篇,体会它们的异同。

  出示:《临洞庭》(节选前四行诗句及注释)

  临洞庭〔唐〕孟浩然八月潮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注释:①湖水平:指湖水涨满。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此指水天一色。④云梦泽:古泽名,故址在今湖北安陆一带的低洼地区。

  ⑤岳阳楼: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请你借助注释,细细品读,感受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指名说说读后的感受。

  3、比较异同:异:《临洞庭》写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震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而《望洞庭》描写的是一个晴朗的秋夜洞庭湖上的安静和谐的景色。

  同:都是描写洞庭湖的景色。

  4、小结:两首古诗,一动一静;一个波澜壮阔,气势雄伟,一个静谧和谐,柔和秀美。

  让人品味洞庭湖的千姿百态,感叹祖国山河的美丽。此刻,你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5、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你还可以到你喜爱的名胜去游览,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6、让我们再次吟诵——《望洞庭》。

  师生齐诵。

  【设计意图:经过充分的学习一首古诗,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带读一首同样写洞庭湖的古诗,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技能,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在索解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异同上再次整合,体会洞庭湖的多重美丽,感悟祖国风光之壮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五、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同学们,老师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你们已经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能否在此基础上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再加以创作呢。

  写——古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静谧和谐的月下秋景,你能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然后写下来呢。

  画——《望洞庭》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你能根据诗意想象作画,把它描绘的景色画下来吗。

望洞庭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

  对“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板书:刘禹锡、望。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简介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古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望洞庭教学设计12

  教材简析:

  本文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二首古诗。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湖光图。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选编本文的目的是:一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二是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是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文本特点和单元主题、选编目的,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依据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已有知识基础、文本特点和教材选编意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熟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含义;难点是: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引导诵读,引导探究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所以,我采用的方法是引导法:引导学生诵读领悟诗句的美景,引导学生探究诗句的含义。

  学习方法:

  诵读领悟,合作探究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要重视朗读训练,所以我引导学生主要运用读的方法来理解诗句和诗文,运用读、思、议相结合的方法,经历“初读通顺——读出节奏——细读明白——熟读积累”的过程,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本首诗我采用一个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解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八百里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处理生字:庭)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揭题:介绍得真不错,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一首《望洞庭》。

  从课题的.“望”字,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我开课之处首先让学生交流关于洞庭湖的一些知识,旨在通过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整体上对洞庭湖有一个感知,经历由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并起到引题与解题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读通顺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读出节奏。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处理生字词:多音字:和,磨。生字的书写:潭,螺。

  3、范读,读出平仄。师示范读。并介绍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平音读长,仄音读短。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有两个内容,一是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能力,通过两个层次的读,一是正确,二读通顺,三读出韵脚,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朗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方法,理解词意也是建立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两个层次的朗读足以使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二是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它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文本中出现的生字也要随文学习,所以,安排识字写字也是语文基础性的直接体现。)

  三、细读诗句读明白

  1、结合插图和诗文,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吗?(湖光、秋月、湖面、君山、)?

  2、你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加强积累) 3、再读诗句,边读边和同桌讨论这些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问问同学或者老师。

  4、合作交流,理解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比喻句要注意)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读出平仄和感情)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注意诗的节奏)

  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纸和绿粉笔头):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带着你的理解和感情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注意诗的平仄)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有三步,一是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结合文中插图,说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尝试用学过的词语来描写这些景物,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意境,为下文理解两个比喻句做好铺垫,第二步是让学校合作学习,自读自悟,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在学生合作时,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合作的进程,帮助他们解决疑难,使学生感到学得轻松。第三步是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交流理解环节中,我将理解词句与领悟意境融合在一起,从中感知诗意,体会诗中描写的美景。)

  四、熟读诗句强积累

  1、如果你就是刘禹锡,在一个秋月高照的夜晚,登临岳阳楼,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色?(请用诗句告诉大家。)

  2、如果你就是刘禹锡,在一个月明星稀的秋夜,漫步在洞庭湖边,看到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波光粼粼,水平如镜,朦朦胧胧,宁静和谐,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请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诗句。

  3、这首诗意境很美,请同学们美美地吟诵并试着背诵。

  4、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齐背。

  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设计有三步,一是创设情境,用我心作你心,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作者,入情入境的诵读;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并检查。第三步是我通过结束语,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兴趣,激发学生有实地欣赏游览的想法,从而落实单元训练主题: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望洞庭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找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色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课前预习,介绍作者刘禹锡。

  明确: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3.学生自读课文,提问:通过题目中的“望”字,寻找一下作者看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身处秋季夜晚的洞庭湖之中,看见了远处的君山、看见了波平如镜的湖面,天上明亮的秋月。(板书:潭面、君山)

  (三)深入研读

  1.仔细阅读第一句,思考那个字用得好?

  明确:诗句的第一句“和”字用的好,将月光与湖面紧密的结合起来,即皎洁的月光与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画卷。

  2.小组讨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将潭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君山比作一颗小小的青螺,将湖面比作是一个大大的银盘,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板书:青螺、银盘、比喻)

  3.朗读诗歌,你看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4.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情感?

  明确:整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细致地刻画了洞庭湖的山、水、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四)拓展延伸

  运用多媒体呈现其他山水诗,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首诗歌借描写秋月下的洞庭湖,细致地刻画洞庭湖的山、水、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

  作业:以“我心中的洞庭湖”为题准备演讲稿,下节课一起分享。

  五、板书设计

望洞庭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望洞庭》,四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二首其一,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途径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诗篇。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有了一些积累,本诗并无生僻之字,学生基本可以通过通过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诗的表面之意,在头脑中模糊出现诗中之景。但这画面如果用孩子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可能对他们难度稍大。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有限,与作者经历及相隔年代遥远,所以很难将诗人与诗联系起来,将想象中的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为本诗教学时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螺”,掌握“庭,潭,镜,磨,螺”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4、感悟作者眼中洞庭湖那“和谐之美”,体会诗的静态美,为下一首《望天门上》的动态美做好铺垫。

  设计理念:

  学古诗注重积累,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阅读,促使每个学生在多重对话中自行建构文本意义,让学生对课本获得自我感悟和独特体验。

  课前交流: 背诵积累学习过的诗,(用相机照下原课文图片,大屏出示,模糊古诗字迹,帮助回忆。)

  1、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这些写景的诗吗?

  《江南》《春晓》《离离原上草》《游园不值》《春日》《咏柳》《春游湖》《泊船瓜洲》《绝句(杜甫)》《山行》《望庐山瀑布》

  2、课余时间你还积累过哪些写景的诗呢,说出题目来大家一起背吧。

  如《登鹳雀楼》《鹿柴》《江畔独步寻花》《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钱塘湖春行》等

  教学流程:

  一、欣赏诗中景

  (一)解题“望洞庭”,初读求通顺。

  生解题,师补充。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二)讨论诗意,初理诗脉。

  欣赏古诗与所配的插图,通过查阅工具书,以学生汇报为主初步理解诗意,指导朗读,读出诗中的“宁静”之美。

  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或词语知道的?

  2、还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

  3、查找工具书,或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4、每解决一个小知识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诗句。

  (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弯新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

  (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看同一处景感受也会不一样,再读读诗,看看画,说说自己看到的诗中的画面,这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宁静、美丽、和谐)

  1、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描写之巧妙。

  潭面无风镜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也可以理解成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个白银盘,里面的君山像个青螺。

  2、围绕字眼“和”感受画面美。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是一种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着青山,是一种融和之美。作者虽然被贬,可是依然乐观豁达,作者的心与这景之间的平和之美。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用字简明却意境深远,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读。】

  二、感悟诗中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的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着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试背诵。

  【设计意图:透过古诗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还原作品,既品出本诗的写作之美,又悟出作者为人之美,实现学生、文本、读者的多角度对话。】

  三、欣赏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一)推荐给学生拓展阅读的古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借助图片课件,师生同读诗句,教师简介诗意或词意,旨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写出了洞庭湖的水势浩大,雄伟壮阔。“前人之述备矣。”说明洞庭湖吸引过无数的文人墨客。

  2、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唐·雍陶

  (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三、四句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 “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此诗写出了洞庭湖的平静与柔美,与我们今天学的《望洞庭》有异曲同工之处。)

  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的洞庭湖,水势盛涨,几与岸平;天容水色,浑然一体。那湖面上滚滚蒸腾的云气,一片弥漫,笼罩着整体云梦巨泽;那浩渺无边的波涛,汹涌澎湃,巍峨的岳阳城也震动了,这是何等的气势和力量。)

  4、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韩偓《洞庭玩月》

  5、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课件配洞庭湖图片循环放映。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仅仅是一个原点,如何让这个原点生发一个面积较大的圆,让它成为学生阅读经验的有效区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拓展,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主题,为原点向外画圆让学生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环节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

  四、书写洞庭湖

  1、每人发一张印有洞庭湖图案的书签或扇面,要求学生将古诗默写在上面,写之前先仔细的看看本课生字,归类记忆“庭,磨”半包围结构,撇要写长。“潭,镜,螺”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写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赏,品评。

  【设计意图: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益于激发学生把字写好的愿望。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望洞庭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全国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古诗词背诵篇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山水之间”古诗词背诵篇目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词“徒”,理解诗歌大意,并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洞庭湖景象”。

  2.反复诵读,感受律诗整齐的节奏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了解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尤其是对“委婉地自我推荐”的四句诗句的理解把握。

  【教学设想】

  1、学生说说他们见过的湖。引出孟浩然对洞庭湖的描写。

  2、学生自读三次,参照注释理解每句诗歌的意思。

  板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3、找出对“洞庭湖“具体描写的'诗句,并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镜、湖水平静

  涵虚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气蒸云梦泽——水气氤氲、水气迷漫

  波撼岳阳城——湖水汹涌、波涛汹涌

  4、以上是“望洞庭湖”的诗句,那么题目中“赠张丞相”表明什么?诗中有没有写到张丞相?

  分析后四句的意思,能够认识到“垂钓者”暗指进入仕途的人,尤其是张丞相,“舟楫”隐喻仕途引见的途径。

  突破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到底是“羡鱼”还是“羡钓鱼”

  (1) 有两种意见,分别给自己的观点找出支持的理由。

  (2)一般情况下两派意见争持不下,理由都不充分。

  (2) 此时教师给出“孟浩然”的作者简介,提示学生思考方向。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于吴越。张九龄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李林甫排挤,由右丞相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是张九龄在荆州任上孟浩然写给张九龄的。

  (3)得出结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

  5、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作业: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自荐”。

  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现在,我们班班委改选,看着你们,一个个都很能干、聪明,所以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说明你自己的能力何在,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望洞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洞庭》教学设计07-08

《望洞庭》教学设计01-31

《望洞庭》教学设计15篇02-15

《望洞庭》教学设计【集锦15篇】12-12

《望洞庭》教学设计[实用15篇]11-17

《春望》教学设计05-08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7-27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4-24

望庐山教学反思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