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4篇【热】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两首》《西门豹》《女娲补天》,略读课文《夸父追日》,选读课文《除三害》和一个语文园地。本单元主题内容浅显易懂,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生分析]
对于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学生以前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常识性知识理解上有些偏颇。教师在教学时,要酌情给学生提示一点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知识,特别是对神话传说,要让学生明白,它们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过去人类不能科学解释世界和自然现象,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教学设想]
1、师生共同搜集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2、与文本充分对话,通过朗读、讨论和复述课文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5个字;
2、通过复述和表演把握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语句;
3、收集相关资料;
4、写单元读后感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学习本组课文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搜集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一方面激发学生读文学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
和“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二、基本策略
1、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组内研讨,组际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2、通过复述、排演课本剧、故事会等语文活动,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各有侧重
(一)《古诗两首》
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要串讲诗句。
2、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收集民间故事,也可以让长辈们给自己讲一些民间故事或传说,开展故事会。
(二)《西门豹》
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重点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提出共性问题,共同研讨。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几个能整合课文内容,思考价值比较大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比如,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熟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为课文中没有描写语言的其他人物(官绅等)加上语言,再进行表演。表演时还要注意加上恰当的表情,适当准备一些道具。
4、排练课本剧,评选最佳演员。
(三)《女娲补天》
1、重点抓住学习伙伴的“女娲真了不起”展开,让学生找出具体词句体会女娲补天的艰难。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故事,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把课文内容变成自己的话。
3、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
(四)《夸父逐日》
1、自学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默读、朗读、思考或与同学讨论交流来读懂课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神话的想象和神奇,体会夸父追日精神的可贵。
3、小练笔。
四、交流展示
1、把课内和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搜集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开展“故事会”活动。
2、以小组为单位评选“故事大王”,为学生授予荣誉称号。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2
课时目标:
1.理解文章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理解文章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难点:通过分析文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脱俗的情怀。
项目过程:
一、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陋室的(作业本任务一)?
描写角度具体句子特点表现手法
景
情趣高雅
2.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思考探究二)?
作者为什么将“君子居之”略去(作业本任务四⑴)?
板书设计
小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4.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将个人理想寄托于“莲花”(作业本任务三)。
知识卡片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常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颂扬奉献精神。将“莲”人格化,寄寓自己不慕荣利富贵、洁身自好的操守。
“莲”之特点“莲”象征君子写法
出淤泥而不染不为世俗所沾染,独善其身(洁身自好)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三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
花象征品质感情作用
莲花(周敦颐)花之君子者
菊花(陶渊明)花之隐逸者
牡丹(世人)花之富贵者
“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怎样理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思考探究三)或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的(作业本任务四⑵)?
板书设计
小结:《爱莲说》描写莲,意在借花喻人,通过对莲的赞美,歌颂坚贞的气节,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求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二、比较阅读
1.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思考探究一)。
2.你认为周敦颐与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不同之处在哪里?
三、拓展延伸
刘禹锡是唐代颇具人格魅力的一位诗人,以“清丽豪健”的诗歌风格被后世尊奉为“诗豪”。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任务(作业本任务二)。
四、课后拓展
各种版本的教材都将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组合在一起,请你探究其中的原因(拓展二)。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3
一、“单元整体教学”从整体出发,可以有机的结合教学的方方面面。
“单元整体教学”将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最大优化的组合,强调重点的提升和复现,提高教学效率,避免知识讲解的无效重复。最主要的是,节省了时间,让学生去学习教师精心设计过的教学内容,然后学生去交流,拿出学到的本领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的满足愉悦感。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早就指出:“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所选的教学教育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英语教学中,整体单元教学法就是其中方法之一。
二、“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整体设计中,我们通常会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以听带思,以说带读,以读促写,写中所说,以写带知的良好效果,这种思维发散训练可以活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知学习内容,使学生由过去的学好这一段过渡到学会这一类。三、“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单元整体教学”,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使学生能从教师示范的“举一”中去较好的“反三”。在Read and write教学中,有了Let’s learn和Let’s talk的学习输入,学生很容易解决了词汇和句子的问题,因为这些知识在无数次的复现,在有了学习支架的帮助下,可以进行模板似的推进学习,降低了学习的坡度,学生也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4
课时目标:通过品析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体悟课文讴歌的美德。
重难点:通过品析人物心理和环境描写,体会和感悟课文讴歌的美德。
项目过程:
一、品读析描写
1.请圈画出文中人物心理描写的词句并品析,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心理描写作用
“我”/老余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梨花姑娘
解放军战士
2.请圈画出文中环境描写(“梨花”)的词句并思考其作用(思考探究三)。
“梨花”“梨花”含义及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
3.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二、思考品主题
1.问题探究:女孩梨花真的叫梨花吗?
2.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驿路梨花”作为标题?
3.课文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思考探究三)?
三、对联点文题
1.根据课文表达的主题,对出“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下联(作业本任务三)。
2.以下是改动过的三处,你认为是课文好呢,还是原作好?请写下你的见解(作业本任务二)。
四、拓展延伸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思考探究四)。
板书设计
五、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心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的.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我国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显示了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弘扬光大。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5
单元目标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综合性学习单元,主题为“难忘的小学生活”。
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珍藏记忆、表达情感、祝福未来的同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
教材围绕“难忘小学生活”的主题,编排了“回忆往事”和“依依惜别”两个活动板块,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动整个单元的学习。每个板块都编排了“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其中“活动建议”是综合性学习的主体,提供了具体的活动任务、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阅读材料”属于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资源参考,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选择使用这些材料。
本单元的第一项活动是“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用“填写时间轴”“分享难忘回忆”的活动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回忆往事,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操作练习,发展学生整理资料与使用资料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二项活动是“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
二、课标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3、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材料。
4、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如毕业联欢会,学写策划书。
5、设计并制作成长纪念册。
三、学情分析:
这个单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即将告别生活六年的小学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儿童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凝聚着学校老师的心血。
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语文活动,依托语文学习,让学生在珍藏记忆、表达情感、祝福未来的同时,梳理或令人激动、喜悦,或令人伤心、遗憾的事,使得本单元学习时光成为人生道路上永远难忘的岁月,在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单元学业
质量标准
1、围绕单元及板块主题,与同学交流、协商,制定阶段活动计划。
2、收集和筛选反映小学生活的资料,填写时间轴,与同学分享难忘的回忆。
3、自主整理成长资料,设计制作成长纪念册。
4、策划毕业联欢会,写出策划书。
5、与人合作,筹备并举办毕业联欢会,表达对师友、母校的惜别之情。
6、用书信等形式表达情感,与人交流。
单元
结构化
活动设计
(大概念、大主题、大情境下的分问题一:回忆往事)
活动1:填写时间轴
把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填写在相应的时间点上,还可以把照片贴在旁边。
活动2:分享难忘回忆
选取时间轴上有代表性的内容于同学分享。
活动3:制作成长纪念册
(大概念、大主题、大情境下的分问题二:依依惜别)
活动1:毕业演讲
活动2:举办毕业联欢会
活动3:给老师或同学写一封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6
何为放大镜思维?简单说,我们看问题不能浅表化,而应深层化,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涵,涉及单元的概念地图、单元的结构、单元的序列和单元设计的步骤四个维度。
比如概念地图。地图和路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对象。以日常生活为例,我们要开车前往某一地方时,一般会依靠导航系统到达目的地,但这只是一条路线而已。如果要深入了解该地区的购物场所、旅游景点、酒店食店,则必须借助地图了。所以,路线是线性的,地图是网状的。放大镜思维下的深度学习需要我们主动创建地图。刘徽老师提到,概念地图是一条条由“概念”和“案例”构成的观念纵横交错形成的,概念地图包含本质问题和大概念。这里我想列举小学数学(我家姐姐正在读小学四年级)。最近姐姐正在学习应用题中面积的计算和换算,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应用题:现有一个边长为100厘米的正方形,小明将它的边长增加200厘米,请问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我看到姐姐的.试卷上大大的写着“3平方米”,心里就琢磨着姐姐是不是把增加200厘米理解成了增加到200厘米。再一细看,这道题涉及多个小概念的理解,一是“增加”和“增加到”的区别,二是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三是平方厘米和平方米的单位换算。原来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背后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概念地图。
再如单元设计的步骤。刘徽老师在这里也引入了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逆向设计”理论。它包含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步骤。很多老师可能会疑惑,我们平时写教学设计的时候,不都是先写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然后才到教学过程吗?这里要澄清两个误区。一是确定的预期结果不是老师预设的结果,而是学生需要的结果。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视角看学习,对教学进行建设性聚焦,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宜于学生学习的目标。二是放大镜思维要求教师以大概念串联起目标设计、评价设计和过程设计,要求教师以素养为导向,以大概念为抓手,重视充分理解后的迁移应用。
看完这一章后,我深切体会到望远镜思维和放大镜思维的重要性。在大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用望远镜思维进行统整勾连,用放大镜思维深挖本质,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7
课时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重难点:了解“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项目过程:
一、了解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著有诗作《竹枝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秋词》等。
周敦颐yí(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人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二、预学检测
1.读准字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鸿儒()案牍()西蜀()
晋()蕃()淤泥()不蔓不枝()
濯()清lián()xiè()玩鲜有闻()
2.解释划线字。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3.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何陋之有?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④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文体知识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字句两两相对,句式对仗工整而且用韵(偶句末字押韵)。
①请找出《陋室铭》中押韵的韵脚(预学二)。
②根据文章的押韵规律,边朗读下面的课文边为它断句(预学三⑴)。
2.“说”:古代一种用来阐述事理的文体,类似于现代杂文,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形式自由活泼,或侧重记叙,或侧重议论。
“说”多借助比喻、传说、寓言、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的作者就是借写莲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情感。这种写法是“托物言志”。
“说”是一种兼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文体,请试着将《爱莲说》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离,抄录在下面(作业本预学三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2.辨析“之”的用法(积累拓展五)。
3.文言词语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8
一、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方面提出的,三年级下册的本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知道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具体方法,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也为学生进行“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习作实践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本单元借助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活动以及插图等学习资源围绕“传统文化”的人文主题进行内容重组,培养学生独立识字、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内容简介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介绍了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初步带领学生在领略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重点是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历史悠久、设计精巧美观的特点,重点是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感受古人的劳动智慧;《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重点是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最后的“综合性学习”环节又回到了“中华传统节日”的内容,重点是交流过节的故事或过程,帮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并将体会付诸文字。本单元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套教材中首次出现的综合性学习栏目。它主要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展开,既和单元主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通过写过节的过程和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单元目标
(一)核心目标:
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在习作中写清过节的过程。
(二)常规目标:
1.认识44个生字,读准8个多音字,会写36个字,会写30个词语。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2.能背诵、默写指定的古诗。抄写指定的课文段落。
3.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4.了解课文相关段落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5.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6.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进行展示、评价、改进。
7.能按活动的步骤,介绍某一手工活动的过程。
8.能说出有关句子的特点,并模仿着写一写。
四、总体构想
从单元的主题出发,围绕“传统文化”到课文内容中探索发现,体现了整读课文、归类识字、品析词句的系统学习思维。本单元包含古诗与说明文,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使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更加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也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自发地查阅课外资料进行知识扩充。本单元首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栏目,围绕传统节日展开,学生在课上与课下都可以进行实践,并通过交流与写作展示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教材将综合性学习安排在后期,但是把结合学生体验和古诗的引入放在单元之初,让任务布置前置,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课文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完成目标的学习理解和能力的提升。在本单元的阅读学习中学生会发现课文能够围绕一个意思进行展开,进而产生思考,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学生在理解课文整合语文能力知识点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整体的概念,更好地掌握学习能力目标。结合单元学习内容,设计了《清明上河图·十三郎》进行整体阅读,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感悟,学习阅读图文的方法,在提高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部分教科书设计
模块一
初读感悟:初识传统文化,了解写作方法(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导入本单元,明确单元主题,激发兴趣。
2.初步认识“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3.制定本单元学习计划。
4.整体读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时1:
板块一
开启单元学习,初步了解传统文化
1.导入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①学生自由交流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②教师补充总结: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称谓,有时也称“文化遗产”。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内容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等。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2.调研预习情况,收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结合课文体会内容:在第三单元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民间风俗,品味艺术的精彩,再现古都风貌,通过四大发明和建筑的精妙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件结构图展示概括)
3.检查课文初读情况。
【设计意图:本单元借助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活动以及插图等学习资源,围绕“传统文化”的人文主题展开。单元初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初识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另外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继续进行学习。通过预学习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整单元的内容和结构,以便更顺利地了解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后面的综合性学习打下基础。】
板块二
说一说,写一写,词句段运用
(一)按照流程图和例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过程。
1.阅读蓝色方框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都是动词。
2.读下面的一段话,引导学生总结在段落中加入这些动词的好处:
①这些动词帮助读者准确了解造纸动作的先后顺序。
②这些动词十分生动,使得描写十分吸引读者。
3.学生自主选择一种手工活动,借助动词思考活动过程。
4.小组交流,相互修改。
5.全班汇报,生生互改,教师提建议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6.教师评价总结。
(二)思考例句描写的共同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1.自由读例句,思考特点。
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3.总结归纳两句话的相同点:
①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展开描写,体现了事物的.一个特点。
②在描写的时候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
③语言十分生动,能用上恰当的词语。
4.教师引导学生确定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选择好一件事物的一个特点。
5.教师鼓励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句子,相机指导。
6.写完后小组交流互改句子。
7.全班交流,生生互改,教师提出修改建议。
8.教师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为“了解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在走进课文学习之前,在之前的《赵州桥》一课中,学生已经通过分析学习了解和学习了这一核心目标,园地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更好地体会单元语文要素。在本部分教学中先利用词句段运用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感悟,收获一些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为后期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板块三
自主学习,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1.教师先呈现单元整体结构图,帮助学生梳理单元重难点。
好处:整理出单元知识点、重难点,帮助学生整体理解单元任务,方便制定学习计划。
2.分享之前的经验,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
3.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制定本单元的学习计划。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重点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从主题体会上,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了解传统文化,体会其魅力,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经历了解感受进而展示学习成果。不仅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要针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帮助学生在学习和习作方法上进行能力提高,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这有助于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单元学习,达成核心目标。】
课时2:
板块一
交流计划,激发兴趣
1.学生展示学习计划,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指导与评价。
2.小组合作,完善学习计划。
板块二
落实计划,整读课文
1.自由读《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圈画生字词。
2.再读课文,将不理解的词语标记出来,试着通过查词典理解或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3.小组交流读课文。小组成员相互纠正读音并交流自己在读书中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相互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和小组成员一起合作读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并将试着相互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预设:
学生1:我不理解什么是“横跨”。
学生2:我来帮你解答。我查了词典,“横跨”的意思是在上形成拱形,从一个界限展开、延伸到另一个界限。在课文中就是指拱形的赵州桥从岸的一边延伸到对岸,连接了两岸。
4.将疑难词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帮助理解。
5.默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尝试标画,将自己不懂的词语或问题写出来。
6.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上节课提出的关于课文的问题,尝试相互解答。
7.再读生字词及课文,进行巩固与自检,达到准确、熟练认读的目的。
板块三
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 通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
2. 大致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尝试旁批。
《纸的发明》:
师:这篇课文是什么结构?
学生:总分总结构,先总说造纸术有伟大贡献,再分说纸的发明过程,最后总说造纸术促进了文化发展。
师:你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值得学习的写作特点?
学生:课文中有的段落围绕一句话展开描写。
3.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概括大意的好方法。
教师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先找一找文章中有没有哪个句子或哪个段落能够直接概括,如果找不到,可以分别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将这些段落的意思串联在一起。
板块四
课时梳理,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继续读四篇课文,从中提取信息,尝试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模块二
阅读课文:字里行间找信息
(4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能根据要求提取段落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有关的现象或成因作出解释。
2.能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3.能在组内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资料,并商量展示活动成果所用的方式。
4.能用几句连贯的话向别人介绍你所收集的“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料。
5.能回顾、梳理“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并试着写一写。
6.通过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和习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课时分配
4课时
学习过程:
课时1:
板块一
整读课文,寻找信息
1.动态出示表格第1列,引导学生聚焦课后习题。
2.到课文中寻找重要信息,整体把握课文写的内容。
3.动态出示表格按要求找信息。
4.发现信息的关键性。
5.体会关键句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运用表格的动态梳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并理解课文内容。】
板块二
课时梳理,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布置作业,练习朗读四篇课文,并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清明》。
课时2:
板块一
朗读课文,感受文趣
(一)朗读《古诗三首》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指导读出节奏。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出节奏。
4.出示图片,理解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5.交流传统文化节日和习俗。
6.出示图片,背诵古诗。
(二)朗读《纸的发明》
1.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和记录方式的缺点。
师:请你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4.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内容。
5.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6.交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讨论总结:蔡伦改进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7.梳理纸的演变过程。
师:请你再次浏览课文,用表格形式记录纸的演变过程。
(三)朗读《赵州桥》
1.播放图片,介绍赵州桥的相关资料。自读课文。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交代了哪些内容。
5.读第二自然段,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写了雄伟?哪些句子写了坚固?
6.自读第三自然段,这段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主要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四)朗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多的场景,同桌相互交流。
3.自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街市热闹的画面。
4.齐读最第一个自然段,体会画的价值,感受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板块二
学以致用,拓展内容
1. 收集资料了解地动仪、圆周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2.假如你是导游,试着用下面的词语,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板块三
课时梳理,布置作业
1.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课时3
板块一
背诵读文,搜集资料
1.背诵古诗,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和习俗。
2.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还可以通过表格或泡泡中的提示进行收集资料。
3.恰当提出建议,并把了解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4.选择活动小组,制订活动开展计划、时间安排。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计划表。
活动计划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后,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通过多种方式搜集传统文化节日和习俗,并运用表格的形式分组分工合作完成搜集任务,感受小组合作的快乐。】
板块二
小组讨论,确定方式
1.交流组内成员课外收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资料。
2.商量准备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
3.统计收集资料,发现不足,补充资料,确定展示活动成果的方式。
课时4:
板块一
提取重要信息,介绍历史文化
1.查找“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2.提取资料中的重要信息,用几句连贯的话向别人介绍。
3.请学生进行评价。
4.向介绍清楚、声音洪亮的学生奖励一张积分卡。
5.将你所介绍的“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写下来。格式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关资料,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并通过关键词语清楚地介绍,培养学生重组信息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介绍后还可以获得奖励,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模块三
梳理探究:归类识字,积累词语
(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巩固复现本单元44个生字,8个多音字。
2.按结构和特点归类学习生字,正确书写36个生字和30个词语。
3.了解、积累“文房四宝”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四字词语。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学习过程
课时1:
板块一
朗读课文,复现生字
1.小老师领读。
2.开火车读生字。
3.我指你认做游戏读。
4.分类交流识字方法。
组词、根据字形、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同音字、根据插图、查字典。
5.交流生活中见过的标示牌。
6.出示句子,补全词语。结合语言环境巩固生字。
板块二
学多音字,据意定音
1.出示本单元多音字:累、切、便、鲜、爪、都、乘、笼
2.交流多音字的读音并组词。
3.查字典确定多音字的读音。
4.生读多音字组词。
5.结合语言环境确定多音字并组词填空。
【设计说明:可以让学生根据多音字在文中的意思,进而读准它们的字音,学会通过字义确定字音。】
板块三
复习词语,积累词语
1.出示本单元词语。
2.生读词语。
3.小老师领读。
4.根据语境填写词语。
5.出示日积月累词语,感受传统文化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1)生读,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好”。
(2)引导学生思考四字词语的意思。
(3)学生看图介绍这些四字词语。
(4)开展游戏“对对碰”。
【设计说明:积累词语,感受词语所在的语境。学生可以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理解四字词语,感受传统文化。】
课时2:
板块一
分类指导,归类书写
1.出示本单元要求会写的生字:
2.尝试分类识记:
符 欲 魂 借 酒何牧 兄 独异佳 术 伟 录 册 保 存 约 验 阿欧洲 社
赵 省 县 匠设计 史 创 举 且 智 慧 历
3.学习第一组左右结构的字及特点:
左右同宽:欲 牧欧约
左宽右窄:创
左窄右宽:魂 借 酒何独 佳 伟 保 验 阿 洲社设计
4.学习第二组上下结构的字及特点:
上窄下宽:符 兄异录
上宽下窄:省 县 举 智
5.半包围结构:
匠 历 赵 存
6.独体字:
术史 且 册
7.上中下结构:
慧
8.书写时要注意:
(1)观察田字格,找到每个字的关键笔画与占格。
(2)重点笔画书写时要注意:
牧:“牜”书写时最后一笔是提。
录:“录”的下半部分不是“水”。
欧:“欧”的笔顺是:横、撇、点、竖折、撇、横勾、撇、捺。
洲:“洲”先写三点水,再写点、竖撇、点、竖、点、竖。
省:下半部分是“目”。
慧:中间的“彐”要写得扁一些,中间的一笔横不出头。
匠:先写横再写里面的“斤”,最后写竖折。
9.师范写。
10.生练习书写生字。
11.生交流展示,生评价。
12.修改后,布置作业:书写生字、生词。
【设计说明:在书写生字时,先观察字的结构、特点和重点压线笔画,形成习惯,再对重点笔画或易错笔画进行重点梳理,有助于学生在写字时可以规范书写。】
第二部分
读整本书教学设计
模块一
整本书导读:激发兴趣,引导阅读
(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激发阅读兴趣,产生阅读期待。
2.探索文本,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课时分配
1课时
三、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相信你们对《清明上河图》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老师就来给你们推荐一本介绍得更加详细的绘本——《清明上河图·十三郎》,让我们跟着绘本一起走进热闹的汴京街市吧!
(二)大胆猜测
1.看封面,认识主人公十三郎。
请你观察封面,你看到了什么?
这个小男孩是谁?让我们一起跟他走入这次惊险而又神奇的“旅行”……
2.对绘本内容进行猜测。
请你大胆发挥想象,猜一猜这本书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有什么联系和不同?里面会有什么内容?(配合上学期学过的预测方法尝试阅读绘本)
(三)了解四大部分
打开书,看一看这本书分为几大部分?
每部分都是什么内容?(故事配图简单理解)
(四)阅读第一部分——十三郎的故事
读一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设计说明:猜测是一个阅读者的好品质,更是一个好习惯,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猜一猜书中的内容,从而激发阅读兴趣。整体浏览全书,掌握结构,接着阅读十三郎的故事,引导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进行初步体验,为后续进一步欣赏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在绘本故事中,十三郎走过了许多地方,请你再次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和景物,选择你感兴趣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给伙伴或者家人听。
模块二
整本书汇报:汇报交流,引发深思
(1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交流阅读收获,感受画作之美。
二、课时分配
1课时
三、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热闹繁华的汴京街市,认识了十三郎,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欣赏耐人寻味的古代画作。
(二)分享交流
1.打开书,翻到第二部分,这里有《十咏图》、《明皇避暑宫图》、《五马图》三幅画作,请你选择一幅画,用自己的话介绍给大家听。
2. 请你向大家展示《清明上河图》中你感兴趣的画面,想象一下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故事?
【设计说明:给学生搭建阅读交流的支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并组织好语言交流自己的收获,在分享中感受中国古代画作的古典美,体会《清明上河图》的精妙之处。】
3.你在欣赏《清明上河图》的时候是否有困惑或者有更多想知道的呢?请你阅读本书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101个解读,和你的同桌互相介绍一下这些知识。
4.《清明上河图》中包含着许多人物与有趣的景观,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对作者张择端或者画作中的谁说些什么呢?
【设计说明:通过看“解读”,进一步了解画作,并感受北宋的繁华景象。通过与作者和画作中古人的“隔空对话”抒发对古代艺术家的崇敬之情和对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三)布置作业
第四部分是作者的创作后记,在这份后记里,你能看到作者整个的创作思路,更重要的是,你还能看到作者埋伏在画面里的一些游戏和故事。比如正文故事里有个人物,浑身画满了眼睛,他是什么人?又如,在这本书里,你除了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图》,还能看到哪些宋画的影子?这些设计都会在后记里解答。请你在课下仔细阅读后记,和你的小伙伴或者家人进行交流。
第三部分
语文实践活动
一、学习目标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时1:
板块一
播放视频,激发兴趣。
1.(播放过春节的视频)到处张灯结彩,真热闹呀!这是什么节日呢?(背诵《元日》)
2.你们喜欢过节吗?
3.过春节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节日,看,有的同学眉飞色舞,原来是收到了红包,难怪那么高兴。其实每个节日都蕴含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设计说明:春节是学生们最熟悉不过的传统节日,围绕这一节日展开,使这个活动与单元主题更密切,又和学生的生活更紧密。】
板块二
谈谈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1.大家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补充。
3.你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吗?
4.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对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可以通过讲故事、背古诗、图片资料介绍等形式简单展示)。
5.教师进行小结。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多种方式了解传统节日,感受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板块三
进行实践性活动。
1.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了解传统节日?
3.学生交流了解的内容及方式。
(1)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收集传统节日相关的人物故事。
(2)介绍传统节日美食佳肴的制作方法。
(3)介绍自己经历过的庆祝或民俗活动。
(4)上网或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询问长辈。
4.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小组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展示。(讲故事、PPT展示、小报制作等均可)
5.教师评价指导。
【设计说明: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小组进行合作,锻炼合作能力。】
课时2:
板块一
交流评价活动
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2.展开交流活动。
(1)自主交流,谈谈收获。
(2)集体汇报,总结评价。
3.展示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展示自己做的月饼,表演写春联等。
(2)展示成果时,本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3)评选优秀活动小组。
【设计说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块二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1.明确本次习作要求。
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可以写过节的过程。
(2)可以写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提示:写过节的过程,要写热闹、欢乐的场面。写故事,要能写清楚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整的一件事)
3.指导选材。
(1)开展综合性学习,同学们了解许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有饮食文化,有风俗习惯,有传说故事等。
(2)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自己亲身经历的,或在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事。
4.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什么,打算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5.全班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写清楚过节的经过;
要有一定的顺序;
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材料;
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6.范文指导。
7.学生独立习作。
板块三
展示作品,修改习作。
1.出示习作范文。
2.老师指导学生评议范文。
3.同桌交换习作,交流点评:过节的过程是否介绍清楚?有没有写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有没有错别字?
4.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9
一、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从大概念、大主题、大单元架起连接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桥梁,课程改革的核心依旧是高质量课堂教学。
要从体育教学理念的基本认知层面实现根本性转变,一是改变6—8课时/学期的技术小单元教学,转向至少18课时/学期的主题大单元教学;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设计。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建立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内容之间的关系,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知识、技能、问题、情境、学习、练习、比赛、评价等结构化、进阶式的教学设计和组织。
二、体育大单元教学实施的困境
1.体育课上成中考项目训练课,学生被动执行训练,学习兴趣被扼杀。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中考体育考试成绩,体育教师奋战在体育课堂上,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但是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放弃了现行的体育教材,中招考试考什么就在课上练什么的问题较为突出。若干年下来这一部分体育教师只会上中招考试项目的训练课,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建议内容和教材中规定的课程内容却渐行渐远。而中学生三年面对这样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学习兴趣渐渐被磨灭,甚至谈体育课而兴叹,迫于考试却又不得不练习下去,处于煎熬的状态,与国家所提倡的体育教育标准和目标背道而驰。
2.忽视学生学情,急于提升成绩,导致部分学生成绩提升进入困难期。
每所中学生源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千差万别,具备的'体育技能也各不相同。小学阶段体育课开展较好的学校,学生身体素质强,相应掌握了一些体育技能;相反,开展较差的学校,则学生基础薄弱,体育技能弱化。有一部分体育教师却忽视了这一客观事实,在教学中不能因材施教、开展无差别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最大提升。例如,篮球运球这个内容对于有些男学生来说早在小学阶段就完全掌握了,有些学生都能参与篮球比赛,灵活掌握了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变向运球等技术。
3.教学内容的安排缺乏顶层思考,教师无序执行,教学合力难以形成。
因为学校对教育课程没有逻辑化、规范化的整体构思和设计,导致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横向堆积,缺乏纵向的整体把握,致使学生在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没有螺旋式上升的积累。例如,唐老师今年带的是七年级,那么唐老师在七年级的教学中依据中招考试项目教授学生足球运球、篮球运球等一些项目技能内容。可是到了八年级换成了李老师,李老师又会在八年级的教学中依据中招考试项目重复教授学生上述内容,像这种情况在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中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没有体育课程全局性的思考,没有系统的规划,如此简单重复课程内容,就难以从量变达到质变,体育组全体教师的合力也不会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最后也很难在学生身上形成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螺旋式上升的积累。
三、体育大单元教学实施的策略
为了规范现行初中体育教学所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站在升维的高度审视和构思体育学科课程搭建,以统筹细化和顶层思考为手段,把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模式融入到学生的课堂之中。我们提炼出考试必备的关键技术和必备的关键身体素质,以步骤、层次、程度为标准,从“简、易”到“繁、难”分配到三个学年六个学期中。本着科学创新的体育教学观念,以队列队形和大课间常规课程单元、基本身体素质课程单元、中招考试技能形成单元、学校或教师专长特色单元、教学机动单元为内容载体,以“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全面发展”为指导,对每学期的大单元组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论证。
1.队列队形和大课间常规课程单元。
课堂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上好体育课的前提。队列队形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开学初在体育课堂上的行为习惯,而这些习惯是保证上好每节体育课和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大课间常规是利用开学初的体育课快速将大课间的内容、路线及要求灌输到每一位学生心间,形成传统,让大课间发挥提高体能促进技能发展的功能,达到体育课的延伸和发展,落实国家教育机构颁布的相关规定及要求。
2.基本身体素质课程单元。
学生身体基本素质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特点共同构成的,培养好的基本身体素质不是单纯为了中招考试,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学习其他运动技能的基础,为达成学生健康成长和基础储备的目标提供支撑。所以这一部分的课程单元是按照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在循序渐进中提升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练习难易度。同时,身体素质经过三年六个学期螺旋上升式的积累,在中招考试的素质类项目考试中定会脱颖而出。
3.中招考试技能形成单元。
由于小学阶段升入到中学阶段学生的体育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初中教师很难把握教学的起始点,甚至有些体育教师考什么练什么,忽略了技能形成的规律,一味拔苗助长。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把中招考试的技能项目安排到三年六个学期中,既兼顾学生的技能形成规律,又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技能螺旋式上升的思维设计好课程,让教师把学生成绩的提升落实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在每一节体育课中让学生学好、练好,相信经过长期的课程熏陶,会在学生身上形成特有的体育技能,这种技能的形成是高于体育中招考试的,成绩必然提升。
4.学校、教师特色课程单元。
每个学校的特色技能形成课程都有它的特定使命和目标。因为多数学校所谓的特色技能形成课程都是校方领导安排的体育课程,既不是学生能上的,也不是体育教师想上的,所以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缺乏整体构思和顶层思考的。
当然,由于中学升学压力大,有些学校不想搞什么特色,只想成绩提升,那么可以单独拿出一个单元交给任课体育教师来发挥他的主动权。通过这种形式,首先,可以调动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发挥其本身的技能和专长;
其次,横向多项目的课程选择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维度,加深学习深度;最后,学校可以逐渐积累建立特色技能形成课程的宝贵经验。
5.机动课程单元。
在所有课程单元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势必会遇到一些不可抗性因素导致课程单元不能有效开展。比如在实施课程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一个学期的课程排得满满的,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阴天下雨、雾霾等天气因素,临时开会、节假日活动等人为因素总会导致我们的课程不能按原计划执行,所以我们要用机动课程单元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遇到天气因素不能上室外课,那教师就可以利用机动课程上室内理论课。如果是现实因素导致课程难以开展,那么机动课程单元就可以作为随时安排的替代课时数,两者结合能体现出课程的普适性和趣味性。
对于初中体育教师来说,按照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把五个单元横向组合就组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接下来依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以课程纲要的形式说清楚这一学期体育课的开展情况。最后撰写出每节课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以“四有课堂”的要求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发展好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相信学生一定会在这样的体育课程中享受乐趣、学会技能、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10
一、单元教材文本解读
本组教材围绕“多彩的生活”安排了4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槐乡的孩子》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有的描写了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地成长以及他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叙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将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活动的情景,感受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情趣,感受乡村儿童生活的惬意。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学生们读来定会感到十分亲切。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教材首次提出开展“记录自己课余生活” 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安排在《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后面,目的是使师生了解安排此项活动意义、目的及开展活动的方法。因综合性学习不是一次完成的,因此,在《爬天都峰》的后面,又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继续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
本组无论是阅读、还是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都与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这一主题密切相关。比如,在导读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课文为这一专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从课内到课外,继续围绕本组专题展开,“语文园地” 中的“展示台” 则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和延伸。
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掌握本组的生字、词语,会认22个字,会写36个字,正确读写4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的4篇课文。《爬天都峰》中人物的对话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和心情。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4.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图片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5.背诵、摘抄文中的优美句段,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美。
6.进行“记录自己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记录、交流自己的课余生活,并写一写,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7.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
三、教学整体构思与教学建议
(一)整体感知,初步涉略
1.学习单元导语,了解这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围绕什么主题,写了哪些内容。
2.讨论学习这个单元要做哪些准备,需要搜集哪些资料。
3.部署这一阶段课外阅读和积累的重点。
(二)具体建议,篇篇勾连
“课前布置 ──中间铺垫──课后拓展”,以资料的搜集、语言的积累为“经线”,以综合性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为“纬线”,贯连本组的学习。具体安排如下:
1.课前布置。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准备课上交流。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可搜集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及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金色的草地》可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材料;《爬天都峰》可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槐乡的孩子》可查找槐树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等。
2.中间铺垫。
在《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 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提出了活动内容、要求以及记录活动的方式。并例举了用文字叙述、填表格、画图画三种形式,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一两种,也可以选教材没有提到的其他形式。
在学习了《金色的草地》这一课后,又引导学生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一是督促学生继续做好课余生活的记录;二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进行阶段性的交流。交流的时候,可提示学生,教材中所列表格仅是一种记录的形式,要允许和鼓励学生采用其他的形式,不要强求一致。为后续语文园地的汇报、交流活动做好准备。
3.课后拓展。
(1)在课后练习中加强词、句、段的积累。
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如,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时,可以提示学生:“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时,提示学生:“读了第二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提示学生:“我要把下面的句子抄写下来,你抄了哪些?”。
(2)读、背训练。
课后练习大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如, “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酌情推荐、检查和组织交流,既体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兼顾基本要求。
(3)“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口语交际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可以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也可以让兴趣相同的同学一起交流,交流的时候可以互相询问,互相评价;教师要参与其中,作必要的引导。最后,就这次口语交际的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并为习作做些准备。
学生第一次写作文,重要的是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因此,要求不可提得过高,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就可以了。对习作的评改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习作要求,回忆在口语交际中自己所讲的内容,想一想准备写哪方面的内容,并和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把自己想好的内容写下来。写好后,可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习作,也可以读给爸爸、妈妈听。
这次展示台的活动要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教学中不要受课本展示台中的示例限制,要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要给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整体回归,拓展延伸
结合作业超市和语文园地进行,可选内容:
1.基础大会战:词语接龙、猜字谜等 。
2.展示自己的积累本,互相交流积累的好词佳句。
3.本单元学习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
5.小练笔:自由练笔,可以写身边有趣的动植物或是游览过的名山美景,与本单元学习有关即可。
四、教学资源
1. 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本组四篇课文都是反映儿童生活的文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在教学中会经常拓展到这类资源,如《金色的草地》中的草地、蒲公英就是我们身边熟悉的景物。因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观察,尝试练笔;可以引导学生沉静下来回味自己学校的学习生活,提炼素材;可以有条件组织学生秋游,感受家乡的美丽;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书籍、网络资源。教师先提出要求,进行指导,让学生学习搜集资料,如《我们的民族小学》可搜集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及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金色的草地》可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材料;《爬天都峰》可搜集有关黄山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11
课时目标:
运用略读方法,找出作者的观点,圈画出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理清文章内容和论述思路。
重难点:
运用略读方法,找出作者的观点,圈画出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理清文章内容和论述思路。
项目过程:
一、预学检测
给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安分揽dá观恩huìqì 约
监dūxún环xiè却如shì 重负
死而后yǐrén 人志士悲天mǐn 人
二、理清思路
1.课文《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述性文章,略读时应侧重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等。略读课文,边读边用红笔圈画出三句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作业本学习任务一)。
观点句:
①
②
③
2.在文中圈画出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体会下列句子的作用。
3.根据关键句可以明确文章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将标志文章结构的关键句与这些内容一一对应,梳理出文章的结构。
4.借助图表梳理出这篇文章的论述思路(作业本学习任务二)。
板书设计
论述文略读要领
关注标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开头(方式)、每段中心(抓段首或段尾)
理清文章思路
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列、层进、对照、总分)
三、作业设计
比较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最苦与最乐》,思考写人记事
散文和论述文的阅读策略。
篇目文体品德(中心论点)事件(分论点)结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最苦与最乐》
四、方法指导
1.找中心论点
基本概念:①论题:作者要讨论的问题。
②论点:作者对所讨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明确表明作者态度或观点,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
③中心论点:作者在文中摆出的核心观点。议论文一般都有一个中心论点。
④分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主持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
答题方法:①看位置:标题开头中间结尾。
②抓关键词:“可见”“总之”“所以”“归根结底”等总说词;过渡词;反复使用的词。
③提取分论点。④分析论据。
2.概括中心论点
答题方法:①摘抄或改编表观点的'句子为表判断的陈述句。
②找关键词,连词成句。
3.论证结构
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分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里分述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
层进式:由浅入深。段与段之间常有递进式的标志“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对照式: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照式。
并列式:行文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标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或“从……上看”“从……上分析”等形式。
第二课段:感受中华美德课
——略读小说、散文、论述文、文言短文
教学目标:
1.理解并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12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多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赏析本文流畅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责任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多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赏析本文流畅凝练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责任感。
项目过程: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学者。
1885年和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提倡维新运动,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8年和康有为等人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著有《饮冰室合集》《李鸿章传》等。
二、文体知识
知识卡片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三、赏析语言
1.本文语言既庄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既平实又有书卷气,请选择一个方面(修辞、语句、句式)进行品读。
小结:本文的语言庄重而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平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3.标题“最苦与最乐”有什么特点?“最”能否删除?“最苦”与“最乐”能否交换位置?这样为标题好在哪里?
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1.在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人物身上背着责任呢?又有哪些人享受到了尽责任的快乐呢?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
2.你还知道哪些人也是以担当责任为乐的?
五、作业设计
比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和《最苦与最乐》的语言特点。
篇目语言特点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最苦与最乐》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13
在四月三十日我们参加了关于“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讲座,我们也很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和众多学校的精英们一起学习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xxx老师也很生动的给我们上了一节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讲座,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就是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单元主题,创设一个完整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整合和再构相关的教学内容,并进行连续课时的主题单元的教学设计。且其目的是尤为的关键,在于优化教学设计,实施结构化教学,提高学与教的质效。它是个非常值得我们英语教师学习的优质的教学方法。从学生学习语言整体性、应用性的角度出发,摒弃了以往片面注重词句的教学,将英语教学更加推向应用性与生活化,注重语言学习的情感体验与整体认知。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在英语的教学设计中提倡从单元主题的整体角度来设计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单课的独立,而是在基于单元整体的基础上来设计单课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过程。其中明确单元整体主题与单课个体话题之间的关系,梳理明确教学内容之间关系,确定整体设计的第一步,我学习到了三点体会:
一、做到钻研教材,挖掘出单元主题与单课话题之间的深层次关系
教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与标准。在单元整体设计时,要做到主题与话题之间的浑然一体,必然对教材进行充分的研读,不仅要按照教材表面设定的主从关系,更要挖掘教材内部单元与单课之间隐含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更好地设计主题与话题提供更多的素材。我们要认识到教学的内容要基于教材的文本,但并不局限于教材呈现的文本,更多的内容是隐藏在教材文本之下,具有内在的隐性联系。我们需要深层次地研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相关的教学内容并选择出主要相连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梳理单元主题与单课话题间的联系,做到深层次的关系。
二、做到文本再构,梳理单元主题与单课话题联系
我们要明确设计思路和单元主题的教学内容,基于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通过文本再构,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单元教学内容。因为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呈现的可能比较散,而教师挖掘出来的'内容显得更为零乱。如果直接让学生去学习是达不到我们预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我们对于语言的学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与情境性,因此教师要通过文本再构,在单元整体与单课教学的体系内合理安排好学习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将分散的知识点按照语境、话题、层次等逻辑顺序重整排列,就犹如一盘散开的明亮璀璨的珍珠一样,把它们用一根结实又好看的链子串起来,一定更有价值。文本再构也是如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学到用、从旧到新、螺旋式上升,既学习新内容又联系旧知识,既学习教材文本又整合文化内涵与生活实际。
三、构建学习英语语境,把学生引领到一种英语学习的语境中
在设计时,用话题人物或是故事串联成并列式的设计;用主题——话题的结构串联成总分式的设计;用认识过程或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串联成递进式的设计等。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地将教材内容中散落的珍珠以主题——话题为线串联成美丽的学习链,丰富课堂学习的内涵与深度,打造多元内涵、多线性层次的课堂教学盛宴。把学生引领到一种英语学习的语境中,更好更快地使学生融入到你的课堂教学中。
因此,当我们在写自己的教案时,要切实地走进教材,研究教材,用好教材,用心去体会和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学习内容,进行提炼。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本立足点,只有用好教材,设计好教学,实践好课堂才能达成教材与教学的和谐统一,体现两者之间的完善结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很新颖也很本质,我们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整合材料,把小学英语教学做的越来越好。西谷中心校
xxx
xxxx年xx月xx日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内外作品学习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读作品,感受人物形象,总结外貌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 少年闰土那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那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还有鲁迅先生那刷子似的头发,隶书的一字胡须, 已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本组课文以及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细细品味人物的描写方法,更进一步了解鲁迅。
二、深入文本,品味外貌描写
(一)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 1. 鲁迅笔下的闰土
(1)读《少年闰土》中描写闰土的外貌的'片段,从外貌描写中感受少年闰土的特点。(朴实、可爱、富有活力)
(2)读《故乡》中的片段,从外貌描写中体会中年闰土的特点。(生活艰辛、饱经风霜)
(3)比较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的异同,感受外貌描写的好处。
这是鲁迅记忆中的闰土的形象,只可惜鲁迅跟闰土一别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后假如他们再次相逢,闰土会变成什么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2.鲁迅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
(二)他人笔下鲁迅的形象
1.快速浏览19课《一面》,用“——”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认真读一读,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 学生汇报。
3. 让我们把这六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你觉得鲁迅先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4. 鲁迅先生怎么会这么瘦啊?
5. 除了“瘦”,鲁迅先生还带给你什么印象?
6. 有两处外貌描写有点重复,都讲到了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还有头发、胡须等等。能不能去掉一处?
7. 引导思考:文中这六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样突出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革命事业的那种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三)小结
三、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摘抄的鲁迅本人或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外貌描写片段。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继续读鲁迅的作品,品味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更进一步了解鲁迅。
板书设计:
入形入神写外貌
按顺序 抓特征 展性格 巧修辞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1-02
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05-27
单元教学设计07-12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11
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05-20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09-06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1
(优秀)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7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锦集15篇11-28
四下第三单元《白桦》教学设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