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可以对一个行动明确一个大概的方向。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三、认字
1、读准字音:
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
咽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四、写字
1、重点指导:
⑴ 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
⑵ 渴竭、哀享联系记忆。
⑶ 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舔──添。
⑷ 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
2、学生书写。
3、听写。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提问
1、接力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二、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教学:
⑴ 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 由泡泡中的提示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
⑶ 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
2、主体部分教学: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⑴ 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⑵ 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⑶ 水罐变成银的:引导学生由第一自然段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
⑷ 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⑸ 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别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3、重点理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
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喝,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三、升华内容
理解课题。思考: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四、课后延伸
课后选做题。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战争的残酷和追求和平的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2、透过行为体悟人性的本质。
3、领会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曾做过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对德国兵到一户被占领的农家去,那家的女主人正巧是一个地下党。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激烈战争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哪位同学能向我们概述一下这段故事?
学生讲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的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一年,当时的'德国法西斯已经处于兵败如山倒之际,但是有战斗就有牺牲,我们一起看看这里的蜡烛发挥什么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2、翻译者:茅盾,我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等。
3、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4、阅读课文,找出并朗读最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结合这些片段,说说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5、再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所体现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假设,比较中品味。
⑴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⑵多次提到老妇人的围巾,这条黑色的围巾有什么特殊意味?
⑶“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品位原句好在那里?
6、品读文中意味深长的句子和场景的意蕴:
⑴如果你是寻找契柯拉耶夫尸身的士兵之一,看到老妇人在战友坟前续上新蜡烛,你会有哪些心理活动?
⑵“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象一个母亲的眼泪,正象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远不朽。”这两句话意味深长,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说它们的含义。
⑶文章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两百字写下来。
7、课时小结。
8、布置作业:
⑴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细节描写;学习这种极力渲染的描写方法,
⑵探讨蜡烛在文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诵读课文
2.能分类整理积累文言词句
3.能用四字短语概括分析课文
4.能迁移阅读课外文言语段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4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二、归类整理
1.学生自主勾画重要字词
2.运用归类法积累文言词句 A含义接近 B相同用法 C一词多义 D四字短语
3.练习《面对面》知识梳理
三、复习课文
1.用四字短语来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潭
第二段:潭水清澈
第三段: 小潭源流
第四段: 小潭气氛
第五段:同游之人,跟随小生。
2.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3.1.2段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水尤清冽的特点?
4.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作者游小石潭的心情由乐而悲,如何理解?
四、拓展练习
《面对面》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
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
(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的棒。
交流评价。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获呢?与同桌交流,并记录下来。
四、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语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五、实践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板书
14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强求速成画完蛇能喝到酒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反而弄糟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继续学习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训练要点,积累语言。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祝福、甜蜜、担心、宽裕、前夕、提醒、兴高采烈、暗示、猜测、立即、卡片、盼望、显然、拥抱、仁爱、同情、体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4、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妈妈感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质。
2、难点是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圣诞节,教师搜集圣诞节的背景音乐和西方过圣诞节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展示一些圣诞节的图片,播放圣诞节的音乐。
2、介绍一下你了解的圣诞节。
3、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找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⑵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读书情况: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⑵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⑶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⑷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4、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
沉默不语、如愿以偿、仁爱、体贴。
2、说一说上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二、理解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2、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⑴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⑵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3、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两句话:
⑴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关的句段。
⑵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训练
1、小练笔:
替那个女孩子写几句感谢的话。
2、给父母亲或朋友送上自己的祝福。
四、总结全文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目标
1、 能快乐的与老师、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
2、 鼓励幼儿听音乐大胆想象动作,促进幼儿间的交往。
准备
音乐 录音机 贴物 天线宝宝头饰
重点
鼓励幼儿愉快的参与音乐活动。
难点
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听音乐想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动作。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提问
二、设想与意图
一 律动:幼儿(天线宝宝)与老师(天线姐姐)一起愉快进入活动室。
二 老师与幼儿一起来跳有趣的天线舞
三 韵律活动:天线宝宝
鼓励幼儿大胆的跟着音乐动起来,对一些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 要及时奖励。,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欣赏音乐1—2遍。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动作。
3、鼓励幼儿听音乐找朋友一起玩。
4、跟着音乐一起动起来,2—3遍。
四 听音乐和宝宝一起出活动室。
1、天线宝宝,我们一起去玩,好吗?宝宝,你们看妈妈屁股上是什么呀?气球动来动去,你们能追到它吗?来,试试看吧!
2、刚才你们玩的开心吗?瞧!我们的头上有什么(天线) 我们的天线会跳舞,一起来试试吧!好玩吧!
我们的天线(头)会跳舞 ,看看还有哪里动动我们的天线会跳舞呀!
1、你喜欢这首曲子吗?让我们一起动起来跳舞,好吗?
3、刚才妈妈找了一个天线宝宝一起来玩,我们宝宝也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好吗?
孩子们最喜欢看动画片,天线宝宝又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动画人物。设想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的舞蹈中获得自由表达的空间,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在活动中允许幼儿自由参与、自由发挥,这样可以给幼儿的自我表达提供丰富而广阔地天地。 通过这个活动也可以很好的体现有效的师幼互动和同伴互动,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设计思想:前辈语文大师们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这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可以再往前迈一步:课本仅仅是个引子,是一些触点的集合,教师要把这个“小文本”通过你和学生的共同学习、研讨演变成“大文本”。说它是引子,是因为我们要据课本引出好多与课本有关的课内知识、一般能力的学习,也要引出好多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综合能力的学习。说它是一些触点的集合,是因为文本蕴藏着很多能触动读者思考的“元素”(点),这些“元素”涵盖了诸多角度、诸多层面,而且因人的认识水平、接收能力等的差异而不同。在语文教学中要贯彻这种“大文本”观。本文反映了人性中“美”的一面,就可以引导学生由此深入生活,去找寻人性中更多的“美”,也可以与《我的叔叔于勒》所反映的人性中的“丑”进行比较,也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现实生活所表露出来的人性中“丑”的一面加以讨论,在讨论中明辨是非,体验什么是值得称道的“人性美”。另外,让学生复述、概括、理清脉络,这是一条由具体到概括的逻辑训练线路,经常训练,有利于学生很快把握文章的思路。
课时安排:本文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范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符合人物特定的心理,根据情节的发展读出起伏,确实能感染学生。
二、让学生就自己印象最深的故事情节、人物言行谈一两点感受。
三、找几个朗读水平高的同学生分段朗读。
四、复述课文。
五、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启发学生找到两条记叙线索:明线写德拉,暗线写杰姆。
2.让学生根据文章情节,顺着两条线索往下捋,找出明暗线的交替变化和融合。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本文线索”。
3.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本文结构”。
第二课时
一、归结文章的'主题。要求根据文本的内容,抓住主要情节,避免以偏概全,不要将本文主题偏移到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的关注,从而展开社会批判。正确的认识:歌颂了朴实而纯真、艰难辛酸却相濡以沫的爱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尊重他人的爱,怎样向需要帮助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担负起自己的道德伦理责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找来英语原著,进行跨学科学习。
二、与《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教学,了解人性的多样性。并从现实生活中分别举出一些人性中“美”和“丑”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自己分辩,从而明确是非,引导学生展现美好的人性。
三、了解巧合和悬念的写法。这部分可由教师设疑、学生解疑的方式开展教学。参见“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特点”(“巧合无痕”、“引而待发”)。
四、仿照本文的写法,就你身边人们的某个闪光镜头,编写出小小说提纲。课下再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01
教学设计方案06-1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23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08-09
教学设计方案【精】06-2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9-29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6
【精】教学设计方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