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6 07:56: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春》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教学设计(15篇)

《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讲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民间疾苦,尽收眼底;世间疮痍,诗歌表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春望》,聆听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诗篇。

  2.知人论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3.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4.学生自由诵读。

  ①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②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5.解诗意,悟诗境。

  ①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②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③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④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⑤小组讨论交流。

  ⑥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6.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此时

  ②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③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④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

  难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生疑发问,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唱八年级所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营造氛围。

  二、学习《武陵春》

  1、导入课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评读教师的优点与不足。

  ⑵明确字音、节奏,学生自读,小组推荐成员朗读。

  3、理解词句。

  先请一名学生完整地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4、感悟感情。

  用“我喜欢读_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来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体验意境。

  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词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望江南》(采用学习《武陵春》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1、导入课题。

  简要介绍作者、作品。

  2、指导朗读。

  ⑴听录音朗读。

  ⑵学生自由读,点名读,评读,正字音、明节奏。

  ⑶全班齐读。

  3、理解词句。

  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词的意思。

  ⑵检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适时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4、感悟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品味语言。用“我喜欢读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蕴含的思想内涵。

  5、体验意境。

  ⑴展示能概括表现这首词的内容明片。

  ⑵多媒体展示画面,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特定场景下思妇的思想变化过程。

  四、比读两词。

  灵活引导学生探究处理以下问题:

  1、两首词中都写到船这个载体(“千帆”“轻舟”),表达的心情是不是相同的呢?

  2、两首词都写到情感的变化,二者有什么不同?

  五、聆听心曲,感悟情愁。

  六、布置作业

  运用修辞手法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如“思念”“兴奋”“沮丧”等。

  附:板书设计

  词两首

  反复朗读 理解词句

  感悟感情 体验意境

《春》教学设计3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清新优美的特点。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重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提高阅读质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并总结阅读方法和思路。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对散文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但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机指导学生审查他们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六.教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交流讨论法、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进行教学。

  1.成果展示法

  七年级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变得清晰化呢?这就要求学生能用笔头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抓住学生阅读思维中的弱点。

  2、交流讨论法

  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要让阅读成果显得更丰厚,还得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地阅读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才会显得更为广阔。

  3、点拨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思路。

  4、读写结合法:

  新课程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以加深学生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

  七、媒体选择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春》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应用于课件中,使人身临春之中,体味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出示课题《春》)

  2、了解作者(课件展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写景的成功之处。

  ③团结合作,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

  二、听读课文,扫清障碍,体会读法

  1、你弄清下列字词了吗?完成学案一。

  酝酿(yùnniàng)婉转(wǎnzhuǎn)应和(yìnghè)

  薄烟(báo)黄晕(yùn)抖擞(sǒu)

  2、归纳朗读技巧:

  本课在朗读方面应用舒缓、轻快的声调来朗读,重点读出对春来临的喜悦之感,同时应注意重音处理,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和“钻”就应该处理为重音,这样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春草长出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3、指名几名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注意运用朗读技巧。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思考讨论:文章围绕“春”写了哪几幅图景,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请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二。

  3、展示阅读成果,共同交流修正。

  4、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一)盼春(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2)总绘春天

  (3)春草图

  (二)绘春(2---7)(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三)赞春(8---10)

  四、品读课文,感悟美点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同时也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请同学们品味本文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品味,把你的想法在课本相应段落与句子旁边作上圈点批注。

  1、我认为最佳的段落。

  2、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3、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4、我认为最好的词语。

  5、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6、我认为最清晰的层次。

  教师准备: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相映衬;再次,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接下来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五.学习习作

  刚才我们的同学在语言的花园里尽情地耕耘着,品味着,品出了很多精美的词语,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春天。那么,我想问问,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讨论,回答。)

  老师准备:

  1、作者热爱春天,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

  2、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春天描写得形象生动。

  3、作者对春天的景物观察得特别细致,动用了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最主要的特点。

  六.作业:相信你也能写!

  (如若课堂时间不够,可随机调整为课外作业。)

  仿照《春》的写法,在“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某一类景物的片断描写,注意可以用到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

  七、课外作业:

  1、完成好片断仿写训练,并在课余时间交流。

  2、背诵本文,进行语言积累。

  3、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感受其语言魅力。

《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杜甫的介绍导入对本诗的学习。

  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疏通文意

  四、品读

  1、望春,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

  国破、草木深。国都被占,城池破败,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用茂盛的草木反衬国都的荒凉景象。

  2、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

  烽火。

  3、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夸张)。离别。

  4、面对这样的景象和遭遇,诗中有哪些词点明了作者的感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该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这是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五、总结:本诗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亲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春》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感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领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2.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一、读春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描写了春天的代表性事物:山、水、日、草、花、风、雨;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品春

  1.寻美句:

  《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花的绚丽多彩,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2.赏妙笔:

  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形式:我认为第_____段的_____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____(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

  示例:

  我推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叠用“盼望”足见急切,借“东风报讯”满怀喜悦。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语调。

  我推荐:山朗润起不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动词排比用,写春在山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三个动词要重读。

  我推荐:第三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

  我推荐:描写春花的那一段。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特别喜欢“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亮,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姿态。要读得稍快,让人产生遐想。

  我推荐:描写春风的那段。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

  我推荐:描写春雨的段。这一段写出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写出了雨的多、细、密。

  我推荐:第⑦段。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要读得有激情,读出力量来。

  我推荐:最后三句:用三个比喻,诠释出春天的特点:新、美、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之情。

  3.品好词: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⑵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⑶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学生品味,明确:

  ⑴“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⑶“卖弄”贬词褒用,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鸟儿尽情歌唱的情态,表现了鸟儿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三、悟春

  1.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2.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急切

  3.朗读“迎春图”。思考: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的?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4.朗读末尾三段。学生质疑,然后老师提问。

  (1)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2)为什么又把春天 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呢?“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3)为什么又 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呢?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力”的特性。它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四、描春

  1.通过研读《春》,你对“如何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有了哪些认识、收获?

  学生自己谈谈,不要求统一答案,能自学一点方法即可。

  2.写一写: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写完后小组交流展示,看谁写得最生动。

  结束语: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他化入了整个春天,要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更应该抓紧这明媚的春光,奋力追求。

《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有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字词问题,大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初步体味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希望朗读的同学在配乐中能再现作者的感情。

  二、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学生朗读,然后评议。

  三、回顾一下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绘春;

  第三部分:颂春。

  四、赏析第一部分:盼春

  1.本段作用: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2.找出关键词语,体会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盼、来、近――表达作者迫切而喜悦的心情。

  五、赏析第二部分:绘春

  1.第二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括轮廓。

  2.作者如何总写春天的?

  先总写:一切

  后分写: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3、作者描绘了春天哪些景象?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4、春草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几方面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正面描写:

  写长态:钻(表现生命力强)

  写质地:嫩嫩的(鲜嫩)

  软绵绵(柔软)

  写色泽:绿绿的(浅绿)

  写长势:满是的(旺盛)

  B、侧面描写:带给人们欢乐

  C、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排比

  5.春花有哪些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正面描写: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B、侧面描写:

  蜜蜂:闹

  蝴蝶:飞

  C、虚实结合: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6.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A、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B、播放音效,感受鸟鸣“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的意境。

  7、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几方面来的?

  A、春雨特点:多而细密、滋润万物

  B、正面描写: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紧密、闪光、细长)

  状:斜织、薄烟(轻盈、迷蒙)

  C、侧面描写:

  景:叶绿草青、灯、人、房屋(滋润万物、气氛和平安静)

  情:可别恼

  D、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E、播放春雨音效,感受春雨特点。

  8、前面描写的.是自然景观,接着作者由景到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人们在春天里是以什么精神状态来迎春的。

  颂扬了人们奋发向上、憧憬未来生活的精神风貌。(城乡、老小、舒活筋骨、抖搂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

  六、赏析第三部分:颂春

  1.三个比喻句,各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

  像小姑娘: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像青年:力(充满生机)

  2.三句话各自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三个比喻句,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独立成段,强调了春天不同的成长过程。

  七、总结:播放电视教材《春》,进入春的意境中,回顾全文内容。

  八:作业:背诵全文。

《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2.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3.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2)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例句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教师提示: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请仿照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

  比如:蝴蝶满天飞: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野花散在草丛里”的“散”,是否可以改成“开”呢?说出你的理由。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解释为“炫耀”,含贬义。在本句中还可以这样理解吗?为什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句中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如果将“不错的”句改为平实说法“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表达效果你认为会有什么区别?

  四、感知课文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提问:由阅读提示得知,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的散文,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

  明确:课文的2~7语段。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板书加粗词)

  2.提问: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

  明确: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板书加粗词)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

  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机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颂春,着墨于意。(板书加粗词)

  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 )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

  (2)欣欣然张开了眼( )

  A.然而B.的样子C.这样D.对

  (3)一年之计在于春( )

  A.计算B.主意计谋C.打算D.策略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C.和谐D.和悦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集体背诵1~5段;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二、诵读赏析“春花图”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烂漫春花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2)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4)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5)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明确: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2)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

  (3)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很有层次;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3.模仿本段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断,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三、诵读赏析“春风图”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四、合作解读“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图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习小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图的写景特点。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现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教师予以点评。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问: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问:江南春雨的妙处何在?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全段用短句。问: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五、课堂练习

  1.选词填空。

  (1)风轻________的,草软________的。(绵绵 悄悄)

  (2)坐着,躺着,________两个滚,________几脚球,________几趟跑,________几回迷藏。(捉 赛 打 踢)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着,大小的蝴蝶________来________去。(飞 闹)

  (4)……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____的曲子……(宛转 清脆)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着蓑,________着笠。(戴 披)

  六、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七、课堂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断。

  课后反思:优美散文一定要重视朗读,要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时间有限,但不能不读,用一节课来朗读都可以,关键要指导,方式可多样,要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了还想读!品的时候,抓住精彩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让学生懂得比喻和拟人在写景中的好处。不要讲得太多,要让学生体悟!不要让你的欣赏代替学生个性化体悟,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写人的活动?还是写草的情态?很多学生认为是写草的情态,我觉得也很对哦!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读懂课文,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走近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初步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初步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熟悉《红楼梦》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影视)。

  2.参照文前的“阅读提示”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做好阅读批注。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

  出示风筝图片引出课文插图:

  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

  二、交流课前准备

  1.了解名著《红楼梦》,出示书评: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周汝昌

  《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

  ——《大英百科》

  2.交流《红楼梦》主要内容: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人生百味,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史诗性著作。

  3.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家庭,因家族衰败饱尝人世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词语,交流读音和意思。

  我会读:恰似籆子高墩窗屉子

  忌讳晦气敞地豁喇喇

  嫣红宝钗晴雯袭人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交流个别字音、义,点击多音字“喇”。

  小结理解词语方法:联系上下文猜想词语的意思,如籆子、窗屉子。

  小结阅读古典名著方法:猜读、跳读、搜集资料、结合影视剧。

  2.围绕文前的“阅读提示”交流课前课文预习。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听到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的声响。

  经过:大家放风筝的情景。

  结果:风筝随风而去。

  小结课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板书:放风筝)

  四、感受有趣、走近宝玉

  (一)对照课题,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趣”事,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1.梳理趣事:

  放风筝前的准备、风筝各式各样

  三拿宝玉的风筝、宝玉的风筝没放成

  风筝飞满天、风筝断线后随风而去

  2.整合、朗读并想象画面:关注句中的“笑道”、“了、来、儿、罢”感受热闹非凡、场面宏大。

  3.播放短视频:大观园里放风筝

  (二)默读课文,说说宝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聚焦描写宝玉的句子并朗读: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边叫:“放起来!”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2.逐一读句子逐一想象情景,假若你也在场。完成填空:

  我想对宝玉说:“你真是一个的人!”

  3.课堂交流小结:

  从宝玉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读出了纯真、率直、平等、随和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学法:

  1.阅读古典名著,如何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联系旧知课堂小结:我们认识、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外貌描写。

  五、阅读链接、传承民俗

  1.出示林庚的散文《风筝》片段,速读思考: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

  汇报交流:小时候放风筝的经历

  看风筝的感受

  旧时北平放风筝的盛况

  2.比较阅读,想一想:《风筝》和《红楼春趣》两篇文章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春》教学设计10

  【课前预习】

  1.学生在课外认真正确地朗读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生活和创作的资料。

  3.体会每首诗词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在比较中体会作者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评价任务】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读成诵。

  2.通过重点词语和语句分析作品的情感。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体裁、不同诗词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春景

  导语:同学们,在这个斑斓春色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春的美是多样的,北国的春天与江南的春天风格迥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心灵体验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八首》,共同来感受一下。首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江南春绝句》和《玉楼春》两首诗词。

  活动二:诗词赏析探寻春景

  一、读“江南春”绝句,领悟诗的多方位审美

  (一)赏“江南春”千里美景

  1.朗读诗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春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从题目及描写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诗中描绘了莺歌燕语、绿柳桃红、水村山郭、酒旗飘展,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二)品“江南春”千古佳句

  3.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明朝学者杨慎认为应该为“十里莺啼绿荫红”,后又有人认为改为“一里”更为恰当,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其实十里也听不到,一里也怕看不明。因为“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就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的景物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三)探“江南春”千古幽思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边读边在脑海浮现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思考一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最后两句在写景中又蕴含着诗人对历史和生活的无限感叹:江山依旧,南朝却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统治者迷信的神佛并没能保佑他们。这里是写景,更是对现实的讽喻,这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总结过渡:春天的美景引发的并不都是美好的体验,我们也不由在杜牧这一感叹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那么,宋代词人宋祁面对美好的春景又引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二、读“玉楼春”佳词,探析词的通感化手法

  (一)赏“玉楼春”东城美景

  1.学生初读诗歌,注意停顿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注意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縠()棹()

  作者宋祁,字子京,宋代史学家、文学家。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色?请用笔标出来。

  明确:縠皱波纹、绿杨烟外、红杏闹枝头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扣“玉楼春”惜春情思

  3.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表现城市游乐生活。下片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问题预设1:学生经过品读和思考,基本能说出:上片描写景色,下片抒发感情。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追问: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若第一个问题仍回答不到位,教师可提示:这里描写的景色与之前的诗词中的景色有何不同?

  问题预设2:作者笔下的游乐生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对这种概括性的问题可能感到为难,可提示:词人对这种生活的感受是什么?喜爱还是厌恶?从哪里看出?

  明确:作者笔下的这种生活是美好的。晓寒还在,绿杨已笼烟。在上片中极力渲染了春景的美好,正是为了下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问题预设3:怎样看待词人在下片所抒发的“及时行乐”的情感态度?

  此题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明确:

  春景的如诗如画让人心醉,但美好的春天终会逝去。作者由此想到了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然而珍惜春天、珍惜青春?却有不同的回答。作者由此认为要珍惜春光,及时行乐。不过,作者提醒珍惜大好时光,还是有意义的。同学们该怎样“惜时”呢?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探“通感化”描写手法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讨论探究:“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而清代的李渔认为“闹”字不好,可用“吵”“斗”字代替,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学生讨论明确:

  “闹”有争吵、热闹之意。“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也把生机勃勃地大好春光都点染了出来。“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小结:春天从来是美的,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悟。诗人表现美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客观地描述也可以融入诗人的情感。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活动三:比较阅读领悟春景

  三、比探杜诗、宋词“春诗”之异同

  过渡:方法交流寻捷径。

  怎样做比较阅读?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师生交流。

  指导语:两首诗词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因为作者生活年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因而风格也迥然不同,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齐读这两首诗词,来品味两首诗词的异同之处。

  学生讨论探究后,明确:

  (一)“春诗”之异

  1.《江南春》:全诗四句,写景开阔,处处柳绿桃红,莺歌燕舞,有山有水。在这怡红快绿之中,水秀山明之处,还有前朝留下来的壮丽的佛寺,若隐若现在朦胧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无限风光。这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景物,既有当时的特色,又不拘泥于一地,而是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江南地区。

  《玉楼春》着笔细节:词的上片写景,开头首句总写春光明媚;二句转为实写“縠皱波纹”,拟人化的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四句从远处绿杨烟外,近处红杏闹春,特别“闹”字将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2.《江南春》情感奔放:本诗立意高远,文字明白如画,诗中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特定情境相适应,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的美丽景色。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自然就奔放自然。

  《玉楼春》:本词章法井然,立意小巧,情感细腻。言情缠绵但不轻薄,措辞华美但不浮艳,将珍惜时光、留连春光的情怀书写得淋漓尽致。

  (二)“春诗”之同

  1.景物:杜牧大手笔展开大图景,表现了江南春天的明丽之美、朦胧之美;宋祁的词也描写春天的明丽美景,其中“闹”字历来倍受称赞,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意勃发,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

  2.笔法:两首诗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作者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细致的观察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

  四、开展“春诗”朗诵会

  指导语: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描写的春景、写景的手法及作者的情感,那么应该如何朗诵这两首诗呢?

  (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1.学生练习:在把握诗情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活动。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2.熟读成诵,背诵这两首诗词。

  板书设计

  莺啼绿红

  晴景

  村郭酒旗赞美

  南朝数寺感叹

  雨景

  楼台烟雨

  春光无限好(写景)

  赞美春天

  珍惜青春

  (感叹)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亮点:

  1.本教案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2.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对诗句的语言加以揣摩,明确词语的妙处。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悟到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而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旨在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不足:课堂上要留有足够时间让孩子们读书,品味、成诵。

《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拟人、比喻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揣摩精彩的词、句、段在表情达意傻瓜的作用。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吟咏四季的佳作,今天我们就随着朱自清的笔触一起去领略春的迷人风采。

  二、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旧课,自然引出新课:

  上堂课,我们训练了朗读课文,梳理了文章结构,谁能说说全文分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板书:盼春——绘春——赞春)本文于开头写盼春,就让读者内心掀起思春的波澜,为下文描绘春景奠定了欢乐基调,从第二段开始,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粗略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

  四、探究新课: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赏析绘春部分地五幅春景图,请同学们速读三至七段,按顺序说明每段描写的对象(板书:草花风雨人)问:这五幅春景图中,你觉得那副写得最好,为什么?(一)每幅图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今天我们就以春雨图为样本共同赏析(出示课件,放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眼看画面,耳听录音,用心体会春雨图的优美意境。

  思考:

  1、这段写了几层意思(板书:特点、景物)

  2、春雨绵绵夏雨急,文中哪几句话突出了春雨的特点?分别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板书:细密、闪亮、绵长)

  3、雨中景都写了什么,(板书:树草灯人屋)

  4、描写雨中景时采用什么顺序?(由物及人,由静到动,由近及远)

  5、本段描写春雨及雨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雨之情)

  6、哪些语句传达了这种感情,试举例说明。(可别恼)

  7、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一)小结:这一段作者抓住了春雨特征及春雨中特有的景象,把那一派细雨绵绵的春光,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描绘的出神入化,表达了作者的喜雨之情。刚才老师已做了赏析示范,接下来同学们要合作探究,品味赏析另几幅春景图。

  (二)现在请同学们一面欣赏春草图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春草图)一面用原文语句给它配上画外音(齐背春草图)今天我教给大家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春草图,那么什么是发现法呢?围绕下边问题,谈出认识、体会的都是“发现”(课件出示)

  (1)、发现哪个词用的妙,说说它的妙处。(偷偷,钻,嫩,绿,满是)

  (2)、发现哪个句子写得好,说出它好在哪里。

  (3)、发现这段用词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叠词的运用)

  (4)、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和大家商讨。现在速读春草图,你有什么发现,就举手和大家交流。(鼓励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人人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发现说明你不仅勤于思考而且善于思考)当学生谈到叠词特点时,问:那么这些叠词能不能去掉一个字呢?我们来试试看。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改后文字)大家再看原文比较一下,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哪个富有感情?(改后的文字只是平淡地写写,而原文在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原文中那种写法叫什么(借景抒情)质疑:老师有个疑问,所能帮老师解决,写春草为什么要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侧面写春草的柔嫩可爱,突出春草勃发带给人们的快乐)小结:这段描绘春草的特点,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身历其境之感,而且较多地使用叠词,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接下来作者着力描写春花竞放的场景,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在荧光屏上放映百花争奇斗艳的画面。

  (1)首先勾勒主要景物的形态,作者首先把镜头对准了树,你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桃树、杏树、梨树,镜头下移:蜜蜂、蝴蝶、草丛、野花)

  (2)现在把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看谁头脑中的画面色彩更艳丽。你看到了什么?(红像火的桃花,粉如霞的'杏花,白似雪的梨花,黄褐相间的蜜蜂,色彩斑斓的蝴蝶,茵茵绿草地,野花五彩缤纷)

  (3)好,我们的电视画面已经五彩缤纷了,现在我们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花下成群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蝴蝶轻盈起舞,草地上的野花迎风摇曳着,俏皮的眨着眼睛。)刚才我们通过想象已初步领会春花图的意境,现在再交给大家一种学校方法:合作探究法(课件出示)一会我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春花图的妙处,在书上做好笔记,然后交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1、抓住春花什么特点?

  2、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描绘景物时哪些词用得精确?

  4、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运用了什么修辞?全班交流:

  (1)花多、色艳、味甜

  (2)高—低色-味虚-实

  (3)闹、赶趟儿、像眼睛、像星星

  (4)拟人、排比、比喻刚才我们学习春草图的时候了解了一种侧面烘托的写法(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是为了侧面烘托草的柔嫩可爱)本段有类似的写法吗?(写蜂闹蝶飞,是侧面烘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小结:作者描绘春花图,动静、高低、色味虚实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五.作业:

  1、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

  2、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三个专题分类收集诗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为它配画。推出五幅特写镜头,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

《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阅读《春姐姐》认识“去、绿、鱼、曲”四个字。

  2、学习韵母ü,掌握其字形、读音,会读带四声的u。

  3、继续练习四声的读法。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和ü的四声

  教学难点:ü的四声读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谁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二、学儿歌认生字

  1、 师: 同学们描绘的春天可真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春姐姐》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爱学习已经认识好多字了,看看这首儿歌中哪些字是你认识的,试着读读。

  学生试读 指名读 师领读 齐读 指名读

  2、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有五个生字宝宝很想和你们交朋友,它们是谁呢?让我们掌握欢迎它们。(课件出示生字)

  试读、指名读 齐读,打乱顺序读 开火车读

  3、试用生字说一个词或一个句子。

  三、中间休息、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在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休息一会儿,来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你可以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也可以跟着拍手,还可以到台上来跳舞。

  放音乐,学生自由休息。

  四、学习韵母u

  这首歌真好听,听完了歌,刚才认识的生字还记得吗?

  齐读生字,慢读体会发音时的嘴形

  师讲解:这四个字发音时嘴形是一样,这和它们的拼音都有很大的关系,仔细观察这四个字的拼音,你有什么发现?q后面也是ü,但ü碰到j、q、x,上面的两点就要被去掉了,但它的发音还是ü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韵母ü

  师示范读ü

  讲解双唇成扁圆形,舌尖向前抵下齿背

  齐读 指名读

  师:四个小声调也赶来了,这样u就能唱出好听的歌,来试一试。

  试读 齐读 指名读 随机读 开火车读

  使学生充分掌握ü的四种声调的读法。

  五、通过游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学们读得真好

  谁如果能摘下神奇智慧果就会变得聪明无比,想不想来试试?注意你只有大声喊出智慧果的名字,才能把它摘下来,我们一起帮他喊吧!

  指名玩游戏

  (出示智慧树,指学生到前面先读后摘,其他同学跟着读)。

《春》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学习方法。教材分析:

  杜牧的《江南春》不仅仅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风景画,而且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作者通过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风等一系列意象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

  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杜牧及古诗相关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春天风景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2、

  3、请学生说。(2—3名学生)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我们也来读读吧。出示: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姹紫嫣红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4、生齐读。

  3、引出诗题: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杜牧的脚步,一步一景,去感受他笔下别样的江南美景。

  4、板书课题:江南春(生书空),学生齐读,从这个题目中知道什么?

  5、解题:生: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字可以对照生字表,注上拼音)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师过渡:谁来给大家读读,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

  3、检查学习效果:出示整首诗

  (1)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齐读。

  (2)课件演示出示“旗”,生说说注意的地方,演示笔顺,师范写,生描红。师:生字我们会写了,字音我们也读准确了。配上音乐再读读,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读,进行比较,评价,读得不好的再读。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轻重、延长、停顿)

  2(4)老师引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师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你有什么高招吗?(生:词义,句义,查背景??)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或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再读要求:借助工具书,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打“?”。(动笔写一写、记一记)  3、生小组内讨论,师巡视指导。

  4、(反馈)学生交流。

  抓住:“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等词,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师过渡: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其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文结合,诗意也就了然于胸。

  (一)学习第一行

  1)、指名回答:

  抓住“莺啼”“绿映红”,理解“千里”所描绘的范围之广。

  2)、师出示画面,引读第一句:在广阔的江南水乡,处处是莺歌燕舞,处处是桃红柳绿,处处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无处不洋溢着浓浓的春的气息,看到此景,你会不禁吟诵道:(——千里莺啼绿映红),你会吟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指2—3名学生),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千里莺啼绿映红)。3)、师引读:作者杜牧和我们一样,也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了,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不禁吟诵起来:(——千里莺啼绿映红)。

  过渡:千里江南,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这番绿意盎然的春景,还有人们临水而居的那一番惬意!从哪一行诗里读懂的?

  2、学习第二行

  1)、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2)指名说。抓住:“水村山郭”、“酒旗风”、

  34)、课件出示图片,师引读:置身于这依山临水、酒旗迎风招展的江南小镇,你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你也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我们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此清幽雅致的小镇,诗人更是诗兴大发,吟道:(——水村山郭酒旗风)

  5)、过渡:江南的春日别有一番风味儿,极目远眺,我们看到的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6)、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所描写的内容吗?同座位交流。

  指名说。

  (二)后两行

  1、师:提问,诗歌的前两行写的是什么?(板书:江南美景)

  诗歌的后两行又写了什么呢?

  2、要了解这些,我们要了解什么呢?(南朝和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总结)介绍背景资料:

  (1)(出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2)杜牧(803-852),唐代诗人。他的诗或忧虑朝政,或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或抒写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深沉感慨。(忧国忧民)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3、如果你是诗人杜牧,你会对当时唐朝的皇帝说什么?(生:希望建寺院保佑江山是不可能的;南朝早都灭亡了,我们唐朝还仿效他们,早晚也会灭亡;这样的做法只会加速大唐王朝的灭亡??)

  4、是呀,所以当诗人看着烟雨朦朦中南朝遗留下来的座座寺庙,内心不禁担忧起来:(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5、诗人在担忧什么?(唐朝也会像南朝一样灭亡)

  (斗转星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板书:烟雨楼台)。

  6、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中的美,也读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8、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这种赞叹之中的的点点哀愁吗?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9、当回小诗人,到前面来吟一吟怎样?

  1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1、师:杜牧的笔下,盛开的是春天千里江南的美丽画卷,寄托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古诗学到这里,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喜爱,与作者一同去欣赏吧。

  2、播放视频。(欣赏吟唱)

  3、在古代,很多诗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而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诗可以用来谱成曲,吟唱出来的。吟吟唱唱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4、我们也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唱唱吧,(生同座位练唱)。

  5、指名唱,小老师领唱。

  五、拓展链接,温故知新

  1、(游戏)出示诗意,寻找诗句。(男生、女生分别读诗意、诗句。齐读,背诵。)(巩固理解基础上,读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忧伤)师:同学们已经把这美好的江南春光深深地揉进我们的记忆里了。

  2、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古诗,在课下我们也要学习古诗,这就要我们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师生小结古诗学习方法: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再读古诗:明意悟情。3)、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3、学法迁移。我们可以用这节课学会的方法课下学习更多的古诗。

  六、作业:

  1、默写《江南春》。

  2、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江南美景

  忧国忧民之情烟雨楼台

《春》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 、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

  重点难点

  1 、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领会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

  3 、通过各种感觉,有感情地描写景物。

  4 、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一、准备阶段

  让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唱春的歌曲

  二、情境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师生同唱)

  1 、一曲《春天在哪里》即将拉开今天学习的序幕。同学们都经历了十几个春天了吧!能不能简单地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 、感受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去享受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春天!(师板书课题:春,齐读课题)

  3 、关于朱自清,谁能知道多少?(每人回答限制7秒)

  4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出示字幕:学习目标)

  美读课文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三、自学指导

  1 、同学们,能不能完成这些目标?

  2 、按照以下学习指导,开始自学吧!(出示字幕:学习指导,时间3分钟)

  ①自由地朗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的春天。

  ②这篇文章按顺序主要写了什么?(盼春、绘春、赞春)

  ③绘春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四、展示交流:春天里的风景

  1 、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几生说)说说这是一个的春天。

  2 、你觉得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生说师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3 、作者写得很有条理,谁来读读盼春这一部分?(一生读、齐读,读后评价)

  4 、绘春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几幅图画?(生说师板书: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5 、你最欣赏什么图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从字、词、句、修辞手法、感官等来赏析)

  ★春草图

  1 、咱们先来看看春草图,哪个字词或句子写得不错,谈一谈你的见解。生:“偷偷地”:写出了小草的活力,小草神不知,鬼不觉地钻了出来,更现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钻”,表现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2 、 “偷偷”是贬义词,分明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嘛,怎么能用到小草身上呢?(贬义词作褒义词用了,能突出作者对小草的喜爱。)

  3 、师:不光喜爱,还流露出作者惊喜的心情来。

  4 、师:把这种喜爱之情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就能读出味来了,试试好吗?(一生读)

  5 、师:果然读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来,来,同学们,一起把作者这种喜爱、惊喜的心情读在脸上。(生齐读:)

  6 、 “偷偷”两个字贬义词褒用了,你能不能再举一个贬义词作褒义词用的句子?(如:枫叶红了)

  7 、写完小草以后,作者又写了“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一连用了几个动词,这是写什么的?(写人)

  8 、这句其实运用了动静相生的写法,创造了一个春草勃发、儿童嬉闹的动人意境。 9 、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人们什么心情?(高兴、兴奋、愉快)

  10 、是啊,快乐的人与美丽的景合为一体,体现了一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来,读出这种感觉来。(生齐读这一节)

  11 、 (师打开课件)、由这幅春草图,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诗句?(几生:)(野火? 、浅草才能没马蹄、草色遥看?)

  ★春花图(打出春花图来)

  1 、我喜欢“桃树、杏树?赶趟儿”这句话,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以看出花开得很多”

  师:你能读出“多”的感受吗?(学生读)

  2 、我喜欢“赶趟似的?”因为他描写出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

  师:读一下这个句子,读出他的竞相开放来。(一生读)

  3 、来,咱们继续交流。

  4 、实写:色彩绚丽的桃花、杏花、梨花,虚写了桃儿、杏儿、梨儿,由春花想到了秋实,并且采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

  5 、闹:“花下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字用得好,既有热闹的意思,又有闹腾的意思。一个“闹”字很精彩,把这样的情景表现的很形象。

  6 、 “闹”字既写出了视觉的感受,又写出了听觉的感受。既有声音,又有形象,还表现了蜜蜂像孩子一样活泼好动。(师:一字用好,境界全出)

  7 、这个“闹”字,让人想到了一句诗“红杏枝头春意闹” 。

  8 、师:这一节里,作者为什么写了成千成百的蜜蜂和蝴蝶?(花香才会招蜂引蝶)

9 、 “散在草丛里”的“散”用得好,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十分随意,自然,像是天然点缀,不是人工刻意装饰的。(师:也许是天女散花吧,想得真好!)

  10 、师:春是有声音的,只要你用心倾听,就会听到大自然的絮絮低语,(师打开春花的图画:看看这些图画,大家想象一下,桃花、杏花、梨花会说什么悄悄话呢?

  11 、多么匀称、和谐的春景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和谐的画卷中!(生齐:桃树、杏树、梨树??)

  12 、读得真好,我好像被深深地陶醉了一回。

  13 、由这幅春花图,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诗句?(几生:)

  ★春风图(打出春风图来)

  1 、这一节从触觉、味觉、听觉等方面写出了春风温暖、鸟语花香的特点。

  2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中的“抚摸”一词用得好,我读这句话时,感到有阵阵柔和的春风吹进我的胸怀,充满了温暖,充满了爱。(说明春风很柔和)

  3 、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4 、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抚摸过)

  师:有什么感觉?(生说:温暖、亲切、慈爱)

  师:“抚摸”,一词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

  师:回答真精彩!抚摸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慈爱。春风本无形,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是有情有意。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抚摸时的感受好吗?

  4 、我们一同来感受这种幸福的感觉。(生齐读:)

  5 、师:同学们想想看,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以外,我们还可以怎么说?(春风着你。如:像老师的手、像我受伤后奶奶的吹吁声、像爷爷的胡须扎着我的脸蛋儿)

  6 、师:想象力真丰富,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7 、还有哪个词用得好?“卖弄”一词用得好(师:换成“展示”行吗?)

  生:用“卖弄”好,因为小鸟像让大家听听它的歌喉。

  生:用“卖弄”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卖弄”虽然是贬义词,但在这里当作褒义词来用了

  生:用“卖弄”好,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鸟儿有了自己美丽的家园,通过卖弄喉咙来表现一下高兴的心情。用展示就不会呼朋引伴,因为展示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别人主动来听。而“卖弄”是炫耀的意思,自然要呼朋引伴。

  8 、说得多好啊!你想对小鸟说什么?(师打开小鸟图)

  9 、由这幅春风图,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诗句?(几生:)

  10 、多么令人愉悦的美景啊!来,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那亲切柔和、温馨惬意的春风吧!(生齐: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雨图(打出春雨图来)

  1 、(师打开春风图)在作者的笔下,春雨最具有诗意,“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排比句用得好。

  2 、 “斜织”着,写得好,使人联想到,春姑娘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匠。

  3 、写草儿的青哪个词用得好?(逼)说说理由。(因为小草颜色鲜艳有点刺眼。)师:小草勃勃的生命力真叫人无法抵御!

  4 、描写春雨的词怎么说来着?(生说)描写春雨的诗怎么说来着?

  5 、春天,就是具有一股永恒的魅力!因为,朦朦细雨之中——(——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有披着蓑戴着笠工作的农民??)

  ★迎春图(打出迎春图来)

  1 、师:多美的春天啊!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

  2 、师:于是,人们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 。

  五、升华主题

  1 、(师打开课件)看到这些多姿多彩的图画,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生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2 、最后这三段很明显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哪三个发展阶段?

  像娃娃—— “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初春)(生说师板书)

  像小姑娘—— “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仲春)

  像青年—— “力”(春天充满活力)(暮春)

  3 、作者认为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有力的青年,你认为春天像什么?生:春天像神笔马良,勾勒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春天像火炉,驱散了严寒,送来了温暖。生:春天像一道方程式,它的解属于奋斗者。

  生:春天像一首曲调优美的歌,唱出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生:春天像指南针,为孜孜不倦、努力向上的人指明了方向。 ??

  4 、同学们对春天的设喻,可以和课文的三个比喻句相比美。看到这么美的春天,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由衷地发出这样的赞叹——(生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5、走进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的春天,谁都会发自内心的赞叹道(生齐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六、展示交流:春天里的人

  1 、春天的风景好美哟!春天里的人呢?他们又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首先请你们诗意地表达(点击课件显示):诗意地说:草地上的人花下的人风中的人雨里的人户外的人(学生思考)

  2 、老师举个例子,例如风中的人,牧童用笛声应和着鸟鸣、轻风、流水的声音,人与自然共同为春谱曲,所以老师给了一个诗意的命名:“同一首歌” 。勇敢地尝试,相信你们会比老师说得更好。

  ★我说花下的人:花前倾诉。花样年华。沐浴花雨。花香中的遐想。

  ★我说雨里的人:雨夜春忙。播种希望。

  ★我说草地上的人:绿中的点缀。相约青草地。

  ★我说户外的人:风中的希望。随风飘荡的希望。放飞梦想。同在一片蓝天下。

  ★我说风中的人:与春天同呼吸。与春天共舞。春之歌。

  3 、同学们,这所有徜徉在春天里的人给你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能概括地说说吗(点击课件显示):

  概括地说:春天里的人是的。

  ★春天里的人是忙碌的。

  ★春天里的人是幸福的。

  ★春天里的人是朝气蓬勃的。

  ★春天里的人是充实的。

  ★春天里的人是充满希望的。

  ★春天里的人是精神抖擞的。

  ★春天里的人是满怀信心的。

  ★春天里的人是充满幻想的。

  ★春天里的人是快乐的。

  ★春天里的人是美好的。

  ★春天里的人是浪漫的。

  ★春天里的人是不知疲倦的。

  ★春天里的人是喜气洋洋的。

  ★春天里的人是飞翔的。

  4 、太精彩了,老师真不忍心打断你们!希望我们都能飞翔在大自然的春天,更希望我们能飞翔在人生的春天!其实,当我们在春天卫飞翔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会发现大自然会对我们轻声地说话,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点击课件显示):大自然与人的对话春草告诉我春花告诉我春风告诉我春雨告诉我泥土告诉我柳条告诉我提示:可以充满情感地说,也可以富有哲理地说。

  ★春雨告诉我:春天是对人类心灵的净化。春雨荡涤了人类的灵魂。你和我一样朝气蓬勃。(春草鼓励了你)只要有一股钻劲,就一定可以成功。(春草给你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因为春雨是由许多雨丝组合而成的。(水滴石穿)

  ★泥土告诉我: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生命是一棵大树,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这里洒下的汗水,孕育着秋天的收获。(洒下的是汗水,孕育的是希望。)

  ★春花告诉我:只有勇于竞争,才能使人生灿烂。(用爱成就理想,用心托举希望。)贮蓄了整个冬季的热情,才酿成了春天美丽的笑脸。

  ★春风告诉我:将你的理想放飞吧!(与梦想一起飞翔。)

  ★春草告诉我:只要根扎得深,就不怕风雨的残暴。(把信念扎入地下,才可能将生命探向蓝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有顽强不屈的人才能在黑暗中重见光明。)

  ★春花告诉我:不努力是结不出果子的。(不在春天开花,就不能在秋天结果。)

  ★柳条告诉我:做人要谦虚。因为柳条是下垂的。(谦虚是一种美丽。)倾吐春天,会让自己更美丽;享受生命,会让人更完美。

  5、同学们,你们把春天真正地读在脸上了,读进了心里。真了不起!

  七、用一句话说春天

  你能用一句精典的话来说说春天吗?比如说:(出示字幕:春天是一位飘着芳香的少女。春天是一幅清新明朗的画。春天是从冬眠中醒来的岁月。春天期待一种绽放的心情。春天,鸟巢是树的风景。春天,彩虹是天空的发卡。花朵站在枝头欣赏春天。)

  八、结束语

  同学们,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青春年华,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春》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选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课《春》。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地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特有景象,并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它在选材和谋篇上紧紧扣住春天的特征,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A、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B、学习作者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写。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我在这里确定以上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时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主要是采用是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宋代朱熹曾经精辟地阐述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PPT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配乐带。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设境切入

  1、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景色。学生看多媒体展示,看到什么景物?这是什么季节?

  2、学生介绍作者,老师补充。

  1、学生看展示。

  2、学生说看到什么,是什么季节。

  3、学生介绍作者。并让学生告诉大家是怎么搜集到的,让学生学习搜集的方法。1、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读中理解

  1、教师配乐背诵《春》,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的语气,并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3、合作、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生字词。

  4、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思考:《春》描绘了哪几幅图?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把问题缩小“请同学们找出描绘春天景色的句子”然后再引导用三个字归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分别展示这几幅图的课件。

  6、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归纳并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1、学生认真听背诵。

  2、学生自由读,并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3、学生纷纷说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学生合作交流,最后推荐代表回答。看课件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快速看书并归纳回答,作好笔记。

  1、因为这篇散文要求学生背诵,老师一开始就能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能使学生喜欢,并也用心去完成。

  2、对生字词的理解是靠学生自主学习,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

  4、培养学生作笔记的习惯

  三、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估计学生会找出一些修辞句式,老师可见机点拨,完成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语段来分析。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可否将“粉的像霞”一句放在前,因为杏花在桃花前开?

  1、学生纷纷去试着读,并选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2、学生讨论,大胆质疑。

  1、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2、让学生敢于质疑。

  四、说中升华

  1、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来说这课你学到些什么?

  2、请同学们用本文所用的修辞选一至二样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以“春天像……,像……,像……”或“……像……”等句式。不用这些句式,只要能用上相应的修辞手法也行。

  3、本文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描绘《春》的佳作,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绘春的诗文呢?说出来我们共享吧!

  1、学生说。(可能学生会说出描写的作用、写作特点、修辞的运用、语言的特点等)

  2、学生先写在笔记本上再说。

  3、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的诗文。(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

  1、由读到说,把知识内化。

  2、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五、小结作业

  1、学生小结,老师补充。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对春的描绘,使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到优美的语言。

  2、作业:①摘抄好词好句。②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③搜集有关朱自清的名篇及描绘春的诗文,抄在笔记本上。

  学生从文章内容、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归纳小结,教师整合、补充,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

  1、教给学生归纳课文的方法。

  2、培养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法得当,有启发性,教学手段使用好,教学效果好。

  1、课前准备充分

  这是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参赛教学设计。此设计有对课文的把握,有教材分析,明确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按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把教学流程设计为设境切入、读中理解、读中探究、说中升华、小结作业,也是符合课文教学实际的;教学过程用表格的形式,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我觉得,教师的范背、以语言为训练重点、加强朗读、重视积累是此设计的亮点所在。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教材的分析不到位;二是三维目标确立,需要整合和聚焦;三是教和学的思路还不够明晰,应该和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学生的阅读思维一致;四是对文章的情感和想象应更加重视。

  八、帮助和总结

《《春》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教学设计05-17

春的教学设计05-18

《春》教学设计04-01

春望教学设计10-16

《春望》教学设计05-08

《春望》教学设计优秀09-28

《春》教学设计8篇06-12

《春》教学设计精选15篇05-21

《春》教学设计 15篇05-22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01-31

《春》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教学设计(15篇)

《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

  ⑴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促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讲授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民间疾苦,尽收眼底;世间疮痍,诗歌表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春望》,聆听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诗篇。

  2.知人论诗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3.播放朗读课件,欣赏诗文。

  4.学生自由诵读。

  ①请学生自由的读古诗。

  ②检查学生读诗的情况。

  5.解诗意,悟诗境。

  ①请生根据课前预习和朗读说说,诗人通过诗句,想要表达自己怎样一种情感,表现怎样一种情怀呢?

  ②学生再次默读古诗,并且分组讨论交流。

  ③学生根据讨论交流的结果来全班汇报交流。

  (全诗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亲人深切的爱!是爱国情,思亲情的完美体现。)

  ④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自己是从那些诗句体会到诗人的这些情感的?

  ⑤小组讨论交流。

  ⑥全班汇报。

  (1)“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相机播放视频课件,带领学生和杜甫一同走进被叛军蹂躏的长安城。)

  (2)通过课件的演示,你看到了那时的'长安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在你想想当中的盛唐时期的国都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3)诗人看到了如今的都城,想到了从前的都城,那么诗人此时此刻留下的泪水应该是怎样的泪水呢?

  (悲愤的,愤怒的,伤感的,思亲的······)

  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感受诗人的这份情怀吧!

  (5)指导学生对诗句进行反复诵读!

  (6)教师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7)那么同学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的思亲之情的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为什么在诗人看来,这一封薄薄的家书要比黄金万两还要重要呢?

  (相聚的难,家书传递的难,得到亲人平安消息的难,这一切都是连日来的战火造成的。)

  (8)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将杜甫对家人的这种思念传递出去好吗?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指导。

  教师指名朗读,师生互评。

  (9)诗人思念自己的亲人,盼望着和亲人团聚,已经到了什么程度呢?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0)请生再次感受杜甫的满腔爱国情怀,教师播放配乐画面,请学生全篇诵读。

  6.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此时

  ②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③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杜甫却两次落泪,“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杜甫,他时时刻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他的诗句写出的人民的心声,让我们一起去走进杜甫。——播放有关杜甫生平介绍的课件。

  ④这就是爱国诗人杜甫,下面老师再向同学介绍几首杜甫的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qīn)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提升对杜甫的了解

  诗人怀着满腔的爱国情怀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名字一定会随着他的诗句,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放出灿烂的光彩。最后,让我们齐读《春望》,送给杜甫!

《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两首词。

  2、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3、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借景抒情、化虚为实、比喻夸张。

  难点:学会运用诵读品词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生疑发问,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唱八年级所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营造氛围。

  二、学习《武陵春》

  1、导入课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交流对李清照的了解,教师适时点拨补充。

  2、指导朗读。

  ⑴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评读教师的优点与不足。

  ⑵明确字音、节奏,学生自读,小组推荐成员朗读。

  3、理解词句。

  先请一名学生完整地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4、感悟感情。

  用“我喜欢读_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来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的`作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体验意境。

  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词人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望江南》(采用学习《武陵春》的方法来让学生自主学习)

  1、导入课题。

  简要介绍作者、作品。

  2、指导朗读。

  ⑴听录音朗读。

  ⑵学生自由读,点名读,评读,正字音、明节奏。

  ⑶全班齐读。

  3、理解词句。

  ⑴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词的意思。

  ⑵检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适时点拨、强调重点词句。

  4、感悟感情。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品味语言。用“我喜欢读_____句,读出了_____情景或感情”的句式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蕴含的思想内涵。

  5、体验意境。

  ⑴展示能概括表现这首词的内容明片。

  ⑵多媒体展示画面,启发学生联想想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特定场景下思妇的思想变化过程。

  四、比读两词。

  灵活引导学生探究处理以下问题:

  1、两首词中都写到船这个载体(“千帆”“轻舟”),表达的心情是不是相同的呢?

  2、两首词都写到情感的变化,二者有什么不同?

  五、聆听心曲,感悟情愁。

  六、布置作业

  运用修辞手法写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如“思念”“兴奋”“沮丧”等。

  附:板书设计

  词两首

  反复朗读 理解词句

  感悟感情 体验意境

《春》教学设计3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春》一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春》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清新优美的特点。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重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学会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提高阅读质量,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生动性。

  3、情感目标:

  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②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并总结阅读方法和思路。

  五、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对散文已有一定的阅读和感悟能力,但用笔头将自己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清晰化,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随机指导学生审查他们的阅读成果、思维成果,总结归纳阅读的方法和思路。

  六.教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成果展示法、交流讨论法、点拨法和读写结合法进行教学。

  1.成果展示法

  七年级学生阅读这样的散文应有一定的阅读体验,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思维成果变得清晰化呢?这就要求学生能用笔头展示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才有利于抓住学生阅读思维中的弱点。

  2、交流讨论法

  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不同的,要让阅读成果显得更丰厚,还得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广泛地阅读交流,这样,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才会显得更为广阔。

  3、点拨法

  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作为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进行点拨指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更清晰,提高学生理解的准确性、全面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能及时地总结出阅读方法和思路。

  4、读写结合法:

  新课程明确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仿写题,以加深学生对描写景物方法的理解。

  七、媒体选择

  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春》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从网络上下载的视频、图片应用于课件中,使人身临春之中,体味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春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出示课题《春》)

  2、了解作者(课件展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也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3.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理清文章思路。

  ②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写景的成功之处。

  ③团结合作,审查自己的阅读成果,提高阅读质量。

  二、听读课文,扫清障碍,体会读法

  1、你弄清下列字词了吗?完成学案一。

  酝酿(yùnniàng)婉转(wǎnzhuǎn)应和(yìnghè)

  薄烟(báo)黄晕(yùn)抖擞(sǒu)

  2、归纳朗读技巧:

  本课在朗读方面应用舒缓、轻快的声调来朗读,重点读出对春来临的喜悦之感,同时应注意重音处理,比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偷偷”和“钻”就应该处理为重音,这样可以表达出作者对春草长出的惊喜和喜爱之情。

  3、指名几名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片断,注意运用朗读技巧。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1、思考讨论:文章围绕“春”写了哪几幅图景,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请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完成学案二。

  3、展示阅读成果,共同交流修正。

  4、师生共同归纳明确:

  (一)盼春(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2)总绘春天

  (3)春草图

  (二)绘春(2---7)(4)春花图

  (5)春风图

  (6)春雨图

  (7)迎春图

  (三)赞春(8---10)

  四、品读课文,感悟美点

  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相信你们一定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同时也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请同学们品味本文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品味,把你的想法在课本相应段落与句子旁边作上圈点批注。

  1、我认为最佳的段落。

  2、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3、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4、我认为最好的词语。

  5、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6、我认为最清晰的层次。

  教师准备:

  第2段: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勾画大自然“刚睡醒的样子”,为下文具体的春景描绘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阳最能向人显示春天气息,作者选用“朗润”、“涨”和“红”,分别描绘山、水、太阳睡过一冬而醒来的情态,非常传神。

  第3段:春草图。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

  第4段:春花图。首先,这一段写得很有层次:树上──花下──遍地;其次,这一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从“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儿相映衬;再次,巧用拟人、排比、比喻,写春花竞相开放。总之,画面五彩缤纷,富有立体感。

  第5段:春风图。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第6段:春雨图。引出春雨后,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接下来引导读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处:细密、闪烁、绵长,亲吻着“树叶儿”、“小草儿”,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夜”,滋润着乡间的行人与农民,这一切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7段:迎春图。“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渐渐多了,实质是写屋外的人多了,因为春天来了。全段都用短句,读来富有节奏感,让人感到精神抖擞,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五.学习习作

  刚才我们的同学在语言的花园里尽情地耕耘着,品味着,品出了很多精美的词语,感受到了作者笔下优美的春天。那么,我想问问,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描绘得这么美,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讨论,回答。)

  老师准备:

  1、作者热爱春天,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

  2、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春天描写得形象生动。

  3、作者对春天的景物观察得特别细致,动用了多种感官,抓住了景物最主要的特点。

  六.作业:相信你也能写!

  (如若课堂时间不够,可随机调整为课外作业。)

  仿照《春》的写法,在“夏”、“秋”、“冬”三个季节中任选一个季节进行某一类景物的片断描写,注意可以用到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

  七、课外作业:

  1、完成好片断仿写训练,并在课余时间交流。

  2、背诵本文,进行语言积累。

  3、课外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感受其语言魅力。

《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杜甫的介绍导入对本诗的学习。

  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疏通文意

  四、品读

  1、望春,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

  国破、草木深。国都被占,城池破败,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用茂盛的草木反衬国都的荒凉景象。

  2、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

  烽火。

  3、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夸张)。离别。

  4、面对这样的景象和遭遇,诗中有哪些词点明了作者的感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该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这是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五、总结:本诗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亲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⑵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⑶“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⑷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

  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

  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春》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感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领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2.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一、读春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描写了春天的代表性事物:山、水、日、草、花、风、雨;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品春

  1.寻美句:

  《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花的绚丽多彩,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2.赏妙笔:

  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形式:我认为第_____段的_____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____(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

  示例:

  我推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叠用“盼望”足见急切,借“东风报讯”满怀喜悦。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语调。

  我推荐:山朗润起不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动词排比用,写春在山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三个动词要重读。

  我推荐:第三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

  我推荐:描写春花的那一段。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特别喜欢“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亮,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姿态。要读得稍快,让人产生遐想。

  我推荐:描写春风的那段。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

  我推荐:描写春雨的段。这一段写出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写出了雨的多、细、密。

  我推荐:第⑦段。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要读得有激情,读出力量来。

  我推荐:最后三句:用三个比喻,诠释出春天的特点:新、美、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之情。

  3.品好词: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⑵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⑶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学生品味,明确:

  ⑴“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⑶“卖弄”贬词褒用,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鸟儿尽情歌唱的情态,表现了鸟儿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三、悟春

  1.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2.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急切

  3.朗读“迎春图”。思考: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的?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4.朗读末尾三段。学生质疑,然后老师提问。

  (1)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2)为什么又把春天 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呢?“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3)为什么又 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呢?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力”的特性。它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四、描春

  1.通过研读《春》,你对“如何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有了哪些认识、收获?

  学生自己谈谈,不要求统一答案,能自学一点方法即可。

  2.写一写: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写完后小组交流展示,看谁写得最生动。

  结束语: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他化入了整个春天,要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更应该抓紧这明媚的春光,奋力追求。

《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有背诵;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字词问题,大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初步体味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请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希望朗读的同学在配乐中能再现作者的感情。

  二、播放《春江花月夜》乐曲,学生朗读,然后评议。

  三、回顾一下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盼春;

  第二部分:绘春;

  第三部分:颂春。

  四、赏析第一部分:盼春

  1.本段作用:点题,总领全篇,引起下文。

  2.找出关键词语,体会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盼、来、近――表达作者迫切而喜悦的心情。

  五、赏析第二部分:绘春

  1.第二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括轮廓。

  2.作者如何总写春天的?

  先总写:一切

  后分写: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3、作者描绘了春天哪些景象?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4、春草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几方面来写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正面描写:

  写长态:钻(表现生命力强)

  写质地:嫩嫩的(鲜嫩)

  软绵绵(柔软)

  写色泽:绿绿的(浅绿)

  写长势:满是的(旺盛)

  B、侧面描写:带给人们欢乐

  C、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排比

  5.春花有哪些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A、正面描写: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B、侧面描写:

  蜜蜂:闹

  蝴蝶:飞

  C、虚实结合: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6.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A、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B、播放音效,感受鸟鸣“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的意境。

  7、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几方面来的?

  A、春雨特点:多而细密、滋润万物

  B、正面描写: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紧密、闪光、细长)

  状:斜织、薄烟(轻盈、迷蒙)

  C、侧面描写:

  景:叶绿草青、灯、人、房屋(滋润万物、气氛和平安静)

  情:可别恼

  D、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E、播放春雨音效,感受春雨特点。

  8、前面描写的.是自然景观,接着作者由景到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人们在春天里是以什么精神状态来迎春的。

  颂扬了人们奋发向上、憧憬未来生活的精神风貌。(城乡、老小、舒活筋骨、抖搂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

  六、赏析第三部分:颂春

  1.三个比喻句,各表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

  像小姑娘: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像青年:力(充满生机)

  2.三句话各自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三个比喻句,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独立成段,强调了春天不同的成长过程。

  七、总结:播放电视教材《春》,进入春的意境中,回顾全文内容。

  八:作业:背诵全文。

《春》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2.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3.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2)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例句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教师提示: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请仿照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

  比如:蝴蝶满天飞: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野花散在草丛里”的“散”,是否可以改成“开”呢?说出你的理由。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解释为“炫耀”,含贬义。在本句中还可以这样理解吗?为什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句中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如果将“不错的”句改为平实说法“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表达效果你认为会有什么区别?

  四、感知课文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提问:由阅读提示得知,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的散文,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

  明确:课文的2~7语段。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板书加粗词)

  2.提问: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

  明确: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板书加粗词)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

  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机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颂春,着墨于意。(板书加粗词)

  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 )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

  (2)欣欣然张开了眼( )

  A.然而B.的样子C.这样D.对

  (3)一年之计在于春( )

  A.计算B.主意计谋C.打算D.策略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C.和谐D.和悦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集体背诵1~5段;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二、诵读赏析“春花图”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烂漫春花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2)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4)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5)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明确: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2)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

  (3)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很有层次;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3.模仿本段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断,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三、诵读赏析“春风图”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四、合作解读“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图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习小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图的写景特点。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现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教师予以点评。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问: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问:江南春雨的妙处何在?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全段用短句。问: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五、课堂练习

  1.选词填空。

  (1)风轻________的,草软________的。(绵绵 悄悄)

  (2)坐着,躺着,________两个滚,________几脚球,________几趟跑,________几回迷藏。(捉 赛 打 踢)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着,大小的蝴蝶________来________去。(飞 闹)

  (4)……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____的曲子……(宛转 清脆)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着蓑,________着笠。(戴 披)

  六、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七、课堂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断。

  课后反思:优美散文一定要重视朗读,要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时间有限,但不能不读,用一节课来朗读都可以,关键要指导,方式可多样,要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了还想读!品的时候,抓住精彩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让学生懂得比喻和拟人在写景中的好处。不要讲得太多,要让学生体悟!不要让你的欣赏代替学生个性化体悟,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写人的活动?还是写草的情态?很多学生认为是写草的情态,我觉得也很对哦!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10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读懂课文,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走近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初步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初步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熟悉《红楼梦》相关资料(文字、图片、影视)。

  2.参照文前的“阅读提示”预习课文,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做好阅读批注。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

  出示风筝图片引出课文插图:

  今天,让我们走进《红楼梦》,到大观园里,和宝玉、黛玉等人一起去放风筝吧!(板书课题)

  二、交流课前准备

  1.了解名著《红楼梦》,出示书评: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周汝昌

  《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的欧洲,《红楼梦》是一部大书。

  ——《大英百科》

  2.交流《红楼梦》主要内容: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人生百味,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史诗性著作。

  3.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家庭,因家族衰败饱尝人世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生字词语,交流读音和意思。

  我会读:恰似籆子高墩窗屉子

  忌讳晦气敞地豁喇喇

  嫣红宝钗晴雯袭人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交流个别字音、义,点击多音字“喇”。

  小结理解词语方法:联系上下文猜想词语的意思,如籆子、窗屉子。

  小结阅读古典名著方法:猜读、跳读、搜集资料、结合影视剧。

  2.围绕文前的“阅读提示”交流课前课文预习。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听到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的声响。

  经过:大家放风筝的情景。

  结果:风筝随风而去。

  小结课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黛玉、宝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板书:放风筝)

  四、感受有趣、走近宝玉

  (一)对照课题,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趣”事,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1.梳理趣事:

  放风筝前的准备、风筝各式各样

  三拿宝玉的风筝、宝玉的风筝没放成

  风筝飞满天、风筝断线后随风而去

  2.整合、朗读并想象画面:关注句中的“笑道”、“了、来、儿、罢”感受热闹非凡、场面宏大。

  3.播放短视频:大观园里放风筝

  (二)默读课文,说说宝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聚焦描写宝玉的句子并朗读: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嫣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

  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日赖大娘送的那个大鱼取来。”

  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

  宝玉道:“再把大螃蟹拿来罢。”

  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边叫:“放起来!”

  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众人都笑他,他便恨的摔在地下,指着风筝说道:“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

  2.逐一读句子逐一想象情景,假若你也在场。完成填空:

  我想对宝玉说:“你真是一个的人!”

  3.课堂交流小结:

  从宝玉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读出了纯真、率直、平等、随和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学法:

  1.阅读古典名著,如何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联系旧知课堂小结:我们认识、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要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外貌描写。

  五、阅读链接、传承民俗

  1.出示林庚的散文《风筝》片段,速读思考: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些内容?

  汇报交流:小时候放风筝的经历

  看风筝的感受

  旧时北平放风筝的盛况

  2.比较阅读,想一想:《风筝》和《红楼春趣》两篇文章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春》教学设计10

  【课前预习】

  1.学生在课外认真正确地朗读诗词。

  2.有条件的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生活和创作的资料。

  3.体会每首诗词的情感。

  【相关课程标准】

  1.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诗歌,直至背诵;

  2.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在比较中体会作者所蕴含的不同情感。

  【评价任务】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读成诵。

  2.通过重点词语和语句分析作品的情感。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不同体裁、不同诗词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春景

  导语:同学们,在这个斑斓春色单元的语文课堂里,我们一同徜徉在春的世界中感受它无穷的魅力。春的美是多样的,北国的春天与江南的春天风格迥异,那么在诗人的作品中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带给我们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心灵体验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诗词八首》,共同来感受一下。首先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江南春绝句》和《玉楼春》两首诗词。

  活动二:诗词赏析探寻春景

  一、读“江南春”绝句,领悟诗的多方位审美

  (一)赏“江南春”千里美景

  1.朗读诗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的是哪里的春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描绘的是江南的春景。从题目及描写的`景色中可以看出。诗中描绘了莺歌燕语、绿柳桃红、水村山郭、酒旗飘展,描绘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二)品“江南春”千古佳句

  3.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明朝学者杨慎认为应该为“十里莺啼绿荫红”,后又有人认为改为“一里”更为恰当,你认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

  “千里”改作“十里”,似乎更切合实际,但诗境全失。其实十里也听不到,一里也怕看不明。因为“千里”,正极言江南地广,是就整个江南春色说的,而不是实指某处景色。诗人描写的景物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写,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如果不用“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

  (三)探“江南春”千古幽思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边读边在脑海浮现出诗中描绘的画面。思考一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回答:最后两句在写景中又蕴含着诗人对历史和生活的无限感叹:江山依旧,南朝却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统治者迷信的神佛并没能保佑他们。这里是写景,更是对现实的讽喻,这是借古讽今的手法。

  总结过渡:春天的美景引发的并不都是美好的体验,我们也不由在杜牧这一感叹中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那么,宋代词人宋祁面对美好的春景又引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呢?

  二、读“玉楼春”佳词,探析词的通感化手法

  (一)赏“玉楼春”东城美景

  1.学生初读诗歌,注意停顿和把握节奏。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其他学生纠正。

  注意读准加点字的读音:縠()棹()

  作者宋祁,字子京,宋代史学家、文学家。

  2.学生齐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色?请用笔标出来。

  明确:縠皱波纹、绿杨烟外、红杏闹枝头带来的盎然生机。

  (二)扣“玉楼春”惜春情思

  3.学生自读诗歌,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表现城市游乐生活。下片抒情,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问题预设1:学生经过品读和思考,基本能说出:上片描写景色,下片抒发感情。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追问: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若第一个问题仍回答不到位,教师可提示:这里描写的景色与之前的诗词中的景色有何不同?

  问题预设2:作者笔下的游乐生活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对这种概括性的问题可能感到为难,可提示:词人对这种生活的感受是什么?喜爱还是厌恶?从哪里看出?

  明确:作者笔下的这种生活是美好的。晓寒还在,绿杨已笼烟。在上片中极力渲染了春景的美好,正是为了下片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问题预设3:怎样看待词人在下片所抒发的“及时行乐”的情感态度?

  此题可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明确:

  春景的如诗如画让人心醉,但美好的春天终会逝去。作者由此想到了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然而珍惜春天、珍惜青春?却有不同的回答。作者由此认为要珍惜春光,及时行乐。不过,作者提醒珍惜大好时光,还是有意义的。同学们该怎样“惜时”呢?相信大家会做出正确的回答。

  (三)探“通感化”描写手法

  4.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诗歌,讨论探究:“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用得最妙的是“闹”,而清代的李渔认为“闹”字不好,可用“吵”“斗”字代替,请你谈谈“闹”的妙处。

  学生讨论明确:

  “闹”有争吵、热闹之意。“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也把生机勃勃地大好春光都点染了出来。“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写出了一派春意盎然蓬蓬勃勃的生机。因此王国维认为“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小结:春天从来是美的,然而这种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感悟。诗人表现美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客观地描述也可以融入诗人的情感。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活动三:比较阅读领悟春景

  三、比探杜诗、宋词“春诗”之异同

  过渡:方法交流寻捷径。

  怎样做比较阅读?你有哪些好的方法?

  师生交流。

  指导语:两首诗词虽然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因为作者生活年代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因而风格也迥然不同,你能结合具体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齐读这两首诗词,来品味两首诗词的异同之处。

  学生讨论探究后,明确:

  (一)“春诗”之异

  1.《江南春》:全诗四句,写景开阔,处处柳绿桃红,莺歌燕舞,有山有水。在这怡红快绿之中,水秀山明之处,还有前朝留下来的壮丽的佛寺,若隐若现在朦胧烟雨之中,更增添了无限风光。这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景物,既有当时的特色,又不拘泥于一地,而是形象地概括了整个江南地区。

  《玉楼春》着笔细节:词的上片写景,开头首句总写春光明媚;二句转为实写“縠皱波纹”,拟人化的手法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四句从远处绿杨烟外,近处红杏闹春,特别“闹”字将大好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

  2.《江南春》情感奔放:本诗立意高远,文字明白如画,诗中景物都和“江南春”这个特定情境相适应,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的美丽景色。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自然就奔放自然。

  《玉楼春》:本词章法井然,立意小巧,情感细腻。言情缠绵但不轻薄,措辞华美但不浮艳,将珍惜时光、留连春光的情怀书写得淋漓尽致。

  (二)“春诗”之同

  1.景物:杜牧大手笔展开大图景,表现了江南春天的明丽之美、朦胧之美;宋祁的词也描写春天的明丽美景,其中“闹”字历来倍受称赞,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意勃发,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

  2.笔法:两首诗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景物,作者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细致的观察景物,逼真有立体感;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红绿相衬,色彩十分鲜明。

  四、开展“春诗”朗诵会

  指导语: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描写的春景、写景的手法及作者的情感,那么应该如何朗诵这两首诗呢?

  (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略加点拔)

  1.学生练习:在把握诗情的基础上完成以下活动。

  ⑴配乐范读。

  ⑵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师加以指导。

  ⑶生配乐诵读。

  2.熟读成诵,背诵这两首诗词。

  板书设计

  莺啼绿红

  晴景

  村郭酒旗赞美

  南朝数寺感叹

  雨景

  楼台烟雨

  春光无限好(写景)

  赞美春天

  珍惜青春

  (感叹)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亮点:

  1.本教案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相同的美景,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2.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对诗句的语言加以揣摩,明确词语的妙处。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悟到诗人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而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旨在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不足:课堂上要留有足够时间让孩子们读书,品味、成诵。

《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体会拟人、比喻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揣摩精彩的词、句、段在表情达意傻瓜的作用。

  2.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的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创作了许多吟咏四季的佳作,今天我们就随着朱自清的笔触一起去领略春的迷人风采。

  二、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三、检查旧课,自然引出新课:

  上堂课,我们训练了朗读课文,梳理了文章结构,谁能说说全文分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板书:盼春——绘春——赞春)本文于开头写盼春,就让读者内心掀起思春的波澜,为下文描绘春景奠定了欢乐基调,从第二段开始,作者抓住春天的特征,粗略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

  四、探究新课:

  这堂课我们就重点赏析绘春部分地五幅春景图,请同学们速读三至七段,按顺序说明每段描写的对象(板书:草花风雨人)问:这五幅春景图中,你觉得那副写得最好,为什么?(一)每幅图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今天我们就以春雨图为样本共同赏析(出示课件,放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眼看画面,耳听录音,用心体会春雨图的优美意境。

  思考:

  1、这段写了几层意思(板书:特点、景物)

  2、春雨绵绵夏雨急,文中哪几句话突出了春雨的特点?分别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点?(板书:细密、闪亮、绵长)

  3、雨中景都写了什么,(板书:树草灯人屋)

  4、描写雨中景时采用什么顺序?(由物及人,由静到动,由近及远)

  5、本段描写春雨及雨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喜雨之情)

  6、哪些语句传达了这种感情,试举例说明。(可别恼)

  7、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一)小结:这一段作者抓住了春雨特征及春雨中特有的景象,把那一派细雨绵绵的春光,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描绘的出神入化,表达了作者的喜雨之情。刚才老师已做了赏析示范,接下来同学们要合作探究,品味赏析另几幅春景图。

  (二)现在请同学们一面欣赏春草图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春草图)一面用原文语句给它配上画外音(齐背春草图)今天我教给大家一种学习方法,叫发现法,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春草图,那么什么是发现法呢?围绕下边问题,谈出认识、体会的都是“发现”(课件出示)

  (1)、发现哪个词用的妙,说说它的妙处。(偷偷,钻,嫩,绿,满是)

  (2)、发现哪个句子写得好,说出它好在哪里。

  (3)、发现这段用词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叠词的运用)

  (4)、有什么疑问说出来和大家商讨。现在速读春草图,你有什么发现,就举手和大家交流。(鼓励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人人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发现说明你不仅勤于思考而且善于思考)当学生谈到叠词特点时,问:那么这些叠词能不能去掉一个字呢?我们来试试看。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改后文字)大家再看原文比较一下,改后的文字和原文哪个富有感情?(改后的文字只是平淡地写写,而原文在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原文中那种写法叫什么(借景抒情)质疑:老师有个疑问,所能帮老师解决,写春草为什么要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侧面写春草的柔嫩可爱,突出春草勃发带给人们的快乐)小结:这段描绘春草的特点,观察细致,描写具体形象,使人有亲眼目睹,身历其境之感,而且较多地使用叠词,对小草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接下来作者着力描写春花竞放的场景,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在荧光屏上放映百花争奇斗艳的画面。

  (1)首先勾勒主要景物的形态,作者首先把镜头对准了树,你的电视画面上出现了什么景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桃树、杏树、梨树,镜头下移:蜜蜂、蝴蝶、草丛、野花)

  (2)现在把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看谁头脑中的画面色彩更艳丽。你看到了什么?(红像火的桃花,粉如霞的'杏花,白似雪的梨花,黄褐相间的蜜蜂,色彩斑斓的蝴蝶,茵茵绿草地,野花五彩缤纷)

  (3)好,我们的电视画面已经五彩缤纷了,现在我们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花下成群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蝴蝶轻盈起舞,草地上的野花迎风摇曳着,俏皮的眨着眼睛。)刚才我们通过想象已初步领会春花图的意境,现在再交给大家一种学校方法:合作探究法(课件出示)一会我们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春花图的妙处,在书上做好笔记,然后交流,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合作探究。(课件出示)

  1、抓住春花什么特点?

  2、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3、描绘景物时哪些词用得精确?

  4、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运用了什么修辞?全班交流:

  (1)花多、色艳、味甜

  (2)高—低色-味虚-实

  (3)闹、赶趟儿、像眼睛、像星星

  (4)拟人、排比、比喻刚才我们学习春草图的时候了解了一种侧面烘托的写法(写儿童在草地上嬉戏,是为了侧面烘托草的柔嫩可爱)本段有类似的写法吗?(写蜂闹蝶飞,是侧面烘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

  小结:作者描绘春花图,动静、高低、色味虚实结合,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立体感很强的春花图,使人仿佛置身于春花烂漫的美景之中。

  五.作业:

  1、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

  2、从五幅春景图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三个专题分类收集诗句。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为它配画。推出五幅特写镜头,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

《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阅读《春姐姐》认识“去、绿、鱼、曲”四个字。

  2、学习韵母ü,掌握其字形、读音,会读带四声的u。

  3、继续练习四声的读法。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和ü的四声

  教学难点:ü的四声读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谁能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

  二、学儿歌认生字

  1、 师: 同学们描绘的春天可真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春姐姐》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爱学习已经认识好多字了,看看这首儿歌中哪些字是你认识的,试着读读。

  学生试读 指名读 师领读 齐读 指名读

  2、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有五个生字宝宝很想和你们交朋友,它们是谁呢?让我们掌握欢迎它们。(课件出示生字)

  试读、指名读 齐读,打乱顺序读 开火车读

  3、试用生字说一个词或一个句子。

  三、中间休息、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在同学们表现这么好,老师要奖励你们休息一会儿,来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你可以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也可以跟着拍手,还可以到台上来跳舞。

  放音乐,学生自由休息。

  四、学习韵母u

  这首歌真好听,听完了歌,刚才认识的生字还记得吗?

  齐读生字,慢读体会发音时的嘴形

  师讲解:这四个字发音时嘴形是一样,这和它们的拼音都有很大的关系,仔细观察这四个字的拼音,你有什么发现?q后面也是ü,但ü碰到j、q、x,上面的两点就要被去掉了,但它的发音还是ü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韵母ü

  师示范读ü

  讲解双唇成扁圆形,舌尖向前抵下齿背

  齐读 指名读

  师:四个小声调也赶来了,这样u就能唱出好听的歌,来试一试。

  试读 齐读 指名读 随机读 开火车读

  使学生充分掌握ü的四种声调的读法。

  五、通过游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学们读得真好

  谁如果能摘下神奇智慧果就会变得聪明无比,想不想来试试?注意你只有大声喊出智慧果的名字,才能把它摘下来,我们一起帮他喊吧!

  指名玩游戏

  (出示智慧树,指学生到前面先读后摘,其他同学跟着读)。

《春》教学设计13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古诗学习方法。教材分析:

  杜牧的《江南春》不仅仅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风景画,而且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表达出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花红柳绿的世界。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作者通过莺歌燕舞、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招风等一系列意象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春景图:

  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一句一景,各具特色。这里有声音有色彩,有空间上的拓展,有时间上的追溯。在短短的28个字中,诗人以极具概括性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读中感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课前预习:了解杜牧及古诗相关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播放春天风景图片,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2、

  3、请学生说。(2—3名学生)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我们也来读读吧。出示: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姹紫嫣红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莺歌燕舞

  4、生齐读。

  3、引出诗题: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天是一首歌,春天是一幅画,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杜牧的脚步,一步一景,去感受他笔下别样的江南美景。

  4、板书课题:江南春(生书空),学生齐读,从这个题目中知道什么?

  5、解题:生:这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过渡: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出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难读的字可以对照生字表,注上拼音)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师过渡:谁来给大家读读,看看能不能做到读准字音。

  3、检查学习效果:出示整首诗

  (1)指名分行朗读,相机正音。直到读正确为止。齐读。

  (2)课件演示出示“旗”,生说说注意的地方,演示笔顺,师范写,生描红。师:生字我们会写了,字音我们也读准确了。配上音乐再读读,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读,进行比较,评价,读得不好的再读。在读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语调轻重、延长、停顿)

  2(4)老师引读,师生配合读。??齐读。

  师过渡:这首诗如果要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必须了解诗歌的意思。平时,在读懂诗歌意思方面,你有什么高招吗?(生:词义,句义,查背景??)

  三、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1、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棒。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或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再读要求:借助工具书,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打“?”。(动笔写一写、记一记)  3、生小组内讨论,师巡视指导。

  4、(反馈)学生交流。

  抓住:“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等词,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

  师过渡: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其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图文结合,诗意也就了然于胸。

  (一)学习第一行

  1)、指名回答:

  抓住“莺啼”“绿映红”,理解“千里”所描绘的范围之广。

  2)、师出示画面,引读第一句:在广阔的江南水乡,处处是莺歌燕舞,处处是桃红柳绿,处处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无处不洋溢着浓浓的春的气息,看到此景,你会不禁吟诵道:(——千里莺啼绿映红),你会吟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指2—3名学生),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千里莺啼绿映红)。3)、师引读:作者杜牧和我们一样,也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了,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不禁吟诵起来:(——千里莺啼绿映红)。

  过渡:千里江南,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这番绿意盎然的春景,还有人们临水而居的那一番惬意!从哪一行诗里读懂的?

  2、学习第二行

  1)、你读懂了什么?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2)指名说。抓住:“水村山郭”、“酒旗风”、

  34)、课件出示图片,师引读:置身于这依山临水、酒旗迎风招展的江南小镇,你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你也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我们想起了这句诗((——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此清幽雅致的小镇,诗人更是诗兴大发,吟道:(——水村山郭酒旗风)

  5)、过渡:江南的春日别有一番风味儿,极目远眺,我们看到的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6)、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所描写的内容吗?同座位交流。

  指名说。

  (二)后两行

  1、师:提问,诗歌的前两行写的是什么?(板书:江南美景)

  诗歌的后两行又写了什么呢?

  2、要了解这些,我们要了解什么呢?(南朝和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先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老师再做总结)介绍背景资料:

  (1)(出示: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祈求神明保佑。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2)杜牧(803-852),唐代诗人。他的诗或忧虑朝政,或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或抒写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深沉感慨。(忧国忧民)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国家渐渐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当朝的统治者却仿效南朝,大建佛寺,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

  3、如果你是诗人杜牧,你会对当时唐朝的皇帝说什么?(生:希望建寺院保佑江山是不可能的;南朝早都灭亡了,我们唐朝还仿效他们,早晚也会灭亡;这样的做法只会加速大唐王朝的灭亡??)

  4、是呀,所以当诗人看着烟雨朦朦中南朝遗留下来的座座寺庙,内心不禁担忧起来:(南朝四百八十四,多少楼台烟雨中)

  5、诗人在担忧什么?(唐朝也会像南朝一样灭亡)

  (斗转星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淫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板书:烟雨楼台)。

  6、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中的美,也读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担忧——(板书:忧国忧民)。

  8、你们能尝试读出作者的这种赞叹之中的的点点哀愁吗?自己先试试。(指名读)

  9、当回小诗人,到前面来吟一吟怎样?

  1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四、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1、师:杜牧的笔下,盛开的是春天千里江南的美丽画卷,寄托的却是对江南春景浓浓的爱和淡淡的愁。古诗学到这里,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了作者那份独特的情感了呢?就让我们再一次带上对江南春天喜爱,与作者一同去欣赏吧。

  2、播放视频。(欣赏吟唱)

  3、在古代,很多诗不仅仅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而作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诗可以用来谱成曲,吟唱出来的。吟吟唱唱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4、我们也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唱唱吧,(生同座位练唱)。

  5、指名唱,小老师领唱。

  五、拓展链接,温故知新

  1、(游戏)出示诗意,寻找诗句。(男生、女生分别读诗意、诗句。齐读,背诵。)(巩固理解基础上,读出江南春日的美好和作者的忧伤)师:同学们已经把这美好的江南春光深深地揉进我们的记忆里了。

  2、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古诗,在课下我们也要学习古诗,这就要我们掌握古诗学习的方法,师生小结古诗学习方法: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再读古诗:明意悟情。3)、熟读成诵:吟出诗韵。

  3、学法迁移。我们可以用这节课学会的方法课下学习更多的古诗。

  六、作业:

  1、默写《江南春》。

  2、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板书设计

  江南春

  杜牧(唐)江南美景

  忧国忧民之情烟雨楼台

《春》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 、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选用鲜明、准确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有感情地描绘景物。

  重点难点

  1 、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领会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

  3 、通过各种感觉,有感情地描写景物。

  4 、文章中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一、准备阶段

  让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唱春的歌曲

  二、情境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师生同唱)

  1 、一曲《春天在哪里》即将拉开今天学习的序幕。同学们都经历了十几个春天了吧!能不能简单地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2 、感受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有着怎样的感受呢?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去享受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春天!(师板书课题:春,齐读课题)

  3 、关于朱自清,谁能知道多少?(每人回答限制7秒)

  4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完成以下学习目标(出示字幕:学习目标)

  美读课文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三、自学指导

  1 、同学们,能不能完成这些目标?

  2 、按照以下学习指导,开始自学吧!(出示字幕:学习指导,时间3分钟)

  ①自由地朗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个的春天。

  ②这篇文章按顺序主要写了什么?(盼春、绘春、赞春)

  ③绘春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几幅图画?

  四、展示交流:春天里的风景

  1 、初读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几生说)说说这是一个的春天。

  2 、你觉得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生说师板书:盼春、绘春、赞春)

  3 、作者写得很有条理,谁来读读盼春这一部分?(一生读、齐读,读后评价)

  4 、绘春部分描写了春天的哪几幅图画?(生说师板书: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5 、你最欣赏什么图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从字、词、句、修辞手法、感官等来赏析)

  ★春草图

  1 、咱们先来看看春草图,哪个字词或句子写得不错,谈一谈你的见解。生:“偷偷地”:写出了小草的活力,小草神不知,鬼不觉地钻了出来,更现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钻”,表现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2 、 “偷偷”是贬义词,分明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嘛,怎么能用到小草身上呢?(贬义词作褒义词用了,能突出作者对小草的喜爱。)

  3 、师:不光喜爱,还流露出作者惊喜的心情来。

  4 、师:把这种喜爱之情融入到你的朗读中,就能读出味来了,试试好吗?(一生读)

  5 、师:果然读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来,来,同学们,一起把作者这种喜爱、惊喜的心情读在脸上。(生齐读:)

  6 、 “偷偷”两个字贬义词褒用了,你能不能再举一个贬义词作褒义词用的句子?(如:枫叶红了)

  7 、写完小草以后,作者又写了“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一连用了几个动词,这是写什么的?(写人)

  8 、这句其实运用了动静相生的写法,创造了一个春草勃发、儿童嬉闹的动人意境。 9 、作者这样写,突出了人们什么心情?(高兴、兴奋、愉快)

  10 、是啊,快乐的人与美丽的景合为一体,体现了一种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来,读出这种感觉来。(生齐读这一节)

  11 、 (师打开课件)、由这幅春草图,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诗句?(几生:)(野火? 、浅草才能没马蹄、草色遥看?)

  ★春花图(打出春花图来)

  1 、我喜欢“桃树、杏树?赶趟儿”这句话,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可以看出花开得很多”

  师:你能读出“多”的感受吗?(学生读)

  2 、我喜欢“赶趟似的?”因为他描写出了春天百花竞相开放。

  师:读一下这个句子,读出他的竞相开放来。(一生读)

  3 、来,咱们继续交流。

  4 、实写:色彩绚丽的桃花、杏花、梨花,虚写了桃儿、杏儿、梨儿,由春花想到了秋实,并且采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手法。

  5 、闹:“花下成百成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字用得好,既有热闹的意思,又有闹腾的意思。一个“闹”字很精彩,把这样的情景表现的很形象。

  6 、 “闹”字既写出了视觉的感受,又写出了听觉的感受。既有声音,又有形象,还表现了蜜蜂像孩子一样活泼好动。(师:一字用好,境界全出)

  7 、这个“闹”字,让人想到了一句诗“红杏枝头春意闹” 。

  8 、师:这一节里,作者为什么写了成千成百的蜜蜂和蝴蝶?(花香才会招蜂引蝶)

9 、 “散在草丛里”的“散”用得好,这个词给人的感觉是十分随意,自然,像是天然点缀,不是人工刻意装饰的。(师:也许是天女散花吧,想得真好!)

  10 、师:春是有声音的,只要你用心倾听,就会听到大自然的絮絮低语,(师打开春花的图画:看看这些图画,大家想象一下,桃花、杏花、梨花会说什么悄悄话呢?

  11 、多么匀称、和谐的春景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幅和谐的画卷中!(生齐:桃树、杏树、梨树??)

  12 、读得真好,我好像被深深地陶醉了一回。

  13 、由这幅春花图,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诗句?(几生:)

  ★春风图(打出春风图来)

  1 、这一节从触觉、味觉、听觉等方面写出了春风温暖、鸟语花香的特点。

  2 、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中的“抚摸”一词用得好,我读这句话时,感到有阵阵柔和的春风吹进我的胸怀,充满了温暖,充满了爱。(说明春风很柔和)

  3 、作者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4 、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抚摸过)

  师:有什么感觉?(生说:温暖、亲切、慈爱)

  师:“抚摸”,一词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

  师:回答真精彩!抚摸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慈爱。春风本无形,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是有情有意。请你读一读这一句,传递你被抚摸时的感受好吗?

  4 、我们一同来感受这种幸福的感觉。(生齐读:)

  5 、师:同学们想想看,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以外,我们还可以怎么说?(春风着你。如:像老师的手、像我受伤后奶奶的吹吁声、像爷爷的胡须扎着我的脸蛋儿)

  6 、师:想象力真丰富,我们一起为他们鼓掌!

  7 、还有哪个词用得好?“卖弄”一词用得好(师:换成“展示”行吗?)

  生:用“卖弄”好,因为小鸟像让大家听听它的歌喉。

  生:用“卖弄”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卖弄”虽然是贬义词,但在这里当作褒义词来用了

  生:用“卖弄”好,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鸟儿有了自己美丽的家园,通过卖弄喉咙来表现一下高兴的心情。用展示就不会呼朋引伴,因为展示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别人主动来听。而“卖弄”是炫耀的意思,自然要呼朋引伴。

  8 、说得多好啊!你想对小鸟说什么?(师打开小鸟图)

  9 、由这幅春风图,你可以联想到什么词语?你会想到什么诗句?(几生:)

  10 、多么令人愉悦的美景啊!来,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那亲切柔和、温馨惬意的春风吧!(生齐:吹面不寒杨柳风——)

  ★春雨图(打出春雨图来)

  1 、(师打开春风图)在作者的笔下,春雨最具有诗意,“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排比句用得好。

  2 、 “斜织”着,写得好,使人联想到,春姑娘是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匠。

  3 、写草儿的青哪个词用得好?(逼)说说理由。(因为小草颜色鲜艳有点刺眼。)师:小草勃勃的生命力真叫人无法抵御!

  4 、描写春雨的词怎么说来着?(生说)描写春雨的诗怎么说来着?

  5 、春天,就是具有一股永恒的魅力!因为,朦朦细雨之中——(——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有披着蓑戴着笠工作的农民??)

  ★迎春图(打出迎春图来)

  1 、师:多美的春天啊!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

  2 、师:于是,人们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 。

  五、升华主题

  1 、(师打开课件)看到这些多姿多彩的图画,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生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2 、最后这三段很明显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哪三个发展阶段?

  像娃娃—— “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初春)(生说师板书)

  像小姑娘—— “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仲春)

  像青年—— “力”(春天充满活力)(暮春)

  3 、作者认为春天像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有力的青年,你认为春天像什么?生:春天像神笔马良,勾勒出五彩缤纷的世界。生:春天像火炉,驱散了严寒,送来了温暖。生:春天像一道方程式,它的解属于奋斗者。

  生:春天像一首曲调优美的歌,唱出了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生:春天像指南针,为孜孜不倦、努力向上的人指明了方向。 ??

  4 、同学们对春天的设喻,可以和课文的三个比喻句相比美。看到这么美的春天,我们也会和作者一样由衷地发出这样的赞叹——(生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5、走进姹紫嫣红、鸟语花香的春天,谁都会发自内心的赞叹道(生齐读:“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

  六、展示交流:春天里的人

  1 、春天的风景好美哟!春天里的人呢?他们又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首先请你们诗意地表达(点击课件显示):诗意地说:草地上的人花下的人风中的人雨里的人户外的人(学生思考)

  2 、老师举个例子,例如风中的人,牧童用笛声应和着鸟鸣、轻风、流水的声音,人与自然共同为春谱曲,所以老师给了一个诗意的命名:“同一首歌” 。勇敢地尝试,相信你们会比老师说得更好。

  ★我说花下的人:花前倾诉。花样年华。沐浴花雨。花香中的遐想。

  ★我说雨里的人:雨夜春忙。播种希望。

  ★我说草地上的人:绿中的点缀。相约青草地。

  ★我说户外的人:风中的希望。随风飘荡的希望。放飞梦想。同在一片蓝天下。

  ★我说风中的人:与春天同呼吸。与春天共舞。春之歌。

  3 、同学们,这所有徜徉在春天里的人给你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能概括地说说吗(点击课件显示):

  概括地说:春天里的人是的。

  ★春天里的人是忙碌的。

  ★春天里的人是幸福的。

  ★春天里的人是朝气蓬勃的。

  ★春天里的人是充实的。

  ★春天里的人是充满希望的。

  ★春天里的人是精神抖擞的。

  ★春天里的人是满怀信心的。

  ★春天里的人是充满幻想的。

  ★春天里的人是快乐的。

  ★春天里的人是美好的。

  ★春天里的人是浪漫的。

  ★春天里的人是不知疲倦的。

  ★春天里的人是喜气洋洋的。

  ★春天里的人是飞翔的。

  4 、太精彩了,老师真不忍心打断你们!希望我们都能飞翔在大自然的春天,更希望我们能飞翔在人生的春天!其实,当我们在春天卫飞翔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会发现大自然会对我们轻声地说话,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点击课件显示):大自然与人的对话春草告诉我春花告诉我春风告诉我春雨告诉我泥土告诉我柳条告诉我提示:可以充满情感地说,也可以富有哲理地说。

  ★春雨告诉我:春天是对人类心灵的净化。春雨荡涤了人类的灵魂。你和我一样朝气蓬勃。(春草鼓励了你)只要有一股钻劲,就一定可以成功。(春草给你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因为春雨是由许多雨丝组合而成的。(水滴石穿)

  ★泥土告诉我: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生命是一棵大树,愈是同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这里洒下的汗水,孕育着秋天的收获。(洒下的是汗水,孕育的是希望。)

  ★春花告诉我:只有勇于竞争,才能使人生灿烂。(用爱成就理想,用心托举希望。)贮蓄了整个冬季的热情,才酿成了春天美丽的笑脸。

  ★春风告诉我:将你的理想放飞吧!(与梦想一起飞翔。)

  ★春草告诉我:只要根扎得深,就不怕风雨的残暴。(把信念扎入地下,才可能将生命探向蓝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只有顽强不屈的人才能在黑暗中重见光明。)

  ★春花告诉我:不努力是结不出果子的。(不在春天开花,就不能在秋天结果。)

  ★柳条告诉我:做人要谦虚。因为柳条是下垂的。(谦虚是一种美丽。)倾吐春天,会让自己更美丽;享受生命,会让人更完美。

  5、同学们,你们把春天真正地读在脸上了,读进了心里。真了不起!

  七、用一句话说春天

  你能用一句精典的话来说说春天吗?比如说:(出示字幕:春天是一位飘着芳香的少女。春天是一幅清新明朗的画。春天是从冬眠中醒来的岁月。春天期待一种绽放的心情。春天,鸟巢是树的风景。春天,彩虹是天空的发卡。花朵站在枝头欣赏春天。)

  八、结束语

  同学们,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青春年华,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春》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选的课题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课《春》。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地文学语言,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特有景象,并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它在选材和谋篇上紧紧扣住春天的特征,在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几篇课文,来加深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也是有好处的。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目标:

  A、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B、学习作者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写。

  (2)能力目标:

  A、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B、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我在这里确定以上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并重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时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的感受,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主要是采用是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宋代朱熹曾经精辟地阐述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近,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PPT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带、配乐带。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设境切入

  1、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景色。学生看多媒体展示,看到什么景物?这是什么季节?

  2、学生介绍作者,老师补充。

  1、学生看展示。

  2、学生说看到什么,是什么季节。

  3、学生介绍作者。并让学生告诉大家是怎么搜集到的,让学生学习搜集的方法。1、激发学生兴趣,加强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读中理解

  1、教师配乐背诵《春》,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默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的语气,并用铅笔画出生字新词。

  3、合作、交流,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生字词。

  4、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思考:《春》描绘了哪几幅图?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若学生对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就把问题缩小“请同学们找出描绘春天景色的句子”然后再引导用三个字归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分别展示这几幅图的课件。

  6、请同学们看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归纳并明确:盼春──绘春──赞春

  1、学生认真听背诵。

  2、学生自由读,并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3、学生纷纷说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释疑。

  4、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5、学生合作交流,最后推荐代表回答。看课件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学生快速看书并归纳回答,作好笔记。

  1、因为这篇散文要求学生背诵,老师一开始就能熟练而有感情地背诵能使学生喜欢,并也用心去完成。

  2、对生字词的理解是靠学生自主学习,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

  4、培养学生作笔记的习惯

  三、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来读,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估计学生会找出一些修辞句式,老师可见机点拨,完成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不同的语段来分析。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可否将“粉的像霞”一句放在前,因为杏花在桃花前开?

  1、学生纷纷去试着读,并选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2、学生讨论,大胆质疑。

  1、让学生去发现问题。

  2、让学生敢于质疑。

  四、说中升华

  1、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来说这课你学到些什么?

  2、请同学们用本文所用的修辞选一至二样说一句话或一段话。如以“春天像……,像……,像……”或“……像……”等句式。不用这些句式,只要能用上相应的修辞手法也行。

  3、本文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描绘《春》的佳作,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绘春的诗文呢?说出来我们共享吧!

  1、学生说。(可能学生会说出描写的作用、写作特点、修辞的运用、语言的特点等)

  2、学生先写在笔记本上再说。

  3、学生说出有关描绘春的诗文。(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

  1、由读到说,把知识内化。

  2、培养学生积累的能力。

  五、小结作业

  1、学生小结,老师补充。明确:本文作者通过对春的描绘,使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同时,我们还学会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到优美的语言。

  2、作业:①摘抄好词好句。②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③搜集有关朱自清的名篇及描绘春的诗文,抄在笔记本上。

  学生从文章内容、艺术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归纳小结,教师整合、补充,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

  1、教给学生归纳课文的方法。

  2、培养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法得当,有启发性,教学手段使用好,教学效果好。

  1、课前准备充分

  这是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参赛教学设计。此设计有对课文的把握,有教材分析,明确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按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把教学流程设计为设境切入、读中理解、读中探究、说中升华、小结作业,也是符合课文教学实际的;教学过程用表格的形式,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我觉得,教师的范背、以语言为训练重点、加强朗读、重视积累是此设计的亮点所在。值得改进的地方,一是教材的分析不到位;二是三维目标确立,需要整合和聚焦;三是教和学的思路还不够明晰,应该和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学生的阅读思维一致;四是对文章的情感和想象应更加重视。

  八、帮助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