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4 05:19:0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进入了误区,使情境创设 “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出现了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牵强的情境;出现了创设对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偏差的情境;出现了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境等等。为使情境创设更好地发挥对数学教学的服务作用, 因此选此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之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对未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能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也使老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家,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课题的提出:

  1、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距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学生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不知所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情境的新理念。

  (2)教学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3)教学情境的评价标准。

  (4)教学情境的应用及反思 。

  我校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为子课题进行研究,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提问是构成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信息反馈的最直接,最贴近师生心理的一个过程。课堂问题的设计对教与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各科教学中都会有不同形式的,不同类别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质疑,引发思考,完成每步教学目标。课堂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要苦心研究,精心设计,尽力做好,努力提高,这样,我们所提的问题才具有真实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教育设计理论。

  新理念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的研究,将决定情境教学活动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顺序、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艺、教学评价、教学气氛情境和师生的态度等,它们在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并随着学习目标任务和学习者的变化而动态变化。课题研究将揭示优质课堂与教学技艺等教学活动过程中诸因素与学生学习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因此,研究必然丰富教师对新理念下情境教学设计的理性认识。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既丰富了情境教学、教学设计和有效教学理论,又对新课程中相关理念的落实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课堂学习理论和原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需要教师巧妙的创设情境,学生才能从被动转向主动,才能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四)教学设计理论。

  “情境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出符合本知识点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系统特征及其内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时间得到高效利用。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最好的”。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①教学任务的具体化;②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③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④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⑤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⑥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分类;

  2、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使用和创设及方法和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目的和类型。

  (1)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的课堂教学目标。

  (2)根据以上课堂教学目标罗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情境。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初步按课堂教学目标划分出以下小学教学情境: ①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 ②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③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悬念情境等。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去寻找更多的教学情境,我们寻找的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

  2、不同类型的数学教学情境,其有效的标准。

  关于有效的标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数学教学情境来讲,它可能具有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说明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如问题情境,可能必须包含一个问题,问题必须要清晰、明确,问题必须被学生接受、解决。其它教学情境也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

  3、达成数学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进行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通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引导教师分析现有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优点及弊病,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思路。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集体(教研组、)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

  2.以案例(个案)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二) 研究方法。

  1、针对教学情境的分类的方法设计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师课堂教学经验,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开设研究课深入分析情境教学的分类,并根据研究内容,选择有效的科研方法,如:实验法、案例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通过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次研究探索,逐步完善教学情境应用的新模式。

  在总结完善教学情境的几种分类后,由课题参与老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及时沟通交流,丰富完善。

  2、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方法设计。

  针对教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每一种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通过听评课等活动,教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搭建“发现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整改方案——课堂实践——课后交流——研讨总结提升”的平台,从而提出整改意见与建议,为教师的再应用扫平道路,继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情境教学的效益。

  (三) 技术路线。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集体(教研组、)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

  2.以案例(个案)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四)研究过程

  开题准备阶段: 20xx年 9月—— 20xx年 12月 (负责人:相洪军)

  1、组建课题组,召开骨干教师会议,商讨研究课题,健全实验研究制度,进行课题组成员教科研方面的方法培训,加强课题相关理论的研究学习。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聘请专家顾问进行初步论证,修订课题方案,填写、上报课题申请审定书。

  3、完善实验条件,调查、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筹措实验经费与软硬设备,做好课题研究的物质准备工作。

  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 1月—— 20xx年 1月(负责人:张洪荣)

  1、优质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实验、讨论、修改、确定。

  2、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情境”的研究的意见。

  3、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4、完成“优质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

  结题总结阶段: 20xx 年2 月——20xx 年 4月 (负责人:相洪军)

  1、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分析数据,进行成果汇编。

  2、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预审。

  3、完成结题申请、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4、课题成果鉴定。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①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都承担着第一线教学任务,均具备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教育理论已写出关于情景教学的的论文。

  ②课题组在近几年来,已经完成多项区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

  ③各学科都有一些公开课,并在各级各类讲课评比中取得好成绩。

  (2) 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学习》

  2、《李吉林文集》

  3、《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李吉林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5、《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6、《情境中应注意的几点》梁松林

  7、《情境式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促进作用》 莫宝庆

  8、《美国学校教学情境的策略与实践》李钰

  9、《发生认识论》皮亚杰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姓名

  职务

  任教学科

  学历

  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相洪军

  校长

  数学

  大专

  论文国家级发表

  主持多个课题

  张洪荣

  教导主任

  数学

  本科

  区优质课

  论文国家级

  厉栋

  总务主任

  数学

  本科

  区优质课

  论文国家级

  李春梅

  教研组长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中央教科所优质课

  卜凡红

  教研组长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区优质课

  陈祥玺

  教师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我校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考核。

  (2)、求实的教科研队伍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有较为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敢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课题组人员担任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有效的教科研机制

  我校是常熟市首批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五、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一)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建立健全课题组织机构。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以确保课题的组织管理、经费保证、档案管理、成果展示、教师培训、学习等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分工负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课题组员的职责,参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诸行动,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载体,精心设计、关注非物质化手段的运用,关注细节对学生的影响。

  (二)规范管理,确保课题顺利进行研究

  坚持课题组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课题研究会,组织参研教师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建立课堂教学为主载体的研究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辅导、检测六关。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重要课题资料、学习资料及时整理好,在学期结束及时收集与归档。

  (三)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我们要坚持把课题组成员培训提高放在首位,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着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等方面。同时,注意抓好校本培训,规范和加强学校业务学习活动,要求学校课题小组每周组织一次不少于2小时的学习活动。在培训形式上,我们把学习、讲座、讨论、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等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使课题研究人员较快时间内掌握相关科研方法和理论知识,尽快入轨上道,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四)理论结合实践,在课堂中实施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体的内在发展的重要意义。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就是要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激活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态,使认知活动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做好创境激趣工作。在长期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校课题组成员努力实践情境教学理论,并在交流经验成果时,抓住每一研究成果,总结升华,力争将实践检验的理论推广于全校教师中。

  1、运用直观手段,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3、创设语言故事情境,引发求知欲。

  4、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5、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六、预期研究成果

  依据新课标,如果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中期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最终成果: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2. 教学反思案例

  3. 优秀教学设计论文

  4.小学学科优质课堂教学模式

  5.小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6.课题研究过程光盘

  7.结题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预期完成时间为:20xx年4月

  七、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学习》

  2、《李吉林文集》

  3、《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李吉林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5、《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6、《情境中应注意的几点》梁松林

  7、《情境式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促进作用》 莫宝庆

  8、《美国学校教学情境的策略与实践》李钰

  9、《发生认识论》皮亚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xx克。( )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课题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

  本课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说明可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并渗透函数思想;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然后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这样编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既简洁明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渗透的是函数思想。从有趣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接触,但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同时,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学生尤其会对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或结果感到不适应、并难以理解。基于上述学情分析,并依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思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规律并用适当方式表示规律,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引导使学生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 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批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批准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新课,看老师板书:角,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

  师:能指一指吗?大家也来指指。

  (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

  生:书角。(指的方法同上)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的特征。

  (1)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贴剪刀、闹钟图样),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

  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边说边示范)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还有这样的角吗?

  师:谁来指钟面上的角?

  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指的动作非常规范)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非常规范。

  师画出钟面上的角。

  师:认识老师刚才画角的工具吗?(三角尺)对,谁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学举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动作也很规范)

  师:现在老师选择其中一个角画出来。(画一个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征。

  师:比一比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能来指一指吗?(生指)

  师:同意吗?(同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师描),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

  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生边指边说(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多样练习,强化角的认识。

  师:现在来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生自己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师:这道题目做得不错,再来一道(课件出示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能自己读懂题 意吗?想好后,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表示出来,藏到身后,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来。

  2.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能把你的角变得大一点吗?再变大一点,再大一点。(生操作)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说得真好,(师演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能把角变得小一点吗?再小一点。(生操作)这次又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6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变小了。

  生:没有变。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认为角变小的先来说说理由。

  生:角的边短了,角就没有刚才大了。

  师:认为角的大小没有变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没有变。(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刚才它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角的两条边仅仅是变短了,但是角叉开的大小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不变。

  师:现在大家回想我们刚才的操作过程,(演示角变大变小的过程)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现在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吗?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小吗?

  生:我知道了,现在角的两条边没有再叉开,也没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对,说得真好。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越多,也没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演示)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演示:只剪短一条边)再剪,角的大小这次变了吗?(没有)角的边都这么短了,还没变啊?

  生: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更多,也没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很好,能听出来同学们对于角的变大、变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们!

  (3)继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

  师:(指三角板上的直角)还记得这个角吗?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

  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互相指一指。(生活动,师巡视)

  三、总结收获(略)

  四、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师:现在试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生:4个。

  生:5个。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T:孩子们,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平时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喜欢)

  T:谁能说说你在课余时间都喜欢看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呀?

  S:故事书、科技书等。

  T:看来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现在学校决定为你们购买一些课外书,快说说你们想要什么类型的书?

  S:童话类、体育类……

  T:你们说了这么多,我都记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呀?

  S:您可以记下来呀!

  T:这个办法不错,下面我们把刚才那些同学说的一起记录下来。

  二、全班交流,感受新知

  1、让学生感受收集数据的过程

  T: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小卷子,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同学们的答案。(全班动手记录20名左右学生的'情况)

  T:讲明记录方法。

  T:刚才我们记录了一些同学想要的书籍,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记录的结果如何,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记录的结果。(或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方法)

  S:到展台上汇报自己的记录过程。(5人左右)

  (如果没有画“正”字的方法,就向学生展示老师的方法)

  T:刚才我们展示了几位同学和老师的记录过程,下面我们看看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S:都是每个人记录一次,不同的地方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图形记录。

  T:大家说的真好,那么这些方法哪个更方便呢?

  S:画“正”的方法,因为那种方法比较好数结果。

  2、学习制作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T:我们已经收集了同学们的数据,下面我们把这个结果制成统计图来方便我们观察。请大家把小卷子翻过来,看着大屏幕的统计结果来制作统计图。(每一个小格代表一个人,提要求)

  T:刚才我们经历了收集数据和根据结果制作统计图的过程,看着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S:我发现有?人喜欢?书,我发现……

  T: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谁能看着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呀!

  S:提问,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刚才我们经历了统计的整个过程,并且体会到了统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P111,读题,明确要求。

  2、看来统计还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最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统计组员最爱吃的一种蔬菜。提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本书,深有感触。这本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书中不仅谈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详细过程、反思等,而且还谈了数学教学的“情景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来龙去脉。原本以为教学设计仅仅是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的一项功课,没想到这项功课却包含着许多的艺术。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的喜爱程度。试想一下,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仅仅是围绕让学生知晓一个个的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而另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效果必定和前者大不相同。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智力的发展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探索,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

  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既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也可能有意、无意地拒绝教学的影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

  一、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变,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运用恰当的方法,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度过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教学或数学家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自学态度等。比如:可以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儿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ZK168

  三、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然后,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早上喜欢和牛奶吗?和牛奶有益身体健康。

  我女儿在家也喜欢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约是小杯牛奶的2倍。

  出示1大杯和2小杯,问1大杯可以够我和几次?2小杯可以够我女儿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喝,可以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女儿喝,可以喝几次?

  指名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刚才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替换的策略。

  揭示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决吗?为什么?(使学生联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较容易解决;或者告诉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的关系。)

  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说说所增加的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明怎样替换,替换之后是什么杯子,总量是多少?

  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怎样替换之后的果汁总量是不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要把1大杯替换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换成1大杯?(感受替换的依据)

  4、学生列式解决。

  指名汇报,注重结合替换的`思路,理解算式。

  师: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进行解决,是否正确呢?

  学生提出检验的方法,并阅读书上的介绍,然后进行检验。

  5、小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6、体现价值。

  教师介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还可以请学生说说不用替换的策略,还可以怎样解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价值。

  三、完成练习的第1题。

  1、在题中用图表示替换的过程,然后解决问题,并检验。

  2、汇报交流,将学生的作品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注意体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有可能出现线段图)

  3、结合图说出算式。

  4、这个题目还有不同的替换吗?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四、指导练一练

  1、读题,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

  2、练一练与例题相比有难度,因此让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可以用优秀生的思路来提示其他学生。

  3、重视图的作用,以图来帮助理解。

  五、思考

  1、本课应该以策略的价值体现为主,还是应该以替换的依据为主?感觉难以合理安排。

  2、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在替换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表达。如:用什么替换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换成什么。在数学中语言应该是规范、到位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理清思路。

  1、回顾复习。

  教师谈话:用一句话介绍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关于圆柱的知识。

  预设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的特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各种情况。

  2、理清思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3、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练习三第10题。

  根据表中的已知分别计算每个圆柱的未知量。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1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注意分清3个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

  3、练习三第12题。

  引导思考: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个问题要弄清楚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4、练习三第13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齐练。评讲时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练习三第14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引导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间有多大,分别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一半。

  6、练习三第15题。

  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变?(体积)

  7、练习三第16题。

  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开阔思维。

  1、第19页思考题。

  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让学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那一部分钢材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第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用课件出示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图片)

  学生汇报:不买,因为两边不一样,不对称??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生:比划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的了。师板书:两边一样

  师:这两幅中买一个可以吗?看来眼镜我得选一个对称的才行。感谢同学们,真会出主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对称”的数学知识。板书:对称

  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课件出示图片:外国国旗、脸谱、飞机??)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喜欢外出放风筝,看这两只风筝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左右一样,都有翅膀。追问:左右两边的翅膀长得怎样?

  师:再看下面几张图,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称的,两边都一样。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教师里有吗?

  生:举例??

  师: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图形。我这里请来了几个图形,认一认,(衣服、树、葫芦、箭头、医院十字形符号。)

  师:请问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动手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可以动手折一折。

  师:衣服这个图形,谁来证明?(请生操作)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对折。)

  怎样对折的?(生:左右对折)

  然后你看到了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重合了,一样,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还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师:我用这四个字表示你们对折后看到的。板书: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对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师:下面再请4个同学用对折法,折一折这4个图形。依次说一说??。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对称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像这些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数学上叫:“轴对称图形”。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吗?(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紫金花形图片它是对称的吗?用对折法试一试。(生:示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对称的)

  三、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直直的折痕,这条折痕刚好

  把这个图形怎样了!(生:分成两边一样了)

  师:可以把它分成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着的两边一样了。我们也给这条折痕取一个数学名字:“对称轴”

  师:衣服的对称轴,我们用虚线把它画出来,画的时候,要超出图形的两端,这样就更容易看到折痕所在的'位置了。师依次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指出紫金花图没有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四、练习巩固

  1、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指一指

  2、找出轴对称图形,对的打“√”,错的打“×”。

  3、数字、字母、汉字也可以写成对称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车,银行标志也是对称的。

  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生:略)

  五、实践操作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图形吗?如:松树、桃心、葫芦等。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四、课堂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张贴学生及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你认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

  谁想的是正确的呢?(都认为是6个,有哪6个呢?)仍旧以同桌为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数记下来。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因为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上。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

  如教学例1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接着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学生都用了连线的方法,所以我又简单地介绍了罗列法。之后把练习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问题做为了巩固练习,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种饮料,将横向摆放改为纵向摆放,以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生顺利完成后,又了进行了加深,将饮料逐渐增加至5种,饮料逐渐增加至6种,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抽象为抽象思维,从连线法抽象为计算法。又如教学例2时,也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接下来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不管是怎样的摆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课程结束后,杨老师予以了细心的指点,在她的指点下,原本自己觉得混沌不开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课堂中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本,显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问题,经杨老师点拨后顿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导到位,但练习在放手让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导就过,而我花了几乎与新授等同的时间,细究原因,还是老师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没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参要求,让学生初步理解例1与例2的区别,即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没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而匆匆指名说说就收场了,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间念。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5样学具。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要求摸着说。

  4、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做,老师评。

  二、理解左边与右边。

  出示摆一摆教学图。

  1、请大家也来摆一摆。

  2、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3、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5、有不同的意见呢?

  演示练习:

  6、请你们打乱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三、体验相对,并加深理解

  1、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2、请你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来的是不是右手。

  3、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4、做游戏:我们一块儿举左手,看谁举得快又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各题。 2、分析、评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王兰刘方张欣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143140142144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8-1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9

【必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10-21

(优)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9-16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5-3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5-23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3-20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计算和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运算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进入了误区,使情境创设 “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出现了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牵强的情境;出现了创设对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了不少问题和偏差的情境;出现了主次不分、本末倒置的情境等等。为使情境创设更好地发挥对数学教学的服务作用, 因此选此课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教学之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对未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能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也使老师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专家,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课题的提出:

  1、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是学生自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3、是改变当前数学教学现状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遗憾的是,当前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距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数学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数学教师为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图的运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情境图,图中所出示的数学信息往往是比较零乱的,缺少连贯性,怎样让学生组织这些较为零乱的数学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情境图,老师不知所措。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情境的新理念。

  (2)教学情境的方法和策略。

  (3)教学情境的评价标准。

  (4)教学情境的应用及反思 。

  我校选择了《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为子课题进行研究,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提问是构成课堂教学教与学的`信息反馈的最直接,最贴近师生心理的一个过程。课堂问题的设计对教与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各科教学中都会有不同形式的,不同类别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质疑,引发思考,完成每步教学目标。课堂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的乐趣。所以我们要苦心研究,精心设计,尽力做好,努力提高,这样,我们所提的问题才具有真实的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现代教育设计理论。

  新理念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设计的研究,将决定情境教学活动系统的基本要素为: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经验和需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顺序、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艺、教学评价、教学气氛情境和师生的态度等,它们在活动中相互联系、形成结构,并随着学习目标任务和学习者的变化而动态变化。课题研究将揭示优质课堂与教学技艺等教学活动过程中诸因素与学生学习素养形成之间具体的关系和规律,因此,研究必然丰富教师对新理念下情境教学设计的理性认识。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既丰富了情境教学、教学设计和有效教学理论,又对新课程中相关理念的落实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新课程的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课堂学习理论和原理。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需要教师巧妙的创设情境,学生才能从被动转向主动,才能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使凝结在生活情境中的丰富的数学内涵、数学思想、数学的精神和美,随着教学的展开尽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较好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四)教学设计理论。

  “情境创设”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出符合本知识点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惊奇、兴趣、疑问、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系统特征及其内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时间得到高效利用。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在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并不等于“最理想的”、“最好的”。最优的是指现有条件来说,对学生和教师在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来说,以及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最好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具体实施程序由以下六个步骤组成:①教学任务的具体化;②选择一定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③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④尽最大可能改善教学条件,以实施选定的教学方案;⑤实施规定的教学计划;⑥根据选择的最优化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1、明确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分类;

  2、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使用和创设及方法和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目的和类型。

  (1)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的课堂教学目标。

  (2)根据以上课堂教学目标罗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情境。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初步按课堂教学目标划分出以下小学教学情境: ①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 ②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③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悬念情境等。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去寻找更多的教学情境,我们寻找的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

  2、不同类型的数学教学情境,其有效的标准。

  关于有效的标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数学教学情境来讲,它可能具有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说明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如问题情境,可能必须包含一个问题,问题必须要清晰、明确,问题必须被学生接受、解决。其它教学情境也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

  3、达成数学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进行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通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引导教师分析现有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优点及弊病,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思路。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集体(教研组、)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

  2.以案例(个案)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二) 研究方法。

  1、针对教学情境的分类的方法设计

  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及教师课堂教学经验,全体教师集思广益,开设研究课深入分析情境教学的分类,并根据研究内容,选择有效的科研方法,如:实验法、案例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通过教师评议、学生反馈情况提出改进方案,再次研究探索,逐步完善教学情境应用的新模式。

  在总结完善教学情境的几种分类后,由课题参与老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并及时沟通交流,丰富完善。

  2、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方法设计。

  针对教学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每一种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通过听评课等活动,教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搭建“发现现象——提出问题——设计整改方案——课堂实践——课后交流——研讨总结提升”的平台,从而提出整改意见与建议,为教师的再应用扫平道路,继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情境教学的效益。

  (三) 技术路线。

  1.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改革中,实施滚动式推进,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集体(教研组、)研究与个体研究相结合,齐头并进。

  2.以案例(个案)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

  根据教育改革发展要求,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创造性地设计出新的问题情境教学策略,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实施、检验。

  (四)研究过程

  开题准备阶段: 20xx年 9月—— 20xx年 12月 (负责人:相洪军)

  1、组建课题组,召开骨干教师会议,商讨研究课题,健全实验研究制度,进行课题组成员教科研方面的方法培训,加强课题相关理论的研究学习。

  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聘请专家顾问进行初步论证,修订课题方案,填写、上报课题申请审定书。

  3、完善实验条件,调查、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筹措实验经费与软硬设备,做好课题研究的物质准备工作。

  研究实施阶段:20xx年 1月—— 20xx年 1月(负责人:张洪荣)

  1、优质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实验、讨论、修改、确定。

  2、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情境”的研究的意见。

  3、对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4、完成“优质课堂教学情境的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

  结题总结阶段: 20xx 年2 月——20xx 年 4月 (负责人:相洪军)

  1、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分析数据,进行成果汇编。

  2、邀请专家进行结题预审。

  3、完成结题申请、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4、课题成果鉴定。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①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都承担着第一线教学任务,均具备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能力,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教育理论已写出关于情景教学的的论文。

  ②课题组在近几年来,已经完成多项区级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

  ③各学科都有一些公开课,并在各级各类讲课评比中取得好成绩。

  (2) 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学习》

  2、《李吉林文集》

  3、《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李吉林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5、《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6、《情境中应注意的几点》梁松林

  7、《情境式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促进作用》 莫宝庆

  8、《美国学校教学情境的策略与实践》李钰

  9、《发生认识论》皮亚杰

  2.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姓名

  职务

  任教学科

  学历

  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相洪军

  校长

  数学

  大专

  论文国家级发表

  主持多个课题

  张洪荣

  教导主任

  数学

  本科

  区优质课

  论文国家级

  厉栋

  总务主任

  数学

  本科

  区优质课

  论文国家级

  李春梅

  教研组长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中央教科所优质课

  卜凡红

  教研组长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区优质课

  陈祥玺

  教师

  数学

  本科

  论文国家级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完善的软硬件设施

  我校建成校园网络,并逐年完善。中青年教师全部通过教师信息技术考核。

  (2)、求实的教科研队伍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有较为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敢于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同时课题组人员担任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有效的教科研机制

  我校是常熟市首批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学校领导对教科研工作一贯全力支持,在教科研的组织管理、资金投入、考核奖励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为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了保障。

  五、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一)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建立健全课题组织机构。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以确保课题的组织管理、经费保证、档案管理、成果展示、教师培训、学习等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分工负责,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落实课题组员的职责,参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付诸行动,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载体,精心设计、关注非物质化手段的运用,关注细节对学生的影响。

  (二)规范管理,确保课题顺利进行研究

  坚持课题组例会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课题研究会,组织参研教师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建立课堂教学为主载体的研究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辅导、检测六关。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重要课题资料、学习资料及时整理好,在学期结束及时收集与归档。

  (三)学习教学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我们要坚持把课题组成员培训提高放在首位,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着力提高课题研究人员整体素质。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主要包括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理论,教育科研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等方面。同时,注意抓好校本培训,规范和加强学校业务学习活动,要求学校课题小组每周组织一次不少于2小时的学习活动。在培训形式上,我们把学习、讲座、讨论、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等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使课题研究人员较快时间内掌握相关科研方法和理论知识,尽快入轨上道,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

  (四)理论结合实践,在课堂中实施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具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体的内在发展的重要意义。创设典型的教学情境,就是要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激活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心态,使认知活动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做好创境激趣工作。在长期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校课题组成员努力实践情境教学理论,并在交流经验成果时,抓住每一研究成果,总结升华,力争将实践检验的理论推广于全校教师中。

  1、运用直观手段,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3、创设语言故事情境,引发求知欲。

  4、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5、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六、预期研究成果

  依据新课标,如果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中期结题报告、课题研究报告。

  最终成果: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2. 教学反思案例

  3. 优秀教学设计论文

  4.小学学科优质课堂教学模式

  5.小学优质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6.课题研究过程光盘

  7.结题工作报告和成果报告。

  预期完成时间为:20xx年4月

  七、主要参考文献:

  1、《新课程学习》

  2、《李吉林文集》

  3、《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李吉林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5、《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6、《情境中应注意的几点》梁松林

  7、《情境式对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促进作用》 莫宝庆

  8、《美国学校教学情境的策略与实践》李钰

  9、《发生认识论》皮亚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材第100-10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关系。

  难点:克和千克质量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课件,2分的硬币,黄豆,天平,两袋500克的盐,台秤,自己带来的.小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想知道今天在超市里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吗?仔细看看。(课件出示:教材第100页情景图)

  生1:他们都在讨论跟质量有关的话题。

  生2:从图中知道5个苹果重1千克,一壶豆油重5千克,一包饼干重110克……

  师:生活中物体的质量经常用到,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是“斤”和“两”,现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共同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从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与生活联系密切】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例1)

  生1:我知道了一盒口香糖重3克,一袋菊花茶重12克,一包美味瓜子重100克。

  生2:我发现这些比较轻的物品都是用“克”作单位的。

  师:是啊,我们一般用“克”作单位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g”来表示。

  师:那么对于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什么来称量呢?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称重的工具叫天平,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平来称。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天平称一称你们身边的什么物品重1克?

  学生在小组里测量较轻物品的质量,寻找重1克的物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小组测量的结果。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师:估一估下面的物品哪些比1克轻?(课件出示:教材第101页“做一做”)

  指定学生回答,并适时作出评价。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比1克轻?

  生1:一块小橡皮比1克轻。

  生2:一根头发比1克轻。……

  2、教学例2。

  师:其实生活中有更多物品的质量超过1克,甚至更重,那么对于比较重的物品,我们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大家一看就知道了。(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例2上面的图)

  生1:一桶洗衣液重5千克,我觉得应该是用“千克”作单位称量比较重的物品。

  生2:一箱苹果重25千克,我也认为是用“千克”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

  师:“千克”也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用字母“kg”来表示。

  师:仔细看看,苹果的箱子上写的是“净含量”,什么是“净含量”呢?

  生:“净含量”是指这箱苹果的质量,不包括箱子的质量。

  师:对,生活中经常用到“净含量”这个词,它是指桶里、箱子里的物品的实际质量。

  想一想,1000克有多重?举例说一说。

  生:生活中常用的食盐一包重500克,两包食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

  师:那你觉得“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千克=1000克。

  师:谁知道在生活中用“千克”作单位的秤有哪几种?

  生1:我在超市里、菜摊上见过的有电子秤、台秤。

  生2:我在体检的时候见过测体重的体重秤。

  生3:我在实验室里见过弹簧秤。

  师: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秤太多了。仔细看看图中这些指针分别指着几,告诉大家所称物品有多重。(课件出示第102页例2下面的图)

  生1: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

  生2:小朋友的体重是23千克。

  师:请在小组里合作交流,称出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用手掂一掂,想想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重1千克的。

  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完成教材第103页“做一做”第2题,填写好表格。【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生活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3、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

  4、判断对错。

  一个鸡蛋约重50克。 ( )

  小明今年7岁,约重20xx克。( )

  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一袋盐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1千克。( )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和第106页第8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课题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

  本课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说明可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并渗透函数思想;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然后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这样编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既简洁明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渗透的是函数思想。从有趣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接触,但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同时,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学生尤其会对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或结果感到不适应、并难以理解。基于上述学情分析,并依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思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规律并用适当方式表示规律,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引导使学生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而设计的一套系统过程。它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落实教学理念和指导教学行为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运用教与学的原理,策划师生学习互动活动;它也是一门艺术,必须融人设计者的丰富经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生成的可能,设计出有效解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 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学情分析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1,学生的知识储备。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2.学生的思维能力。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许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3.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数学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数学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数学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批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1.处理好四维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维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但是四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2.设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3.组织好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 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动手实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自主探究。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合作交流。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通常组建研究小组,按一定的方案,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的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知识易混淆处,在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课堂教学流程批准教学设计的着力点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任何新知的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程序应体现所教知识的特点,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显然,教学程序应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教学程序,可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设计。叶澜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的动态生成,要求教学方案的设计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重在大环节的策划上,让过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参与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改变过去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格局,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让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使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舞台。

  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单调、生硬的一面。组织开放性教学,教师要把握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探索中成长。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要优化课堂导入,重视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设计中,要注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快乐的身心交流中学习、成长。设计的评价过程,要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种“润滑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景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新课,看老师板书:角,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

  师:能指一指吗?大家也来指指。

  (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

  生:书角。(指的方法同上)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角的特征。

  (1)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贴剪刀、闹钟图样),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

  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边说边示范)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还有这样的角吗?

  师:谁来指钟面上的角?

  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指的动作非常规范)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非常规范。

  师画出钟面上的角。

  师:认识老师刚才画角的工具吗?(三角尺)对,谁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学举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动作也很规范)

  师:现在老师选择其中一个角画出来。(画一个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征。

  师:比一比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能来指一指吗?(生指)

  师:同意吗?(同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师描),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

  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生边指边说(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多样练习,强化角的认识。

  师:现在来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生自己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师:这道题目做得不错,再来一道(课件出示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能自己读懂题 意吗?想好后,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表示出来,藏到身后,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来。

  2.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能把你的角变得大一点吗?再变大一点,再大一点。(生操作)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师:说得真好,(师演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能把角变得小一点吗?再小一点。(生操作)这次又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6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变小了。

  生:没有变。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认为角变小的先来说说理由。

  生:角的边短了,角就没有刚才大了。

  师:认为角的大小没有变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没有变。(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刚才它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角的两条边仅仅是变短了,但是角叉开的大小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不变。

  师:现在大家回想我们刚才的操作过程,(演示角变大变小的过程)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现在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吗?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小吗?

  生:我知道了,现在角的两条边没有再叉开,也没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对,说得真好。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越多,也没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演示)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演示:只剪短一条边)再剪,角的大小这次变了吗?(没有)角的边都这么短了,还没变啊?

  生: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更多,也没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很好,能听出来同学们对于角的变大、变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们!

  (3)继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

  师:(指三角板上的直角)还记得这个角吗?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

  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互相指一指。(生活动,师巡视)

  三、总结收获(略)

  四、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师:现在试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生:4个。

  生:5个。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T:孩子们,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平时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喜欢)

  T:谁能说说你在课余时间都喜欢看什么类型的课外书呀?

  S:故事书、科技书等。

  T:看来你们都是爱读书的孩子,现在学校决定为你们购买一些课外书,快说说你们想要什么类型的书?

  S:童话类、体育类……

  T:你们说了这么多,我都记不住了,这可怎么办呀?

  S:您可以记下来呀!

  T:这个办法不错,下面我们把刚才那些同学说的一起记录下来。

  二、全班交流,感受新知

  1、让学生感受收集数据的过程

  T: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准备的小卷子,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同学们的答案。(全班动手记录20名左右学生的'情况)

  T:讲明记录方法。

  T:刚才我们记录了一些同学想要的书籍,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记录的结果如何,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记录的结果。(或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方法)

  S:到展台上汇报自己的记录过程。(5人左右)

  (如果没有画“正”字的方法,就向学生展示老师的方法)

  T:刚才我们展示了几位同学和老师的记录过程,下面我们看看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S:都是每个人记录一次,不同的地方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图形记录。

  T:大家说的真好,那么这些方法哪个更方便呢?

  S:画“正”的方法,因为那种方法比较好数结果。

  2、学习制作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T:我们已经收集了同学们的数据,下面我们把这个结果制成统计图来方便我们观察。请大家把小卷子翻过来,看着大屏幕的统计结果来制作统计图。(每一个小格代表一个人,提要求)

  T:刚才我们经历了收集数据和根据结果制作统计图的过程,看着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S:我发现有?人喜欢?书,我发现……

  T:你们观察的真仔细,那谁能看着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呀!

  S:提问,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刚才我们经历了统计的整个过程,并且体会到了统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过的知识来试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P111,读题,明确要求。

  2、看来统计还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最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统计组员最爱吃的一种蔬菜。提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读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本书,深有感触。这本书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书中不仅谈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详细过程、反思等,而且还谈了数学教学的“情景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来龙去脉。原本以为教学设计仅仅是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的一项功课,没想到这项功课却包含着许多的艺术。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门课的喜爱程度。试想一下,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仅仅是围绕让学生知晓一个个的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任何的锻炼,久而久之,定会两手空空,无所收获。而另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效果必定和前者大不相同。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而智力的发展又取决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一定的学习动机,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探索,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创新。

  学生作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既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也可能有意、无意地拒绝教学的影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我认为:

  一、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变,习惯于归纳整理,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运用恰当的方法,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度过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教学或数学家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及他们的自学态度等。比如:可以给学生讲“数学之王——高斯”、“几何学之父——欧儿里德”、“代数学之父——韦达”、“数学之神——阿基米德”等数学家的故事。ZK168

  三、适当开展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然后,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十一册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早上喜欢和牛奶吗?和牛奶有益身体健康。

  我女儿在家也喜欢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约是小杯牛奶的2倍。

  出示1大杯和2小杯,问1大杯可以够我和几次?2小杯可以够我女儿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喝,可以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女儿喝,可以喝几次?

  指名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刚才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替换的策略。

  揭示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决吗?为什么?(使学生联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较容易解决;或者告诉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的关系。)

  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说说所增加的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明怎样替换,替换之后是什么杯子,总量是多少?

  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怎样替换之后的果汁总量是不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要把1大杯替换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换成1大杯?(感受替换的依据)

  4、学生列式解决。

  指名汇报,注重结合替换的`思路,理解算式。

  师: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进行解决,是否正确呢?

  学生提出检验的方法,并阅读书上的介绍,然后进行检验。

  5、小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6、体现价值。

  教师介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还可以请学生说说不用替换的策略,还可以怎样解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价值。

  三、完成练习的第1题。

  1、在题中用图表示替换的过程,然后解决问题,并检验。

  2、汇报交流,将学生的作品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注意体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有可能出现线段图)

  3、结合图说出算式。

  4、这个题目还有不同的替换吗?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四、指导练一练

  1、读题,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

  2、练一练与例题相比有难度,因此让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可以用优秀生的思路来提示其他学生。

  3、重视图的作用,以图来帮助理解。

  五、思考

  1、本课应该以策略的价值体现为主,还是应该以替换的依据为主?感觉难以合理安排。

  2、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在替换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表达。如:用什么替换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换成什么。在数学中语言应该是规范、到位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理清思路。

  1、回顾复习。

  教师谈话:用一句话介绍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关于圆柱的知识。

  预设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的特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各种情况。

  2、理清思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3、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练习三第10题。

  根据表中的已知分别计算每个圆柱的未知量。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1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注意分清3个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

  3、练习三第12题。

  引导思考: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个问题要弄清楚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4、练习三第13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齐练。评讲时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练习三第14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引导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间有多大,分别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一半。

  6、练习三第15题。

  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变?(体积)

  7、练习三第16题。

  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开阔思维。

  1、第19页思考题。

  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让学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那一部分钢材的体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第2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能在实物和平面图形中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作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3、使学生在认识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对称的美。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现象引入教学

  师:谈话引入:同学们,我昨天到眼镜店看到了一副眼镜,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我要不要买呢?(用课件出示一副不对称的眼镜图片)

  学生汇报:不买,因为两边不一样,不对称??

  师:大家都说眼镜不对称,到底怎样才是对称的呢?可以用手比划一下。

  生:比划两边大小一样就是对称的了。师板书:两边一样

  师:这两幅中买一个可以吗?看来眼镜我得选一个对称的才行。感谢同学们,真会出主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对称”的数学知识。板书:对称

  二、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一些对称现象(课件出示图片:外国国旗、脸谱、飞机??)

  师: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喜欢外出放风筝,看这两只风筝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生:左右一样,都有翅膀。追问:左右两边的翅膀长得怎样?

  师:再看下面几张图,它们有着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对称的,两边都一样。

  师:说一说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的对称现象吗?教师里有吗?

  生:举例??

  师:生活中的这些对称现象,把它的形状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就是图形。我这里请来了几个图形,认一认,(衣服、树、葫芦、箭头、医院十字形符号。)

  师:请问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动手证明它们是对称的?可以动手折一折。

  师:衣服这个图形,谁来证明?(请生操作)

  提问:你用的什么方法?(生:对折。)

  怎样对折的?(生:左右对折)

  然后你看到了图形的两边怎样了?

  (生:重合了,一样,不多不少。)

  是一部分重合还是完全重合?(生:完全重合)

  师:我用这四个字表示你们对折后看到的。板书:完全重合

  示范表演:申出左手,右手对折完全重合。(感受完全重合)

  师:下面再请4个同学用对折法,折一折这4个图形。依次说一说??。

  如:生1:我把

  生2:我把

  边完全重合,所以它是对称的。

  小结:同学们真棒!像这些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数学上叫:“轴对称图形”。现在你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吗?(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图形,紫金花形图片它是对称的吗?用对折法试一试。(生:示范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他不是对称的)

  三、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把这些图形对折后,中间都留下了一条直直的折痕,这条折痕刚好

  把这个图形怎样了!(生:分成两边一样了)

  师:可以把它分成左右两边,上下两边,斜着的两边一样了。我们也给这条折痕取一个数学名字:“对称轴”

  师:衣服的对称轴,我们用虚线把它画出来,画的时候,要超出图形的两端,这样就更容易看到折痕所在的'位置了。师依次画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指出紫金花图没有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四、练习巩固

  1、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指一指

  2、找出轴对称图形,对的打“√”,错的打“×”。

  3、数字、字母、汉字也可以写成对称的。

  4、生活中的一些汽车,银行标志也是对称的。

  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生:略)

  五、实践操作

  我们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出示课件)(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2、你能剪其他图形吗?如:松树、桃心、葫芦等。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剪一剪,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看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2)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四、课堂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张贴学生及及教师的剪纸作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你认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

  谁想的是正确的呢?(都认为是6个,有哪6个呢?)仍旧以同桌为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数记下来。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因为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上。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

  如教学例1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接着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学生都用了连线的方法,所以我又简单地介绍了罗列法。之后把练习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问题做为了巩固练习,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种饮料,将横向摆放改为纵向摆放,以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生顺利完成后,又了进行了加深,将饮料逐渐增加至5种,饮料逐渐增加至6种,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抽象为抽象思维,从连线法抽象为计算法。又如教学例2时,也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接下来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不管是怎样的摆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课程结束后,杨老师予以了细心的指点,在她的指点下,原本自己觉得混沌不开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课堂中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本,显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问题,经杨老师点拨后顿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导到位,但练习在放手让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导就过,而我花了几乎与新授等同的时间,细究原因,还是老师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没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参要求,让学生初步理解例1与例2的区别,即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没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而匆匆指名说说就收场了,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左右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左右的意义。

  2、使学生建立有关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间念。

  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5样学具。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1、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你身边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要求摸着说。

  4、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学生做,老师评。

  二、理解左边与右边。

  出示摆一摆教学图。

  1、请大家也来摆一摆。

  2、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3、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呢?

  5、有不同的意见呢?

  演示练习:

  6、请你们打乱学具摆一摆,说一说。

  三、体验相对,并加深理解

  1、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举起右手)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2、请你们把右手举起来再判定一下老师举起来的是不是右手。

  3、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4、做游戏:我们一块儿举左手,看谁举得快又对。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各题。 2、分析、评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王兰刘方张欣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143140142144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小学数学《众数》教学设计(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1 号2 号3 号4 号5 号6 号7 号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