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3 16:38:4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以及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了解循环节。初步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计算、借助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经历初步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抽象概括能力,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简便方法读写循环小数。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情景,故事导入

  1、今天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接着把这个故事讲下去。等孩子们讲两遍后叫停,问:你们能讲完吗?为什么?你们又为什么讲得这么齐呀?(引导学生说出:按顺序、重复等词语)

  2、我们的生活和大自然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如:一年四季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像四个季节一样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生活中还有像这样的循环现象吗?请举例(白天黑夜的交替、一年12个月循环、12生肖年的轮回等)

  师:数学里也有有趣的循环现象,今天我们来研究数学里的循环。(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活动2【讲授】

  二.自主探究,获取真知

  1、谈话导入:在动物乐园里,蜘蛛和蜗牛比赛爬行,蜘蛛3分钟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请你估算一下谁爬得快?请你说出理由。

  2、列式计算,检验你的估算能力。请两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练习本上竖式计算。

  3、等板演的同学算到循环两次后叫停,引导学生观察竖式。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题商里重复出现3,第二题的商里重复出现5、4)

  为什么商里会重复出现相同的数字呢?(因为余数重复出现相同的数字)

  如果再除下去会怎么样?(无数个)有必要继续往下除吗?竖式上的商里重复数字出现几次就可以了?(两次) 既然是无数个,可以怎么表示呢?(省略号) (板书:73÷3=24、33…… 9、4÷11=0、85454……)

  不写省略号可以吗?(写了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无数个3、无数54,不写表示后面没有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经过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剪刀各种梯形图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回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简单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出示教材59页例题情境图)这是一个堤坝的横截面,它是什么形状的?想一想,我们如何求它的面积?(学生说想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旧知,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与方向。

  ⊙实践交流,探索新知

  1.转化梯形。

  师:我们已经会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哪种学过的图形?

  学生拿出梯形,小组之间合作,尝试把梯形进行转化,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师:请你们把转化的成果展示出来,再说说转化的过程

  方案一: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预设生

  1: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生2: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3:梯形的面积等于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方案二:把一个梯形拦腰划分为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

  师:在这种转化方法中,得到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发言后师指出: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是梯形高的一半。

  3.推导公式。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平行四边形,还知道梯形与所拼平行四边形的关系,你能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出梯形的面积吗?

  根据方案一引导学生说出:由于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而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与梯形的高相同,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

  (1)请学生说说公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字母公式的写法。

  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则S=(ab)×h÷2。

  (3)请学生填写教材上的问题,用文字和符号两种方式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完成教材59页问题一。

  (1)提问:求堤坝横截面的面积就是求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用到什么公式?

  (2)请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是这一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让他们掌握主动探索、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真正处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新知、旧知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60页“练一练”4题。

  找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量出长度,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完成教材60页“练一练”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上底的根数+下底的根数)×高的根数÷2,就能得到这堆圆木的根数。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精神的体现。练习题的设计,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既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有综合性的题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而且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0页“练一练”2、3题。

  板书设计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各种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明确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图形组合而成,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的计算,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和解题的灵活性;能正确地分析图形。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及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什么是组合图形,能运用“分割法、添补法或割补法”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动画,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出示课件2~3)

  1、观察动画,分析引入(媒体出示由基本图形拼成的房子等)

  师:观察这两幅图画,你发现了什么?

  生:很多的简单图形,组成了很多的图形 [板书:简单图形]

  师:这些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就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 (示课件4)

  2、复习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出示课件5)

  师: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基本图形吗?

  (随着学生回答,按学习的顺序贴各个基本图形)

  问:那谁还记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随着学生回答,在各个基本图形后面写公式)

  师:真不错,看来同学们对面积公式知识的掌握相当扎实。那像这些组合图形,怎么求面积呢?有同学已经有想法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在组合图形后面增加“面积”)(出示课件6)

  (三)拓展方法,发展思维

  师: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它的面积?请把你的想法用虚线在答题纸的客厅平面图中表示出来.再和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动手画图,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

  师:同学们做好了吗?刚才看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能感觉到同学们都很喜欢动脑筋,现在请谁来介绍,小华家的客厅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分别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见下图)(出示课件10~13)

  (四)归纳提高 (出示课件14)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述四种计算方法中,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生:前三个图形都是将组合图形进行分割,然后再进行计算。而第四个图形是补上去一块。

  师:为什么要补上一块呢?

  生:补一块就成基本图形了。

  师:这种方法叫添补的方法,将原图形补充为基本图形,然后求出整个儿图形的面积,然后再减去补充的部分的面积。

  强调:其实不管是用割还是用补甚至是割补,我们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出示课件15)

  师:能找出最简单的方法吗?(是啊,分成的图形越少,计算面积时就越简便,所以我们以后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现在你会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请在答题纸上算出面积)

  汇报交流,引到比较

  现在我们已计算出了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请把你计算的正确答案与刚才同学们估计的数据比较一下,有的估计偏大了有的偏小了。

  (五)归纳算法

  师:刚才我们帮小华计算出客厅的面积即组合图形的面积。现在一起回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过程。

  我们先用割或补、割补的方法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找出计算每个小图形所需的条件,再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六)教学“试一试”(出示课件16)

  理解题意,明确“这张纸板还剩下多大面积?”指的是哪些部分的面积,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还有哪些计算方法。

  (七)巩固练习

  1.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出示课件17~18)

  让学生“观察图形—选择方法—汇报交流”

  2.计算墙壁面积(出示课件19)

  观察图形—选择方法—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师: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但你们的答案和这两位同学一样吗?是啊,同一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但答案是唯一的。

  3.求门油漆的面积

  师:同学们以聪明才智帮小华解决了一个难题,可还得请你们再帮一个忙。(出示课件20)

  师:这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谁来给同学提个醒。

  学生独立算完后指名汇报

  和他方法一样的请举手,为什么你们都选择添补的方法呢?

  师:是啊,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并不是所有的方法都适用的,我们要学会根据条件选择合理的方法(分割法、添补法或割补法)。

  (出示课件21)

  (八)总结

  本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割

  组合图形的面积 基本图形 计算

  填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页例4、例5、“做一做”和练习十五的第8-1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转化的思路,正确解答二步计算的方程。

  2.在掌握ax±b=c和a(x±b)=c的方程解法的基础上,学会找出等量关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二步计算的文字题。

  3.养成分析的习惯,训练严谨的学习态度。 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重点难点】

  1.掌握ax±b=c和a(x±b)=c的方程解法。

  2.看图找出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解下列各方程,并说明解题的思路与解法根据。

  (1)3.8-x=2.9(2)5x=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

  小结:这两道题是最基础的解方程题目。根据等式的性质,就可以求解了。

  2.出示例4的`情景图,学生思考:怎样列方程呢?

  学生相互讨论。

  这道题与以前学过的解方程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学生回答)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解方程。

  板书课题。

  【新课讲授】

  1.教学例4。

  (1)出示例4情景图。

  (2)如何列出方程呢?

  学生讨论,汇报。

  引导分析:先找出题中的已知与未知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等量关系式:图中有3盒铅笔和4支铅笔一共是40支,3盒铅笔+4支铅笔=40支铅笔,已知每盒铅笔x支,三盒共3x支。

  列方程为:3x+4=40

  (3)追问:这种方程该怎么解呢?

  学生尝试解题,然后说出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小结:可以把3x看作一个整体,就是三盒铅笔的总数,再利用等式的性质,左右同时减去4,就将方程变成了我们学过的一般方程:3x=36,然后左右同时除以3,得x=12。

  完整的解题过程:

  解:3x+4=40

  3x+4-4=40-4

  3x=36

  3x÷3=36÷3

  x=12

  答:每盒铅笔有12支。

  学生写出检验过程。

  (4)这样一类方程应该如何解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教师引导小结:先把含有未知数的那一项看作是一个整体,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变成只有两项,再求解。

  2.教学例5。

  (1)出示例5:解方程2(x-16)=8。

  (2)观察、讨论:这个方程能不能利用例4所学的方法解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

  教师引导:可以把(x-16)看作是一个整体。

  学生尝试解题,指定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解方程2(x-16)=8。

  解:2(x-16)÷2=8÷2把什么当作一个整体?

  x-16=4

  x-16+16=4+16

  x=20

  学生完成检验过程。

  (3)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呢?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引导小结:可以先把2(x-16)变成2x-32,及时提问:这一步运用什么定律?(学生回答:乘法分配律)那方程就变成了2x-32=8,再利用例4的方法解。

  学生独立写出解答过程。

  解方程2(x-16)=8。

  解:2x-32=8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x-32+32=8+32

  2x=40

  2x÷2=40÷2

  x=20

  检验:方程左边=2(20-16)

  =40-32

  =8=方程右边

  所以,x=20是方程的解。

  (4)引导学生小结: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先将一个式子当作一个整体,变成了一般方程再利用等式的性质求解,记住解完方程后要检验。

  【课堂巩固】

  完成课本第6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解答过程,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讲解。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又学会了哪些类型的方程?有什么收获呢?

  小结:这节课,我们知道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先将一个式子当作一个整体,变成了一般方程再利用等式的性质求解,记住解完方程后要检验。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五第8~14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图中的哪些信息是解决“共有多少块黑色皮?”这个问题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师: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就必须了解黑色皮的块数和白色皮的块数有什么等量关系?

  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2.请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3.师:大家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4.探究求解过程。

  1)生:我们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可以怎么解呢?

  2)强调: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3)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4)2x-20=4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

  5)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同学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p66 第1题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p66 3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块数x2-4=白色皮块数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这节课由于有了前面的几节课对等量关系的训练,在根据老师出示的线段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方程的求解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反复的请学生说,达到都会的结果。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简易方程的复习分为三部分: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决问题。

  1.重视等式性质的再理解,提高学生解方程的能力。

  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是教材在代数知识上的最大改革。本学期是学生首次正式地接触代数知识,这些代数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相关的代数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与以往的教材中用四则混合运算中各部分关系来解方程的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复习时要结合等式的性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方法。

  2.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提高自主归纳整理的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这部分知识,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并能根据数量关系确定未知量,列出方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简易方程”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简易方程)

  师:同学们请打开教材看一看第五单元的内容,这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老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后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形成知识网络,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回顾知识,巩固提高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完成教材113页3题(1)。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指生汇报集体订正。

  (2)填空。

  ①图书角原来有x本书,被同学借走10本后还剩(  )本。

  ②小芳今年y岁,妈妈的年龄是小芳的6倍,妈妈今年(  )岁。

  ③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分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小组内交流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师:用字母表示数,简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判断。

  ①a×b×8可以简写成ab8。(  )

  ②a的平方等于2个a相加。(  )

  ③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体会代数的思想,巩固一些特殊的写法: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一个数的平方的意义和写法等。

  2.复习方程。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判断。

  ①4+x>9是方程。(  )

  ②方程一定是等式。(  )

  ③x+5=4×5是方程。(  )

  ④x=4是方程2x-3=5的解。(  )

  (3)完成教材113页3题(2)。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请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借助等式的性质理解解方程的原理,提高解方程的效率。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113页3题(3)。

  ①学生审题后同桌交流等量关系式。

  ②根据等量关系式让学生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③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2)解方程。

  10.2-5x=2.2    3(x+5)=24

  5.6x-3.8=1.82×1.5+6x=33

  600÷(15-x)=200x÷6-2.5=1.1

  (3)列方程解决问题。

  ①一辆公共汽车到站时,有5人下车,9人上车,现在车上有21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

  ②小明是5月份出生的,他今年年龄的3倍加上7正好是5月份的总天数。小明今年多少岁?

  ③学校买回来3个足球和2个篮球共90元,足球每个22元,篮球每个多少元?

  ④学校买10套桌椅共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椅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⑤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且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⑥油桶里有一些油,用去20千克,用去的比剩下的油的4倍还多2千克,油桶里原有油多少千克?

  设计意图: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并鼓励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解题策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是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为图案欣赏和绘制图案两部分内容。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通过欣赏教材和生活中的一些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在学生绘制好美丽的图案后,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使每位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的作品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老师的总结性评价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使全体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各种美丽的图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老师收集到了一些图案,请同学们欣赏。(展示图案)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欣赏与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美丽的图案,激发学生探究美丽图案的兴趣,唤起学生制作美丽图案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分析图案。

  (课件出示教材27页上面的三幅图)

  师:观察这三幅图,想一想这三幅图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请学生仔细观察,与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

  2.全班交流。

  预设

  生1:图①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它是利用轴对称得到的。

  生2:图②是由左上角的那个小图案经过向右和向下的逐步平移得到的。

  生3:我认为图②也可以看作由左面一排或上面一排的小图案经过平移得到的。

  生4:我认为图③可以看作一个左右或上下对称的轴对称图形。

  生5:我认为图③运用了轴对称和平移。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制作的图案,往往都是由一个基本图形经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得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进一步明确图案制作的方法,感受轴对称、平移等方法在图案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3.自主动手,操作实践。

  请你在方格纸上继续画下去。(课件出示教材27页中间例题)

  师:先观察第二个图形是由第一个图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得到的?接下来你想怎样画?

  通过观察可以明确:制作这幅图需要用平移的方法,请学生尝试制作,小组展示。

  4.激发想象,自主创造。

  请你运用轴对称或平移的方法,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出示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制作图案,注重培养学生想象与操作相结合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8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突出思维训练为主要目标。

  1.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只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2.重视对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感受成功的快乐。

  3.完成课堂活动卡,把学生的算法进行归纳总结,分类整理,让学生在感受算法多样性的同时,形成归纳概括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引导学生回忆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指名回答各自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观察组合图形的特点。

  (课件出示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组合而成的`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它们分别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呢?(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讲解: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为组合图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估计组合图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教材88页例题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什么图形?(组合图形)

  师:这是智慧老人家客厅的平面图。智慧老人准备给客厅铺上地板,你们知道应该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吗?

  (1)学生估计至少要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2)组内交流估计的方法。

  预设

  生1:把客厅看成长方形,6×7=42,客厅的面积不到42m2。

  生2:把客厅看成边长是6m的正方形,估计其面积是36m2。

  2.实现转化,明确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1)质疑:怎样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估计策略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规则图形,再计算其面积)

  (2)动手实践,探究转化的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①小组合作探究,将探究的结果填在课堂活动卡上。

  ②各组组长汇报本组的转化方法和转化结果,教师进行汇总。

  师:你们是怎样转化的?分别转化成了什么图形呢?

  分割法:

  添补法:

  割补法:

  (3)观察比较,优化解题方法。

  师:在这些转化方法中,哪些方法比较简单、容易计算呢?

  预设

  生:在这些方法中,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比较简单,容易计算。

  师:在进行图形转化时,我们的要求是简单、易算。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9

  教材说明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建议

  1.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1.情境图。

  教材首先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然后小精灵提出问题:“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从而引起学生的讨论:还可以用编号的形式给每个学生编个号码。接下来,教材说明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这样引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结合后面的例1来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然后在班上交流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再来展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广泛存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引出数字编码,使数字编码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和有趣,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当老师提出学生能发现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时,也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2.例1。

  例1是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的功能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由编辑室经常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这个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出,让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呢?接下来,教材用一组连续的示意图展示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先是一个小女孩把信件投入邮筒中,然后邮局(所)把收集起来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能根据每封信上面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再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邮局,最后由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信件。了解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后,小精灵给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你知道本地的邮政编码吗?你想知道这些数字是怎样编排的吗?引导学生来探索邮政编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邮政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所)投送范围内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代号。教材这里呈现了一个标准信封的正面,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448268。它的前两位数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如44表示湖北省;第三位数表示邮区代号,如448表示湖北省荆门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的编号,如4482代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邮电支局的投递局。同样,邮政编码100009表示的是——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邮电局的投递局。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接下来介绍邮政编码作为我们国家的邮政代号在信件传递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通过小精灵揭示:有了邮政编码,机器就能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父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爷爷奶奶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如向邮局工作人员或邮递员咨询、查阅邮政编码书籍等。在学生汇报了收集的邮政编码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吗?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老师再进行补充或总结。这里可以利用教材的示意图来介绍,也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动画动态地展现信件传递的流程。

  学生了解信件的传递过程后,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这些数字又是怎样编排的呢?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收集来的邮政编码的相同点: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或是调查的结果来讨论邮政编码的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如果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一个邮政编码来进行说明,比如学校的邮政编码的组成。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看法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也就是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某个邮政编码给出它的组成,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调查,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然后老师再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说明邮政编码的结构和组成(可配合多媒体课件),最后再结合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了解它的组成后,再让学生试着就某个具体的邮政编码给出具体的说明,比如结合例1下面的“做一做”,再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邮政编码是怎样组成的。

  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下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先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两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还记得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在学生说的同时,教师配以投影展示,让学生注意到图形的转化。)

  谈话: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

  二、新知探索

  (一)呈现实际情境,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师:这里有一个灌溉堤坝的横截面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梯形的面积到底该怎么计算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师:你认为我们该从哪儿入手研究呢?

  (学生思考片刻可能会回答:可以先转化为学过的图形)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梯形,而且需要我们计算它的面积。那么到底该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我有个建议,发挥小组的力量,共同合作探究。

  (二)提供材料,自主探究图形的转化过程

  1、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组全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你们小组的梯形学具,先独立思考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b.把你的方法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共同验证。

  C.选择合适的方法交流汇报。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参与并给以适当的指导。让部分小组上黑板展示)

  3.全班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哪一个小组先派代表给同学们讲解,其他时小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生1:我们小组的方法是用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边动手演示,边说转化过程。)

  生2:我们小组是把梯形沿两腰中点剪开,变成两个小梯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我们取了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因此,拼成的图形是长方形。

  (三)探索、归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介绍了各种方法,现以第一种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为例(实物投影出示),这一个梯形和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怎样推导其面积公式?

  生:梯形上、下底的和等于拼成后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梯形的面积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生: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教师板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师:一个梯形的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生:因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两个梯形,求一个梯形就需要除以2。

  师:请同学们再任选一种转化方法进行推导,验证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刚才的是否一致。

  师: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应怎样表示?

  板书:S=(a+b)h2

  (学生在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安排计算堤坝横截面的面积)

  三、联系实际,巩固运用

  1.试一试

  引入:梯形的用途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都经常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些日常中的问题,计算下列梯形的.面积

  (1)出示篮球场的罚球区图形,请计算出罚球区的面积。

  (2)出示汽车侧面玻璃,要制作这扇门的窗户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有机玻璃?

  2.练一练第1、2、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思考题

  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下图的形状,求图中圆木的总根数,你有几种解答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上课,谈谈你的收获。

  案例分析: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形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

  1.学习策略的变化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中,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内交流选择可行的方法这样三个步骤,完成了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练习题的设计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计算学生比较熟悉的篮球场中的罚球区图形的面积,某些汽车侧面的玻璃面积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事物,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不足之处:学生手中的梯形学具应具有多样性(大小不同;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转化的过程中去体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一条件的重要性。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1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求图形面积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求图形面积的实际经验,针对学生的学情,本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1.通过具体情境提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复习这些知识时,逐步将问题转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也容易引起他们认知上的冲突。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导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知识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平行四边形纸片 方格纸剪刀

  学生准备 硬纸板做的平行四边形 三角尺 剪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公园里的一块长方形空地的示意图:长10米,宽6米。

  提出问题:同学们,公园里有一块空地要进行绿化,你能算出这块空地的面积是多少吗?

  生:10×6=60(平方米)

  师:除了用计算的方法,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得到图形的面积吗?

  生:数方格。

  2.出示空地中间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区域,底边6米,斜边5米,高3米。

  提出问题:这块地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

  3.学生回答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对主情境加以修改,先来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同时又巧妙地引入新内容,激起学生的大胆猜想,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积极性。

  ⊙猜想尝试,获取新知

  1.出示教材53页问题一。

  师:我们会求什么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图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猜想求这块空地面积的方法。

  预设

  生1: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因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也是对边相等。

  生2:把平行四边形的相邻的两边相乘。

  过渡:究竟哪种方法可行呢?我们该如何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2.借助方格纸数一数,比一比。

  师: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用这种方法能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1)请大家仔细观察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数一数。

  (2)得到结论:长是6米,宽是5米的长方形面积时30平方米,而底边是6米,斜边是5米的平行四边形所占的小方格数不够30个,也就是不足30平方米,我们不能用邻边相乘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18=6×3,其中18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6和3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提问:难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吗?我们会求长方形的面积,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图形的面积,这种方法是学生熟悉的、直观的计算面积的方法。同时呈现两个图形,暗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3.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下面我们来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出示课堂活动卡)请大家根据课堂活动卡来完成活动。

  (1)质疑:上面的方法有一个相同之处,都是沿高剪开。为什么一定要沿高剪开呢?

  释疑:只有沿高剪开,才能出现直角,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2)师生共同总结。

  ①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

  ②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面积不变。

  ③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Sah

  (4)梳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师:刚才大家在剪拼的时候,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你们为什么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

  (学生汇报)

  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出的方法,其实就是数学上的转化法。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可以应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使学生在剪、拼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同时也使学生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新课标实验版)五年级上册第79~81页。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平行四边形若干个

  学具准备:平行四边形四个,三角板,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1),引入课题

  师:(1)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2)你们会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3)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5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板第5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这个单元中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下面我们就以这两个花坛为例。课件出示(2)

  二:通过数方格图,初步感知

  (1)你觉得这两个花坛哪个更大一些?

  生1:

  (2)怎样比较两个花坛的大小?

  (3)你会计算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吗?

  (4)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计算出它的面积?

  (5)下面就用数方格的方法在小组内来试一试。课件出示(3)

  (6)最后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7)根据你的.发现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要我们计算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这样就比较麻烦。下面我们不用数方格的方法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课件出示(4)

  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组内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请三个小组的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师:为什么要转化成长方形呢?生:因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教师用课件(5)(6)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7)

  (1)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2)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课件演示(8)

  学生讨论板书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长 方 形 面 积 === 长 × 宽

  ‖ ‖ ‖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板书:s==a×h==a·h===ah

  师:刚才我们已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那么,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几个条件?(底和高,强调高是底边

  四:巩固新知,反馈练习。

  1、课件出示例1(9),读题理解题意。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实践应用(10)

  3、思维拓展

  (1)出示课件 (11),引导学生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

  (3)课件演示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遗憾的地方?

  评析:

  王彬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是在64名学生的大班中实施的,可后,听课老师的一致评价是学生学得扎实,理解的透彻,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效果好。也曾看过上海潘晓明老师执教此课的案例,比较之后,有下列思考:

  一:大班教学中的放与收的问题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提出国成型目标这一概念,即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强调学生自主的思考与实践。在潘晓明老师的课例中,学生直接拿出纸上印好的平行四边形,然后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计算出纸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适时启发、引导。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是开放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也确实是一种挑战,但潘晓明老师执教的班级只有30名学生,对于64人的大班,这样开放的问题会导致一些学生无从下手,教师的指导也必然照顾不全,再加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放”到怎样的程度,如何能照顾到全体,王彬老师的课堂设计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从生活情境中一比大小引入,在学生已有的数方格的经验中先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河搞有关系,为下一步的学习进行铺垫,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学生指向明显,很快通过剪拼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此过程中,有教师的引导,也有学生的独立探索与思考,很好的把握了大班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

  二、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时效性问题

  本课的多媒体课件使用避免了当先许多老师课件使用走形式,无时效的弊病,体现了以下特点:

  1、现实情境的真实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2、生动形象的过程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算理;

  3、丰富多彩的课后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一节好课的标准很多,如何在一节课中既落实双基,又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提升,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很难将这些目标全部落实,但我们可以以某一方面为着眼点。王彬老师的这节课或许能给与大家更多的启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 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教材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些知识的延展,也是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另一方面还能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基本图形的感知和认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些计算图形面积和解决图形问题的方法。但本班学生分析思考能力较差,基础较薄弱,所以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团体合作精神,善于去交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教学目的:

  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参与探索活动,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掌握了多种解题策略。

  3、通过小组探索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合作意识。

  过程和方法:

  1、在解决组合图形面积时,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从而经过比较选择最好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难点: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并解答。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客观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能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决策兴趣。

  教学重点:

  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情况。

  教学难点: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情况,并能够分析实情。

  教学准备:

  白球7个,黄球2个,袋子一只。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今天由宋老师来和大家一起学习,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可能性的有关问题)

  宋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思考,今天我带来了几个问题,想和大家一起研究研究,看看三个大组里,哪个大组给老师的惊喜是最多的。

  点名询问:有可能是你吗? (每组一个)

  从老师的眼睛里看来,每个组同学的精神都很饱满,相信每个组给老师的惊喜是一样多的。

  二、用一个数来表示可能性。

  一)、交流中复习

  1、 出示问题。三白一黄的球放入袋子里。

  2、 问题:摸球游戏,以前有做吗?老师摸一个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结论:可能是白球,因为白球的数量比黄球多。

  也可能是黄球,只是他的可能性小一些。

  追问:摸出什么球的可能性比较大?

  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结论:袋子里黄球和白球的数量有关,白球的数量比黄球多,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就大。

  3、 实践:动手来摸一摸。(请同学来,调节一下气氛)

  二)、用“0”和“1”来表示可能性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老师来处理一下,看:袋子里只有两个白球。

  问:能否摸出我想要的黄球?(生答)

  2、象这样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用一个数来表示,那可以说它发生的`可能性为“?”

  “0”

  小结:发生的可能性为“0”时,表示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3、 如果我想摸出白球,那情况又将如何?

  全是白球。(老师同样请你来用一个数来表示可能性为一定发生的事件,你会用什么数?)

  “1”

  4、 小结:当有些事情一定发生时,我们可以说他的可能性为“1”,当有的事不可能发生的时候,我们说他发生的可能性为“0”。那谁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1”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为“0”。

  老师出题:

  玻璃杯从很高的地方落在水泥地面上,那玻璃杯破碎的可能性为“?”

  太阳每天早晨升起的可能性为“?”

  公鸡下蛋的可能性为“?”

  一粒有1~6个数字的骰子,随便怎么投掷,出现数字“7”的可能性为“?”

  学生举例。汇报

  5、 刚才举了大量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些事件一定会发生,有些不可能发生,也知道用数字来表示这些可能性的情况,下面我们继续来看。

  三)、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情况

  (在袋子里放入一黄一白两个球)

  1、 现在,老师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回答)

  你能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情况吗?(1/2)

  为什么用1/2表示?

  两种球出现的机会是一样的,各占一半。

  2、 很好!那么,现在呢?(老师慢慢放入一个白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还是1/2吗?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交流,商量商量。可能性是几,为什么?

  反馈。黄球的数量占总数量的1/3,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1/3。

  3、 那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呢?(2/3)为什么?

  白球的数量占总数量的2/3,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摸出白球的可能性是2/3。

  4、 如果现在袋子里放7个白球,1个黄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放1个黄球,7个白球,摸出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5、 总结:现在谁来说一说,这个可能性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看有多少球,其中黄球占了多少个,这样就可以直接表示出来了。

  三、 应用可能性解决问题

  1、 练一练2:读题——解决问题——说明原因(红色占总数的一半,所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2、 练一练3:仔细审题——独立解决——小组讨论——反馈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关于可能性的一些问题,那你觉得自己有那些收获?

  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数字表示。

  利用可能性的大小,判断一些事情发生的几率。

  五、综合实践活动。

  讨论的问题。数学书上的乒乓球队发奖与选拔区里的赛事人员。

  如果你是这个球队的负责人,你会选哪个运动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28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0-31

五年级上册数学《摸球游戏》教学设计01-15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设计07-15

数学教学设计08-09

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5-2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总结05-08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2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12-1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