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09-19 06:44:2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九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热门】教学设计方案合集九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两个偏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2、有一只小动物也说“世界多美呀”,板书课题。

  (1)读准“世”的音,是翘舌不是平舌音。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你们问题答案就在书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5、播放多媒体课件,再加配音朗读。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把生字词用横线画出来。

  要求:把生字的.读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生字词)

  (1)自己读读生字词,想想:在字音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

  (2)正音。

  翘舌音:站、湛、澄。前鼻音:站、湛、茵

  后鼻音:澄边音:丽

  (3)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师生共同评议。

  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再指名朗读课文,边听边想:“世界多美好呀”是哪只小动物的说的?

  2、它是什么情况下说的?

  3、你也能像刚才阿姨一样,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好吗?

  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4、自读,指读,赛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书读得好,字也能写得好。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生字读音。

  2、教学“美字头”。

  3、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的笔顺并书空。

  4、反馈检查“世、美”的笔顺。

  5、指导写字。

  在学生自己仔细观察字形,并说出生字书写时关键笔画的基础上,重点指导“乎、世、鸡、美”

  6、师范写以上四个字,学生描红,临写。

  7、生写剩余的生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一. 由电影《侏罗纪公园》导入

  二. 放映一组关于虫鱼鸟兽的化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 研读课文

  1. 教师范读 ,请学生思考诗中提出的问题

  (情境设计:假设你现在就站在生物博物馆的门口,老师马上就要带你进去,你准备好了吗?看到这些奇异的生物化石,你会想到什么?)

  2. 由学生自由提问,老师归纳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全班讨论

  如:1,沉睡亿年的'石头怎样说话?

  2,科学家通过研究,得出什么观点?

  3,皱纹和化石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3. 教师总结

  (情境设计:当你参观完生物博物馆,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有什么感想?)

  四. 反复朗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五. 作业

  自己收集一些关于生物化石的图片、资料,全班办一个图片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这一单元,本单元的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了解罗布泊的变化及原因,增强忧患意识。

  2、训练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字列行间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4、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学习在其真实性、艺术性的基础上,讲究形象性和抒情性的写作特色。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走近科学,开展活动。

  【教学重点】

  通过塔里木河,胡杨树,罗布泊今昔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1、罗布泊的图片资料,歌曲《家乡》、《月牙泉》以及有关背景音乐。

  2、学生搜集有关的环境问题的资料,并做简要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现在听到的歌曲是著名歌手韩红的《家乡》,听到这优美的旋律,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碧草蓝天的美丽家乡。在西北也曾经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那里曾经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但是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那里却变成了一片荒凉的沙漠,那里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那里充满神秘,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版块

  通读课文,探寻罗布泊消亡的原因:

  过渡语: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然后说说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造成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要求:

  抓住主要句子和关键词。

  过去:

  ──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播放罗布泊昔日的图片,然后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教师过渡:

  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它的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昔日罗布泊曾是一个水乡,那里水面平如月镜,在如此幽美的环境中,花草摇曳,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牧民们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养活了成群的的牛羊。瞧!牧林边牧民在欢歌,就连那羊牛仿佛也在唱歌……(优美的画面)

  教师提问:

  我们记忆中的罗布泊曾今是一个生命的绿洲,曾经是令人惊叹的仙湖!记忆是美好的,回忆罗布泊的感受也是美好的,可现实中的罗布泊呢?它又是怎样?

  现在: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播放画面)

  明确:现在的罗布泊一边死寂,胡扬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板书:沙漠神秘)

  教师过渡:

  今日的罗布泊到处是沙海漫漫,到处是凝固的生命,树木在遭受了人为的破坏之后,除了眺望远方,它们别无选择,生长在罗布泊的生物们只能从心底发出静默的抗议!曾经充满生命力的绿洲就这样变成了令人恐怖的荒漠,大家都曾想过令罗布泊的消逝的一些原因何在?

  ──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同学们想一下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1、什么是盲目?

  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头脑中没有持续性发展;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

  2、盲目是由什么引起的?

  盲目是由人的贪念、人的自私引起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才会做出危及子孙后代,危及大自然的蠢事。

  三、第二版块

  选读课文,品味作者忧患意识:

  教师过渡:

  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对着永恒消逝的家园,人类只能长歌当哭,任他们走进永恒,走进我们血脉相传的记忆!作者通过对罗布泊的描写,透出自己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选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忧患意识,他运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过渡: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⑴、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⑵、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⑶、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⑴、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⑵、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小结:

  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四、拓展延伸

  守护我们绿色的家园:

  教师过渡: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展现悲剧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同学们课前已经收集了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资料。谁来给大家说一下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过渡:

  (教师播放幻灯片)

  是的,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如果再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真担忧人类还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请大家看:

  教师过渡:

  地球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假如你是新疆建设兵团的司令,你如何去规划塔里木河的开发?假如你是西部大开发的一名建设者,你会在环保上注意些什么问题?假如你是今年两会的代表,要提一份有关环保的提案,你会写些什么?假如你是罗布泊最后的一棵草、一朵花、一条小溪、一滴水你会代表你的同伴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后作答。

  教师小结:

  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直在听一首歌,反复的听,这首歌是田震的《月牙泉》,每次听完之后,心里总有一种震颤,你也来欣赏一下。

  (配有教师解说)

  是啊,一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处是大漠沙若浪,寂寞无人家。一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戈壁滩,狂风卷,鸟不拉屎马不前。

  你们可曾想,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地方──罗布泊。我们应该时刻都提醒自己,不仅要爱护广漠的大地,而且在城市里建筑屋宇的时候,也应该保存和栽种更多的树木和铺上更多的草坪。这样既可以让大家在赏心悦目之中,欢欣鼓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还能够吸引来飞翔与歌唱的鸟儿,让这种天籁般的神韵,冲淡喧嚣的噪音,让杂沓和忙碌的城市,增添许多来自大自然的情趣和诗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选自《伊索索寓言》,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只乌鸦通过动“脑”、动“手”喝到水的经过,向我们展示了一只可爱的乌鸦。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却能给人以启迪。教学这一课,将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体会动手和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学生分析

  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演,喜欢想象,有较强的求知欲。学习这一课的时候,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和朗读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

  2、它是怎么喝到水的?

  教具:

  1、多媒体2、瓶子及石子若干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复习词语: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9课(指着板书)(齐读)乌鸦喝水的词语,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请小朋友来读词语。

  A、出示词:乌鸦、口渴、喝水、找水、怎么办、瓶子

  B、数一数:瓶的第9笔是什么?(乙)

  C、出示:“喝、渴”一起读。

  你怎么来记住“喝”和“渴”?

  (“喝”要用口来喝,所以是“口”字旁;“渴”要喝水,因为嘴巴干了,所以是“氵”三点水。)

  D、请把书翻到第83页,我们来做课后第2题“选词填空”,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⑴自己做。

  ⑵交流:谁愿意来说第1句?第2句?第3句?(指名)

  ⑶都对了吗?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把这三句句子读一遍。

  (齐读3句句子)

  2、新授:

  A、过渡:通过第1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指着板书)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到底找到水了吗?老师请小朋友边看边听边想想。

  B、⑴播放多媒体录象及录音。

  ⑵问:乌鸦找到水了吗?(齐答)喝到水了吗?(齐答)

  ⑶我们来读读课文。(自己读)找一找哪节写了乌鸦找到水,可是喝不到水。开始。

  ⑷你找得最快,请你来说,是哪一节?(第2节)

  C、学习第2节。

  ⑴真聪明,找对了。现在请小朋友仔细地读读第2节,你是从哪句话里知道乌鸦找到了水?开始。

  ⑵轻声读——交流

  ⑶谁来说?把句子读一读。(指名读句子)

  ①对了,乌鸦看见了一个什么?(齐答)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怎么样?

  愿意把第1句读给王老师听的小朋友一起来读第1句话。

  ②用“看见”说话。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那么你看见了什么?(指名每一组4——6号的小朋友说。)

  你看见了××,××怎么样?(指名1——3号说)谁也愿意向他学习说一说。

  ⑷①课文里的乌鸦看见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它可高兴了,可是(出示多媒体图象)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它喝不着。(学习第2句)

  ②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在3号组长的带领下读读第2句句子,并讨论一下,找找词儿说说乌鸦怎么会喝不着水的?开始。

  ③小组自学——讨论

  交流:老师这里有四个瓶子,找找哪个是乌鸦找的瓶子?(因为,模拟多媒体点出高、小、不多。)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在你们桌子上的瓶子和乌鸦,是不是因为这样而喝不到水?小组观察,请哪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来说说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指名2人)

  ④如果瓶子怎么样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说说看。

  Δ 如果瓶子不高,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里边的水多,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⑤可是,现在(出示多媒体图)(指名说)(瓶子……、瓶口……、里边的水……,它喝不着。)乌鸦遇到的困难可真(多),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读一读。(指名每组派1个代表来读。2对)大家一起来试试,读读第2句。(齐读)(看图)

  ⑸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乌鸦喝不着,它心情怎么样?(很着急)对呀,可着急了,请小朋友自由找伙伴把第3句读一读,读出乌鸦很着急。

  ①自由找伙伴②指名2对③齐读

  现在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第2节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D、学习第3节和第4节。

  ⑴是呀,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替小乌鸦出个主意?怎样才能让乌鸦喝到水?(指名说,边说边出示方法)大家想的办法真多,我们的小乌鸦也想出了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⑵播放多媒体,师读课文第3、4节。

  ⑶老师这里有道填空题,请小朋友在3号小组长的带领下读读课文第3、4节。想想乌鸦的办法是什么,怎么填?

  出示:“乌鸦看见_____,于是,它把_____”

  ①小组自学。

  ②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读读课文第3、4节?

  ③请一组派代表来说——齐说。

  ⑷点出:“一个一个地”,乌鸦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地衔石子?在你们的'桌子上有2个瓶子和一些小石子,请你们在1号组长的带领下,动手试一试乌鸦的办法,边做边观察边想。

  ①乌鸦一个一个地把小石子衔来放到瓶子里,会怎么样呢?(水会慢慢升高)

  ②乌鸦喝到水了吗?

  动手做——交流

  小结:是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心里怎么样?(很高兴)

  请小朋友和王师来合作读课文第3、4节。

  师生合作读(注意一个一个地、慢慢地,读得又轻又慢)——学生连起来一起读课文第3、4节。

  ⑸刚才你们也为乌鸦出了许多主意,我们来比一比,谁的主意更好?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乌鸦的办法很省力,还能喝到瓶子里全部的水。所以,你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3、总结全文:

  A、是呀,这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乌鸦。让我们

  重温一下乌鸦聪明的办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B、朗读全文

  C、总结:这是一只爱动脑筋、聪明的小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们也要向这只乌鸦学习,遇到困难多动脑筋,解决困难,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猜几个。

  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

  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它就走

  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

  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它们有关的课文,第30课《我是什么》。

  读课题(板书)。谁能用提问题的语气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猜谜语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识字,感知内容。

  1.这神奇宝贝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快打开课本144页读一读吧。老师提出自读要求:

  (1)把新词、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顺。

  (2)圈出文中新词语,生字,不会的生字可以找书上的树叶来帮忙或者标记出来。

  2、读词语。神奇宝贝给我们带来好多词语朋友,我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请看大屏幕。(领读,指名读)

  稼,读四声,但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相机指出)

  3、带音节学生字:

  师:现在我们把书上的树叶请出来,帮我们读准每个字。(领读,指名读)

  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字中,那几个字读平舌音?(躁,灾),那些字是前鼻音?(淹),那些字是后鼻音?(碰)

  4、去音节读生字。这回你们还能读吗?(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5、趣味识字。(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教师伺机引导)

  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字,我们用什么方法能把他们都能记住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识字规律)

  换偏旁:躁----操,澡(伸手能做操,有水能洗澡,着急暴躁就跺脚)

  熟字加或换偏旁雪-----雹

  三点水旁的字大多和水或液体有关如:浮、灌溉、淹(出示课件)

  谜语:房中着了火(灾)四只小狗张口吃骨头(器)

  6、巩固识字:

  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来玩走迷宫游戏,把它们记得更熟。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课文从总体了解课文,再合作探究用各种方法识字,记字,用适当的游戏增强识字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学习)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品读课文第1段。

  1、同学们,你们刚读了课文,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生说:水)

  2、老师出示水娃娃图:多么可爱的水娃娃呀!它还会变魔术呢?就让我们看看水娃娃都变成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自然段,用笔划出来。

  学生回答,师板书:汽云

  3、水娃娃能有这么多变化,真神奇!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A、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它要谁的帮忙,才能变呢?)

  B、“汽”又是怎样变成“云”的.呢?谁来读读汽变成云的句子?(指名读)

  (师生问答,一个小水珠能变成云吗?它变成汽或云我们能看见吗?多么神奇呀,再读),引导学生用一什么就什么说话。

  C、“云姑娘”又是怎样打扮自己的,你知道吗?

  生:白衣服,黑衣服,红衣服

  师:那它分别是什么时候用到这些衣服的呢?欣赏图片

  (晴天时,她穿白衣,下雨的时候,她穿黑,早晨和傍晚,她披红袍,是谁给云披红衣服的呢?对,是阳光让云披上了红袍。)

  师:有了这不同的衣服,云可美丽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漂亮的云吧!

  同学们,你喜欢云的衣服吗?自己读一读,看谁读得最美?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相信我们会写得更棒!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写生字。

  四、指导写字:

  “冲”字的两点水,点和提写时位置要直上直下,写在横中线两边,右边“中”的竖要直而长。

  “晒”字的书写:日字旁要写的窄一些,右边第五笔是竖弯,没钩。

  “池”字,注意:“三点水”的“第一点”,与两点水的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提”起笔比两点水的提要低。池字右边的“横折钩”的“横”要向上斜,“折”要往左斜,“竖”刚好写在竖中线上,“竖弯钩”尽量往右边伸展,钩向正上方不要往左收笔。

  仿照池的写法,写好“浮”字的三点水旁。(学生线描红后书空)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水善变。变成各种云,多姿多彩。初步了解了水的变化。那么它还会变成什么呢,他为人们做了些什么等内容我们下节课再讲。

  (设计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图文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更形象直观的理解文章内容,懂得水的变化)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思考水还能变成什么?

  2、在生活中找找,水还能变成哪些事物,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

  (设计意图:通过积累,和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水的认识)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积累优美词句。

  难点:将优美的语言通过积极的想象变成美丽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对荷兰风光的憧憬之情。理解文章词句,体会词句的美、文章的美。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在我们这本书的第一组课文当中,我们领略了漓江之水的.静、清、绿,感受到桂林之山的奇、秀、险;观赏了金华双龙洞的独特、神奇;更饱览了七月天山的奇丽景色。那么,除了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这些优美风光,你还知道哪些美丽的景物呢?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生发言)

  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啊,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游玩,这是欧洲的一个美丽国度,在这个国家有很多的花,尤其是郁金香,多达200多个品种。还有水仙、风信子……每年的三月到九月,这里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被人们称为“花之国”(课件出示)。不仅如此,这里运河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风车随处可见,于是又有“水之国,风车之国”(课件出示)的雅称。大家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根据回答课件出示:荷兰)

  是啊,荷兰不仅是水之国、花之国,荷兰的牧场更是辽阔无垠,占全国领土的三分之一,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牧场之国”(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荷兰的牧场。(板书、读题)

  看到“牧场”这个词,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现在我们就赶紧牧场之国游览一下,去感受真正的荷兰吧。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先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提示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指名读)

  大家听清楚了吗?现在就请你们带着要求自由读读课文,要注意(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要字字入目;

  2、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词语)

  毛毡 镶嵌 模样 羊圈

  牛犊 骏马 牲畜 公爵

  吆喝 呼噜 哞哞声

  极目远眺 膘肥体壮 仪态端庄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默默无言

  3、学会了字词,咱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说说牧场之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美美地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感情读出体会,同时用笔划你喜欢的句子。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所选段。

  三、深入阅读,欣赏牧场之美

  1、学生间交流

  2、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怎么读?指导朗读)

  四、小结升华,感悟牧场之美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四次,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多次的说这句话呢?(其实这不仅是作者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更是对荷兰的美景发出由衷的赞叹。)

  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许许多多花牛的家园就是真正的荷兰!成群的骏马的王国就真正的荷兰!羊、鸡、猪……的天堂就是真正的荷兰!牧场的静谧、恬美就是真正的荷兰!

  好一幅优美的、动人的、动物与环境与人的和谐画卷啊!此时,我们和作者一样发出了由衷地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好一个牧场之国!(看板书说)

  让我们一起从图片中再去欣赏一下荷兰美丽的风光吧。

  五、小练笔

  如此美丽的牧场,作者就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了,相信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一定也学会了许多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

  试着写一写(任选一题):

  1、这就是真正的新桥三小!

  2、这就是真正的家乡的桔园。

  板书:

  22、牧场之国

  黑白花牛的家园

  成群骏马的王国 真正的荷兰!

  绵羊猪群的天堂

  静谧恬美的夜晚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量的初步概念,会利用质量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能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体验一些物体的质量,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天平的使用,养成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难点: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和用天平测量实际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天平及砝码、橡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点出实物】课桌和凳子,大头针和铁锤

  【设问】这些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如何去分类?

  【总结】像大头针、铁锤、课桌和凳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称之为物体;而铁和木材我们称之为物质。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何去理解物体和物质呢?

  (设计意图: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更加直观,更容易接受理解。)

  二、进行新课

  1、质量的概念和单位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由物质构成,物体有大有小,我们如何去衡量构成一个物体的物质的多少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

  【自学指导】

  (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用什么符号表示?

  (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3)质量的单位与平时生活中所使用单位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4)阅读课本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质量。

  2、质量的测量

  【过渡】同学们,你知道你自己的质量是多少吗?如何去测量?现场出示体重秤,并找学生实际测量质量。

  生活中还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

  【过渡】实验室使用的测量质量的仪器叫做天平

  (1)认识天平的构造

  托盘天平的构造(教材110页图6.1-2)

  【设问】

  1、能否用天平测量我们自身的质量?

  2、能否用手直接拿砝码?

  3、能否用天平直接测量液体和化学物品的质量?为什么?

  【总结】

  (2)使用注意事项

  ①每个天平都有自己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量程);

  ②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应使用烧杯或者白纸间接称量。

  设计合作探究一:如何正确使用天平测量固体质量

  展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你桌面上橡皮的质量呢?

  (对独学内容的考察)

  (3)正确使用天平

  ①把橡皮放在左盘

  ②用镊子夹砝码放在右盘(估计物体质量,用镊子夹砝码从大到小添加)

  ③当右盘中加入最小质量的砝码时,若指针向右偏,此时应该去掉小砝码,用镊子向拨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加小砝码),直到指针指分度盘中线横梁再次平衡。

  橡皮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刻度值

  游码示数读法:先认清分度值,再读游码的左边所对刻度值。

  【过渡语】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有什么特性呢?

  3、质量是物体本身属性

  以下几种情况物体质量有没有变化,即所含物质多少有无增减?

  (1)将橡皮泥换一个形状(2)冰熔化成水(3)将铅笔由赤道带到南极。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拓展与延伸】

  1、用天平如何测出一张邮票的质量?

  2、用天平如何测液体的质量?

  三、课堂小结

  教师来回巡视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

  要求:合上课本,独立完成,字迹工整

  教师巡视、出示答案、给予指导帮助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展示我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阶段性成果,促进本县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以及主题单元教学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转变和提升。特举办xxxx县中小学教师优秀教学设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专项)评优活动。

  二、活动目标:

  以《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中级)》的内容,以单元设计为主题,采用中观教学设计思维,加强信息技术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方案、开展教学评价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教师的新课程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设计要求:

  1、结合现行的课程内容,以信息化背景下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强化以单元主题为主的中观教学设计。

  2、设计课型可以是常规课程,也可以是研究性学习课程。

  3、一个主题中包含若干个专题。

  4、设计模板参照《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教材》

  四、活动对象:

  所有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中小学教师。

  五、时间安排:

  1、3月在全县教育信息化推进会议上作具体的`宣传、发动和布置工作。

  2、4月-5月,教师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或对原有的作业进行修改后交学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负责人。

  3、5月下旬,由各校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负责人组织,由各校主讲教师从中推荐好的教学设计作品上传。各校推荐的作品数量在10件以内,原则上涵盖各学科。

  4、5月20前各校汇总打包后上传,材料内需要有汇总表以及教师的作品,具体邮箱是xxxx

  学校姓名学科教学设计主题课型

  5、6月xxxx县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小组组织评选,评出等第奖。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科学家的三次实验过程及结果,知道蝙蝠飞行靠的是什么;

  2、懂得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3、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教育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三次实验的过程,知道蝙蝠飞行靠什么

  2、认识蝙蝠和雷达工作原理的相似性

  教学准备:

大课文、多媒体课件一套、演示用幻灯片一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发给作业纸,让学生给生字注音

  2.让学生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集体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第1--3自然段段意

  板书: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

  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蝙蝠夜间飞行的奇特现象

  二、谈话导入,认识课文第4--7自然段

  1.谈话导入:我们从第3自然段知道蝙蝠在夜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而且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接,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的科学家呢,做了实验寻找答案,让我们来看一下,好吗?

  2.指导读第4自然段,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在什么时候?

  2)第一次实验是怎么做的.?

  3.根据问题的回答,逐步出示

  ①实验次数②第一次③第二次④第三次⑤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⑥方法⑦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⑧结果⑨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绳子,它一根也没有碰着

  4.根据投影内容,提问: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和它的眼睛有关吗? 为什么?

  5.课件出示:

  ⑩说明(蝙蝠飞行的奇特现象)

  ⑾和蝙蝠的视觉敏锐无关

  6.提问:(第3片自然段最后一句)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7.引导学生分组自学第5自然段,继续研究,完成表格(如下)

  实验准备: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系着许多铃铛。

  实验次数 方法 结果 说明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设响, 和视觉敏锐无关

  那么多绳子,它一

  根也设碰着

  第二次

  第三次

  8.组织各组汇报,逐步完善表格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像设头苍蝇似角到 蝙蝠夜里飞行,

  第三次 把蝙蝠和的嘴封住 处乱撞挂在绳子上 它是用嘴和耳朵

  的铃铛响个不停 配合起来探路的

  9.提问:现在大家知道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什么了吗?

  板书:嘴 耳朵

  10.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第6自然段

  问题: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进行夜里飞行的?

  11.引导学生说一说,并板书出示意图

  蝙蝠 障碍物

  超声波 超声波

  嘴 耳朵

  12.请学生根据示意图复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13.请学生读第6自然段,认识反复研究、终于两词的作用(表明科学家做出的努力以及研究结论得来不容易。)

  14.读(第2自然段)提问:

  1)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做了什么事情?

  2)雷达是怎么工作的?请仿照上面的板书试着表示出来。

  15.组织学生交流

  16.引导规纳,贴书

  雷达 障碍物

  无线电波 无线电波

  天线 荧光屏

  17.看板书,引导比较,说出发现

  提示:蝙蝠的什么和雷达的什么作用相似?

  它们的工作方法相似吗?

  18.总结:蝙蝠飞行和雷达探路具有相同的道理。

  板书:道理相同

  三、课堂小结。

  1.指导读课文: 1)齐读 2)自由读

  2.回答问题: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有什么发现?

  (2)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来探路的?

  (3)人们是怎样摹仿蝙蝠飞行造出雷达的?

  四、课后思考,完成练习

  P62 T2. 3.

【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10-01

教学设计方案06-14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23

数学教学设计方案05-18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08-09

教学设计方案【精】06-26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09-29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10-06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10-16

【精】教学设计方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