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六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3、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做读书卡片和分组研讨方式,层层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事物特点运用适当说明程序、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
2、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资料,用计算机设计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有人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今天,让我们师生一起走近苏州园林,欣赏苏州的美景,品味园林的佳趣吧!
(请欣赏大屏幕)
景点很美吧,让同学们带着美景的余味,读一读叶圣陶笔下的《苏州园林》,看看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的评价,感受那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
二、感知课文,把握要点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根据屏幕提示做一张读书卡。
从我们制作的图书卡中可以看出这篇说明文顺序是由总到分。在分写部分中,前四段是详细说明,又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⑶~⑹自然段分别照应第二自然段那几句?让我们一起读一遍。
三、研读课文,突破重点
在⑶~⑷段中作者进行重点说明,现在就四人一组进行研读,选择你们小组喜欢的段落,合作学习,就黑板上提示进行探讨,对优秀合作小组是有奖励的哟。
研读段落:____________
本段中心句:____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事物____________特征。
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手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喜欢自己独立完成的同学可自己填写。优秀者或小组奖励旅游苏州园林景点。
答案:
⑶研读段落
③本段中心句:无(亭台轩榭布局)。
说明亭台轩榭不讲对称的图画美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问题: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
⑷研读段落
④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说明假山
(讲究艺术)与池沼
(讲究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的.特点。
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问题:雷同――不该相同的相同
艺术、技术
艺术强调个人独创性活动,其成果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⑸研读段落:
⑤本段中心句:第一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的树木也着眼于画意特点。
说明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运用作比较、举例子说明方法。
不太理解的句子:无。
⑹研读段落:
⑥本段中心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说明花墙和廊子的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特点
问题: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看上去是被花墙和廊子把景分开了,但因为墙是一段空的廊子是无所依靠,景致又如象没有隔开使景致不是一览无余的展开,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更有层次性。
刚才同学们已研读重点段⑶~⑹段。下面简单看一看⑺~⑼段,找出每一段中心句,抓住景物特点。最后一段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多媒体配合)
四、回味课文,拓展创新
经过刚才同学们学习,我们已对苏州园林有了很多了解。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就书上提供内容,老师提供参考画面,尝试做一次导游,要求看大屏幕。
要求:1、注意导游对象,导游方式;2、抓事物特征,讲究层次性;3、就课文内容,要求有一定创新。
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导游小姐或先生,小组内讨论,写一份提纲,可拿提纲上台。
今天我们一起愉悦地游览了苏州园林,通过这次旅游,你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感想呢?请课外写一篇随笔。
愿我们下次旅游更快乐!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燕子过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复杂的会话”,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文本、老师、同学及环境的对话过程。本设计试图变传统语文教学片面强调教师、课文的单因素为强调教师、学生、课本、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语文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使课文的教育性、审美性在学生完全自觉的情形下产生。
教学目标
1闭莆毡究10个生字的音、形,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备形蜓嘧庸海的辛苦和艰难,对燕子产生喜爱、敬佩之情。
课前准备
1庇胮owerpoint制成的有关燕子的各种图片、文学作品、生活习性介绍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一。
2庇肁uthorware制成的有关大海及表现燕子过海辛苦、艰难的多媒体课件二。
教学过程
课前
播放课件一。
评点课前休息时间内播放课件一,让学生在轻松、随意的浏览过程中,捕捉有关燕子的背景知识,酝酿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为下面的学习做认识、态度、情感上的铺垫。
一、谈话揭题(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倍链视铩
2卑涯闳衔最难记住的一个词语在本子上写二遍。
3绷废啊#ㄑ∽匝生预习作业)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由出题者批改。
4倍量挝摹#ㄑ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评点有效的预习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预习应具有开放性,学生预习时设计的字词练习,既是对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充分肯定,更是体现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过程。
三、整体感知课文
听课文录音,交流:你觉得燕子过海____________。(辛苦、艰难)(板书)
四、学习第一、二段
(一)理解燕子过海的艰辛。
1毖嘧庸海为什么那样辛苦、艰难呢?读课文的第一、二段,找原因。
2毖生自学,小组交流。
3毖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板块一:诵读“海有多大,天边水,水边天,望也望不到边。”
(1)体会并读出海的大。
(2)领悟通过对大海的`描写,
反映燕子过海的艰辛。
板块二:诵读“他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1)领悟并读出句中蕴涵着的燕子过海时气候之复杂、路程之遥远、时间之漫长的艰辛。
(2)借助个人经验及课件二,想像燕子过海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带着想像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继续诵读句子。
评点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途径。因此,这里安排了板块式而非线性教学,同时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课文上有的,引导学生读深读透,读出自己的理解;课文上没有的,鼓励学生调动原有经验大胆想像,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知“燕子过海是那样辛苦、艰难”。
(二)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
1蹦阍敢庾约阂渤晌一只坚强、勇敢的小燕子,在海上不停地飞呀飞吗?
师: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燕子依依不舍地向我们告别,勇敢地起飞了。(学生表演)(演示课件二)2北硌葜校师生对话,老师追问燕子飞越海上时的感受,并及时鼓励。
如:“啊,海上所有的小燕子,请你们来告诉老师:海上没有休息的地方,你们害怕吗?”
3北硌莺螅交流体会:现在你们对小燕子除了喜爱,还多了些什么呢?
4比梦颐腔匙啪磁逯情,一起来读课文第一、二段。
评点在特定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本环节通过教师动情的语言,学生真实的表演,感人的音乐、画面等情境的创设,把课本上的平面、一维的语言变成一种“立体的交响”,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其中隐含的生命价值。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四边形和三角形一样,也是基本的平面图形,它都有哪些性质呢?应该从何处着手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呢?
(二)自主学习
一、教材导读
问题1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动手拼一拼,并把重要的内容下面画上横线。
再次让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步骤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从而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注意:表示平行四边形四个顶点的大写字母应顺时针或逆时针排列。
问题2首先让学生按照导学案提示操作,再次完成课本“做一做”。
从而得到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二、自主测评
对“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行检测。
注意:答题过程的书写。
三、收获与问题
整个自主学习的环节,学生有什么想法,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并予以解决。
比如: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呢?
为什么任意一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由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接而成?
(三)合作学习
此题组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合作探究本节内容的'难点,然后达成共识。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合作完成有争议的问题。
注意:辩题设计第三题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做。
(四)探究展示
一、问题共析
此环节让学生将组内问题在全班展示,组组交流,教师点评。
二、展题设计
对本节内容难点的巩固,1题较为简单,是对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该性质的直接应用。
2题根据提示利用条件“DE平分∠ADC”和AD∥BC。
注意:解题的书写格式。
(五)评价归纳
先让学生对着学案上的标题总结本节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观点,谈收获。
(六)深化拓展
此环节是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检测。试题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反思、能力提升、拓展创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两个偏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有一只小动物也说“世界多美呀”,板书课题。
(1)读准“世”的音,是翘舌不是平舌音。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你们问题答案就在书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5、播放多媒体课件,再加配音朗读。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把生字词用横线画出来。
要求: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生字词)
(1)自己读读生字词,想想:在字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2)正音。
翘舌音:站、湛、澄。前鼻音:站、湛、茵
后鼻音:澄边音:丽
(3)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师生共同评议。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再指名朗读课文,边听边想:“世界多美好呀”是哪只小动物的说的?
2、它是什么情况下说的?
3、你也能像刚才阿姨一样,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好吗?
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4、自读,指读,赛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美字头”。
3、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的笔顺并书空。
4、反馈检查“世、美”的笔顺。
5、指导写字。
在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字形,并说出生字书写时关键笔画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乎、世、鸡、美”
6、师范写以上四个字,学生描红,临写。
7、生写剩余的生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家的三次实验过程及结果,知道蝙蝠飞行靠的是什么;
2、懂得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三次实验的过程,知道蝙蝠飞行靠什么
2、认识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教学准备:
大课文、多媒体课件一套、演示用幻灯片一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发给作业纸,让学生给生字注音
2.让学生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集体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第1--3自然段段意
板书: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
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蝙蝠夜间飞行的奇特现象
二、谈话导入,认识课文第4--7自然段
1.谈话导入:我们从第3自然段知道蝙蝠在夜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而且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接,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的科学家呢,做了实验寻找答案,让我们来看一下,好吗?
2.指导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在什么时候?
2)第一次实验是怎么做的?
3.根据问题的回答,逐步出示
①实验次数②第一次③第二次④第三次⑤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⑥方法⑦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⑧结果⑨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有碰着
4.根据投影内容,提问: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和它的眼睛有关吗? 为什么?
5.课件出示:
⑩说明(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
⑾和蝙蝠的视觉敏锐无关
6.提问:(第3片自然段最后一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7.引导学生分组自学第5自然段,继续研究,完成表格(如下)
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系着许多铃铛。
实验次数 方法 结果 说明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设响, 和视觉敏锐无关
那么多绳子,它一
根也设碰着
第二次
第三次
8.组织各组汇报,逐步完善表格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像设头苍蝇似角到 蝙蝠夜里飞行,
第三次 把蝙蝠和的嘴封住 处乱撞挂在绳子上 它是用嘴和耳朵
的铃铛响个不停 配合起来探路的
9.提问:现在大家知道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什么了吗?
板书:嘴 耳朵
10.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第6自然段
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进行夜里飞行的?
11.引导学生说一说,并板书出示意图
蝙蝠 障碍物
超声波 超声波
嘴 耳朵
12.请学生根据示意图复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3.请学生读第6自然段,认识反复研究、终于两词的作用(表明科学家做出的努力以及研究结论得来不容易。)
14.读(第2自然段)提问:
1)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做了什么事情?
2)雷达是怎么工作的.?请仿照上面的板书试着表示出来。
15.组织学生交流
16.引导规纳,贴书
雷达 障碍物
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
天线 荧光屏
17.看板书,引导比较,说出发现
提示:蝙蝠的什么和雷达的什么作用相似?
它们的工作方法相似吗?
18.总结:蝙蝠飞行和雷达探路具有相同的道理。
板书:道理相同
三、课堂小结。
1.指导读课文: 1)齐读 2)自由读
2.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有什么发现?
(2)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的?
(3)人们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
四、课后思考,完成练习
P62 T2. 3.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猜题中揣意
1.填空:(板书“风筝”,齐读)说说有些什么样的风筝?(自由的、漂亮的、栩栩如生的)
2.猜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课题给予的是“理想”一词,请大家猜测一下,课文会赋予风筝什么含义呢?
【设计意图】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而又常常被学生忽略,猜一猜,揣摩一下,可感知题目的精心,也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在习作上的通病是不会精心取题,不懂得含蓄地将题目与文章的主题融合,所以平时的阅读教学应充分关注这一点,适时利用教材的优势顺势引导。
二、浏览中明构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看看内容与我们的猜测相同吗?
2.明确内容。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人)写人的文章却以物为题,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课文,有什么特点?(物与人之间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浏览课文。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事来表现,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⑴概括事例:笑谈腿疾;板书;放风筝。
⑵归纳分段:前两件事可归在一起,同为刘老师的“工作”部分,“放风筝”为他的“生活”部分。(对应段落分段)作者在选材的时候既关注了刘老师的工作,又关注了他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与内容,明确选材时既关注工作,又关注生活,更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对比学生习作情况时的选材单薄,从篇章的布局结构上有一个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赏景中循路
1.赏景。看看文章是怎样引出刘老师的。(读1~3自然段)(明确不属开门见山,而是由景引出,娓娓道来)
2.循路。(出示三个拟人句)⑴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特点?⑵这三个拟人句能不能调换?(明确作者思路清晰,由春景带出风筝,然后由风筝引出人物,自然含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仿说。你的一个好朋友在秋天的季节离开了你,你想起他,可以怎么写?
【设计意图】
一个典型的触景生情、见物思人式的开头,在赏景中及时抓住练笔的机会,明确思路后创设情景让学生仿说,为最后练笔作了指导和铺垫。教学的资源一旦被发现要及时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用足文本,真正体现“用教材”。
四、悟情中得法
1.学习“笑谈腿疾”。
⑴介绍人物。(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读着作者的介绍,你心头涌起的是怎样一种情绪?(深深惋惜其不幸)
⑵体会内心。然而刘老师本人却是这样说的——(齐读刘老师的话)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文中的“只是”两字可用“致使”,为何刘老师用“只是”?(从一份宽容中感受到人物的乐观、开朗、自信)
⑶“酸涩”勾连内外。字面理解:这里有一句“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何谓“酸涩”?
勾连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曾经心里泛起过酸涩?(启发拍毕业照时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体会)那么文中的同学们又为何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呢?(为刘老师的不幸惋惜,同时被他的开朗、乐观而感染,内心十分复杂)
⑷小结提升。仅有描写刘老师的语言和外貌的片段可以说“泛起酸涩的感情”吗?(明确作者选材的精心,只有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起,才能这样说)
填空:刘老师虽然( ),但是( )。
【设计意图】
一段文字分两块学习,最后由“酸涩”勾连起来,既悟得人物的精神和师生的情谊,又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学生在构段方面也常缺乏新意的,如何剪裁加工材料是写好文章的一大技巧,在这里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酸涩”一词悟得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习“板书”。
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残疾的老师,作者没有写他怎样上课、怎样辅导学生,却选取了“板书”这样一个细节,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⑴默读。圈画批注。
⑵交流。(在刘老师分解的动作中体会精神)
填空:刘老师的这一转,是()的一转,也是( )的一转。
⑶体会。是什么力量使刘老师能够坚强地面对这一切?文中同学们的心头又涌起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
关于刘老师的两件小事,运用两次精当的填空练习,抓一个细节,人物的精神得以凸显,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回扣中练笔
1.总结。刘老师的这根圆木棍,撑起的何止是他残疾的左腿,撑起的何止是他强壮的身躯,撑起的更是他那一份——对工作的热爱。两件小事中,刘老师的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此时,你看到的是怎样一位老师?填空:一位( )的老师
2.回扣。此时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文章的开头,你能从中读到刘老师的影子吗?或者还能读到一些其他什么呢?(人物的影子和师生的情谊流露在字里行间,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啊)
3.练笔。(二选一)作业一:模仿课文的开头,续写一个片断,可以写你的朋友、亲人或老师;作业二:以“我的心中不由得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为结尾写一个片断。
【设计理念】
感悟人物精神风貌后再次阅读开头,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明了文章在叙述时的精妙,并趁热打铁,练笔提高写作水平。
“课文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飞翔的小鸟不可或缺的‘双翼’。”(高林生语)因此阅读教学要将两者有机融合,还 要把理解与把握课文表达了什么和课文如何表情达意的相融合,注意提倡用心去体会课文是如何表达实体与过程的。整堂课将情与法有机地融合,既关注文章写了什 么,又关注了表达的方法,随学随练,读写真正结合,保证了阅读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