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的教学设计1
小学语文作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反思袁志勇老师向我们传授的小学语文作文构思教学设计的入门方法和升级方法是比较简易而系统的,对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意义。其中入门方法主要讲了构思“入点句”的设计、构思“配合句”的设计和构思“归纳句”的设计。升级方法主要讲了三类“基础题型”的“入点句”设计方法,设计“变易题型”的“入点句”方法和构思教学设计升级中的事半功倍、以逸待劳等问题。
作文构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主要缺少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得不到实际的帮助和支持,在我们指导了之后,学生还是不会构思,只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出现文不对题、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等现象者层出不穷。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运用袁老师传授的构思设计的入门方法教我班的学生进行作文构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才上了两节作文构思设计课,但是学生们已经喜欢上了这样的作文指导课。课堂上,他们学习认真,思考深入,发言积极,这是以往的作文指导课从未出现过的现象,这也引起我深刻的反思,为什么现在的课学生们学起来有这么大兴趣呢?经过仔细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降低起点,小步推进。构思设计看似简单但是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还是要分步进行,我就是按照袁志勇老师的构思设计教案分成十个课时来教,这样就保证了每节课只有一个重点,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深入,练得更充分。当堂学的'知识能够当堂消化。
二、浅显易懂,举例丰富。实际教学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我们学的理论不能直接应用到学生的身上。对于“入点句”我就换了好几种说法来给学生讲,如起头句、点题句、核心句、关键句等,而当堂训练的题目也尽可能用平时的作文题,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望而生畏,觉得所学理论知识遥不可及。
袁志勇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构思设计的具体方法,更是对问题不断研究、不断思考、精益求精的学习和工作态度。那种深入探究,认真分析,精心总结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语文的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春酒》是一篇通过叙述故乡特殊的春酒风俗来表达作者丰富思想情意的散文。教学本文,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民风民俗,更要让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生活化的细节描写、人物的性格品质的感悟,获得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进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为了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学得将学生推到“前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生成,以诵读、品读为主线,以感悟、交流、表达为重心,来安排课堂流程和教学活动。
先“读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读懂作者”,通过对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的品味,明白身居异乡的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在“读通课文”、“读懂作者”的基础上,还要努力地“读出自己”、“读出创新”,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领会课文更淳厚、更丰富的意蕴;同时还应该调遣自己的语文、生活积淀,进行有意义的言语表达。
教学目标
1、读通文本。整体感知,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2、读懂作者。通过品味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明白作者在写“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中,重点写“我”和“母亲”的表现的用意,体会作者对快乐童年的幸福回忆,对亲情、乡情的无限眷念。
3、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言语表达。
4、读出创新。不止于“乡愁”“思乡”的主题思考;读出更醇厚、更丰富的意蕴。
教学重点
1、读懂作者。在品味细节中,能够感受作者借家乡风土人情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感悟到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2、读出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领会,有自己的发现;调遣自己的积淀,进行富有创意的言语表达。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结尾部分,深入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条件投影仪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开课——检查预习对字词落实情况(此环节可以根据班上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层次合理取舍。)
1、读准字音:
抽学生读,齐读。弄清加点字的读音。
气氛(fēn)两颊(jiá)煨炖(wēidùn)枸杞子(gǒuqǐ)薏草(yì)
斟酒(zhēn)炮制(páo)挑剔(tī)橄榄(gǎnlǎn)门槛(kǎn)
过瘾(yǐn)
2、说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抽学生说,适当补充,订正。让每位同学都掌握。
巴结: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一马当先:策马走在最前面。形容领先或起带头作用。
顾名思义:顾:看。义:含义。看到名称就会想到它的含义。
如法炮制:本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后比喻照样处理。
第一环节——酝酿情绪。以品味课文结尾段为载体:
大家一边回忆预习时所了解的课文内容,一边看看课文最后两段:
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问:“家醅”如何读?什么意思?
明确:醅,读pēi,指酒。家醅,自家酿的酒。
再问:作者亲自酿的酒,为什么不是真正的家醅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
一是因为人在他乡,新年气氛不浓;二是“我”如法炮制的,用料是美国货葡萄;三是没有道地的家乡味。
三问:那真正的家醅在哪里呢?地道的家乡味是一种什么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跟随作者回到过去,回到乡村,回到童年的春节。让我们与作者一起,进入甜美的回忆。(引出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感受作者笔下“真正的家醅”。
学生朗读一次课文。读后,出示问题。学生再根据问题,浏览筛选。
1、回忆部分主要写了几件事?
学生概括。然后明确:
回忆部分写了两件事——童年时候在家乡新年“喝春酒”和“喝会酒”的习俗。
2、“喝春酒”是怎么回事?“喝会酒”又是怎么回事?
复述课文内容。
老师点拨:复述时不要忽视重点细节和场景。
先同桌轮流复述,或一人承担一方面内容,互相点评。目的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然后抽同学在班上分别复述两部分内容。师生给以评价。
(当然还可以组织学生变换角度来复述。如用第三人称或站在母亲角度等。)
3、写“喝春酒”和“喝会酒”,重点写了“我”的活动、“母亲”的表现。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形成基本共识:
写“我”的活动,是以“我”的视角来观照农村的新年,观照周围的人事,以一颗童心感悟生活的味道。表现了童年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不受拘束以及得到的关爱和获得的优待。表达对童年快乐生活的留恋、向往和怀念。
写“母亲”的表现,是为了突出母亲这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的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善良大度、宽厚仁慈的性格。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亲情的渴盼。
4、写“喝春酒”和“喝会酒”的风俗时,还出现了哪些人物?有何用意?
明确:写了阿标叔和乡邻乡亲。是为了表现村民之间的友善、和谐、亲如一家。表现作者对这样淳朴厚道的民风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小结:作者通过“喝春酒”和“喝会酒”风俗的描绘,表现了“我”童年的天真活泼,母亲的宽怀仁慈,村民的纯朴亲和。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风俗之美。
第三环节——品味细节、场景描写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意。
一、品语言,悟情意
上一环节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进入细部,具体感受作者语言文字里丰富的情意。同时,进一步认识作者是如何实现自己思想情意的表达的。
学生先从课文中勾画圈点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教师点拨诵读方法,带领学生细细读,反复读,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读出情感,读出情趣,读出意味。可采用学生自读自评,自读他评,师读生评,生读师评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让他们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可能会有以下一些语句被关注:
1、写“我”的语句:
(1)“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总是”一词写出了我对春酒的期待之情,“一马当先”写出了我急切的.心情,“不请自到”让我感受到了乡人们相处的融洽,“肚子吃得鼓鼓的”写出了一个“馋嘴”的可爱的小女孩子的特别,“蜜蜂似的”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子吃得饱饱的样子,突出了她的可爱。“捧”字写出了小女孩对吃的东西的喜爱和珍惜,也写出了村民们的慷慨大方。
(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八宝酒很喜欢,很馋的样子。显示出“我”的天真可爱。
(3)“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走来走去”、“捏”表明了“我”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直舔”、“呼呼地睡”、“也是酒仙”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的喜欢。通过写小花猫的可爱来表现“我”的童趣。
(4)“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靠”和“点”说明“我”年龄虽小但很机灵。“舔一舔”说明想喝但又不敢当着大家的面去喝,只能“舔舔”,即便如此,也让“我”很过瘾。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同时让我们感受到邻里之间的亲密随和、融洽温馨。
(5)“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是盼望、期待和向往的眼神,这写出了“我”企盼的神态、焦急的心情。
(6)“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写出了“我”获得优待的得意、自豪,得到两条印花手帕的开心、喜悦和幸福感。
2、写母亲的语句:
(1)“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这句话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自豪的心理。
(2)但是你呀,就只能添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亲切慈祥,富有爱心。
(3)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
——母亲的热情,大方。在与别人分享劳动成果中享受劳动的快乐。
(4)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热情好客,宽厚仁爱,慷慨大方。
(5)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两颊红红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一副农家纯朴妇人的样子。母亲滴酒不沾,却要酿“八宝酒”,足见母亲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自己从中获得开心、荣幸和满足。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6)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她总是笑眯眯地向别人介绍做法。
——母亲的勤劳,聪明,厚道,慷慨大方。体现出人性的美丽。
3、写花匠阿标叔的语句: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写出了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厚道。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就非常高兴。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
4、写乡邻乡亲的语句:
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
——这些语句表达出乡邻乡亲的热情大方,纯朴善良,和谐融洽。
二、思考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这么清楚,描写得这么细致呢?
学生交流后明确:作者对童年往事、对故乡的人事有深厚真挚的感情。作者有这样真挚的感情,需要借助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来表现。
三、小结
作者借助于细节描写、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甜蜜生活的怀念和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作业
课后收集积累表达思乡、思亲的古诗句。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导入激趣:
我们在读琦君这篇美文的时候,心里时时被作者笔下的人事所感动。读到文中的某些细节,某些场景时,犹如读的是自己,读的是自己曾经相似的经历,读的是自己的亲人,读的是自己周围和谐温馨的场景。我们回忆着,联想着,眼前浮现出一幕幕充满童真和亲情的画面,与作者产生着情感共鸣,充满着无限的温暖和欢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是语文的魅力,是阅读的“再创造”。
第四环节——读出自己,读出创造。以激活积淀,言语表达为主。
1、调动自己的体验
说说自己体现童趣童真、亲情乡情、和谐温馨等类似的经历,对记忆中的生活细节有些描述,有些回味,有些思考,有些品悟。
先在小组内自由交流。然后推荐几位同学全班交流。老师根据情况予以点评。
2、结合同学们的交流表达,特别是在细节的截取、描述角度、语言运用、表述层次等方面的情况,反观课文,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发现,给以点评,或者激励其他同学评价。
可能会涉及的内容,教师要有所思考。
(1)文章以“春酒”为线索,串联了喝春酒、喝会酒、制“八宝酒”等内容。
(2)本文作者在文章中所写内容,都是很普通平凡的,很生活化的,很细小的。这些事情虽然简单,但却像一粒粒珍珠,闪耀着光芒,让我们能品味出其中的魅力。
(3)文章以小显大,以平凡打动人心。这样的选材对我们写作有很好的启发。
(4)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来观照故乡的新年、故乡的人事,语言灵动,充满童趣,富有表现力。
(5)文章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
3、思乡之情、思亲之情,很浓醇,很缠绵,很恒久。我们有不少古诗人,吟诵过这种人心相通的感情。同学们调出自己的积淀,收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诗句,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时,重在品味诗句所传达的情意。
可能会涉及的诗句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品味和诗句所传递的情意,请表达心声(读出创造)。
学生思考,动笔表达。可以全写,也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写。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有一个地,叫故乡,
有一个节,叫春节,
有一种酒,叫春酒,
有一种情,叫乡情,
有一段时,叫童年,
有一个人,叫母亲,
有一些事,叫往事,
有一种愁,叫乡愁,
有一种念,叫怀念,
第五环节——再品课文最后两段。回到第一环节的问题上,进一步升华感情,丰富意蕴。
1、问:通过我们对课文的诵读鉴赏,品出了真正的“家醅”吗?品出了“道地的家乡味”了吗?它们在哪里呢?
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和自己的发现,自由回答:
在家乡,在童年,在春酒席上,在会酒席上,在亲情里,在淳朴的民风中,在心中,在记忆里,在绵绵思念中……
2、问:有了这一层领悟,请再读最后两段文字,看情意有没有丰富?
此时,补充介绍作者,通过介绍琦君,让学生感悟作者思乡的深挚热烈和对家乡味的迷恋。
本文作者琦君,1917年生于温州。她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就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现在已经88岁了。琦君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学生反复地、设身处地地读课文最后两段文字。教师点拨:
文章前两个场面,作者沉醉在过去的欢乐中,最后一个片断,则是回到现实。结尾的反问,寓意深长。通过今昔“春酒”(“八宝酒”)比较,内心生出无限感慨:哪里去寻那样无忧无虑的童年呢?哪里还能再感受母亲的慈祥和宽厚呢?哪里去感受那么和谐淳朴的民风呢?“春酒”不在,童趣不在,家乡不在,母亲不在,岁月不在,回忆中的美好,现实生活中的缺憾,这样的落差,就更容易让人生出对美好年华流逝的伤感,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对母亲深切的追思,对故乡深切的怀念,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期盼,对纯朴人性的追求了。真实“言近旨远”啊。
同学们要读出情感,读出领悟,读出那种追思,那种怀念,那种失落,那种惆怅,那种无奈,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那种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来。
3、动心,动脑,动情,然后动笔填空,收束全文。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滋味的酒。
学生回味课文,回味作者的经历,回味自己的生活,组织语言,表达交流。
相对开放的话题,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感悟。可以针对童趣、快乐、幸福、亲情、和谐、民俗、人性、光阴、期盼、失落、无奈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表达。不要求多高深,不要求超认知水平。老师要激发鼓励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
举例: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农村新年热闹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童年幸福快乐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村民和谐温馨滋味的酒。
春酒是一种能品出母亲的慈祥仁爱、勤劳善良、热情厚道滋味的酒。
语文的教学设计3
课前准备 几种收集图书资料的样本。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尝试激趣导入训练
⒈出示教师自备资料摘录本
2、讲述一些有意识的历史小掌故。
3、揭示有意识地收藏和搜集图书资料是一种良好的并且获益终身的习惯。
1、学生传阅资料本,谈感受。
2、学生倾听教师讲述故事
3、学生谈想法----如何搜集或收藏图书资料。
明确要求尝试练习 1、 师教给方法:
明确归类类目、采集所需的资料。
2、师教给摘录的形式 剪贴、摘录、网上保存
3、师总结搜集的途径。
4、尝试练习:收藏并搜集有关学习方法的资料
1、学生明确收藏搜集的基本要点、基本形式及基本途径|网络、书报杂志等
2、生尝试练习,小组合作讨论分工安排 实践体验训练交流
⒈师组织生将初步搜集资料成果展示
⒉组织交流搜集资料的体会 ⒈各组成果当堂展示交流评议。
⒉小组讨论搜集资料的体会,
⒊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巩固成果 请学生回家进一步将“学习方法”资料完善。
实践采集、当堂交流心得体会 -1- 课题 2、学习朗读 课型 练习体会型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了解朗读的要求和方法,在实践中体会朗读带来的 愉悦身心的好处,培养朗读能力,激发朗读乐趣。
课前准备 朗读录音材料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尝试激趣导入训练 1、出示文字《荷塘月色》片段,请一生试读。
2、录音朗读播放。
3、揭示课题——朗读技巧 1、学生指名试读,评议。
2、学生比较听、评议。
3、请学生初步指出朗读有哪些要求:呼吸、发音、吐字、停顿、重音、语速、语调 明确要求尝试练习
1、根据学生发言,师总结出朗读的基本要求:要带着情感去体会文句的意思,读出文句 的轻重、缓急和高低。
2、进行尝试练习,出示 不同语气——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叙述)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惊喜)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疑问 不同意义侧重——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非我)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非语文) 你的数学得了第一(非第二)
3、组织体会实践。
4、小结方法
1、学生尝试练习,组织交流。
2、全班交流。
语文的教学设计4
课题类型
《最是读书滋味长》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名人读书的观点和方法,感悟名人读书的情怀。
2、学会精读和略读,能够在阅读中把握有效信息。
3、学习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方法的交流和指导,归纳总结阅读的技巧。
课前准备
1、阅读九年级上册语文主题学习《放飞思想的风筝》。
2、准备好字典、词典、读书笔记本、读书文摘卡。
课内探究
一、导入
华罗庚说:人做了书的奴隶,便把活人带死了。把书作为人的工具,则书本上的知识便活了。有了生命力了。使燥热的心变得宁静,能使枯寂的心变得温润,能使贫瘠的心变得丰富,能使平庸的心变得多姿多彩。求知,能使对现在的我们而言,求知正当时。今天,就让我们与名家相邀,畅游于书海。
二、走近名人阅读情怀
友情提示:
每一篇文章、每一段文字,都有关键句。善于阅读的读者,绝不是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使用注意力的,他总是要选择重要的语句来领会文章。所谓关键句,是指那些能够体现文章思想内容的语句,能够表达作者观点、主张的语句,能够体现文章结构、作者思路的语句,内涵含蓄丰富的语句等。读一篇文章,只有把握文章的关键句,才能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更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观点。
学以致用:
1、阅读《求知善读》《读书的艺术》《听名人谈读书》,速读,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感受名人阅读的情怀。(将你的收获感悟写在下面。)
2、阅读《怀疑与学问》《董遇“三余”读书》,抓住关键性语句。谈谈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将运用到你以后的读书中去。
三、赏析精美语句
友情提示:
赏析语句包括“欣赏”和“分析”两个过程。所谓“欣赏”,就是感悟语句的优美、奇妙之处;所谓“分析”,就是通过辨句式、品析其表达方式、修辞方法、重点字词等,理解句子的.内涵,品味句子的美妙所在。
学以致用:
联系原文,赏析下列句子。
1、书籍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我们不可分离的良师益友。困惑时它给你启发,悲哀时它给你慰藉,得意时它给你清醒,低落时它给你力量。(高占祥《求知善读》)
2、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3、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一定还发现了不少富有哲理的好句子,请你写出一句,并写出你的赏析。
四、探究论证方法
友情提示:
这一单元的主题学习,所选文章主要是议论文。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
学以致用:
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善思,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劝学解》)等,已成为治学格言。(高占祥《求知善读》)
2、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进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顾颉刚《怀疑与学问》)
积累运用
1、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将你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优美词句或精彩段落,摘抄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
2、本单元中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请筛选你认为有哲理、对你以后读书有所帮助的佳句,整理在读书文摘卡上,和同学们交流。
语文的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 认识“盆、位”等12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明白“诚实”才是最美丽的花,真切体会“诚实”比什么都重要。
学习重点:明白“诚实”才是最美丽的花,真切体会“诚实”比什么都重要。
学习难点:1、理解“拥”的意思;
2、明白“诚实”才是最美丽的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9课,这篇课文的词语宝宝,你还认识吗?我们去和她们打招呼吧。
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个别读、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国王要挑选一个孩子做他的继承人,这个继承人的条件是:诚实。 板书:诚实
怎么知道我王国里的孩子哪个是诚实的呢?于是,国王想出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
用国王发的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就可以做国王的继承人。
板书:最美的花
3、是呀,这是国王的宣布中说的,我们来读读吧!
这些孩子有没有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呢?我们去读读全文吧!读完两遍就举手。
二、潜心会文
(一)瞧,美丽的鲜花来了呢!读第三自然段第1、2句话。
出示句子,学生朗读。
①长句断读指导。这么长的句子怎么把它读好呢?陈老师教大家一个知识,我们可以用“/”把句子断开,表示停顿一下,我们可以这样划。
出示:许多多多的孩子/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拥上街头。
孩子们拿起笔来像陈老师一样地划划,划好后的孩子自己练习读,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刚学到的?齐读。
②有多少孩子呀?很多。从哪里看出来很多呢?
A、“许许多多”,是呀,许多是表示多的意思,“许许多多”比“许多”还要多呢!像这样前面两个字一样,后面两个字一样的四字词语,就是AABB式的词语,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多少呢?(学生自由说。)
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呢,我们来读读。
B、“拥”
许许多多表示有很多孩子,“拥”也表示孩子多呢!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咱们中午第三节课下课前,操场上有很多学生在排队等候,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都一齐走向校门口,这个就叫“拥”,所以“拥”也能看出孩子很多呢!
那我们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可以把什么读重一点,来读出孩子的“多”呢?那就把这两处用你喜欢的符号做个记号吧!谁再来读读?(个别读,齐读。)
③那么多孩子捧着鲜花来了,他们看到美丽的鲜花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二)大家都捧着美丽的鲜花来了,只有一个不是,那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谁呀?对呀,雄日是捧着一个空花盆来的。
可是国王说过了,只有培育出最美的花,才能当上继承人,那雄日看到大家都捧着鲜花,而自己却捧着空花盆,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总结:是啊,别人都培育出了美丽的鲜花,而自己却没有,是不是我不够用心,才没有培育出美丽的鲜花。那是不是雄日没用心呢?
小朋友都说没有,从哪里知道的呢?(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雄日的用心
1、现在我们来读读第二自然段,并且拿起笔来用你喜欢的符号圈圈划划,找出你从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中感觉雄日是很用心地培育花种的?
①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老师把这句话请出来了。我们来读读。
——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雄日很用心地培育花种?
十分用心:什么是“用心”?
“十分用心”就是“很用心”“非常用心”等。可以把“十分”换成什么呢?
你可以用“十分”来说一句话吗?
能把整句话读好吗?自己先读读看,谁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②还可以从哪里看出熊日很想花开呢?——他天天看啊,看啊!
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可以看出雄日很想花开呢?
⑴、“天天”——什么是“天天”呢?每一天
他星期一去看吗?星期二呢?三呢?一直到星期日他还去看。那下个星期还去看吗?这就叫“天天”去看。
那我们用读来表现吧!可以把“天天”读得——重一点。个别读。
⑵、“看啊,看啊”表示雄日看了很多次。
他会什么时候去看呢?早上去上学的时候,中午回来的时候……玩了回来的时候……
是啊,熊日看了很多次呢!我们可以把“看啊,看啊”读得慢一点。个别读。
朗读指导:是啊,让我们来读一读,读出雄日很想花开吧!我们可以把“天天”读重一点,把“看啊,看啊”读慢一点。老师范读,学生个别读。
口语交际:你们就是熊日,我来问一问,“雄日,雄日,你天天看,你在看什么呀?” 学生自由说。
③这是课文中的插图,我们来观察一下,此时熊日脸上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他会想些什么呢?
④雄日会为花种做哪些事情呢?他怎样施肥、浇水?他在什么情况下,会又给种子施肥,浇水呢?
⑤是啊,他那么用心,花盆里的种子却——不见发芽。(谁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出示句子: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却不见发芽。
你读出来此时雄日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是啊,他会着急、难受、奇怪,你感受得真好,你来读一读这句。)
他会着急,那你来读读。
他会奇怪,那你来读读。
种子不发芽,那他会想些什么呢?(是不是我给种子的水不够?是不是我给种子的营养不够?)
(四)重读第2自然段3、4句。
①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是不是我给种子的水不够呢?于是,雄日——引读3、4句。
②是不是我给种子的`营养不够呢?于是,雄日——再次引读3、4句。
③多努力、多用心的雄日啊!可不管他怎么努力,种子就是不发芽,国王规定的日子就要到了,如果是我们,我们该怎么办呢?
是呀,可熊日是怎么做的?(捧着一个空花盆)
(五)走进意外,感受花美
①是啊,雄日失望地捧着空花盆,觉得自己肯定当不了国王的继承人了,可就在国王规定赏花的那一天,令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家猜猜看,结果怎么样?
是啊,我们来读读这一句。
这就是国王选中熊日的情景,我们来观察一下,说说此时国王的表情、动作是怎么样的?国王摸着熊日的头,很高兴。猜猜看,这时候的国王会说些什么呢?对呀,他就是说了这句话。出示:“你就是我的继承人。”
谁来当当国王,读读国王的话。
当国王这样说的时候,我们来看看其他孩子的表情!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②国王的规定说要最美的鲜花才能当上继承人,为什么其他的孩子手捧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没被选上;而雄日手捧空花盆却被选上了呢?(或为什么说他们不诚实呢?)
是呀,那就让陈老师来读读国王的话吧!国王语重心长地说:“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这样的种子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吗?”
既然都是煮熟了的,其他孩子的花肯定不是自己种出来的!那可能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做行吗?
怪不得,国王看到一盆盆鲜花时,读: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
此时的国王会想些什么呢?是啊,国王感觉自己被——骗了。所以读——国王从孩子们的面前走过,看着一盆盆鲜花,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
③现在国王选出来的继承人是雄日,那么国王也就认为谁培育出了最美的鲜花;雄日捧着的是空花盆啊!国王竟然从空花盆里看到了最美的花,你们看出来了吗?最美的花是什么? 诚实
(六)感受诚实之美
孩子们,鲜花虽然美丽,但如果浇灌它的是欺骗,是不诚实,国王不喜欢,我们不喜欢,谁也不喜欢。而用诚实培育出的花,虽看不见、摸不着,却开在了雄日的身上,开在了国王的快乐中,更开在我们的心上。所以,诚实才是最美的花。
语文的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不严,师之惰”。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2.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不严,师之惰”。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教学难点:
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三、教学策略选择(教法、学法)
启发式教学、培优辅差 学 法:小组合作
四、教学资源准备
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布置学生观察晴朗的夜空,歌曲《静夜思》。
五、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2.《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不严,师之惰”。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中的一样?
二、多种方式诵读 (一)、静心自读; (二)、指名接读; (三)、齐读; 三、理解含义
1.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知道哪一句的含义,给老师和同学们讲一讲,指名讲含义。
2.今天我们学的这段里你不知道哪一句的含义,提出来讨论。
重点解释“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一段。
3.老师补充《三字经》中的故事《孟母三迁》《窦燕山五子登科》,学生认真听故事,听后讨论。
四、再读
1.接龙读。 男生读一段,女生接一段(四句为一段) 2.学生赛读
3.师生拍手齐读。
4.让我们再来感情地读一读。 五、尝试背诵
1.自由背诵。自己小声背或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2.师生互动,考考你
(1)老师考学生。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学生考老师。学生说上句,老师接下句 3.全班拍手背。
4.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好(过关者画上红旗)。
六、 拓展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小结
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仅把《三字经》背好,在生活中还要按《三字经》中说的那样做,明白教育和学习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做一个文明有礼、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
六、板书设计:
8.人之初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新版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人之初》说课设计》全文共1345字
语文的教学设计7
教学思路:
《画风》一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可在朗读感悟过程中采用贴头像的方法弄清每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风摸不着,看不到。孩子们平时又很少细心观察风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所以对于如何画风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分角色读文中体会三个孩子的思想,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同时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重点抓住三个孩子的对话领会他们的创意。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风的声音的磁带。(四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根据当天的天气,聊风)
1、猜谜语。
师:孩子们我们来动脑筋猜个谜语好吗?
出示谜语:(课件)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并板书风)
2、师:说说风——分享你的知识。
你们知道哪些风或风的成语呢?(课件)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中写到了风?(《风》《村居》《草》)
小结:
多奇怪的风啊风摸不着看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可刮在脸上却能感觉到、用耳朵能听到,听,播放风的声音,你能把它画下来吗?(补充课题)(板书:画风)
【感悟风的声音,说出写风唱风的歌谣,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画风的积极性。】
那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能画出来吗?真的能吗?今天这节课周老师与大家一起学习的课文《画风》。(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很好地唤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和好奇心,产生读书探究的欲望,促进主体的发展。)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6页15课。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1)、同学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快的同学读三遍。
(2)、读准字音,用笔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课本拼音或同学、老师认识。
(3)、标出自然段。
2、检查生字。(过渡:同学们,读完了吗,现在老师想与你分享读书的收获。)
(1)、课文中是谁把风画出来了?你圈出了吗?(请1、2个学生来回答。)(课件出示人名)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根据课文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巧妙识字,提高了识字质量】
怎样认识他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呢?(交流)
(2)、他们分别是谁?
(课件,指出文中的.每个人物)
(课件出示)孩子们,向他们打个招呼吧?
(3)接读课文。能读好的举手。
(同学们,课文能读通顺了吗,能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收获吗?读的正确流利要是读出感情更好了,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同学们一个惊喜,现在请大家再读一遍,准备准备。)
小结:读得还不错,成功总是属于敢于挑战的同学。通过倾听大家读我们明白了: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涛、陈丹、赵小艺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风画出来的故事。课件)
过渡:认识了这三位好朋友,你喜欢他们吗?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他们画风的句子。(课件出示读书要求)
三、细读感悟。
1、自由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
读书要求:默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找出他们动脑筋画风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2、分享读书的体会。学生展示句子,课件一一出示。
师:有答案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⑴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⑵说着,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⑶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⑷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她读书细心吗?句子中的“她”“他”分别指谁呢?能不能换成小朋友的名字,说得更清楚些?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上面的句子。
3、师:那赵小艺他们的画到底是怎样的呢?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画呢?课件逐幅出示赵小艺三个人的画:你看到了些什么?这是谁画的画?能给它配上课文里的句子吗?
师:配得好吗?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画和相应的文字)
【本环节克服了乏味地串讲,对学生提出自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自读中解决问题,随机出现图文并茂的课件,再加上老师适当鼓励性的提问,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解、思维等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过渡:多聪明的孩子啊!他们知道风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直接画出来,但他们善于动脑筋,互相启发、互相提醒,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了风。这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课件展示第九自然段,教师引读,识字显。)
4、学生读这一自然段,拓展练句子。——师小结课文画风的内容(小诗)
四、分角色朗读。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1)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遍,教师巡视指导。
(3)、每组派代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表演。
【三幅头像有助于学生分清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分角色朗读易于体会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协作和敢想敢做的精神。】
五、有趣的作业。
过渡: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个小朋友,他们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做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出来。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此环节以文本为凭借,挖掘学习资源,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走进作品,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了解戏剧的基础理论,学习欣赏戏剧的方法。
3、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审美情趣,增强生命意识,提高语文素质。
教学重点: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改变语文教学的传统习惯仅仅用阶级关系看待人物的观念,学习用人文的观点,多角度理解作品,从文本本身出发进行阅读,用自己的心感受,用自己的头脑思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家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有一期节目是: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主讲人是辽宁师大文学院王卫平教授。那一期节目给与我一名语文老师太多的思考。和一切经典作品一样,《雷雨》拥有许多的导演、演员、读者、观众、批评家,人们喜爱《雷雨》,但又误解曲解着《雷雨》。今天让我们用生命视觉来理解《雷雨》。
我们的学习任务是: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二、提问:那么什么叫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三、合作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1、我们研究探讨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戏剧冲突。
咱们分组探讨。每个人研究你感兴趣的一道题(注意在课文中寻找依据)。
(1)探讨:周朴园没有认出鲁侍萍,周朴园对埋藏在记忆中三十年前的侍萍的感情是什么?为什么他要抛弃侍萍?他深情的怀念侍萍,他爱着侍萍。他的心目中侍萍是一个很美好的人,他的爱是一种很原始、很单纯的、不理智的爱。这种爱超越了地位身份。他抛弃侍萍正是由于这份原始的美好的爱情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对抗的,他的性格是妥协。所以三十年前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在于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2)探讨: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什么?为什么他不想提旧事?他深爱着记忆中的侍萍,但饱经沧桑的鲁侍萍出现在现实中,他所处的环境不能够再提旧事,不提爱情。他变得很冷静,很理智。所以他不想提旧事。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这依旧是爱情与环境的冲突。
(3)探讨:鲁侍萍为什么向周朴园说出真相?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情感是什么?
鲁侍萍经历了三十年的人生沧桑,但她依旧爱着周朴园,她不由自主的非理智的说出了真相。我总是觉得这份美好的爱情也是她坚韧地活着的理由。但是这份爱情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她的内心还有对周朴园的恨。
我们来看看曹禺是怎么谈《雷雨》。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这种自然的“冷酷”,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较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字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么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够自己主宰。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或者环境的捉弄。
2、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自然环境:郁热。暗示着人物的心理、个性、生命状态等。播放大屏幕。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这样说:文章多次出现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感的郁热中——欲望与追求中。但所有人物所有的情热(欲望与追求)都被人的残酷命运压抑着。
曹禺说:与这样原始或者野蛮情绪俱来的还有其他的方面,那就是我性情中的郁热的氛围,夏天是个烦躁多事的季节,苦热会逼走人的理智,在夏天,炎热高高升起,人们会时常身不由己的回归原始野蛮的路,不是爱便是恨,不是恨便是爱,一切走向极端,要如雷雨一样轰轰烈烈,中间不容许有一条折衷的路
3、下面让我们激情表演朗读一下文章的两个片断:
(1)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她叫侍萍。
(2)你来干什么——天哪,我觉得我像在做梦。
4、屏幕显示:曹禺自讲述写作《雷雨》的过程:我觉得这是我一生的道路,在我个人光怪陆离的境遇中,我看见过听到过多少使我思考的人物和世态,无法无天的魔鬼使我愤怒,满腹冤仇的不幸者使我同情。我才明白我正沉浮在无比惨痛的人海中,我要攀上高山之巅,仔细地望穿这些叫做人的东西是美是丑,究竟有怎么样复杂的个性和灵魂。
从人性的角度看,人性是复杂丰富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在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是愚蠢。
分组讨论:(1)周朴园是怎么一个人呢?不幸者
(2)鲁侍萍是怎么样一个人?不幸者
5、学生讨论:你对作品中的人物产生了什么感情?
《雷雨.序》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意地祈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睛不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屏幕:尹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曹禺研究专家)这样说:《雷雨》中充满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无可柰何的悲哀,同时又充满了一种对热情与激情的憧憬。当我阅读《雷雨》的时候,往往被互相对抗互相搏斗的力量所打动,一种是人的热情与追求,一种是人与命运不可放弃的对抗。生命的热情之力与命运的冷酷之网就构成了曹禺悲剧的核心,沉重浑厚但又光彩照人。可惜的是,曹禺戏剧的生命质感在那个阶级斗争的社会语境中慢慢被淹没、被扭曲了,他在《雷雨.序》中的回答是真实的:“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要匡正什么、讽刺什么、攻击什么。然而在起初,逗起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写作《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后来当曹禺在朦胧地追认自己的《雷雨》的主题是表现封建专制大家庭的罪恶的时候,他就开始自觉用社会的共同视觉来代替自己的生命视觉,逐渐他的剧作开始与当时的多数作家的创作趋同了,以致于他后来的作品都没有达到《雷雨》。曹禺晚年也叹息:明白了,你却也残废了,这也是悲剧,很不是滋味的悲剧。
四:小结:《雷雨》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生命,触动了我们最敏感的感情。让我们每个人用一名话总结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是:爱情是一朵美丽的脆弱的花,青春是一个美丽的伤感的记忆。
五:自己欣作业赏阅读四幕剧,写一篇评论文章,分析能够让你感撼的一个人物。只要你立足作品本身,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你的观点会更趋于正确。
语文的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语文的教学设计10
本课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D?D发展?D?D高潮?D?D结局来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成人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平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篇文章的高潮。第4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第5、6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儿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兴致特别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习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2、孩子得救了,而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课后,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篇。
总评: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3-4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要达到的目标是: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堂课根据此目标设置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
二、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较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也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三、课堂气氛活跃,发言面广,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有层次,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了水到渠成。
四、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探索的欲望。这节课,教师准备了《跳水》的故事动画短片,供学生欣赏,设计了多个层次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把学生引入到故事发生的现场,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然兴趣盎然。
同时,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训练较为到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问题提得较为零碎,要是能进行一下整合,会显得更有条理。
语文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注意字音:金樽zūn珍馐xiū投箸zhù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e背诵指导感情的表达
f作业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语文的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爱爸爸妈妈的情感。
3.具体生动的讲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课前准备
整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收集的父母对自己的爱的资料。
收集关于爱父母的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启发谈话,提示学习活动
1.师动情讲述故事《妈妈的礼物》。
2.师述:同学们,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你还知道哪些这方面的小故事呢?
生先小组里讲述自己知道的关于父母之爱的动人小故事,再举手交流。
例:《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血乳》等
3.小结:听了这么多感人的故事,大家心里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吗?
二、引导交流,进一步体会父母之爱
1.师述: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向你倾注了无限的爱意,今天你可以给大家谈一谈,可以从某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说;也可以结合你的一些感受来谈;还可以一边说事情,一边加入你的感受。
2.学生小组交流。
3.请代表上台交流。
三、引导交流,激发爱父母的感情
1.师述:我们的.爸爸妈妈是如此的爱我们,可是我知道,有的同学在家里稍有不如意的地方,便经常和爸爸妈妈大吵大闹,随意乱发脾气。但我也知道,有的同学在家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通过综合性学习,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爱我们的父母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师述:你以前是怎么做的呢?
4.师述: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做了哪些关爱父母的事情?你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又有什么感受呢?
四、创设情境,激发交流欲望
1.师述:有一个小朋友以前是一个很调皮的孩子,他不知道父母究竟有多么的爱他,可是有一天他终于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好,可是,他却不知道如何去向爸爸妈妈表达自己的爱意,你能帮助他,给他想个好办法吗?
2.生讨论交流,推举出小组的优秀建议。
五、活动小结
六、布置作业
通过这一节课的活动交流,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提出任务
在综合性学习中,你已经了解了很多感人的故事;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你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这次习作,就请你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写一写发生在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的事。
二、选材构思
1.哪一件事让你感触最深?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事情发生的地点,事情中的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在整个这一件事情中,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2.同学之间交流交流,注意把事情交代清楚。
三、动笔起草
1.师述:下面就请同学们动笔起草,注意写一写自己在整个这件事情中的心情。
2.学生动笔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回家将这个作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第三课时(讲评修改)
一、朗读欣赏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
二、评议
1.师生共同评议。
2.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再读欣赏,誊写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字多义的现象,明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的意义。
2.归类认识槐、梧等八个字。
3.积累名诗句。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学生小声读课文中的两组句子。
2.实物投影显示,学生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3.师总结:
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他的意思是不同的。这就是汉字的一字多义现象,我们要知道汉字的准确意思,就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
二、读读认认
1.自读韵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2.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学生观察,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3.自学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4.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抽查认读情况。
5.自读韵文,了解树木的常识。
三、读读背背
1.学生自读古诗。
2.自由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3.师谈谈古诗大意。
4.学生背诵古诗。
语文的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1、口语交际:
保护文物: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2、习作:
自选内容、自由表达、自主习作:
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把说和写充分结合起来,写好后安排模拟导游讲解,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在习作活动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3、我的发现:
读一读2个例句和小林、小东的对话,引导学生发现一种表达的方法:
描写事物时,用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在思考、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4、日积月累:
熟读并背诵4个风景名胜区的有名对联,交流自己对这几副对联的大体理解,感受风景名胜的优美。
5、宽带网:
课外搜集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或故事、传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与同学分享信息的习惯。
学习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对联,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教学策略
引导为主,少讲多练,以练说带练写。
教学重、难点
1、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2、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课前准备
准备与中国的“世界遗传”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读“我的发现”:
⑴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⑵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
2、了解句子的`特点和作用:
句子的后半部用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另外找出相似的句子写、读。
4、举一处景物仿写。
二、积累对联
1、读对联。
2、找出欣赏的句子讲讲对它的理解,例:
一径竹阴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写出云漫月浓的境界)
一径对半帘 竹阴对花影 云满地对月笼纱
3、读、记、吟。
4、另举几例对联。
三、了解宽带网的知识
1、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2、交流方法:
⑴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⑵ 资料展示会: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⑶ 老师的建议:《语文园地五》
①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②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③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四、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引入,揭示话题
1、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出示相关报道。
2、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
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二、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4~6人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一人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3、自由发言:
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三、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四、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习作
一、创设情景
1、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我们要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导游,大家愿意吗?
2、要求:
⑴ 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明确注意事项。
⑵ 写出并熟悉导游词。
二、交流资料
1、你想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说说你最有特色的内容。
三、阅读范文,借鉴写法
教师出示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再默读教材中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四、自主完成习作
语文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闫文井,原名严文锦,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3、背景介绍: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三、细读课文,思考人生:
1、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2、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生命是什么?它是青藏高原上那辽远的天穹,它是峡谷中那激荡的长江水,它是内蒙古高原一望无际的绿色。生命是一次性的筷子,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是徐徐升起的风筝,只能高飞岂能停滞,生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只能走下去,尽管你会摔倒我们的生命可以伟大,也可以渺小,但不管怎样我们要挺直生命的脊梁,把生命努力进行到底,善待生活、善待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大概就是生命的定义吧!
五、作业布置: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200字左右。
语文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感悟古今不同内涵。
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3、掌握文言词汇,加强基础积累。
课前准备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2、根据预习导学,自主释疑。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视频,从历史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气势于四日内成功横渡长江,取得了解放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这一震撼人心的壮举再次证明了人心向背在战争胜负与治国成败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正应了亚圣孟子所阐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
二、简介作者
(幻灯片展示有关孟子生平的填空题)
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孟子》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明确学习目标
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本节课我们打算完成以下任务。(幻灯片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领悟文章思想内容,继承传统文化之精华。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
四、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此环节以学生自学为主)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在教师示范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并听清楚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
(多媒体配乐示范读课文)
2、学生展示所画字词,并讲解画那些字词的理由,同时其他同学注意做好标记。
3、学生尝试模拟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吟哦讽诵课文,朗读时要求注意以下问题: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尝试读出气势并能结合书下注解大致贯通理解文句的意思。
4、学生展示朗读(多媒体配乐),并请同学加以评点。
5、教师归纳以后,师生共同吟哦讽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五、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
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多媒体展示疑难字词句)
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教师注意点:学生对“兵”的古义可能出现疑问,《说文解字》中说,“兵”,械也,“械”器之总名。可以借助“兵”的篆体字来加深理解,成语中作兵器讲的词:兵不血刃、短兵相接)d、能够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e、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言辞犀锐,气势磅礴,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吗?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4)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第四小节,探讨孟子是如何深入论述其深层次目的并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论断的;“道”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从反面论证,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来强调“得道”的重要。“道”指的是施行仁政,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争取人心;也就是要求君主以仁爱之心,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百姓的道德与文化水平,以便争取民心,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5)小结归纳:通过学习,我们共同探讨了课文,明确了中心论点,学习了孟子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懂得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内涵。
第三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短暂的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孟子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的风采,而且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幻灯片展示“和”的新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讽诵全文吧!(师生共同讽诵全篇)
教学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语文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06-19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12-20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01-16
语文田忌赛马教学设计11-13
语文作文教学设计10-18
(热)语文教学设计07-04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06-24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06-02
《夕照》语文教学设计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