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筝》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筝》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选择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选择教学策略:
1、整体设计思想:依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4、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1)新课的导入:如歌曲导入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注意目的性、把握难易性、力求新颖性、强调开放性、体现层次性,采用整体分解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础上归纳主旨。
(3)典型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或完成角色互换,直白内心。如合作表演时,要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走入情境,体验情感,采取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表演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再启发提问。)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是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三)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生共读。(提问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2)讨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板书)
(四)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与作品对话: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问题卡片,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准备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投影仪展示学生的问题卡片。)
(2)学生与学生对话: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下节课每组选派一名中心发言人陈述本组讨论结果,不同意见或尚未解决的难题可在老师的启发下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答案不必强求一致,学生可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其独特理解与感受。)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网上搜索并阅读《风筝》赏析作品。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品味语句。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师生与作品对话: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问题情境一]:
1、“我”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板书]“我”:嫌恶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体验反思,合作表演。
学生与作者对话: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找同桌同学表演,分别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虚拟空间,穿越历史,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师生与作者对话:(1)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2)让学生自主品析、研讨主旨,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4)主题探究提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
教师与学生对话:(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板书)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弟弟和“我”的亲情。(板书)
(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风筝》教学设计2
一、基本内容
以第二册课文第九课《圆圆和方方》为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课后练习的四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作文题目是:《铅笔盒自述苦与乐》、《钢笔和铅笔比优劣》、《口、眼、鼻、耳的争论》、《手和足的友谊》。
二、设计目标
1、通过想象编写一篇童话故事,能够把在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2、故事要求既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
三、设计依据
“想象是诗人的翅膀”,善于想象才能给文章插上动人的翅膀。而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编写的故事,是打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局限和羁绊,在理想世界里畅游的一种幻想。初中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特点和爱幻想的天性,所以初中阶段是培养想象力的关键时期,绝对不能限制或抹杀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教师采用童话引路的作文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时间安排
2个课时
五、教学设计
1、回顾童话,圆圆方方
师:同学们,我们昨天学过《圆圆和方方》这篇课文,谁还记得讲了什么内容?
生:讲到圆圆和方方之间所发生的一些故事。
生:他们互不相让,都认为自己比对方要强一些。
生:圆圆和方方都在睡梦中梦见自己把对方都变成了自己。
生:很多圆的东西变成了方的,又有很多方的东西变成圆的。
师:对呀,为什么那些东西会发生变化呢?
生:是圆圆和方方变的。
师:这些本领同学们会吗?会的同学举手。
生:不会(齐答)。
师:所以,这些情节都是通过什么来完成的?
生:想象。
师:对,想象是童话的生命线。
2、片断训练,展开想象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开拓同学们的思维。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和一条直线)
师:请大家围绕老师在黑板上所画的这两种图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他们分别像什么?越多越好。
生:像一个太阳,像一个十五的月亮。
生:像吃饭用的碗,像煮饭用的锅。
生:像一个苹果,像一个西瓜,像一张嘴。
生:像征着一家人的团圆,象征着祖国的统一。
············
生:像一根棍子,一根甘蔗,像一支笔。
生:像一列火车,像一支火箭,像一本书的横侧面。
············
3、引入正题,展开想象
师:今天我们准备进行一次想象作文训练,请大家把语文书翻到第九课的课后练习。这里有四个题目:《铅笔盒自述苦与乐》、《钢笔和铅笔比优劣》、《口、眼、鼻、耳的一场争论》、《手和足的.友谊》。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这几个题目我们都可以写哪些内容。
生:《铅笔盒自述苦与乐》我想可以想象小铅笔盒怎么样受到主人的虐待和善待。
生:《钢笔和铅笔比优劣》我要写钢笔和铅笔这两个形象的打擂比武。
生:口、眼、鼻、耳都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我要写它们之间互相争吵,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生:手和足的友谊,我想写手和足之间如何合作,共同进步。
生:我要先写手和足之间发生了争斗,后来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化解矛盾,成为一对真挚的朋友。
············
4、小组合作,展开想象
师:刚刚大家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也都说出了自己大胆的想法。但是,中国的一句古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互相交流看法,并互相评价。
(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互动讨论当中)
小组1:我们准备写《钢笔和铅笔比优劣》,在童话中我们要设计几个比赛,像比写字、比画画等,能够分别体现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让它们在“比”当中意思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小组2:我们组准备写《口、眼、鼻、耳的一场争论》,我们讨论的结果认为可以想象它们四个在发生争吵之后,互不相让,口、眼、鼻、耳都赌气离开了主人,给主人所造成的伤害。
小组3:我们组要写《手和足的友谊》,让手和足分别在没有对方协助之下单独进行的活动,结果手在没有足的情况下是寸步难行,而足在没有手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最终它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互相学习,共同为主人服务,成为一对真挚的朋友。
5、提出要求,编写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都很合理,但这还只是对故事的构思。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展开故事内容,编写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在动笔之前,老师提以下几个要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做到合情合理;故事要讲究完整性和生动性;要做到编写时独立完成。
6、师生互动,点评作文
师:通过刚刚这40分钟,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这篇作文。下面老师准备读一读刚才写的最快的几个同学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来评判这几个故事到底编写的怎么样。(教师朗读了三个学生的作文)
师:刚刚老师给同学们读了三篇故事,下面让同学们来谈一谈你对这三个故事的看法。
生:我认为乙同学编得很好,非常生动。里面的很多情节运用了十分大胆的想象,但细细想来,这些又都是在情理之中。
生:我认为乙同学在有些方面处理得不够好,如前后两个情节之间缺乏过渡,显得比较突然。
生:我也认为乙同学编的的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形象。
生:我认为甲同学在想象的情节里面所写的那些对话很有意思,富有个性化的特点。
············
师:刚刚已经有很多同学对这几篇文章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点评得比较生动精妙。下面我们采取四人小组互动点评得方式,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点评,并写出评语。
(学生开始四人小组互动点评作文)
六、教学反思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必善于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思维呈发散型。因此,多角度思维训练、发散型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延伸性作文是在已有故事结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学以致用,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而这次延伸性作文是童话式的想象作文。这是抓住初中学生喜欢看童话故事的特点,用他们纯真善良的童心,来表达他们的愿望。作文中的所有情节,都是根据初中学生的生活认识,想象出情节,然后形成一则则童话故事。通过小组交流互相启发,使学生努力寻求不同的结局,培养求异思维的同时进行了多角度的、发散型的思维训练,新奇的设想层出不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在这有趣的延伸性想象中得到了培养,习作水平也随之提高了。
《风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准备:
1、学生事先准备好要送给好朋友的礼物。
2、老师准备课件、小熊头饰、词语卡片、纸船、风筝。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谁能读一下课题。(提示筝读轻声)
2、同学们,纸船在小溪里漂流,风筝在空中飘荡,他们两之间啊,发生了一个很美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请同学们竖起你的耳朵,听老师讲给你们听吧。(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3、这个故事美吗?你们喜欢吗?那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吧,别着急,读课文,老师有要求:(出示要求)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
2、同学们读的真认真,这些读书要求大家做到了吗,好,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
3、出示带有注音的生字词。大家看,这些生字宝宝离开句子妈妈,和他的词语朋友来和我们见面了,谁认识他们。(指名读,领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去掉拼音还认得他们吗?
5、出示生字。加大难度,只剩下生字了,谁还会读。
6、同学们看,这三个生字穿上了红衣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抓、吵、受都是翘舌音,跟老师读,指名读,齐读)
7、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下面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识字的好办法,等会推荐给大家。
8、下面请同桌互相抽读卡片,读错了,一定纠正过来,并多读几遍。
9、做游戏。(老师随机抽卡片,学生读,并找出自己的卡片举起来)
10、指导书写
同学们,生字我们都认识,有两个生字宝宝说,他俩很特殊,你发现了吗?(生说发现,说道都是动作时,做动作),最后指导书写抓。
三、读句子,再读课文
1、同学们,生字宝宝和我们做了这么久游戏,累了。他们又回到了句子妈妈的`怀抱,你还认得他们吗?句子能读好吗?练习读一读吧。
2、指名读,齐读。(主要评价读的通顺,字音读得准)
3、句子读的这么通顺,老师相信大家课文一定会读的更棒,同桌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的不对的要及时纠正。
四、书写幸、福
1、指导书写福
2、评价
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我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备课,精心制作教具和课件,试图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情境,让他们学得开心,学得扎实、有效。上完这节课,我感觉预期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教学效果不错,学生也学得轻松自在。这篇课文比较长,饱含感情,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我选择采用带着感情读,由感情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理解的教法。本节课能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把识字教学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为课堂增添不少亮丽的风景,为学生提供美的视觉感受,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识字教学时,我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怎样学会生字,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帮助正音,再用考考你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引导学生会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记住它。学生学完生字后,我及时安排巩固识字的环节,抓住扎和抓重点指导学生发现提手旁的字跟手的动作有关,并让学生演示这两个动作。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提问的面不够广,这是因为这节课的密度较大,我一直担心上不完,所以不敢多叫几个人回答。其实平时在上课,我不是这样的。其次,课件上草莓的莓的拼音竟然加到了草的头上,我竟然没发现,真是粗心。通过这次讲课,我觉得自己学到了不少。今后,我一定会发扬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力争做一个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
《风筝》教学设计4
歌唱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优美轻巧的声音唱歌。
2、通过符号掌握和表现歌曲中的连贯与停顿。
3、能正确地对待评价,并从同伴的表演中获取信息。
活动准备:
1、对风筝的形状、特征、玩法有一定的了解。
2、两种不同符号的条形卡纸。
3、打击乐器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在《化蝶》的乐曲的伴奏下,做“蝴蝶飞”进教室,每句句末做采花蜜动作,表现乐句的起止。
二、 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谁会用优美和活泼的唱法演唱歌曲。
2、全体幼儿分成两组,用唱衬词的方法,练习简单的二声部合唱。
三、 学习唱新歌《放风筝》。
1、春天到了,一阵阵春风吹来,小朋友都到田野去玩,有的小朋友还放起了风筝,你们有没有见过风筝呀?幼儿学习新歌词,教师说出歌词后,与幼儿一起有节奏的念歌词。
2、教师范唱歌曲,幼儿感受歌词优美的`情绪。
3、我们来听钢琴是怎么唱歌的,钢琴唱一句我们就跟着唱一句哦,幼儿跟随教师轻声学唱曲。
4、教师出示条形卡纸。比较两种符号的表现方法。(连贯与断顿)
教师出示波浪线问:“你们知道这代表什么吗?”
幼儿自由猜测。教师,这个符号在唱歌中表示连贯,就是我们要一直唱。
教师出示小三角形的卡纸,这在唱歌中会表示什么呢?
哦,这在唱歌中表示要短顿的唱。
5、倾听歌曲伴奏,体会歌曲的什么地方要连贯的唱,什么地方要短顿的唱。
6、边看教师(幼儿)指符号,边唱歌曲。
我们来看着图来唱歌,我来请唱歌好听的小朋友做小老师,指图我们唱歌。
四、 有表情的唱歌。
1、讨论:用怎样的歌声表现风筝在天空中飘盈?
用怎样的歌声表现放风筝时的快乐?
2、根据讨论的结论,进行练习。(优美连贯;活泼轻巧的)
五、 轮流到教室前面进行表演,其余幼儿学做评论员,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他人的长处,正确对待同伴的评价。
六、 复习活动:打击乐《拔跟芦柴花》。
1、在教师与幼儿的指挥下,分别演奏两次,注意演奏时用合适的力度,与同伴合作表演。
2、正确的收拾活动室,整理打击乐器。
《风筝》教学设计5
学生分析: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个别学生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生的主动意识不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更要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小黑板。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谁能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2、师导入: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很喜欢在宽阔的草地上放飞风筝。每当这时候,作者看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位身体有残疾的老师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位残疾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放风筝,而风筝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2、检查字词的积累与理解。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齐读,理解部分词语。
(3)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读与说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并体会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4、学生默读课文后,质疑,教师予以归纳。
A、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B、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
三、课内研读,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春天的语段。
1、品读描写春天景色的段落。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教师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引导。
A、“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B、“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飞上云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春天充满活力的语气。
4、小组讨论:这和作者所敬佩,描写的刘老师有什么联系呢?
5、各小组讨论后,交流所得,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刘老师经常在春天的时候给大家做风筝,带大家去放风筝;刘老师虽然断了一条腿,但他仍然热爱生活,像春天一样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二)再读课文,了解刘老师,受到他人格魅力的熏陶。
1、找出文中对刘老师外貌描写的语段。
2、品读,体会刘老师的慈祥、刚毅。
3、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笔下的刘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具体叙述刘老师有关的事或语句中体会到的?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并找出文中介绍的相关内容。
(2)集体交流体会。
A、“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至“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B、“他的课讲得极好”。至“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C、“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3)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爱学生、爱工作、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扩展:你能谈谈你了解刘老师后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5)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黑板出示问题: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5、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6、各组交流,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追求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还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师:对于作者来说,面对这样一个老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找出具体的句子。)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齐读这段话。
(2)发散思维:作者当时正处少年,你认为他觉得自己该怎样呢?
(3)融入角色:你们也正当少年,你觉得自己今后该怎样面对生活?(学生畅所欲言)。
(二)出示句子: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对词语“功德无量”的理解。
2、讨论:为什么作者那样肯定地认为刘老师一定会顽强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师:刘老师身残但志坚,我们应该向他学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思维,去创造,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刘老师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还会让他们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教育。]
五、总结拓展。
1、师: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曲生命之歌。那么面对这样一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2、谈谈你学完课文后有何收获,学生自由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也是一项课外拓展活动,这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六、布置作业。
1、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我最________的人”。
总评:
1、这堂课可以说是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开放课。整个设计从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问题,教师很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倡导者,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的课改理念,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习本文意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充分达到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目的。
《风筝》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一、导入
1、板书:风筝。(指导:当有竖穿过倒山横要出头)
2、指生读词语:依然垂头丧气水磨坊憧憬凌空飞起翩翩起舞嘣地倏地歇不下来
3、回忆课文内容,思考文章围绕风筝向我们介绍了那些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按课文顺序来概括。
二、深入感悟,品味情感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自由读二段,边读边想孩子们的心情如何?(板书:快乐)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读
2、理解憧憬依然
1)假如是你们在做风筝,你最想什么?用书上的词这就叫憧憬和希望。
2)给依然换词
3、朗读。指生读体味快乐——齐读
(二)“放风筝”的乐趣
1、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默读第3段,画出描写我们放风筝的动词,(体会妙读文)
3、思考你感受到什么?——带入快乐读
4、村里人看见了,()地说:“放得这么高。”(高兴、惊、慕)读
5、羡慕什么?只因放得高吗?(出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羡慕童年的天真与快乐,)板书:快乐
6、指导朗读。
(四)第四段的学习
1、放风筝多让人开心啊,可是我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天读
2、心情?(着急,伤心)哪词?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3、这是怎样的呼唤?你会如何呼唤?
4、课件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指导朗读。评价。你觉得他读得如何?
(五)5-8段找风筝
1、心爱的风筝丢了,孩子们又做了什么?
2、孩子们那里找的,心情怎样?
3、这时,他们看到什么?读句子
4木轮可以不停地转,那我们呢————不停地找
5、男女声对读
4、幸福鸟不仅仅是一只风筝,他是孩子的快乐,是孩子的幸福。只要不停地找,总会找到的。
三、写字
1、观察“丧”等,提醒伙伴
2、范写,临写
四、总结。
《风筝》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有朋友,你有好朋友吗?(有)谁是你的好朋友?(学生自由介绍)嗯,大家都有好朋友,有朋友多快乐呀!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两个好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20、纸船和风筝),谁愿意读课题。(你读得很清楚,而且把风筝的筝读成了轻声,真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92页,出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大树叶里的拼音宝宝。
2、课文很长,要想读好可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这一遍读,注意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所带的词,然后把这些词语多读几遍。读完这遍,老师可要检查读课文了。
4、请同学们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5、朗读反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有信心吗?指名分自然段检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不是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在检查读文过程中正音,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6、句子会读了,这些词语也一定也一定难不住你
开火车读——集体齐读
读中指导:扎风筝(请同学们注意“ 扎风筝”的 “扎”这个字在这里读za,像扎风筝、扎小辫,都是这个za。它也读zha,这样像针一样刺,叫zha,比如扎针,扎手。跟老师再读一遍。还有一个读音是“zhá”,挣扎。)
乐坏了 受不了 (指导读好多音字“了” 小老师带读)
三、1、词语读好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你们在读书的时候会不会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两个好朋友,他们都是谁?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
2、指名说,教师板书:小熊 松鼠。
四、指导写字
1、指导写“松”。(松鼠的松字是这篇课文要求写的字,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木字旁注意捺要变点,右边是个公鸡的公,注意他的笔顺,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一个)
2、出示生字“扎 抓”:小熊扎了一只风筝飘到松鼠家门口,松树见了,一把抓住了风筝的线。a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b要想把这两个字写好要注意什么?
c老师板书“抓”的写法,强调平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三笔竖要垂直。请同学们描一个,写一个。
d抓写好了,老师相信扎你也一定能写好,描一个写一个。
3最后,我们来写坏字。仔细观察,写好这个字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师板书,学生写。
五、同学们,小声读读课文,刚才你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呀?学生质疑,师板书。
第二课时
一、1、上节课,我们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认识了生字,这些词语你们会读了吗?开火车——齐读。
2、上节课,我们还提出了自己读书中不懂得问题,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相信通过读书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二、读中感悟
(一)、研读第一自然段
(1)现在我们先去小熊和小松鼠的家看看。它们分别住在哪儿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谁来说说松鼠和小熊的家分别住在哪啊?根据学生说的老师叙述板画。
(二)、研读第2--6自然段
1、过渡: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别看他们住在一座山上,想见面也不容易。但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为什么呀?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看谁能把2-6段读好。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2、3段。读后引导:他读的怎么样?你可以夸夸他,也可以说说他那读的不够好,你想帮帮他。(是否读出小熊高兴的心情)
相机指导:
a漂呀漂:纸船顺着水漂流,应读的轻快点
b乐坏了:谁能让我感受到小熊快乐的心情?(指导朗读。)
c祝你快乐:祝福别人的话应该怎么说?我请你当小松鼠真心的祝福小熊。(我听出来了,你多希望小熊过的快乐)
d看图片,感受小熊高兴心情,再读。
3、指名读4、5段。读后引导评价是否读出小松鼠高兴的心情。指导读好“一把抓住”。
4、课件出示句子:纸船漂呀漂,飘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自己读句子,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指名读句子。
5、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松树乐坏了,风筝飘呀飘,飘到松鼠家门口,松鼠也乐坏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俩为什么都乐坏了吗?
教师小结:我想它们不管因为收到礼物感到快乐,更是因为想到在世界上有个人时刻想着自己,关心自己,这种感觉真好。有朋友是件多么快乐的事啊!松鼠和小熊的友情真让人羡慕,让我们再来分享一下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吧。我找几个同学再来读一下1-6段。
(三)学习第七自然段。
每天清晨,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他们的日子幸福又快乐(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四)学习八、九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8、9段,看看小熊、小松鼠有什么变化,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
(2)指名读8、9段,评价他是否读出他们伤心难过的心情。
(3)原来他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同学们上节课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他们吵架了,但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为什么还这么难过,你知道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采访“松鼠”“小熊”,说说心里在想什么。
总结:虽然他们都吵架了,可他们都在心里想着对方,他们都不想失去这个好朋友。 (五)学习第10-11段
1、他们俩和好了吗?指名读第10、11段。
2、师:他们俩和好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3、他们俩终于和好了,多么美好的结局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课件出示:松鼠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松鼠见了,一把抓住风筝的线,风筝的翅膀上写着一句话呢: ---------------
你能猜到小熊在风筝的翅膀上写了什么话吗?
5、我们都为他们俩合好而感到高兴,我看到有的同学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松鼠也很高兴,可他为什么哭了呢?
师结:是啊,经历了失去朋友那样的痛苦后,他们互相谅解,主动和好,终于又迎来了这珍贵的友情,松鼠怎能不高兴?小松鼠流得这是高兴的泪,激动的泪啊!相信以后的日子他们会更加珍惜这份友情。
三、通读全文。
四、指导写字:祝你幸福
祝 、福都有示字旁,强调示字旁写法,横撇的撇不要弯,竖要写直。
幸 上面是土,不要写成士,下面是羊少了一横。
自己观察句书写。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收获不少,还体会到了友情的珍贵。老师送给同学们一首小诗。
六、作业:课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风筝》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思路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因此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
审视。本课计划从封建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
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所以本课由一首风筝诗导入,检查旧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疑问,从众多疑问中选出本课研究的重点:此文是如何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悲哀感情的?然后从
人事景物的`角度进行解读,再进行心理测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小结时要归纳出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未尾进行说话训练,把听说读
写结合起来,最后在抒情的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
2、联系全文谈谈读后的感受。
三、研读课文,走进悲剧事件
学生讨论,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1、态度对比,奠定悲剧背景
曾经发生的那么粗暴的事一-一哥哥撕毁弟弟的风筝,这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段的内容: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
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
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2、激烈冲突,酿成悲剧事件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第四段。考虑一下,如何把这些内容表演出来?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三段的内容,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出示第四段: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
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
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3、读书偶得,感受悔悟自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哥哥的傲然持续了多久?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有什么反应和感受呢?
4、弥补前非,倍增悲哀难过,体会忏悔心情
5、心育培养
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想一想,“我”是否想过要摆脱这种悲哀的境地呢?结果如何?
四、分析景物,感受悲剧氛围
1、文章的末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还有哪些段落描写了景物?
3、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品评人事景,多角度理解课文主题
1、请同学们试用一句话说说哥哥或弟弟的形象。
2、作为局外人,你有什么话想向哥哥或弟弟说吗?能给他们提点意见或给点忠告吗?
六、创新思维,心理培育,提高能力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现在的情况,设想一下二十年后你可能会为成长岁月中的什么事情而后悔、自责?(提示:可以从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对待学习、对待体育
锻炼等角度考虑)
七、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并且从人、事、景物的角度感受了课文的悲哀气氛,解读了这个由封建教育导致的悲剧,同时也深
刻地感受了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高尚人格。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示。
在这篇散文里鲁迅先生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由、快乐的天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关
于“风筝”的诗吧,尽情感受一下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放飞风筝的乐趣!
八、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风筝》一课内涵丰富。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本课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计了一个表演的环节,
一个心理测试的环节,并且适当地使用了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专家点评
《风筝》这篇文章思想深刻,对主题的理解应是多向的。教者主要从“悲哀”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主题。上课时从情感角度切入,把握了情感基调,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
入研读和领悟。研读时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风筝》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预习和教师强调,学生掌握本文重要字词。
2.通过阅读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一篇课文主要事件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抓住本文叙述的主要事情。
2.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明确本文的亲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明白为父母者虐杀小孩的天性是可悲的,而更可悲的是社会使得人们慢慢的忘却的这种可悲,于是这种可悲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文中的思想
作业内容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你有过类似的父爱经历吗,请你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儿时的回忆多半是美好的,不过如果因为你的父母曾经粗暴的干涉过你的喜好的时候你的回忆会带些苦涩,你可曾想过许多年后的父母想起这样的事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今天我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朗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板书重要字词。
2.教师稍微讲讲重要字词。
3.指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作者叙述了他曾经做过的一件错事,是什么?对此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说明:因为鲁迅的语言不易理解,因而设计学生分两次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把握故事内容
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对不同的意见要及时评价和分析。
方法指导:人物是谁?什么事件?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了?
2.对这样的错事,作者鲁迅一开始的态度怎样?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分析。
说明:从概括文章情节到把握人物情感,难度加大,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方法指导:做错了事,作者有没有感到愧疚,有没有后悔的?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
注意把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四、分析人物
1.结合上一个问题: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如何评价?
说明:同学的答案各不相同,引领学生分析,各自陈述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出另一个问题。
2.许多年后作者的弟弟对这件事又是什么态度啊?
说明:以此引领学生读出鲁迅悲哀的情感与弟弟的忘却的'对比,对作者这是一种更大的惩罚,对弟弟呢这是一种忘却的幸福还是人生成长中的不幸哪,儿时的天真、游戏天性为何全然忘却呢?
五、领悟情感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文的难点:这是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吗?如果是,你从哪儿读出来了?如果不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作者对儿时的弟弟做了一件“精神虐杀”的事,这对小弟弟是一种残忍,这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为父母者对子女不合适的期望,但这也是一种亲情,只不过没顾忌儿童的天性;待后来作者幡然醒悟,可悲的是弟弟已全然忘却,这对作者更是一种沉重的悲哀,表现了哥哥对弟弟的眷顾之情,也是亲情的表现。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人物:我————弟弟严厉的的亲情
事件:毁坏风筝——想补救眷顾之情
《风筝》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端正、整洁地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学习重点:
1.认识8个生字,正确、端正、整洁地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学习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课,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
2.我听见了,(教师指“筝”字)这个字他读得特别准确,他读的是几声?(学生齐答:轻声。)
3.谁知道它单独出现时读几声?(一声)请大家一起读。
4.教师小结:“筝”这个字单独出现时读一声,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请大家再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了吧?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它,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看课文下面带有拼音的生字,认读并说出文中词语。
2、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认读并组词。
3、出示带有生字词的语句,认读。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板画。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老师边板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茂密的树林,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儿)这儿美吗?(学生齐答:美! )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大家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各建在哪里呢?
(2)贴房子。
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
(引导学生以课本为依据,在相互交流中贴对房子的位置。)
2.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1)了解课文大意。
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引导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指板画)是什么和什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2)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 找出文中的两个自然段读一读。(出示三、五自然段。)
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学生自己练习读。)
哪个词语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是什么原因让它们这样高兴?
(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
看! 还有什么呢?(教师指祝福的话。)
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朗读第三、第五自然段。(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气来读,读出高兴之情。)
(3)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4)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 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随着学生的交流,点击课件,将“漂”“飘”两个字变成红色。
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3.学习第七自然段。
每天清晨,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4.学习八、九自然段。
(1)同学们,假如你们是松鼠和小熊,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老师原因吗?
(2)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3)它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小熊和小松鼠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预设: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5.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它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它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它们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1)指名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大家评价。 (指导:“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2)我相信大家都能把课文的11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下来。(学生自由读第十一自然段)
6.拓展练习。
(1)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预设:1,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2,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得哭了。 3,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连忙爬上树,把一只只风筝放到了空中,风筝上写着:“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着与你和好呢!”)
(2)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和朋友吵了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
五、学写本课生字。
1、重点指导:“祝、福”两个字都是示字旁;强调“抓”的右半部分的写法。
2、明确“扎”的两个读音,并分别组词。
《风筝》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学会本课12个生字(含3个多音子)及10个新词。
过程与方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5、6、9自然段中自选一段背诵。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文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5)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板书:2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25)
1、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学生汇报学生字情况)。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再读探究
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4。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5。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课件。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释放出来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以及对我的影响。
三、布置作业:一般生:抄写生字词(10)
优秀生:查阅资料,深入理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5)
1、师板书;风筝2。师再板书“理想的”
3、师让生看课题提问(板书大“?”)
4、生一提:为什么要加上“理想的”?
5、生二提:理想的风筝什么样?
6、师:你们提的问题提得都不错,老师也有问题,不过先不告诉你,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然后你们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问题?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25)
1.师:本文讲了谁?刘老师
2.师:他的样子怎样?在第五自然段(师让生齐读)
3.课件:师出示这一文段,并设问:从外貌上,你觉得
刘老师怎样?
生:忠厚生:慈祥
4.师提示:刘老师还有一个使一看就忘不了、与平常人
不一样的特征是什么?
生:残疾(生再齐读这一段。)
5.师:课文还写了刘老师的什么事?
生:玩风筝生:讲课
6.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细读揣摩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7.班上汇报。
⑴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⑵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课件: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⑶课件: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三、对课文进行总结(10)
1.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的?最好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2、课件:刘老师是个()的人
3、生讨论
4、师:谁愿意展示你的答案。
生一:我认为刘老师是个坚强的人,因为课文这样写道“……”
生二:我认为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课文这样写道“……”
生三:我认为刘老师是个顽强的人,因为课文中这样写道“……”
5、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从这篇课文学到什么表达方法。课件文字
生二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借物喻人。
生三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通过外貌来写品德。
生四答: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我学到的方法是写好某个人主要通过事来表达。
五、学过这篇文章后,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5)
一般生:熟读课文,找自己喜欢段落背诵
优秀生:(1)写法上的启示。
(2)你想对刘老师说什么?
《风筝》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以风筝为线索,回忆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讲叙了“我”幼时嫌恶放风筝,并且粗暴对待小弟做风筝,成年后“我”终于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于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了此事。全文以叙事为主,但却深深地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我”的忏悔之情,也赞扬了作者敢于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的精神。
【设计理念】
作者思想深邃,文章语言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学时应让学生读说结合,整体感知,对于难理解的句子,充分鼓励学生质疑,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创设了与作品人物对话这一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恶”“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读通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
4、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作者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作者对放风筝态度的前后变化,明白产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感悟,理解误解和冲突中的手足之情,理解课文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学资料和图片。
2、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1、课件出示诗歌。
“你放飞一个你/我放飞一个我/蓝天真小呀/你看/我们快活的姓名/正在悄悄靠近/它们在说悄悄话吧/不信/你把耳朵贴在线上/听听。”
指名读,并猜猜诗题《放风筝》
2、课件出示放风筝的有关片断,学生欣赏。
3、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能给大家说说放风筝的感受吗?(指名讲)
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给你们带来了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可是有个孩子却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散文《风筝》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了解一段有关风筝的`趣事。板书课题《风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自已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价。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轮读,老师正音。
(2)出示生字卡,全班抽查,齐读。
(3)观察生字 ,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课文中找到带有下列这些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词语:倘若、寂寞、伶仃、憔悴可怜、吐蕾、点缀、嫌恶、缠绕、可鄙、恍然大悟、惊惶、惩罚、宽恕、惊异。
(4)理解词语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寂寞:孤单冷清。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惩罚:严厉地处罚。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明白。
(5)辨析多音字
wù(深恶痛绝) shí (家什)
恶 è (凶恶) 什
ě (恶心) shén (什么)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读的感情。
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文中作者的态度有何变化?
2、指名回答,师生交流。
3、教师归纳:文章说的是鲁迅小时候不许弟弟放风筝,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等到明白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后,他一心想补过,然而弟弟却说全然忘记了此事,他的心情不由得一直沉重下去。
4、根据课文内容,用合适的词概括作者对风筝态度的变化,并找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
(嫌恶)---(自责)---(求宽恕)
(2-3自然段)(4-5自然段)(6-7自然段)
课时作业:
1、看拼音写汉字
Tǎng mò bǐng bǐ
( )若 寂( ) 笑( ) 可( )
hǎng zhì chéng fá shù
( )然大悟 投( ) ( ) 宽( )
2、选择正确的读音
(1) 工厂排放的污水臭气熏天令人恶(wě wè wù)心。
(2) 这伙人丧尽天良,无恶(wě wè wù)不作。
(3) 对于这种行为我们表示深恶(wě wè wù)痛绝。
(4) 昏暗的小屋内凌乱不堪,不知什(shén shí)么时候他从什(shén shí)物堆中爬了出来。
3、用“倘若“”恍然大悟“各写一句话
倘若
恍然大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知
1、默读课文,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后,请你想一想,作者对于放风筝前后的态度发生什么变化?用合适的词概括(嫌恶)----(自责)----(求宽恕)
3、文中哪一部分写作者对风筝及弟弟放风筝的嫌恶和鄙视。(2-3自然段)哪一部分写了作者内心的自责。(4-5自然段)哪一部分写了作者希望求得弟弟的宽恕。(6-7自然段)
二、诵读回味,感悟精彩
1、课件出示阳春二月,风筝节上人们放风筝的片段。
2、教师范读第一段,学生边听边欣赏人们放风筝的情景,感悟文章语言的精美。
3、从这一段描写中你了解了什么?
4、练习朗读。
三、精读课文重点段落,突破难点
1、女生齐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描写了小弟的哪些方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小组讨论,划记,并读一读。
(2)教师视学生回答归纳:
外貌:“和我相反的是……瘦得不堪”
神情:“他只得张着小嘴……小半日”
动作“远处的蟹风筝……高兴得跳跃”
(3)指导朗读描写外貌,神情,动作的句子,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的精彩。
2、男生齐读第3自然段,想想作者着重描写 “我”的哪方面。(动作)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我即刻伸手折断……踏扁了”
指名读,并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仔细体会人物内心感情。
(1)根据以上学习,略说人物
学了这两个自然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的特点,从哪些词或句子可以看出,学生讨论后老师评价。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
从“惊惶”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折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2)学了这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大致会质疑的问题。
①为什么作者这么嫌恶放风筝?这么反感弟弟放风筝?
②他为什么对弟弟这么粗暴?等。
3、讨论主题,揭示中心
(1)齐读课文4-7自然段,引导思考。
①“我”为什么要讨小弟的宽恕?
②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先生而言,小弟不怨恨好不好?
③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
文中哪一句话揭示了这一道理,找出来读一读。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3)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四、拓展主题,讨论交流
课件出示讨论题
1、“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赞同这个道理吗?
谈自已的理解。
教师范例: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教师指导学生表达。
2、学过课文,了解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表达。
提示:学生对话可以是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的手足之情等多角度地理解主题。
3、课文结尾“我们”会面的描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弟弟的愧疚之情及浓浓的手足之情)。
五、教师小结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牵动着千万读者的心,兄长悔恨自责,小弟却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却越发显得浓厚,这真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心的天真,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由的天地,快乐的童年吧!
齐背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课件出示)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扬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回家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风筝》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朗读体悟;圈点评注品味语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2、细致品味文章语言,领会简洁凝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准备:
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鲁迅的相关资料。
教师:钻研教材。制作简易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中学了,学习任务更重了,你们平时有没有抽空想过学习和玩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现在老师就给你们一会儿时间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回忆了“我”毁掉了弟弟的(),后来“我”知道自己(),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我”的心只得()。
2、文章有几个“我”?
3、“我”分别怎么回答我们刚才探讨的问题的?
三、研读与赏析
1、“精神的虐杀”具体指哪一幕?为什么说这是“精神的虐杀”?变换人称带上感情朗读体会。
2、“我”改过的方法?结果怎么样?朗读品味探究“我”的心理。。
3、弟弟真忘了吗?朗读品味弟弟对风筝的入迷情状的描写。用到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弟弟?
4、学生再次变换人称朗读,通过“我”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蛮横与暴力及“我”这样做的理由,由此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哥哥?
5、“我”是怎样意识到“我”的错误的?为什么说“我”也“不幸”?“我”也是受害者吗?受谁的害?学生合作探究,老师相机点拨。
6、老师范读最后一自然段体会作者深深的“悲哀”之情。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1、大师鲁迅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又从他那学到了什么?
2、设计课文副标题并阐述理由。
3、文中弟弟的童年被无知的哥哥以及愚昧的时代虐杀了,你们呢?你们的童年在哪?
五、课堂结语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可能这样的悲剧在今天仍然在上演,是啊,我们也很无奈,刚才同学都说了,做作业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这个社会不拼命就会被淘汰。但我们至少应该知道,我们的童年被家庭、学校、社会虐杀了,我们不能像“我”的弟弟一样麻木,以为这样是对的,就把这个“恨”给忘记了,只有记得这个“恨”,我们长大才会努力的去改变这个虐杀儿童的社会。鲁迅又何尝不是有着这样的期待呢?他在遗嘱中说:忘掉我。我们又怎能忘记这位有良知的民族脊梁呢?怎能忘记这位关爱儿童和青年的慈爱老人呢?就让我们也怀着一颗民主、善良、宽容的心待人吧,惟其如此,那晴朗的天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六、作业(二选一)
1、假如你是文中的弟弟,你一定会有些新的感受想对哥哥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2、假如请你向父母推荐阅读《风筝》,你会说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风筝
——一段往事,一个时代
“我”少年:折断风筝——精神虐杀
中年:未能悔过——永恒悲哀
《风筝》教学设计14
一、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二、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2 . 图画纸和彩色笔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同学们,老师今天来给你们猜个谜,看谁能猜出来哦。〔像蝶不是蝶,
像鸟不是鸟, 清明前后天上飞,就怕雨水浇 。谜底:风筝)
板书:风筝
2.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能不能简单说说你放风筝时的感受?
3.导入新课: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品读课文,走进他们的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读的时候,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
2、刚才大家一起自读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课件出示:词语表中的词语)。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别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①练习朗读。
②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③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①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
②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③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
4、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①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②理解“垂头丧气”:
“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③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④讨论:
“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课堂练习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放风筝 ――→ 找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15
【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
识字。
2、游戏识词:
“摘风筝”。
3、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到谁和谁的故事呢?(出示贴图)你们知道他们俩住在哪儿吗?(学生说完后上台贴图)老师指着板书朗读第一自然段。
【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一、学习1~7自然段
1、(示课件)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请小朋友带着问题,自由朗读2~6自然段。
2、学生汇报: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板书贴图:纸船和风筝)在生活当中,有哪些事情是让你“乐坏了”?
3、指导朗读:(示课件)谁有信心,能把这些句子读好?
⑴ 自由读。
⑵ 指名读:
刚才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大家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⑶ 齐读课件里的四句: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他们可能会为了什么小事而吵架呢?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边说边取下纸船和风筝)
二、学习7~11自然段
1、这时,(示课件)小熊和松鼠的心情是怎样的?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下面,小组合作学习,一起到7~9自然段去找答案吧!
2、汇报提出的问题。
3、课堂练习:
⑴ 课件演示:
飘荡、漂流。这两个词语中,(边说边出示课件)哪一个应该配给风筝,哪一个应该配给纸船?为什么?
⑵ 比较句子:
① 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纸船了。
② 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说得真好!连我们的'电脑也忍不住要表扬你了!)
4、指导朗读:(示课件)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些自然段呢?
⑴ 自由读。
⑵ 指名读:学生评价;老师也可读,让学生评价。
⑶ 指一名领读,其他小声跟读。
5、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心里也越来越难过了!这时,是谁受不了了?谁想读读这一段?你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的?谁还想读一读?指导读(示课件)“如果……就……”,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6、听了松鼠的话,你愿意和松鼠和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松鼠会看见什么?(边说边贴上风筝)是谁放的呀?这真是一只美丽的风筝啊!松鼠看见了,有什么反应呢?(高兴得哭了)他又是怎么做的?
7、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为什么?
小结:小熊和松鼠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不但主动交往成了好朋友,而且有了矛盾还能主动道歉言归于好!小熊和松鼠把纸船和风筝作为友谊的使者,传递他们的友情,真聪明!
【课中操】
《找朋友》(放音乐)
小熊和松鼠终于和好了,你们替他们高兴吗?让我们来唱首歌庆祝一下吧!
【拓展思维】
1、小朋友,当你和好朋友闹别扭时,你又很想和他和好,你会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
2、下面,老师就给个机会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好朋友表达心意吧!
【板书设计】
以贴图为主(小熊、松鼠、纸船、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风筝》教学设计09-22
《风筝》教学设计06-01
风筝教学设计08-22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07-04
放风筝教学设计02-06
(通用)《风筝》教学设计15篇09-23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精品09-17
风筝教学反思10-19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