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比例》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反比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反比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复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与性质的知识点,通过相应知识点的配套练习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本章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它的图象,并根据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增减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变式探究,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进一步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比例函数复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并正确运用。
难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反比例函数,通过今天的复习课,希望大家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对反比例函数你了解那知识?
课件展示: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与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有关的问题
课件展示:
忆一忆:什么是反比例函数?
要求学生说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及其等价形式
巩固练习:课件展示:
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
(1)y= 5/x(2)y=x/4+2 (3)y= -5/3x(4)y=-7 x的-1次方(5)y=1/x+4
2、写出下列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它们是什么函数?
⑴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平均速度v之间的关系。
⑵质量为m(kg)的`气体,其体积v(m3)与密度ρ(kg/m3)之间的关系。
3、若y=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4、若y=(m-1)为反比例函数,则m=______ 。
(二)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问题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
2、图象性质见下表(课件展示):
3、做一做(课件展示)
(1)函数y=的图象在第______象限,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 。
(2)双曲线y=经过点(-3,______)。
(3)函数y=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内,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
(4)若双曲线经过点(-3,2),则其解析式是______.
(5)已知点A(-2,y1),B(-1,y2) C(4,y3)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y1、y2与y3的大小关系(从大到小)为____________ 。
(三)综合运用(课件展示)
一次函数的图像y=ax+b与反比例函数y=交与M(2,m)、N(-1,-4)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像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
三、随堂练习
见课件
四、小结
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五、作业:
配套练习22页21、22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⑶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2、过程性目标:
⑴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形成接近自动化技能的判断策略;
⑵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目标:
⑴体会借助图像对事物发展方向推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习惯;
⑵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示课题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前两天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
谁来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板书:正比例和反比例)
2、出示练习九第1题
师:我们来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几道题?说说你的理由。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⑴出示例7两个表,学生自学,并回答相关问题。
师:为什么左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右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⑵小结。
⑶师:我们已经知道,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存在相依关系,根据这两个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⑷师:在这里,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请你推想一下,如果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呢?为什么?
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⑸小结。
⑹练习
①做“练一练”第1题
师: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这题里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关系式)
②做“练一练”第2题
师:你能分别用数量关系式来表示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关系式)
⑺小结。
⑻总结判断策略
①师:同学们,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不少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的经验了,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经验,再听听别人的经验好吗?②小组活动讨论交流
③各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④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⑤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时怎么办?
⑥小结:当我们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时候关键是看?
⑼练习
①做练习九第2题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②出示练习九第7题
2、用图表示例7中两种量的关系
⑴出示例7的两个表
师: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用图来表示。我们先来研究怎样将正比例关系用图来表示。
⑵出示空图,引领学生识图
⑶根据表里的数据描点
⑷出示空图,引领学生识图
师:我们再来研究怎样将反比例关系用图来表示。
⑸根据表里的数据描点
⑹正、反比例图比较
师:用图来表示正、反比例,你看了有什么感觉?
⑺练习:做练习九第8题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
师:通过我们这堂课的研究和学习,你们说说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⑴小组讨论交流
⑵汇报交流结果,完成表格。
三、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不仅进一步认识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补充完整课题:的比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反比例》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学习重点 :进一步掌握正比例的意义。
学习难点: 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正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2、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
定),正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3、齐读正比例儿歌。
二、自学感悟:
“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三、合作交流:
在组内交流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
四、展示点评:
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
4,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两个量不成正比例。
虽然乐乐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乐乐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五、巩固练习:
判断:
(1)减数一定,被减数和差成正比例。
(2)三角形的底一定,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高成正比例。
(3)成正比例的两个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
六、拓展延伸:
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板书设计:
正比例
y =k(一定)x
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特点便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
3、画一画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学习难点: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尝试:
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圆的半径与周长。
10、圆的面积与半径。
11、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课本44页例题重点找出正比例图像的特征。 三、汇报点评:
小组汇报,集体点评。
四、归纳总结:
1、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相对应量中的各点在同一直线上,即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2、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45页“练一练”第1、2、题
六、拓展延伸:
完成课本45页“练一练”第3题
板书设计:
画一画
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 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我本着以下几个要求:1、正比例是研究两个量之间的一种关系。2、知道正比例是一种怎样的图像。3、我们为什么要认识正比例图像在利用图像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我着重让学生利用图像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中体会认识正比例图像的好处,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4、反比例
《反比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列出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使学生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4、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会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2、使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题
教学难点
1、列函数表达式
2、反比例函数图象解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作业检查与讲评
二、复习导入
1、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我们知道当
(1)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
(2)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小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千米外的镇上去赶集,回来时让小华乘坐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假设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都不变,爸爸要小华找出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和其他实际问题一样,要探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应先选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变量,再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设小华乘坐工具的速度是v千米/时,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是t小时。因为在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所以
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
1、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
2、自变量v的取值是v>0。
问题2: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根据矩形面积可知
xy=24,即
从这个关系中发现:
1、当矩形的面积一定时,矩形的一边是另一边的反比例函数。即矩形的一边长增大了,则另一边减小;若一边减小了,则另一边增大;
2、自变量的取值是x>0。
《反比例》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学难点: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
反比例。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走的量和剩下的量。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师:大家对正比例知识理解掌握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该学习什么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2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指导自学
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个贪婪的财主,拿了一匹上好的布料准备做一顶帽子,到了裁缝店,觉得这样好的布料做一顶帽子似乎浪费了,于是问裁缝:“这匹布可以做两顶帽子吗?”裁缝看了看财主一眼,说:“可以。”财主见他回答得那么爽快,心想,这裁缝肯定是从中占了些什么便宜,于是又问,“那做3顶帽子吗?”裁缝依然很爽快地说:“行!”这时,财主更加疑惑了,嘀咕着:“多好的一匹布啊,那我做4顶可以吗”“行!”裁缝仍然很快地回答。经过一翻的较量后,财主最后问:“那我想做10顶帽子可以吗?”裁缝迟疑了一会,然后打量着财主,慢慢的说:“可以的。”这时财主才放下心来,心想:这匹布料如果只做一顶帽子,那就便宜裁缝了。瞧!这不让我说到10顶了吧。我还真
聪明!嘿嘿??
过了几天,财主到了裁缝店取帽子,结果一看,顿时傻了眼:10顶的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了!
学习提示:
<一>独立思考?
1、“为什么同一匹布,裁缝说做1顶帽子,2顶帽子,10顶都可以呢?”
2、故事中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哪两个是变化的量,怎样变?另一个是什么量?有什么特点?
<二>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上述的问题。
<三>看书合作学习
1、把25页例2、例3的表格补充完整。
2、每个表格中有哪些变量?有不变的量吗?分别是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相关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3、三个数量关系式有相同点吗?是什么?你能把这种变化规律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关系式来表示吗?
4、你知道什么是反比例吗?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说说自学要求中的内容。
师归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六、引导更正,指导运用
你们还找出类似这样关系的量来吗?”
学生:要走一段路,速度越慢(快),用的时间就越多(少) 运一堆货物,每次运的越多(少),运的次数就越小(多) 百米赛跑,路程100米不变,速度和时间是反比例;
排队做操,总人数不变,排队的.行数和每行的人数是反比例; 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是反比例。
七、当堂训练
基础练习
1、填空
两种 _____ 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关系。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5)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6)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7)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提高练习
1、一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若长是9厘米,则宽是1厘米。请你填写下表,并判断这个长方形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长/cm9 8765
宽/cm1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板书:反比例
相关联,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积一定
xy=k(一定)
《反比例》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下册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激情。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生:相反的。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设计意图: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
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4.做一做(略)5.学习例6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基本练习。(略)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设计意图: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
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3.综合练习
(四)、总结
七、板书设计
反比例关系判断两个量x×y=k(一定)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现行的小学数学高年级教材,内容偏窄、偏深,部分知识抽象严密、逻辑性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新教材相比明显滞后。如何将新的课改理念与旧教材有机整合,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探索的课题。
《反比例》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4——6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反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反比例量的特征。努力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1、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
4、导入新课:
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
学生填表
2、小组讨论:
(1)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2)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
(3)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填表
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
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学生填表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初步概括
相互补充与完善
独立填表
交流汇报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1、练一练
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6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7题
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8题
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
5、思考:
100÷x=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一说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相互出题解答
四、总结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
评价总结
《反比例》教学设计8
一、教学内容:
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四、教学准备:
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目标解读:
1、学生认真度学习目标。
2、理解目标。
(三)自主预习:
理解:哪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什么是反比例关系?请举例说明。
(四)检查预习。
(五)合作探究
活动一:
1、学习例2: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发现规律:(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即:30×10=20×15=15×20=?=300
3、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活动二:
1、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2、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x×y=k(一定)
3、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活动三:
1、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2、你还有什么疑问?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六)当堂检测: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51~52页第8、14题。
(七)总结归纳: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变化
xy=k(一定)
积一定
学习例2: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发现规律:(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x×y=k(一定)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6、你还有什么疑问?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51~52页第8、14题。
反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今天用《反比例的意义》作为校内的研究课,这节课是上周六临时决定的,本来是要用复习单元《量的计量》来上的,但是担心毕业班后面的时间会很紧,所以临时决定提前。不过,我想不管什么的课,只要教师的素质高,一样能上出精彩,不能因为内容好上而选来作为公开课,相反,越是难上的课就越要拿出来研究研究,因为研究课就是供大家来讨论研究的,这样,以后上到同样的内容时就不会不知所措了,再者,越是难上才越能体现功底,并且这样的课上过之后,其他内容的课就会显得不是很难了,因为在信心上占有了优势。
周六决定了这节课后,我便整理了一份草案请师傅过目,在和师傅及其他几位老师研究过后,大家的意见是: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上好不容易,以往上到这个内容时是最麻烦的,因为这个内容十分抽象,所以,这节课的容量不宜太大。我虽然没有教过六年级,但是看过教材之后,也觉得这部分内容容量比较大,其实也不能说是容量大,就是比较抽象,如果学生学不好、说不出来其中的道理,就比较麻烦,就会影响到这节课能否上完。所以,在修改教案时,我十分注意容量问题,能精简的精简,尽量不在碎小的地方拌足。下面是我设计的思路。
首先简单回顾正比例的概念知识,然后给出单价、总价、数量,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学生说: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或者说,你认为什么是反比例。通过猜想,先初步的感知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最起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质疑心理,为后面的学习先奠定一定的基础。因为,后面我们要通过学习来验证猜想的对不对,通过验证后,之前猜对的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就会得到满足,同时也培养了估计的能力,这也符合《课程标准》培养估计能力和推理的要求。在初步的猜想之后,用了一段小动画来直观的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这个动画我做错了,后来经大家的提醒,我把这个动画作了修改),这个动画是这样的:有一堆黄沙,先用载重量大一些的货车运,然后换成载重量小一些的货车运,接着再换一辆载重量还要小的货车运,并提问:从动画中能想到什么?让学生知道,每次运的越少,运的次数就越多,每次运的越多,运的次数就越少,初步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接下来出示例4和例5并按要求回答,然后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较,寻找这两道例题的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找出共同点之后,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用反比例的意义在回去解释例4,接着要求学生用这一知识解释例5,然后学会用字母x、y和k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接着实际运用,做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八的第4题,到这里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话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来出示例6,跟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列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要列数量关系式判断的话,它们的乘积就要一定。至此,课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后面就做了两组相关的练习,一组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题不成比例,有一题成正比例,有两题成反比例,另外一组题目是先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回答问题。
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总结时,学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区别的联系,这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而正好时间又多(因为担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赶着上的),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前面学的比较好,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有个学生说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时是这样说的:它们相同点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要讲具体怎么变化的就有区别了。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兴,看来他们今天学的比较好。同时,我也暗自为自己庆幸,不是庆幸上的好,而是庆幸课的内容按预计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随我的老毛病——课堂上罗罗嗦嗦。下午教研活动时大家发表了意见,其中那个动画大家讲的最多,我也知道动画做错了,所以已经做了修改,另外大家提的比较多的是后面的总结,大家认为这节课没有必要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这节课的内容就是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但是我却不这样想,首先这部分内容不是我的预设生成,而是非预设生成,学生能想到为什么不趁热打铁比较一下呢?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下节课要专门讲的,在这里为什么不可提一提?学生能掌握不是更好吗?所以,在修改教案时,我决定把这个环节添上去。另外大家还认为这节课光练习说了,没有什么写的练习,光会说,那作业怎么写?没有经历写的练习,学生会吗?我想,这的确是有必要的,所以,在修改教案时也增添了进去。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满满当当,不多不少了。
《反比例》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64页到第65的“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以及成正比例的量,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两种数量保持积一定的变化,理解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的不同数学模型,提升思维水平;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思考、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正比例,怎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呢?
(结合回答板书:相关联、比值一定、y/x=k<一定>)
2、判断下表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表1:成正比例。买的数量扩大,总价也随之扩大,总价和买的数量的比值一定。
表2:成正比例。飞行时间缩小,航程也随之缩小,航程和买的飞行时间的比值一定。
表3:不成正比例。数量和单价的比值不是一定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设疑引入(购买笔记本问题)
(1)(出示表格)谈话:除了观察到这两个量的比值不是一定,这两个量还存在其他关系吗?咋们不妨一起来研究研究。
(2)四人小组合作研究: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3)全班交流。
1、观察表格中的两个量有什么变化?
单价变化(扩大),数量也随之变化(缩小)
2、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
这两个量的乘积总是一定的。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指出:都是用60元购买笔记本
3、这种规律与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有什么不同?
①成正比例的量,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也随之扩大,表3中,单价扩大,数量反而随之缩小。
②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比值一定,表3中,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一定。
(4)谈话:刚才,咋们研究了数量和单价的变化规律,猜一猜,单价和数量是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自学“试一试”上面的一段话,可以轻声读一读,圈圈重要的词字。
(5)交流:学生结合投影说说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2到3人)
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当单价和对应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我们就说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比例的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成反比例的量。(揭示课题)
2、试一试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反比例,请看大屏幕:
(1)(出示表格)学生读一读题目,交流:表格中有哪两种量,他们相关联吗?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完整。
然后指名口答,全班校对。
(2)同桌合作讨论(出示要求)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
算一算: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乘积都是72)
想一想:这个乘积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之间的关系吗?
(这个乘积表示一共运的水泥吨数,每天运的吨数×天数=总吨数(一定)板书)
说一说:每天运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略)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个反比例的'例子,想一想,怎样的两个量是反比例关系?(板书:相关联、乘积一定)
4、用字母式子表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上面两个例子,你也能像学习正比例的意义时那样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意义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深化发展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判断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是否成反比例。
(1)出示题目和要求
(2)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3)再全班交流、评议。
2、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依次交流3个问题
3、根据情况选择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1)出示题目
(2)学生独立思考
(3)全班交流、评议。
4、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反比例?
(1)用同样多的钱购买不同的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
(2)一个人的年龄与体重。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4)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方形的长与宽。
(5)X和Y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机动)
X×Y=5 5×X=Y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生活中有许多成反比例的量,只要注意观察,用心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我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反比例》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创设情境。
教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
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6.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
答案:1.(1)每天运的吨数和所需的天数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2)300×1=150×2=100×3=300(答案不唯一),积都是300。积表示货物的总量。
(3)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变化,需要的天数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积一定。
2.第9题:成反比例,因为每瓶的容量与瓶数的乘积一定。
第10题:50 100 12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51~52页第8、14题。
答案:
2.第8题:成反比例,因为教室的面积一定,而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的乘积都等于教室的面积54m2。
第14题:
(1)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路程和奔跑时间成正比例。
(2)分析:可以通过图像直接估计,先在横轴上找到18分的位置,然后在两个图像中找到相应的点,再分别在竖轴上找到与这个点对应的数值;也可以通过计算找到。
解答:从图像中可以知道斑马10min跑12km,那么1min跑1.2km,18min跑1.2×18=21.6(km)。
从图像中可以知道长颈鹿5min跑4km,1min跑0.8km,18min跑0.8×18=14.4(km)。
(3)斑马跑得快。
第3课时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成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一定)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反比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
4.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
二引导练习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
出示表格。
表一:
路程/千米4080160200320
时间/时12458
表二
速度/每时行多少千米12090604030
时间/时346912
1.说一说。
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
3.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XY=K(一定)
4.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反比例》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记作5.3A)
第二张:(记作5.3B)
第三张:(记作5.3C)
第四张:(记作5.3D)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象的特征我们都研究过了,那么,我们学习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是为了应用。
[师]很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究竟反比例函数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一学。
一、新授:
1、实例1:(1)用含S的代数式表示P,P是 S的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答:P=600s (s0),P 是S的反比例函数。
(2)当木板面积为0.2 m2时,压强是多少?
答:P=3000Pa
(3)如果要求压强不超过6000Pa,木板的面积至少要多少?
答:至少0。lm2、
(4)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5)请利用图象(2)和(3)作出直观解释,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做一做
1、(1)蓄电池的电压为定值,使用此电源时,电流I(A)与电阻R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5—8 所示。
(2)蓄电池的电压是多少?你以写出这一函数的表达式吗?
电压U=36V , I=60k
2、完成下表,并回答问题,如果以蓄电池为电源的用电器限制电流不得超过10A,那么用电器的可变电阻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R() 3 4 5 6 7 8 9 10
I(A )
3、如图5—9,正比例函数y=k1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60k 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其中点A的坐标为(3 ,23 )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表达式;
(2)你能求出点B的坐标吗?你是怎样求的?与同伴进行交流;
《反比例》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创设情境。
教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
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6。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
答案:1。(1)每天运的吨数和所需的天数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2)300×1=150×2=100×3=300(答案不唯一),积都是300。积表示货物的总量。
(3)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变化,需要的天数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积一定。
2。第9题:成反比例,因为每瓶的容量与瓶数的乘积一定。
第10题:50 100 12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51~52页第8、14题。
答案:
2。第8题:成反比例,因为教室的面积一定,而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的乘积都等于教室的面积54m2。
第14题:
(1)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路程和奔跑时间成正比例。
(2)分析:可以通过图像直接估计,先在横轴上找到18分的位置,然后在两个图像中找到相应的点,再分别在竖轴上找到与这个点对应的数值;也可以通过计算找到。
解答:从图像中可以知道斑马10min跑12km,那么1min跑1。2km,18min跑1。2×18=21。6(km)。
从图像中可以知道长颈鹿5min跑4km,1min跑0。8km,18min跑0。8×18=14。4(km)。
(3)斑马跑得快。
第3课时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成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一定)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反比例》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表和图读出其中反映的数学信息。通过具体丰富的实例结合图,感知两个成反比例量满足的条件。
3、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填空
()*()=路程
()*()=总价
每杯果汁质量○杯数=果汁总质量
底面积○高=圆柱体积
师: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已经学过两个量之间可以成正比例的关系,现在就请你判断判断下面的情况。
师小结: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要一个量在增加,另一个量也在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在减少而且这两个量的比值要相同。我们就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二、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同学们来猜猜我们今天可能要学习什么新知识呢?(生答:反比例)
课件出示:反比例(师同时板书:反比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是反比例。
1、加法表
出示:加法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你能看懂这个表吗?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听。(如果生不能回答,师可以问得更细:这个表横着的这一行数是什么?竖着的这一列数是什么?中间的这些数呢?)(指定两个数提问)
师:这里的18是哪两个加数的和?23呢?(生回答)演示:
1、(1)在加法表上,把和是12的方格圈起来
师:和是12时,哪个量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是怎么变化的? 演示圈和是12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说说把这些和是12的圈依次用线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什么图形?
出示:生回答的同时出示:可连成一条直线。
师:这条直线表示的是什么和什么之间的关系?(生回答:加数与加数之间的关系)
2、乘法表
出示:乘法表
师:这是什么表?(生回答)
师:你会看这个表吗?把你看到地说一说。(请生回答)108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演示:
(2)在乘法表上,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
演示圈积是12
师:积是12时,哪个量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化的?
师:把这些积是12的连起来可以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出示一条曲线,生回答后出现字幕。
师:这条曲线图表示的是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师总结: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对比一下两个表:
3、第一个加法表中的这条直线图表示和怎么样?(和一定)什么与什么的关系?(加数和加数的关系)
4、第二个乘法表中的这条曲线图表示积怎么样?(积一定)什么与什么的关系?(乘数与乘数的关系)
出示:思考:第(1)和第(2)中的两个变化关系相同吗?
师:观察这两个图,你觉得他们的变化关系相同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只需要学生回答到不相同就行。如果有孩子回答相同,师追问:哪儿相同?哪儿不同?)
5、探究例2。
师:春天来了,王叔叔打算去爬爬青城山,他有3种不同的交通工具可以选择。
出示三种交通工具图。
师:分别是哪三种交通工具?
出示:王叔叔要去游青城山。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请把下表填完整。(及表格)
师:你能看懂这个表吗?表中出现了哪几个量?上面这一排数表示的是?下面这一排数呢?(请生回答)现在请同学们在书上独自完成表格。(生独自完成)
师:请你汇报答案,并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表制成图来看看。
出示: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思考后说他发现的)
(生的回答需要说到:
1、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2、是怎么变化的?
3、在变化过程中什么不变?)
师:我们把刚才同学们发现的做一下总结。
出示:路程不变,速度快的交通工具所需的时间少,速度慢的交通工具所需的时间多,而且速度和时间的积一定。(生齐读)
6、究例3
师:王叔叔去青城山,怕口渴他带了600毫升的`果汁打算把这些果汁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出示:
3、有600毫升果汁,可平均分成若干杯。请把下表填完整。
师:完成的同学请汇报答案。(请生汇报,师出示正确答案)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表也制成图来看看。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请与同桌说一说。(生讨论)
师:说一说你的讨论结果。(只要正确的就给予肯定)
师:你们能像刚才的练习二那样完整的总结吗?(生总结,教师给予补充,多请几位学生汇报)
出示:果汁总量不变,分的杯数在增加,每杯的果汁量在减少,而且分的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积一定。(生齐读)
师: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绘出的4幅图,如果让你来把它们分分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出示:四幅图(生回答他的分法)
师:同学们把这三幅图分为一类,那我们来看看这三幅图。
出示成反比例的三幅图。
师:刚才我们总结出来了从这三幅图中观察到的变化关系。出示:一个乘数增加,另一个乘数减小;一个乘数减小,另一个乘数增加,而且两个乘数的积一定。
路程不变,速度快的交通工具所需的时间少,速度慢的交通工具所需的时间多,而且速度和时间的积一定。
果汁总量不变,分的杯数在增加,每杯的果汁量在减少,而且分的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积一定。
师和学生一起读后教师总结:我们就说,这两个乘数成反比例。我们就说,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我们就说,分的杯数和每杯的果汁量成反比例。
师:我们已经看了三个成反比例的例子,谁来总结一下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呢?(生回答到哪一点师就在黑板上出示哪一点)最后完成板书。
板书出示: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在减少;一个量在减少,另一个量在增加,而且两个量的乘积一定。
师: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用式子来表示反比例的关系。比如在乘法表中我们可以用一个乘数*另一个乘数=积(一定)速度*时间=路程(一定),分的杯数*每杯果汁量=果汁总量(一定)
如果我们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互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反比例就可以用一个概括式来表示:
师:请你在你的听算本上写出。(让学生在听算本上写出他的反比例表达式)(请几位生叙述)
出示:xy=k(一定)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练一练”1题
课件出示“练一练”1题
师引导:已知什么?题目要求回答什么?
师:请同学们独自填空,并思考后面的问题。(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及问题,回答时要求完整,可多由一些学生回答)
2、补充练习: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5)被减数一定,差和减数。
3、课后思考题
课件出示:课后思考并和同学说一说: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请你说明理由。
1、五一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2、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3、一条绳子的长度一定,剪去的部分和剩下的部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反比例》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习题13.8 1-4
【《反比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03-07
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设计09-29
《反比例》教学反思05-25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03-14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02-21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2-10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15篇02-25
《反比例意义》教学反思 15篇12-17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