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9-26 08:18: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文言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懂得“通假字”的含义。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有的虚词、代词。明确汉语中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文言文,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曝、雨、箝、喙、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渲染:(出示课件:视频)。回溯中华悠远的历史长河,两千多年前有一个群雄并起、烽火连天的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征战不断,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中,最强大的秦国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而六国间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大兴刀兵。有一次,赵王因故对燕国不满,欲兴兵讨伐。燕王委托辩士苏代去赵国游说。

  2、出示原文、播放课文录音。

  3、认识“鹬”“蚌”,引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文言文,采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明确字音,一直将文句读到通顺、流利为止。

  3、指名读、教师正音。

  三、精读古文,加深理解。

  1、老师从这篇简洁的文字中,提炼出了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它们是:(出示课件:曝、啄、箝、舍、禽。)

  2、齐读。

  3、这五个词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联系句子,(出示课件)结合译文来理解。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句话。

  5、请同学们结合这五个动词简单叙述这个小故。

  6、逐句理解五个词意以及五个句意。重点强调:“曝”“方”“箝”“喙”“其”“而”“者”“禽”“舍”“之”。

  四、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1、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当初他们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它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

  2、自由朗读。

  3、指导朗读“鹬”的话:

  A、“鹬”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气急败坏的说();它咬牙切齿的说();它火冒三丈的说()。

  4、指导朗读“蚌”的话:

  A、“蚌”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暴跳如雷的说();它气势汹汹的说();他怒气冲天的说:()

  5、分角色练读。

  6、齐读全文。

  7、此时此刻,鹬和蚌都落入了渔夫的手中,他们的心里做何感想?指名回答。

  8、同桌讨论:为什么它们宁可“两败俱伤”也“互不相让”?(教师板书)指名回答。

  9、小结:它们只想着自己所拥有的有利条件,而没有想到自己也处于死亡的边缘。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必然是(两败俱伤)最终(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10、教师小结,画出箭头,完成板书。

  11、配乐朗读。

  12、全体起立,配乐背诵这则文言文。

  五、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听了这则小故事,此时的赵王会怎么想?(出示七国图)。于是!(出示原文)(王曰:———)

  2、教师小结战国时期辩士的才华同时展示寓言的魅力。

  3、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体会。

  4、今天学习了这一课,希望同学们能牢记鹬蚌相争所揭示的道理。我们要对这些人说:(指名说)。

  5、出示寓意。齐读寓意。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个故事被西汉的文学家刘向收录在《战国策》中。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战国策》一书,它对我们的思想、行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3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局部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同学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扮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4

  【设计思路】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题材。有一次我在班上给幼儿播放了一部由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制作的动画片《鹬蚌相争》时,发现幼儿很感兴趣,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学习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及表演。活动的难点是两人合作表演。

  【教学目标】

  1、幼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能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

  2、尝试用手指动作跟音乐进行故事表演。

  3、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幼儿已看过《鹬蚌相争》动画片;

  2、音乐;

  3、布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观看表演。

  1、师:小朋友已经看过鹬蚌相争的动画片了,动画片都有谁?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请3——4位幼儿讲讲,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友好相处、互相谦让。

  2、今天老师要用小手来讲这个故事,你们可要认真仔细的看(老师走到布幕后进行表演,让幼儿在观看的同时,初步感受音乐)。

  二、欣赏音乐、感受结构。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手指讲故事的本领。我们一起听听音乐,音乐一共有几段?(老师有表情地带领幼儿倾听)

  2、蚌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鹬又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它们争斗是那一段音乐?老师带手指跟音乐进行表演,让幼儿再次倾听和感受。

  三、分段欣赏,创编动作

  1、分析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河蚌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小河蚌蚌壳打开、跳舞、合上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小河蚌是在第几段音乐出现的?把你的小河蚌也请出来。小河蚌跳舞时蚌壳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壳一张一合的.动作)。

  (2)师:音乐里小河蚌睡着了,听到小铃铛响它打开蚌壳一张一合的跳起舞,请小河蚌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小河蚌跳的时候听到什么声音打开蚌壳跳起舞?(小铃铛响)我们再来跳一遍。

  2、分析第二段音乐,创编鹬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跳舞、点头、飞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第二段是谁?(鹬)把你的鹬请出来,鹬有长长的脖子,它可以怎么跳舞?(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跳舞、点头动作,幼儿讲一讲练一练),师:鹬有大大的翅膀可以怎么样做动作?(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扇一扇,幼儿讲一讲、练一练)。

  (2)师:音乐里鹬在河岸上也跳起舞来,摇摇脖子、点点头、飞呀飞,让我们的鹬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刚才鹬在跳舞时,我发现有的鹬脖子伸得不够长,所以不好看,这一次再跳我们把鹬的脖子伸长很神气的跳

  3、分析第三段音乐,创编鹬蚌相争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啄蚌时的鹬和蚌相争的动作。两遍音乐)

  (1)师:河蚌爬上岸晒太阳,鹬看见了蚌,鹬要去干什么(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啄蚌的动作),蚌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合上壳的动作),鹬又去捉蚌,蚌又合上壳,一共几次?教师做孩子创编的动作,请幼儿数一数鹬啄蚌一共几次?(四次),请幼儿做一做。师:接下来蚌用壳夹住了鹬的嘴,它们拉来拉去互不相让,(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壳夹住鹬嘴的动作)一共几次?(三次)请幼儿做一做。

  (2)师:这次我们一只手当蚌,一只手当鹬,跟着音乐来表演这一段。

  四、完整表演体现快乐

  1、请幼儿跟音乐集体用小手完整表演故事;(完整两遍)

  2、请一名幼儿和老师示范两人合作表演;(完整一遍)

  3、幼儿结伴合作表演故事;(完整二遍)

  4、请一对幼儿在布幕后面表演,其余幼儿观看。(在观看前,老师提要求,看后能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5、幼儿结伴在布幕后进行表演;结束时,老师扮演老爷爷,道白:看它们互不相让,我可要得利了,用布幕把幼儿全部兜起来,走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设计与教学反思】

  我国是世界寓言三大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以单纯而奇妙的情节给人以隽永的哲理和智慧的启迪。本次活动以故事情境表演导入,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在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动作的基础上,尝试跟音乐用手指动作进行故事表演,通过幼儿自身的表演,使其更深刻领会“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手指表演的乐趣。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活动对幼儿很有诱惑力,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由于本次活动的音乐是民族乐器合成的乐曲,幼儿对这样的旋律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活动中应该用不同形式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这样才能让手指表演更符合音乐结构,体现音乐的艺术思想。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2读一读:鹬蚌相争毫不示弱啄夹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1.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2、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默读课文,思考:

  2.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2.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2.3指导学生朗读

  2.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2.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3、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3.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3.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权更迭,并逐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那么在这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出心中的不平之气,就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苏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游说家苏秦的弟弟),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巧舌如簧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鹬蚌相争》,《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有没有同学听说过或者看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或者比别的同学先行一步预习过课文的,能跟我们讲讲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大致说一说就行。

  二、学习寓言的方法

  对,讲得很好,你是怎么了解到的?是看书?懂得学习。看动画片,善于积累,看课外书,博览群书。

  好。我们今年学的是文言文的寓言,大家想一想怎样才算学好了这则寓言?

  (1)读通顺----(2)解文意-----(3)明寓理

  那么对于寓言而言,故事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故事说明某个道理才是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所以最后还要明寓理。现在我们就先来读一读这则寓言。

  三、读通顺

  这则寓言虽然很短,但却出现了不少生字。来,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看看在读音方面有没有完全读对。

  好,刚才xx同学把这篇古文读得字正腔圆,不容易啊。现在我们也学着xx人的样子齐读一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三、解文意。

  我们课文呢有原文,也有译文。《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同学们光看译文就可以知道了。可是如果没有译文呢?要看懂这个故事,字词的解释就显得特别重要的,对不对?现在,假如你是一个编辑,你要把这则寓言介绍给别的同学看,不能出现译文,但可以有注释,即对一些难解的或者重要的字词作解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方——正在

  曝-----晒太阳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之-----指鹬蚌

  以上就是同学们的注释,同学们在这作注释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发现?你看我们现在常常需要用几个字的意思来解释文言文一个字的意思,说明文言文比较?----简洁。如果字词的意思都明白,整句话的意思也基本能水落石出了。

  现在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把它的意思弄懂。

  四、明寓理。

  既然是寓言,明白寓意是至关重要的。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

  “争”

  (1)“争”的原因:鹬啄蚌,蚌夹鹬。(大家这时要注意在这里面,谁是进攻者)

  (2)“争”的过程:

  那么它们是怎样争的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对,鹬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张开双壳,只能期待下雨,一连两天不下雨,蚌就会被渴死,鹬是抓住了蚌的弱点了。

  蚌是什么反应的?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蚌也知道鹬挨上两天,它也会饿死,也抓住了鹬的弱点。

  他们可都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好比针尖对麦芒,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毫不示弱

  有没有同学来来模仿一下怎么读这两句,找两位同学读一读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同学推荐两位灵牙利齿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语气要坚硬冲撞一些,读出气势汹汹,毫不退让的感觉。

  同桌之间再读一读。

  (3)“争”的结果: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鹬与蚌的争吵不休换来了什么结果?

  对二者僵持不下,却被第三方渔翁轻而易举拣了个大便宜,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两败俱伤啊。

  (4)从两败俱伤的`这个结果来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在这个故事中,受到教训的是谁?鹬与蚌

  它们都怎样做的?僵持不下,互不相让。

  从它们所受到的这个教训,我们可不可以总结出如果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怎么做更妥当呢?

  告诉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相互谦让,化解矛盾冲突。否则第三方得利。

  对,应该相互谦让,才能化解矛盾。那么我们再退一步设想一下,如果鹬与蚌不想两败俱伤,而且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 答案只有一种,只有鹬先作出退让的姿态。

  校园学生间的冲突,委曲求全只有一个结果:弱小的孩子可能屡屡成为出气包,但是强者可以从容的退让,因为他的撤退并不足以让弱者趁机将它消灭,强壮的孩子即使再谦虚也不可能成为弱小孩子的“出气包。”

  我们看一看《战国策》中《鹬蚌相争》原文是怎么样。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当赵国要出兵攻打燕国时,苏代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可是在拐弯抹角地向赵王提出建议。同学们想想在这里面,谁是鹬?谁是蚌?谁是渔翁?从故事中能不能看出做了退让的是谁?赵。对,赵惠王是一只很聪明的鹬,他知道是他是强者,是主动制造事端的一方,所以当蚌即燕国托人来调解的时候他主动地作出了退让。鹬蚌相争,秦国这位渔翁自然也没有得利了。

  五、小结

  乱世战国,群雄并起,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相互冲撞,有侵略就保卫,有进攻就有防御,有欺辱就有抗争,当双方陷入僵持状态之后就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制造事端者理应承担主要的责任。现在《鹬蚌相争》常常用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寓意也有所扩大,即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因此要懂理权衡利弊,相互谦让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冲突。

  六、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听说咱们四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它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一统天下。有一次,赵国与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十分生气,调兵遣将准备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急忙派遣当时著名的说客苏代,去出使赵国。到了赵国,苏代心平气和地给赵王讲了一个小故事,赵王听完,恍然大悟,立刻决定罢兵,并与燕国和好如初。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鹬和蚌分别为何物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一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资料)

  3、在了解了鹬和蚌之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吧!(生齐读)

  4、古人云:“为学患无疑。”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争”你又有哪些疑问呢?(生质疑,师评价。)

  5、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这则寓言故事吧!(出示大屏幕全文)

三、初读,读通:

  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

  4、看来我们都会读了,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生齐读)

四、再读,读懂内容:

  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读一读,用自己的办法理解生词,读懂句子。

  2、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3、文言文的词语的含义很多都是跟现代汉语不一样的,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字和词吗?

  4、在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相信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这个故事。那谁来用自己的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呢?

  5、基本情节讲清楚了,已经很难得了!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故事内容,编者想得很周到,为我们准备了译文。让我们对照译文再来理解一下文言文吧!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6、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

  7、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

  8、故事内容读懂了,那么刚才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五、精读感悟寓意:

  1、那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呢?

  2、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

  3、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4、鹬和蚌在相互钳制的同时还不忘斗嘴,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心里的暗战。听了它们的争论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大屏幕:想一想括号里可以填上那些语气词,然后带着这种语气跟同桌读一读。

  5、师: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引读),蚌亦谓鹬曰(引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学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学生接读)。

  6、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乘机板书“不肯相舍”)那么鹬蚌相争的结果又如何呢?

  7、生回答后说: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如果你是他,你会说些什么呢?

  8、渔翁乐了,我们的鹬和蚌却悲剧了——他们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渔翁一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被渔翁带回家的路上,他们的心情肯定不会平静,它们又会有一番什么样的对话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试着写一写,最好能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气来!

  9、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鹬和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他们的肺腑之言吧!(请2、3名学生读一读)

  10、这场悲剧能避免吗?作为悲剧的`目睹者,你又会对鹬和蚌说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完成板书)

  11、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六、拓展

  1、其实,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2、师介绍:1934年,当国共两党争得不可开交时,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这就是“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在领会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之后,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加有味道了!(齐读)

  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9

  教学目标: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词: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男女生读。

  5、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

  2、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

  续写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0

  在听了《鹬蚌相争》这节课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课的艺术魅力。我发现一门好课,必须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要充分关心儿童学习特点。在《鹬蚌相争》这节课中,就有很好地体现。

  1.趣为先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课堂如果能激发儿童的学习

  兴趣,学生就会像蝴蝶恋花一样,徜徉其间,乐而不疲。在本节课中,教师采取了恰当教学式,引得学生走进文本投入其中。例如多媒体理解“鹬蚌相争”。预示“夹”字的演变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汉字文化,而对记忆于形,理解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帮助。

  2.教师的`“教”重在引导学生的“学”。

  教师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得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总的来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教学上的一种追求。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于发挥,是离不开教师的作用的。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方法,例如“毫不示弱”的逐字理解词语法,“琢”和“捉”用部首区别字形,字义的并在语境中加强训练。还有把本课中字词连起来,形成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却十分巧妙地引导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利用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秦王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写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

  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

  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小组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晒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毫”与“豪”的区别,同音字组词联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有感情地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内容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这样,由朗读——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升华,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揭示了。)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

  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语言,体会寓言的写作特点。)

  五、选择性作业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和相关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通过观察字形特点、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观察字形特点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涟漪”、“心旷神怡”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战国策·燕策二》的故事,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借助图片认识鹬和蚌,了解蚌的两种读音。

  3、指导书写“鹬”和“蚌”。齐读课题。

  二、运用推想,理解词语

  (一)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读课文片段,推想词语的意思。

  1、重点指导学生推想“涟漪”的意思,学习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涟漪”和水有关。

  (2)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在这段话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细小波纹。

  (3)带着理解读课文片段。

  2、运用学习的推想方法尝试推想“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3、带着理解读课文相关片段。

  (三)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为概括课文内容打基础。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推想词语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班交流。

  概括关键词并板书。

  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词,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结合板书做总结,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推荐阅读寓言故事。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08-15

优秀教学设计08-06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09-22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6-11

刻舟求剑优秀教学设计05-26

《比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07-02

船长教学设计优秀09-20

争吵教学设计优秀10-16

优秀作业教学设计01-09

《麋鹿》教学设计优秀05-11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文言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懂得“通假字”的含义。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有的虚词、代词。明确汉语中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文言文,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曝、雨、箝、喙、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渲染:(出示课件:视频)。回溯中华悠远的历史长河,两千多年前有一个群雄并起、烽火连天的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征战不断,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中,最强大的秦国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而六国间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大兴刀兵。有一次,赵王因故对燕国不满,欲兴兵讨伐。燕王委托辩士苏代去赵国游说。

  2、出示原文、播放课文录音。

  3、认识“鹬”“蚌”,引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文言文,采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明确字音,一直将文句读到通顺、流利为止。

  3、指名读、教师正音。

  三、精读古文,加深理解。

  1、老师从这篇简洁的文字中,提炼出了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它们是:(出示课件:曝、啄、箝、舍、禽。)

  2、齐读。

  3、这五个词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联系句子,(出示课件)结合译文来理解。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句话。

  5、请同学们结合这五个动词简单叙述这个小故。

  6、逐句理解五个词意以及五个句意。重点强调:“曝”“方”“箝”“喙”“其”“而”“者”“禽”“舍”“之”。

  四、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1、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当初他们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它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

  2、自由朗读。

  3、指导朗读“鹬”的话:

  A、“鹬”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气急败坏的说();它咬牙切齿的说();它火冒三丈的说()。

  4、指导朗读“蚌”的话:

  A、“蚌”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暴跳如雷的说();它气势汹汹的说();他怒气冲天的说:()

  5、分角色练读。

  6、齐读全文。

  7、此时此刻,鹬和蚌都落入了渔夫的手中,他们的心里做何感想?指名回答。

  8、同桌讨论:为什么它们宁可“两败俱伤”也“互不相让”?(教师板书)指名回答。

  9、小结:它们只想着自己所拥有的有利条件,而没有想到自己也处于死亡的边缘。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必然是(两败俱伤)最终(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10、教师小结,画出箭头,完成板书。

  11、配乐朗读。

  12、全体起立,配乐背诵这则文言文。

  五、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听了这则小故事,此时的赵王会怎么想?(出示七国图)。于是!(出示原文)(王曰:———)

  2、教师小结战国时期辩士的才华同时展示寓言的魅力。

  3、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体会。

  4、今天学习了这一课,希望同学们能牢记鹬蚌相争所揭示的道理。我们要对这些人说:(指名说)。

  5、出示寓意。齐读寓意。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个故事被西汉的文学家刘向收录在《战国策》中。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战国策》一书,它对我们的思想、行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3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读

  (它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演:张壳出示:太阳

  问:被暖暖的太阳照着,河蚌会有怎样一番感觉呢?

  也许它会说什么?谁来做做河蚌?交流

  (可这时,来了只鹬)出示板:鹬读

  (它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问:鹬?河蚌?分别想什么?(也可加语言)也来说一说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演:合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问:这时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这是故事的起因,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录音(提醒:注意,听仔细了)

  3、打开书本,看这局部内容,先自由读,要求试着复述

  4、同学试讲(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大声点)

  评价:提点意见,优点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过渡:鹬和蚌之间的这场争斗,会如何发展?

  请看二、三两小节鹬蚌之间的一段对话。

  1、自由读

  2、简单说说故事如何发展?(互相争持)

  3、这一段写得非常生动,再请同学读。提醒:加表情

  (动脑,怎么读,才有味道)

  请大家认真听,最好能在脑海中浮现鹬蚌相争的画面

  4、说说此时鹬蚌之间的.局势?

  (威胁、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5、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两人配合分角色朗读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请一对搭裆分角色读,为了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再请一位同学做旁白

  (可喊暂停提醒:注意语气,表情,要进入情境)

  7、评价

  8、课后也可通过扮演,复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过渡:鹬蚌互相争持,所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呢?

  1、录音范读

  2、回答:鹬蚌双方--筋疲力尽

  板渔夫--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3、揭示寓意:这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四、总结

  1、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发挥想象

  1、鹬和蚌被渔夫抓住后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讨论)

  六、小练笔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4

  【设计思路】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选择一些幼儿感兴趣的题材。有一次我在班上给幼儿播放了一部由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制作的动画片《鹬蚌相争》时,发现幼儿很感兴趣,我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学习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及表演。活动的难点是两人合作表演。

  【教学目标】

  1、幼儿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能用小手感受音乐结构。

  2、尝试用手指动作跟音乐进行故事表演。

  3、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1、幼儿已看过《鹬蚌相争》动画片;

  2、音乐;

  3、布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观看表演。

  1、师:小朋友已经看过鹬蚌相争的动画片了,动画片都有谁?它们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请3——4位幼儿讲讲,感悟“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事情要友好相处、互相谦让。

  2、今天老师要用小手来讲这个故事,你们可要认真仔细的看(老师走到布幕后进行表演,让幼儿在观看的同时,初步感受音乐)。

  二、欣赏音乐、感受结构。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手指讲故事的本领。我们一起听听音乐,音乐一共有几段?(老师有表情地带领幼儿倾听)

  2、蚌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鹬又在第几段音乐出来的?它们争斗是那一段音乐?老师带手指跟音乐进行表演,让幼儿再次倾听和感受。

  三、分段欣赏,创编动作

  1、分析第一段音乐,引导幼儿创编小河蚌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小河蚌蚌壳打开、跳舞、合上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小河蚌是在第几段音乐出现的?把你的小河蚌也请出来。小河蚌跳舞时蚌壳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壳一张一合的.动作)。

  (2)师:音乐里小河蚌睡着了,听到小铃铛响它打开蚌壳一张一合的跳起舞,请小河蚌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小河蚌跳的时候听到什么声音打开蚌壳跳起舞?(小铃铛响)我们再来跳一遍。

  2、分析第二段音乐,创编鹬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跳舞、点头、飞等动作。两遍音乐)

  (1)师:第二段是谁?(鹬)把你的鹬请出来,鹬有长长的脖子,它可以怎么跳舞?(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跳舞、点头动作,幼儿讲一讲练一练),师:鹬有大大的翅膀可以怎么样做动作?(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扇一扇,幼儿讲一讲、练一练)。

  (2)师:音乐里鹬在河岸上也跳起舞来,摇摇脖子、点点头、飞呀飞,让我们的鹬跟着音乐跳一跳。

  (3)师:刚才鹬在跳舞时,我发现有的鹬脖子伸得不够长,所以不好看,这一次再跳我们把鹬的脖子伸长很神气的跳

  3、分析第三段音乐,创编鹬蚌相争的动作:(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鹬啄蚌时的鹬和蚌相争的动作。两遍音乐)

  (1)师:河蚌爬上岸晒太阳,鹬看见了蚌,鹬要去干什么(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鹬啄蚌的动作),蚌怎么样(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合上壳的动作),鹬又去捉蚌,蚌又合上壳,一共几次?教师做孩子创编的动作,请幼儿数一数鹬啄蚌一共几次?(四次),请幼儿做一做。师:接下来蚌用壳夹住了鹬的嘴,它们拉来拉去互不相让,(引导幼儿用手指创编蚌壳夹住鹬嘴的动作)一共几次?(三次)请幼儿做一做。

  (2)师:这次我们一只手当蚌,一只手当鹬,跟着音乐来表演这一段。

  四、完整表演体现快乐

  1、请幼儿跟音乐集体用小手完整表演故事;(完整两遍)

  2、请一名幼儿和老师示范两人合作表演;(完整一遍)

  3、幼儿结伴合作表演故事;(完整二遍)

  4、请一对幼儿在布幕后面表演,其余幼儿观看。(在观看前,老师提要求,看后能说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5、幼儿结伴在布幕后进行表演;结束时,老师扮演老爷爷,道白:看它们互不相让,我可要得利了,用布幕把幼儿全部兜起来,走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设计与教学反思】

  我国是世界寓言三大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它以单纯而奇妙的情节给人以隽永的哲理和智慧的启迪。本次活动以故事情境表演导入,在理解鹬蚌相争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结构,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在师幼共同讨论并创编动作的基础上,尝试跟音乐用手指动作进行故事表演,通过幼儿自身的表演,使其更深刻领会“友好相处、互相谦让”的内涵,体验手指表演的乐趣。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活动对幼儿很有诱惑力,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中国传统经典寓言故事。由于本次活动的音乐是民族乐器合成的乐曲,幼儿对这样的旋律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活动中应该用不同形式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这样才能让手指表演更符合音乐结构,体现音乐的艺术思想。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2读一读:鹬蚌相争毫不示弱啄夹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1.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2、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默读课文,思考:

  2.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2.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2.3指导学生朗读

  2.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2.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3、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3.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3.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指名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空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豪”与“毫”的区别,同音字组词练习。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有感情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

  ↘ ↙

  相争

  (互不相让)

  ↓ ↓

  渔夫得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7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权更迭,并逐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那么在这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出心中的不平之气,就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苏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游说家苏秦的弟弟),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巧舌如簧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鹬蚌相争》,《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有没有同学听说过或者看过《鹬蚌相争》这个故事的,或者比别的同学先行一步预习过课文的,能跟我们讲讲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呢?大致说一说就行。

  二、学习寓言的方法

  对,讲得很好,你是怎么了解到的?是看书?懂得学习。看动画片,善于积累,看课外书,博览群书。

  好。我们今年学的是文言文的寓言,大家想一想怎样才算学好了这则寓言?

  (1)读通顺----(2)解文意-----(3)明寓理

  那么对于寓言而言,故事本身不是目的,通过故事说明某个道理才是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所以最后还要明寓理。现在我们就先来读一读这则寓言。

  三、读通顺

  这则寓言虽然很短,但却出现了不少生字。来,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读,看看在读音方面有没有完全读对。

  好,刚才xx同学把这篇古文读得字正腔圆,不容易啊。现在我们也学着xx人的样子齐读一篇,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停顿。

  三、解文意。

  我们课文呢有原文,也有译文。《鹬蚌相争》的故事呢,同学们光看译文就可以知道了。可是如果没有译文呢?要看懂这个故事,字词的解释就显得特别重要的,对不对?现在,假如你是一个编辑,你要把这则寓言介绍给别的同学看,不能出现译文,但可以有注释,即对一些难解的或者重要的字词作解释,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方——正在

  曝-----晒太阳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之-----指鹬蚌

  以上就是同学们的注释,同学们在这作注释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发现?你看我们现在常常需要用几个字的意思来解释文言文一个字的意思,说明文言文比较?----简洁。如果字词的意思都明白,整句话的意思也基本能水落石出了。

  现在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把它的意思弄懂。

  四、明寓理。

  既然是寓言,明白寓意是至关重要的。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

  “争”

  (1)“争”的原因:鹬啄蚌,蚌夹鹬。(大家这时要注意在这里面,谁是进攻者)

  (2)“争”的过程:

  那么它们是怎样争的呢?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对,鹬知道蚌要喝水,如果蚌不张开双壳,只能期待下雨,一连两天不下雨,蚌就会被渴死,鹬是抓住了蚌的弱点了。

  蚌是什么反应的?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蚌也知道鹬挨上两天,它也会饿死,也抓住了鹬的弱点。

  他们可都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好比针尖对麦芒,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毫不示弱

  有没有同学来来模仿一下怎么读这两句,找两位同学读一读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同学推荐两位灵牙利齿的同学来读一读这两句,语气要坚硬冲撞一些,读出气势汹汹,毫不退让的感觉。

  同桌之间再读一读。

  (3)“争”的结果:两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鹬与蚌的争吵不休换来了什么结果?

  对二者僵持不下,却被第三方渔翁轻而易举拣了个大便宜,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两败俱伤啊。

  (4)从两败俱伤的`这个结果来看,你能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在这个故事中,受到教训的是谁?鹬与蚌

  它们都怎样做的?僵持不下,互不相让。

  从它们所受到的这个教训,我们可不可以总结出如果发生矛盾冲突时应该怎么做更妥当呢?

  告诉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相互谦让,化解矛盾冲突。否则第三方得利。

  对,应该相互谦让,才能化解矛盾。那么我们再退一步设想一下,如果鹬与蚌不想两败俱伤,而且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 答案只有一种,只有鹬先作出退让的姿态。

  校园学生间的冲突,委曲求全只有一个结果:弱小的孩子可能屡屡成为出气包,但是强者可以从容的退让,因为他的撤退并不足以让弱者趁机将它消灭,强壮的孩子即使再谦虚也不可能成为弱小孩子的“出气包。”

  我们看一看《战国策》中《鹬蚌相争》原文是怎么样。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当赵国要出兵攻打燕国时,苏代讲了《鹬蚌相争》的故事,可是在拐弯抹角地向赵王提出建议。同学们想想在这里面,谁是鹬?谁是蚌?谁是渔翁?从故事中能不能看出做了退让的是谁?赵。对,赵惠王是一只很聪明的鹬,他知道是他是强者,是主动制造事端的一方,所以当蚌即燕国托人来调解的时候他主动地作出了退让。鹬蚌相争,秦国这位渔翁自然也没有得利了。

  五、小结

  乱世战国,群雄并起,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相互冲撞,有侵略就保卫,有进攻就有防御,有欺辱就有抗争,当双方陷入僵持状态之后就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结果。制造事端者理应承担主要的责任。现在《鹬蚌相争》常常用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寓意也有所扩大,即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因此要懂理权衡利弊,相互谦让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冲突。

  六、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

  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

  3、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听说咱们四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它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一统天下。有一次,赵国与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十分生气,调兵遣将准备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急忙派遣当时著名的说客苏代,去出使赵国。到了赵国,苏代心平气和地给赵王讲了一个小故事,赵王听完,恍然大悟,立刻决定罢兵,并与燕国和好如初。

  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

  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鹬和蚌分别为何物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一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资料)

  3、在了解了鹬和蚌之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吧!(生齐读)

  4、古人云:“为学患无疑。”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争”你又有哪些疑问呢?(生质疑,师评价。)

  5、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这则寓言故事吧!(出示大屏幕全文)

三、初读,读通:

  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

  4、看来我们都会读了,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生齐读)

四、再读,读懂内容:

  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读一读,用自己的办法理解生词,读懂句子。

  2、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3、文言文的词语的含义很多都是跟现代汉语不一样的,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字和词吗?

  4、在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相信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这个故事。那谁来用自己的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呢?

  5、基本情节讲清楚了,已经很难得了!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故事内容,编者想得很周到,为我们准备了译文。让我们对照译文再来理解一下文言文吧!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

  6、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

  7、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

  8、故事内容读懂了,那么刚才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五、精读感悟寓意:

  1、那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呢?

  2、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

  3、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4、鹬和蚌在相互钳制的同时还不忘斗嘴,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心里的暗战。听了它们的争论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大屏幕:想一想括号里可以填上那些语气词,然后带着这种语气跟同桌读一读。

  5、师: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引读),蚌亦谓鹬曰(引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学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学生接读)。

  6、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乘机板书“不肯相舍”)那么鹬蚌相争的结果又如何呢?

  7、生回答后说: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如果你是他,你会说些什么呢?

  8、渔翁乐了,我们的鹬和蚌却悲剧了——他们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渔翁一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被渔翁带回家的路上,他们的心情肯定不会平静,它们又会有一番什么样的对话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试着写一写,最好能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气来!

  9、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鹬和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他们的肺腑之言吧!(请2、3名学生读一读)

  10、这场悲剧能避免吗?作为悲剧的`目睹者,你又会对鹬和蚌说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完成板书)

  11、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

六、拓展

  1、其实,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你能说出一两个吗?

  2、师介绍:1934年,当国共两党争得不可开交时,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这就是“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在领会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之后,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加有味道了!(齐读)

  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9

  教学目标:

  1、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2、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3、能自编自演课本剧。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二、实施目标:

  (一)、初读。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词: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实物投影展示两个。)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

  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夹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

  能把这四个词都用上,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夹鹬。)

  过度:鹬和蚌之间又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

  (二)、读故事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男女生读。

  5、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可让谁,结果怎样?

  6、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明道理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其他同学,咱们要看动画片喽!

  2、问:你们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动画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图: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这是原文,读一读吧!出示原文读一读。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三、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

  续写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0

  在听了《鹬蚌相争》这节课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课的艺术魅力。我发现一门好课,必须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要充分关心儿童学习特点。在《鹬蚌相争》这节课中,就有很好地体现。

  1.趣为先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课堂如果能激发儿童的学习

  兴趣,学生就会像蝴蝶恋花一样,徜徉其间,乐而不疲。在本节课中,教师采取了恰当教学式,引得学生走进文本投入其中。例如多媒体理解“鹬蚌相争”。预示“夹”字的演变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汉字文化,而对记忆于形,理解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帮助。

  2.教师的`“教”重在引导学生的“学”。

  教师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得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总的来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教学上的一种追求。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于发挥,是离不开教师的作用的。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方法,例如“毫不示弱”的逐字理解词语法,“琢”和“捉”用部首区别字形,字义的并在语境中加强训练。还有把本课中字词连起来,形成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却十分巧妙地引导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1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论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所渗透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利用历史故事导入

  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秦、楚、韩、魏、赵、燕、齐。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秦王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赵国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练习概括

  1、试读课题

  (1)板书“鹬”字,学生书写并数出笔画。(出示“鹬”图片)

  认识鹬。你有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2)请学生告诉老师“蚌”字的写法,板书。(出示“蚌”图片)

  认识蚌。

  (3)齐读课题。

  2、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看生字表或查字典,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生自己练习朗读。

  (2)小组间互相读,帮忙指出错处。

  3、读:提出建议或表扬。

  4、学习概括:快速浏览课文,用简练的话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自主阅读,解决字词,练习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导有感情朗读

  重点指导:(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晒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指名读,男女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3)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4)比较:“毫”与“豪”的区别,同音字组词联系。

  2、两人一组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指派代表表演。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有感情地朗读。

  3、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不肯互相谦让等)

  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内容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这样,由朗读——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升华,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就水到渠成地被揭示了。)

  4、回顾历史故事。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5、体会寓言的魅力。

  师: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板书:寓言

  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再读课文体会,注意语气,重点词句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抓“毫不示弱,互不相让”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寓言的寓意。)

  四、创编故事

  师:“鹬蚌相争,渔夫得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

  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续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语言,体会寓言的写作特点。)

  五、选择性作业

  选择一项适合你的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优秀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和相关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通过观察字形特点、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观察字形特点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涟漪”、“心旷神怡”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战国策·燕策二》的故事,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借助图片认识鹬和蚌,了解蚌的两种读音。

  3、指导书写“鹬”和“蚌”。齐读课题。

  二、运用推想,理解词语

  (一)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读课文片段,推想词语的意思。

  1、重点指导学生推想“涟漪”的意思,学习推想的方法。

  (1)看字形,初步推想“涟漪”和水有关。

  (2)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在这段话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细小波纹。

  (3)带着理解读课文片段。

  2、运用学习的推想方法尝试推想“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

  3、带着理解读课文相关片段。

  (三)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为概括课文内容打基础。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推想词语意思。

  三、理清思路,概括内容

  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班交流。

  概括关键词并板书。

  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词,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课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结合板书做总结,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2、推荐阅读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