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种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种子》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指南》科学领域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幼儿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
根据《指南》要求,本着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及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爱护自然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结合本班幼儿情况及主题活动《一粒种子》,活动初期幼儿通过播种向日葵,对种植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种植和培育活动。某一天的加餐环节中,一名幼儿对老师说:“老师我不吃火果!”“为什么啊?”幼儿边挑火龙果的种子边说:“里面都是籽!我不吃。”其他幼儿就问:“老师这个火龙果种子可不可以种植啊?”因此根据幼儿的兴趣开展了本次的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寻找不同水果、蔬菜的种子,了解种子藏在哪里,知道种子的用途。
2.尝试种植种子,掌握种植方法。
3.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究,体验种植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了解部分水果和蔬菜的种子藏在那里,知道种子的用途。
难点:幼儿掌握种子的正确种植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常见水果和蔬菜。物质准备:
1.家园共育:与家长沟通,让幼儿从家中带来含有种子的水果和蔬菜。(如:豆角、菜椒、火龙果、草莓、玉米等)
2.塑料小刀、置物筐、酸奶盒、小镊子、浇水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将幼儿带到户外种植区,让幼儿观察已经种植的蔬菜。
师:“小朋友们,看看我们种植的向日葵和蔬菜是不是已经长得很高了,哪位小朋友还记得,我们哪些是种的种子,哪些是种的小苗苗啊?”
幼儿:“向日葵种的是种子,西红柿、豆角、辣椒、茄子种的是苗”
师:“非常好,向日葵种植的是种子,哪位小朋友知道向日葵的.种子藏在哪里?”幼儿:“向日葵的种子在他的大花里。”
师:“小朋友们也带来了许多的水果和蔬菜,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他们的种子在哪里吧!”
(二)自主探索
师:“今天将分为五组进行探索活动,每组由老师指派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的分工合作。”
教师分组并且选出小组长
师:“现在由每组小组长领取活动材料,领取之后带领组员选择场地活动,进行自主探索活动,用自己的方式找到种子藏在那里了,注意安全。”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个别小朋友进行重点指导。
师:“将自己找到的种子放到写有自己名字的酸奶盒中,垃圾放到垃圾桶,注意卫生。”
(三)总结分享
幼儿分享探索成果,幼儿自己总结,教师辅助。
师:“现在请小朋友为我们分享,他找到了什么水果或者蔬菜的种子,种子是长什么样子的?”
师:“这位小朋友说豆角的种子藏在豆角的小肚子里,是圆圆的、绿色的······,苹果的种子也在里面,草莓的种子在外面长着······”
(四)种植活动
师:“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种子去种植吧!互相帮助和交流一下种植方式,种植好了放到咱们班的试验田中。”活动在种植过程中自然结束。
(四)活动延伸
幼儿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探究为什么有的植物发芽了,有的植物没发芽,是种植方式不对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后期继续探索。
活动总结
活动地点选择户外种植区,使幼儿融入自然的环境。结合幼儿已有经验提出问题,集中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及好奇心。在找种子过程中,让幼儿猜一猜种子藏在哪里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分组进行活动,小组长负责制,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及合作能力。分享总结过程中,幼儿展示找到的种子,交流找到的方法,因为幼儿亲历搜集、实际操作,学习氛围浓厚,发言较为激烈。幼儿在交流分享中,掌握找到种子的途径和方法。在亲身体验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知识。
活动中,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在自然中活动,让幼儿在实物操作中自主探索种子藏在哪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性,过程中认识各类种子。相比让幼儿对着照片认识各种水果和蔬菜的种子所获得的经验更为丰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使活动目标有效的达成。活动以自主探索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发现各种种子的不同,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主动的与其他幼儿进行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种子》教学设计2
认知目标:
1.能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能设计简单的二维图表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种子萌发需要水、空气、营养等条件。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拓展性目标:
记录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仔细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记录。
活动准备:
用水浸泡一天以后的植物种子、放大镜、刀片、镊子、瓷盘、纱布等。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让学生自己确定要准备的材料。相关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活动过程:
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 认识种子的结构
1、提出问题:种子什么会发芽?它有哪些结构特点?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运用工具进行研究。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在教室里利用音像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提出问题:“春天来了,种子落在土壤里开始发芽,说明什么?”只是对探究方向的一种提示。组织活动是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积极动脑,通过观察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并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
3、画出种子的结构,猜测种子哪一部分能发芽?
活动二:依据猜想制定实验方案。
1、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猜想提出问题: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办?
2、引导学生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种子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芽?
3、定研究计划,展开探究。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三:实验验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究,设计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并分析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指导学生掌握切割的方法,并提醒学生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从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认识,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认识。
自由活动:
评价时,从“我对研究活动的兴趣”“我提出的研究问题”“我的观察、实验”三方面的内容反思自己的表现,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并讲出评价的理由。
拓展活动:
记录种子发芽及生长过程,仔细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记录。
《种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冰冷冰冷的世纪,憩睡、滋润、孕育、积攒、迎接”等。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3、体会诗歌在表达上的方法。
4、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种子的梦是什么?种子如何实现它的“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作者以及作品《种子的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2、但没有被击倒,因为他内心深处有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气魄和“拨开云雾见日月”的希望。今天,让我们走近柯岩,体会她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诵读情况。
3、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课文,说说每节诗的意思。
2、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第1—2节:种子梦想春天的到来,而默默地积攒着力量。
第3—4节:种子的'梦想是什么?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1、学生自读课文,找种子的梦想。
2、学生品读种子的梦想这些句子,体会表达上的特点。(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出种子的美好梦想)
3、种子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一点一滴地积攒着力气)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自读感受最深的地方,体会诗句平实无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道理。
2、体会诗在表达上的方法(比喻拟人)
《种子》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小女孩儿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儿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俊”等5个生字,会写“略、涩、裤、惭、愧、掠、唯、恐”等8个字,掌握“羞涩、惭愧、掠一下、唯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体会小女孩是怎样交树种的,她交的树种是什么样的,她是怎样捡树种的,学习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设疑激趣。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疑问:
文章写的是什么植物的种子?
这种子是怎样的?
有多少种子?
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种子?
这种子从哪里来的?
……………………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然后同桌交流一下是怎么记生字和新词的?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1)先让学生自由读屏幕的生字。
(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3)分组开火车读,去掉拼音读,全班读。
3、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1)要求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记住生字。
(2)让学生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要指出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4、学生练习写生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再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1)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事?
(2)说说同学们捡的种子是怎样的?小女孩捡的又有什么不同?
(3)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2、学生自主读文,寻找答案。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汇报。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要求学生用“——”划出描写同学们捡来的种子的句子。
2、说说从这句话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3、指导说话。
4、教师归结:同学们捡到的树种不饱满,不成熟,杂质多。虽然数量多,但是质量不够好,不会或不容易茁壮成长。
五、小结。
个别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要求学生说说:
这一节课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填空。
( )的脸颊 ( )的神情
( )的大伞 ( )的短发
( )的黑豆 ( )的光泽
( )的童心 ( )的女孩
2、抄写课后的生字词。
3、熟读课文,预习课文第2-9自然段内容。
出示作业。
《种子》教学设计5
活动目标
1.感受本、静、安的态度与种子的关系,享受自主阅读和集体阅读的乐趣。
2.能细致地观察画面中本、静、安的状态,并流畅地说出其内容,提高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结合本、静、安对待种子的态度,了解种子成长需要的条件。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提前了解和尚的生活状态。
物质准备:《安的种子》18本、PPT、图片。
活动重点
细致地观察画面中本、静、安的状态,了解种子成长需要的条件。
活动难点
完整、流畅地说出画面中本、静的状态。
活动过程
一、出示第一幅寺庙的图片,引出故事中的主题
师:这是什么地方?(寺庙)寺庙里有谁?
师:猜猜他们在干什么?看看他们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师:老和尚的手里是什么?他们之间会说什么?
二、观察本种莲子的过程
师:拿到种子后本是什么样的?他要去干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找一找书中的本,说一说他种出莲花了吗?为什么?
小结:本是个急躁的小和尚,只是一心想着“我要第一个种出来”,他没有考虑种子发芽生长所需要的季节、环境等条件,在冬天的雪地里就着急地种下种子,最终本因等不来种子的发芽而气急败坏。原来莲花种子需要合适的季节、适宜的环境才能发芽。
三、观察静种莲子的过程
师:再来看看静是怎么种的呢?静拿到种子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最后静种出来了吗?为什么?
小结:静是个细致的小和尚,他想要种出最好的莲花。于是他认真查书籍,忙着挑选花盆、水和土,甚至用金罩子罩住了新芽,对种子呵护备至。但是正是由于静的过分呵护,致使种子得不到生长所需要的阳光、雨露、空气而早早枯萎了。原来莲花种子的成长还需要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和充足的氧气才能发芽。
四、观察安种莲子的过程
五、了解种子生长的.自然规律,明白生命生长应顺其自然
师:我们阅读了本和静种莲花的过程,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季节、适宜的环境、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和充足的氧气,这些条件缺一不可!因此,种莲花不能着急,急于求成就会适得其反,顺应自然就会让莲花盛开。
活动延伸:
1.尝试复述故事。
2.尝试用表格记录三个小和尚种植莲子的过程。
活动反思:
问题一:关注单一,阅读故事缺乏连贯性
《安的种子》属于故事类型的图画书,这类图画书的故事有明显的线索,情节涉及很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在整个集体教学活动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大致说出故事画面的大概,但是对细节的关注有些却缺乏,活动中教师运用提问策略引导幼儿对画面进行细节的观察。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观察到画面上的细节部分,包括人物的服饰、表情动作变化、四周景物的变化等等,但是这些变化代表了什么,对下面的情节有什么影响或者暗示,他们还不能主动去挖掘。
策略:运用提问策略和预测策略,引导幼儿探索页与页之间的关联。
活动中运用提问和预测的方法进行指导。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再让幼儿根据画面传递的信息预测故事内容的发展,接着展示下一页正是幼儿的预测,并继续观察故事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方式,故事的连贯性加强了,幼儿不仅注意到画面的细节而且还注意到了页与页之间的关系。
问题二:对故事内容不熟悉,不能深入了解三个和尚的心理变化。
由于第一次集体教学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对图画书中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介于对图画书的细节阅读及联想页面间的联系还不是那么细致的基础上,尝试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策略:情景游戏、情境表演促进幼儿阅读的发展。
在阅读中,加入情景游戏和情境表演,它可以较好地让幼儿理解图画书所表达的内容。从再次进行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让幼儿模仿三个小和尚的动作,创设当时的情景,让幼儿设身处地地了解当时的情景及小和尚的心理变化。
问题三:能看懂故事情节,但不了解故事涵义。
根据图画书的对幼儿的发展,不仅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言语能力、阅读习惯,《安的种子》还关注到了幼儿的理解力和情感体验活动目标中提出 “结合本、静、安对待种子的态度,了解种子成长需要的条件。”这就要求幼儿不仅要看懂故事情节,更要领会故事的涵义。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第一课时结束后,幼儿对故事情节已经有了大致的印象,但是对故事的复述和种子与三个小和尚的关系却没有非常熟悉。
措施:进行第二次集体教学,利用分线索阅读和表格记录的策略,提升幼儿的理解能力。
活动依然根据三个和尚为线索进行线索阅读根据目标和故事内容将故事的重点部分分为三段,逐一阅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语言教学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它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表格记录则是从书本中提取主要人物、种植条件、种植方法、结果如何放入同一表格中。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明确故事中的时间、条件、人物、事件关系,使幼儿逐步建立起故事的结构。两种方式结合,便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进展,层次间的关系
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以上发现的问题及寻找的策略,对大部分幼儿实施第二次集体教学,目的放在幼儿对故事的深入理解及关注到页与页之间的关联。
《种子》教学设计6
一、教材简析
《一粒种子》是一篇科学知识的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用生动的语言准确描绘出春天种子发芽的过程,同时说明了种子发芽的条件:①合适的温度(春天);②疏松的土壤(借用蚯蚓松土);③水;④空气。全文共9个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
1.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
2. 认读“挺、喝、渴”等11个认读生字,规范书写“粒、种、点”等7个生字。
3.会正确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发芽的条件。
4.通过朗读感受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追求与向往,激发学生向往美好的未来。
三、教学重点:学会课文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难点: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经过。
五、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挂图、字卡、自制小黑板、
(二)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认读文中“挺、喝、渴”等11个认读生字和“粒、种、点”等7个书写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种子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小树绿了,花儿红了,农民伯伯开始播种了。瞧,一粒小种子也从泥土中醒来了!听,他在说着悄悄话呢!让我们打开课本,听听种子在和谁说话,他又说了些什么?(出示课题:一粒种子)
2.板书课题:一粒种子。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音,同桌互读、注意正音。
2.自由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文中的生字,用自己最常用的方法来认识它们。
3.再读生字,想一想,如果你是小老师,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些什么。
4.检查自读的情况。
(1)检查认字的情况。
①小老师带读并提示注意点。
②抽读字卡。
③开火车读。
④老师适时、个别总结:
a. 出示字卡: 渴、喝 ,(认读并总结怎样分辨这对双胞胎)
借助儿歌:渴:渴了要喝水,三点水;
喝:喝水要用嘴,口口口;
b. 形象记字:松:树旁有位老公公
粒:大米立起来叫做粒
种:禾苗摆在中间叫做种(zhòng);
中间的禾苗叫种(zhǒng)子
(2)检查读文情况。
①开火车读课文。(一人读一自然段)
②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个别学生展示读。
(3)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说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
(三)课堂小结,回顾学习内容。
读准文中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作业:熟读课文,在文中找一找表示种子在发芽、生长的词。
《种子》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
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种子》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奶奶契而不舍的精神。
2. 学会用“因为……所以……”的句式。
3. 抓住重点句词,体会人物的思想。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 用课题中最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3. 教师激情导入
希望就是梦想,就是我们心中一颗美丽的种子。它一定会伴随我们一路成长。过渡语: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 齐读第一自然段
2. 师生互动: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首先师范说一句,然后师说“因为……”,学生补充“所以……”,最后学生试着完整的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句子(尽量用班上的真人真事说,最好不要虚拟)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内容写在小黑板上)
专家都不可能做成的事,一位什么都不懂的老人竟然敢来试,别说儿女们反对,我想所有人都可能不会赞同,而面对一片反对声,老人会放弃吗?她会怎么做呢?(出示小黑板)
1. 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能读出什么?
2.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老奶奶始终是满怀信心地在试验?把重点词句划上记号。
3. 指导朗读最后一段(坚毅的目光,坚定的语气)
4. 指导朗读1、2句(第一句闪烁的目光,灿烂的表情,轻柔的语气;第二句,略带一丝遗憾)
菊黄色的花,这并不是老奶奶所希望的,老奶奶又是怎么做的呢?
5. 师范读3—6句
6. 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说)
7. 老人这二三十年间的辛酸苦辣,这二三十年间的坚定不移,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明读小黑板上的内容)
8. 大家真情的朗读让我想起了不久从电视上看到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师讲警察妻子罗映珍三年如一日给丈夫写日记唤醒植物人丈夫的故事)
9. 你能体会到年轻的.妻子罗映珍和老奶奶的不容易吗?你感受到了她们坚定的信念吗?(充满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她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她们知道“心若在,梦就在”(板书“心若在,梦就在”)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老人的目光越来越浑浊,步履越来越蹒跚,双手也变得如枯藤老树一般,可她每天还在精心侍弄她的花。终于有一天,令人欣喜若狂的事情发生了。
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惊喜的目光,激动的语气)
这真是有梦就有希望!(板书:有梦就有希望)
五.小结
面对不能兑现的奖金,老奶奶遗憾吗?老奶奶所做的这一切只是想告诉人们“心若在梦就在,有梦就有希望”,你说老奶奶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对!因为老奶奶知道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愿我们能和老奶奶一样抓住理想的翅膀,放飞心中的希望!
附:板书设计
27.希望的种子
心若在梦就在
有梦就有希望
《种子》教学设计9
重点: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
难点:
1、明确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
2、通过对种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种子内贮存着大量有机物,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手段:以学生探究实验并分析结果的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从生活实际入手,对种子所含的成分进行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食品包装袋,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展示其有关成分的说明。介绍在我们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许多成分,引导学生思考在植物的种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样的成分。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
1、组织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出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鉴定种子中含有水分的实验中:
(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近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
(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
(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4)试管需保持水平或口稍向下倾斜,这样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才不会流向管底,不会引起试管爆裂;
(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鉴定种子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中:
(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
(2)燃烧后,铁丝很烫,要避免烫伤手和烫坏桌面,应及时放一解剖盘中或晾凉了再放到桌面;
(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鉴定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中:
(1)面团不要过大。
(2)一直要到纱布中没有乳白色物质渗出,才可停止。
4、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总结种子的成分:
1、讲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
3、提出问题:
(1)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
(2)如果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都含有脂肪,为什么用芝麻种子做为实验对象,而没有用小麦种子呢?"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出示不同种子成分的结构图或表格)
植物的种类不同,所以各种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在干燥的种子里,有机物总是比无机物多。
板书设计:
第二节种子的成分
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
二、种子的成分
探究活动
探究种子内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装片观察
1、淀粉:取加碘后呈蓝色的淀粉浆液一滴,置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后,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视野中充满了蓝色的颗粒,这就是小麦胚乳中的淀粉粒,再转用高倍镜进一步观察,可以看到淀粉粒表面有很多同心圆的轮纹。
2、蛋白质:将小麦种子做横切(与纵轴垂直的方向),在横切面上滴一滴碘液,中央的胚乳呈现蓝色,在蓝色区域的边缘有一圈很细的黄色区域,用放大镜即可看到,这就是以糊粉粒形式贮藏在胚乳最外面的糊粉层中的蛋白质。
3、脂肪:将蓖麻种子制成徒手切片,置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加上盖玻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到胚乳(蓖麻是双子叶植物中种子内具有胚乳的种类)中或周围出现小的油珠,若加滴苏丹Ⅲ试剂,油珠会呈现桔红色,这就是脂肪。
《种子》教学设计10
【课标解读与教材处理】
“观察种子”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种子植物”一节中的主要内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第八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要求学生能概述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而关于种子的结构是课程标准未作要求的。但课程标准第四个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要求学生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因而认识种子的结构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因此将人教版“种子植物”设计为两个课时,“观察种子”为一节,课型为实验课,重点认识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功能,为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奠定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确定】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是为学生能描述种子萌发过程服务的,因而认识两类不同种子的.结构及功能成为本课重要内容,其他方面教材所编写的内容,教师可以有较大的处理空间。本课具体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
1、能运用观察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3、能描述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能力目标
4、学会用肉眼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通过对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特点的比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形成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6、通过观察种子的结构,初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7、通过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部分种子,教师准备浸软的蚕豆种子,浸软的玉米种子,刀片,镊子、牙签、放大镜,碘液,培养皿,一次性塑料盒碗、淀粉,滴管,药匙,创可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实施】
一、情景引入
由学生所带种子入手,播放一段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
提问:种子为什么能萌发为幼苗呢?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蚕豆种子的结构
(1)教师提示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客观后微观的观察顺序,借助放大镜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2)学生借助多媒体出示的蚕豆内部结构平面图,逐一说出各部分名称,教师给予及时地点评。
(3)教师出示蚕豆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学生说出蚕豆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2、探究玉米种子的结构
让学生先观察外形,试着观察内部结构。
(1)教师提示要借助刀片方可打开玉米内部结构,注意强调安全。
(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玉米内部结构平面图,学生认识玉米内部结构。
(3)教师可提示胚乳和胚的观察方法。
(4)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玉米果实萌发过程,学生说出玉米各部分功能。
3、比较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归纳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类种子的类型。
4、拓展“种子的力”
让学生认识种子萌发产生的力量,从而感受种子不屈向上的精神。
三、小结
总结复习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与功能,形成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种子》教学设计11
一、导入
1.牛顿的那棵苹果树上的苹果都掉下来,种子发芽后能否成长得好?
2.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
3.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讨论。
回忆。
以熟悉的故事引发思考。
二、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小结:
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裂。
分组观察
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
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三、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1.指导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a.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b.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c.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d.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
e.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f.还有哪些植物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
2.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1.鬼针草种子的传播。图片(回忆):上山时裤脚经常会粘上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观察番茄种子的传播。
a.发放番茄观察。
b.推测传播方法。
c.讨论交流。
d.类似的植物。
3.阅读教材
四、总结。
布置课外活动作业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种子》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蒲公英、松子、黄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会认14个字。自主积累词汇。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识字。
2、知道蒲公英、松子、黄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幻灯片,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引发质疑。
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2、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课文内容,初步解疑。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
想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相互解疑。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重点注意蒲、荚这两个字的读音。
(4)同桌互读课文,检查读音。
(5)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细读课文,感悟“小伞兵”情感变化,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1)自由轻声读,思考:小伞兵在找家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2)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感悟。
第二自然自然段,体会小伞兵害怕、惶恐的心情。
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小伞兵放松的心情。
第五、六自然段感受小伞兵高兴的心情。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4、扩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板书设计
3、蒲公英的种子
吹上了天、害怕
小伞兵、飞呀飞、放松
躺在地上、高兴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课文内容。
2、复习会认字。
3、学习会写字。
二、教学重点
写好每个字。
三、教学难点
掌握字形,把字写美观。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1、自主选择喜欢地段落背诵。
2、复习会认字,自主记忆字形。
抽取卡片检查。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口头组词。
读“我的词语库”中的词语。
3、学习会写字。
巩固认读。
指导学生书写。
读帖观察、总结规律、练习书写。
练习书写时强调一写二看三对照。
4、在听写本上听写这8个生字
《种子》教学设计13
活动背景: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和生活,利用幼儿平常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活动,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
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我们投放幼儿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种子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种子排队、球排队、游戏“走钢丝”,三个层层递进的环节,感知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一种互逆关系。本次活动,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学习习惯。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对种子进行分类和按规律排序。
2、通过学习发展幼儿的观察推理能力和判断力。
活动重点:
学习对种子进行分类、排序。
活动难点:
数量相同时为什么排列长短不一样,长短一样时为什么数量不一样。
活动特点:
操作性强、存在于实际生活并广泛运用与实际生活。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红豆、黄豆、绿豆若干)
2、纸板人手两张
3、乒乓球、海洋球各一个。
活动方法:操作法、观察法和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听音乐进教室)
(1)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豆子王国,小朋友们高兴吗?下面我们出发吧,幼儿听着欢快的音乐进教室。
(2)豆子王国里都有那些豆子呀?( 红豆,黄豆,绿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种子)
(3)小老鼠太调皮了,把种子弄乱了,请小朋友将这些种子进行分类,看都有几颗,并提问幼儿是怎么分得。
二、基本部分(引导幼儿探索规律,并找出规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领。
(2) “现在请你们做件事,给这些种子分分家(出示图一)
(红)大圆( )
(黄)中圆( )
(绿)小圆 ( )
“请你们猜猜第一条线上排什么?为什么?”(红豆,因为有红豆标记)
“第二、第三条线呢?”(黄豆、绿豆)
教师示范排,告诉幼儿排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排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 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 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红豆有几颗?”(十颗)“黄豆有几颗?”(十颗)“绿豆呢?”(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不一样)
(4) 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因为绿豆小,所以排得最短。因为红豆大,所以排得最长。因为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 小结: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 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
(红)小圆 ( )
(黄)中圆( )
(绿)大圆 ( )
“看看纸板上有什么?”(种子标记、线)“这三条线怎么样?”(一样长)
(2) 设疑、引导幼儿思考。
“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A:一样,B、不一样)
(3) 交待探索要求,幼儿操作。
“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4) 讲述操作结果。
(不一样多,红豆用得最少,绿豆最多)
(5) 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少,绿豆用得最少呢?”
(6) 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 接下来老师要带领你们去文具店,小朋友要开着小汽车去,文具店到了,出示海洋球、乒乓球,提问:
“如果用相同数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乒乓球小,排的队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队伍长)。
“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谁用得多?为什么?”(队伍一样长时,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2) 游戏:走钢丝。
“请小朋友找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来玩走钢丝的游戏。自己找一段距离,从起点线处脚跟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你的爸爸妈妈用了几步?”
“想一想,为什么爸爸妈妈用的步子少,你们用的多呢?”
四、结束教学。
《种子》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教案《1《种子》教学设计》。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
(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六、练习朗读课文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种子》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会交流和合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委员长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种子四类植物的CAI;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及其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动态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动画:桃的果实(完整)纵向剖开(展示种子)
2.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
1,观察种子
(1)菜豆种子的结构。
(2)玉米种子的结构。
(3)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二者异同
2,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方案三:结合方案一、二[注:时间充裕、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的情况下]。
方案四: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观察教师板画的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结构图,并能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学生讨论交流,填充表格。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教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三:观察动态的展示桃的果实和种子的CAI,再观察“松的球果和种子”的图片投影在老师的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方案三:跟随老师到校园里或周围,认识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二、观察种子
在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之前,教师要使学生了解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然后学生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实验,结合教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自制的玉米种子结构剪贴挂图,通过观察和讨论、比较,能够说出菜豆种子、玉米种子的结构,并且能够描述这两种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注:玉米种子结构的观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可自张剪贴挂图来讲解它们的位置关系。剪贴图的制法是:照着现在的玉米种子结构的挂图,绘制一个与挂历图上的胚同等大小的胚的结构图,剪下来,并把子叶与胚根、胚芽之间的连线剪开,仅让子叶与胚轴相连。再将这张图贴在原挂图的胚部,使子叶、胚芽、胚根的边缘游离,教学时用手掀开即可)。
三、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实验结束后,教师对实验结果作一概括性小结:种子的.基本结构相同,表面有一层种皮,里面是胚。胚实际上就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学生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其生殖细胞----孢子的CAI,再观察种子植物(突出放大其果实、种子的CAI,就教师给的讨论提纲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在各实验小组基础上,教师予以肯定并加以完美善:孢子是个生殖细胞,而种子则属于器官,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强得多,种子植物之所以更适应陆地环境,成为陆生植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类群,能产生种子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学生将课下收集的苹果、桃、梨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教师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相同点是‘子’,不同点是‘裸’、‘被’为启发点的点拨下思考、讨论,顾名思义得出答案: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二者相同点是都能产生种子,不同点是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而被子植物的种子不裸露,外有果皮包被。
学生观察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CAI,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学生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展开讨论。
讨论提纲如下:
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起什么作用?
种子成熟后,果皮起什么作用?
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主要分借风力传播、借动物传播、借水力传播三种,请同学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老师概括完善:在种子发育过程中,果皮包在种子外面,起保护作用;在种子成熟后,果皮则有助于种子的广泛传播,从而扩大了后代生活的范围,促进了该物种的繁荣。举例加以说明,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分布更广、种类更多。
五、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通过层层设问与同学进行交流: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与生物圈中其他三类植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
能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吗?
你能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你能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吗?
你认同了“种子的传播是与其周围适应的”这一观点了吗?
在温馨的氛围中,让学生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六、达标检测
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填表题等练习,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七、课后实践
课后认识学校里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体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种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种子》教学设计11-26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07-29
果实和种子教学反思01-10
《一粒种子》教学反思04-27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公输教学设计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