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
(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
(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
(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1、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边》
2、听唱歌曲《银杯》
3、学习有关音乐知识:民歌、长调、短调、波音记号
4、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一题和学习评价二
教学目标: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边》,感受蒙古族歌手的音色特点,认识波音记号。
2、用模唱的方法学唱《银杯》,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艺术特点,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
3、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民歌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1、熟练地掌握波音、滑音的演唱技巧完整地演唱歌曲《银杯》。
2、基本掌握本课有关的音乐知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简短的谈话交流,导入本课的欣赏歌曲。
二、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首先请学生完整的欣赏由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的MV.
2、然后提问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演唱的歌唱家名字叫什么?哪个民族的?
3、让学生自己说说对蒙古族的了解。然后老师做简单补充。(用课件)
简介: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另有一部分散居于新疆、青海、云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人口约六百余万。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音乐文化。首选内蒙古自治区的音乐,说明蒙古族民族音乐,特别是民歌中的长调、短调,民族乐器中的马头琴,在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同长调因其在蒙古族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价值以及其悠长旷达、自由舒展的、优美的旋律而被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三、学唱歌曲《银杯》
1、完整聆听歌曲《银杯》,体会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2、作品分析:《银杯》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的一首祝酒歌。它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是带有舞蹈性质的短调歌曲。歌曲为五声羽调式。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旋律进行,除了级进的进行方式之外,多次出现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这不仅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也突显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朗读歌词,找出歌词中的衬词后,摸唱歌曲两遍。
3、试着用分别用唱衬词句和不唱衬词句的方法,唱唱歌曲,体会一下这一扩充句的作用,然后对歌曲进行分句,进一步仔细聆听,学习一段体知识:
四、乐理知识
1、一段体:由一个乐段构成,因此也称做一段体或一段式。乐段的内部结构多种多样,包括两句式、三句式、四句式、五句式及其他多句式等;也可能是不易划分句读的结构或复乐段结构,最终须有明显的结束(通常结束在主调的主音上作为独立曲式的乐段,内部常有扩展,即乐句长度因内部扩展而有所增加,或加以补充终止,并常加有引子或结尾。一段体曲式通常可作为短小的歌曲(包括民歌〉、舞曲或器乐小曲的结构形式。
2、滑音记号:包括上滑音、下滑音及这两种滑音的演唱技巧。
3、波音记号:包括上波音、下波音及这两种波音的演唱技巧。
五、巩固训练
1、歌曲《银杯》创作背景: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通常主人将斟满酒的银碗托在哈达之上献给客人客人应接住酒杯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主人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之后客人用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第一滴酒弹向天空,蘸第二滴酒弹向大地,蘸第三滴酒涂在自己的脑门上,分别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因此,酒歌就成为蒙古族民歌艺术中重要的体裁之一。这首记录于内蒙古伊克昭盟的酒歌,唱遍了整个内蒙古草原,可以说
是各类酒歌的代表,有人甚至将它称为蒙古族的“族歌”。歌名为《银杯》,是因为蒙古族在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一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而且,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银子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金属,歌名《银杯》有它非常的特殊的含义。此歌在一些地方也被称做《金杯》,这是传承中的正常现象。这首酒歌的情绪热烈、风格浓郁、音调简洁、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适合于群唱。在草原上,《银杯》早已成为酒席间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2、播放歌曲《银杯》MV,欣赏蒙古族歌手的演唱,体验前倚音、下滑音的韵味,学着唱一唱,体验蒙古族民歌鲜明的地方色彩。
3、分小组设计独唱、齐唱、轮唱等演唱形式进行表演,结合“实践与创造”第一题开展活动,巩固演唱形式的相关知识。
六、欣赏歌曲《天边》,学习音乐知识
1、播放歌曲MV,感受、体验、判断蒙古男高音音色与女中音音色以及它们在表现音乐意境、表达音乐情感方面各自不同的作用。可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他们的音色特点和听后印象。
2、学习音乐知识
民歌:
1)概念: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
2)特点:具有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短小精练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等特点。
蒙古族民歌:
1)概念:是蒙古族人民在放牧、养畜以及祭祀礼仪、节日庆典、婚宴等活动中创造的歌唱形式。
2)分类:蒙古民歌按照体裁分类的方法可概括为长调和短调两类。
3)特点:蒙古族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为:
音阶:蒙古族民歌多为五声音阶,也有少量七声音阶的。
调式: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
旋法:蒙古族民歌的旋律线条经常呈抛物线形,即一个乐句或乐节的高点常常位于中部。
另外,在蒙古族民歌中,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的大跳经常出现,八度以上的大跳也并不罕见。音程较大的跳进,也是形成蒙古族民歌开阔、稳健、剽悍性格的主要因素。
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也称做“长调”。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主要特点如下:
1)长调具有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多大跳音程、尾音拖长,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的特点;
2)长调的旋律,基本以五声羽、宫调式为主,唱词是格律自由的四句体,曲调是具有对比、并置、呼应关系的上、下句体。第一乐句为上句,第二乐句为下句。上下句的单段体结构民歌,在我国各民族民歌中非常多见;
3)长调歌词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4)演唱长调时,真假声相结合,并常用颤音及上滑音作装饰;
5)长调的伴奏乐器以马头琴为主,在有条件或音乐会上表演时,则常辅以其他民族乐器,如笛子、三弦等。
短调:是指字多腔少、结构短小规整、节奏整齐匀称、具有叙述性特征的蒙古族民歌。短调民歌在蒙古族的音乐生活中曾占有主导地位。短调种类:狩猎歌、叙事歌、部分舞蹈性的宴歌、情歌和婚礼歌等歌种都属于短调。短调的特点:曲调较长调显得短小,音域也相对窄一些,但仍有蒙古族音乐中具有特征意义的大跳音程。
3、完成学习评价二。
七、课堂小结:简单总结本科所学,下课!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一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2.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3.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
4.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5.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3.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二、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草原在黎明的鞭声中醒来。第二自然段写牧民们赶着羊群奔向划原。第三自然段写牧羊人在远处放牧的情景。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想像,以加深课文内容的感受。
二、教具安排:
插图、卡片、生字卡、田字格
三、教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认识新偏旁(二)重点、难点、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这一学期,我们学过《小池塘》、《春到梅花山》之后,知道了什么?
(春天来了,农村的池塘美了,梅花山梅花盛开,也很美
2、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再到草原去看看,那里春天的早晨怎么样呢?
(板:草原的早晨)领读:
师:我国的内蒙古及两部黄土高原,有杂草丛生的大片土地,间或杂有耐早的树木,适应放牧牛羊。
3、说能说说记住“原”学的办法。
(教“厂”字头)
二、初读指导:
1、引导看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牧民们骑在马上,挥舞着鞭子,羊儿蹦跳着向前奔)
另一幅图上画了些什么呢?
(牧民们骑在马上,照看羊群;一群群羊儿在草地上吃草)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①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②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3、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读一节
出示啪、鞭、打破、黎明、宁静、铺满、新绿
这些词中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交流
小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宁静:安静
新绿:刚刚出现的绿色。
②指名读第二小节
出示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无边的草原,牧民们跨上骏马
交流:“无边的草原”说明草原怎么样?(草原大,看不到边)
“牧民”是牧区中靠畜养和放牧羊,牛生活的人。
“骏马”指好马,走得快的马。
问:“牧民们跨上骏马”是什么意思?
(3)指名读第三小节
出示生字词:远处,飘动。
(4)复习巩固生字词
①认读
②结合认读生字教新偏旁
三、作业
1、读读,写写下面的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想想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写出下列新偏旁的字:“扌”字旁 ( )
“文”折文旁( )
“厂”字头 ( )
3、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另写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课文,另写生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卡片,指名认读词语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工 远处 飘动
(2)听写,说出“处”“牧”“原”的偏旁
(3)指名朗读课文
四、精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
①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事: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季节:春天 新绿铺满草原)
时间 早晨 黎明
②口头填空:
鞭声打破 宁静。 草原醒来了。
(3)自由讨论并交流:“草原醒来了”,是什么意思?
(春天来了,天气转暖,草也露出了新芽,就好像草原睡了整整一个冬天,现在醒过来了)
(夜,静悄悄的`,草原也跟着人们一样睡着了。早晨,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草原由静到动,就像醒过来了。一样)
指导:响亮、黎明、新绿。
2、第二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板书:羊儿牧民)
②再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
羊儿涌出了圈门, 奔向 草原牧民们 ,追赶那 。
③交流:一只只:羊儿多
蹦跳着:羊儿欢快
无边:草原大
跨上:牧民怀着欢乐的心情
④这一段写羊儿多,牧民欢乐,感情朗读。
3、第三自然段
①只有一句话,谁会谁读
②写草原上羊儿多,牧民欢乐
③作者为什么说“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
(羊、云都是白色的,并不断移动,它们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鞭声
; ( )草原
( )羊群观点 ( )清香
2、照例子填空:
一( )春雷 一( )气
一( )白鹅 一( )小船
3、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
学写新字词
完成有关练习
二、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写好生字
三、教学难点:
认真书写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词
草原 打破 新绿 无边 牧民 远处 飘动
五、部诵指导:
① 的 ,打破了 。 草原醒来了。
② 羊儿 圈门, 奔向 。牧民们 ,追赶那 。
③ 羊儿像 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
练习背诵
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
无 打 处 民 动 牧原新
指名认读
3、仔细看田字格内的“打、动、牧、新”,比较在结构的安排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
打:左高右低
动:左低右高,下面也不齐平。
牧:左右两部分一样高
新:左右两边上面齐平,右边“斤”的竖拍长。
无:独体字
处:半包围结构,第三笔平捺
与“外”相区别
七、作业:
练习描红
各自练习写生字,难写的多写几遍。
板书:
5、草原的早晨
羊儿 牧民
一只只 涌出 跨上 追赶
一群群 飘动 歌声
(多) (乐)
教后小记: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录像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课上并没有立即就让学生看录像,一面是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通过读书,让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进行质疑,这时,录相的加入让学生的疑问与图像相联系,把观察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示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5
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和本文包含的深刻哲理。
能力目标:
迅速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兵教兵、将教将”的洋思教学法。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是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家乡,他对草原充满了热爱。今天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草原,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吧。
朗读课文,每位学生读一段,教师进行评点。
一、出示学习目标(一)(时间10分钟)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交流鲍尔吉·原野的主要作品。
2、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云杉 长鬃 摩挲
瞭望 辽远 冥想
二、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
1—6自然段将都市人与草原人观察景物的特点与方法作对比,得出草原的.景物特点:景随步移,辽阔得让人眯起眼睛。
7—10自然段 写草原的草给人的感受。
13—15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时间10分钟)
阅读课文1—10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句子。
(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2、草原的草有什么特点?
(单一色的绿,在阳光下幻化出多种色调。)
3、与航海者相比,草原与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壮阔,单一中呈现丰富。不同点:可以接触)
4、为什么“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自由感,第二个感觉不自由
(自由主要突出草原的辽阔与伟大,不自由是指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四、出示目标(三)(5分钟)
读课文13—15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表现作者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2、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是一种洒脱的心态,对金钱荣誉和地位毫不计较;对人生坦然自若,毫不张扬,永远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小结:作者从小在草原上长大,草原辽远苍茫的美景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的人生态度非常洒脱,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五、当堂检测(15分钟)
1、給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迥然不同 咆哮 摩挲 摩挲 冥想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3、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目标设置明确,在朗读中感悟草原与城市、大海的不同,学生领悟到了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感情。课堂气氛很活跃,书声琅琅,当堂检测效果很好,但学生对本文的哲理不容易理解,需要老师结合草原的环境加以点拨。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教学重点:
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有关草原的歌曲、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生简单介绍景点)那你去过大草原吗?老师也没有去过,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录像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好不好?(播放录像,学生欣赏)注意:录像不重复,要短、美,有什么话想说?(?)师:正像同学们所说,辽阔的草原的确是景色迷人、令人神往,难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来
到大草原,就抑制不住满心的喜悦,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悟,那么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草原》。(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思路
课文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草原都写了哪些内容?
(生自由交流)
师总结:是啊,文章既写了草原的景,还写了草原上的人。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草原的美丽景色。
对草原景色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哪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出草原的景色特点?
(生自由交流:一碧千里、无限乐趣??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词语你觉得哪一个最合适?为什么?)怎么样同学们,他说得有道理吗?(板书:一碧千里)
那你是怎样理解“一碧千里”这个词的?
从同学们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草原大而绿的特点。
(1)谁能从文章中找到这句话,给大家读一读?
(出示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找的很准,读得不错,请坐。谁再读?(?)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茫茫”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生交流)
师:其实老师读书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个时候,查一查字典就会帮我们的大忙。
字典中对茫茫一词的解释是:空旷,分不清边沿。(课件出示)并不茫茫,也就是并不——空旷,那我就不理解了同学们,这样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作者却说“并不茫茫”、“并不空旷”,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的第一段,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如果找到了,就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开始吧!
(2)出示句子: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哦,你从这部分文字中体会到“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好,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谁再读读?你能告诉大家这句话写了哪种景物?(羊群)
那作者是怎样描写羊群的美的?(像白色的大花)
师:作者把羊群比作大花,这叫——比喻(生),对,形象的比喻让我们体会到了羊群的美,这句话中还有一个比喻,谁给大家说说?(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这点你都能看出来?真不简单! 小结:其实,老舍先生就是抓住了羊群和草原的特点,把它想象成大花和绿毯,既生动又贴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也像作者这样想像一下:
如果把草原比作辽阔的大海,那这羊群就像是大海上的-------- 如果把草原比作广阔的天空,那这羊群就像是天上的-------
这样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这么美的句子,能
读好吗?能—— 那自己试试,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 生读,师及时评价(谁能读得再美一些;)
这个同学“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读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羊儿在小丘上上下走动的影子。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 谁还想读? “走到哪里都像”读的真好!能再读一遍给我们听听吗? 来,孩子们,咱们也这样试一试。
这么美的句子,不想背下来?(生1生2)非常好!
师总结:是啊,走动的羊群给无边的大草原带来生机,的却让人感受到: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除了羊群,作者还写了哪些景物?
(3)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 引导:这句写了哪种景物?你觉得小丘的美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柔美)(点击课件)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的?(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
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我们平时画画时经常用到。渲染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文下的注释。(生读)
见过中国画吗?(出示课件)这就是用渲染技法画出的一幅画。也因为只用渲染,所以那种绿色才能-----(点击课件)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
这也是解释词语的一种方法。
这样一种透明的绿色,和天边的云融合在一起,多美的一幅风景图啊!(出示图片)来孩子们,看着这幅图,轻轻读读这句话。
想象着刚才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再次轻声读读这句话。
谁给大家读读你的体会?(抽生读,齐读)(点击带图的句子) 生读,师评价:“那么柔美”读的真好,真有一种柔美的味道。 翠**&流,轻轻流入云际(课件变色)读得不错,让我都不敢大声说话,生怕破坏了这种宁静的、流动的美,愿意把这部分再读一遍吗?
来,同学们咱们也试着读一读。
谁愿意再来读一下?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让我们体会到:线条柔美的小丘,独特而奇丽;上下走动的羊群,生机又有活力,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幅多么和谐唯美的图画!(出示草原图)所以,老舍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出示齐读)
同学们,举目远眺,我们看到了走动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抬头仰望你又将看到什么呢?
交流:(出示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外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那里的天指的是哪里?那蓝蓝的天空和我们这里相比较有什么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情感目标: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教学用具: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二、看图感知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三、初读课文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四、细读训练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五、写字教学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二、背诵指导 1. 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 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 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 练习背诵。
三、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 指名认读。 3. 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四、作业 1. 练习描红。 2. 各自练习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 背诵课文。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导读”部分的内容。
1.学生自读,说说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些什么?
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2.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西部草原,去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风俗民情。
一、新课导入
1.欣赏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一首歌唱草原的歌,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去过草原吗?你对草原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草原的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草原的文章,板书课题:
1 草原 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3.【简介作者】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吗?(板书:美)
师:草原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板书:风光(景色)美人情美)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展示读。
2.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
品读句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清鲜、明朗的准确。
品读句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草原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积累词语: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品读句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出示草原图片体会“柔美”的感觉。
知识拓展:中国画(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
品读句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说话练习:用“既……又……”说一句话,能连用两次更好。
品读句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师: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画面欣赏音乐《天堂》
3.师小结: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记忆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围绕草原写了哪两部分内容?(草原景色美,草原的人美)
欣赏草原风光图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
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另一个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并说说你是从哪个句子、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2.品读句子。
幻灯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
1.师: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进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想: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用哪个词?(板书:热情好客)
3.品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4.交流讨论。
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出示图片体会“襟飘带舞”──师:瞧,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体会写法:在这里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将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句2:奶茶倒上了,……手抓羊肉。……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还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师: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体会句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也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留连不已,难分难舍。
5.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与句子。
四、总结全文,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款待客人,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表达方法。
2.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
2.预习《丝绸之路》。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和老舍先生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里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请大家一起跟我写课题:17、草原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课文条理。
1.检查生字认读情况以及课文朗读情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生字词:骏马 渲染勾勒襟飘带舞拘束 羞涩摔跤鄂温克: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和黑龙江讷河市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哪些方面?(板书:草原风光民族风情)
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师: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我喜欢这句话,我来读一读:“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师:(板书:一碧千里并不茫茫)你读得太好了。你能不能给大家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在我眼前是绿色,远一点的是绿色,再远一点的也还是绿色!草原非常辽阔,放眼望去,草原如同一张巨幅的绿色绒毯,一直铺到天地相接的地方。
师:我们都要像他这样读书,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视线模糊不清。
师:还记得这首诗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是写草原,为什么一个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好,先不着急回答,看看能不能在接下来读书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来,接着读你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这句话:“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我满心的愉快。”
(学生读书,将“清鲜”读成了“新鲜”)
师: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就有一个小地方读错了,大家发现了吗?
师:“清鲜”和“新鲜”区别在哪里?
生:“清鲜”和“新鲜”都有新鲜的意思,但是“清鲜”比“新鲜”更多一层“干净”的意思。草原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不一样,因为没有污染,所以更干净。
师:是呀,一踏进草原,顿时感到全身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都在贪婪地呼吸这清鲜的空气。来,同学们,我们把这种“高歌一曲”的喜悦读出来。 (学生齐读)
师:草原的天空是那样明朗,它让视线变得更清晰。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很深,接着读。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老师也很喜欢这一句,就是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讨论。
生:就好像是一杯水,倒满了就会流出来一样。草原就像一杯水,绿得像要流出来一样。
生:“翠”字让人感觉特别的通透,相比之下,“绿”显得死板。
师:嗯,有点感觉了。《翠鸟》这篇课文还记得吗?联系这篇课文,老师也比较了“翠”和“绿”,感觉“翠绿”比一般的绿更鲜亮,更有光泽,绿得更丰富更饱满,绿得好像都快要流淌下来(流淌的手势)。班上有学过国画的同学吗?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用绿色渲染”吗?
生:当我画国画时,用颜料在纸上渲染的时候,我发现颜料在纸上向周围慢慢扩散……
师:什么纸?
生:宣纸。
师:接着说,当你在宣纸上用绿色渲染的时候,你会发现什么?
生:我会发现绿色慢慢地向周围渗透。
师: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请你们轻声再读“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看看这“轻轻流人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我想象当中,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是那样的鲜亮、充满生机。
生:我觉得那些草原就像波浪一样连绵起伏。
师:你的朗读让老师想起了古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真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呀。老师也想读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是呀,这哪里是绿色在流动,这分明是生命的泉水在流淌。(指板书)难怪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读书就要这样去读,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用想象去补充,读出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
生:我有一个问题。
师:(意外)你说!
生:既然“碧”与“绿”都是绿的意思,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师:你很善于提问题。来,找一找,在第一自然段中有哪几个词都是表示“绿”的意思?
生:(在书中找)“绿”“翠”“碧”。
师:你们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避免总是用一个词,有变化,读起来好听。
师:老舍先生真不愧为语言大师呀!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四面都有小丘……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师:绿色与白色的搭配,多么清新明丽、自然和谐的图画呀!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说“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于此情此景,老舍先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全班齐读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同学们,当你置身于草原这样的美景之中,你想说点什么呢,你又会做些什么呢?把你最深的感受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好吗?
是呀,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音乐想起,稍停开始齐读。(出示课件配乐感情朗读)。
7、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品读课文,感受草原的民俗风情。
师:草原独特的风光,孕育了具有独特性格的蒙古族人民。现在我们就走入草原,走进蒙古包,去了解那里的民族风情。
师: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在这几个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汇报。
1、草原很大。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出示课件)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①你怎样理解“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②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感受草原的辽阔。
2、热情欢迎客人。
(出示课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师:如果你认为这段能体现出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肯定是某些词或某句话打动了你,能结合具体的词语或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吗?
抓住“飞“、“襟飘带舞”、“立刻”等关键词。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我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同位俩表演场景,感受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心情。)
(五)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师:奶茶倒上,奶豆腐摆上,敬酒──回敬──再回敬”美丽的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些羞涩的给客人唱民歌。草原人民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与客人一起联欢,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出示课件)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此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师:是呀,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真是: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总结结束: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永远和睦。让我们再次朗读体现蒙汉两族人民心声的话语:(生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
一.借助媒体,进入美的'意境
利用多媒体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特殊功能,可一下子把“草原风情”——草原上的精华景点场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农村的孩子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导入时,通过用多媒体播放草原风景图,再配上一首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整节课的教学,我始终把学生与自己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坚持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自己则扮演一位聆听者、鼓励者、指导者、参与者,把学习、感悟、想象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大胆地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力求将自己与学生摆在民主平等的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
三、启发想象,联想美的画面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根据积累语言文字想象的画面,唤起学生的直观表象,教学“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一个从语言到表象的体验过程,因为美的本身是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把语言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存在的不足:
1、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过细,以致教学中时间比较仓促,最后有些“草草收兵”的感觉。比如对重点语句中“渲染”和“勾勒”的理解,时间用得过多。
2、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我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急于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以,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枯燥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10
一、引言:(图片欣赏),说感悟。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二、认定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字词。
2、熟读课文,勾画最能表现草原特点以及作者独特感受的词句。
3、研读课文,具体谈谈你对草原特点及作者独特感受的理解。
4、品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草原独特感受的。
三、引导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完成预习任务四项(字词、作家作品、文章大意、勾画关键句、阅读疑问)。
2、我不认识的词语:
3、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二)课堂学习:
1、预习检查:
注音:
1)鲍( ) 前瞻 ( ) 簇( )立 迥( )然不同 摩挲( ) 面颊( ) 长鬃( ) 翡( )翠 嘤( )衣襟( )咆( ) 哮( ) 冥( ) 想
2)根据课文补充完整下列词语。
景随( )移 ( )然不同 ( )不足道宽厚( )慈 起伏无( ) 凝立( )想
3)文常填空: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 )作家。著有《 》、《 》、《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他的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方家评论说:豪放、幽默、睿智、雅洁、细腻,皆是鲍尔吉·原野作品的特色。草原三剑客,他们是歌手( )、美术家朝戈和鲍尔吉·原野。
反馈,评价,明确: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来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百变人生》、《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 他的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方家评论说:豪放、幽默、睿智、雅洁、细腻,皆是鲍尔吉·原野作品的特色。
2、合作探究:
朗读课文:
个别读——自由读——师范读
边读边画:画出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的.感受的句子。
小组合作,分工。小组交流、反馈。明确:
草原特点:①辽远而苍茫②看不到与看不尽③在单一中呈现丰富④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⑤可以接触
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1)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2)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3)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
(4)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5)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
渺小与微不足道。
(6)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研读课文:
读第11段思考齐:
1、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小组合作,分工——单数组完成问题1,双数组完成问题2。小组交流、反馈。
明确:1、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
2、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草原的博大。
品读课文:
文章为了表现草原的特点和自己的感受,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和同学探讨一下他们的作用。
小组合作,分工——单数组完成问题1,双数组完成问题2。小组交流、反馈。
明确:
对比:
1、都市景色和草原景色的对比 ,表现了草原:辽远而苍茫
2、草原和大海的对比:
大海:观者在岸边,景色受到限制
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草原的内涵更富有直观性
3、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引入作者的感受:“城里的人大睁眼睛看草原”城市人是在“ 寻找”草原 ,牧人,却是在“ 享受 ”草原。
四、精讲点拨:
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1、整体感悟,把握景物的特征。
2、细读课文,勾画关键描写句,细心品味名词(景观意象)、动词、形容词(景物特征)的妙处。
3、发挥想象,描述景物,体验感悟。
4、勾画抒情议论句,结合作品创作缘由及作家经历,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感情。
景象——意象——意境
五、达标测评:
1、每组有一个读音不正确,你能找到吗?
(1)穹庐(qióng) 局促(cù) 瞭望(liáo)
(2)前瞻(zhān) 面颊(xiá) 渺小(miǎo)
(3)簇立(chù) 迥然(jiǒng)翡翠(fěi)
2、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有关草的古诗词或成语,说出来,和大家交流。(明确)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明月楼高谁独倚,君忧天下芳草青。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六、总结提升:
1、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草原的特点和“我”的感受
【草原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08-21
草原教学设计06-18
草原教学设计10-01
草原教学设计11-07
《草原》教学设计09-11
草原的早晨教学设计06-21
草原上教学设计05-23
人教版草原教学设计09-19
《草原赞歌》教学设计06-15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