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优秀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对话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话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话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钓鱼的启示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该不该放鱼,学生思想上可能有挣扎。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从人物心理活动及变化入手,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第一课时
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请同学们翻开课文57页,认真阅读单元导读,想想要怎样学习这一单元。
2、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①整体把握;②体会关键词句
一、板书课题,理解“启示”(从钓鱼这件事得到的启发)
二、学前阅读,扫清理解障碍
1、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课文,咱们先阅读《为什么要禁捕》和《鲈鱼》两篇文章。
2、知道为什么要禁捕吗?(定时禁捕是对鱼类繁殖、生长进行保护。)
三、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划出生字词,不懂的字问同学或查字典。
2、学习生字。(投影出示。读。强调“钩”与“钓”的写法。)
四、品读课文,整体感悟
1、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次,读出自己的体会,或者在旁边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
3、导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教师重点引导读好以下句子
(1)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导:我们一般什么在时候去钓鱼?作者在什么时候去?晚上钓鱼,这叫刺激,浪漫。我们要把这种夜幕出垂、明月东升、泛舟湖上的情调读出来。你读得老师心里也起了涟漪,知道涟漪的意思吗?不但要读到看到涟漪,还要心里有涟漪。)
(2)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跳跃着并甩动尾巴,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我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导:看得出你是钓鱼的能手,说说读的时候该注意哪些词?不知有没有钓鱼高手呢?钓鱼专家?)
(3)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通过你的读,让人觉得这条鱼很大,但还不够大,谁能读大一点?谁能读得?)
小结:通过朗读上面两段话,如果让你写“钓鱼”的一个片段,你会写吗?要注意什么?(要注意用上准确的动词;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自己的心情)
(4)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父亲是用什么语气说这句话的——低沉、斩钉截铁、语重心长、意味深长…这个时候我的心情怎么样?分角色读)
(5)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把鱼放回湖中,我情愿吗?从哪里看出来?再读一遍,把不情愿的感觉读出来。)
(6)转眼间34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这段话写什么?我的启示是什么?)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谁能告诉我,课文围绕“钓鱼的启示”写了哪几个方面内容?谁能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精读课文,提出疑问。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想想明白了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教师梳理或直接提出待探究的问题:在放与不放这个问题上,“我“和爸爸的心情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怎样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上得到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怎样学好本组课文?(整体把握;体会关键词句)
2、上节课我们已经基本把握了整体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通过体会关键词句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二、深入探究,感悟心理变化
1、投影出示问题:在放与不放这个问题上,“我“和爸爸的心情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怎样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上得到的启示?
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对爸爸感兴趣的同学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对“我”感兴趣的同学探究“我”的心理变化,自主阅读3——9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学生自主阅读、探究学习
3、师生共同探讨。着力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理解。
(1)“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
(可这样引导:①学生交流“心理变化”,教师板书:得意—急切—委屈—乞求—无可奈②比读3、9自然段,对比钓鱼的喜悦和放鱼的不舍。)
(2)父亲也喜欢这条鱼,也经历着道德的考验,但从父亲的话里看出,父亲的态度是坚决的,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爱。
(可这样引导:父亲的心理又是怎样的?你能从对父亲的描写中发现什么吗?)
4、小结:从父亲和“我”的心理活动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坚持要我放鱼,而“我”
希望的是不放,你们认为该不该放呢?
5、辩论:该不该放鱼。
5、小结:父亲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是没法妥协的,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一位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必须做的。至于放与不放,大家想想,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一个重要呢?
三、联系实际,感悟“启示”。
1、导语: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谁来读一读“我”的启示?
2、引导学生感悟
(1)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在放与不放之间,作者作出选择容易吗?(联系“我”放鱼心理之挣扎、抉择之艰难、实践之无奈来体会。)
(2)阅读“拓展”中的《举手》《巧克力的诱惑》《冰棍的呼唤》等文章,感受“实践起来却很难”。
(3)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就象那条鲈鱼一样,使我们难以作出抉择。大家想一想,生活中会有怎样的诱惑呢?
五、打写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左右为难的事吗?你是怎么做的,写一个片段。
要求:注意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板书:
整体把握
体会关键词句
13钓鱼的启示
得意——急切——委屈——乞求——无可奈何
实践起来很艰难
对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苗苗的见解
我
的
感
受
季先生的见解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①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
②向大家推荐一些书目:《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利用课余时间读读。
对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懂得桌椅来之不易,初步培养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对话、椅子、现在、旁边、生气、爱护、木料、容易、工夫”等10个词语的意思。
3、学会看图用“爱护”写一句话。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段中桌子说的话。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
3、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大家都知道桌椅不会说话,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的桌子椅子却说起话来了。
出示课题:9桌椅的对话说话和对话有什么不同?(对话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
课文中是谁和谁在谈话?学习“椅”,备实物区别凳子和椅子,说说“椅”为什么是木字旁。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1、桌子椅子为什么事情说起话来?
2、它们说了些什么?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习生字词。
1、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想想能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字形,再想想它在句子中的意思。
2、小组交流用什么办法来记住生字。(引导学生用熟字来帮助识记生字。)
3、检查字词。
重点正音:叹(tan)坏(huai) 疼(teng)
重点分析字形:接、腿、旁、弟
4、指名试读课文。(分段读)
5、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一天早晨,丁丁来到教室门口,发现了什么奇怪的事情?
2、看插图1:这时丁丁感到怎么样?谁能看着图说说丁丁这时的样子。他心里怎么想?
谁能连起来说说丁丁这时的样子和想法?
3、谁来读读这段课文,把丁丁感到奇怪的语气读出来。
4、看图说说丁丁坐的是怎样一张椅子,难怪这张椅子要叹气了,它是怎么嘛气的,谁来试试。
5、齐读第一段。
五、巩固字词。
六、书写指导。
椅、接、腿、护:左窄右宽
第:重点指导“弓”的位置。
七、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2、看图,朗读课文,理解2——6段课文,懂得桌椅来之不易。
3、学习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和词语。
2、指名板书生字“第”说说有几笔,“腿”说说是什么结构,为什么用月字旁。
3、一天早晨,丁丁来到教室门口,发现了什么奇怪的事情?齐读第三段。
出示句子,读一读,第3句跟1、2两句比较,省去了什么,为什么要省去?其它还有什么也起了变化?(第1句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齐读合并后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2——4段。
1、椅子为什么要叹气呢?出示句子,怎样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2、桌椅为什么事而说起话来?
3、丁丁哪些地方做得不对?
4、桌椅对丁丁的行为满意吗,你从图上哪儿看出来?
5、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桌椅的对话?(批评、埋怨)
6、分角色朗读2——4段。
三、学习课文第五段。
1、旁边的桌椅听了后怎弱,齐读第五段。
2、旁边的桌椅为什么都很生气?(引导学生看插图1,连起来说说桌椅被丁丁损坏的样子。)
他们怎样说?自由读一张桌子说的话,思考:这张桌子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
3、他们是怎样夸奖自己的小主人的?一位学生读第1句,理解“这样”指什么?这些小朋友为什么都很爱护桌椅?齐读第2句。
4、看插图2,谁能看着四幅图说说工人叔叔做成桌椅怎样的不容易?
(1)工人叔叔在森林里锯树。
(2)把木头运到工厂,工人叔叔把圆木锯成木料。
(3)工人叔叔用木料做成一张张桌子。
(4)工人阿姨把桌椅漆得油亮。
工人叔叔从锯大树到做成桌椅,要花很多时间,书上用了哪一个词?(工夫)
5、朗读指导。(用赞美和夸奖的语气)
6、一张桌子说了两句话,第1句夸奖了小主人很爱护桌椅。第2句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爱护桌椅,你能把这两句话背出来吗?(自由准备;个别试背;齐背)
四、学习第六段。
1、听了桌椅的对话,丁丁怎么样?齐读最后一段。
2、丁丁为什么低下头,脸也红了?
3、丁丁以后会怎样做?
4、你认为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损坏桌椅是不对的',但能改正还是个好孩子。)
5、朗读全文。
6、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练习。
2、朗读,背诵课文,总结全文,懂得要爱护桌椅,培养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词,听写词语。
2、口头组词。
护:爱护、保护、护士、
坏:破坏、损坏、坏蛋、坏事
料:木料、材料、颜料、资料、
3、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4、进一步理解词义。
对话:怎样叫对话?课文中是谁和谁在对话?
工夫:这道题我花很多工夫才想出来。喧里的工夫指什么?你能用工夫说一句话吗?
二、分段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1、齐读第一段,读出奇怪的语气。
2、读桌椅的对话,读出批评、埋怨的语气。
3、读旁边的桌椅的话,读出夸奖、赞扬的语气。
4、齐读最后一段,读出丁丁知错的语气。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熟练背诵一张桌子说的话。
五、总结全文,指导行为。
1、说说学了这课你懂得了什么?
2、怎样做才是爱护桌椅呢?你是怎样对待桌椅的?
3、我们不仅要爱护课桌椅,还应该爱护哪些公物,怎样爱护?
4、指导用爱护写一句话。
5、课堂作业6,看图说说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六、课外作业,
做一做:给桌椅洗个脸。
比一比:谁的桌椅保护得好,定期进行评比,给做得好的小朋友戴小红花。
板书设计:
木料来得不容易
桌椅 爱护
做花很多工夫
对话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与通用机器人“对话”的途径;
2、掌握如何与通用机器人“对话”,学会用LOGO语言编写程序指挥通用机器人运行。
二、教学重难点:
用机器人能够识别的语言编写程序,并运用仿真程序进行测试。
三、教学准备:
机器人跳舞视频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展示视频:机器人跳舞 师: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机器人能按我们的要求跳舞呢?它能听懂我们的话吗? 引导学生讨论
2、揭示课题:第十课 与机器人“对话”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怎么样和机器人“对话”
(二)讲授新课
1、给机器人请一个“翻译”:
浏览教材75页,师生交流: 谁是机器人的“翻译”? 通用机器人能听懂我们学过的`哪种语言?
2、 给机器人发布命令
1) 进入通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 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看通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吧! 步骤:单击“开始——程序——通用机器人多语言教学系统——通用机器人”
2)带问题自学教材76—79页 要求:
a、了解“通用机器人多语言教学系统”窗口由哪几部分组成?
b、怎样在编辑窗口中编写程序
c、了解:机器人走一步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d、试着编写程序让机器人“走边长是50厘米的正方形”
3)学生交流自学成果 师:程序用LOGO语言表达出来之后,机器人就能明白我们的意思了,那么我们就用仿真运行一下,看看机器人是否真的明白我们的意思,并能正确执行了呢?
4)学生活动:参看教材上的方法,运行编写的LOGO程序
5)探究活动 师:在第七课中我们学过用过程嵌套的方法编写DIE程序,尝试让机器人画一只蝴蝶吧! 指导学生探究活动。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点评学生的程序编写情况。
(三)总结: 师生回顾学习心得:通过在“通用机器人LOGO语言教学系统”中编写LOGO程序,我们已经可以让通用机器人画“走正方形”和“画蝴蝶”了,其实机器人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只要掌握了它的编程语言,就能够教会它按我们的命令做事。
板书设计:
第十课 与机器人“对话”
一、器人的“翻译”
二、机器人发布命令
1、进入通用机器人的编程环境
2、给机器人编写程序运行机器人程序
对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功能:问候和道别/自我介绍
2、掌握语言:Good afternoon,boys and girls
3、掌握词汇:too,boy,girl,Ms,good afternoon
4、理解复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如何利用新学的句子扩展对话
教学难点: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再增加语言的量比较难。
教学用具:录音机单词卡图片
教学步骤:
准备导入:
1.复习第一模块的语言点。在黑板上写出下列对话:
A:Hello,How are you?
B:I’mfine,thankyou.
2.告诉学生老师要说:“Hello。”他们要参照黑板上的例子回答。
3.在教室四处走动,向一个学生问好,他/她要以B的'身份回答。多做一些例子。
4.让学生分组做练习。要求他们与身边的三个同学练习。
活动1:听音指图
1.让学生打开书看图。指着图用中文问他们是否能说出图中人物的姓名(Sam,Daming,Lingling,Amy)。
2.用中文就故事提问,如:孩子们在哪?为什么老师要叫Daming“Ming”?孩子们为什么笑?
3.放录音。再放一次录音,要求学生边听录音边指着相应的对话泡。
4.举起师的书,指着书上的人物,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姓名。
教学技巧:
让学生做一个自己的名字牌,如果可能,让他们放在桌上或粘在校服上。向不同的同学问候,打招呼。比如:“Hello…。”现在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打招呼。可以让他们按角色名字来表演,而不用他们自己的名字。
活动2:听音说话
1.让学生看第二幅图的对话。放录音,每句后停顿,让学生跟读。解释“too”与“also”意思相同。别人说:“I’m fine.”时,我们要说:“I’m fine,too.”
2.让学生合上书。指着自己书上的人物,挡住对话泡,看学生能否记住人物说的话。让学生五人一组,朗读课文。
5、利用男孩,教读boy再利用多个男孩教读boys让孩子们感知复数。同理可教授girl.
6、学生表演对话。
作业:1、听录音两遍并背诵对话。
2、与同学表演对话。
对话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建立“提示语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提示语的几种形式,并会用上两种以上。
2、让学生了解提示语在中间时,标点符号的正确打法。
3、让学生知道写对话时,要讲究格式。
二、教学重点:
会使用不同形式的提示语写对话,做到格式和标点的正确。
三、教学难点:
会用提示语在中间的形式来写对话,能将提示语写得生动、具体。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快乐学习之旅吧!知道李咏叔叔吗?知道李咏叔叔现在主持的一个新栏目“咏乐汇”吗?看来很多孩子都像老师一样喜欢李咏叔叔。今天啊,老师也要在这里模仿李咏叔叔,过一把当主持人的瘾。“咏乐汇”呢,每期都会邀请一位社会精英作嘉宾,我今天也要邀请一位小嘉宾上来跟我交流。这个份幸运会落到谁的头上呢?谁都有机会,因为你们的学号全都在这里。(拿出“幸运罐”。)我请一位幸运小使者来揭晓这个秘密。(使者上台抽出幸运者。)
祝贺你!准备好接受我的采访了吗?
你觉得自己最棒的是什么?是怎么练成的?有什么好经验分享给大家吗?
好,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还给大家分享了你的成功经验。
孩子们,刚才我们这样的交流,就叫“对话”。看来啊,对话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没有对话我们人与人之间就很难进行交流。如果用文字把人物的对话生动地记录下来,就叫“对话描写”。(板书:对话描写)那么怎样才能把对话写得生动、具体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写好对话。
(二)范文引路,揣摩写法
1、出示例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提示语的用法
(1)我们先来读一读一位三年级学生写的作文。先默读,再抽生读。生边读边想:例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这篇短文里写得最多的是什么?(对话)
(3)看来不仅在生活中对话很重要,写作文时写好对话也很重要。第一,写好对话能帮助我们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二,写好对话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叙述一件事情。
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好,好在哪里?
(4)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位小作者在写对话时,运用了几种提示语的形式?分别是哪几种?
在对话描写中,告诉我们话是谁说的,怎样说的.这样的语句叫提示语。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提示语有在前面的、后面的、中间的,以及没有提示语的这几种形式。
(5)对比观察,提示语丰富的重要性。(课件出示只有一种形式的提示语的对话,内容还是和刚才一样。)你们觉得哪篇文章好?为什么?
所以我们自己在写对话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尽量变换一下提示语的形式,就不会显得干吧、死板。
(6)还有什么发现没有?有这样一些词,如果我把它们去掉,试试看,会有什么感受?
看,提示语里每个表示说的词语如:“说”、“喊”或“回答”的前面都有修饰的词语,告诉我们说话者是怎样说的,怎样喊的,或是怎样回答的。发现没有?对比去掉修饰语跟不去修饰语的不同效果。通过学习这篇作文,我们知道了提示语的不同形式,知道了提示语要写得生动、具体才好。那你们能不能学着写一写呢?
小试牛刀一:
接下来我们要分角色表演。仔细听听,是几个人在讲话,哪几个人,年龄有什么特点。
大人:没洗干净的东西是不能吃的!
孩子:不要紧。
大人:吃不干净的东西是要生病的。
孩子:我知道啦。
听清楚了吗?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在题单上给这段对话加上提示语:想想她们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说话时会有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
交流展示自己的作业。师生共同评价。
2、再次出示例文,感悟标点符号的用法。
大家再看看,你在标点方面有没有什么发现?
(如果提示语在中间,“说”后面是逗号。
如果提示语在前面,“说”后面打冒号。
如果提示语在后面,“说”后面打句号。
明白了标点符号的用法了,能试着标一标吗?我们再来完成一个练习。小试牛刀二:
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文章,它在格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每个人的话都是另起一行来写的。)
对了,孩子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我们发现了作者在写每个人的话时都是另起一行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呢?(强调对话的重要,使我们看起来清楚明了,提示语形式多样时,分段写才能分清是谁说的话。)
我们在写对话的时候,也像他这样来写,好吗?
3、教师小结。(理清学生思路,提示重点。)
通过阅读,观察,我们发现了这篇对话描写写得好,好在这几个方面:首先,作者运用了四种形式的提示语,非常丰富,而且提示语中用了形容词,显得生动、具体;在标点符号方面,他特别注意了提示语在中间时,“说”后面要用逗号;他还很讲究格式,把每个人说的话都另起一行来写,读起来清晰明了。如果你们在写对话时做到以上几点,一定也能写得很好。想试着来写写吗?
(三)学以致用,巧妙迁移
1、下面请观看一段哑剧。我请一位同学来和老师配合表演这段哑剧,老师扮演妈妈,同学扮演孩子。谁愿意来争取这个机会?(与请上来的同学简单交流一下。)
刚才我们根据人物的语言想象出了人物的动作表情,现在我们反过来要根据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想象人物的语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通过我们的表情、动作,想象我们会说些什么。
(哑剧:妈妈下班回家,打开了她平时常拿的包,从里面拿出一样东西……)
想想: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我们会说些什么呢?看谁想象的人物语言有意思。(默想半分钟。)
心里有底了吗?现在请根据你的想象,把这段对件事写下来吧!同桌比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开始!
2、出示“写作提示”:我们在写的时候记住做到这几点。
3、老师巡视指导。
4、交流展示,师生共评。
对话教学设计7
设计意图:
对话是记叙文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文章中插入对话,不仅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活泼,重要的是它可以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可是,很多学生往往不知如何有变化,丰富地写出人物的语言。我设计的这堂课,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将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相配合,利用提示语的位置变化,使人物的对话鲜活起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教学目标:
1、在描写人物话语时,能够同时对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等进行生动细致描写;
2、掌握人物话语描写时提示语位置的多种变化及标点的用法。
4、养成关注他人、用心倾听、感受他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如何在人物话语描写时,把话语描写与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共同配合,进而更好地对人物话语进行描写,凸显人物性格。
教具准备和辅助活动
情景模拟、方格纸、幻灯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从上课的开场白引出课题。
师:时间总是过得如此匆匆,一晃,雷老师在三尺讲台耕耘已经整整16年,可是什么痕迹也没留下。今天,雷老师就尝试将刚才课堂上美好的瞬间写下来,留做美好的回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男生齐读……,同学们觉得老师这么描写,够不够精彩?为什么?
2、揭示课题。
今天,雷老师就要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如何把对话写得更加丰富多彩。全班齐读课题。《变化丰富写对话》。
二、分析比较,体会写法
2、出示第二段话。
师:刚才同学们这么热情地帮老师提建议,雷老师啊,决定好好修改一番,现在终于改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女生齐读。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
①边读边思考,老师在哪些方面做了修改?结合交流,谈好处,并板书
分段写神态
提示语动作人物活
位置变心理文章美
师:像这样在对话中,除了人物所说的话之外,交代话语是谁说的,以及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的语句,就叫提示语。有了这三兄弟的装饰,提示语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作者笔下的人物,仿佛也在我们的眼前活了起来。(板书:人物活)
师:你还能找出其它两句中的提示语吗?(教师画出)仔细看他们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提示语有的在话语的前面,有的在话语的后面,有的在话语的中间)提示语的位置变了,文章不再单调,显得生动多了,文章也更加优美。(板书:文章美)
师:同学们,再看看,这两段的书写格式有什么不同?第一段话,老师只用了一段。而第二段话,老师用了几段,怎么分的段?对话分段,很清楚,使人看了一目了然,还可以拉长篇幅,显得字数更多呢!
3、细心观察的同学,一定知道跟随提示语的位置发生变化,还有什么也发生变化?(标点符号)
提示语在前,“说”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提示语在中间呢?
提示语在后面呢?
5、齐读口诀:同学们真棒,不但会发现,还会归纳。
三、排列句子,领悟用法
1、排列句子。
师:现在,老师要开展一个有趣的低年级版的.活动,是什么呢?排列句子,不过,每一组的要求可不一样。仔细听好了。
2、总结点评:这个活动让我们知道提示语的位置变,标点符号也要变。
四、课堂实践,运用方法
1、出示对话内容,指名上台表演。
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小品,注意哦!要仔细观察演员的表情、动作、如果还能猜出演员的心情那就更好了。
2、交流观察所得。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表演,重新整理这段对话。在写之前,雷老师有一个温馨提示。如果你觉得小演员演得不够好,你也可以想想,如果你来演,会怎么演?
五、交流分享,总结写法
1、分别赏析优秀及有待提高学生的片段,全班交流。
2、总结本课的收获。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3、教师总结顺口溜。老师也将我们这节课的内容编成一段顺口溜,请全班同学和着节拍齐读。
写对话分好段提示语位置变三兄弟配合好人物活文章美
师:这节课,我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其实人物对话的提示语还有一种变化,就是省略提示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最后,祝愿同学们今后能写出更多,更精彩的美文!下课。
板书设计:
变化丰富写对话
分段写神态
提示语动作人物活
位置变心理文章美
对话教学设计8
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4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
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具准备:
准备材料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教学方法:
引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吗?(叶圣陶、老舍、等等),那么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有一位苗苗小同学不但见过很多著名的作家,还采访过他们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二、板书课题。
三、精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四、感悟课文
讨论: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五、品味题目寓意。
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1.与二人名字相关。
2.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
五、感情朗读
1.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六、作业布置: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说说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七、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1、写好文章 多看书
2、三贯通 学好外语
3、积累古诗文
对话教学设计9
课前准备:
①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可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板书:(闲书、偏科、学习外语)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导语: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呢?
交流预设:
㈠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⑴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⑵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⑶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㈡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⑴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⑵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小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有阐明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对偏科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㈢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1.“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2.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在交流和讨论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语:“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同学们的对季老的话感想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应呢?请同学读一读。(指名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2.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3.引读: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生读)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5.分角色朗读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提示: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活动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写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真可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友情提示:(可任选其一):
①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②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③辩论:《看闲书是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多看
偏科三贯通
学习外语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对话教学设计10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二、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四、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五、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六、教师小结: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七、巩固练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八、板书设计:
对话教学设计1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课第二框题《两代人的对话》。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家庭交往是学校交往、社会交往的基础。如果说上一节课的内容是针对学生在家庭交往中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那么本课的学习内容则侧重学习如何与家长交往,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育的一个落脚点,也是本册教材后续内容的一块奠基石。
2、课标依据
这一框题的内容体现了课程标准“交往与沟通”板块中“1.3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3、学习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淡化知识的讲授,意在体现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改善亲子关系,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能力目标:主动提高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增进与父母的情感
知识目标:学会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及主要策略
4、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的有效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与父母进行沟通的艺术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自由”因而变得敏感、情绪容易冲动,而家长对子女的期待高、要求严,不可避免地在亲子交往之中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如果亲子关系处理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矛盾,架起理解的桥梁,掌握沟通的方法艺术迫在眉睫。
二、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活动法、典型事例分析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在学法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加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引领,板块教学式”的活动,目的使教学环节简约,教学素材低碳、实现课堂教学高效益。即:一、关注生活,正视矛盾;二、再现生活,解决矛盾;三、回归生活,增进情感。
生活调查,通过调查本班学生与家长发生矛盾的情况来确定本节课的侧重角度及具体实施措施,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矛盾普遍存在,从而敢于直面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为后面的解决矛盾做好预设。
(二)学习过程:
一、关注生活,正视矛盾
1、请和父母最近发生过矛盾的同学讲一件你和父母最尖锐的矛盾经历。
2、你是怎样看待和父母之间矛盾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引起共鸣,敢于面对矛盾,认识亲子之间矛盾的危害,从而有意识地去解决和避免矛盾,即树立与父母沟通的意识。
二、再现生活,解决矛盾
活动一、观看视频,探究问题
1、文文对妈妈的指责是用什么方式处理的?
2、分组讨论并归纳:文文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3、你们还能奉献哪些与父母沟通的金点子
设计意图:认识到矛盾可解决,态度是关键;直观学习避免矛盾的做法及技巧,归纳解决矛盾的基本程序,即探索与父母沟通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活动二、情景表演,主动践行
主题:沟通考场——“妈妈,我没有谈恋爱”
场景:妈妈下班回家,看见你正和同班的女生小陈在附近的冷饮厅一起吃冷饮,回到家里,妈妈怒目圆睁??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巧妙化解即将发生的矛盾,时间不超2分钟。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践认识沟通的核心是“爱”,不能急躁,更不能粗暴,否则适得其反。同时也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沟通的快乐,即提高与父母沟通交往的能力。
三、回归生活,增进情感
1、请回顾并讲述父母做的最让你感动的一件事。
2、请以你最喜欢的方式跨出与父母沟通的第一步。
温馨提示:
可以以交谈、写信、发短信、写小纸条、打电话、赠送礼物等形式。
目的:化解矛盾、消除误会、感动亲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故事中充分感受父母无私而伟大的爱并抓住学生积极与父母沟通的热情,落实沟通行动,增强热爱父母的情感。
总结提升:今天同学们的表现足以让在场的每个人感动,这就是主动沟通的魅力,父母给我们的爱太多太多,我们却无以回报,在最后一刻,让我们深情地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思想品德课注重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和体验,实践作业“让爱永恒”是让亲情沟通活动在生活中延续,让爱的对话成为习惯。
对话教学设计12
一、对应的课标内容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
二、教学内容
本框题主要内容为两目:(一)架起理解的桥梁,讲如何与家长沟通商量、沟通商量的要领;(二)交往讲艺术,主讲与父母交往的艺术,自己应有的胸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索解决亲自冲突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家庭矛盾发生后会用合理、恰当的方法来解决矛盾,从而与父母和谐相处。
2、【能力目标】
学会与父母沟通,从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回忆和反省,体会父母深沉、无私的爱,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为家庭付出的主动意识,增加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使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尊重父母的品质,引发学生人生价值的思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进行沟通,彼此袒露内心世界,进而达到相互理解,掌握沟通的正确方法,并学习双赢的沟通策略,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活动法,辅之以教师必要的点拨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课前准备
教师:1、了解班级学生基本的家庭关系,记录特殊家庭的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学生,以便在活动中给与更多关注。
2、记录家庭关系良好的学生,以便有意识地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给其他同学提供好的建议。
学生:回忆最满意的成功解决与父母矛盾的经历和最糟糕的解决与父母矛盾的经历。
八、教学用具
多媒体
九、学情分析
社会的急剧变化,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家长对子女的高期待、严要求,学生面临的复杂环境,面对的竞争压力,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不可避免地表现于亲子交往之中,这既有处于青春期学生正常发育所带来的共性问题,也有每个学生面对的个性问题。代沟及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导致家庭中的矛盾与冲突。家庭矛盾处理得好,学生会有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进步;家庭关系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酿成悲剧。因此,从教育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家庭矛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冲突,是必要的。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要学会与人交往,这是他们立足社会的基本功,而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练习交往的第一课堂。所以,思想品德课针对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求安排这一教育内容。
十、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子女与父母的'年龄差距,是造成两代人隔阂的直接原因。产生代沟、出现隔阂怎么办?可以肯定的是不能任其发展,那样对自己和父母都没有好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与父母平等地对话、沟通。怎样沟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具体的方法。
本课内容顺接上一课时,主要是解决家庭矛盾、冲突的方法,从语言上进行过渡后,自然进入主题。
活动一:
感知幸福
1、播放flansh《父女经典对话》
说一说:你听了动画中父女俩的对话后有什么感想?给我们什么启示?
2、出示两张家庭照片
说一说:看了这两张家庭照片后,你会怎样形容这两个家庭?用flansh动画,一则动画内容形象生动、风趣幽默,让学生多感官感受,其中的情景能引发学生的共鸣;二则flansh本身很受学生的喜爱,可提高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和讨论作好铺垫。
两张家庭照片很自然地唤起学生对幸福、和睦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联想。
活动二:
认识冲突
分析两种家庭观念,从而正视家庭矛盾,认识家庭冲突。通过讨论、分析,认识到夸大与父母的矛盾和看不到与父母矛盾的观点都是不对的,积极的做法是在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认识到与父母沟通的必要性。
活动三:
探求方法阅读书中p23的故事,思考:
1、假如你是小冰,你会怎样做?
2、你能寻求解决这一冲突的好的方法吗?
教师要引导学生设想有几种方案,选出哪种方案比较好,能让双方都满意,并分析为什么?设计这一活动,是让学生体会家长的心情,学会与家长沟通,进而归纳出解决家庭冲突的方法。这既是一个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掌握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的方法。
活动四:
实践方法学生说说自己的故事
心灵档案:说一说与自己父母发生过的一次矛盾,当时是怎样处理的?
引导学生大胆交流,学会沟通,理解父母。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以激发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情感,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感悟,进而把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活动五:
继续探讨分析小陈的故事(做作业磨磨蹭蹭,但有孝心,张罗为爸爸过生日,遭到误解),设想一下小陈会怎样做?引入这个故事,目的在于进一步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并得出沟通的基本要领。
活动六:
经验介绍
学生:交流与父母交往的成功经验
教师:推荐八招与父母交往之神功
引导学生认识到,与父母交往,核心是爱的奉献。沟通的成功与否,除了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基本的要领外,还要意识到:沟通是要讲究艺术、策略的。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基本要领,懂得了沟通是要讲究艺术的。家庭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我们能以孝敬之心、孝敬之行对待父母,沟通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播放动画故事《苹果树》,体会伟大、无私的母爱,为布置实践作业做好铺垫。教师总结全文,使学生形成完整印象,从而对所学内容非常明确。
在观看动画中升华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课后探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给予我们无私的付出,我们应满怀感激之情。然而,亲子之间的矛盾又使我们平添许多烦恼,也令父母忧心忡忡。你听过以歌曲形式表现的“家书”吗?来,让我们马上动手,给父母写一封家书,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以及与父母沟通的愿望,然后再在信的下面请父母写上回音。
通过作业,将本课的学习落实到行为实践中,并通过亲身实践,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让学生解其言、识其意、明其理、记其要。
对话教学设计13
整个教学流程以书虫闯关的形式展开,每一关的内容如下:
一、书虫第一关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六、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这一设计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每一教学环节目标明确,各环节之间层次明显。但这样的'设计也是一把双刃剑,若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强,则可以生成许多精彩;若无法应对自如,课堂就更显机械与生硬。执教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睿智的教学技能,透过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能看到一种东西在支撑着整个课堂,那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内化的理念在课堂中纯熟运用,整节课犹如李老师自已的说的那样:如茉莉,看起来平淡无奇,闻起来幽香缕缕,回味起来余香袅袅。
对话教学设计14
【教材内容】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第2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所以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略读课中教师更应放手一些,要借助阅读提示,围绕课文重难点,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由读中积极思考,然后讨论交流,理解课文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获得自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作家。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互相评议。
3、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对话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一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一线:紧扣对话,联系实际。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一、新课导入
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
思考
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
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
(“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课文写了小作者张钫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一次采访记录。)
三、模拟采访
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
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
(具体谈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内容。)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与交流。
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能依据课文内容来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与习惯即可。)
预设
(1)“闲书”问题:
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
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
(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都的内容。)
五、拓展延伸
采访一位自己身边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交流采访要注意什么,怎样写访谈录。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访谈录
闲书不“闲”
不要偏科
学好外语
【对话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优秀03-19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04-0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01-28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08-23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09-22
《母鸡》教学设计01-31
片段教学设计02-03
名师教学设计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