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
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⑴ 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 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2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⑶ 结尾部分也可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2层写___________,这两层中间用“____________”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用“__________”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
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
8、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二、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三、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3
【教学要点】
1、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宋代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
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当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理解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
1、生字:
滁(chú) 壑(hè) 酿(niàng) 潺(chán)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霏(fēi) 暝(míng) 晦(huì) 伛偻(yǔ lǚ)
洌(liè) 肴(yáo) 蔌(sù) 酣(hān) 觥筹(gōng chóu)
弈(yì) 翳(yì)
2、重点词:
⑴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 有亭翼然而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⑶ 名之者谁:为……命名
⑷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⑸ 野芳发而幽香:香花
⑹ 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⑺ 伛偻提携: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⑻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⑼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三、朗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含义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滁州的地理特点? “环滁皆山也。”
⑵ 西南诸峰的特点? “林壑尤美”
⑶ 琅琊山的特点? “蔚然而深秀”
⑷ 亭的`位置? “临于泉上”
⑸ “来饮于此”中“此”指? 醉翁亭
⑹ 自号醉翁的原因?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⑺ 划分层次?
第一层: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也。)
视觉角度:俯──仰
空间角度:远──近;大──小;整体──局部──个体
第二层:亭的得名,醉翁二字的深意。(……寓之酒也。)
5、小结:
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二、第二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⑵ 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 “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5、小结: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三、第三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⑵ 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⑶ 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
⑷ 划分层次?
① 滁人游山之乐 (……游也。)
② 众宾宴饮之乐 (……欢也。)
③ 太守宴醉之乐 (……醉也。)
5、小结: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四、第四段
1、朗读,注意句中停顿。
2、学生串译。
3、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⑴ 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⑵ 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⑶ 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小结: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想象并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的场景,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难点:
1、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2、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感悟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课本中再现生活,学习主人公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胸怀,从而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并积极创造生活。
课前准备:
学生
1.查找有关欧阳修的资料,对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工具书读准、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
教师
1.课文录音;找好与文中描写景致一致的醉翁亭风光图片。
2.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对话明确探究主题
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教师说出:“庆历四年春”)
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生1: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仕途失意、与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生2: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被贬谪邓州。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就在这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领略景美,初探太守为何而醉
1、提出问题:那么欧阳修又在本篇文章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文中太守又为什么而醉?接下来我们边听课文朗读边思考。
(1)依据自己听读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2)生:“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师:到底为何呢?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探索太守“醉”的缘由。先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明确:A.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4、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生:小组讨论。
师点评: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5、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产生怎样的情?
生:小组合作、探究。
(1)师点评: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不由得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突出了一个乐字)
(2)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三、感受人欢,再探太守为何而醉
(1)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这个地方的人及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快乐。
(2)齐声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师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3)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4)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
四、体悟情怀,三探太守为何而醉
进一步探究: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此为本文的精髓,也是学生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1)师点评: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板书(以乐写悲)
(2)文中写了作者的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与民同乐,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师明确:(1)“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评: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这里以鸟之乐衬托人之乐,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五、归纳情怀,揭示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2、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2、归纳得出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六、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与不幸,我们该如何去面对它?
引导学生懂得在遭遇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假如你是摄影师,拍摄介绍醉翁亭的短片,你准备采取什么顺序、拍摄哪些景物、配上什么样的解说词呢?
七、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北宋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水之乐
醉景朝暮之景乐
四时之景
滁人游以乐写悲
醉人太守宴以醉写乐
众宾欢
太守醉
卒章显志
醉情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及其积极意义。
3、背诵全文。
4、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2、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课文背诵。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六一居士的由来:欧阳修自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再加醉翁一个
二、听配乐朗读课文。正音
1、解释主要词语:
林壑尤美( )名之者谁?翼然临于泉上者4、饮少辄醉(
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负者歌于途( )伛偻提携( )( )觥筹交错( )
颓然乎其间者 ( )
2、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醉翁亭记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欣赏第一个景点——醉翁亭
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环滁皆山也)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对照图片将学生带到美丽诱人的风景区去感受自然之美。
5、根据提示背诵此段。
6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物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三、研读第三段,欣赏景点三:官民同游。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醉——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二、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5、找出文中的成语:水落石出、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6、本文的切入点是什么?(醉)
7、太守为何而醉?(为景而醉:琅琊秀丽,酿泉迷人。为人而醉:滁人游,众宾欢。为情而醉:与民同乐
三、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四、小结: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五、作业设计: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按要求从文中摘句并翻译。
①写山间四时的句子。②写滁人游的句子。
3、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
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四、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六、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七、总结全文:
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八、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本,梳理出文段层次。
2. 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3. 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质。
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式
四、 教学过程
导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催生了《岳阳楼记》,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了醉翁亭,写作了《醉翁亭记》;两个人都受人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经典;不同的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着栏杆恸哭数十声,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醉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
课前复习
一、 听,整体感知
配乐轮读。用一个字概括对文本的感受,说说理由。
二、 写,文本品读
1.齐读第三段,将所描写的四副画面找出来。
2.把画面改写成现代文。
3.小组合作交流。
三、悟,文载情怀
1.自由朗读,画出含有“醉”和“乐”字的句子。
2.思考太守因何而“醉”,“醉”的本质是什么?
3.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四、 论,叩击心灵
醉与醒 乐与忧
五、作业
请同学们以《醉与醒》或《乐与忧》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
结束语:醉不是真醉,是世人皆醉我独醒,通过自己滁州城的实践更加清醒的明白,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能让天下的百姓都和乐。乐不是真乐,是处江湖之远的忧,是另一种形势的反抗。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发挥想象,再现美文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提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探究问题一
1、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⑴ 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⑵ 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① 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② 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③ 教师小结: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④ 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⑴ 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⑵ 六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⑶ 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
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⑷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欢乐的气氛。
3、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六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⑴ 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⑵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⑶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学生读背课文
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五、作业布置
完成校本教材“达标训练”部分。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9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0
【课前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鸣声上下乐其乐同其乐树林阴翳苍颜白发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指名读二段,并说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读三段,试译课文。
(3)指名读四段,试译课文。
2导入
看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很高兴。这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理解文章二三四段的意思。同学们掌握的已经很好了,我领大家再强化一下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学习二段,填空
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写晚上景色的句子“云归二岩穴瞑”
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
秋景“风霜高洁”、冬景“水落石出”
二段点题句子“乐亦无穷”
(2)学习第三段,回答:这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分别用原文语句概括
写了四方面的内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学习第四段,分析文章思路---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了、鸟不知人、人不知太守、乐其乐、同其乐----点明主旨
4练习
解释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5反馈练习
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写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识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巩固今日所学
7板书设计
早晚四季之景---乐无穷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游人去禽鸟乐、乐其乐、同其乐
8作业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1
教学设想: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课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解释难句,不多费时。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用自主参与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2、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
3、掌握作者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教学设计:
1、采用“旅游赏景”的形式。
2、使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要求:
作为初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翻译问题,因此课前预习要求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翻译好课文。
材料准备:
1、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2、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
3、滁州地理环境的图文介绍。
教学实录片段:
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
生:滁州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那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
生:《醉翁亭记》。
生:还有《滁州西涧》。
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生:《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
生:(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
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生:(播放醉翁亭图像)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师:刚才我们游览了醉翁亭,俗话说饮水思源,那我们知道“醉翁亭”这亭子的来历吗?
生:这亭子的建造者是山上的智仙和尚,取名的是当时的太守欧阳修。
师:我们经常到各地旅游,如何把我们在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呢?《醉翁亭记》这篇课文就是很好的示范。现在我们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
生:文中第一、二段以描写为主,描绘了琅琊山秀丽的环境,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第三、四段以记叙为主,叙述人物游山玩水的情景,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
生:写景主要突出“美”的特点。笔下所绘山、林、泉、亭,无处不美;四时朝暮变幻,无时不美。
师:作者写景时是按什么循序展开的?
生:作者写景是按由远而近,由静到动展开的。
师:叙事时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生:(播放“宾客宴”的画面)写了滁人游、宾客宴、禽鸟归、太守醉等内容。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师:怎么理解“醉翁”这个形象?
生:文中“醉翁”是欧阳修有意塑造的自我形象。
师:我们又如何理解他“醉”这个现象?
生:从“饮少则醉”来看,作者并不胜酒力,而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看出欧阳修之醉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秀美,百姓安居乐业。
师: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心情可以用什么字概括?
生:可以用“乐”字概括。
师:本文在山水风光的描绘,游人活动的叙述中抒发了个人情感,抒情贯穿全文始终。作者是如何写“乐”的?
生:全篇共用了十个“乐”字。第一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首次出现“乐”字,与结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形成首尾呼应;“然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则进一步抒发情感。
师:作者借游山玩水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生:表现了欧阳修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师:作者为什么要寄情于山水,从中可以看出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当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当时的滁州偏僻贫穷,作者为政以宽,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政通人和,人民乐于山野之间,欧阳修也常与民众同游。
师:今天,我们随着欧阳修游览了滁州,观赏了琅琊山优美的风光,探寻了古人足迹,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希望同学们今后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成为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人。
教学后记
一、新颖求异,激发兴趣。《醉翁亭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画卷,抒发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如何上好这一课呢?回想起来,以前上这一课时,都是按“读——译——析——背”这一路子,其实也不单这一课,绝大部分文言文都是这样上的,就像输入了电脑程序的生产线,一成不变,总是按部就班。也因为这样,语文教学引起了很多争异,外界的争议倒罢了,关键的是学生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下变得沉默不语,原有的学习积极性、兴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退、泯灭了。学生没有积极性学习起来就不自觉,教学效果也就出不来。其实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难激发,关键是教师如何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因此上《醉翁亭记》这一课时我抓住它是游记性散文这一特点,从“游”字上做。让老师成为导游,学生成为游客,把课上成“旅游课”,使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中。“旅游课”这崭新的课型一提出立即吸引了学生。学生都有好奇心,因此一有新事物出现,他们都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精神也会为之一振。兴趣来了,热情也就高了。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声画同步,并且介绍一些课外相关知识,这样既能让学生增长见识,也能让他们保持新鲜感
二、探究多种授课形式。要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中一点就是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授课形式,让他们常有新鲜感。要有新课型,首先要有创新精神,要敢于抛开原有的旧模式,熟套子,虽然这样会给老师带来不少麻烦,增加不少备课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从语文低谷中走出来,开创教育的新局面。其次要有创新思维。语文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少课文涉及到其他学科,因此我们在备课是要考虑到这一点,开动脑筋,找出课文的特点,构思出不同的授课形式。第三是要培养创新能力。把课上得一成不变往往是缺乏这种能力的表现。现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我们要掌握这一技术手段,这样可让我们掌握多方面信息,使我们在备课时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灵感。上这课时我就从互联网上查到了许多资料和图片,一些图像的运用使学生对知识不但有理性认识,也有感性认识。
三、做学生探索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在上课时常强调统一答案,久而久之,很多学生误认为只要我在课堂上抄好了笔记,考试前背熟答案就行了,因此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唯标准答案是听”,没了好奇心,也就没了求知欲、探索能力,最终扼杀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现在,我们要重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在学习中,我们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探索,敢于求异,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权威。在课堂上,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放开学生的手脚,激励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论。不少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为在课堂上能“舌战群雄”,自然会在课前做足准备功夫。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思维,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把知识迁移转化,最终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写景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评析语句,感受课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接受课文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习作者热爱大自然、与民同乐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宋代有这么一个人,他幼年丧父,家境又十分贫寒,他的母亲就以河边的荻杆画地来教他认字读书,就是这么艰辛的求学环境,通过他不懈的努力,在24岁参加科举考试时中了进士,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的人。但后来他由于支持当时的政治改革,在改革失败后,屡遭贬斥。有一次他被贬到了滁州,任滁州知州,对于和他一样被贬的人来说,难免会心情抑郁,愤懑不平,那怎么办呢?他们往往会寄情山水,借山水美景来抒发自己的这种伤心抑郁之情,这个人呢,也是如此。在他被贬滁州期间,他写下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州人唯恐失之,就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了,怕日久磨灭,又请大文学家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此文感人的艺术魅力。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篇游记呢?它的作者又是谁呢?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板书课题。
好,前面大家已经通过探究研讨,了解了此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笔下这篇游记中所描绘的美丽风光,感受作者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去体会他游览山水的乐趣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写景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1、文题《醉翁亭记》,即交代了本游记的.游览地点,就是醉翁亭。那么作者在首段是如何引入醉翁亭的呢?请各人自读第1自然段,分析第1自然段的写景顺序。这是什么顺序?(空间顺序)
分析写景顺序:
全景——————————————局部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这是什么写法?(移步换景)
播放微课《移步换景——醉翁亭》——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对所看到的不同事物进行叙述或说明。视点和要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定要把立足点的空间变换顺序交代清楚。
2、如果说第一自然段的写景顺序是空间顺序的话,那么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又是怎样的顺序呢?
利用时间推移,抓住了朝暮及四季的景物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提示:对于时间顺序,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找到时间点之间的衔接关系。
三、赏读课文,品味语句。
1、我们掌握了本文中写景的顺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请每人找出文中你觉得最美的景物描写的句子,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1—4小组赏析第1自然段,5-8小组赏析第二自然段。)
⑴环滁皆山也。
赏析参考: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却领起了全文,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言简意赅。
⑵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赏析参考:
这里先写,后写,再写,最后推出醉翁亭,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
“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几句话,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个亭子,仅用了几十个字,文笔十分简练。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这些交织为一体,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
“蔚然而深秀”,这样写琅琊山,使得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
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壮丽的群山映衬下,越发显得山泉的清朗,而亭子偏又踞临于泉上,更别有一番风光。
没有山,那泉就不美,没有泉,显得山很孤单。没有亭子,那山泉就会失色,有了亭子,就有了趣味。山水亭台,辉映成色,有了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⑶朝暮变化之美。
赏析参考:
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了清新翠绿的颜色。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洞穴一片昏暗。作者传神的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说明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又细,可以根据不同的景象写出不同的境界。
⑷四季变幻之美。
赏析参考:
作者生动的写出了四季的景物变化。他细心的选取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天;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幻,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好像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
四幅画面互相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齐读第2自然段。
2、在这么美丽的风光下,自然免不了人的活动。下面让我们跟着醉翁的脚步一起,也去分享一下滁人的游玩和太守宴饮的乐趣吧!
把第3自然段中你觉得最有趣味的活动场景找下来,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赏析参考:
滁人游玩,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有背东西的人,有走路的人,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从侧面反映出太守的治理十分好,老百姓生活富足而安定。
宴饮所需要的东西,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说明了滁州这个地方十分富饶。
宴饮之乐,没有嘈杂的丝竹打扰,但有投壶的,下棋的,喝酒的,划拳的,十分热闹,充满了野宴的乐趣。
对于太守的描写十分简练,他醉在其中,也说明他乐在其中了。
四、研读课文,体会情感,把握主旨。(课后第2题)
1、全文中,洋溢着浓浓的乐趣,请分析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乐”的哪几种情境?
禽鸟乐
游人乐 乐什么?
太守乐
2、小组探讨“乐什么”,再把自己作为文中的一员,说说你感悟到的乐。
融入情境,说“乐”:
禽鸟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鸟儿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
游人乐:游人们跟着太守一块游山玩水,生活的十分富足而安定,当然十分快乐。
太守乐:太守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写文章来记述这些事。他做到了与民同乐。
3、谁乐的境界最高?为什么?
鸟乐是本能的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只有太守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
五、小结。
读罢此文,我们仿佛听见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到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看到了一幅幅早晚变化、四时各异的美妙图画。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醉翁——欧阳修旷达自放的品性,他摆脱宦海浮沉、人事纷扰,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略风光之美,人情之美,真正享受游赏之乐,同乐之乐以及人生之乐!好,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背诵课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通过“线条串联法”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理解导入
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s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
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齐读一遍文章。
四、学生分四人小组疏通文字障碍(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解疑释难,明确:
1、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环:环绕尤:尤其、特别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临:高踞、靠近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谓:称呼、叫、是辄:就
在乎:在于开:消散归:聚集、回家
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
伛偻:代指老人提携:代指小孩
前:在前面酣:正浓丝竹:代指音乐
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已而:不久
阴翳:枝叶茂密成荫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
2、需重点掌握的句子。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⑦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⑧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五总结归纳每段大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疏通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全文并且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
二、播放《醉翁亭记》的朗诵录像,学生注意欣赏和模仿。
三、学生分段朗读。
1、学生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一和第二段(教师事先标明朗读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2、教师简单点评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况,并提出新的要求: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三和第四段(难度加大,没有标明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3、教师点评学生单独朗读的情况之后全班齐声朗读第三和第四段。
四.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五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六、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写法(线条串联法)。
1、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2、如果每一部分都与醉翁亭挂上钩的话,可以归纳为: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此处为教师专门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确: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己的乐趣
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乐”字的短语来归纳,该怎样归纳呢?
明确: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或者: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5、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乐”呢?
明确: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游人之乐——醉翁醉自己之乐
教师小结:这个环节我们通过线条的串联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不难发现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醉”和“乐”字。而“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面现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那么作者想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什么样的主旨呢?
五、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确:(围绕以下三点发挥均可)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2、知识拓展:文章告诉我们,作者此时的身份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务政事而整天游乐呢?
明确:作者虽然被贬谪,但并没有消沈,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鱼肥、山肴野蔌),是一种尽责之乐。
梁启超:尽责最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快乐。<<饮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江泽民:无官一身轻(尽了责任后的最大放松)。(党的十六大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六、布置学生综合全文的内容设计文章的板书。
七、在设计板书的基础上理解性背诵全文。
孙洪娟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5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教学要结合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的时候除了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难解生字词和句子外,还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中的难解字词。
2、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并介绍写作背景。
复习《岳阳楼记》由范仲淹导出欧阳修: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投影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展示学习目标,哪些是重点难点,通过这一课要学习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请说出下列红色字的正确读音
林壑暝暝伛偻凛冽
佳肴阴翳觥筹交错
四、新课学习
一、简介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三、学生自学交流。
四、重点字词检查。
望之翼然若夫山水之乐
林霏开晦明至于伛偻
提携丝竹觥筹交错阴翳
五、结合问题思考。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写。
2、第二段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主要写了一天中清晨和傍晚之景,让人遐想神弛。然后又写了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
3、第三段主要写了哪几幅图?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可以看出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第四段中,作者写了哪些乐趣?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
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
6、结合课文说说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六、全文总结
1、结构严谨。
2、写景、抒情、叙事紧密结合,景中有情,情亦有景。
3、语言极具特色。
七、课外延伸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相同点:
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
1.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06-03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5篇08-03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12-0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白杨》教学设计05-05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