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2、过程与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解决生活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体育室花19.4元买来一筒羽毛球,每筒12个,平均每个多少元?
(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讲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算钱时可以保留几位小数,为什么?
2、引入: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2(1)
(1)出示题目: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计算。
(3)汇报:2.5÷0.4=6.25(个)
(4)设疑:我们算到的结果是6.25个瓶,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
(5)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为什么?
(6)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7)演示多媒体课件,验证结果。
边演示课件,边提问:如果是用我们以前的“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就需要准备几个瓶子?能装得下2.5千克的香油吗?6个瓶子只能装多少千克香油?所以要准备几个瓶子?
(8)小结:在这道题里,应用我们以前学习的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能解决问题吗?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不满5也需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方法我们把它叫做“进一法”。
(9)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像这样的情况吗?请你说一说。
2、填一填
(1)五年级有210个同学,需租车到东莞参观学习,每辆车最多可坐40人,需要租几辆车?
列式为:210÷40=5.25≈( )辆应用( )法取近似值。
(2)把一包150千克的大米平均分成每袋40千克,需要准备几个袋子?
列式为:150÷40=3.75≈( )个应用( )法取近似值。
3、学习例12(2)
(1)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要求这个问题,要用什么方法列式?怎样列?
(3)思考:①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要求“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得数应保留什么数?
②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取近似值,结果是多少?这些丝带够吗?那么这些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4)小结:在这道题里,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这样的情况吗?请你说一说。
4、选一选
(1)做一套衣服要用布2.5m,现有30.5m的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列式为:()
A、30.5÷2.5=12.2≈12(套)B、30.5÷2.5=12.2≈13(套)
(2)同学们把75.5厘米的纸条按每6厘米裁成一段做圆环,这个纸条最多能做成几个圆环?列式为:()
A、75.5÷6=12.58≈13(个)B、75.5÷6=12.58≈12(个)
5、学生看书本P33的内容,质疑。
6、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有的时候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也有的'时候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总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练习提高。
1、P33“做一做”的题目。
2、P35第7题。
3、大家今天的表现真不错,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个漂亮的地方。(出示漂亮的桂林山水的风景)这么美的地方,你想去游览吗?这里有一种既开心刺激又经济实惠的游览方式——“乘坐竹筏游漓江”。请看:(1)一个竹筏一天租金220元,可乘6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后,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2)我们班有47人,准备乘坐竹筏游漓江,已知每个竹筏可乘6人,得租几个竹筏?(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3)同学们,朴实的桂林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造出一个个精美的竹筏,为桂林的旅游事业争光添彩。我还了解到了一个信息:做一个竹筏需要10根竹子,请问96根符合要求的竹子能做几个这样的竹筏?(学生列式解答,讲评时让学生说说这里用了什么方法取近似值,为什么。)
(4)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没想到吧,在愉快的旅游之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数学,由此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课本P35第6、8、9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分数连除和乘除复合应用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前面学过的分数乘除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所以在设计复习导入部分作了全面的练习和知识点的概括。本节课的重点是:找准题中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难点是: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明确数量关系。
在设计“授新课”部分,为了避免学生觉得枯燥,我谈话引入本校情况,并对两道例题做了更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注意到适当的“引”和“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计算是次,分析列式是主,所以在设计“练兵场1、2”时,我做了明确要求,男生做1题,女生做2题,这样学生实际完成了1道题,但在同桌互查和集体订正的过程中就自然列出了另一题的算式。
巩固练习阶段,我分成了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设计时题目要求只列式不计算,是为了达到节时高效的目的。二是变式和拓展练习。题目中只有1个单位“1”,目的在于和前面的题目和解法形成对比,使学生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
小结时,师引导学生说内容,说方法,并强调喜欢哪种用哪种,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后“优化算法”。当然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教学目标:1、掌握分数连除应用题和乘除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与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解答相关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找准每一步的单位“1”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找准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天天练。(课件示题,指名口答)
渗透个别算式的知识点。
2、“看谁先找到题中的单位‘‘1‘‘。”指名口答
3、分析分率句,口头列式解答。
教师小结: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单位“1”的量,求分率的对应量要用乘法计算;题目中已知了分率和分率的'对应量,求单位“1”的量,要用除法计算。
4、谈话引入新课。
东华小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的,我们学校也不错。课前老师还对我校部分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作了了解,来一起看。(指名读题)
问:在这道题中,有几个单位“1”?这两个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其中一个类型。(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1、教学例4。
1.)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我们还可以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生说画法,师画线段图。
3.)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连除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都未知时,求其中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4.)你愿意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指名板演)
2、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要求男生做第1题,女生做第2题,然后同桌交换检查,最后集体订正。)
更让老师感兴趣的是:我校舞蹈队人数、英语组人数及我班学生总数三者有个巧合。想知道吗?
3、教学例5。
1.)出示例题,齐读题目。
2.)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我们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师引导学生完成线段图。
4.)师引导,学生确定每一步的算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乘除混合计算的方法解答了题目中有两个单位“1”并且一个已知,一个未知时,求其中未知的一个单位“1”的量的这类问题。
5.)谁还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指名板演)
4、完成“练兵场1”中的题目。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先独立做,然后集体订正。
下面几道题和前面的稍稍有点不同,敢挑战吗?
2、变式练习。
3、拓展练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题目中含有两个单位“1”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算术方法的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计算,还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的2、3、6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为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从构建上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和知识的运用。把通过三个相关联的量求第四个量的运算,用方程的方法呈现为比例的形式,这样从视觉上更附和了聋生的认识特点,同时也把复杂的等量关系更清晰的更简单的'体现在比例的内容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比例就是在等号两边表示两组相等的比。这样的方法也是比例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知识到技能操作的转变,使新课程理念融入于特教课堂。
二、教学方法
情趣导入法、总结法、问题导入法及指导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应用题中比例的意义,并根据比例的性质解决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并确定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求知欲。
4、缺陷补偿: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重点:利用比例的意义确定等量关系。难点:数量间的运算关系。
四、教学流程:
1、兴趣入题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毕业后未来的生活呢?现在我请大家为自己的将来设想一下,你准备做什么呢?”。
2、初探新知
出示根据学生的理想加工的题例。
董健昕同学经营一服装店,卖3件衣服可以盈利150元,按这样的收入计算,每月卖出80件可以盈利多少元?
让学生运用“三步”解题法,分析问题。
1看
已知条件包括:3件、盈利150元、80件求知条件:盈利多少元?
2找
从名数看包括四种数量:件数、盈利总额、件数、盈利总额。且四种数量是两两重复的。
确定数量关系:总额与件数间的关系是除法,进一步确定比例关系,总额:件数=总额:件数。
等号左边的总额为150元,件数为3件,等号的右边总额为?,件数为80件。
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150×80÷3?=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巩固方法:
出示文本中的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让邻座的学生间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并求解。
即时小结:
比例的形式就是:比=比,应用题中的比例即为:左边的数量关系等于右边数量关系。如何利用比例来解应用题就是看是否有两两相对的数量,并确定对应的数量间是否存在正、反比例关系。让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掌握方法。
课业布置:
紧扣学生的理想出示题例二:职业课上,每天做8面国旗,要10天完成,如果每天做10面要几天完成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1看:(已知:3件、盈利150元、80件)(未知:盈利?元?)2找:(总额:件数=总额:件数)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求一个树比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
2. 学生能够理解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提高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 经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发现和探讨问题,在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用两种方法灵活解答。
教学过程:
一. 巧设铺垫,激趣导入
1. 创设情景: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特殊的嘉兵,谁呢?(请出小记者)现在我们来做个现场采访:在前面所的知识中,你感觉哪部分知识比较难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与小记者产生共鸣,从而引出“应用题”)
2. 设疑:小记者请求大家来帮助他如何理解、掌握应用题?
3. 小记者设问探讨:解答前面所学的分数应用题关键在哪?(学生自由探讨,发表意见,引出找关键句、找单位“1”及数量关系,也可画线段图理解关系)
[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应用题是感到既头疼又枯燥的知识,课一开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景,为新知的引出拉开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花、趣味化。通过巧妙设疑,既复习了以往所学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又为今天所要学的新知作了铺垫,可谓是“一石数鸟”。该环节切实做到了在情景中习旧,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4. 小记者示题:说出下面各题的单位“1”及数量关系。
(1)一些奖状,发了3/5
(2)已经看了全书的1/8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7
(学生自由口述,选择喜欢的题目解答)
引出“刚刚的3句话,在应用题中是作为什么部分?(关键句)
5. 示问:除了刚刚的几句关键句,你能找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用过类似的话?又如何找出单位“1”及数量关系(学生自由探讨,根据学生回答选择适当的关键句写在黑板上,为后面服务)
[设计意图:突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每让学生亲身经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其找一找、说一说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用生活中的素材,制造认知冲突,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进入了自主探究的积极状态。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
二. 探索交流,建构新知。
(一)自由构建新知。
1. 设疑:一道完整的应用题除了关键句,还需要什么部分?(学生交流,引出“条件、问题“)
2. 编题:那你能否选择自己喜欢的关键句,补充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思考如何解决?我们分小组比赛,看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有新意,可邀请我们的小记者和老师一并参与(分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设计意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投入蓄势已入的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究、积极合作、足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行云流水般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全无例行公事、思路闭所,空间狭小之嫌。正所谓“灵感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往往提出一个问题可能比解决问题更为有意义。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操作,通过动脑编题——动手写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作比赛,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了发现、掌握新知的方法。
(二)探讨交流新知。
1. 交流展示成果:选一些小组向全班交流
根据小组的汇报,选出一些典型的题目(多媒体)适时展示,全班共同交流。
例如:一些奖状共15张,发了3/5,还剩几张?(发了几张?)(发了的的比剩下的少几张?发了的比剩下的少几分之几?)
示问:对刚刚那小组的成果(题目),你们会帮忙解答吗?(全班尝试解答,请部分学生板演)
2. 交流:“还剩几张”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介绍方法:
(1)根据数量关系,总共的—发了的=剩下的,总共的×3/5=运走的
15—15×3/5
=15—9
=6(张)
(2)画线段图帮助理解。
分析:结合线段图理解“把什么看作单位“!”,运走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各是哪部分?怎么表示的?)
15×(1—3/5)
=15×2/5
=6(张)
整个方法介绍过程中,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群策群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点拨。
3. 小结:刚刚由于全班的共同努力,我们自己的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了,真是聪明!看来我们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解答刚刚那一小组的题目的,说说你比较喜欢那种。(自由发言)
那对于刚刚的方法还有什么困惑的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不再将黑板视为教师神圣的领地,把黑板的权利回归学生。黑板上的每个解题过程后面渡藏着那个经典的解题思路、方法,学生的交流无不是将已经获得的主观影象投射在所写的算式、线段图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生的求异心态无时无刻不让其他学生处于活跃的互动之中。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题并说出解题意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方法中,让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对学习重难点的理解得意进一步的`升华。通过小组展示比赛,促进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比赛展示中形成,学生比较感兴趣。]
(三)灵活运用新知。
1. 小记者发言:谢谢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参与讨论,然后听了大家介绍的好方法,体会到了解答应用题的乐趣。领略了你们班同学的风采,收益非浅,表示感谢!(拿出“智慧奖、创意奖”等奖状感谢刚刚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疑:还剩下的问题能帮忙解决吗?
2. 学生解答剩余的题目,拓展、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自由发言、交流)
4. 小记者兴致昂然,想展示一下自己学到的本领,请其余同学出题来考他。(学生出题,视平台展示)
4. 创设情景:小记者解答有困难(数量关系出错,对应分率出错)请同学们帮助解答。
突出强调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理清数量关系,理清对应分率)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表现颁发奖状,与我们的例题浑然一体,学生兴趣昂然激发了学生后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设立小记者遇到困难,突出强调今天所学的知识的重点。这一活动,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再自己解决,充分相信学生,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了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
三.巩固应用
小记者出题:看同学们表现那么棒,考官做的那么溜,也想当会考官,你们敢不敢应战?(多媒体演示出题)
[总体设想]:
我设计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设计是为新授部分服务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课一开始,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方面比较困惑的知识话题导入新课,从“解答应用题关键所在”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他们被浓浓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2.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关键句编题并思考如何解答。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交流,得出解答的方法。从自己质疑——解疑问——汇报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双基训练扎实。教学中设置了许多开放性问题,拓宽了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学习的课程渠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3. 注重学习的开放性,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整个学习过程,从问题导入,引出新知,到自由探讨新知,解决问题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形成,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参与其中,从而引导和辅助。学生是整节课引发的一环有一环,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性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5
掌握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有时应用题的解答也有技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道题。
李大伯跑1.5千米,用了11.7分钟。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
同学们都知道这道题是用除法计算,
那么是:1.5千米÷11.7分钟
还是:11.7分钟÷1.5千米呢?老师介绍几种方法。
一、同学们可以这样想:看要求的量的单位。这道题是求“多少分钟”,应把11.7分钟平均分到1.5千米里,看看每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所以算式是:11.7分钟÷1.5千米。如果是求“李大伯平均每分钟跑多少千米”
算式为:1.5千米÷11.7分钟
二、同学们还可以这样想:把题中的小数转化成整数。“李大伯跑2千米,用了12分钟。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很容易理解为:12分钟÷2千米
即解答方法为:时间除以路程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和公式归纳
姓名
一、概念:
1、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8、a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二、计算公式:
长方体公式:棱长和=(长+宽+高)×4
底面积(占地面积、横截面积、上面积)=长×宽
侧面积(左面、右面)=宽×高 前(后)面积=长×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没盖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或=(长×宽+长×高+宽×高)×2-长×宽
体积(容积)=长×宽×高
长=体积÷宽÷高
宽=体积÷长÷高
高=体积÷长÷宽
体积(容积)=底面积×高
底面积=体积÷高高=体积÷底面积
正方体公式:
棱长和=棱长×12 棱长=棱长和÷12
表面积=棱长×棱长×6 (任意一个面积×6)
没盖的表面积=棱长×棱长×5
体积(容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三、体积单位换算:
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
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进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课本 练习五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关倍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此类应用题,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掌握有关倍数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口答
同学们做了12朵黄花,做的红花的朵数比黄花的3倍多4朵。
⑴红花做了多少朵?
⑵黄花的红花一共做了多少朵?
⑶红花比黄花多做了多少朵?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同时问其他学生各步所表示的意义
2、说图意并列式
11岁
小明:
大6岁
爸爸:
大25岁
爷爷:
二、补问题,再解答。?岁
补充完整使应用题使其成为三步计算应用题。
校园里有月季花46盆,菊花的'盆数比月季花的3倍少20盆。 ?
三、基本练习
1、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是油菜的2倍,种大麦的数量比种油菜和小麦总和还多4公顷。种大麦多少公顷?
2、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比油菜的2倍少5公顷。种油菜和小麦共多少公顷?
3、红丰农场种油菜12公顷,种小麦的数量是油菜的2倍,种大麦的数量比小麦的3倍少9公顷。种大麦多少公顷?
4、红丰农场种小麦24公顷,种大麦的数量比小麦的3倍少9公顷。大麦比小麦多种了多少公顷?
四、编题练习
要求学生自己编一题 倍数关系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一人编好后,前后4人任选一题,进行解答,再一起批改。
五、课堂作业
课本 练习五 第3-6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7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由本节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2.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并制作分类图。
(2)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思想,体会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体会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难点分析】
本课题没有难点。
5.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2.学生“生活概念”的分析
分类法是研究和处理庞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最常用方法,联系实际面较宽,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概念。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按照我的引导查阅了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以获得发展为目的。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渐构建,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并将它合理化、理论化,在个体学习的条件下,再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磋商,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式教学,学生采取小组活动探究形式。
四、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思敢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既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2.做高效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集体荣誉感。通过学生小组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操作能力。
3.议学会交流
本节教材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不高,学生应参与讨论,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4.乐乐于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展示图书馆、超市图片,图书馆里的图书、超市里的商品成千上万,为什么你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商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探究活动1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活动:
在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
讨论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意识到分类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明确分类的意义。引出本节课题。
探究活动2学生分组活动:
对下述化合物:
NaCl、HCl、CaCl2、CuO、H2O、Fe2O3分类。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两个铁罐子、沙子、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
(浮力、重力)
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
(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
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
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1.讨论:
(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
(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
[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
2.实验:
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
[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
(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
(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
(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
(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
[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
3.应用
轮船
(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
(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
即:排水量=m船+m货
[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
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
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
(变,ρ海水>ρ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
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
[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
潜水艇
[学生实验]:
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
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
(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
(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
(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
[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
潜水艇:
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
[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
气球和飞艇
[演示]:“热气球”的实验。
[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
原理:ρ气<ρ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
其他应用
密度计、盐水选种等。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两步除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活动,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教学难点:
1、用两种解答方法解答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教具准备:口算练习卡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3×690÷380÷5÷340÷4÷548÷(2×4)
2、投影出示复习题: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她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0人,一共有多少人?
3、改变复习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后,出示例4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4、引出课题(板书:连除应用题)
二、探究新知,形成策略
1、探究例4的解答方法
(1)读例题,学习两种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2)思考讨论
2、结合学生讨论,教学两种解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3、观察比较,归纳概括.教师提问:观察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异同?
4、引发思考,巩固解题方法。三、巩固提升。
1、独立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判断题。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注重学生解题策略的讲解,用线段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用不同的说的方式展示自己,如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每列出一个算式,就要求说出求的是什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完整性,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0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根据学生的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有似的`问题(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帮助学困生。
(3)集体评讲。
三、课堂练习
1、新华乡计划25天修渠道1350米,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1米,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要求出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必须先算出下面的哪个问题?( )怎样算?再求哪个问题?(1)实际要修多少天?(2)实际每天修多少米?(3)提前几天修完?
2、有一堆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1.8吨,20天完成,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计划多生产0.2吨,实际多少天完成?
四、作业:
课本第51页的1——5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1
因式分解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因其分解方法较多,题型变化较大,教学有一定难度。转化思想是数学的重要解题思想,对于灵活较大的题型进行因式分解,应用转化思想,有章可循,易于理解掌握,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法、应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对于结构比较简单的题型可直接应用它们来进行因式分解,学生能够容易掌握与应用。但对于分组分解法、折项、添项法就有些把握不住,应用转化就思想就能起到关键的作用。
分组分解法实质是一种手段,通过分组,每组采用三种基本方法进行因式分解,从而达到分组的目的,这就利用了转换思想。看下面几例:
例1、 4a2+2ab+2ac+bc
解:原式 =(4a2+2ab)+(2ac+bc)
=2a(2a+b)+c(2a+b)
=(2a+b)(2a+c)
分组后,每组提出公因式后,产生新的公因式能够继续分解因式,从而达到分解目的。
例2、 4a2-4a-b2-2b
解:原式=(4a2-b2)-(4a+2b)
=(2a+b)(2a-b)-2(2a+b)
=(2a+b)(2a-b-2)
按“二、二”分组,每组应用提公因式法,或用平方差公式,从而继续分解因式。
例3、 x2-y2+z2-2xz
解:原式=(x2-2xz+z2)-y2
=(x-z2)-y2
=(x+y-z)(x-y-z)
四项式按“三一”分组,使三项一组应用完全平方式,再应用平方差进行因式分解。
对于五项式一般可采用“三二”分组。三项这一组可采用提公因式法、完全平方式或十字相乘法,二项这一组可采用提公因式法或平方差公式分解,因此变化性较大。
例4、 x2-4xy+4y2-x+2y
解:原式=(x2-4xy+4y2)-(x-2y)
=(x-2y)2-(x-2y)
=(x-2y)(x-2y-1)
例5、 a2-b2+4a+2b+3
解:原式=(a2+4a+4)-(b2-2b+1)
=(a+2)2-(b-1)2
=(a+2+b-1)(a+2-b+1)
=(a+b+1)(a-b+3)
对于六项式可进行“二、二、二”分组,“三、三”分组,或“三、二、一”分组。
例6、 ax2-axy+bx2-bxy-cx2+cxy
①解:原式=(ax2-axy)+(bx2-bxy)-(cx2-cxy)
=ax(x-y)+bx(x-y)-cx(x-y)
=(x-y)(ax+bx-cx)
=x(x-y)(a+b-c)
②解:原式=(ax2+bx2-cx2)-(axy+bxy-cxy)
=x2(a+b-c)-xy(a+b-c)
=x(x-y)(a+b-c)
例7、 x2-2xy+y2+2x-2y+1
解:原式=(x2-2xy+y2)+(2x-2y)+1
=(x-y)2+2(x-y)+1
=(x-y+1)2
对于折项、添项法也可转化成这三种基本的'方法来进行因式分解。
例8、 x4+4y4
解:原式=(x4+4x2y2+4y4)-4x2y2
=(x2+2y2)2-4x2y2
=(x2+2xy+2y2)(x2-2xy+2y2)
例9、 x4-23x2+1
解:原式=x4+2x2+1-25x2
=(x2+1)2-25x2
=(x2-5x+1)(x2+5x+1)
又如x3-7x-6可用折项、添项多种方法分解因式:
⑴x3-7x-6=(x3-x)-(6x+6)
⑵x3-7x-6=(x3-4x)-(3x+6)
⑶x3-7x-6=(x3+2x2+x)-(2x2+8x+6)
⑷x3-7x-6=(x3-6x2-7x)+(6x2-6)
只有掌握好三种基本的因式分解方法,才能应用转化思想处理灵活性较大、技巧性较强的题型。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112一132页的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的:
1、通过一些有联系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2、使学生会正确、熟练地解答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
教学关键:找准单位"1",理清单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对应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使知识建成网状结构
1、口答:(打开投影仪)
(1)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有几种?哪三种?
(2)解答这三种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准单位"1",弄清单位"1"的量、分率及分率对应量。)
(3)解答这三类分数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是什么?
2、(l)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①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1/4,女生有多少人?
②某班有女生10人,男生4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③某班有女生10人,是男生人数的士,男生有多少人?
(2)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①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4,女生有多少人?
②某班有男生40人,女生30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③某班有女生30人,比男生人数少言,男生有多少人?
以上这两组题把分数应用题全部展示出来,教学时可先出示第(1)题的3个小题(打幻灯),让学生口头列式并比较异同,生答师板书:
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单位"1"的量×分率=分率对应量
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率对应量÷单位"1"的量=分率
③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分率对应量÷分率=单位"1"的量
而后出示第(2)题的`3个小题(打幻灯),让学生试做,再和第(1)题的三个小题比较异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解答这三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三个小题比较异同,使学生进一步懂得,解答这三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然后根据这三个基本关系式进行解答。
[评析:根据以上复习,使学生对分数应用题从简单到复杂有了整体的认识,这样既梳理了知识,又沟通了联系,通过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和梳理,使知识构成了网状结构,促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进一步理清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二、抓住结构特征,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能力。
(1)某用户三月份用电100度,四月份比三月份节约用电1/10,?
①100×1/10?
②100×(1—1/10)?
③100×(1—1/10+1)?
(2)某用户四月份比三月份节约用电100度,正好节约了1/10,
①100÷1/10?
②100÷1/10×(1—1/10)?
③100÷1/10×2—100?
(3)某用户四月份用电90度,比三月份节约用电1/10,?
①90÷(1—1/10)?
②90÷(1—1/10)×1/10______________?
③90÷(1—1/10)+90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口述,集体订正,比较异同)
2、根据补充的条件或问题列式计算:(发散思维,提高能力)(用幻灯逐题打出)
__________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___________?
(1)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几分之几?
(2)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苹果是桔子的几倍?
(3)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多少吨?
(4)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多少吨?
(5)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运来的桔子有多少吨?
(6)某商店运来苹果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7)某商店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苹果多少吨?
(8)某商店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桔子多少吨?
(9)某商店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10)某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苹果多少吨?
(11)某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桔子多少吨?
(12)某商店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10吨,运来的桔于比苹果少,求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13)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了比苹果少,求运来的苹果有多少吨?
(14)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多少吨?
(15)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平果比桔子多多少吨?
(16)某商店运来桔子10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两种水果共运来多少吨?
(17)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苹果有多少吨?
(18)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桔子有多少吨?
(19)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多少吨?
(20)某商店运来桔子和苹果共18吨,运来的桔子比苹果少,求运来的苹果比桔子多多少吨?
以上各题采用先让学生试做,然后老师归纳总结解题思路:
①先找出单位"1"的量
②谁和单位"1"的量相比
③确定算法:a: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b: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就用除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④确定算法(或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3、发展题(用幻灯逐题打出)
(1)要修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3/5多2千米,还剩了12千米没有修,求这条路有多少千米?
(2)要修一条路,已修了全长的3/5少2千米,还剩下12千米没有修,求这条路有多少千米?
教师先出示第(1)小题,让学生试做,估计有一部分同学会列出错误算式:(12—2)÷(l—3/5),此时,老师不要急于纠正,而应再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比较异同,引导学生发现两题仅一字之差,列式却不同,然后教师帮助学生画图分析解答。
通过以上两小题的讲解,使学生在找准单位"1"的基础上,通过图形,灵活掌握"量率对应"。
三、课堂小结,再次构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师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甲生答: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类型。
乙生答: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然后看谁跟单位"1"的量相比,它相当于单位"1"量的几分之几。
丙生答:根据分数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确定算法。
丁生答:有些灵活题还要通过画图,找出"量率对应"再解答。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内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能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较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出下面各题以谁作单位1的量。
(1)三好学生占全班同学的百分之几?
(2)台湾岛面积是全国面积的百分之几?
(3)已生产的水泥产量相当于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二)、新授。
1、出示题目: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1)读题。
(2)怎样理解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这句话?
(3)画出线段图。
(4)写出数量关系式,并列式解答。
(5)、将题目中的 改成12%该怎样解答呢?
(6)、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是一致的。
(7)、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A: 140012%=168(册) 168+1400=1568(册)
B: 1400(1+12%)=1400112%=1568(册)
2、练习。
练习二十二 ,第1题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
②设未知数,
③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2n+1,2n-1;2n-1,2n-3;……(n表示整数)。
2、例1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
(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
(2)设元(几种设法)。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x+2,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另一奇数为x+1;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2x+1。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x+2,据题意,得x(x+2)=323。
整理后,得x2+2x-323=0。
解这个方程,得x1=17,x2=-19。
由x=17得x+2=19,由x=-19得x+2=-17,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较大的奇数为x+1。
据题意,得(x-1)(x+1)=323。
整理后,得x2=324。
解这个方程,得x1=18,x2=-18。
当x=18时,18-1=17,18+1=19。
当x=-18时,-18-1=-19,-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为2x+1。
据题意,得(2x-1)(2x+1)=323。
整理后,得4x2=324。
解得,2x=18,或2x=-18。
当2x=18时,2x-1=18-1=17;2x+1=18+1=19。
当2x=-18时,2x-1=-18-1=-19;2x+1=-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
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例2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x-2,这个两位数是10(x-2)+x。
据题意,得10(x-2)+x=3x(x-2),整理,得3x2-17x+20=0,
当x=4时,x-2=2,10(x-2)+x=24。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练习1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53)
2、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总结,扩展
1、奇数的表示方法为2n+1,2n-1,……(n为整数)偶数的表示方法是2n(n是整数),连续奇数(偶数)中,较大的与较小的差为2,偶数、奇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数与数字的关系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
2、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比较、鉴别、分析、综合,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应用问题中的用途。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1、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理解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会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小红买来一袋大米重40千克,吃了,还剩多少千克?
1.画图理解题意
2.指名叙述解答过程.
3.列式解答40-40× 40×(1-)
教师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是已知的,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探究新知.
(一)变式引出例
例6.小红买来一袋大米,吃了,还剩15千克买来大米多少千克?
1.读题
2.画线段图
3.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
4.教师提问:题中表示等量关系的三个量是什么?可以怎样列方程?
(1)解:设买来大米千克.
买来大米的重量-吃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2)买来大米的重量×剩下几分之几=剩下的重量
学生自己解方程并检验.
答:这袋大米重40千克.
(二)归纳总结.
例6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而已知剩下的量和吃了的分率,要求的恰好是单位“1”的重量,所以不能直接用乘法直接乘,可以列方程解答.或是找准和已知量相对应的分率用除法解答。
出示例7。
烧煤多少吨?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画图分析解答。
①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两个数量相比。
追问:哪两个?(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
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为什么?(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1”。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
下一步画什么?(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烧煤量占计划烧煤量的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板演线段图: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
④试做在练习本上。
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
解设四月份原计划烧煤x吨。
答:四月份原计划烧煤135吨。
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反馈提问:
②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例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
三、巩固练习
(一)找出下面各题的等量关系和对应关系.
1.某修路除要修一条路,已经修了全长的,还剩240米没修,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
一条路的长度-已经修的米数=没修的'米数
一条路的长度×没修的分率=没修的米数
对应关系:
剩的米数÷剩下的分率=全长的米数
一根电线杆,埋在地下的部分是全长的,露地面的部分是5米.这根电线杆长多少米?
选择正确的列式.
一个畜牧场卖出肉牛头数的,还剩300头,这个畜牧场共有肉牛多少头?正确列式是()
解:设共有肉牛()头。
四)巩固反馈
课本第76页的第2题。
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76页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百分数的应用——利率》教学设计01-28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6-02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4-20
分数与除法的应用教学反思01-01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