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0 14:58:1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篇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学习内容:教科书P67~P68

  ◎学习目标:

  1.初步建立生活大数的直观概念,能大致估计1000以内物品的数量,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会数1000以内的数。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深对2008北京奥运会的认识,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培养爱国情怀,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会数1000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数到接近整百十拐弯处的数如何准确数出来。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奥运会门票若干,游戏用具。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奥运福娃宣传短片,提出:一共几个福娃?你是怎样数的?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一个的数并板书:个)

  2.播放鸟巢体育场并简单介绍,出示一席座位图问:一共几个座位?可以怎样数?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十个十个的数,会比较方便快捷。板书:十)

  3.出示体育场大型座位图,观众图,提问:猜一猜,这里大约可以坐多少人?

  (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畅所欲言,注意引导不是估计的数量越大越好,而是要接近实际数目。)

  4.提出疑问:一个一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还是

  5导入课题:生活中,需要更大的数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万以内数的认识,我们这节课主要认识1000以内的数。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书P68例1。

  2.媒体出现少量方块,提问:要知道有几个,可以怎样数?

  3.生汇报: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板书:一个一个)

  4.学生借助计数器数数,体会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过程。(板书:10个一是一十)

  5.媒体出现较多的方块,提问:要知道有几个,还是一个一个地数吗?可以怎样数?

  6.学生汇报:可以十个十个地数。板书:十个十个

  媒体演示十个十个地数。学生跟着数:一十,二十,三十

  7.学生借助计数器数,体会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的过程。(板书:10个一十是一百)

  8.媒体出示大量方块,思考明明提出的问题:怎样数更大的数?

  9.生汇报: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板书:一百一百)

  10.媒体演示一百一百地数,学生跟着数:一百,二百,三百一千。

  11.学生借助记数器自己数,体会百位满十向千位进一的过程。(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师强调,千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计数单位。出示观众千人图建立一千人大约有多少的`直观概念,并提问:你见过哪里出现一千的数量?

  12.把三句话重复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讨论聪聪提出的问题: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数少数量可以一个或几个地数,数较大数量可以十个或几十地数,数很大的数量时可以一百或几百地数,体会数数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数法。)

  13.借助计数器数一数:188~200

  三、练习巩固

  1.完成P68做一做,第一题用摘苹果的游戏进行,第二题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过后都要集体数一遍。

  2.巧填数练习:500鼓励学生尽量想的和别人不一样。

  3.游戏:找座位,请根据提示帮福娃找到她们各自的位置。

  4.安排奥运会门票编号,小组合作完成。

  四、联系课本,回顾质疑。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请收集有关2008奥运会的数据。

  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认识

  千百十个

  一百一百一十一十一个一个

  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百10个一是一十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1。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2。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

  3。 感受用身体的某部分测量物体的普遍性,养成估测意识。

  重点: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上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秘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我们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师:淘气有什么发现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教材第88页第一幅图。

  生:淘气的妈妈告诉他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

  师:这是真的吗?太有趣了,让我们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进行验证吧。

  学生合作测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师:原来真的是这样的。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教材第88页表格内。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秘密”?

  生1:我发现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

  生2:我发现一般头长的5倍就等于身高。

  生3:我发现腰围是脖子一周长度的2倍。

  ……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测量、观察思考,发现“秘密”。

  师:大家发现的“秘密”还真多啊!现在就读一读教材第89页《我的身体是一把尺子》,读完跟同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主交流。

  师:请借助刚才测量的步长,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然后用卷尺测量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比较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经历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师:我们身体上有许多“尺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先用我们身上的“尺子”估一估,再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A类

  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乘法;能力要求:会正确地进行乘法计算。)

  B类

  (考查知识点:除法;能力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7×4=28(厘米)

  B类:81÷9=9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实验版第七册课本第41页例2、例3及练习五1、2、3题。

  【设计理念】:

  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本课运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新的知识内容。通过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中让学生动手画、观察、比较、讨论、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再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应用深化,知识拓展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建立不同的角的空间概念。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精神及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平角和周角。

  2、理解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两把折扇、三角板、活动角、已标明度数的角若干。

  【互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谜语导入: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学生猜谜语。

  2、师出示扇子: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

  1、这一生活用品是什么?

  2、发现了什么?

  通过创设谜语情境,由扇子引出“角”,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认识平角、周角。

  1、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就能形成不同的角。

  2、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

  3、师操作成平角后向学生展示。

  4、师操作成周角后向学生展示。

  5、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

  (二)、课件展示,引导分类。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角。

  2、引导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进行角的分类。

  (三)、比较分析,内在联系。

  ①使用活动角,请同学们判断活动角所成的角各是哪种角?

  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根据度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将这五类角排列顺序。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并展示。

  2、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并观察。

  3、小组合作讨论:

  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它的边有什么特点?找一找身边的平角。

  (方法同上)

  4、生观察体验得出:

  1周角=2平角

  1平角=2直角

  1周角=4直角

  5、生合作分类。

  6、交流汇报

  (1)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叫锐角。

  (2)、等于90度的角叫直角。

  (3)、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叫钝角。

  7、学生思考,说出五种角的`大小关系。

  (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

  深化理解,加深学生对各种角的认识。

  三、应用深化

  1、教师引导学生分类。

  2、练一练:(多媒体出示练习题)谈发现。

  3、动手拼角(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学生口述分类标准。

  2、生分别说出是什么角。

  3、生自己观察,判断方法。

  通过应用深化,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认识。体验成功感。

  四、拓展应用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练习“数一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检查。

  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

  五、畅谈

  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交流学习所得

  使学生学会收集整理知识,体会成功感。

  六、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作业题

  生独立完成

  七、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三册数学《8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编制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了解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能记住8的乘法口诀,并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

  3、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口诀,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5、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记8的乘法口诀,并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掌握8的乘法口诀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1—7的乘法口诀

  2、火车火车往哪开。(1—7的表内乘法的口算卡片)

  (二)探索学习

  过渡:听说我们要学习8的乘法口诀,有一只快乐的小狗一蹦一跳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

  1、它是怎样跳的呀?咱们一起观察一下。提出要求:请你观察小狗第一次从0跳到了几?接下来它要顺着数轴继续跳,每次跳的长度与第一次相同,第二次跳到( ),第三次呢?为什么?(课件演示一只小狗在数轴上跳动的情况。)2、学生独立观察图意,思考教材的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尝试完成书上自己能够完成的内容。3、抽二位学生上台板书。

  4、对于他们编的口诀,你有什么意见吗?有没有问题要问他们?(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5、观察8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回答)

  每一句的.第一个数比下一个少一。

  每一句的第二个字都是八。

  积一个比一个多8。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口诀记住,时间2分钟。

  7、检查口诀记忆情况:对口令,同桌接背,正着背,倒着背。

  过渡:同学们可真棒!不但自己编出了8的乘法口诀,还能用这么快的速度把口诀记住,老师真佩服你们!老师非常想奖励大家,不过今天带来的不是红花,而是一首儿歌。

  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是螃蟹,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8条腿)

  电脑出示:

  1只螃蟹一张嘴,(2)只眼睛,( 8)条腿。

  2只螃蟹二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螃蟹三张嘴,( )只眼睛,( )条腿。

  4只螃蟹四张嘴,( )只眼睛,( )条腿。

  5只螃蟹五张嘴,( )只眼睛,( )条腿。

  6只螃蟹六张嘴,( )只眼睛,( )条腿。

  7只螃蟹七张嘴,( )只眼睛,( )条腿。

  8只螃蟹八张嘴,( )只眼睛,( )条腿。

  (三)、巩固拓展

  基本训练

  1、根据口诀写二个乘法算式。(多媒体示)

  2、(拿出做好的口算模型)请小朋友拿8和小圆外面的一个数相乘,很快说出得数,并说出你所用的口诀。(指名几个学生操作并口算)

  3、完成书上P81 2、3题的练习。

  学生先在书上练习,然后抽生回答。说出运用的口诀。

  发展性练习:

  1、老师拿出5元钱和2元钱,让学生算算2张、4张、5张、8张有多少钱?

  2、完成多媒体上的计算:

  (1)、二(1)班同学分成6组,每组8人,二(1)班有多少人?

  (2)、小明有邮票8枚,小刚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小刚有多少枚?

  (3)、校门两边各放8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

  3、过渡:刚才的题没难到小朋友,下列的填空你会填吗?

  ( )×4=32 8×( )=56 3×( )=24

  8×( )=16 5×( )=40 ( )×8=48

  4、学生完成书上第4题

  拓展学习:

  5、今天来上课的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请你根据同学们今天的座次情况列出算式,然后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小组汇报)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只要大家用心思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到的?学得高兴吗?

  2、齐背1—8的乘法口诀。

  (五)、作业

  背诵8的乘法口诀5次。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一节课的自选单位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长短“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那么长”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我们要在本节课开始学习定量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虽小,但对尺子并不陌生,他们已经初步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线,也有部分学生知道尺子可以测量,但1厘米有多长还不是很清楚,还没形成表象,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长度单位的表象。所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利用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难点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夏天到了,万物复苏,各种草啊、花啊、树啊,欣欣向荣,生长旺盛。每当看到这些,我就想知道它们有多高?看到菜园里的黄瓜、丝瓜就想知道它们有多长?我怎样才能知道它们多高?多长呢?

  生:量一量。

  师:是的,我们想知道物体的高度,长度时,只要进行测量,就能得到答案。淘气和笑笑他们想知道课桌有多长,也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测量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课题,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参与活动的热情。

  二.学习新知

  1.出示PPT(淘气和笑笑测量课桌图),学生观察图,讨论交流。

  师:他们分别用什么进行测量的

  生1:笑笑用手拃,淘气用铅笔

  生2:他们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师:你们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测量的结果。笑笑测得是四拃,淘气测得是五支铅笔那么长。同样一张桌子,两个结果。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生1:太乱了,别人听了会糊涂。

  生2:应该用同一种工具,这样测出的结果就不会糊涂。

  师:如果让你选择测量课桌长度,你会怎样测量呢?

  生2:我会选择用拃测量。

  师:老师和你一起都用拃测量这课桌,你愿意吗?

  生2;老师,我不愿意。因为你一拃大,我一拃小,虽然同样用拃,大小不一样,结果也会不相同。

  师:现在发现统一度量单位有多重要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尺子。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生:卷尺,直尺,三角尺、

  设计意图:通过淘气和笑笑测量课桌有多长这个情境图,进行交流探索发现,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出示测量工具(直尺)

  学生观察直尺,并回答问题。

  直尺上有什么?这些有什么意义?

  生:数字,刻度线,cm

  师:在这里0表示起点,0刻度线,cm它表是单位

  3、认识1厘米

  (1)、师:你知道多长是1厘米吗?让学生说说1厘米有多长

  (2)、从0刻度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1到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让学生说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3)、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4)、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

  (5)、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同桌合作)

  设计意图:通过感知1厘米有多长,延伸到其他长度,运用多种感官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4、出示PPT(四只小熊测量铅笔图):让学生判断,它们做法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小熊的测量过程以及测量结果,让学生体会如何才能正确进行测量,以及如何读测量结果。

  三、巩固练习

  1、

  2、说一说各是几厘米。

  3、哪辆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在能通过的汽车下面画“√”。如果想让汽车都通过,该怎么办呢?

  4、想一想,怎样用手中的“断尺子”,画出一条长6厘米的线。

  设计意图:通过有更次,多角度的练习,巩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练习题的'设计灵活多样,突出知识重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经历不同方式测量课桌的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长的表象。正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老师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掌握要领和正确度量长度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机会。利用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从而不断增进学生对厘米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 结合“花园”的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法、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节教材将乘法与除法混编,创设了“花园”情境,其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倍”的意义,以及它与乘法、除法运算的联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是一所农村省级规范化学校,所在地区经济较发达,学生家长都比较有文化素养,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学生见识广,知识面比较宽,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多。他们从一年级开始使用这套教材,熟悉这套教材的设计思路,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学习兴趣浓厚,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发表自己与他人不同的见解,会自主学习,并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实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问题

  歌曲引入。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春天,我们跟着小黄鹂一起到春天的花园里看一

  看,好吗?(课件出示:花园图)

  师:春天真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观察思考,然后进行交流。

  生1:小鸟有24只,蝴蝶有4只,小鸟比蝴蝶多几只?

  生2:小鸟有24只,蝴蝶有4只,小鸟和蝴蝶一共有几只?

  生3:红花有8朵,白花有2朵,一共有多少朵?

  生4:红花有8朵,白花有2朵,白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5:红花有8朵,白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白花的几倍?

  师:同学们,你们能解答这位同学(指生5)提出的问题吗?请你在练习本上

  解答出来。

  (学生独立解答。)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解答的呢?

  生1:我是用图表示的,我用△表示白花,用○表示红花,第一行画了2个△,第2行画了8个○,我圈了圈,就知道8里有4个2,所以8朵红花就是2朵白花的4倍。

  生2:我用8÷2=4,红花是白花的4倍。

  生3:我和他们的不一样,我列成了8÷4=2,现在我知道我的错在哪里了。

  师:谁还有其他的问题?

  生4:蝴蝶有4只,蜜蜂的只数是蝴蝶的2倍,蜜蜂有几只?

  (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生5:小鸟有24只,蝴蝶有4只,小鸟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生6:小鸟有24只,蜜蜂有8只,小鸟的只数是蜜蜂的几倍?

  (学生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现在我们请同桌互相检查,看有没有不同的解法。

  生1:我们俩的不一样,算蜜蜂有多少只,我是用图来表示的,我用△表示蝴蝶,第一行画4个△,用□表示蜜蜂,第二行先画4个□,再画4个□,我就知道蜜蜂有8只啦。

  生2:我是列算式,4×2=8(只)。

  生3:我的同桌,漏写了单位“只”。

  生4:我的算式后面多写了单位“倍”。现在我知道了“倍”不是单位。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教材说明

  教材让学生观察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任何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做一做”进行一些巩固角的认识的练习。如通过第1题着重使学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现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七。

  2.教学角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折扇等实物图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仿照教科书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要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3.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要使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第1题,通过观察能正确区分题目里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4.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画,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点。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题中的两个角都是30°,要让学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4*题中,左图有3个角,中图有7个角,右图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练习十七最后的思考题的答案是:(3)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面上的角,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做一做”中的习题,注意出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认识秒针和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2.在感受用1分时间所做事情的活动中,初步建立起分的时间观念。

  3.在观察、认识钟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以及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会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谈话引导

  学法指导:观察、操作、探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钟面

  2、学生准备:每个学生1个实物时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 2008年的8月8日这一天,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板书:奥运开幕。

  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第29届奥运会的开幕式现场。

  课件:开幕仪式场景。(场景中有一个显示8时8分的钟面)

  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全国人民纪念的重要时刻。从画面中你们知道这个重要时刻是几时几分?这个时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不一样(以前我们只学过整时半时),看来钟面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探究有关钟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奥运开幕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依托学生经验,感知钟面

  (一)认识钟面

  师:(出示钟)关于钟面,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观察出示钟面。)

  1、12个数字

  伸出小手一起来数一数这12个数字。(顺时针方向数)

  2、时针、分针、秒针:

  (1)哪个针是时针?哪个针是分针?哪个针是时秒针?(指一指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

  (2)怎么区分这三根针呢?

  时针:又粗又短;分针:比时针长、细;秒针:最细最长

  教师:钟面上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些什么?(格子)钟面上的格子能帮助我们认识准确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就重点研究一下钟面上的格子。

  3、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数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并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课件: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

  (1)、学生观察钟面2分钟,并完成填空

  (2)同桌交流:和你的同桌说一说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3)全班交流:钟面上有几个大格?(集体从1数到12)

  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

  一共有几个小格?

  你是怎样数出来的? (涉及几个5)

  板书:钟面上有 12 个大格, 60 个小格。

  4、拨一拨,填一填。

  (1)、钟面上的这一圈格子啊就是时针、分针、秒针的跑道,我们现在只研究时针和分针,暂时不看秒针。那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怎么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时针与分针进行的竞走比赛!

  课件演示两遍:分针和时针在同一起跑线12上,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

  (2)、你们发现了什么?

  (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老师告诉大家,时针走路看大格,走一大格就是1时。

  板书:时针走1大格是1时

  走2大格呢?从12走到4?走到7?时针走几大格就是-----走了几时。

  分针走了一圈,这一圈是几大格?几小格?时针走路看大格,分针走路看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几分?

  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走2小格呢?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那分针走过一大格是几分?你怎么知道的?

  板书:走一大格是5分

  2大格呢?三大格呢?走几大格就是------几个5分。从12走到5是多长时间?到6呢?到9呢?到12走一圈呢?

  板书:走一圈是60分。

  (3)、 时针和分针的比赛结束了, 时针走了多长时间?分针走了多少时间?板书:1时 60分

  讨论:谁用的时间长?谁用的时间短呢?

  汇报:当时针走1大格时分针正好走了多少?(1圈)是多少小格?(60小格) 就是多少分?(60分)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小时=60分)

  板书: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我们今天又在钟面上发现了这么多的知识,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情况,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时分的概念。理解时和分之间的关系是本堂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发现这一规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探究、思考和发现,让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发现: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1圈 。由此得出:1时=60分)

  三、练习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先认读钟面时间,再写电子表时间)

  看一看,连一连(生独立观察,指名回答,课件连线)

  2、综合:看钟面认时间(四个数字、无数字、罗马数字)

  3、拓展:联系生活,体验一小时

  (1)、 我们考试时答一份数学卷子用时1小时,就是( )分钟。

  (2)、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1小时。

  (3)、妈妈早上8时上班,到中午12时下班,妈妈上午工作了几小时

  (4)、游戏:我拨你说、我说你拨

  五、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顺口溜

  小小表盘圆又圆,时针分针跑圈圈。分针长,时针短,一个快来一个慢。

  分针跑完一大圈,时针刚跑一小段。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

  要问多了几分钟,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多了多少分。

  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时针和分针都在不停地转动,时间也就悄悄地溜走了,希望大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精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从小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奥运开幕

  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小格。

  时针走1大格是1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1圈。

  1时=60分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二(4)和二(6)两个班的数学。大部分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能同桌合作学习,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个别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但还有个别孩子学习自主性不强,有依赖家长的倾向。另外还有一些孩子发言不积极,回答问题声音不够响亮。总体来说,二(4)班后进生较多,这些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信心,知识欠账多,学习习惯较不好,上课注意力也不易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本学期继续和家长密切配合,倾注爱心,重点辅导,鼓励自信,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由浅入深地为他们弥补缺陷,扶起他们逐步赶上其他的同学。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加、减法计算方面,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这些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例如,两位数的乘法中要把两个部分积加起来,实际是计算三、四位数的加法,两位数除法中每次试商后通常要做三位数减法,等等。

  解决问题是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和认识"锐角和钝角"等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图形平移,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一册教材也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五、教学措施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5、创设安全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6、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7、后进生转化措施:

  (1)明确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毛病,跟孩子做好沟通,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2)用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后进生,教学内容安排难易得当,既能发展成绩好的学生又能照顾后进生。

  (3)用科学的学习技能指导后进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及时反馈、检察,提高效率。

  (4)用"因人而异"的作业训练后进生,尽量考虑学生做作业时的差异,设计不同的题型。

  8、优秀生提高措施:

  (1)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给优秀生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加速他们自学能力的发展。

  (2)走出课堂,课内外结合,加强优秀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优秀生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数学知识或者有趣的数学知识提供在课堂上,集体研究讨论解决。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进步和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使他们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与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一、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提供学生学习背景,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借助于多媒体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其经历体验的过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2)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3)认识“5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方面:

  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学会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三、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1页及相应的练习题。

  重点:经历编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难点:学生自己尝试探究并得出5的乘法口诀。

  四、教材简析:

  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乘法口诀,把乘法口诀和乘法的意义结合起来,利于学生理解口诀的结构。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变成法口诀,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学到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

  五、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差。由于年龄和自身认知的特点,喜欢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在生活中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设计教学:一是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做游戏,编口诀,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二小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言语和形象较容易接受,喜欢色彩艳丽、活泼有趣的视觉画面。我在教学中重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形象感知。

  六、教学策略:

  5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乘法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乘法的意义,并形成乘法基本计算能力的第一个知识版块。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是第一次遇到,因此在设计时大体分了三个环节:第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调动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第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从学生熟悉的手出发,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从

  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使口诀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习的认知规律。第三,快乐练习,深化巩固。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自编口诀的基础上汇报口诀,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又通过分析口诀来记忆口诀。在巩固练习中,习题的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使5的乘法口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从学有价值的数学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可体现出学习数学的价值。所以我最后又设计了一个发展应用的环节,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七、教学用具:

  卡片、课件

  八、教法设计:

  (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

  由学生喜欢的故事《西游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吧!

  小组合作:报数游戏。使学生明确5个5个地数数。

  说一说:看图说出有几只手,有几个5。

  做一做:列出乘法算式。

  编口诀:同桌合作,编出5的乘法口诀。

  (三)快乐练习,深化巩固

  这环节主要通过“闯关活动”“快乐大转盘”两个练习让学生能熟练利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巩固对乘法口诀的记忆。最后通过帮“小白兔拔萝卜”,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孕育口诀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西游记》吗?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吗?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有一天,孙悟空又遇到很多妖怪了,一个人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吗?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孙悟空多聪明,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五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五个。他连续拔了四根,每根都变出五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的落花流水。(慢)

  提问: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解决呢?只要你掌握了今天的本领,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加油!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揭示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1、数一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勤劳的小手,这双小手可能干了,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呢。现在伸出你的小手,让我们一起合作。

  用你的小手表示:5、10。15用两只手表示够吗?不够,怎么办?小组合作呀。

  下面就请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合作用手指表示:5、10、15、20、25。

  提问:你们是怎么表示这些数字的?谁愿意给我们大家汇报一下。

  (这位同学听得最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是最勇敢的,请你回答!他的回答干脆利落,掌声鼓励。)

  2、出示图片:小朋友的手很可爱,老师特别喜欢。瞧,老师画出来了。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

  4、说一说:

  ①1只小手几个手指?5个手指,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5×1(分左右两边板书)。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1×5=55×1=5)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把这两个算式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一五得五就表示1乘5或5乘1等于5,我们习惯把较小的数放在前面。板书:“一五得五”(板书在两个乘法算式之间)。

  ②两只小手有几个手指?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5=105×2=10

  2×5=105×2=10表示什么意思?(2个5相加是10)

  讲解: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二五一十”(板书口诀)。

  ③3只小手几个手指?(15根)用乘法算式怎样写?(3×5=15

  5×3=15)3×5=155×3=15表示什么意思?(3个5连加是15)。引导:这两个乘法算式表示3个5连加是15,仿照“二五”的口诀想想,这一句口诀该怎样说?同桌合作(三五十五)

  ④请同学们看图写出4个5连加和5个5连加的乘法算式,并编出这两句口诀。

  成功编出口诀的请举手,第三句口诀是什么?表示什么?谁能说出乘法算式?第四句呢?第五句呢?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一起读一读。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请你认真地观察一下,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谁跟孙悟空一样,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第一个因数都是5,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积也一个比一个多5。

  2、记口诀

  请你们根据这些规律和特点,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这5句口诀,然后小组内背一背。

  齐背;(闭上眼睛背。)

  对口令;(跟老师对口令。)

  游戏:拍手说两个乘法算式和一句口诀游戏。

  拍手游戏:听老师一次拍了几下?拍了几次?

  老师每次拍5下,拍3次。(由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和一句口诀)

  四、多维应用,深化口诀

  1、出示课件:开火车。

  (按顺序闪烁圆圈内数)学生“开火车”,报得数,报口诀。

  2、用数学解决问题:今天你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一首歌,《白龙马》。跟老师一起唱。听完歌曲,在想想我们的故事,讲了什么?谁来回答我们故事中的问题?

  3、活学活用: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骄傲,为了测验你们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们将进入闯关活动。

  出示课件:闯关活动快乐大转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你学的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练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5的乘法口诀?下课以后,你可以去找一找。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交流。如一周上几天课,那三周上几天课?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星,两面国旗就有10颗星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有5个字,二句就有10个字,“二五一十”;三句就有15个字,“三五十五”;四句就有20个字,“四五二十”。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并给予肯定。)

  板书:

  5的乘法口诀

  实物51×5=5一五得五5×1=5

  2×5=10二五一十5×2=10

  3×5=15三五十五5×3=15

  4×5=20四五二十5×4=20

  5×5=25五五二十五

  教学反思

  学生对学习5的乘法口诀困难不大,一方面是5的乘法容易记,另一方面是他们之前已经积累了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编口诀也就不难了。本节课我将多媒体引进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通过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当中哪些事物和5有关,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找,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的视野开阔之后,会从生活中挖掘无尽的宝藏,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才能使课堂充满个性和灵气。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我没有替代他们,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也没有暗示,尽量多给学生探究的时间、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编出5的乘法口诀。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投身于集体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倾听小组成员的意见,并向全班阐述自己的意见,尝试了多种角色的扮演,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和精神。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培养会学习、乐学习、敢于表达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步:准备练习(情境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好,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讲述游戏规则:

  请出每组4号回答问题,答对加2分,答错本组同学补充,只加1分。

  请出参赛选手。答题。1号加分。

  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

  是啊,小熊猫很高兴地把竹笋平均分给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难题了,需要好朋友来帮助,谁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

  大家真有爱心,可是要想帮助它解决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要学吗?(要)

  请看大屏幕——小熊猫就是被这6道题难住的,不过,你先别急,答案就藏在书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请把它圈起来,就可以帮助小熊猫了,开始吧!

  读一读数学书13页例4,并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学具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到底每盘应放( )个?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过程。

  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4、想一想,12、4、3分别表示什么?

  5、你觉得除号怎么写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

  6、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试着再读一读其它算式,如15页第1题。

  第三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活动规则:

  1、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弄明白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小组每人都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同学都发言的加合作学习分——5分。

  老师巡视。

  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道题有问题?准备几号发言。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抽签决定选题,推荐几号答题加几分,答错扣相应的分数,本组同学补充加1分。

  谢谢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不过,常老师想把这道题难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战吗?(敢)

  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

  第四步:教师点拨讲解

  你们太棒了!从这些题中我们发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 “÷”,它就表示平均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第五步:第二次尝试练习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自我挑战本领强

  比赛规则:

  老师摇号选答题人,为了我们小组的荣誉,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自选题目,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加1分。

  悄悄告诉你,老师的考题就藏在13页做一做1、2题和15页2、3题,自己先在书上答题,好好准备一下!

  答题——巡视——摇号——选题——加分

  我们看看各个小组都得了多少分?

  虽然各组获得的分数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为你们骄傲,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争做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有信心吗?我期待着你的进步!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二年级数学下册《辨认方向》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的第一课时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辨认生活中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

  你们想和淘气一起到西安玩吗?让我们一起去吧!

  2、 回顾已有知识

  (出示钟楼及古城墙的城门的'图)你能猜一猜它们分别是古城墙上的哪个城门么?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回顾地图上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规定方向的。

  3、 探索新知

  (出示钟楼附近的其余四座建筑)你能给淘气说一说它们又分别在钟楼的什么位置吗?

  (1)、同桌两人讨论

  (2)、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引导学生区分“东面和北面之间”与“东面和北面中间”有什么不同。

  4、 应用(出示课本主题图)你能辨认出这些建筑的所在的方向吗?

  二、 制作并运用方向板

  1、 制作方向板

  怎样才能辨认生活中的方向呢?淘气又给我们除了个好主意:“让我们在卡片上标出方向制成方向板吧”。

  学生独立制作方向板,指名一人完成电脑上的方向板,在集体订正。

  2、 应用方向板辨认方向

  (1)、教师给出教室的一个方向,并引导学生正确摆放方向板。

  (2)、学生在教室的带领下边指边认教室的方向进一步体会“之间”与“中间”的不同。

  (3)、学生自己指认方向。

  3、 游戏“我说你指”

  教师说出方向词,学生指出教室相应的位置。

  4、“看谁人的准”

  指名中间的学生起立,教师分别让这位学生北边、南边、东边、西边的学生站起来,在让在这个学生东北方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西南方向的同学分别和大家招招手。

  三、 复习巩固、灵活运用

  完成淘气给我们出的题目。

  1、 出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抢答出这些城市分别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2、 出示陕西地图要求学生说一说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相同桌互相说,在集体交流。

  四、操作实践

  帮淘气完成他们学校的操场平面设计图。

  (1)、学生根据要求摆放卡片。

  (2)、同桌两人共同完成其余的卡片摆放,并进行交流。

  (3)、指名一组同学完成电脑上的并进行汇报。

  五、 作业

  观察自己的校园里有什么建筑,并记住他们的位置方向,制作一张平面示意图。

  板书设计

  辨认方向

  西北 东北

  西南 东南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交流中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充分感受数学中的对称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两架飞机模型、卡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课题游戏,感知对称

  教师教学生做动作把题目倒过来(手掌横放,向上翻转180度,边说“翻上去”)。教师规范“称”的读音,有三个,这里读chen,领读轴对称、轴对称图形。

  二、认识轴对称图形

  (一)初步感知对称图形

  1.老师在黑板上先画出半个花瓶,说轴对称图形都非常漂亮。师有意画坏另外半个花瓶。学生跺脚,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认为不漂亮?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要两边一样。这个花瓶是不对称的。

  2.师提问,引起思考:怎样一次得到一个完整的轴对称图形呢?

  (1)将纸对折(2)在折纸处画一半花瓶(3)打开

  教师按上述方法操作,把剪好的花瓶贴在黑板上。

  3.教师:如果这两个花瓶有一个是轴对称图形,你认为是哪个,为什么?

  4.小结:像这样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完全重合)

  5.练习: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小乌龟会做操

  (二)理解认识对称轴

  师:每个轴对称图形都有一条对称轴,你认为剪出的'这个花瓶的对称轴在哪?

  师小结:对称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对称轴”。这些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三、趣味练习,强化新知

  1.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

  实物图、交通标志(变换方向)

  教师小结:轴对称图形与方向和位置无关,只与图形有关。

  2.古文字(通过对比,进一步认识轴对称)

  3、红点与哪个点对应(渗透高年级轴对称,找对应点)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全面认识,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判断轴对称图形。】

  4.拓展延伸:

  除了轴对称其实还有中心对称,太极阴阳图就是中心对称,围绕中心点通过旋转对称。课件演示:通过旋转,完全重合。

  5.为什么学轴对称

  演示飞机利用轴对称设计,利用平衡原理平稳飞行。

  教师拿模型飞行演示对称和不对称飞行状态

  四、动手创造

  布置学生课后动手做轴对称图形,可以利用折纸的方法,也可以用电脑复制翻转功能设计轴对称图形,来创造美。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制作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中的对称美,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个星期有多少天”的情境以及学过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2、培养估算意识。

  3、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7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口诀完成表内计算、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投影出小熊的问题:一个星期有几天?

  2、让学生说一说:你知道一个星期有几天?

  3、投影出课本第80页的图,分角色读一读笑笑、淘气他们的话,从而引出问题:二个星期有多少天?三个星期有多少天?

  二、学7的乘法口诀

  1、填表格

  (1)师:大家都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你能算出这个表格上所要求和内容吗?

  (2)出示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这张表格的每一栏表示什么,要求什么。

  (3)学生独立填一填,小组内交流一下。

  (4)集体交流。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来报告一下你算出的结果?

  生:一个星期有7天,2个星期有14天,3个星期有21天……

  师:你们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生:我用加法算。2个星期是7加7,3个星期是7加7再加7……

  生:我是这样算的,2个星期是7加7得14,3个星期是14加7得21……

  师:真棒。

  生:我用乘法算,这样更简便。

  师:说得好,你已经会利用乘法算了!看来如果叫你编出7的乘法口诀一定没有问题了。

  2、编写7的乘法口诀。

  (1)让学生独立编写口诀,然后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

  先由学生说一说左边一列的乘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什么。

  生:1×7=7,表示有1个7。

  生:2×7=7,表示有2个7。

  ……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编写的口诀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生: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

  师:他编得好不好?(表扬)谁愿意也来说一说?

  学生再读口诀。

  师:今天编写的口诀里,哪些是已经学过的,哪些是今天刚刚接触到的?

  生:只有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七八五十六、七九六十三是刚编出来的.,前面几句以前都学过。

  师:是的。那刚才你们是怎样算出来后面四个的结果的?

  生:我知道六七四十二,七七就是多1个7,42加7就是49了。后面的两句也是这样算出来的。

  师:老师发现,你刚才在计算时既用了乘法,也用了加法。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算的吗?

  3、变换形式,记忆7的乘法口诀。

  (1)师:我们来想办法把7的乘法口诀记下来。同学们想一想,最关键的是要记忆哪几句?

  生:今天刚学的四句。

  师:好,那我们先来把它们读一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2)学生独立背诵。

  (3)交流。

  可以让学生齐诵、个别背诵。还可以师生对口令、学生对口令等。

  三、练一练

  1、完成下面口诀。

  ( )七二十一

  四( )二十八

  ( )七四十二

  五( )三十五

  二( )十四

  七( )四十九

  七( )六十三

  ( )七得七

  七八( )

  指名回答(开火车形式)

  2、完成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同学互相交换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体会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3、口算。(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完成第3题。

  (1)引导学生看懂题意。

  (2)独立解答。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教师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表扬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

  5、完成第4题。

  (1)估计一天喝几杯水。

  (2)估计一星期喝几杯水。

  让学生读题进入估算情境,说一说自己一天大约喝几杯水?再利用口诀算一算:自己一星期大约喝几杯水?培养估算意识。

  6、用多媒体课件出现,想一想,看一看,7只青蛙图,看图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一共有几条腿?

  7、拓展题(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校大门口到大厅的一段路有21米,要在两边摆花。假如每7米摆一盆,需要摆几盆?(用标出花盆的位置)

  四、全课小结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应用7的乘法口诀,可使我们计算得更快,还能解决问题,所以大家要把它们牢牢记住。

  2、对口令背口诀。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课后记

  七、板书设计

  一个星期有几天——“7”的乘法口诀

  有几个星期 1 2 3 4 5 6 7 8 9

  有几天 7 14 21 28 35 42 49 56 63

  1×7=7 一七得七 2×7=14 二七得十四

  3×7=21 三七得二十一 4×7=28 四七得二十八

  5×7=35 五七得三十五 6×7=42 六七得四十二

  7×7=49 七七得四十九 7×8=56 七八得五十六

  7×9=63 七九得六十三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6-20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3-30

幼儿数学教学设计02-15

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7-24

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07-27

数学《平移》教学设计07-0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28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11-08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05-07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