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8 09:59:2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堰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堰河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堰河教学设计

大堰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领会“大堰河”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3.品味本诗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诗精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作家作品(可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后上台讲解)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1 9 1 0年生于浙江省金牛县畈田蒋村。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农家里抚养。 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中长大”的。他的保姆没有名字,因她娘家在浙江省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请同学们自读全诗,说说作者的情感思路是如何展开的。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

  四、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他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敬。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3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

  五、教师有感情地范读,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朗读,对诗歌的层次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七、布置作业

  课外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这一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而儿子对母亲的依恋,对母亲的倾诉,对母亲的追思,听来一样叫人荡气回肠。母亲脸上偷偷抹去的泪花,对儿子乳名的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飘动的白发,哪一个做儿子的不会刻骨铭心?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所以不朽,就在于它把母子的心灵传递描慕得如此撼人心魄。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艾青的抒情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问: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想起大堰河的?为什么艾青说“我看到了雪使我想起了你”?而不是看到春雨,听到秋风萧瑟的声音使我想起了你呢?

  答: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如同雪一样洁白无暇,而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的景象正好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悼念。正因为这些原因,艾青想起了这个给过他无限温暖的大堰河,想起了她悲苦的身世(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想起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她是童养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想起了她死后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

  问:这一切在我们的心中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答:凄凉、衰败、荒寂

  问:这样的景象,寄托了诗人深深的哀悼和怀念之情。因此,我们在读这几节时,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呢?

  答:低沉、舒缓

  (请学生朗读,点评)

  三、朗读、研讨第二部分

  如果说第一层是作者站在现实的牢房里,那么,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了。

  问: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么呢?

  答: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摩我”

  问: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一个勤劳、充满母亲般慈爱的大堰河向我们走过来了,她的双手轻轻的抚摩着她的乳儿,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大家睁开眼睛,谁能给我描述一下这双手?

  答:正是这双勤劳的,尽管粗糙却温暖的手,使一个贫困的家庭充满了温馨,使艾青——这个被地主家庭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无微不至的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请同学们联想一下自己,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是怎样的?描述一个细节。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说得很好!母爱是真挚的、博大的,同学们的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堰河。

  正是这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更能让我们感动。

  问:“我”在五岁时终于被领回了自己的家,过上了富足、豪华的生活,但诗人心中感觉到却是——“忸怩不安”。为什么会这样?

  答:大堰河家穷,却有爱,我家富有,但缺少爱,想到这些,诗人心中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同学读4 、 5 、 6三节,读出诗人的眷恋之情,感激之情。)

  问:大堰河在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又开始劳动了,流她的血汗。大家自读第七节,思考:大堰河从事着这样又苦、又脏、又累的活儿,为什么始终含着笑呢?

  答:大堰河的笑是有着多种原因的,有为和乳儿重新生活在一起的喜悦,有在劳动中获得的满足。这让我们想起了另一个和她有着相似命运的人——祥林嫂,当她在鲁家作着比一个男人还多的事情时,“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多么淳朴,宽厚的灵魂啊。

  问:但是,诗人写到这里,认为还不足以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于是,她又带着我们走进了大堰河美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家浏览第八节,看一看,作者选取了几个细节来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但是为什么说做梦能表现大堰河对我的爱呢?

  答:大堰河的梦正是她对诗人最美好的祝愿,她期望他能长大成人,成材成家,生活幸福美满。

  总结:这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朗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学生读7 、 8 、 9三节,读出祝愿,充满希望、憧憬的感觉)

  四、朗读、研讨第三部分

  问:谁不期望美梦成真呢?如果这个梦能实现,该有多好啊。但是,大堰河流尽自己的血汗后,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结束了自己悲苦的一生。大堰河死后得到的是什么?

  答:微薄的葬礼。她生前付出的何其多,而死后得到的又何其少啊,想到这里,诗人的心一阵阵发痛,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样有对这个社会的憎恨之情。

  (学生朗读,这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最后要读出憎恨之情。)

  五、朗读、研讨第四部分

  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

  问: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观点一: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

  观点二: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观点三:“痛苦”和“高贵”不矛盾,灵魂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学生自由发言,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有闪光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答:这首热烈、深沉的颂歌,不仅仅呈给大堰河,还呈给干千万万的大堰河,也是呈给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

  总结:这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高潮,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学生朗读)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理请了诗人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的抒情结构,整首诗通过一组组意象的排列,写了大堰河凄苦一生的片断,构成了由悼念到感激到控诉再到赞美的跌宕旋律,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三十年代末的上海,一位著名诗人见到了艾青,曾激动的说,德国有莱茵河,法国有塞那河,埃及有尼罗河,那么,我可以骄傲的说,中国有大堰河。是的,如果把诗人半个世纪的创作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河流的话,那么,大堰河就是他永不枯竭的源头。

大堰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感情。

  ⑵ 揣摩诗歌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⑶ 提高学生审美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启发讨论型、朗读体会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发展脉络,体会诗人对保姆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和赞美之情。

  2、赏析诗歌艺术特点:

  ⑴ 是借叙事抒情。

  ⑵ 是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反复诵读,体会诗的感情。

  2、找出诗中的意象,有何艺术特点。

  二、导入新课

  请大家想想母亲每天都为你和一家人做了哪些事情,一年到头都为家里做着什么。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检查预习

  分别请学生自由朗读、范读和齐声朗读。

  四、分析全诗

  1、点拨研讨作者的思路:

  明确:

  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朗读研讨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着重体会第三小节:

  ⑴ 景物描写的意境。

  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⑵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3、点拨研讨第二部分:

  第四小节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的表达效果?

  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8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切的母爱。

  第5、6小节:

  ⑴ 点拨讨论: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请谈谈其中原因。

  明确: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

  ⑵ 研讨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明确: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的家是富有的,但缺少爱。想起这些,诗人心里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第7小节:

  大堰河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为什么总“含着笑”?

  明确:大堰河纯朴、宽厚,命运悲惨但很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过多的祈求,诗人对大堰河既赞美又同情。

  朗读研讨第8小节:

  ⑴ 用一个词概括本节内容:

  明确:深爱。

  ⑵ 点拨讨论: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⑶ 点拨讨论:为什么说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

  4、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明确:紫色象征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

  五、艺术特点

  1、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2、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六、疑难解决:

  如何理解这首诗表现出来的阶级观念

  在阶级斗争年代里,文学作品往往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政治解读,在这种方法指导下,这首诗的主题解读,就变成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对自己所属阶级阵营的背叛和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并坚定地成为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因为诗中也提到,诗人虽然出身地主家庭,但他是吃了劳动人民的奶而长大的,作为地主儿子的诗人,彻底抛弃了自己的出身,把大堰河的儿子称为“我的兄弟们”。在新的时代里,阶级分析方法渐渐过时,至少已经不是惟一的文学分析方法,而是众多方法之一种。但是,是否可以因为它只是众多方法之一种就否定它呢?回答是不能。首先,诗人创作这首诗的年代,也正是那种阶级意识非常鲜明的时代,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为了革命理想,抛弃自己富有的家庭,告别自己良好的出身,投身革命运动,站到被压迫者一边,为人民的解放而战斗,这是普遍的现象。艾青也属此例。他的诗中表现出来的阶级意识和阶级观念,也是非常真诚的,不是空喊口号做出来的,所以,这一点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次,当今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不公,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却又命运悲苦的下层人比比皆是,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帮助这些弱势人群,所以,适当用阶级的眼光来看这首诗也是需要的,至少可以唤起一些人的良知。

  七、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阅读艾青的诗篇《我爱这土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大堰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9篇01-03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10篇04-02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08-23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09-22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06-11

游戏教学设计02-22

挑山工教学设计04-15

绝句教学设计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