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放飞蜻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 保持平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多可爱的'昆虫呀!你有没有看到蜻蜓的样子?谁还会补充几个这样的句子?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3)出示: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 四面八方)
(4)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听了陶行知先生谈了这么多有关蜻蜓的知识之后,你会对蜻蜓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 学生了解陶行知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近蜻蜓
2、走近陶行知
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
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
(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3、理解“七嘴八舌”
4、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5、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
6、指导朗读
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2. 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
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 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习,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3
一、板书课题,书写蜻蜓两个字。
二、检查生字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抽读,全班同学认真听,看她有没有记住他们的名字.教师略作评价。
2、齐读生词。
3、说说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板书:陶行知。指导书写“陶”字。
课文先写……然后写……最后写…… 板书:捉 讲(劝或谈)放
过渡: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三、细读课文。
(一)抽两个同学读2-10自然段,思考: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抽生回答。板书:吃食 尾巴 眼睛
陶行知怎样给孩子们讲蜻蜓吃食这个问题的呢?
(二)学习第2——6自然段。
1、学生按要求自学2-6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要求:
学习提示:
1、默读2—6自然段,用小圆圈画出陶行知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用 画出陶行知说的话。
2、轻声读第2和第6自然段,从陶行知的神态、动作、语言中,你体会到陶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检查自学情况,朗读体会情感。
(1)检查勾画和体会的情况。理解慈爱、抚摸,出示“抚摸”,都是提手旁,学习生字“抚”。
(2)读悟第二、六自然段。
抽读、范读:体会到陶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和蔼可亲
指导朗读:试读、抽读、齐读。读出和蔼可亲的`样子和疑问的语气。(强调“慈爱”和“抚摸”,读陶行知的话,音量小一点,语速慢一点,读出疑问的语气。)
(3)小结:作者是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陶行知的精神品质的。同学们在写人物的时候也要学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就能把人物的特点以及精神品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分角色朗读2-6自然段。
抽一生读作者的话,一生读陶行知说的话,一女生读翠贞的话,一生读男孩的话,全班同学读其他孩子的话。想象陶行知与孩子们对话的场面,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理解“七嘴八舌抢着说”,然后再请几个孩子表演第五自然段。板书:七嘴八舌。
师:孩子们已经知道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如果这时陶行知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会放吗?可是陶行知却继续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等知识。
(三)学习10自然段
1、学生按要求自学
学习要求:
①迅速默读10自然段,用 画出陶行知介绍蜻蜓尾巴和眼睛的句子。
②与同桌讨论:陶行知为什么还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检查自学情况
(1)抽生回答第一个问题,用“陶行知给孩子们介绍了……还介绍了……”的句式。“只介绍了这些吗?”
陶行知在给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大眼睛时哪些词用得好,用你喜欢的符号在书上把这些词勾画出来,体会“成千上万”、“四面八方”的意思。板书“成千上万”、“四面八方”。你能说出几个类似带数字的四字词语吗?
欣赏蜻蜓图片,教师引读。
(2)陶行知为什么还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呢?抽生回答。(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蜻蜓,喜爱蜻蜓,从而保护蜻蜓,与蜻蜓做好朋友,而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把蜻蜓放飞。)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这时候陶行知如果让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孩子们会放吗?可是,陶行知却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板书:放
(多媒体出示)比较句子:①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他放了,好不好?”②陶行知说:“把它放了。” 指导朗读,结合上下文体会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尊重孩子
2、孩子们把蜻蜓放飞时是怎样的心情呢?齐读课文最后两句。看书上的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四:拓展想象:
(学生看图)你们瞧,蜻蜓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陶行知会说些什么呢?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谜语引入: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打一昆虫)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指导读好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谈蜻蜓”或“识蜻蜓”)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红蜻蜓教学反思11-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8-23
教学设计01-14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09-22
《掌声》教学设计06-19
匆匆教学设计05-28
望月教学设计05-29
质数的教学设计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