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七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六年制语文十册阅读课文《火烧云》,写得生动活泼,刻画景物惟妙惟肖。除了作者仔细观察外,无疑得益于独到的写作方法。
一、着力铺垫;巧设悬念
文章开篇说“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作者并没有写火烧云,而是描绘霞光。文中用了五个“……变……”的排比句,以及“……照得……”和“……是……”的句子,着力渲染霞光照得人和动物改变了本色,大地万物红彤彤、金灿灿的。这霞光从何而来?原来“火烧云上来了”。这就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了铺垫、强烈渲染,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教学这一段时,可采取如下步骤:
1.课文中是写什么时候的火烧云?
2.文章开篇就点题写道“火烧云上来了,但紧接着写的什么?(读读、划划)
3.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想想、议议)首先提出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再通过读、划、思议学习,印象会更深刻。
二、写变无“变”,无“变”显变;动中见静,动静结合
第三自然段写火烧云颜色绚丽多彩、千变万化,文中却不用一个“变”字,以四个“一会儿”构成的'排比句式,把火烧云的色彩变化一一描绘出来,景色醉人,气势壮观。用“一会儿”既突出变化之快,又暗示色彩繁多。四个“半”字象四支彩笔将“紫”与“黄”、“灰”与“百合色”均匀揉和为一体,这不仅让我们领会到色彩的层次美,而且能领略到色彩调配的和谐美。最后一句用了两个“……也……”的句式说明还有无数奇妙多变的色彩。可见作者运用语言之精妙,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去品读体会。
课文四——七自然段写火烧云的形状千姿百态、变幻莫测,却也没有一个“变”字。文中用了三个借喻句,将火烧云如马如狗如狮的形态,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了。“一会儿……模糊了”、“忽然……不见了”、“接着……看不到了”这些词句显示了“马”、“狗”、“狮”来无影、去无踪,变幻莫测的特点;还有“正在……就……”、“跪着”、“跑着跑着”、“蹲着”等词句清楚地表达出火烧云在动中变、在变中动的特点。
作者在对火烧云的动态描写中,也进行了静态刻画。如“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匹马……”,“马是跪着的……”前者描写动态,后者刻画静态。“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句中“两三秒钟”显示变化之快,但前加“过了”一词,又说明“跑马”一动不动。这些动态和静态描写,把火烧云的形状多姿和变化万端刻画得入神,读者能在纷至沓来、瞬间万变的形态中,获得清晰、真切、印象深刻的造型,不致于眼花缭乱、不可捉摸,强化了火烧云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这一部分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1.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有哪些变化?课文中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2.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形状)
3.火烧云的色彩有什么变化?
4.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云状变化按什么顺序写的?(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狮子→什么也不像)
5.说说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三、结篇自然,耐人寻味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结句嘎然而止,余音萦绕,既照应了课题和篇首,又点明该文是刹那间的实录,同时显示了火烧云变化之神速。末段的两个“象……”和“什么也……”的排比句,留下了似是而非,若有若无,虚实相兼的感觉;拟人句“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很有情趣,尤其是“偏偏”一词,突出了火烧云似乎故意逗弄孩子,也表达出孩子懊恼悔恨未曾看清的心情和依依不舍、迷恋向往的感情。为了解除孩子这种懊悔的心情,教学时可让学生合拢课文,想象回忆火烧云的景象,以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营造宽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交际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敢于发言、耐心倾听、积极评价。
2、通过观察图,培养学生仔细专注的观察习惯,掌握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方法。
3、通过讲述自己的观察所得和观察感受,培养有条理、说具体的陈述能力,借助评价别人的发言,培养倾听的习惯和抓住特点进行评价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活动内容
教师用轻松活泼的儿童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宣布:今天我们要进行一个紧张而又快乐的比赛,比赛分两个项目:一、考考谁的'眼力强;二、比比谁的口才好。评出火眼金精奖;能说会道奖。下面我讲述比赛要求了,请注意听。──我们比赛的程序是这样的:先给大家观察三幅图,给三分钟。(板书:看)然后把图上看到的内容和观察过程的想法,自言自语地说一说(板书:自言自语),接着在小组内说,小组同学给讲的同学逐一打分。最后,推荐你们组最好的同学挑战其他组的同学。
二、自己观察(3分钟)
三、自言自语陈述所看所想(5分钟)
四、小组内互讲互评
重点是说话的清晰性,准确性。用堂上笔记本打分,满分5分,用关键词给同学的发言作出评价,如过渡语,生动的用词,醒目的开头,精辟简洁的语言等。
五、各组选手口才大比拼
分成三批,每批3人,每人最少讲够1分钟,最多三分钟。每批结束点评一次。
六、评奖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入生活认真观察,感受到细致观察,多角度观察,身心投入的观察是写作具体性、准确性、情感性的基础
2、在写作中尝试把本单元作家的写作特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会运用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具体事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要求在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前就明确作文任务,做好观察事物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单元课文前布置观察任务
1、读第二单元的导读。
2、提出作文要求:
读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明确习作的任务。
3、思考并初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观察对象,到底应该怎样观察,学了这单元的课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二、结合阅读教学,渗透观察方法
三、作文课
1、回顾这单元掌握的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特点:
板书:
仔细观察──观察地点、角度、时间、环境不同,所见也不同
对观察的事物从动、静、声、色、形
用心感受、发挥想象、认真思考
2、默读语文园地二中的我的发现让学生从三个句子感受作者观察和写作的特点。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交流自己的观察的事物、观察的过程、观察的发现,组织同学根据以上的方法、自己的思考给发言的同学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地方。
4、写作,动笔写前建议学生打好腹稿,先过过电影再动笔写。
(老师巡视、点拨。)
四、作文评讲课
1、选取有典型性(优秀的或有普遍存在的问题)的三篇学生作品,让作者本人朗读并通过实物投影展示作品让同学们评价。
2、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学习伙伴,互相评议修改。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背诵、课外拓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语胸有成竹
1、朗读全文。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先准备一下,同位进行,进行打分,满分100,从复述时是否大方、有条理、清晰、生动去考虑。
3、用胸有成竹造句。
(堂上笔记本)
二、学习日积月累
1、挑战记忆力:
用最短的时间背诵日积月累。
2、检查:
⑴ 课件:
出现12种花的图片和填空内容,猜猜这些花儿可以和哪个季节搭配:
正月( )香又香, 七月( )头上戴,
二月( )盆里装, 八月( )满枝黄,
三月( )红十里, 九月( )初开放,
四月( )靠短墙, 十月( )正上妆,
五月( )红似火, 十一月( )供上案,
六月( )满池塘, 十二月( )雪里藏。
⑵ 朗读。
3、上网搜集资料:
找有关以上12种花的诗、文章、句子、或歌曲配上插图,出一期花言花语的墙报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化石记载着生物进化的历史,说出各种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观察化石的图片,推测每种化石生物可能的生物的生活环境,并且对生物进化的趋势进行推测。
2、列举解剖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提供的材料,得出不同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结论。
3、认同在生命演化过程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学习中难点:生物进化的顺序
一、前置补偿:化学进化论认为生命起源可分为那几个阶段?
二、导读提纲:
1、化石证据:阅读课本第7-9页,课本插图5.1-6,5.1-7和5.1-8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②为什么化石能证明生物的进化?
③各个时期的马在形态结构以及生活环境方面有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与马的进化有什么关系?
④马的系列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请说出你的观点。
2、解剖学证据:阅读课本第9-10页,课本插图5.1-9,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人的上肢骨是哪些骨组成?(要求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出)
②以人的上肢骨为据,其他脊椎动物的前肢骨与之相比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有功能上有哪些不同?
③通过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分子生物学证据:根据课本11页表讨论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哪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你认为哪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较远?
②通过比较分析10种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说出你的收获:
四、巩固练习:
1、下面对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代生物的.尸体保存到现在就是化石B、形状像生物的石头就是化石
C.现在生物经过处理,过几年就是化石D.古代生物遗体和遗迹经矿物填充和交换作用形成的
2.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
A.越复杂越低等B.越简单越高等C.越复杂越高等D.越简单越低等
3、下面对生物进化规律的叙述中,哪一个是错误的[]
A.由低等到高等 B.由简单到复 C.由水生到陆D.由植物到动物
4、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
A、化石证据B解剖学证据C分子生物学证据D胚胎发育学证据
五、课堂检测:请阅读下面从不同地层里发现的化石的示意图
1、从马的进化过程看,在马的进化过程中,它的前肢的数目是如何变化的?
2、马进化过程中,体形是如何变化的?
4、马的四肢有什么变化?
5、从马的进化过程可以说明生物进化有什么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读10个词语,能展开合理想像,学会模仿编诗,学会自编动作。
2、过程与方法:运用听读识记方法,采用以图导义的手段,培养孩子们倾听习惯,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促发孩子自主思考,自主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孩子从“小家”到“大家”的感悟、体认,联系生活经历,初步感知“家”的概念,意义和作用,渗透爱动物,爱自然,爱祖国的教育。
二、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几个不同地方的人所住的“家”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师简要说明。 师:你们觉得这些房子怎么样? 生:这些房子很漂亮。生:这些房子都不一样。生:这些房子让人看了忍不住想进去瞧一瞧。 (学生很少看到这么美的房子,忍不住发出赞叹,教师有意创造一个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艺术美的雏形)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领略了不同地方的人所住的家,那你们知道吗?不仅我们人有不同的家,白云、小鸟、鱼儿也分别有不同的家,你们知道他们的家在哪儿? 生:白云的家在蓝天上。生:小鱼的家在河里。生:小鱼的家在大海里。生:小鸟的家在森林里。生:小鸟的家在树上。生:燕子的家在屋檐底下。
(二)多种形式,读通课文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让我们一起看看书本是怎么写的?首先,我们来听听录音。 1、配乐听朗读 师:请同学们闭眼边听边想像: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或好像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鸟儿在林间唱歌。生:我好像看到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 生:我好像看到种子在发芽…… (通过配乐听朗读,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放飞思绪的自由空间,在轻柔、愉悦的曲调感染下,学生们真切地“听到了”、“好像看到了”,有了强烈倾诉的欲望。) 2、游戏 师:这是什么?(一个个出示图片,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生(集体回答) 师(出示这四个词语)引读,强调轻声读法“鱼儿”。 师:这些小家伙很贪玩,太阳下山了,它们却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你们能帮帮它们吗?(出示背景图,让学生贴画) 师:谁能看着这张图画说说这(师分别指着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谁的家? 生:蓝天是白云的家。生:树林是小鸟的家。生:小河是鱼儿的家。 生:泥土是种子的家。 师:说得真好,世界上所有的动物、植物都有自己的家。你有家,我有家,我们还有一个大家庭叫“祖国”(出示“祖国”一词卡片)所以说,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而你们是祖国的花朵。 师:把你们说的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诗。你们看(贴出课文内容) (通过运用直观、形象、趣味的贴图游戏,既激发了孩子的思维情绪,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达到“图文并茂”的教学效果) 3、朗读学文 ①听师范读;②跟师习读;③小老师带读;④同桌互读;⑤齐读;⑥找自己喜爱的诗句读。 (朗读的形式,层次化,多样化,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差异,既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搭建展示的平台,又促发孩子在活泼、自由的空间里尽情舒展,在引导、激励、唤醒中展示自我。在学生的正音校句中体验“语感”,在教师的'再创重读机会中体验成功的自信与快乐。
三、拓展延伸
师: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 (1)蓝天除了是白云的家,还会是谁的家呢?(乌云、太阳、月亮、星星、小鸟、卫星、飞机……) (2)树林除了是小鸟的家,还会是谁的家呢?(老虎、狮子、杜鹃、老鹰、树、草、花……) (3)小河除了是鱼儿的家,还会是谁的家呢?(小虾、鲤鱼、小蝌蚪、青蛙、荷花、水……) (4)泥土除了是种子的家,还会是谁的家呢?(花生、地瓜、白菜、蚯蚓、小草、萝卜、小树……) 师;说得真好,谁再来说说别的。 生:书包是书本的家。生:文具盒是铅笔的家。生:学校是学生的家。生:衣柜是衣服的家。生:大海是轮船的家…… (立足于“用教材”的课改理念上,大胆地拓展教材进行构思创新。充分体现从教师的创意中激发孩子的思维创新,让知识从学习、积累到创新、运用。整个应答过程活跃而思绪万千。)
四、放飞思绪
、表演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是小小的舞蹈家,请你们为这首诗编一段舞蹈好吗?(学生自编舞蹈动作,教师适时指导,然后请编得好的同学上台表演,并鼓励他们) (既让学生当舞蹈家,又让学生当小诗人,完全把学生看成一个有思想有才能的主体。既为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又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2、当小诗人 师:同学们想像力真丰富。你们有没有兴趣当一回小诗人?(有)那好,把你们所说的句子编成一首小诗。(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教师进行整理) 蓝天是太阳的家。 书包是书本的家。 树林是老虎的家。 文具盒是铅笔的家。 小河是青蛙的家。 教室是桌椅的家。 泥土是小草的家。 校园是师生的家。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我们是祖国的绿苗,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五、布置作业
1、现在你们已经知道了许多小动物和植物的家,你们回去把它画出来,然后我们一起评出几个小画家,好吗?
2、请大家回家以后,把这篇诗歌读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的
一、理解五首诗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词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词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观沧海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明确: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
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明确: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解释:最后两句是一般的结束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春夜喜雨
1.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
明确:季节棗春,时间棗夜,表现的对象棗雨,诗人的心情棗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2.朗读。指导学生掌握节奏。
节奏划分参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理解内容。
提问: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提问: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启发: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
明确:“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词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提问: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点拨: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
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4.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5.齐读,背诵。
书湖阴先生壁
1.解题:书,写、题写。壁,墙壁。这是题写在邻居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诗。
2.指名试读,集体朗读。
3.理解内容。
提问:这首诗通篇写景,仔细阅读诗句,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是怎么安排的?
明确:第1句,写邻居茅屋的`檐下经常打扫,非常洁静。第2句,写湖阴先生在庭院里亲手栽了许多花。第3句,写邻居家门前有条小河环绕着绿油油的田地。第4句,写远处两座大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进了满目青翠的山色。整首诗就是这样从近到远,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一片优美的田园风光。其中3、4两句,上句写水,下句写山,而且结构相对,词性相同,是很工整的对仗句。
提问:全诗虽然全是写景,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其中有没有作者感情的抒发?
明确:作者笔下的田园风光写得清新、幽静,可见作者很喜爱这种恬静、闲适的生活。
4.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韵脚是“苔”“栽”“来”等三字,通押“āi”韵。
5.齐读,背诵。
如 梦 令
1.参阅注释①,掌握有关内容。
2.范读,朗读。
3.理解内容。
简介:这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了一次作者跟友人们郊游的欢乐情景。词作虽然短小,可写得富有情趣。
提问:根据句号,可见词作分为三层意思。请仔细阅读课文,看它们分别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开头,“常记”二字说明这是回忆往事。“溪亭”“日暮”分别交代了那次郊游后与友人欢宴的地点和时间。“沈醉”即“沉醉”,说明大家兴致很高,喝了不少酒,结果连回家的路也辨不清了。第二层,写大家游宴尽兴后驾船回家,结果走错了路,“误入”了“藕花深处”。到这时,朋友们才醒悟过来,就争着把船划出去,一时桨声、水声齐作,把栖息在岸滩上的小鸟都惊醒了。
小结:词作没有具体写郊游的过程,只是写了它的尾声,归途中迷路后“争渡”的情景,构思非常巧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
齐读课文,体会意境。
4.分析韵律。
跟前面几首诗比较,可以看出词的句子有长短是由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这首词作中的“暮”“路”“处”“渡”“鹭”等字押韵。
5.齐读,背诵。
附:《如梦令》难句解析
常记A溪亭日暮,│B沈醉不知归路。
1)包孕句,主语是作者,因自述又因格律而省。宾语是时间修饰复句,B分句的谓语是并列式,“沈醉”跟“不知归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主语。“溪亭”说明“日暮”的处所。
2)“常”,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常”或“常常”,音义同于“尝”,也就是“曾经”,这里是作者追念往事,否则下文“惊起一滩鸥鹭”便讲不通了。“常”作“尝”讲,又如《汉书·陈涉、项籍传赞》“常以十倍之地”,《史记·陈涉世家》作“尝以十倍之地”;《墨子·兼爱下》:“常使若二君者……,”孙诒让《墨子间诂》:“‘常’与‘尝’同。”“归”,回到原地。
译文:“曾经记得在溪亭日暮的时候,沉醉着不知回家的路了。”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课本》注“争渡”为“抢着把船划出去”,“争渡”后面加了逗号。其实,“争”音义同“怎”,疑问代词。上文有“误入藕花深处”,下文有“惊起一滩鸥鹭”,“怎渡”就是“不能渡”,地处偏僻,因而“惊起”。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争”字条:“自来谓宋人用‘怎’字,唐人只有‘争’字。”唐诗“争”作“怎”的,如:“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白居易《题峡中石上》)宋诗如:“……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又,梁庾丹《夜梦还家》:“离人不相见,争忍对春光?”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319页:“争,通怎,怎么。”
译文:“怎么渡?怎么渡?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西 江 月
1.参阅注释⑥,掌握有关内容。
2.范读,朗读。
3.理解内容。
提示:这首词是辛弃疾罢职闲居时写的。原来词牌下有标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部。词作写的是作者在夜行路上的情景。这首词分上、下阕,我们分别理解。
提问:上阕写到了哪些景物?作者向我们展示怎样的景象?
明确:上阕写的是作者在月光中夜行所见的一片美丽景象:一轮明月高悬天边,明朗的月光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惊醒了栖息在枝头的鸟鹊。清风徐徐,送来了蝉的鸣声。走在路上,蛙声阵阵,不绝于耳;稻花香飘,沁人心脾,这一切都预示着丰收的前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笔下的农村夏夜充满了欢跃的气氛。
齐读上阕,体会。
提问:下阕写什么内容?
明确:下阕写骤雨将至时的景象:正赶着路,忽然乌云笼罩,空中只剩下稀疏的星星点点,紧接着就噼里啪啦地掉下了雨点。加紧脚步,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哎,真巧,道路转过溪头,忽然出现了社林旁边旧时住过的茅店,因而内心充满了欣慰的感情。
齐读下阕,体会。
小结: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夜行途中所见的农村夏夜的美丽景象。尽管作者当时正罢职闲居,可是由于对生活的热爱,他即景生情,借词作表达了闲适愉快的心情。词作语言质朴,格调清新,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齐读,体味意境。
4.分析韵律。
押韵的字是“蝉”“年”“片”“前”“边”“见”等。
5.齐读,背诵课文。
三、布置作业 。
1.课堂讨论完成“练习”二、五题。
2.课后书面完成“练习”一、三题。
(沈维生)
附:《西江月》难句解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这句是写夏天晴夜的情景。词跟诗一样由于格律规定了字数,要在很少的字里面蕴藏更多的意思,就必须省略一些供人们想象的词语。“明月”指明月的影子,“别”,区分出,这里是“另一枝”的意思,即树的高枝,成语有“鹊占高枝”。“惊”,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惊鹊”,鸟鹊惊心飞翔。明月照在树枝上,移动着,使鸟鹊惊心而起飞。曹操有“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的诗句,王维《鸟鸣涧》有“月出惊山鸟”的诗句,是类似的意境。
2)通常的写法,第二部分是“半夜清风鸣蝉”,“半夜”在前面点出时间。这里先写“清风”后说“半夜”,为的顺乎“平平仄仄”的音律,以便跟“明月别枝”这种“仄仄平平”相谐和。“鸣蝉”典型地写出非常炎热的夏夜。或说把“半夜”直接置于“鸣蝉”前面,可以有力地烘托夏夜极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是个倒装句,通常的说法是“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因为“蛙声一片”是“说丰年”的声音,是赞丰年的清歌,现在把结果放在前面,就具有先描写再烘托的妙处,使读者体味此情。“香”字照应上句的清风,愉悦的夏夜,有声(惊鹊,鸣蝉、蛙声),有色(明月,别枝),也有香(稻花),“蛙声一片”“说丰年”,是把“蛙”人格化,感情化了,是“拟人”手法;又是一种侧面的渲染,比正面描写丰收经济得多,又生动得多了。“听取”是递进结构的复合词。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语法上,通常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但格律不合,音律要求“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而且“雨”不能跟下句“路转溪头忽见”的“见”押韵,只能把语法结构颠倒一下。
2)修辞上,两个分句除了对偶之外,又是侧面烘托的写法,“七八个星天外”是说“天空中”或“天空上”早已布满了云雨,只是山的一角还有“两三点雨”罢了。五代卢延让《松门寺》诗句有“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两三条电欲为雨”是正面描述。“两三点雨山前”,侧写大雨骤临,这一句很有供人想象的魅力。
3)“外”是“上”或者“中”;又如:“空外一鸷鸟,河上双白鹄。”(杜甫《独立》)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单句,由于格律,把“见”的宾语“旧时茅店社林边”提到前面去;一提前就显得着重,显得有着突如其来的喜悦。“旧时茅店社林边”,结构上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旧时茅店在社林边”;二,“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2)“茅店”,茅舍,这里指村落里的旅馆,客栈,元稹《连昌宫词》有“店舍无烟宫树绿”,岑参《汉川山行呈成少尹》诗有“山店云迎客”。“社”,乡村祭祀土地神的“庙”,“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木。
译文:“那住过的社林旁边村落的旅馆,在道路转过溪水一头忽然出现。”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可爱的草塘教案
课题:语文第 9 册 5 可爱的草塘
教学目标 A1了解北大荒草塘优美的景色,丰富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思想感情。
A2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A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自豪激情造句。
A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北大荒草塘优美的景色,丰富物产,
教学难点 练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扩展学习 ●读写结合 仿照第5自然段写景,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补充阅读
●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完成目标 A1、A2、A4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 A2、A3
第 1 教时
1.揭题 从课题看,这篇文章写什么?关键词是什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想知道草塘有什么可爱?)
作者为什么要写可爱的草塘? 注意了解学生对草塘的理解。(草塘≠小池塘)
2.初读,整体感知,
范读,提问,引导读后回忆。
草塘在哪里?给你什么印象?与你的.猜想有何不同之处?
草塘有什么可爱?草塘里都有些什么? 根据听读内容在脑海构想画面。
回忆。
带问题自由轻读课文。
继续回忆感知课文内容。
自读预习要求,了解背景知识。
3.再读课文,搞清结构 出示课后思考题1。
(前两问。)
引导明确本文的分段主要方法(按问题分)
帮助学生明确每一段的起讫。(见教参) 对照思考题自读课文。
找出思考题相关的段落。
4.学习课文
第一段作者初到北大荒是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
我还能怕?是什么意思?指名读第一段画出句子。
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第2教时
1.学习第二段
你觉得草塘有哪些特点?仔细体会表现特点的词句。
这一句全都是说草塘的大吗?
茫茫是什么意思
作者是从哪个角度写草塘的美的呢?
引导体味意境(知道作者的观察细致,表达确切,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感情。)
讲解色差的成因。
指明朗读§5
你对出现的草塘图有什么感受?作者见到草塘时是什么心情呢?
默读第二段,
反复带问题阅读,批划找出相关语句。
边读边议体会意境。
草塘一望无边,很辽阔。向远看去,看不清楚,模模糊糊一片绿色。先找出句子品味出围绕绿写
理解写法:从写颜色(静态描写。)到草动(动态描写)
练习朗读。
听读,看图或大家闭上眼,边听边想。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画出句子,理解情不自禁 (不由自主),分层,练习朗读,背诵。 这么大这么美 ,走了进去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才是说草塘大。//浪花翻滚着是说草塘美。一层又一层跟蓝天相接浪花翠绿翻滚着。发光、鲜亮~太阳光照
拟人句欢笑着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这时候很高兴,听到草动的声音就觉得草跟人一样,在欢笑。仔细瞧墨绿色
强调朗读,通过再造想象培养语感
2.指读第三段
小丽给我讲了哪几件趣事?
小丽是带着怎样的语气讲述的?
她为什么感到自豪地?这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学生自读,揣摩教师的提问,理解课文。
根据理解练习朗读。 把握物产丰富。
非常好玩。
3. 仿照第二段学法,自学第四段。
提示自学:按两层,先看逮鱼,再学河景。
逮鱼
波光粼粼是什么意思?只是说阳光照射水面发光吗?
河景
讨论知道:
写了草塘鱼多的特点,
不单单说水发光,还有鱼在水面上挤挤挨挨,鱼鳞也一闪一闪发光。说明鱼多得挤到水面上。
反复朗读,体味景色的特点,及作者的表达。
画出写作者心情的词句。
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仔细一看,挤挤挨挨的都是鱼// 我惊叫。
连忙脱掉拾
前后联系想词句的意思就能理解深些 用工整的排比句式写出了清净河景的清净。
4. 回到整体,明确暗线,揭示中心。
2.明确课文暗线。(作者的感情变化)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揭示中心,回扣题目。
理出描述我思想感情的词句。
体会其感情的变化。
理解变化的原因。
欣赏录音。
用段意合并法。
引导理解作者的想法中包含的对景色的感情。
5. P283布置作业
仿照第5、7自然段写景,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
造句:自豪激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材内容】
《丝绸之路》人教课标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学情分析】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二、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
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生发:
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4、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5、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01
教学设计方案06-1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23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08-09
教学设计方案【精】06-2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9-29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6
【精】教学设计方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