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3 18:28: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搭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搭石》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搭石》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指导书写“暴”。

  2、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质疑,培养学生读中质疑的能力。

  3、指导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搭石上的风景美,人情美。

  4、领悟作者留心观察事物并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搭石上的风景美,人情美。

  2、领悟作者留心观察事物,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当作者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吧。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收获

  1、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本课字词。(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词语难不倒大家了)

  第一组:俗语 谴责 懒惰 汛期(平翘舌音读的很准确)

  第二组:间隔 联结 一行人

  你发现了什么?(这组字中都有多音字)

  第三组: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理所当然

  2、指导“暴”字。(上下结构,下面是个日子,要写的扁一点,下面有两部分组成,撇捺要写的稍微长一点,最下边是个象水底,水字发生了变形。写完的同学,自己对照一下课本,看看是否写正确写漂亮,写不规范的同学,课下在练习)

  三、初步感知,寻找美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1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什么是搭石?(听明白了吗?开始读吧)

  2、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你找的非常准确,读的也很流畅)板书,搭石简笔画,边画边一起说说什么是搭石。

  3、提问: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是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课件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4、“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明确:卷起)

  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脱鞋绾裤。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

  5、如果没有搭石,人们过小溪,就会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

  6、你们都有自己的感受,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也写了搭石很美,找找看。“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啊,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的眼中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它还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想不想去欣赏欣赏这道风景呢。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跟随家乡的人们一起去走走搭石吧。

  四、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找找人们走搭石的有关语句?用笔画下来。

  2、生自由读。

  五、细读课文,体会美

  过渡: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已经走进了大家的心里。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你都找到了哪些语句?

  (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透过这个句子,我们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关联词: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才,正是这些关联词,我们更能看出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也正是因为老人的这一善良之举,才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吧!(生齐读)

  (二)你还画出了哪些句子,请你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们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

  2、怎样的动作叫做协调有序呢?

  3、这样吧,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走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多么美的句子呀!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不是)

  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体会的多好啊!

  4、再来看看这个句子,你们还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绰还是这节课的生字呢,课下你查字典了吗?查字典是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课下也查了查字典,想一想,在这个词语中,绰是第几种意思?

  5、“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闭上眼睛,你放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听你们一描述,我感受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这画面是多么和谐啊!(板书和谐)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7、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美,谁来读?

  多么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8、是啊,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2、从这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

  3、这份谦让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那就把这种友好、亲切带进句子里读一读吧。

  (四)“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读)

  3、读了句子,那个词语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伏下,总要,理所当然)

  4、正是这样,老人才能轻而易举地趴在年轻人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5、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也一定伏下身子背其他老人,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别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6、透过这个“伏”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敬老)

  7、正是因为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当成理所当人的事,这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升华情感,总结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不是)那它是什么?

  2、这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走在搭石上一心为他人着想,相互谦让,尊老敬老的人才是家乡这道风景最美的风景呀,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像作者这样,通过描写身边的小事,让我们见证了人间真情,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以小见大。

  七、作业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拿起笔,写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

  此课被评为校级优质课。

  【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1、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伏下”以及“无论”等关联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

  2、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象,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

  3、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通过查阅工具书,给词语找同义词和反义词、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和关联词理解体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搭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搭石》课件、搭石道具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先回忆一下分段教师简写段意,然后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听读课文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哪些画面?揭示景物——美(板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文章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小组汇报:

  依照学生的汇报次序,教师顺次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评读、研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重点引导:

  1、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2、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3、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4、第五段学习写法: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三)感情朗读,理解升华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给配乐,听的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让学生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最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

  (四)感觉顿悟、全课总结: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指导学生课后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搭石》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第21课搭石。

  【教材分析】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么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阅读主题是人间真情,前面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对于人间的离愁别绪有了初步感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习《搭石》,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惰。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温州,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

  搭石

  4、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让学生再朗读的基础默读课文,则能让学生更好的思考。)

  3、检查反馈:

  ⑴ 课件出示: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⑵ 理解脱鞋绾裤:

  师:还有一个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但是它比较难读,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

  脱鞋绾裤

  把绾字突出

  指名读,了解绾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

  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绾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绾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脱鞋绾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⑶ 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

  结合理解运用: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

  ⑷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绾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理解字意,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然后把脱鞋绾裤带入课文中心句朗读,再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把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⑴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⑵ 自由朗读,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⑶ 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四、学习写惰,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要点。

  2、学生书写。

  3、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个训练要求。中年级的写字教学应该有重点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惰进行书写指导,除了要求写正确之外,还要求写美观,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三个板块的学习。

  预设1: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板书:

  协调有序

  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引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预设3: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谦让、尊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课件出示: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

  (设计意图: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

  【板书设计】

  (圆圈可以画成搭石的样子,文字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

  【设计评析】

  1、抓住中心,反复咏诵: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进行:导入新课时,出示的是(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研读课文时,出示的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在词语学习是,让学生把那些优美的词语,带到句子(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去读一读,既检查了字音、理解了词义,还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研读课文时,吟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次都有不同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经过这样一咏三叹,学生对这道风景的理解应该能深刻且有深度的。

  2、读悟结合,增进实效:

  美文应该美读,但不是机械重复读,那样只能造成学生的疲惫。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再把这些人间真情发自肺腑的朗读出来,才能与文本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协调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关键句子的理解上,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预设1用了采访引读,预设2用了想象画面,预设3用了写作迁移。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进行朗读指导,让朗读教学的增量尽可能的放大。

  3、写法指导。

  (是不是应该还可以写一些练笔上的设计,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说。)

《搭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是外地的,老师问一问,你们的家乡在哪,是什么样的?

  2、老师的家乡在农村,那里是平原地区,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每到秋天,那无边无际的稻田就成了金色的海洋。微风吹来,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美极乐!一行行出工、收工的人们走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上,精神抖擞的、快活的唱着歌,有的拿者镰刀,有的拿者箩筐。原来他们在互相帮助,,一起收割稻谷。收割完这一家的,又去收割另一家的。这样一家一户的`互相收割,多么和谐、多么互助呀!乡亲们的这一幕幕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3、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

  二、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纷纷提问。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103页,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画上☆,表扬表扬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生开始自由读课文。

  3、生读完后,自由汇报:

  ⑴ 当学生说什么是搭石时,老师相机鼓励: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学习习惯真好,希望大家都向你学习。学生一起齐读什么是搭石。谁能用简笔画把搭石画出来?学生上台画搭石。

  ⑵ 当学生说不理解的词语时,老师相机引导并鼓励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说到词语,老师正好这儿有些词语,我们一起去打打招呼吧。

  4、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汛期 间隔 联结 谴责 俗语 懒惰

  理所当然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脱鞋绾裤

  协调有序 溪水猛涨 山洪暴发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自主感悟

  搭石,这就是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要踩踏的。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

  1、请三名同学分段读2、3、4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象,你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用笔划记出来。

  2、家乡美,家乡的人们美,你们读得也很美。来,四个学习小伙伴一起来说说发现的美吧。

  3、美丽的事物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谁来踊跃的告诉大家你发现的美:

  ⑴ 当生读无论怎样才肯离去时,问:从这你体会到什么美?学生答: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真的很美,这是一种心灵美。老人的这份美德,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引读这一段。无论怎样、只要、一定、直到、才。(课件出示)想象:人踩老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动作、表情呢?老人的心灵的美你们也看见了,真的不简单,我们再来读读吧。

  ⑵ 当学生读到具体的美每当美感时,我们分男女生读读这美丽的画面:

  谁来演一演走搭石的情景?让五个同学走搭石。现场采第一位、二位同学: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生答:我不走快,后面的人无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老师评价:你真是为他人着想的好同志。怪不得有句俗语叫紧走搭石慢过桥。问同学:他们走得怎样?

  指导朗读,让我们轻盈的、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部分。

  ⑶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美?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互相礼让、尊老爱老。

  齐读、男女生读。

  4、作者看到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看到人们的心灵这样美,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5自然段。

  二、拓展延伸

  我们闭上眼睛,变成了一只快活的小鸟,飞呀飞,飞过高山,飞过大海,来到你的家乡,你会看到什么美呢?

  回到现实当中,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美丽的事物?同桌说一说,汇报。

  老师总结:我们不但要用心发现,我们更加要创造美,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三、布置作业

  妙笔生花:只要有心,能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我们要来写一写。

《搭石》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的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21课《搭石》,(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从课文当中知道什么?(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很会思考,也很会提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在课文内容中都有答案,只要大家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这些疑问都能解决,明白了吗?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自由的大声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咱们看一看在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谁会读?(指名领读)把词变成字还会读吗?谁来试一下?

  (指明读、齐读。)

  2、读得都不错,看来大家的识字能力都很强,那课文能读好吗?咱们来检查一下!

  (指5名同学读。)

  3、课文读完了,大家听得非常认真,能不能评价一下?你觉得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哪里还需要提醒一下?

  (学生评价。)

  4、书读到这里,前面提到的问题能解决了吗?谁来说说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解决,教师擦掉已解决问题。)

  四、精读课文,研读品味,发现“美”,感受“美”

  1、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很会思考问题,刚才的问题都解决得非常好。搭石不过是方方正正的、二尺间隔摆放的天然石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石块呢?大家读课文2、 3、4自然段,把特别能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想一想哪些地方打动你?

  (学生边读边勾画。)

  3、谁来把感动你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4、这么多打动你的地方,都少不了谁?(搭石)难怪作者说这普普通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书读到这里,你能说说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吗?(学生畅所欲言)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板书: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是什么?(板书:用心)下面,用我们的心再次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好好的体会这风景里饱含的美!

  5、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到美的句子,并简单的写出自己的感受。

  6、一边读一边理解这也是读书的好方法。谁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

  ⑴ “上了点年纪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招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从这几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一种美,谁能读出这种美?(一名学生读)老师听到这位同学在读“无论、只要、一定”这些词语时,都加重了语气,我们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把那些词语读得重一点,更能体会到为他人着想的这种美。(学生说,)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比刚才好?

  (指生读、齐读。)

  ⑵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风景美、音乐、动作协调。)

  ②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

  (老师范读。)

  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我们感受了动作的协调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节奏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让我们感受到了风景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一段美美的读一遍。

  (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⑶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收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被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学生说:互相谦让,尊敬老人。)

  ② 尊敬老人也是一种美,你在平日里做过帮助老人、尊敬老人的事吗?

  (找一两个学生说。)

  ③ 你在帮老人做事时,你想过得到别人的.表扬了吗?你们也像这个村子里的人,把尊敬老人看成是平常事,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 你们自己读一读,把感受的美读出来。

  (学生自读、指一名学生读。)

  7、读到这里,你觉得搭石在你的心中还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块吗?

  (学生说。)

  搭石虽然还是那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但是它默默无闻,任人走,人任踏,不仅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人任踏,它们连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请同学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课后延伸,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我们的心灵在平凡的搭石这一事物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也在乡亲们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感受到了(美)。我想问问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搭石这样普通的事?你发现了吗?

  (学生说。)

  小练笔:这么多普普通通的事都能感受到他们中间有美,我们不能一一都说出来,那就把它们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用心

  21搭石

  美

  【课后反思】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针对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我的课堂反思如下:

  1、课堂的调控上不够灵活,不能很好的驾驭整堂课。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反思,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2、讲课的语调平缓,没有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3、课准备得太仓促,心理上还是较为紧张,底气不足,很多设计好的环节没有把握好,一带而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4、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感悟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表达。

  整体感觉教学设计还应多一些预设,课堂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还应该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

  这堂课肯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再次谢谢大家!

《搭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惰、稳、俗、衡、序、伏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体会乡亲们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领悟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相亲相敬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引出搭石

  (一)(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刘章爷爷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村头小溪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出示课题),感受那浓浓的乡情。(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检查预习效果。(出示两组词语)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预习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

  ⑴、谴责、懒惰、平衡、伏下(找出谴责的近义词,懒惰的反义词)

  ⑵、多音字:间隔、暴涨、一行人、相背而行、

  2、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师: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响亮吗?看来大家都很自信,为了加大难度,老师还有下面两个要求,

  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感兴趣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

  同桌合作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别急,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争取能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看看我们班的最佳拍档是哪两个?

  4、总结梳理板书。

  三、研读搭石,感受重要

  1、课文围绕搭石写了摆、调、走、让、过搭石,那到底什么是搭石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谁能用书上的句子说一说?(指名说,出示句一)你找得很准,注意不要添字,(不读错字)你再读。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出示句二)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搭石对家乡的人们太重要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出示句一)

  四、品读体味——欣赏搭石

  1、这么重要的搭石美吗,请同学们到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概括描写搭石的句子(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出示句三)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想不想一块儿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吧。(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我看到很多语句上都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1、一行人“走”搭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行。而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生词呢,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这样把,男生先来。

  (男生读一遍)

  师:读准了,来,女生读。

  (女生读一遍)

  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句子,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1、“协调有序”的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体会得好。你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出示画面)

  师:(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3、朗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出示)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样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1)谁来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2)引读: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生活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更走出了有序和谐美。

  (3)难怪,刘章爷爷赞叹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俩人相遇让搭石图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句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找得很准。这里的让对方先走仅仅是一次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总会

  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好一个谦让啊,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把我们体会到的谦让美送到句子中去。读。

  怪不得,人们赞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3、背老人“过”搭石图

  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儿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看看那个词语在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了?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老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师:说得多好啊!——敬老。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是的,还有很多的假如……人们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放乐)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待会儿咱们再说说。

  (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是的。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咱们回去写一写吧。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却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2、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摆搭石的相关内容,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抄写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搭石》教学设计7

  一、课文内容分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全文按照“介绍搭石—摆放搭石—走搭石—赞美搭石”的顺序展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家乡的生活环境谈起,介绍了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第2自然段写乡亲们摆搭石的场景;第3自然段描绘了乡亲们走搭石的美好画面;第4自然段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了乡亲们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尊老爱幼的情景。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课文语言质朴生动,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处处体现着乡亲们美好淳朴的情感。秋凉在即,乡亲们在小溪中摆搭石;“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看得出搭石在家乡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如果某处没摆搭石,人们会谴责那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会主动调整搭石,反映出乡亲们的淳朴善良、与人为善。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两人面对面走搭石会互相礼让,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体现岀乡亲们和睦友善的美好情感。这一幕幕情景清晰、生动,呈现出一幅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本课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学习提示有两点要求,一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提示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提高速度,同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用于对自己阅读效果的检测。二是“集中注意力”和“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集中注意力”是最基本的阅读习惯,指的是阅读的时候不分心,不走神,能够抵抗来自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不要回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回读”指的是目光重新扫视前面读过的文字。

  课后第一题有三方面要求:一是回应学习提示中“记下所用时间”,二是检测自己在一定阅读时间内能了解到多少课文内容,三是交流阅读体会。两位学习伙伴提示了重要的阅读方法。其中,“汛期”是很多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句子,在这些地方学生容易出现回读,教材以学习伙伴的形式提出建议,提示大家在哪些地方可以尽量不要回读。

  课后第二题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借助回忆印象深刻的画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对词句的品读,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课文插图给学生展示了“搭石”的样子。搭石连接着河流的两岸,方便人们的生活出行。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人物,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学生的生活有点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文章,在阅读时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以至于分心、走神。另外,学生遇到不懂的词句往往会回读。回读的次数越多,阅读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将学习提高阅读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懒、惰”等10个生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借助对词句的品读,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快速默读的阅读策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章爷爷的一篇文章——搭石。

  (板书:搭石)

  2、了解速读策略,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老师帮大家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回读。

  出示阅读要求:

  (1)集中注意力。

  (2)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

  (3)不回读。

  3、汇报交流,理清脉络。

  通过刚才的快速默读,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1)第一自然段。

  ①什么是搭石。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对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②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

  理解体会“平整方正”“二尺左右的间隔”等重点词语。

  ③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乡亲们的善良、细心、友爱、团结、默默奉献……

  ④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平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板书:介绍搭石)

  (2)第2自然段:人们摆搭石。

  (板书:摆放搭石)

  (3)第3、4自然段:人们走搭石时协调有序,招收礼让,年轻人背老人。

  (板书:走搭石)

  (4)第5自然段:搭石任人踩踏,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板书:赞美搭石)

  3、交流阅读体会。

  通过刚才的快速默读,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还有哪些快速默读的阅读体会吗?

  预设:①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停顿,不反复读;②眼睛始终注视课文;③不被其他同学翻书、咳嗽等外界声音干扰;④通句通行地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⑤注意力集中,边看边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提示,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一是提示学生阅读时“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提高速度,二是“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抵抗来自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而“不要回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

  (二)再读课文,引发思考,解决问题

  1、题目引发思考。

  同学们,齐读课题。在快速阅读之后,你对题目有了怎样的理解?

  预设:“搭石”是家乡人们过小溪时摆放的`石头构成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出示作者介绍:

  刘章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的一个村庄,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刘章深爱着家乡的一切,家乡的乡亲,林间的草木,田野上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涧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出浓浓的诗意。

  对于作者的简单了解,有利于我们读懂他的文章。让我们带着这些理解再次走进课文,去刘章爷爷的家乡看一看吧。

  3、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用已有学习方法学习生字、词语。

  (2)找出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并批注相关语句,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4、交流:

  (1)学习生字。

  出示词语:

  汛期 访友 脱鞋挽裤 间隔 懒惰 平稳 平衡 协调有序

  (2)指导生字书写。

  [汛]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第一笔是横斜钩;第二笔是横,不是点;第三笔是竖,不是撇。

  [挽]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部的第六笔是一撇通下来。

  [衡]左中右结构,中间部分紧凑,“大”的捺改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出示词语:

  汛期 山洪 谴责 暴发 间隔 唯独 懒惰 平稳 保持 平衡 美感

  示意 家常 假如 联结 理所当然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词语?

  预设:①根据图片理解“汛期”“间隔”的。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家常”“挽裤”。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协调有序”。④查字典理解“谴责”“懒惰”“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

  【设计意图: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个环节不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充分准备。】

  (三)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①学习了生字、新词。②了解了什么是搭石。③学会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3、继续读课文,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文章,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对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2、出示课文插图:

  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搭石”再次理解的兴趣,为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奠定基础。】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好情感

  1、快速默读,寻找美丽风景。

  出示默读要求:

  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看看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交流反馈,出示重点句。

  (1)摆搭石。

  ①出示句子: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引导体会:秋凉人们摆搭石,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板书:秋凉勤劳摆搭石)

  ②出示句子: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想象体会: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才”

  引导体会:乡亲们默默奉献,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板书:无私奉献换搭石)

  (2)走搭石。

  ①一行人走搭石。

  出示句子:

  “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

  预设: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协调有序”走搭石的配合默契,“人影绰绰”的姿态美……

  引导体会: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②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出示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引导体会:乡亲们互相礼让。

  (板书:谦让走搭石)

  ③背老人过搭石。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

  预设: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句话读起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

  (板书:谦让敬老过搭石)

  【设计意图:围绕“印象最深的画面”设计相应的问题加以引导,能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次培养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理解文章主题,解释作者写作意图

  1、出示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样的结尾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赞美搭石,赞美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的思想。

  2、结尾为什么不直接赞美乡亲们,而赞美搭石呢?

  预设: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书:搭石是联结家乡人们美好感情的纽带。)

  【设计意图:对于文章结尾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的理解,并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总结写作方法

  刘章爷爷是如何借助普普通通的搭石写出乡亲们美好情感的?

  预设: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设计意图:对写作方法的总结,能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可以尝试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出示作业:

  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来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情感。】

  六、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搭石》教学设计8

  课文内容简析:

《搭石》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乡间人筑就和谐、动人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岸边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了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两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学生们的齐声呼唤中,在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中,王玲湘老师结束了她四十分钟的讲课──《搭石》。

  听完课后,留在我心头的热乎却远远没有因为欢呼、掌声的渐行远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个年青老师的心底。对王老师这一堂课的评价,人民出版社网站的论坛上已经有很多了,我先没去看,就想让自己先想想自己对这堂的解读,之后写出的东西也算是对王老师的敬畏。

  对这堂课,就让我先冒昧地改用课堂上王老师统领全课堂的“文眼词句”谈谈我对课的整体感觉,那真可谓是──《搭石》,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课堂。

  一、如“小溪,顺流而下”

  景一

  师:(出示图片,配乐)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在开课时一段优美音乐的配乐下,加之王老师入情的课堂引领辞,在每一个听课学生面前勾勒出一幅乡间恬淡、闲适的画面,以及文章的“主角”──小溪上的搭石。那一幅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听课的每一个孩子,他们很快便就融入到了课堂当中,有了很强的欲望──想去刘章爷爷家乡看看的欲望,想去读读文本的欲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从未见过的乡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欲望。

  开篇之景,就像小溪的源头活水,浸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有了源头,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溪水,也就汇就了那涓涓小溪。

  顺流而下,王老师紧扣“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有了这不起眼的搭石,给当地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课堂由此逐层深入,恬静的溪水流向深潭……

  景二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让我们跟随着作家,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围绕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细细品读咀嚼。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如流水般顺畅、自然。在一系列的学法指导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人淳朴的民风、民情。

  二、如“行云,沁人心脾”

  景三

  师:搭石是怎样一道风景呢?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点击课件)

  ……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秩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

  师:没有人踩在别人脚上,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其实没有人指挥,但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始终体现着新课程提出的引导者的角色。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由学生主动完成。那道“协调有序”的风景,在初读之后,可能学生只是基于文本,感觉到乡亲们走得很有秩序,至于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他们没有一个真切体会。此时老师适时得引导,加入表演读的元素,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课堂朗读呈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如行云,似轻扶,无形之中体悟朗读带给他们的震撼。

  这一教学过程,王老师也充分加强了对阅读的学法指导。“这是从字面上理解;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等等,老师甜美轻快的小结之音,深深扎根孩子们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对如何进行文本理解、阅读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

  斯事虽小,但足见老师的匠心独具。如朵朵浮云,沁人心脾。

  三、如“民歌,唱响一曲和谐之音”

  景四

  师:让我们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谁总会怎么做”,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抓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

  通过孩子们对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那些原本自己本无法亲身经历,但又想借他们让自己所想帮助的人去经历走搭石过程,都搬上了课堂。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假设人群正代表着什么?是的,那些正是些需要帮助的人,孩子们心中有的正是那颗──像乡村人那样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心呀!这正是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正是我们想培养的人才……

  孩子们通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助的人。多善良的孩子们,正是基于王老师巧妙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天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多好的课堂,多美的乡音,孩子们被文章中的那些无私奉献的乡亲们感动了,自己也愿意成为那些淳朴乡民,共同奏响一首淳朴的民歌,让余音久久环绕在广阔的山村间,让和谐之音畅响课堂!

《搭石》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走搭石一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早早”、“一定会”、“总会”、“总要”、“协调有序”和“理所当然”)(摆搭石两段)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课件划线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站起来齐读)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5、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6.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读读句子,请大家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美的事物很多很多,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心灵、用我们的双手,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创造美!回家后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

《搭石》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理解词语“协调有序”;理解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热情谦让、尊老爱老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领悟作者通过平凡事物反映美的表达方法,并试着练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课题。(生看师板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2、展示上节内容:上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搭石》第一课时——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抄写了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什么是搭石?

  3、(生答什么搭石)教师板书画简笔画搭石。

  二、精读课文,感悟品“美”

  过渡: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是啊!老师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美的地方,并且被深深感动了。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地方表现出美,比如行为美、心灵美……“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样应该勾一勾,画一画。开始吧!

  (学生自读, 3分钟左右。教师巡视。)

  读后交流。学生说到哪段就先讲哪段。

  (一)通过“搭石”,感受协调美、心灵美

  生:协调有序:轻快的音乐、美好的图画

  师:咱们继续交流。谁从第三自然段中发现了美?

  出示句子(2)——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请你轻声读读这两句话。第一,体会什么叫“协调有序”。第二,你脑子里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读。)

  读后交流——

  (1)理解“协调有序”。

  师:在这段话中,哪些语句在解释“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

  在我们的课文里,有的词语意思,上下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明白了吗?

  (2)脑子里浮现出画面。(一副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有节奏的“踏踏声”,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的图画。)

  师:这儿描写的是乡亲们通过搭石的情景。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老师请同学代表自己与其他同学竞赛读、评——师范读——齐读)

  (二)摆放“搭石”,感悟行为美

  出示句子(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这儿讲谁摆放搭石?(理解“上了点年岁的人”)

  师:请你轻声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为方便乡亲摆放搭石非常细心、一丝不苟。)

  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能具体谈谈吗?

  (引导学生从“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词语中体会)

  师:同学们,“上了点年岁的人”这样做,他当时会怎么想?

  生:不把石头搭好,别人经过时摔下去,那多危险啊!

  师:孩子,请你想想,“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儿的“踏”,是怎样地“踏”?

  生:是小心翼翼地“踏”。(师点评:孩子,从你发言时的眼神,我体会到了小心翼翼。)

  生:是专心致志地“踏”。(师点评:从你发言时的神态,我感受到了专心致志。)

  生:是全神贯注地“踏”。(师点评:从你发言的语气,我感受到了全神贯注。)

  生:是试了又试,踩了又踩地“踏”。(师点评:好一个“试了又试,踩了又踩。”)

  生:是一心想着别人安全地“踏”。

  师:讲得真好!你觉得这小心翼翼地“踏”、专心致志地“踏”、全神贯注地“踏”、试了又试,踩了又踩地“踏”、一心想着别人安全地“踏” 美在哪里?

  生:美在行为,美在心灵。师:很好。我们体会句子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抓住重点词语,把心放进去,才能与作者心心相印。明白了吗?

  把你的感动用朗读表达出来吧!(让学生互相提醒怎样读好——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三)走过搭石,体会谦让尊老美

  出示句子(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自由读第一句话,想象当时的情景,俩人碰面会说些什么呢?同桌之间表演一下。

  师:谁愿意和老师来演一演?(上台表演)同学们,家乡的乡亲们就是这样以礼相待,热情谦让,行为和心灵真美啊!

  师:什么叫“理所当然”?(本来就应当这样。)

  师:这里是说家乡的人们把什么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自觉帮助老人。)

  师:“人们”指一个、两个人吗?(所有人,每一个人)

  师:现在,你从“理所当然”一词里读懂了什么?(每一个人都把尊老爱老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如果……乡亲们就……”或者“假如……乡亲们就……”,写一句话?(学生写话)

  展示交流。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吧。多么善良、多么朴实的父老乡亲啊!上了年岁的人为了方便过路的人,精心摆放搭石,年轻人也把扶老携幼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心灵,让我们深受感动。

  (四)“搭石”,美的象征

  师:同学们,学到这,你还觉得作者仅仅在写搭石吗?

  出示句子(4)——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齐读——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小溪两岸的路靠搭石联结。)

  又为什么说搭石“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乡亲们互相谦让,互相关心,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情感。)

  学生联系前文理解,汇报。(教师板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友好互助)

  (五)读中学写,布置作业

  师:走搭石,这是乡亲们每天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笔下,平凡之中却显现出不平凡的美。作者为什么能发现美?(留心观察,用心体会)是的,美从细心观察中来,美从用心体会中来。

  同学们,只要你也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一定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出示练习我见到的美

  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互相关心的事啊!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让人感动。你能选一件说一说,写一写吗?

  (如有时间,可采用让学生说的方式,抽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

  师:老师希望能从同学们今天的的家庭作业中,看到你们写下的令人感动的、各种各样的美,好吗?

  板书设计: (图粘不上来)

  课后反思:通过说课、两次试讲到最后的赛讲,我对《搭石》一课已烂熟于心。虽然第一次面对新同事及那么多的家长,但我没感到一丝紧张,因为我心里只有学生,看到一双双小手使劲向上举着,真想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可一节课的时间太有限了。

  由此我想到了,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教学环节设计得好,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又怎么会走神呢?40分钟的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虽然本次教学基本是成功的,但我觉得,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师文化底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我在评价学生时受知识的局限,评价语不够丰富;在教学环节设计时,应该再有所创新。

  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我将多读书,丰富各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多关注教育书籍,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尽快得到提高,更好得服务于学生。

《搭石》教学设计11

  【教材解读】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搭石教案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搭石》教学设计06-27

《搭石》教学设计07-26

搭石教学设计07-25

搭石教学设计09-05

《搭石》教学设计最新12-11

《搭石》教学设计(15篇)09-01

《搭石》教学设计15篇06-26

搭石教学设计(15篇)10-07

《搭石》教学设计(15篇)09-27

《搭石》教学设计(汇编15篇)05-04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搭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搭石》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搭石》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指导书写“暴”。

  2、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质疑,培养学生读中质疑的能力。

  3、指导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搭石上的风景美,人情美。

  4、领悟作者留心观察事物并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朗读感悟课文,体会搭石上的风景美,人情美。

  2、领悟作者留心观察事物,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情景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当作者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吧。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收获

  1、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本课字词。(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词语难不倒大家了)

  第一组:俗语 谴责 懒惰 汛期(平翘舌音读的很准确)

  第二组:间隔 联结 一行人

  你发现了什么?(这组字中都有多音字)

  第三组: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理所当然

  2、指导“暴”字。(上下结构,下面是个日子,要写的扁一点,下面有两部分组成,撇捺要写的稍微长一点,最下边是个象水底,水字发生了变形。写完的同学,自己对照一下课本,看看是否写正确写漂亮,写不规范的同学,课下在练习)

  三、初步感知,寻找美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11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什么是搭石?(听明白了吗?开始读吧)

  2、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你找的非常准确,读的也很流畅)板书,搭石简笔画,边画边一起说说什么是搭石。

  3、提问: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是怎么过小溪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课件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4、“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明确:卷起)

  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脱鞋绾裤。

  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

  5、如果没有搭石,人们过小溪,就会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进入秋天……)

  6、你们都有自己的感受,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也写了搭石很美,找找看。“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啊,普普通通的搭石,在作者的眼中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它还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想不想去欣赏欣赏这道风景呢。那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跟随家乡的人们一起去走走搭石吧。

  四、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体会,找找人们走搭石的有关语句?用笔画下来。

  2、生自由读。

  五、细读课文,体会美

  过渡: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已经走进了大家的心里。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你都找到了哪些语句?

  (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透过这个句子,我们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平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关联词: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才,正是这些关联词,我们更能看出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也正是因为老人的这一善良之举,才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下吧!(生齐读)

  (二)你还画出了哪些句子,请你来。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们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

  2、怎样的动作叫做协调有序呢?

  3、这样吧,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走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多么美的句子呀!

  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不是)

  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体会的多好啊!

  4、再来看看这个句子,你们还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画面的美呢?(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绰还是这节课的生字呢,课下你查字典了吗?查字典是种很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课下也查了查字典,想一想,在这个词语中,绰是第几种意思?

  5、“清波漾漾,人影绰绰”,闭上眼睛,你放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听你们一描述,我感受到了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这画面是多么和谐啊!(板书和谐)再来读读这两个词。

  7、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谁能读出诗一样的美,谁来读?

  多么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8、是啊,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2、从这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让)

  3、这份谦让也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那就把这种友好、亲切带进句子里读一读吧。

  (四)“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生自由读)

  3、读了句子,那个词语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伏下,总要,理所当然)

  4、正是这样,老人才能轻而易举地趴在年轻人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5、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也一定伏下身子背其他老人,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别的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6、透过这个“伏”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敬老)

  7、正是因为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当成理所当人的事,这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六、升华情感,总结美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不是)那它是什么?

  2、这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走在搭石上一心为他人着想,相互谦让,尊老敬老的人才是家乡这道风景最美的风景呀,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3、像作者这样,通过描写身边的小事,让我们见证了人间真情,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以小见大。

  七、作业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拿起笔,写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

  此课被评为校级优质课。

  【教学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1、目标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性较强。

  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伏下”以及“无论”等关联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

  2、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朗读,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运用想象,让学生置身其中的方法领读课文,开火车让学生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文字中所描写的画面。

  3、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通过查阅工具书,给词语找同义词和反义词、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和关联词理解体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搭石》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准备:

  《搭石》课件、搭石道具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先回忆一下分段教师简写段意,然后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听读课文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哪些画面?揭示景物——美(板书)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文章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

  小组汇报:

  依照学生的汇报次序,教师顺次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评读、研读,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读代讲,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重点引导:

  1、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2、在品析第二段时,重点抓住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3、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感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4、第五段学习写法: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与评价,充分理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三)感情朗读,理解升华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体,这么美。谁愿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给配乐,听的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让学生把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最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边的“美”呢谈一谈吧!

  (四)感觉顿悟、全课总结: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能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观察“美”、发现“美”!指导学生课后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搭石》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第21课搭石。

  【教材分析】

  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时应该把握好作者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地引领学生领略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正因为《搭石》一文的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的诗人,所以他才能用那样质朴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么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的心,激发读者善良的人性美。那一方方小小的搭石,就那样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一幅幅画面,质朴生动,让人感动。

  《搭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本组的阅读主题是人间真情,前面已经学习了《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对于人间的离愁别绪有了初步感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学习《搭石》,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同时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惰。

  2、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教学重点】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并课件出示:

  (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温州,有着数不胜数的风景名胜,你认为什么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师生交流。

  3、在作家刘章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

  搭石

  4、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联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刘章?

  (预设归纳学生的话题: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为什么刘章认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并且看课题质疑,在搭石和风景之间划上联系的同时,也打上了问号,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随文解词,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明确目标:用自己喜欢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新词和难读的词语,并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让学生朗读课文,可以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而让学生再朗读的基础默读课文,则能让学生更好的思考。)

  3、检查反馈:

  ⑴ 课件出示:

  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轻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师:看得同学们读得入情入境的样子,一定是成竹在胸,看看这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⑵ 理解脱鞋绾裤:

  师:还有一个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但是它比较难读,请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词。

  师板书:

  脱鞋绾裤

  把绾字突出

  指名读,了解绾的意思,再创设情景理解脱鞋绾裤的意思。

  读着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看到刘章所描述的情景:没有搭石时,人们出工、收工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需要──(生:脱鞋绾裤),来来去去,需要──(生:脱鞋绾裤);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不再需要──(生:脱鞋绾裤),赶集访友、来来去去,都不需要──(生:脱鞋绾裤)。

  师:也许正因为如此,(手指课件,引读)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风景。

  ⑶ 学法迁移,理解其它重点词语:

  师: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还有哪些词语让你似乎看到了一道家乡的风景。

  结合理解运用: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

  把这些词带入中心句(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朗读。

  ⑷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词语教学应该是有层次,有质量的,脱鞋绾裤的教学先从读准字音开始,让学生理解字意,做动作理解词义,再结合课文语境理解,然后把脱鞋绾裤带入课文中心句朗读,再把这种学习方式迁移到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教学中,力图把词语教学高效、丰满、立体。)

  三、初品搭石,小结本课,引发深思

  1、思考:

  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阅读第一个自然段,划出相应的记号。

  2、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转凉,家乡的人们这就是搭石。

  ⑴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⑵ 自由朗读,质疑:

  你读懂了什么?

  (解决学生之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感悟: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

  ⑶ 小结本课,引出下节课要讨论的话题: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那么,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那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设计意图:第一课时的结尾,教师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延伸,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四、学习写惰,规范书写

  1、课件演示惰的写法,介绍与惰字相关的文化,观察字形,并得出要点。

  2、学生书写。

  3、点评。

  (设计意图:写字是中年级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个训练要求。中年级的写字教学应该有重点进行指导,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惰进行书写指导,除了要求写正确之外,还要求写美观,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指名朗读)。

  2、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2~4自然段。)

  3、自由朗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出示: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构建阅读话题,能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本课时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目的。)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想象拓展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三个板块的学习。

  预设1: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

  善良

  2、理解踏:

  师:你现在就是这位大叔,您今年高寿啊?您这么急着赶路,一定有什么急事吧?我看到您刚才已经从搭石上过去了,怎么又回来了呢?我还发现您在这块搭石上踏了几个来回,您这是──

  师(质疑):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师(朗读指导):是啊!正是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还能把这种形象读出来吗?

  3、体会淳朴乡风,丰满人物形象:

  师(引述):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那,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更换主语,引读句子,例: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预设2: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

  2、理解协调有序:

  板书:

  协调有序

  师(质疑):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师(引述):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师: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我──(生:抬起脚来),你呢──(生:紧跟上去);你──(生:抬起脚来),他──(生:紧跟上去);我们──(生:抬起脚来),你们──(生:紧跟上去)这就是──(生:协调有序)

  3、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相机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4、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预设3: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朗读。

  2、师(质疑):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

  谦让、尊老、理所当然

  3、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生交流)。看样子,你还真不是刘章的老乡啊,他们是不会这样说的,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来证明。

  4、理解理所当然:

  师(质疑):说说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生交流)这里的人把什么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

  5、先扶后放,写话训练:

  师:是的,家乡人把尊敬老人、互相谦让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不把许许多多美好的行为与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写几句话。

  课件出示:

  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如果遇到 , 总要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写话,稍后交流。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

  (设计意图:三个画面,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并且通过三次吟诵中心句,每次都有不同体会和感悟,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一咏三叹,不露痕迹的理解文本人文内涵。)

  三、总结全文,升华课文人文内涵

  1、师(小结):

  今天,我们走进了作者刘章的家乡,和他一起欣赏了搭石构成的美丽风景。同学们,现在你们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它是什么?

  2、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普普通通的搭石就像善良淳朴的乡亲,就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罗丹说道: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搭石发现了美,我想,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你发现了哪些蕴含着美的事物?

  4、总结全文: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生: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生齐:搭石)。

  【板书设计】

  (圆圈可以画成搭石的样子,文字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

  【设计评析】

  1、抓住中心,反复咏诵: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中心句进行:导入新课时,出示的是(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研读课文时,出示的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在词语学习是,让学生把那些优美的词语,带到句子(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中去读一读,既检查了字音、理解了词义,还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研读课文时,吟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每次都有不同体会,每次都有新的感悟。经过这样一咏三叹,学生对这道风景的理解应该能深刻且有深度的。

  2、读悟结合,增进实效:

  美文应该美读,但不是机械重复读,那样只能造成学生的疲惫。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再把这些人间真情发自肺腑的朗读出来,才能与文本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协调有序地融合在一起。因此,在关键句子的理解上,设计出了不同的学习方式:预设1用了采访引读,预设2用了想象画面,预设3用了写作迁移。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进行朗读指导,让朗读教学的增量尽可能的放大。

  3、写法指导。

  (是不是应该还可以写一些练笔上的设计,但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说。)

《搭石》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是外地的,老师问一问,你们的家乡在哪,是什么样的?

  2、老师的家乡在农村,那里是平原地区,有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每到秋天,那无边无际的稻田就成了金色的海洋。微风吹来,一浪接一浪,此起彼伏,美极乐!一行行出工、收工的人们走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上,精神抖擞的、快活的唱着歌,有的拿者镰刀,有的拿者箩筐。原来他们在互相帮助,,一起收割稻谷。收割完这一家的,又去收割另一家的。这样一家一户的`互相收割,多么和谐、多么互助呀!乡亲们的这一幕幕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3、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板书课题。

  二、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纷纷提问。

  2、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103页,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方画上☆,表扬表扬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上?。生开始自由读课文。

  3、生读完后,自由汇报:

  ⑴ 当学生说什么是搭石时,老师相机鼓励:你能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学习习惯真好,希望大家都向你学习。学生一起齐读什么是搭石。谁能用简笔画把搭石画出来?学生上台画搭石。

  ⑵ 当学生说不理解的词语时,老师相机引导并鼓励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说到词语,老师正好这儿有些词语,我们一起去打打招呼吧。

  4、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汛期 间隔 联结 谴责 俗语 懒惰

  理所当然 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 脱鞋绾裤

  协调有序 溪水猛涨 山洪暴发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自主感悟

  搭石,这就是家乡的人们过小溪时要踩踏的。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让我们睁大眼睛去发现美,欣赏美。

  1、请三名同学分段读2、3、4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象,你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用笔划记出来。

  2、家乡美,家乡的人们美,你们读得也很美。来,四个学习小伙伴一起来说说发现的美吧。

  3、美丽的事物让大家一起来分享,谁来踊跃的告诉大家你发现的美:

  ⑴ 当生读无论怎样才肯离去时,问:从这你体会到什么美?学生答: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真的很美,这是一种心灵美。老人的这份美德,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一读。老师引读这一段。无论怎样、只要、一定、直到、才。(课件出示)想象:人踩老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动作、表情呢?老人的心灵的美你们也看见了,真的不简单,我们再来读读吧。

  ⑵ 当学生读到具体的美每当美感时,我们分男女生读读这美丽的画面:

  谁来演一演走搭石的情景?让五个同学走搭石。现场采第一位、二位同学:你为什么走得这么快?生答:我不走快,后面的人无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老师评价:你真是为他人着想的好同志。怪不得有句俗语叫紧走搭石慢过桥。问同学:他们走得怎样?

  指导朗读,让我们轻盈的、有节奏的读一读这部分。

  ⑶ 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美?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互相礼让、尊老爱老。

  齐读、男女生读。

  4、作者看到人们走搭石的情景,看到人们的心灵这样美,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5自然段。

  二、拓展延伸

  我们闭上眼睛,变成了一只快活的小鸟,飞呀飞,飞过高山,飞过大海,来到你的家乡,你会看到什么美呢?

  回到现实当中,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我们的周围有那些美丽的事物?同桌说一说,汇报。

  老师总结:我们不但要用心发现,我们更加要创造美,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三、布置作业

  妙笔生花:只要有心,能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我们要来写一写。

《搭石》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的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挂图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提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21课《搭石》,(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从课文当中知道什么?(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

  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你们很会思考,也很会提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在课文内容中都有答案,只要大家读熟课文、读懂课文,这些疑问都能解决,明白了吗?下面,同学们就开始自由的大声读课文,注意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咱们看一看在文中出现的一些词语,谁会读?(指名领读)把词变成字还会读吗?谁来试一下?

  (指明读、齐读。)

  2、读得都不错,看来大家的识字能力都很强,那课文能读好吗?咱们来检查一下!

  (指5名同学读。)

  3、课文读完了,大家听得非常认真,能不能评价一下?你觉得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哪里还需要提醒一下?

  (学生评价。)

  4、书读到这里,前面提到的问题能解决了吗?谁来说说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学生解决,教师擦掉已解决问题。)

  四、精读课文,研读品味,发现“美”,感受“美”

  1、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很会读书,很会思考问题,刚才的问题都解决得非常好。搭石不过是方方正正的、二尺间隔摆放的天然石块,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石块呢?大家读课文2、 3、4自然段,把特别能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想一想哪些地方打动你?

  (学生边读边勾画。)

  3、谁来把感动你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4、这么多打动你的地方,都少不了谁?(搭石)难怪作者说这普普通通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书读到这里,你能说说这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吗?(学生畅所欲言)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板书: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是什么?(板书:用心)下面,用我们的心再次走进由搭石构成的风景,好好的体会这风景里饱含的美!

  5、请同学们默读2~4自然段,画出你感受到美的句子,并简单的写出自己的感受。

  6、一边读一边理解这也是读书的好方法。谁来说一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

  ⑴ “上了点年纪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招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从这几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美?(为他人着想)为他人着想是一种美,谁能读出这种美?(一名学生读)老师听到这位同学在读“无论、只要、一定”这些词语时,都加重了语气,我们在读的时候还应该把那些词语读得重一点,更能体会到为他人着想的这种美。(学生说,)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比刚才好?

  (指生读、齐读。)

  ⑵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的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风景美、音乐、动作协调。)

  ②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

  (老师范读。)

  ③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我们感受了动作的协调美;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了节奏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让我们感受到了风景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一段美美的读一遍。

  (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⑶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收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被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 你感受到了什么美?

  (学生说:互相谦让,尊敬老人。)

  ② 尊敬老人也是一种美,你在平日里做过帮助老人、尊敬老人的事吗?

  (找一两个学生说。)

  ③ 你在帮老人做事时,你想过得到别人的.表扬了吗?你们也像这个村子里的人,把尊敬老人看成是平常事,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 你们自己读一读,把感受的美读出来。

  (学生自读、指一名学生读。)

  7、读到这里,你觉得搭石在你的心中还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块吗?

  (学生说。)

  搭石虽然还是那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但是它默默无闻,任人走,人任踏,不仅仅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人任踏,它们连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请同学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课后延伸,拓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我们的心灵在平凡的搭石这一事物中感受到了什么?(美)也在乡亲们平平常常的小事中感受到了(美)。我想问问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搭石这样普通的事?你发现了吗?

  (学生说。)

  小练笔:这么多普普通通的事都能感受到他们中间有美,我们不能一一都说出来,那就把它们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用心

  21搭石

  美

  【课后反思】

  《搭石》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一课课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针对这一课的教学效果,我的课堂反思如下:

  1、课堂的调控上不够灵活,不能很好的驾驭整堂课。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反思,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2、讲课的语调平缓,没有及时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

  3、课准备得太仓促,心理上还是较为紧张,底气不足,很多设计好的环节没有把握好,一带而过,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4、课文最后一句话“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没有很好地让学生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在感悟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表达。

  整体感觉教学设计还应多一些预设,课堂语言再自然些,这样课堂会更生动。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我还应该学会聆听孩子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才是最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多吸取丰富的教学经验,升华自己的情感。

  这堂课肯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提出你们宝贵的建议。再次谢谢大家!

《搭石》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惰、稳、俗、衡、序、伏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体会乡亲们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领悟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相亲相敬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引出搭石

  (一)(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刘章爷爷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村头小溪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出示课题),感受那浓浓的乡情。(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检查预习效果。(出示两组词语)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预习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

  ⑴、谴责、懒惰、平衡、伏下(找出谴责的近义词,懒惰的反义词)

  ⑵、多音字:间隔、暴涨、一行人、相背而行、

  2、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师: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响亮吗?看来大家都很自信,为了加大难度,老师还有下面两个要求,

  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感兴趣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⑵、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

  同桌合作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别急,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争取能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看看我们班的最佳拍档是哪两个?

  4、总结梳理板书。

  三、研读搭石,感受重要

  1、课文围绕搭石写了摆、调、走、让、过搭石,那到底什么是搭石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谁能用书上的句子说一说?(指名说,出示句一)你找得很准,注意不要添字,(不读错字)你再读。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又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出示句二)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

  生:卷起来的意思。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生1:脱鞋绾裤

  师: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2: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3: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4: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去去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搭石对家乡的人们太重要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出示句一)

  四、品读体味——欣赏搭石

  1、这么重要的搭石美吗,请同学们到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概括描写搭石的句子(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出示句三)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想不想一块儿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开始吧。(生静静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我看到很多语句上都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1、一行人“走”搭石图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课件出示语段)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生有的读xínɡ,有的读hánɡ)

  师: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体育课上,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行。而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一行(xínɡ)人

  师:齐读两遍。(生读)

  师:这还有几个生词呢,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这样把,男生先来。

  (男生读一遍)

  师:读准了,来,女生读。

  (女生读一遍)

  我们再看看这两个句子,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1、“协调有序”的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体会得好。你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

  生:查了。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这是学习的好习惯。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出示画面)

  师:(生点头)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

  生1: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师:体会得真形象,你是在用想像来丰富,用心来体会这两个词语,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师:你还想来描绘一下,说吧。

  生2: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打开手势)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生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

  师:(指举手的生3)你来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3(声情并茂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身临其境吧?

  (生点头。)

  师:还有想读的,全班一齐读。

  (全班读。)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

  (全班再读。)

  3、朗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出示)音乐起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样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1)谁来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来,咱们推荐一位同学吧。

  (2)引读: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生活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诗变回文中的语段)——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更走出了有序和谐美。

  (3)难怪,刘章爷爷赞叹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俩人相遇让搭石图

  师: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

  句三: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找得很准。这里的让对方先走仅仅是一次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总会

  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好一个谦让啊,你读懂了文字里含着的美。把我们体会到的谦让美送到句子中去。读。

  怪不得,人们赞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3、背老人“过”搭石图

  那么“青年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会带着问题读书。这儿有个生字(课件中“伏”字变红),齐读三遍。

  师:这个句子读一遍是不够的。你们再读读,读着读着,有的词语会让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你就抓住它,多读几遍。

  (生自由地读几遍)看看那个词语在你的心头轻轻一颤了?

  生1:“理所当然”打动了我,家乡的人觉得是应该这么做的。

  师:有你的读书体会,还有其他的吗?

  生2:我觉得“伏”字打动了我。

  师:是的,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读书体验。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

  (一男生上台)

  师:请你做做“伏”的动作

  (男生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老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

  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师:因为(指课件文字)——

  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

  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师:因为——

  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透过这个“伏”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师:说得多好啊!——敬老。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指板书)——

  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是的,还有很多的假如……人们总会怎么做,人们也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呢?(放乐)发挥你的想象,先想一想,待会儿咱们再说说。

  (生发挥想像想)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的想像真丰富,还用上了文中“假如……总会……”的关联词,这真是一道令人难忘的风景!

  生2:假如遇到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是的。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这真是一道感人的风景!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师:这真是一道联结人们美好情感的风景!还有很多的假如……假如……咱们回去写一写吧。

  师: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也许有一天,搭石在家乡会永远地消失了,但是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美,却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

  2、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摆搭石的相关内容,感受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抄写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搭石》教学设计7

  一、课文内容分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全文按照“介绍搭石—摆放搭石—走搭石—赞美搭石”的顺序展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家乡的生活环境谈起,介绍了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写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第2自然段写乡亲们摆搭石的场景;第3自然段描绘了乡亲们走搭石的美好画面;第4自然段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了乡亲们走搭石时互相礼让、尊老爱幼的情景。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点明主旨,揭示搭石承载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课文语言质朴生动,截取了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凡的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处处体现着乡亲们美好淳朴的情感。秋凉在即,乡亲们在小溪中摆搭石;“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看得出搭石在家乡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如果某处没摆搭石,人们会谴责那里的人懒惰,上了点儿年岁的人会主动调整搭石,反映出乡亲们的淳朴善良、与人为善。一行人走搭石协调有序,两人面对面走搭石会互相礼让,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体现岀乡亲们和睦友善的美好情感。这一幕幕情景清晰、生动,呈现出一幅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画面。

  本课作为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一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学习提示有两点要求,一是“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提示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提高速度,同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时间,用于对自己阅读效果的检测。二是“集中注意力”和“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集中注意力”是最基本的阅读习惯,指的是阅读的时候不分心,不走神,能够抵抗来自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不要回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回读”指的是目光重新扫视前面读过的文字。

  课后第一题有三方面要求:一是回应学习提示中“记下所用时间”,二是检测自己在一定阅读时间内能了解到多少课文内容,三是交流阅读体会。两位学习伙伴提示了重要的阅读方法。其中,“汛期”是很多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句子,在这些地方学生容易出现回读,教材以学习伙伴的形式提出建议,提示大家在哪些地方可以尽量不要回读。

  课后第二题指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借助回忆印象深刻的画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对词句的品读,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课文插图给学生展示了“搭石”的样子。搭石连接着河流的两岸,方便人们的生活出行。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人物,却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为有效地展开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搭石以及搭石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离学生的生活有点远,学生理解起来有点难,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文章,在阅读时容易受到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以至于分心、走神。另外,学生遇到不懂的词句往往会回读。回读的次数越多,阅读速度也就越慢。因此,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将学习提高阅读速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汛、谴”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间”,会写“汛、挽、懒、惰”等10个生字,会写“汛期、山洪”等16个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要回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作者细致描写的典型事例,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借助对词句的品读,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快速默读的阅读策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章爷爷的一篇文章——搭石。

  (板书:搭石)

  2、了解速读策略,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老师帮大家记下所用的时间。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回读。

  出示阅读要求:

  (1)集中注意力。

  (2)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

  (3)不回读。

  3、汇报交流,理清脉络。

  通过刚才的快速默读,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1)第一自然段。

  ①什么是搭石。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对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②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

  理解体会“平整方正”“二尺左右的间隔”等重点词语。

  ③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乡亲们的善良、细心、友爱、团结、默默奉献……

  ④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平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板书:介绍搭石)

  (2)第2自然段:人们摆搭石。

  (板书:摆放搭石)

  (3)第3、4自然段:人们走搭石时协调有序,招收礼让,年轻人背老人。

  (板书:走搭石)

  (4)第5自然段:搭石任人踩踏,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板书:赞美搭石)

  3、交流阅读体会。

  通过刚才的快速默读,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还有哪些快速默读的阅读体会吗?

  预设:①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停顿,不反复读;②眼睛始终注视课文;③不被其他同学翻书、咳嗽等外界声音干扰;④通句通行地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⑤注意力集中,边看边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提示,学生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一是提示学生阅读时“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提高速度,二是“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抵抗来自周边环境和自己内心的干扰,而“不要回读”是提高阅读速度的基本策略。】

  (二)再读课文,引发思考,解决问题

  1、题目引发思考。

  同学们,齐读课题。在快速阅读之后,你对题目有了怎样的理解?

  预设:“搭石”是家乡人们过小溪时摆放的`石头构成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出示作者介绍:

  刘章出生在河北省兴隆县的一个村庄,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刘章深爱着家乡的一切,家乡的乡亲,林间的草木,田野上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涧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出浓浓的诗意。

  对于作者的简单了解,有利于我们读懂他的文章。让我们带着这些理解再次走进课文,去刘章爷爷的家乡看一看吧。

  3、自主学习,出示学习提示:

  (1)默读课文,用已有学习方法学习生字、词语。

  (2)找出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并批注相关语句,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4、交流:

  (1)学习生字。

  出示词语:

  汛期 访友 脱鞋挽裤 间隔 懒惰 平稳 平衡 协调有序

  (2)指导生字书写。

  [汛]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第一笔是横斜钩;第二笔是横,不是点;第三笔是竖,不是撇。

  [挽]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部的第六笔是一撇通下来。

  [衡]左中右结构,中间部分紧凑,“大”的捺改点。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出示词语:

  汛期 山洪 谴责 暴发 间隔 唯独 懒惰 平稳 保持 平衡 美感

  示意 家常 假如 联结 理所当然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你能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词语?

  预设:①根据图片理解“汛期”“间隔”的。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家常”“挽裤”。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协调有序”。④查字典理解“谴责”“懒惰”“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

  【设计意图: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个环节不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充分准备。】

  (三)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①学习了生字、新词。②了解了什么是搭石。③学会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交流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3、继续读课文,体会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文章,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对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2、出示课文插图:

  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搭石”再次理解的兴趣,为理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奠定基础。】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好情感

  1、快速默读,寻找美丽风景。

  出示默读要求:

  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找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看看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2、交流反馈,出示重点句。

  (1)摆搭石。

  ①出示句子:

  “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引导体会:秋凉人们摆搭石,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板书:秋凉勤劳摆搭石)

  ②出示句子: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想象体会: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无论……只要……一定……”“踏几个来回”“直到……才”

  引导体会:乡亲们默默奉献,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板书:无私奉献换搭石)

  (2)走搭石。

  ①一行人走搭石。

  出示句子:

  “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美?

  预设:理解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协调有序”走搭石的配合默契,“人影绰绰”的姿态美……

  引导体会: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

  (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②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出示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引导体会:乡亲们互相礼让。

  (板书:谦让走搭石)

  ③背老人过搭石。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

  预设: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句话读起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

  (板书:谦让敬老过搭石)

  【设计意图:围绕“印象最深的画面”设计相应的问题加以引导,能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次培养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的意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理解文章主题,解释作者写作意图

  1、出示句子: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

  预设:这样的结尾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赞美搭石,赞美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的思想。

  2、结尾为什么不直接赞美乡亲们,而赞美搭石呢?

  预设: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书:搭石是联结家乡人们美好感情的纽带。)

  【设计意图:对于文章结尾的分析,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的理解,并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四)总结写作方法

  刘章爷爷是如何借助普普通通的搭石写出乡亲们美好情感的?

  预设: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设计意图:对写作方法的总结,能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方法,提升写作能力。】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们很有启发,同学们也可以尝试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出示作业:

  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来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平凡事物中的美,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情感。】

  六、板书设计

  秋凉勤劳摆搭石

  无私奉献换搭石 搭石是联结

  搭石 协调有序走搭石 家乡人们

  谦让敬老过搭石 美好感情的纽带

  热爱家乡赞搭石

《搭石》教学设计8

  课文内容简析:

《搭石》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乡间人筑就和谐、动人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岸边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了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两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在学生们的齐声呼唤中,在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中,王玲湘老师结束了她四十分钟的讲课──《搭石》。

  听完课后,留在我心头的热乎却远远没有因为欢呼、掌声的渐行远去而消逝,她已深深地印在我一个年青老师的心底。对王老师这一堂课的评价,人民出版社网站的论坛上已经有很多了,我先没去看,就想让自己先想想自己对这堂的解读,之后写出的东西也算是对王老师的敬畏。

  对这堂课,就让我先冒昧地改用课堂上王老师统领全课堂的“文眼词句”谈谈我对课的整体感觉,那真可谓是──《搭石》,构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课堂。

  一、如“小溪,顺流而下”

  景一

  师:(出示图片,配乐)文章的作者刘章爷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回过家乡。但当他静心闲坐,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一幕幕,浮现出的不仅是家乡那优美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在开课时一段优美音乐的配乐下,加之王老师入情的课堂引领辞,在每一个听课学生面前勾勒出一幅乡间恬淡、闲适的画面,以及文章的“主角”──小溪上的搭石。那一幅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听课的每一个孩子,他们很快便就融入到了课堂当中,有了很强的欲望──想去刘章爷爷家乡看看的欲望,想去读读文本的欲望,想去了解自己可能先前从未见过的乡村世界──小溪上的搭石的'欲望。

  开篇之景,就像小溪的源头活水,浸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有了源头,便有了源源不断的溪水,也就汇就了那涓涓小溪。

  顺流而下,王老师紧扣“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通过对比,学生感受到了有了这不起眼的搭石,给当地人们带来很大的便利。课堂由此逐层深入,恬静的溪水流向深潭……

  景二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让我们跟随着作家,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围绕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学生细细品读咀嚼。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如流水般顺畅、自然。在一系列的学法指导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人淳朴的民风、民情。

  二、如“行云,沁人心脾”

  景三

  师:搭石是怎样一道风景呢?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点击课件)

  ……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秩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

  师:没有人踩在别人脚上,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其实没有人指挥,但配合得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始终体现着新课程提出的引导者的角色。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由学生主动完成。那道“协调有序”的风景,在初读之后,可能学生只是基于文本,感觉到乡亲们走得很有秩序,至于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他们没有一个真切体会。此时老师适时得引导,加入表演读的元素,创造出似“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的课堂朗读呈现,“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使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乡亲们过搭石时的和谐之音。如行云,似轻扶,无形之中体悟朗读带给他们的震撼。

  这一教学过程,王老师也充分加强了对阅读的学法指导。“这是从字面上理解;你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等等,老师甜美轻快的小结之音,深深扎根孩子们的心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对如何进行文本理解、阅读有了一定的方法积累。

  斯事虽小,但足见老师的匠心独具。如朵朵浮云,沁人心脾。

  三、如“民歌,唱响一曲和谐之音”

  景四

  师:让我们读读课文的3.4自然段,再次去感受走搭石的美。

  师:展开你们的想象,每天有多少人走搭石呀!假如怀抱着宝宝的妈妈来走搭石──假如──

  生1:假如胆小的孩子来走搭石;

  生2:假如拿着行李的外乡人第一次走搭石;

  生3:假如回娘家的妇女走搭石;

  师:“假如……谁总会怎么做”,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再说说你心中的假如吧。

  生1:假如遇上年幼的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会用强健有力的手抱起孩子过搭石,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生2:假如遇到抓扛着一大包行李的外乡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一定会接过他的行李,扛在自己的肩膀上,还会提醒外乡人“紧走搭石慢过桥”。

  生3:假如有残疾人来走搭石,家乡的人会脱鞋绾裤,不顾水凉,小心翼翼地扶他过搭石。

  ……

  通过孩子们对来走搭石人的假设,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那些原本自己本无法亲身经历,但又想借他们让自己所想帮助的人去经历走搭石过程,都搬上了课堂。小空间瞬间变成了乡村大世界,各色各样的特殊人群都来了:胆小的孩子,第一次走搭石的外乡人,抱着孩子的妇女,手拄拐杖的老伯……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些假设人群正代表着什么?是的,那些正是些需要帮助的人,孩子们心中有的正是那颗──像乡村人那样为他人无私奉献的心呀!这正是我们新课程下的课堂,正是我们想培养的人才……

  孩子们通过想象,想尽各种方法去帮助那些过搭石需要帮助的人。多善良的孩子们,正是基于王老师巧妙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在天堂里畅谈──感受着人间温情。

  多好的课堂,多美的乡音,孩子们被文章中的那些无私奉献的乡亲们感动了,自己也愿意成为那些淳朴乡民,共同奏响一首淳朴的民歌,让余音久久环绕在广阔的山村间,让和谐之音畅响课堂!

《搭石》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走搭石一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早早”、“一定会”、“总会”、“总要”、“协调有序”和“理所当然”)(摆搭石两段)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课件划线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站起来齐读)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5、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6.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五、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读读句子,请大家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

  六、布置作业

  同学们,美是一把雨中的小伞;美是一句风中的问候;美是一个关怀的眼神;美是一片温暖的阳光??美的事物很多很多,用我们的眼睛、用我们的心灵、用我们的双手,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创造美!回家后把你发现的美写出来。

《搭石》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复习生字;理解词语“协调有序”;理解句子“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热情谦让、尊老爱老的品质,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体会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的习惯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领悟作者通过平凡事物反映美的表达方法,并试着练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潺潺流水声)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师:看老师板课题。(生看师板课题)

  师:齐读课题 。生齐读:搭石

  2、展示上节内容:上节课,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搭石》第一课时——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生字,抄写了生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大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说说什么是搭石?

  3、(生答什么搭石)教师板书画简笔画搭石。

  二、精读课文,感悟品“美”

  过渡: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是啊!老师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美的地方,并且被深深感动了。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你觉得哪些地方表现出美,比如行为美、心灵美……“不动笔墨不读书”,同样应该勾一勾,画一画。开始吧!

  (学生自读, 3分钟左右。教师巡视。)

  读后交流。学生说到哪段就先讲哪段。

  (一)通过“搭石”,感受协调美、心灵美

  生:协调有序:轻快的音乐、美好的图画

  师:咱们继续交流。谁从第三自然段中发现了美?

  出示句子(2)——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请你轻声读读这两句话。第一,体会什么叫“协调有序”。第二,你脑子里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读。)

  读后交流——

  (1)理解“协调有序”。

  师:在这段话中,哪些语句在解释“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叫——协调有序。

  在我们的课文里,有的词语意思,上下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明白了吗?

  (2)脑子里浮现出画面。(一副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有节奏的“踏踏声”,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好一幅美丽的的图画。)

  师:这儿描写的是乡亲们通过搭石的情景。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老师请同学代表自己与其他同学竞赛读、评——师范读——齐读)

  (二)摆放“搭石”,感悟行为美

  出示句子(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这儿讲谁摆放搭石?(理解“上了点年岁的人”)

  师:请你轻声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为方便乡亲摆放搭石非常细心、一丝不苟。)

  你是从哪些词中体会到的?能具体谈谈吗?

  (引导学生从“无论……只要……一定……直到……”等词语中体会)

  师:同学们,“上了点年岁的人”这样做,他当时会怎么想?

  生:不把石头搭好,别人经过时摔下去,那多危险啊!

  师:孩子,请你想想,“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儿的“踏”,是怎样地“踏”?

  生:是小心翼翼地“踏”。(师点评:孩子,从你发言时的眼神,我体会到了小心翼翼。)

  生:是专心致志地“踏”。(师点评:从你发言时的神态,我感受到了专心致志。)

  生:是全神贯注地“踏”。(师点评:从你发言的语气,我感受到了全神贯注。)

  生:是试了又试,踩了又踩地“踏”。(师点评:好一个“试了又试,踩了又踩。”)

  生:是一心想着别人安全地“踏”。

  师:讲得真好!你觉得这小心翼翼地“踏”、专心致志地“踏”、全神贯注地“踏”、试了又试,踩了又踩地“踏”、一心想着别人安全地“踏” 美在哪里?

  生:美在行为,美在心灵。师:很好。我们体会句子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抓住重点词语,把心放进去,才能与作者心心相印。明白了吗?

  把你的感动用朗读表达出来吧!(让学生互相提醒怎样读好——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三)走过搭石,体会谦让尊老美

  出示句子(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自由读第一句话,想象当时的情景,俩人碰面会说些什么呢?同桌之间表演一下。

  师:谁愿意和老师来演一演?(上台表演)同学们,家乡的乡亲们就是这样以礼相待,热情谦让,行为和心灵真美啊!

  师:什么叫“理所当然”?(本来就应当这样。)

  师:这里是说家乡的人们把什么看作理所当然的`事?(自觉帮助老人。)

  师:“人们”指一个、两个人吗?(所有人,每一个人)

  师:现在,你从“理所当然”一词里读懂了什么?(每一个人都把尊老爱老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如果……乡亲们就……”或者“假如……乡亲们就……”,写一句话?(学生写话)

  展示交流。

  师: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吧。多么善良、多么朴实的父老乡亲啊!上了年岁的人为了方便过路的人,精心摆放搭石,年轻人也把扶老携幼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他们美好的行为,美好的心灵,让我们深受感动。

  (四)“搭石”,美的象征

  师:同学们,学到这,你还觉得作者仅仅在写搭石吗?

  出示句子(4)——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齐读——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小溪两岸的路靠搭石联结。)

  又为什么说搭石“联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乡亲们互相谦让,互相关心,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浓浓情感。)

  学生联系前文理解,汇报。(教师板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友好互助)

  (五)读中学写,布置作业

  师:走搭石,这是乡亲们每天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小事,可在作者笔下,平凡之中却显现出不平凡的美。作者为什么能发现美?(留心观察,用心体会)是的,美从细心观察中来,美从用心体会中来。

  同学们,只要你也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一定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出示练习我见到的美

  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之间、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有多少互相关心的事啊!这些小事,并不起眼,但让人感动。你能选一件说一说,写一写吗?

  (如有时间,可采用让学生说的方式,抽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

  师:老师希望能从同学们今天的的家庭作业中,看到你们写下的令人感动的、各种各样的美,好吗?

  板书设计: (图粘不上来)

  课后反思:通过说课、两次试讲到最后的赛讲,我对《搭石》一课已烂熟于心。虽然第一次面对新同事及那么多的家长,但我没感到一丝紧张,因为我心里只有学生,看到一双双小手使劲向上举着,真想给每个孩子发言的机会,可一节课的时间太有限了。

  由此我想到了,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教学环节设计得好,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又怎么会走神呢?40分钟的课堂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虽然本次教学基本是成功的,但我觉得,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师文化底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我在评价学生时受知识的局限,评价语不够丰富;在教学环节设计时,应该再有所创新。

  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后我将多读书,丰富各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多关注教育书籍,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尽快得到提高,更好得服务于学生。

《搭石》教学设计11

  【教材解读】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搭石教案教学设计

【《搭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搭石》教学设计06-27

《搭石》教学设计07-26

搭石教学设计07-25

搭石教学设计09-05

《搭石》教学设计最新12-11

《搭石》教学设计(15篇)09-01

《搭石》教学设计15篇06-26

搭石教学设计(15篇)10-07

《搭石》教学设计(15篇)09-27

《搭石》教学设计(汇编15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