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依据
1、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第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
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2.能力目标
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义。
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认识科举制的罪恶,了解其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
教学重点
1、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2、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认识范进所处的典型环境。
2、探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人格的.解构。
教学方法
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赏读法
学法指导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科举制度,《儒林外史》及其创作背景,阅读《儒林外史》其他章节,与课文联系起来思考。
课时安排
3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资料介绍相关内容,互相补充。
学生概括,互相补充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学生从文中找出人物前后变化,分析众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人物刻画的方法以及精彩之处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
学生将片段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发现艺术手法上的共同之处。
(二)相关资料
学生介绍吴敬梓、《儒林外史》,老师补充。
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科举制、八股文。
(三)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听读课文,正音正字。
2、概括故事情节
概括故事时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即可,一个中心事件: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两类人物变化:范进和周围的人们,包括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围绕范进中举,讲述中举前后个人的变化。
3、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范进中举,是喜还是悲?”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感知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1、范进中举,是喜,还是悲?
喜——经济状况好转、社会地位提高
悲——35年挣扎的悲哀,受科举摧残至深
总结人物形象,范进是一个迂腐而又虚伪世故,被科举扭曲了灵魂的读书人。
(多媒体显示,补充“周进”片段)
※不仅范进中科举之毒,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都被科举所戕害。
2、我看众生相
(1)小说中,范进喜极而疯,仅仅是读书人的范进“失常”吗?他周围的人是否都是“常态”呢?
分析众生相
胡屠户:前倨后恭
众乡邻:漠不关心——热情帮忙
张乡绅:不识范进——送银赠房
(2)补充“周进中举后”片段
※不仅是范进周围的人变化大,而是整个社会太功利,反映的是社会的悲哀。
小结:病态的科举制度,病态的读书人,病态的众生相,病态的社会。
(三)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赏析讽刺艺术。
1、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刻画最为精彩?
2、小结:文中作者都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学生列举)
对比,夸张,细节——讽刺艺术
(四)拓展延伸,感受名著魅力,充分认识科举制度的危害,体会讽刺的艺术效果
多媒体显示“严监生将死”片段。
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动作、神态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吝啬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里一个不朽的形象。
和《范进中举》一样,“严监生片段”主要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
文章为我们展现了范进等人的丑态,鞭挞了封建社会期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事态,对我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有重要意义。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是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对社会文明的严重侵害,值得我们深思。
(六)布置作业
1.请设计一个场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反映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并且用到本文运用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3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文章,感受名著魅力。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背景】
自科举制度开始,读书人便有了强烈的读书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挑灯夜战为光宗耀组,读书人忙得不亦乐乎。随着封建专制的不断强化和日趋酷烈,科举制度堕落成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自由和创造精神的桎梏。范进中举发疯,就充分暴露了封建专制的黑暗和对国家民族的残害。
范进发疯是必然的。本文的学习让学生会对鲜明乡形象的人物语言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六下深刻印象,会认识猥琐而悲哀的范进、粗俗市侩的胡屠户、以及张乡绅众乡邻等各自不同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我们既要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与陈腐,又要看到我们所出社会的光明和幸福。摆正我们的进取心态,高扬自己的理想大旗,创造出属于自己也属于社会的幸福乐园。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全社会的毒害,使自己受到启迪和教育。
【方法、手段】
跳读、精读、讨论(结合课件)。
【主要过程】
1、介绍封建科举制度,导入新课。
2、快速浏览课文,捕捉文中信息。
3、赏读细节,品味人物性格。
4、评价范进及其科考历程。
5、想像范进中举后的语言、神态。
6、小结。
7、作业。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师: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古代大凡能求得功名必须苦读后经科考后才能成为“人上人”,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介绍古代的科考制度?
生:很麻烦,先初试取得资格,再乡试、会试而殿试。
师:的确。但仍有不少读书人对此趋之若骛。让我们今天看看本课中大喜大悲的人物:范进。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将自己觉得好笑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快速浏览,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你觉得哪一处最好笑,说一说再想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生:笑范进的猥琐,笑胡屠户的粗鄙。
师:作者只是要笑范进、胡屠户吗?
生:不是。是要我们认清当时的社会制度对人的摧残和迫害。这都是社会造成的。
师:对。这正是本文的主旨。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和鞭挞,反映了他愤世嫉俗的感情。那我们来讨论讨论范进这个人物吧。
生:他很可悲,考到50多岁,在一棵树上吊死,实在不可取。
生:他也让人敬佩,他十年寒窗苦读,家里又不支持他,无经济来源还坚持到最后,终达目标。
师:请大家把范进、胡屠户、张乡绅所说的话分三组仿一仿,中间再结合点人物的动作、表情等。
(过程略。)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讨论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言、动作?各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生:范进中举是悲哀,他会成为封建统治忠实的维护者。
生:胡屠户说话虽尖酸刻薄,但他是长辈,说话难听了些,目的是为了激励范进。这是在教育孩子。不过手段方式不好。
生:我家长可不这样教育孩子。
生:胡屠户是一个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小人。
师:大家再想想,范进中举后会有什么样的言行心态?
生:跷二郎腿、钓一支香烟、写文章……
生:会体察民情,为百姓做点实事……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请发挥想象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老师巡视。)
师:大家写的下课交上来。现在同学们能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吗?
生:学以成才,报答父母。
生:考大学,将来为国服务。
生:出人头地,做事方便。
师:好。通过本课学习,大家收获不少: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也知道描画人物的方法,还明白了读书的目的。希望我们大家摆好心态去奋发努力,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人才而奋斗。
【教学反思】
“教师非谓滔滔不绝地说,学生默默聆听,而在于引导启迪。”老师要改变角色,学生在平等、自主中浑然不绝地感受知识的甘甜,悄然实现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从而在感兴趣的方法中自主学习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所以,注重调动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范进中举》的作者在其作品中还表现了一定的思想情感。因而我必须引导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摆正读书的心态,让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受到熏陶。注重情感与思想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
本课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两个问题上大胆叙说,培养了学生对人事物的看法,树立了优良的读书观,同时也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也存在缺点。如学生练笔仓促,说明本人在课堂上对此类问题投放的时间过少,也就是还不够重视课堂上的训练。今后一定加强改观。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3
一、问题设计要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感兴趣,才能产生求知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而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灌输占课堂统治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听讲,人云亦云,问题意识很难得到培养,探究问题的动力也就无从产生。所以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设置问题,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范进与孔乙己穿越时空,在某年某月某日邂逅,他们相见后会谈论什么内容的话题”,有的学生说他们会谈论各自的人生,各自科举考试的经历,以及各自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并发表感慨等。接着,教师让学生就这一话题在小组内进一步进行讨论。由于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讨论非常热烈。然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扮演孔乙己和范进,对二者相遇后的对话情景进行设计与表演。这样,学生要对两篇小说的历史背景进行探讨,对孔乙己和范进的人物性格进行比较与分析,才能在表演中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在表演中学生间需要密切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在表演中配合默契。可见,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二、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由简入繁,步步深入,让学生品尝到探究问题的成功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执教《变色龙》一文,教师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小组合作探究:奥楚蔑洛夫是个什么性格的人?奥楚蔑洛夫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奥楚蔑洛夫始终处于善变的状态,但是始终未变的是什么?奥楚蔑洛夫为什么如此善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这些问题的设计难度呈阶梯状提高,小组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参与探究,各类学生都可以有所收获。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对前面两个问题的探究有所思考与感悟,在后面难度相对较大的问题的探究中,可以与优秀生交流而得到启发,而中上层次的学生可以通^对问题的全面思考,更深入的理解文本,与文本的情感达成共鸣。
三、问题设计要富有启发性
实践证明,学生通常对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感兴趣,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也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产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如对《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传统的课文分析认为胡屠户是一个贪婪、爱财和趋炎附势的人,在课文分析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定位重新进行了探究,教师向学生提问,胡屠户真的是如此卑鄙的小人吗?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从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这个角度来审视,他是个称职的岳夫,因为不管谁做范进的岳父,都会对这样一个只会死读书而不会生活、不能养家的女婿,而恨铁不成钢的。有的学生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当屠户呢?这时,又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再读课文,学生们才真正认识到:胡屠户也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分子,在胡屠户眼中,范进中了举才是最风光的,才是最有前途的,而范进没有中举,就是一个无用之人,被人看不起,这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走科举考试这一条路……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以及学生的质疑、解疑,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理解,激发了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问题设计要具有探究性
合作学习的过程其实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提升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藤野先生作为鲁迅先生的老师,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关心学生学业,这本身是一位教师应该做到的事情,应该尽到的本职,为什么能够得到鲁迅先生如此的崇敬呢”,教师就此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再读课文,深入分析后认识到: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而藤野先生却把中国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平等对待,抛弃了民族偏见,他是一位具有国际大视野和世界胸怀的教师,理应受到人们的崇敬与爱戴。对问题的探究可以使学生走入课文深处,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4
《范进中举》是一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的: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制作:邓湘云)
教学环境: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2课时
1、创设情境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2、明确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协作学习
①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BBS交流。
②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1)、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2)、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3)、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4)、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5)、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6)、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7)、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4、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BBS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根据当时的记录和回忆,写下了这篇课堂实录,做为日后参考和教后反思。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在学习前要做的准备)
1、全班以3人为单位划分小组,小组实力平均;
每个小组中有三个角色选择
信息处理员:负责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信息发布员:负责将小组结论和作品发布到讨论区
创意小作者:负责组织语言,写好小组结论总结和课堂习作。
2、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和方法:小组成员一起学习,交流协作,对自己和伙伴的学习过程都应该
真负责,积极合作。强调只有以小组为单位达到教学要求才算达到了学习目标。
3、预习课文
实验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因为在教学中,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更多可能。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安排:
(1)为划分好小组,教师首先要求课代表根据班级同学的情况,平时表现划分小组,尽力做好能力平衡,因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讨论协作更加实际(如果分组能力不平衡,则会导致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小组认真完成任务,而其它小组无所事事),而且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于探索。在小组的代号上也颇费了一点功夫,最后确定了奋进号、挑战者、探索号、神州号等20多个小组代号。在学习之前,利用心理暗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进入网络教室,学习课文之前,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指导很重要。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了解为什么采取这种网络学习方式。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四位猎人去郊外狩猎,他们来到狩猎区,猎人甲突然兴奋的说:看!那里有野鸭!猎人乙是个身手敏捷的好射手,他定睛一看,屏住呼吸,举枪就射,清脆的枪响过后,一只野鸭坠落在远处的草地上。此时,猎人丙也带着猎狗前往那个方向找寻猎物去了,等了一会儿,他带着刚才射中的野鸭回来了。猎人丁则升起篝火,将野鸭做成了美味的佳肴。正当大伙分享今天的胜利果实的时候,猎人甲突然提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四人谁的功劳最大呢?同学们,你们认为呢?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各有不同,但都是集中在认可某个猎人的功劳这一答题思路上,经过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位同学提出了特别的想法:四个人功劳一样大,因为这件事是依靠四个人分工一起完成的。(我认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边听边在不断寻求与其他人不同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其它同学对这个回答感觉有点意外,小声议论起来。我暗喜,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教师:很好!同学们,合作交流是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可缺少的能力,它可以让工作学习更有效率。今天我们就要运用这种能力来帮助大家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这堂课,20xx年10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前针对学生进行了充分指导。包括上课过程简介,操作方法和分组,角色等。课堂上,学生反应较快,大多数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入了讨论区,并留言。课堂教学得到了焦亚洲老师的协助。)
上课前,提前5分钟带同学们进入教室,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坐好,告诉同学们课件主页的地址,简要介绍了学习界面,开始上课。
教学环境:(网络机房的基本配备:无盘工作站,学生机60台,配置:CPU赛扬1G,内存128M,整合主板。网络是星形拓扑结构,学生机自带100M网卡,教师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一台,网络机房宽带接入英特网。这样的硬件设备保证了网络课件的正常运行和网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创设情景,课堂导入:
小说是人类社会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而且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这部小说的语言有着典型的讽刺艺术特点。
这节课,同学们就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揭开小说讽刺艺术的神秘面纱。在这,你不仅是学生,也是一位小小鉴赏家,或者一位创意写手,也可能是一个信息搜集、处理的行家。希望大家和自己所在的小组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团队,通过合作来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让我们开始吧!
课堂情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浏览课件页面。由于课前做了分工,小组能力水平较平均(学习能力、信息能力),此时每个小组都能在信息搜集员的操作下开始阅读、浏览课件内容。
教师此时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按步骤开展学习即可。
三、聚焦任务,指导学习
1、确定主题:通过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本课主题探讨小说讽刺艺术。
2、明确课堂上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l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l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l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3、简要介绍学习过程中要用到的软件工具。
四、循序渐进,交流协作
同学们在浏览完前两个内容基础上,按照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步骤,进行学习交流。
三人小组根据学习步骤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成员之间讨论交流,并将小组的结论用电脑记录下来(输入TXT文本)。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已经给出了一些网上资源,供学生查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问题有关的资料。
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到各个小组的身边,指导学生讨论或者检查学习情况。课堂教学情况从表面看有些无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统一听课,而此时,学生分组学习,分组讨论)。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是在阅读、思考、交流。
课堂学生情况:学生在课堂中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交流讨论,而且各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会有不同。各个学习小组会将自己已经讨论出的结论发布在BBS上,供教师和其它小组阅读评价。
教师课堂指导:可在课堂上走入各个小组中,指导学生,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的回答结论点评,同时可将言之有理的小组结论推荐给同学们阅读评价(用BBS留言簿)。同时针对小组学习中碰到的普遍问题,在课堂上给出有益的指导。
五、模仿创作,评价探讨
学生在明确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以后,运用对比、夸张来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
这一过程中,学生将当堂创作,并将作品发布到BBS上,各个小组和老师会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
在这种探讨交流的气氛中,学生敢想,敢写,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最后,更据各个小组的表现,各组成员将按照评价标准里的内容给自己小组打分。
教师也会在课后按照课堂表现情况和发言记录,给予表现出色的小组以奖励。
教后反思、值得注意:
1、阅读速度与课堂适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平衡,日常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
2、学生的合作能力要培养。
强调团队合作;计算机是工具,学习工具;在协作学习的7个步骤中,有难度的可以先到讨论区交流,然后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后面的任务。或者向老师请求指导。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通读课文,了解并能复述小说主要内容。
3、研读范进喜极而疯片断,分析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
一、语文基础
1、组内交流收集到的吴敬梓与《儒林外史》资料。
2、积累文中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2、理清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三、当堂检测:
1、填空
《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中举()作揖()商酌()拙病()相公()
兀自()带挈()名讳()桑梓()啐在嘴上()
3、据课文内容和括号内提示,填写成语
(1)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___________(形容骂得痛快淋漓)。
(2)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___________(指不正派或不像样子),就想天鹅屁吃!
(3)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__________(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研读范进喜极而疯片断,分析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学习重点
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
一、深入探究
分析人物形象
1、范进形象分析:
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阿烈的讽刺效果。
从文中找到体现范进特点的精彩描写,体会表达效果。
2、胡屠户形象分析:
完成下面关于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各类表现的表格填写,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胡屠户
行为
语言
对范进的态度
范进中举前范进中举后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3、张乡绅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4、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范进:
胡屠户:
张乡绅:
二、当堂检测:
1、通过填写下面的文段完成对范进人物性格的分析及文章中心的概括。
本文通过范进中举(试着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其心情前后变化)及中举前后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2、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来几千钱祝贺。
A)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的金钱关系。
D)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和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范进发疯 屠户治疯 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 老奸巨滑
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⑴ 对比:
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⑵ 夸张: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⑶ 细节描写直接写实:
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香菱学诗》。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7
【设计思路】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功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
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3、从人物形象比较切入:
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的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三、教学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鉴赏讽刺艺术。用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师: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对比形式:
1、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矛盾,形成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小册子《小说面面观》。他把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为圆形的。
2、阅读《儒林外史》全书或与范进有关的章节。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⑵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复习小说的常识,后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联系到古代的“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⑴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⑵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五、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⑵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复习小说的常识,后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联系到古代的“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⑴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⑵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五、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0
1、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熟悉课文情节,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对比,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学生能总结本文的主题,并教会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3、学会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高,学生语文考试合格率高,但是仍然有一些学生比较懒惰,自觉性差,教学时采取简约的教学方法,达到训练学生能力的目的。
3、重点难点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学生能总结本文的主题,并教会分析范进的人物形象。
2、学会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他的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
活动2【测试】自学检测
1、介绍作者,之后完成练习册2题。齐读三遍,注意识记。
2、给下列加点横线的字注音作揖()带挈()腼腆()星宿()商酌兀自()长亲()桑梓()忌讳()
3、解释下列词语,并在括弧里注音带挈:提携。倒运:倒霉。腆着:挺着。央及:恳求。舍与:施舍给,赏给。商酌:商量,考虑。桑梓:家乡叙功:评功
4、本文分几部分?请归纳段意(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5、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请四名学生叙述)
活动3【导入】自主探究,导学达标
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范进中举) 2、围绕这个中心事件,作者按事件发展的顺序,写了哪两个时间段的情况?(中举前和中举后)
3、分析人物形象
(1)这篇小说都写了哪些人物?(请学生回答)
(2)众多的人物中,想一想谁是小说的主人公?
活动4【导入】精彩赏析
(1)范进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个人,你认为文章中关于范进的描写中,哪个情节最精彩?明确:范进喜极而疯
(2)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小组合作解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几层?试归纳。
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描写,用“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几个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第四层写疯走上集“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范进的疯态。请一名学生找出范进中举喜极发疯的表现的动词,说说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学生动笔做题,教师巡回指导,之后,学生展示。之后教师归纳,教给方法。(四层法即手法描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有什么好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了范进在受尽百般屈辱后突然听到中举消息后,喜悦至极发疯,可笑癫狂的场景,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富贵,利欲熏心的性格特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的毒害,批判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5、从以上变化对比和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范进是个怎么样的人?学生动笔归纳。师生探究明确: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沉迷仕途,热衷功名富贵,利欲熏心,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举后,他判若两人,圆滑世故,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耽误了大好年华。
6、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滚滚来。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的毒害,批判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活动5【练习】训练提升
训练提升:学生完成练习册题目3、4、5、6,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做练习。
活动6【讲授】小结
封建科举制使落第者贫困潦倒,同时也使及第者飞黄腾达,范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封建科举制任意摆布读书人的命运,造就了一大批精神空虚、人格沦丧的人,甚至毒化了整个社会,一个缺乏良知与真诚支撑的社会是令人恐怖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物的性格、命运注定是扭曲的,这或许就是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的社会认识价值所在。下节课,我们将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的人物形象,并探究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七题。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思路】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功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
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3、从人物形象比较切入:
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的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三、教学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鉴赏讽刺艺术。用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师: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对比形式:
1、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矛盾,形成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小册子《小说面面观》。他把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为圆形的。
2、阅读《儒林外史》全书或与范进有关的章节。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2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⑴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预设: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⑵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预设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预设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⑶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预设: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过渡: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预设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预设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⑶(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预设: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预设: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⑷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预设: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虚伪、圆滑。
⑸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预设: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⑹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⑺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三、分析本文的主题
⑴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预设:还毒害了人民。
⑵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假如范进不中举,他会有一番怎样的境遇?试用描述一下,字数在400字左右。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2、形成多重对话,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得的世风。
【教学重点】
1、体会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触及人物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句导入:
高明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看是什么意思呢?(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贵为人上。)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科举制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考中举人的范进的生活变化。 板书课题:《范进中举》。
二、解题:
强调题目对文章里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
㈠解析“范进”:
“进”的意思前进、进取,科举中又有进士一说,文中第一句也说:“范进进学回家”。这样看来,你估计范进的名字里有他的什么愿望?
(补充范进从20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经历了数不清的希望与失望,参加科考已成为范进年复一年的机械行动。可以说,范进把大半生的精力都耗费在了科举追求中!科举使他变得思想麻木、精神萎顿,除了“起承转合”、“子曰”“诗云”,他几乎别无所知、别无所能。他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起码的人格尊严;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靠嗟来之食养家糊口。然而就在他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之时,命运之神猝然光顾。54岁的他不但考中了秀才,接着又一步登天变为了举人“老爷”!)
㈡解析“中举”:
举人和昔日的秀才不可同日而语,一但中举,其父为(老)太爷,其人为老爷,其子为少爷,故有“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之说。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四、分析“范进中举发疯”
⑴读了课文,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预设:“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⑵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学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⑶怎样治疗这种疯病呢?
报录人在范进发疯后镇定的提出了解救方法,可见他见过类似的情形。这也便是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所在,从这一个范进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的儒生形象。
⑷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①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②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预设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预设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⑸齐读“范进发疯”语段
⑹(布置作业)请大家结合课文,试分析下列问题:
㈠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㈡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你从中能否看清并且理解了“好”的内涵?
㈢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欲知详解,下节分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⑴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预设: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⑵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预设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预设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⑶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预设: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09-03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07-09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09-14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04-28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2篇05-27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07-07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优秀集锦[15篇]10-23
范进中举读后感09-18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