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师:已经悄悄地来了,小朋友们喜欢夏天吗?为什么?
夏天有很多美丽的东西,夏天也有大大的荷叶。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新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3、板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1)应该怎样读课题,哪个字应重读?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a、谁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b、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4、师:所有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书里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要求: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注意前、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
3、检查生字掌握。
(1)抽读生字卡片
注意:凌ling柄bing后鼻音
穿chuan眨zha翘舌音
伞san平舌音
(2)出示小黑板,指名读生字词雨滴清凌凌穿梭嬉戏游入
蝈蝈眨眼一柄大伞
4、试读课文。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
5、读了课文,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三、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段。
2、为什么说“夏天是位小姐姐”?
4、小朋友们喜欢小姐姐吗?
5、我们用喜爱的语气读读第一句。
6、你们对这位小姐姐有什么印象?(热情、亲切)
7、我们学一学这位小姐姐,用她的语气读读第二句。
8、夏天姐姐真好,她问我想变什么。那我变了什么呢?我们明天再看看。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游穿蝈眨柄伞戏
2、分析各字的结构,交流识记方法。
3、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游: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紧凑。
穿:上下结构,穴宝盖要盖住下面部分。
蝈:左右结构,左小右大。
眨:左右结构,左边“目字旁”要写得略狭长,左小右大。
五、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绿叶眨眼花丛静静地
荷塘大伞唱歌弯弯的
2、扩词
游()()()
穿()()()
戏()()()
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字。
2、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语句的理解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图片让学生欣赏,想想看到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感受?
二、提示课题,简介作者。
三、学生初读课文。
1、画出生字新词,认真拼读。
2、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四、反馈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名学生拼读,纠正读音。
2、齐读生字。
3、让学生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画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景物特点的词,用“()”标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3、反馈探究
抓住写景的四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下来,走在那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去际。”和最后两句写感受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朗读。通过图文结合感受大自然的美。
4、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要用高兴、赞美的语气读,学生练读,指名学生读。全班读。
六、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自然段。
2、搜集有关蒙古族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1草原
天空可爱明朗
空气清鲜
草原(大美)小丘绿柔美像中国画)
平地绿辽阔
羊群美(像白色的大花)
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
教学反思:
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听课老师的评价,我觉得这一堂课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一、教学手段“新”。
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七幅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等,通过学生的朗读并结合图画让学生感悟、理解。
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1.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倡的“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教学理念,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注重体现新课改提倡的动手实践的新理念。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方向和重心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③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②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实物教具、实验器材和多媒体课件分别在本课的引入、学生探究等环节中得到应用,它们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充足的实验器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班级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反馈与检测”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的主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反馈与检测”练习难度比较小,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达到要求,使学生有种成功感!也进一步了提高了学生今后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和学习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之责。
二、具体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从课件开始的画面提问:你猜想“树下的这个人在想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看图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2、模拟引力实验,通过分析,引入万有引力的概念。再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介绍宇宙间的万有引力的事实。从而引入重力的定义。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说明:1.让学生通过实验先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2.由于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重力现象的体验,并且在小学时就知道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因此他们对插图所展示的物理情景是很熟悉的,知道重物的落地是由于重物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所以这样引入新课很自然,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从前面的录象资料分析重力的定义和重力的施力物体以及重力的符号“G”。介绍重力的大小叫重量。并设疑“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与重力有关的?”“假如没有重力,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讨论回答),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教学理念。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a)重力的大小: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提出问题:列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重力是有大小的,那么,“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觉得问题的提出很自然。
猜想: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要求学生既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来猜,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来猜。这样既让学生有敢干猜想的勇气,也不至于使学生出现无根据的乱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各个物理量可以怎么测量?”“实验得出的数据应该怎么处理?”“怎么用数学图象进行分析处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来。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数据用描点法在坐标图上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用多媒体反射投影出参考实验方案以帮助部分差生解决无法设计实验方案的问题)。教师这期间,走到学生中去,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二是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临时问题,三是对部分实验困难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不落队,也能顺利完成本实验。
分析与论证:引导各实验小组分别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多媒体反射投影展示出一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和图象的特点,使学生自己“发
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介绍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G--牛(N);m--千克(kg);g--牛/千克,(N/kg)在地球表面附近,g=9.8牛/千克,在粗略的计算中,g=10牛/千克。同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式,各物理量必须统一单位。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教材专门设计了探究。这个探究活动的层次要求比八年级高,它需要用图像处理数据。这是在课本第13页密度之后又一次用图像处理数据,希望学生能初步学会这种用图像处理数据的方法。在《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个教学内容。新教材从八年级上学期开始的简单的定性的探究,到九年级复杂、定量层次的探究,充分体现了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不仅是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而且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怎样进行探究。从全套教材对“探究”的编排可以看出,学习科学探究跟学习物理知识一样也是需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从教材将43页“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结论放到44页就可以看出编者的良苦用心。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不要匆忙地给出结论,一定要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做,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并让他们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探究结束后师生再共同得出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再次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重力的方向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时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难,先要求学生观察图12.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2.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
(说明: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观察录像资料,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知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展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多媒体演示)。再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Flash动画展示它的真正原理:重心低,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答案的可信度。
问:“喝水的杯子怎么放才更稳定?”,引导学生用刚才的知识分析其原因,争议之余,再Flash动画介绍其原因。
用高空走钢丝的图片,问:你知识高空走钢丝时,演员掌握了什么技巧?杂技演员为什么能用一点举起体积很大、很重的物体?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三)、动脑动口、总结规律:
让学生自己总结,老师通过多媒体有条理的展示文字。
1.万有引力: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3.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
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5.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四)、布置作业:
1、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4题
2、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举一动都受到重力的影响,要是一旦失去了重力,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请你就这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称赞》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8课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童话的形式,讲了一个很有启迪意义的故事。小獾学做板凳,有点泄气的时候,小刺猬称赞他做的一个比一个好,小獾因此获得了自信,后来学会了做椅子;小獾称赞刺猬采摘的苹果香极了,使得刺猬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可见,“称赞”的功效是多么神奇。在教学中使学生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善于称赞别人,能够与人友好相处,这对于当今的孩子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正确处理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微笑):今天我首先要表扬大家,因为三分钟一响,你们马上走进教室,拿出课本及学习用具整齐地放在课桌上,坐在教室里等待上这节课,不过从同学们的精神面貌上来看,精神特别十足,小腰板挺得多直啊,眼睛里面闪着光呢!你们用你们的行动得到了老师的称赞。
师:咱们这堂课就来学习第18课《称赞》。下面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认真看。
师:“称”的右半边在“你”字里看到过,(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赞”的上面是两个少先队员的“先”字,第一个“先”的最后一笔写成竖提,第二个“先”的最后一笔不变,下面是个“贝”字。
师:让我们用洪亮的声音齐读课题。
生(齐读):称赞。
师:那“称赞”是什么意思?你们能不能换个词说说?
生:表扬。
生:夸奖。
生:赞扬。
生:赞美。
(设计意图:称赞是用语言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当一个人被别人称赞的时候会多一份触动和自信,因为别人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所以心里感到特别高兴。课前,我对学生们的称赞,使学生们精神饱满地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这样采用情境导入的方法进行揭示课题,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称赞带来的快乐。并在板书课题的`时候给孩子提供了换偏旁识字、观察笔画特点识字的范例,同时用换词的方法理解称赞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文中讲了谁称赞了谁?下面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法读一读课文,如果遇到难读的句子,就试着多读几遍。放开声音,大声读吧!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挺认真,课文中谁称赞了谁?出示小刺猬、小獾的图片,并贴在黑板上。
生:小刺猬称赞小獾。
生:小獾称赞小刺猬。
生:(齐读)“刺猬”“小獾”
师:指导“刺、猬”的读法。
师:这两位小动物还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生字朋友。
师:(点击课件:板 凳 糙 但 傍 椅 瞧 留)让我们看看它们都是谁?如果你认识它,就请你大声地读出来,如果你还不熟悉,就请你小声跟读。
生(齐读):板 凳 糙 但 傍 椅 瞧 留
师:你们最先跟哪个生字交上朋友的?把你们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师:“傍晚”是什么时候?
生:临近晚上的时候。
师:在这几个生字中,“板”和“椅”都是木字旁,让我们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生(写): “板”和“椅”
(设计意图:在识字环节我首先设计了看图识字的环节,因为“刺猬”是本课要求会认的两个字,这样随机的、在与实物的对照中认字,降低了认记的难度,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画面内容,体验诗歌所展示的大自然的美和欢快的情绪。
2、引导幼儿用诗的眼光观察周围物体,大胆进行艺术想象。认识汉字“绿”。
3、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仿照诗歌结构,根据个人经验、想象仿编诗歌。
活动准备:
红黄蓝绿彩片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看,黑板上有些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颜色的?
二、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瞧,老师带来了什么?(眼镜)这是什么颜色的眼镜,这个眼镜很神奇,咦,你看看带上这绿色眼镜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副眼镜,你们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看,蓝色的天空换成“绿色的天空”(4个依次换)三、认识汉字“绿色”
戴上绿色的.眼镜这些东西变成了绿色。出示“绿色”。让每个小朋友念一遍。哎,老师用黑色的笔写的它们念什么呢(绿色)以后我们在认识字宝宝的时候不能光看颜色,要看字的笔画。
四、集体欣赏诗歌
1、戴上绿色的眼镜我们看到了“绿色的__绿色的__……”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当我把绿色的眼镜拿掉,你们猜会发生什么变化?(绿色的世界还有没有了)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绿色的眼镜拿掉了绿色的世界不见了,它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了。(太阳折射出的光是七彩的,但是射到绿色的眼镜上就把其他的颜色吃掉了,就只剩下绿色了。
3、如果我换成红色的眼镜只会什么颜色呢?换成黄色的眼镜呢?
4、我们戴上绿色的眼镜就看到了绿色的世界(集体朗诵诗歌)朗诵1—2遍
五、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戴上绿色的的眼镜我们会看到绿色的世界,如果你戴上红色的眼镜呢?又会看到一个什么颜色的世界呢?
2、老师帮你们准备了各种颜色的眼镜,你把看到的什么颜色的东西编进诗歌里面,谁会来把你看到的编进诗歌里?你拿到的是什么颜色的眼镜就会看到的就是__的世界。
哇,戴上这神奇的眼镜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我们拿着这眼镜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吧!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对“父亲”的描写,把握“父亲”形象。
2、探索李森祥创作主旨,理解“父亲”。
3、品味“台阶”,理解其象征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领悟父亲的情感和性格。
一、导入
1、(课前欣赏)刘和刚的《父亲》,创设情境。
刘和刚的一曲《父亲》,曾经让无数为人儿女的人们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位父亲,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2、屏幕显示: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们。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这个片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李森祥说,这是他童年记忆里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他创作了《台阶》这篇小说。
很奇怪,这个只有母亲而没有父亲的画面,却让李森祥创作了《台阶》这篇写父亲的小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一看究竟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二、初读文本,了解“父亲”。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你从文中哪些细节看出?
课前预习时同学们主要存在这样一些疑惑,我做了整理,同学们思考时可以结合这些问题。
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位谦卑、勤劳、贫苦、要强、不服老的父亲。”
三、细节品味,品析“父亲”。
1、为何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但老师还想说这是一位尴尬的父亲。这在文中第21小节。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在读的过程中关注父亲有哪些尴尬的举止。
屏幕显示: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一起读一遍)。
什么叫尴尬?
在这个片段中你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很尴尬?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父亲很尴尬?
“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还能从别的地方看出来吗?
“居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原先父亲在儿子眼中是很勇敢的,现在竟然不敢放鞭炮。
3、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
就是这样一位质朴、谦卑的父亲,他的一些言行却让我们感到非常疑惑。
屏幕显示:“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说明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请同学们揣摩一下父亲当时内心还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要加一个破折号?读的时候怎样处理这个破折号?学生自由读,揣摩父亲粗暴地一把推开我后说的那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
假如此时你就是这个父亲,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我想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读一遍,“
四、再读“父亲”,探寻主旨。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
1.好强不服老的父亲一把推开我时,我真的站在了一边。你如何看待文中我的行为?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屏幕显示: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
在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谦卑不张扬,好强不服输的父亲,是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父亲呀,李森祥也说这是一个理想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中真实的父亲,那么他生活中真实的父亲是怎样的呢?
他说他记忆中有两件事情让他永远也忘不了。(指明学生读)①他六岁时,还不会游泳,父亲竟将他一把扔进湍急的江,任他在水中绝望地挣扎。扑腾一阵子后,才捞起了他。
②有一年,他父亲领着村人刨掉数十个年代久远了的坟墓。父亲竟将那些没有人敢要的坟砖全搬回到家门口,然后命他削干净凝结于坟砖上的砖灰泥瘤。那时他七岁,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再也翻不过这座“山”!他苦熬苦撑而削掉了一个冬天。
你们觉得他现实中的父亲怎么样?
屏幕显示:到春天的时候,这座“山”竟被他削没了。
这里的“山”老师加了个引号,他指代什么?
李森祥是《天下粮仓》的编剧,他后来在进行长篇创作时,一稿废了又写一稿,每当他写不下去时,他眼前就会出现了这座“山”,但是他都坚持下来了。你觉得这座“山”还指什么?
当他父亲去世后,有一天他跟母亲在夜里长谈时,他突然读懂了他的父亲。他泪流满面,所以写下了这段话:(我们来一起读一下)
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
--李森祥《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创作谈》
2.这两个父亲之间,有相通之处吗?
艺术和生活中的父亲应该有相同之处,现实中的父亲和文中的父亲也有相同之处。那么文中的父亲是不是也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
(屏幕显示)文中的父亲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文章主要写父亲,为什么以《台阶》为题目?
作者说“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人生的台阶”,所以,文章塑造的是父亲这一形象,却以“台阶”为题,--父亲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
3.父亲在造房子的过程中一点点地老去,我们也在一点点地成长。
屏幕显示:“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为什么父亲明知自己老了,还问我这人怎么了?
这句话是小说的结尾,老师把标点空着,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为“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加标点。文学的语言是含蓄的,一切尽在不言中。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再说说怎么加?①先问号,再省略号;②先破折号,再句号。③先省略号,再感叹号……
作者为什么要加一个逗号,又要加一个句号?
4.媒体展示助读材料: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李森祥
媒体展示助读材料五: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是的,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五作业:
1.推荐阅读,张大春《聆听父亲》
2.让心灵静下来,回忆与父亲的点点滴滴,写进自己的随笔。
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情景导入: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让学生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 师出示课文插图)
学生会有许多种不同的答案,肯定学生的想象,并且顺势开发学生的视野。
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正确引导,合理运用,加深印象。
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
注意描写顺序。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自由读一读。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对挑山工的'敬佩!
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生轻声读课文
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好象包含着很多道理。
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生动笔写。互评,鼓励,激趣。
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
教学设计8
[教学资料]
《gkh》是拼音部分第5课的资料,它是继6个单韵母,8个声母之后的声母学习。文中包括情境图、书写区、音形提示图区、识字几个部分资料。引导学生掌握声母gkh的音、形、书写,还有相关的二拼音节、三拼音节,认识四个字,其中三拼音节是第一次出现。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声母gkh,能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准确拼读声母gkh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4.会认四个生字“瓜、果、禾、火”。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声母gkh的音、形、书写,及其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的拼读。
2.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文本带给了很好的载体;设计了情境图。与编写理念相通,用好这个载体。创设去郊外游玩的情境,与四个“小画家”交朋友,利用情境歌感受声母gkh的发音部位。
2.营造趣味。针对刚上一年级的小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将各部分的学习置于相应拼音游戏活动中。比如:猜卡片、进小屋、百宝箱、聊天室。
3.贴近生活。语文学习生活化更易于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整堂课的设计以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感到亲切、乐于学习,生活化的“聊天室”的设计,唤起学生已有经验,从而建构新知识,并懂得在生活中用语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展示情境,图中背景图,可用CAI,也可用挂图)
这天,我们一块儿去郊外玩玩吧。呀,郊外真美!你们看看,有什么
二、感知,体验发音部位
1.边诵读情境儿歌,边出示情境图上四小孩。(可用CAI,也可用挂图)
四个小画家,一同来作画。
小康画蝌蝌,小刚画白鸽,小航画小河,
咦,小红画的是什么你来说一说。
2.师领读儿歌。
三、学习声母gkh的读音
1.出示卡片“g”,声母g,白鸽的“鸽”读得轻而短。
师范读,生跟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
出示卡片“k”,声母k,蝌蚪的“蝌”读得轻而短。(同上)
出示卡片“h”,声母h,小河的“河”读得轻而短。(同上)
(注:若学生基础较好,可让学生教学生,师注意引导,强化发音方法。)
2.游戏巩固:“猜卡片”
(1)规则:一人拿声母gkh卡片,手背在身后,另一人猜,左(右)手各拿的是什么卡片,猜对读准则奖励小贴画。
(2)可先由教师领玩,再分组自己玩。
四、学习声母gkh的形
1.(利用音形提示图)你有好办法记住声母gkh吗交流后小结。
(1)和平鸽,橄榄叶,世界和平是心愿。
(2)水草在水中,一只蝌蚪游呀游,二只蝌蚪来碰头。
(3)哗啦啦的小河水,转个弯儿向前流。
(注: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字母形。)
2.指导书写(gkh逐个进行)
(1)引导学习笔顺图,用手指书空。
(2)在书上描红一个。(注:关注写字姿势的培养)
(3)交流观察所得:g(kh)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4)游戏:“进小屋”
师范写,指名学生演板。
(5)在书上再描红并书写一个。
五、练读gkh与单韵母组成的二拼音节的拼读
1.学习音节gagegu的拼读。
(1)(出示音节分解式:g―e一ge)透过观察,了解这个音节有组成。学生自己再进行拼读,师提示注意用g轻快地去碰韵母e。
(2)(出示音节gagu)让学生自己拼读音节,与同桌交流。
(3)指名学生演板:gagegu的四声。
(4)分小组练习其四声,分小组展示自学结果。
2.学习“kakeku,hahehu”及四声。(小组学、自学)
3.游戏反馈、巩固:“百宝箱”。规则:各组派人摸“百宝箱”中动物音节卡片,并读。展开小组竞赛,读对加分,可得到动物卡片,并可领读或指挥他人读。评出优胜组。
六、练读二拼音节的音节词
1.练读书中词:gēge,kělè,bàhé
(1)请拿“gē”的同学上台引领说词;我说“gē”,唱歌;我说“gē”……
读词“gēge”(注意轻声)
(2)出示“可乐”饮料,这是什么
读词“kělè”,引导学生说句子。
(3)示音节词“bàhé”,读,说说这个游戏。
2.游戏:“聊天室”:边聊天,边读与gkh相关的二拼音节词。
(1)你家的gébì住着谁
(2)每一天早上我都看见洪山广场有dǎgǔ的人。
(3)看到你们这么可爱,我会hāhā笑。
(4)这天我摔了一跤,我kū1e。
(5)我会讲húli的故事。
(6)我喜欢卡通片里的tùbāgē
七、书写练习(在拼音生字本上书写练习)
(第二课时:初步掌握三拼音节拼读方法,练读相关的音节词,识字)
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信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主张以及他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学生可从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
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交流易读错的字音,和易错的笔画
读音:如仲(zhòng)儒(rú)祀(sì)
笔画:如怨(夕)祭(夕)祀(巳)
2、需了解的词意
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
一、(1、2)孔子的生平。
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默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
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第二课时
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
(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1)、与子贡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不喝盗泉水
(3)、与弟子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
(4)、晚年读《周易》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默读第2-5个故事,抓住重点的语句去品味,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
2、小组间交流(2-4人左右)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第二个故事
1)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
[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第三个故事
1)你怎么理解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
[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
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
※引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
第四个小故事
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
三、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能否结合你学习生活中,谈几点感受。
总结: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
四、作业:
1、推荐阅读同步阅读中的《孔子的故事》、《庄子传奇》,
2、如有兴趣,可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并写读后感。
板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孔子 不喝盗泉水 安守节操
君子与小人 识人不易
晚年读《周易》 学而不厌
教学设计10
一、自主学习阶段
自主学习阶段包括复习、导入、检查预习等内容。复习时教师设计好知识点,有检查,有巩固提高,又有对本节知识的联系铺垫。新课引入要自然新颖,布鲁纳说过:“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们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因此,一节课当中,巧妙设计导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中有很多景物都来争着报春,谁来说说,你都知道有哪些景物都来争着报春?”“小河开化”“小草发芽”“杨柳泛青”,等等,一个个答案呼之欲出,正在同学们兴趣来潮时,紧接着再问:“还有一位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好朋友,你们猜猜看,它是谁?”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燕子”。这样,同学们带着满腔热情和求知欲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新课提出学生自主学习目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共性问题共同引导。其中抓好课前预习十分重要。预习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资料,收集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时,学生们也能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学的轻松,课堂效果良好。
二、启发交流阶段
启发交流阶段包括知识要点、应用举例、问题探究等内容。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反映的情况,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对知识点进行剖析,通过应用举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讲解必须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把关注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上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可疑点,就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带来求知上的创新。
例如,在讲《月光曲》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对课题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出示课题后,可以问学生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之后,又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知道《月光曲》是谁创作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这时就让同学们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抓住重点段落,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不断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
三、练习反馈阶段
练习反馈阶段包括练习检查和归纳总结等内容。教师可采用课后练习、同步训练等不同方法检查反馈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目的是了解学生本节基本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教师要及时点拨、简要总结,站在本学科的高度,站在教学全局的高度,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使学生感到有明显收获。
四、拓展提高阶段
本阶段包括知识拓展深化和延伸提高等内容。教学可通过典型题目进行重点点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体现通性通法,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教师是在“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吃透文本,把文本作为载体,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技能。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展的源泉。”一课结束后,对学生提出想象性的问题,做到课外延伸,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结束《跳水》一课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请同学们想一想船长、水手会对孩子说些什么?孩子会对船长、水手说些什么?学生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着孩子被救以后的场面:
(1)船长会说:“你为了逞强完全不顾后果,差一点失去了生命,你应该吸取这次的教训。”
(2)水手会说:“幸亏你爸爸出来的及时才挽救了你的生命,要不后果真不敢想象。”
(3)孩子会对船长说:“爸爸,这次经历太惊险了,为了一顶破帽子,我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以后我再也不做这样的傻事了。”
(4)孩子会对水手说:“谢谢你们救了我。”这样,在拓展练习中,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过程,去发现学习规律,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另外,还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原则,在前三个环节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最后有拓展、有提高,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之,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设计11
一、谈话引入。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庐山,放眼庐山瀑布有何感受呢?
二、学习古诗。
(一)指名读《望庐山瀑布》,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望”字。
(二)自由读诗理解。
(三)指名说诗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诗中哪个字回应“望”字?还从哪里体会出是“望”?
2.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什么?庐山西北部形似香炉的高峰。
紫烟:为何生紫烟?
课件出示画面,引导想象当时的意境:青山如黛,远远望去,香炉峰云雾缭绕,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上的团团云雾形成了紫色的云霞。
3.遥看瀑布挂前川川:水道、河流。挂:悬挂远远看去,瀑布就像悬挂在山前的河流。
4.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山高瀑布长。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
5.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传说中的九重天,山的最高处。使人怀疑眼前的瀑布是银河的水从天的最高处倾泻下来的。
(四)想象情境体会;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录像资料;指名展读,相机导读,练读。
(五)整体朗读,感悟意境。
李白当时的心情什么样?读出来。假如你就是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情况(正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经过庐山遥望庐山瀑布),会是什么心情?诗人眼中的瀑布,正是自己当时心情的写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揭示了李白此时心胸之豁达,该怎么读?
(六)品味语言。
1.全诗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生自由谈。引导学生谈出、读出自己的理解。
如:“挂”字,一个“挂”字,让我们想象到瀑布高直平展的样子,给流动的瀑布以“静”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遐想:是谁把这么巨大的白绢挂起来的呢?挂在哪呢?
如:“直下”、“三千尺”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又高又大。
如:“银河”使瀑布充满神话色彩,也写出了瀑布之长。“落九天”,诗人想象奇特,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形态。
2.师:全诗是在写瀑布,第一句并不是写瀑布,好像没什么用处。你们同意吗?
生生交流后回答:全诗写的是真实的景物,第一句写山,好像与瀑布无关,其实是为写瀑布做铺垫,写山是为了写瀑布。没有山,瀑布就无处可挂了。
三、整体欣赏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壮观景色。
四、读出感受生自由读,练习背诵。
第2课时
学习《山行》和《江雪》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忧愁的诗人,遥望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那么,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和《江雪》这两首古诗。先来看第一首《山行》。
二、初读古诗。
(一)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斜”(xiá)的读音。
(二)指名读,学生评价。
三、质疑解疑。
(一)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二)学生自主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的意思。(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试着按方位画出简图。)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五)借助多媒体,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炼。
1.寒山:不是山的名称,深秋时节山中有寒意。一个“寒”字,既写出了季节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的感觉。
2.坐:因为。
3.红于:比……更红。于:比。这句话用谁和谁作比较?用霜叶和二月里的鲜花作比较,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
4.录像展示:山的高处白云升起隐约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经秋霜打过的火红的枫叶,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脚下的诗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体会情感。
(一)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配乐,播放课文意境课件。
教师旁白: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由衷地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中秋天的景色,此时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再次多种形式练习读。
五、诵读古诗。
(一)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这首古诗背下来?(学生自由背)
(二)出示课件,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和画面前吟诵。(可以配上动作)
(三)学生背诵展示。
导语:就在诗人杜牧被秋天山林美景所陶醉的时候,一位老翁却在铺满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板书《江雪》)。请大家自由学习第二首古诗。
学生自学,然后讨论交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自定要求积累诗篇。如: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秋天山林中景色的诗篇还有哪些?描写冬雪天的还有哪些等等。
古诗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
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
(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1、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⑴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⑵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⑶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⑷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2、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⑴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⑵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②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③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④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⑶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⑷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3、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⑴感悟韵律:
①齐读古诗。
②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③自由练习朗读:
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⑵感悟节奏:
①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②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③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⑶想象意境:
①课件或挂图:
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②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⑷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1、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
处:⑴引导书写“夂”。
⑵捺要写出小“脚丫”。
(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2、学生练习。
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会写“曲”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体会中华儿女喜庆、欢乐的心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教学难点:
1、 理解“十三亿孩子”的含义。
2、书写端正、规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再过几天就迎来我们祖国60周年的华诞。大家摆起花坛、亮起彩灯,兴高采烈的迎接着这美好的日子。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小诗,题目就是——欢庆。
看老师写题目:欢:左右结构,互相谦让;庆:半包围结构,写出来是梯形,捺角踢出。 书空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检查:
(1)词卡:小老师带读
果实 什么样的果实? 出示“金黄的” 还有什么样的果实?
金黄的什么?秋天的金黄让我们想起了什么?(丰收)
旗帜 什么是旗帜?什么样的旗帜? 火红的什么?
鸽子
乐曲
小结:当选择合适的形容词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从颜色上去想,还可以从样子上去想。选择范围就大多了。
(2)字卡
抢读
你怎么记住生字? 洁庆 曲 (一字多组词帮助记忆)
把词语带入课文,读准字音。同时边读边想:
谁来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了?用横线画出来。他们怎么欢庆祖国妈妈生日?用曲线画出来。再想一想看谁用完整的话说出来。
三、理解课文
1、指答
再读课文:他们是想告诉祖国妈妈什么呢?可以加上动作边读边想象。
田野:我们丰收了
枫林:祖国真伟大
蓝天:
当妈妈看到这些景象、听到这些话语,会怎么想呢?
多么欢乐的景象啊!多么美好的景象啊!有感情朗读
3、还有谁在庆祝妈妈的生日?自己读
孩子们!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这美好的日子是什么?
出示: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
这里有一个新的`符号,叫“波折号”。他解释说明了十月一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祖国妈妈的生日
人们怎么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呢?(敲锣打鼓、跳舞、扭秧歌、唱歌)
出图看。
说到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十三亿孩子都有谁?
是你们——祖国的未来在你们手中描绘
就让朗读代表你们的心意献给祖国妈妈吧,出示:读“十三亿孩子”
还有像老师一样年轻的一代,(生兴奋地说:“对,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啊,代表你的爸爸
妈妈来读一读献上他们的心意吧,读——
祖国妈妈的孩子还有谁?
还有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也捎上他们的祝福,献给祖国妈妈吧,读——
十三亿孩子是我们各行各业的人,让我们代表所有的人把美好的祝愿
献给祖国吧! 读——
4、总结,祖国妈妈的孩子很多很多,是你,是我,是他,是我们每一位—— 生:——中国人!
出示:齐读“十三亿孩子”
5、老师放上一段音乐,你能把这种欢庆的场面表现出来吗?自读 指读
6、祖国妈妈的生日,不仅景美,人美,还有更美的是中国人的爱国之心。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背诵。
四、书写
曲字
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等3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个字和笔画横撇。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读好轻声和带有“一”的词句,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这是哪个季节吗?对这个季节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课件出示秋天美景的配乐视频)是的,这是秋天。秋天来了,天空高远风凉了;秋天来了,大雁排队往南飞;秋天来了,落叶纷纷铺满地;秋天来了,瓜果飘香大丰收。秋天是个美丽、可爱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秋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和观看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谈感受,谈体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文学习
(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看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并圈画生字。
2.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对照自读情况,相互交流自学认识的生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指导学生学习认识3个新偏旁以及“一”字的变调的不同读法。
4.学生自查学习情况。
可采用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抽卡片读、点名读等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在认读生字新词的过程中,可采用生字去拼音读,把生字送回课文读的方式巩固生字的学习。
5.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做到读准确、
读流畅。
(二)指导写字
1.学习笔画横撇。
2.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生字书写动画,教师提示书写要领,并在黑板上范写易错难写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写完反馈点评。学生再书写,写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
[设计意图]
在识字过程中,通过自读、教师点拨、检测等环节来进行识字教学。写字时,以教师范写、动画演示讲解、学生练写等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巩固练习
1.读给同桌听听,把读正确的词卡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读一读,帮下面的“一”字词语找到家。
四、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认读课文生字新词和书写生字,并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秋天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背诵课文。
2.和家人、同学一起观察和交流秋天的特点。
[板书设计]
秋天
一片片
一群
一会儿
了
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ɡ、k、h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力目标
能准确拼读声母ɡ、k、h与单韵母e、u组成的音节,继续学习带调音节的拼读方法,能看图正确拼读带调音节。
3.情感目标
培养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练习写好字母ɡ、k、h。培养学习拼音的兴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能准确拼读声母ɡ、k、h与单韵母e、u组成的音节。
2.培养学习拼音的兴趣,乐于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
教师准备:配合学习ɡ、k、h发音的录音带、教学情境图。
学生准备:ɡ、k、h的字母卡片,ɡ、k、h与单韵母相拼的翻动式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学新知
1.欣赏情境图。
(1) 教师导入:咦?这是什么地方呀?(出示情境图。)指名说出,图上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图上有一条清清的小河,河边有一个小哥哥和一个小弟弟,哥哥让弟弟把蝌蚪放回小河。)
(2) 听语境歌:弟弟河(h)边捉蝌蚪,哥哥(ɡ)走来劝阻他。小弟弟很听话,忙把蝌(k)蚪送回“家”。(教师相机板书字母。)
2.学习字母ɡ、k、h。
(1) 学生观察表音表形图,同桌说说图上画着什么。指导学生发准“鸽子”“蛋壳”“荷花”的读音。
(2) 教师示范ɡ的发音。声母应该发得轻而短,缩短“鸽”后面的拖音,读得既轻又短,就能准确发出声母ɡ的读音。学生尝试发音,体会要领。(注意:发ɡ时,舌根抬起,顶住软腭,然后突然放开,较弱的`气流冲出来,发出又轻又短的音。发k时,跟发ɡ大体相同,只是冲出的气流比较强。发h时,舌根靠近软腭,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ɡ、k、h是由舌根抵住或接近软腭形成的音,叫舌根音。上述发音要领让孩子通过尝试发音来体会,不必将这些术语讲给孩子听。写在这里是便于老师自己体会发音。)
(3) 学生反复练读字母ɡ、k、h。
(4) 结合表音表形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字母ɡ、k、h与图中哪些部分相似。
学生分组讨论ɡ、k、h还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什么事物。(如:9字加弯ɡ—ɡ—ɡ,一把机枪k—k—k,靠背椅子h—h—h……)
(5) 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如:“一只鸽子ɡ—ɡ—ɡ,小鸡出壳k—k—k,荷花荷叶h—h—h。”
3.学习语境歌。
学生跟教师学习语境歌,在学生的吟唱中,由词语“哥哥”“蝌蚪”“河边”强化声母教学。
二、学习书写字母
1.学生自己看书,观察字母ɡ、k、h在四线格内的位置。ɡ占中格和下格,两笔写成,写ɡ时注意把两笔连起来写。k占中格和上格,两笔写成,先写竖。h占中格和上格,两笔写成,先写竖,注意把“椅子背”写高一点。
2.学生摆好书写姿势,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影,练习书写字母。教师巡视,纠正。
三、巩固新知
1.游戏:“看谁接得快又准”。
老师说顺口溜的上半句,学生抢接下半句。如,教师说“一只鸽子”,学生接“ɡ—ɡ—ɡ”。
2.游戏:“看谁找得快又准”。
听老师或同学读字母d、t、n、l、b、p、m、f、ɡ、k、h,看谁又准又快地在自己的卡片中找出相应的声母读一读。
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和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认识泉水、小溪、江、河、湖、海,了解泉水流入小溪,小溪流入江河,江河流入海洋这种自然现象。
4.认识顿号、问号,会读问句。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认识泉水、小溪、江、河、湖、海,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问句:附近有河、有湖吗?里面的水从哪里来,向哪里流?
2.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挂图与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你们外出游玩(或上的路上)看到河水不停地流动,有没有想过河水究竟从哪儿来,最后流到哪去呢?2.听录音朗读。
3.提问:(1)河水最后流到哪里?(2)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清楚?(启发学生质疑)
二、自读课文要求:
1.凭借汉语拼音,读通课文。
2.根据生字表画出生字和要认识的字,读准字音。
3.生字连成词,想想意思,记下不懂的词。
教师巡视辅导,收集学生的问题。
三、看图、识词、解疑。
1.教师板书收集到的问题。如:
泉水
小溪
江湖
2.出示挂图,解释词语,引出“河、海”。
泉水:在地底下有大量的地下水,它会透过孔隙流出地面,这从地下流出来的水,就是泉水。指图,认识“泉水”。
小溪:泉水顺着地势不停地流汇起来就成了小溪。指图认识“小溪”。
许多条小溪汇合到一起,就成了“河”,大的河也可以称为“江”。河水流到洼地会停下来等一等,等水很多了再继续流,这集下来休息的地方叫“湖”。河水最后要到的地方是“海”。
4.认读泉水、小溪、江、河、湖、海,注意读准“泉”。
出示中国地形图,引出词语:长江、黄河、西湖、东海。告诉学生长江、黄河是我国的两条大河。
西湖在浙江杭州,那里景色优美,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在我国大陆的边缘有四个海,东海是东南面的一个海,长江的水最后就流入东海。
5.认读10个词。
四、指导朗读
1.认识问号“?”,找出短文中加“?”的句子。
2.指导读问句。
在这里,“?”表示提出问题,朗读时语气要上扬。(范读、领读)
3.朗读,理解句子。
老师读问句,学生读答句,边读边理解。
(1)第二句里,“我”指的是谁?
(2)第四句里,“我”指的是谁?
(3)第五句里,“你们”指的是谁?认识顿号。
(4)第六句里,“我们”又指的是谁?
4.练习朗读。
(1)启发:想象一下,假如你是泉水,从地下冒出来,马上要远行了,心里会觉得怎样,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2)指句分问句、答句朗读,(练习2-3次,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
(3)分组对读。
6.认读短文中的生字:到、进、洋。
五、小结
针对读前学生的质疑,提问。
(1)江水、河水是从哪儿来的?(要求说出泉水、小溪、江河的关)(2)为什么江水、河水都流进海洋?(估计学生不知道,由教师补充讲:因为水都是由高处往低处流,海洋最低,所以都流入海洋。
六、巩固练习
(1)认读不注音的生字。
(2)口头组词。
江
河
湖
东
西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8-23
教学设计01-14
《吆喝》教学设计01-02
(精选)《松鼠》教学设计07-18
《郊游》教学设计07-30
《除法》教学设计08-02
猫的教学设计08-06
麻雀教学设计08-07
长城教学设计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