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对装饰化的教学,学习整体观察方法,对实物的外形和色彩进行概括、提炼,学会夸张的表现方法。
2、学习装饰画的基础知识和处理色彩关系的基本方法。
3、提高学生的概括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外形和色彩的概括和提炼。
装饰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装饰画概括、提炼、夸张的'方法。
作业要求:
通过勾出、欣赏(或临摹),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再加以变化,画成一幅有趣的装饰画。
教学用具:
装饰画范画、颜料、画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两张作品,一幅写生景物画,一幅装饰景物画。
谈谈两者画面不同的风格。
导入课题:《变写生画为装饰画》
二、欣赏·感受:
1、《有圆礼帽的静物》-米尔顿·艾弗里
他的作品舍弃了物体形体、明暗、色彩的细部变化,只是概括地勾勒出物体的外形,色彩多作平涂,显得简洁、明快,富于装饰性。
2、作品《打开的窗子》有哪些地方与现实生活不一样?体现了装饰画的什么特点?给了你什么联想和感受?
三、示例:
教师对照写生画进行概括提炼,首先是外形的概括变形,再是色彩的提炼夸张。
四、动手作:
通过勾出、欣赏(或临摹),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再加以变化,画成一幅有趣的装饰画。
五、展示评价。
《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认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3、能表现出对世界名画的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具准备:
水粉颜料、水彩笔、毛笔,调色盘,小水杯、挂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课件欣赏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品。
引导提问:你见过这些画吗?特别是最后这一幅《向日葵》,也就是课本所展示的是同一幅画,你们的感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学生组内交流、讨论。认识色彩是绘画的语言,色彩是相同的。(附:可简介下凡高生平及作品风格)
二、探索思考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那些颜色?
2、探索调色方法:这些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注意要做到切实的交流探讨。
三、探索体验
1、根据教材的提示,用大红和柠檬黄进行调和,把产生的橙色与同桌的比一比,色彩效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教师演示重点小结:两种颜色相调和,颜色分量的不同使得色彩效果产生变化。一般朝分量多的颜色方面倾斜,所以调色时应该能判断看准色彩的倾向性。
2、在一种颜色中调入黑色或白色,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演示小结:通过这一个办法可以让色彩发生明度变化,又叫做色彩的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颜色丰富的层次了。
3、出示教材右页马赛克效果的《向日葵》画中取一方格(G5),这一格是有24个小块组成的',将它们分解开,与色谱中的颜色对号入座。
4、任意找一种《向日葵》这幅画的颜色,尝试调配一下,是否很接近?
四、分工合作
1、我们可以将这幅画分解成许多小色块,近看这些颜色,但远一点或眯眼看,向日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将横排的A—J与竖排的1—5交叉组成编号,全班每个同学画其中的一部分(按照刚才的练习作业抽取作业位置的编号)。
2、临摹涂色。按照小格的颜色来调色、涂色、注意不能出格,相同的颜色可以一次涂完再换蘸颜色。
五、组合展示
1、让完成作业的学生按照底纸上的格子,找准坐标贴上自己的那部分作品。
2、引导学生眯眼睛看看,欣赏评全班同学集体组合画出的作品。
六、教学拓展: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也就象文学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样,色彩语言的调配也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索,今天你有收获了吗?
《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能力目标
提高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懂得《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媒体:
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课件和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曾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华文化,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画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北宋时期的大画家张择端、
教师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齐读课题,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二,自主阅读,理解内容
1、平时我们遇到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 (学法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学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2、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按照阅读要求自学课文、
三,全班交流,取长补短
1、"我来告诉你!"
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讲给同学听、
(注意:相同内容不重复交流)
2、"我要请教你!"
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同学帮忙解决的 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帮助解答、
四,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学生自由读课文,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准备读给大家听、
3、展示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说)、
五,课外作业
把近期了解到的我国传统文化整理一下,准备与同学交流、
《画》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泼墨画的基本概念,了解泼墨画的艺术特点。
2、学习泼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懂得泼墨、泼彩方法的运用,在泼墨的基础上作添画的造型练习。
3、感受泼墨中国画独特的韵味,体验泼墨的乐趣,培养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套教材中,低年级学生已开始尝试学习水墨画的表现方法。让学生在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泼墨画的表现方法,对学生美术能力的发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水墨画与泼墨画都是传统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泼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泼墨画的艺术风格与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泼墨画法是在了解掌握水墨画墨色调配的基础上,用泼墨的方法直接泼洒在宣纸上,然后利用形成的自然外形及墨色,添加作画而完成,具有自然淋漓、气韵生动的效果,不失为一种丰富多彩、奇妙新颖的绘画方法。让孩子们在泼墨、泼彩实验中玩起来,感悟自然,创造丰富想象的.表现形式,开辟出儿童绘画活动的新天地。
本课以欣赏名家泼墨画与普通中国画的对比分析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泼墨画的水墨韵味之美,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才能,来学习完成创作。教师在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与利用泼墨过程的各种变化,体验比较泼墨画法的技法特点。
想象与自由创造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特点,本课让学生通过轻松愉悦的泼墨、泼彩表现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分欣赏了解祖国传统泼墨画的特点及表现力,体验、感受泼墨画独特的艺术之美。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泼墨画方法及泼墨效果的巧妙利用。
难点:泼墨、泼彩方法的掌握及有效利用。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调墨盘、墨汁、国画颜料、纸杯、宣纸、毛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中国画若干幅、8开宣纸两张、墨汁、颜料、纸杯。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课件展示:认识泼墨画,欣赏我国历代名家的泼墨画作品,若干幅一般写意中国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思考。
①一般中国画与泼墨中国画有哪些不同之处?泼墨画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②猜猜泼墨画运用何种表现方法来完成创作,说说画面墨色变化的感觉。
(2)揭题:这堂课,我们就尝试用泼墨的方法来创作完成一幅漂亮的中国画。
2、深入教学。
(1)课件展示:近现代泼墨画名家张大千等人的泼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泼墨的各种效果,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泼墨画用具及泼墨方法,并作操作示范。
(3)教师在泼墨形成的自然外形上作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3、泼墨游戏。
(1)学生将调好的墨汁泼洒在一张宣纸上,做泼墨游戏,体验观察形成的自然外形特点。
(2)教师展示两幅学生习作,分析泼墨效果,提示操作要领。
4、泼墨画尝试。
(1)学生在另一张画纸上,再次进行泼墨或泼彩,并在形成的自然墨色及外形上进行想象添画,完成一幅泼墨画。
(2)引导学生互评作品并互相交流,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
(3)收拾工具材料。
5、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泼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泼墨画表现的韵味意境。
《画》教学设计5
《画》这篇课文中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课文以“画”这个谜语的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根据刚入学的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年段训练的重点,在教学本课时,要教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汉字,了解“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因此,教学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首儿歌是首谜语诗,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谜语诗。
由学生已知的`谜语导入 新课,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课文,同时又为猜出谜底作了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水画,引导学生整体观察图画,然后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首先,学生自由读,要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在此基础上,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最后进行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这样,既巩固了生字的认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像,体会感情
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及动作演示等手法去感悟诗的内容,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分析。导读方法如下: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句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见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句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句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此时,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画。多媒体课件展示整幅画,配乐,学生边看图边吟诵,还可请学生上台来当小诗人朗诵这首诗,最后熟读成诵。背诵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
四、趣味练习,书写生字,课外延伸
1找朋友游戏,把“我会说”中的六对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上,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头饰上的词说一两句话。
2指导书写“人、义、火、文”。
3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课间玩谜语竞猜游戏。
《画》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故事画
1课时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智育目标]: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故事或自己编的故事的片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故事中主人公设计形象。尝试用色彩来强调自己的情感。
[素质发展目标]:让学生知道一些有趣的谚语故事或成语故事,了解什么是故事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绘画形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故事或自己编的故事的`片断。
[教学难点]:用色彩来强调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水粉画工具、水彩画工具、彩色笔等。
学生活动设计
课下让学生收集一些谚语故事或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小朋友收集了哪些谚语或成语故事?
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后羿射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课件演示
课件来表现《后羿射日》这个故事,学生用语言来转述这个故事:
1、十个太阳在天上神气活现,土地干裂,河流干了,人们都快晒死了。
2、后羿接过王母娘娘手中的神箭,决心射下太阳。
3、后羿拉弓向太阳射击,太阳一个接一个掉了下来。
4、最后天上只剩一个太阳,后羿成了英雄。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学生欣赏的同时,进行提问:
1、四幅画中,为什么第一幅太阳的颜色是那么鲜艳,而第三幅的颜色却暗了下来?
2、如果是你画这些画,你准备用什么颜色和神态来表现太阳和后羿?
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故事画。请学生尝试简单地说出故事画的定义。
三、了解故事画的定义后,学生继续介绍自己喜欢的故事,特别是自己编的故事。
四、活动评析
在评析阶段中,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故事画,简单介绍自己的故事,自己先评析,然后其他学生评析,教师作扼要的点评。为了使每位学生的作品都得到评析,可以分成小组评析,各抒己见。
五、课外延伸
在课外延伸阶段,进行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九色鹿》的欣赏,并请学生观赏一些泥塑的谚语故事和成语故事,使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的故事画产生热爱之情。
教后反思:
本课是小学阶段学习中国画方面知识的最后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对文学作品进行描绘,检验一下学生们对中国画的材料及工具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能力,同时还力图在表现故事情节场景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激情,引导他们能够在生活中汲取素材,在收集和查找相关资料及创作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审美能力必须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深入生活的道理。
在这节课上,学生都作画了,而且都在轻松、认真地画,可见他们对此产生了兴趣。兴趣驱使学生主动、热情的参与和学习,足以表明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巧拨学生的兴趣,由兴趣引发动力,更好地进行创作。
《画》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画》教学设计8
一、活动背景
本次活动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一次班上的幼儿在活动室里运用一些小型物品(如瓶盖、小剪刀、几何体、夹子等)在随意摆弄脸谱造型,有的用瓶盖做眼睛,小剪刀把鼻子,半圆形做嘴巴……幼儿们想象丰富,创造热情高涨,体会着创作的快乐。 为了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我将这种活动迁移引申到美术教育之中,于是我便设计了《替换想象画》这一活动方案,旨在于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尝试和交流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胆的果敢精神。
二、活动目标
1、借助相似造型,大胆表现与创造人物脸上的几个部位。
2、在活动中发展大胆想象,勇于创造及表现的能力,体验创作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变化,积累对人物刻画的基本经验。
2、材料准备
(1)数量充足的操作材料。
(2)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磁带。
(3)水果、字母、数字、蔬菜、食品、动物、图形等背景图。
四、活动过程:
1、初步欣赏与感知
(1)师: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动画课件:《给老师画像》
(动画显示老师教画画和“我给老师画像”的.过程。图片、朗诵、背景音乐同步播放。)
(2)引导幼儿说出老师画像里脸上的几个部位分别是什么?(出示老师画像)
(3)让幼儿认识“替换想象法”。
2、隐性示范与思考
(1)展示逐步变化的多媒体画面,一支小魔笔从基本点出发,慢慢变成了一个圆形,暂停后,请小朋友猜猜,这支小魔笔究竟想画什么?(让幼儿充分发挥,大胆表述)
(2)小魔笔画出一张娃娃脸,让孩子说出脸上还缺少什么?
(3)小魔笔施魔法(动画显示小魔笔晃动身体: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4)引导幼儿用屏幕上动画显示的图片来替换娃娃脸上的其他部分,及讲述为什么这样替换?
(5)引导幼儿进行主题创作。
3、讨论与操作
(1)观看背景图,自由交流讨论。
(2)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创作。
4、展示与体验
让幼儿一起相互欣赏与展示,让幼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画》教学设计9
活动目标:
1、掌握正确画曲线的方法。
2、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活动材料:
图片、室内环境、彩笔、图画纸、小鱼,磁带、涂鸦墙
活动过程:
1、 幼儿听音乐走曲线进教室。引导:“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们走过弯曲的小路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了!
2、 创设环境引导幼儿:刚才小朋友们走过的小路是什么样子的?(曲线)幼儿看看来到了什么地方?(墙上的画面),说一说都有什么?河水、水草是什么样子的?用手感知一下曲线的绘画方法。
3、 出示图片请幼儿看一看这些图上的什么东西是曲线?(妈妈的头发、面条)
4、 幼儿听音乐用手感知并画曲线,创设情境给小鱼画河水、给妈妈画头发。
5、 幼儿学画曲线,根据幼儿不同绘画能力水平提供不同的绘画材料,大胆的练习学画曲线,(贴有小鱼的画纸、碗形状的画纸,妈妈的'头像)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学画,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给予相应的指导。
6、 幼儿大胆的介绍自己的作品。
延伸活动:
创设涂鸦墙:贴有小鱼的背景图、妈妈的头像,幼儿可以根据需要在区域中自由的选择进行绘画。
《画》教学设计10
一、 教学设计说明
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全文可分三部分。课文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其中老师说的一段话又是理解全文的重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读懂每一句话,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从而弄懂段意,领会道理并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二、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 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着重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学清楚。
3、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句式说话,并用严肃、熟悉等词语来造句
4、 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 教学重点
1、 联系课文内容,懂得老师和父亲所讲的道理。
2、 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体会怎样把一段写清楚。
四、 教学难点
理解我从所坐的位置看到的杨桃的样子。
五、 教法设计思路
1、 扎实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
此项训练是本册教材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由于本课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本学期所学到的理解自然段的方法来理解老师所说的一段话。教学的基本步骤是:整体感知理解段意给段分层弄懂层意归纳段意。
2、 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本课中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学词识字,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词句,运用多种方法(如、辨析近义词、联系上段、观察实物等。)进行理解,并结合课后《思考?联系》加强说话、写话的训练。
3、 使用图片和实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课文中我所坐的位置看到杨桃的样子,学生大多没有亲身经历,因此不易理解。图片(课文插图)及实物的使用,可帮助学生提高感知效果,从而能准确地理解课文意思,
促使学生形象形象思维的发展。
4、 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本课主要以对话形式展示课文内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背诵是熟读的结果,要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当堂完成背诵任务。
六、 教学主要步骤
(一)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出示杨桃(实物),(板书:杨桃)杨桃是一种水果,谁能把你了解到的有关杨桃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一下?(教师从杨桃的分布地区、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补充介绍。)
2、 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哪些内容?(谁画杨桃,怎样画?画成什么样?)
3、 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
4、 指名轮读课文,帮助正音,读准半晌(shang)回答课文后(2)所提的问题,了解课文大意。
(二) 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进行理解自然段的训练。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刚开始学画时,爸爸怎样要求我?①齐读爸爸的话。②想当然、画走了样是什么意思?③爸爸这句话告诉我画画时应当怎样做,不要怎样做?(板书,不要想当然)④齐说这一段。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点名读这段并思考:①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五个角的东西)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板书:坐在前面靠边,认真看,老实画。)②老师也把杨桃摆在讲台上,让部分学生依次来到我所在的位置观看杨桃,并说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③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不像而像,说说句子强调了什么?
3、 学习318自然段。
(1) 默读课文并思考:①看了我画的杨桃,同学们的态度怎样?(嘲笑、讽刺我)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他们想杨桃不应该是这个五个角的.东西),练读谈们说的有关句子。②老师的态度和同学们有什么不同?(在我的位置审视,请同学们轮流到我的位置上看),理解审字,并说出审视的意思。③同学们说我画得不像,老师神情变得严肃了,严肃是什么意思老师我为什么严肃起来,他在想什么?(同学们想当然地回答,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在想应当怎样教育大家,让大家知道我画得对)。
(2) 学习课文中老师说的这段话:老师读,学生听,并思考:①老师说了几句话?每句讲什么?可分几层意思?(老师说了4句话,分为两层意思:前两句用画杨桃的例子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告诉我们画画时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②综合两层意思,说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学生先归纳,老师帮助提炼。③指导朗读背诵:理解和颜悦色,有感情的练读老师说的这段话。用引读法和分层背诵法帮助学生当堂背诵。④老师说的这段话,你听了之后,懂得了什么?(学生看法和自己的看法不一样时,不要急于否定,不要急于结论,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板书:要实事求是)
4、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齐读,理解相似,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有哪些地方是相似的?辨析教育和教诲两个词,体会父亲和老师对我教育和引导的用心良苦。他们的话为什么让我一生受用?(这个道理适用于处理其他问题。)有感情地背诵这句话。
(三) 总结全文,完成思考练习。
1、 看板书,小结课文内容,阐明道理。
2、 巩固学生生字词。
3、 用不像而像和不要要练习说话。
4、 完成书面作业:完成思考练习第四题。(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 课后进行小练笔:
选择一件难忘的事写一段话,要写清楚难忘在什么地方,语句要通顺连贯。
《画》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会认“远、色”等11个生字,会写“人、火”等4个生字。认识偏旁“辶、忄”。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远”与“近”、“有”和“无”、“来”与“去”是意思相反的词,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反义词的头饰;一幅山水画(题写“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生字卡。
教学重点:
练习朗读、认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和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收入诗句
1、呈现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并题写课文《画》的20个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师:小朋友,大家看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并板书“山、水、花、鸟”)
师:会认这四个字吗?(生个别读、自由读、齐读,再抽读)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发现画上有题字或诗句)
师:仔细看,画上题了哪些字?(如生发现题字是课文的四句诗,就直接板书课文的'四句诗。如不能发现,则直接引导学生与书上的《画》比较)
2、学生读诗
师:四句诗中,你会认哪些字呢?读一读。
师:哪些字不会认,请用铅笔标出来。
二、初读正音,突出重点
1、学生自读诗句,用铅笔标出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自读,同桌互读互考。发现不对的,同桌教读。
3、全班齐读,轮读。
4、教师用生字卡片个别抽读要求会认的“近、色”等11个生字。注意倾听下列生字的发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近、春、人”是前鼻韵母,“声、惊”是后鼻韵母。有错及时纠正。
5、学生自由读,重点抽读,抽读重点。用生字卡抽读,主要抽读“声、春、近、人、惊”等5个易错的重点字;再抽读学生中平舌翘舌、前鼻韵母发音不准的重点学生。全班齐读。
提示新的偏旁:“辶”叫“走之旁”;“忄”叫“竖心旁。
三、背诵诗句,领会其义
1、看谁背诵得最快。(学生自由背诵)
2、背得不错!你在朗读背诵的时候有什么疑问吗?(跟我们平时看到的现象正好想反)
师:是呀!真有点怪!怎么“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呢?怎么“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
师: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3、读一读,看看两道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待学生发现交流后)师总结性引导: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有“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如果学生说出是“画”,则肯定学生的答案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画”;若学生说“照片”,也肯定学生的答案“照片”也是图画的一种方式”。)
4、戴头饰,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什么是来,什么地去?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2)高??矮哪种是高,哪种是矮?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3)远??近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演一演,表现出相反意思。
(4)白??黑什么东西白,什么东西黑呢?说说相反的例子。
(5)晚??早什么晚,什么是早?说说相反的例子。
(6)读一读5组反义词。
四、写字指导,练习书写
1、呈现“人、火、文、六”4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4个字形的笔顺、笔画特点。注意“火”先写“点”,再写短“撇,第三画是长“撇”,最后是“捺”。
2、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人”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的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板书设计:
画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儿惊。
《画》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本课14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积累词语。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看到“我”画的杨桃,老师和同学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道理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感悟文义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
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我”画杨桃的过程)
“我”是怎样画杨桃的?(理解“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等词语)
猜测“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
(2)同学们仔细找一找,“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从“我”坐的角度看杨桃,杨桃就像个五角星。)
(3)老师出示杨桃实物,请同学们观察。
(学生亲自实践,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第2~17自然段。
(1)朗读课文,并思考:
开始同学们认为“我”的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老师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举例子说说为什么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样)
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当别人看到的或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要学会尊重别人,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出对话时不同的语气。
读出同学一开始嘲笑的语气,以及后来不好意思、尴尬的情绪。
读出老师一开始严肃的语气,以及后来和颜悦色的态度。
3.学习第18自然段。
(1)为什么说老师的教诲对“我”来说终生难忘?(板书:终生难忘)
(2)讨论:老师的话只适用于画画吗?(老师的话表明了一个道理:要实事求是,要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画画,还适用于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3)按照老师所讲的,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不要……要……,要……要……)
谁能用“不要……要……”说一句话?4.老师亲自来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是想知道()
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是不是“我”画出来的样子。
是不是“我”的位置有点偏,因此没有把杨桃画准确。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先不要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那么,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老师说的那段话。7.说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懂得的道理。
画杨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画》教学设计13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着用得意、伤心、满意的关键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爸爸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玲玲的画》以人物情绪变化为脉络,抓住关键词“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5课《玲玲的画》初读了课文,结识了生字朋友。今天呢,老师又把他们带来了。看看你还认识他们吗?老师请同学开火车读词语,大家认真听。如果她读的不准,我们就一起帮帮她!
师:“真不错,同学们读的字正腔圆”。
2.回顾课文大意。
师: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走近《玲玲的画》这篇课文。一起找找看玲玲有什么特殊之处吧!为什么玲玲的画能够写成一篇课文,而我们的画却只是一幅画呢?
师:根据大屏幕上的三幅图,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试试看你能不能说出来。(PPT展示图片)
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师:通过以上三幅图,我们知道了玲玲的画都经历了什么。下面呢,我们再思考一下,既然精心准备的画被弄脏了,后来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更好了。那在这个过程中玲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呢?
师:我们一起用笔在文中画出来表示玲玲心情的词语。
板书:得意、伤心、满意。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词语,得意。从哪个自然段中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呢?
(1)课件出示:玲玲得意的端详….
师:这里,老师有一点不明白,端详是什么意思呢?谁能演一演?
生:(同学们做出动作)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看
师:嗯,原来通过动作也能学习词语的意思,你们真是厉害。
师:那文中还说了,“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玲玲在端详这幅即将参加评奖的画作时,心里会怎样想呢?(明天肯定得第一)。
师:下面,谁来读一读,体会一下玲玲得意的心情?
师:嗯,你读的很好,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就是玲玲本人呢。
师:接下来,我们看这句话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2)“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觉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师:“又”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之前催过了,爸爸的疼爱,画了很长时间)
师:谁能读一下,体会父亲对玲玲是怎样疼爱的?
师:嗯,你读完之后,让我也觉得玲玲的父亲的确是个好爸爸。
(3)在爸爸又催了一次之后,玲玲终于准备睡觉了。这时,玲玲遇到了麻烦,一起告诉我:遇到了什么麻烦啊?
生:画弄脏了。
师:然后玲玲看到画脏了,就伤心的……哭了!
师:那这,老师又不明白了,脏了,脏了你哭什么啊?再画一幅就行了呗!
生:“我的画弄脏了,再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师:没错,明天就要评奖了,今天却弄脏了,如果是你的话,除了伤心还会怎么样?
生:着急。
师:对,着急。玲玲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现在,同学们谁来朗读一下,读出玲玲的伤心和着急?师:嗯,我听着也怪着急的!
师:那同学们,我们接着往下看故事是怎样发展的。作为玲玲的爸爸,自己的女儿又伤心又着急,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爸爸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师:后来,玲玲是怎样做的呢?“出示原文”
师:最后一句是,“玲玲满意的笑了”。
师: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开心的。
师:下面,谁来读一下这句话!体会一下玲玲有多开心。
师:嗯,那玲玲是开心了,还有一个人我们不能忘,这个人就是——
生:我的爸爸。
师;爸爸怎么样啊?
生:高兴。
师:说了什么?“…….”
师:好,我们一起把爸爸说的话再读一遍。
师;你们觉得爸爸说的对吗?
三、小结
师:那以后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应该怎样啊?
生:多动脑筋!
师:好,非常棒!多动脑筋。我们班的同学这么棒。没有什么事儿是动动脑筋还完不成的。对不对?好,老师对你们有信心。也希望你们以后像今天说的。遇事不害怕,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
四、作业: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下面留一个小作业。
想一想你遇到的,跟玲玲比较相似的事。然后组织组织语言,想想怎么说,将给你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好,同学们,下课!
《画》教学设计14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画家的作品,理解画面的形式美、节奏美、艺术美。
2、学习画家作品中色彩、黑白关系的处理方法。
3、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肯定自我。
教学重点:
画家作品的色彩美、造型美、形式美。
教学难点:
在画家作品的基础上画出自己的联想。
作业要求:
仔细欣赏画家的画,对其内容、造型、色彩等进行分析,尝试临摹你最感兴趣的局部(可作修改、在创作),同时画出自己的联想。
教学用具:
欣赏作品、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按课堂常规坐好,稳定情趣,查学具。
二、导入:生动、形象、有趣的激发学生产生求知的极大兴趣。
三、新课:(突出美术特色,体现创新精神及个人风格,渗透德育,体现教法。)
1、分析德国画家马克《猴》画的特点:
(1)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造型、色彩的特点?
(3)绘画中的风格你喜欢吗?
小结:画家画的可爱的猴子造型和丰富的色彩,让猴子快乐的回到森林中去。
2、分析古代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线条的运用。
设问:在古代绘画中怎样使用线条?
小结:线条要流畅,有节奏感……
3、张广《秋夜》马的造型结构。
分析马的造型处理:
小结:形象进行了变形处理,色彩简练、夸张。
举例示范:变照片为黑白画。
4、分析作业步骤:
(1)对照画家的画。
(2)画大体
(3)加入自己的联想或感受。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小结:概括出本节课知识的要点,作业讲评。
《画》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梅花挺直坚硬、生机勃勃的造型特点,让学生感受梅花顽强、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
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的韵味。
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参与到对梅花的学习活动中,尝试中国画工具和材料,体验作画的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中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教学难点:
怎样较好地把握笔墨干、湿、浓、淡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互动法、探究法、欣赏法等。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图片、中国画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花的世界里,生活因为有花而美丽。同学们最喜欢什么样的花呢?(生答)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我最喜欢的花,大家猜猜是什么花呢?(多媒体展示梅花图片)
师:这些梅花美不美?有哪些同学和老师一样也喜欢梅花呢?为什么?(生答,教师予以鼓励)
师: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由于它独有的品质而被历来的文人墨客所赞颂。今天,同学们就和老师一同走进傲雪梅花的世界,去感受梅的高洁、梅的秀雅以及梅的坚毅。(情境导入——激趣)
2、赏析、探究
(一)赏梅:(多媒体展示)
师:梅花是我国的特产,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以至藏东一带的山地,大约6000年前分布到了长江以南地区,3000年前即引种栽培,据科学考证,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腊梅”、“元腊”已有2150年的历史。
活动一:
(教师分发问卷表,学生分组讨论填写)
生长习性颜色形态特征
欣赏与描述:
1、梅花的生长习性?它有哪些颜色?
2、梅花的形态特征?(学生互相讨论后踊跃回答)
教师总结:
1、喜阳、耐旱,先开花、后发叶。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淡黄、淡墨、纯白等。
2、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梅有五瓣,是五福的象征,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
(通过学生的互动学习,让他们用地理、生物等知识去了解梅花的`特点,加强了学科间的互通性。)
(二)咏梅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展示咏梅诗词:毛泽东词《咏梅》、王安石诗《梅花》等)
(教师让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诗人的乐趣)
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活动二:
分析与研究:从这些诗词里我们感受到梅花的什么特性?它为什么会成为这些文人们笔下的宠儿呢?
生讨论回答:耐寒,性格坚强不屈,挺拔向上。
思考与讨论: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咏梅佳句吗?有哪些与梅有关的影视或音乐呢?
学生讨论得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等。
《红梅赞》、《一剪梅》、《梅花三弄》等。
(教师让学生吟唱,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互相交流,用诗词来感受梅花的个性,用影视金曲来诠释梅花的象征性)
欣赏古琴曲《梅花三弄》(教师简介)
(师与生一同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经典名曲把对梅花的吟颂带入到高潮)
(三)画梅
师:画梅,据古书记载,早在南梁时就有张僧繇画《咏梅图》一卷。元代的王冕亦以画梅著称,所阳梅花生意盎然,别具一格。近代画家吴昌硕、关山月等都画有大量梅花佳作。(多媒体展示画梅精品)
活动三:
欣赏与分析:从这些画中你能感受到画家的一种什么情绪?能感受到中国画的特点吗?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互相讨论后作答)
教师总结:坚韧不拔的意志、傲然挺拔的铁骨。
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不经风雪冰霜苦,哪有梅花分外香”,今天,我们应以梅花精神自励,开拓我们伟大的事业!(由欣赏作品直接感受梅花的铮铮铁骨)
六、体会、实践
1、认识文房四宝。
2、教师与学生一同体验笔墨的韵味。(教师演示)
传授小知识点:用笔:中、侧锋,轻、重、缓、急等。
用墨:干、湿、浓、淡等。
(学生在《梅花三弄》的乐曲中体验笔墨,为画梅做好前期准备。)
七、展评、拓展
1、展示部分用笔、用墨练习,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表扬与鼓励。
2、布置学生课余搜集自己喜爱的梅花摄影和图画作品,以及与梅花有关的诗词、散文、佳句等,编辑成册或办成小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画》教学设计02-13
画杨桃教学设计05-02
《画杨桃》教学设计05-04
画杨桃的教学设计03-17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04-01
画杨桃教学设计05-23
我的画教学设计07-15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08-03
《画杨桃》教学设计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