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30 02:52: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教师设计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在教学设计中,要创新教学设计方案,在已有的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和吸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成果,使得教学设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即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创新教学设计对于我们刚起步的教师而言,可以简单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那该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呢?

  一、设计教学环境,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

  学生是有情感的,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思维才能够产生共鸣,师生之间的动静搭配才能恰到好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静心聆听与主动思维才能处于同步发展之中。严谨的课堂上不乏欢歌笑语,紧张的学习中也有活泼互动,课堂上的民主气氛是促进学生创新思想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带着师生民主的教学理念,设计一段创新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如学习诗歌《渔歌子》,我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后,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他们的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

  二、设计教学手段,给学生积极创新的欲望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就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一次,我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我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我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上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上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

  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种子。

  三、设计教学流程,给学生大胆质疑的时机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质疑水平是在老师的鼓励中不断提高的。“你要提倡什么,就赞美什么”“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

  在学《〈论语〉十则》时,同学们因解释“何有于我哉?”而争论了起来。有的说:“它是孔子的自谦之辞,意思是‘哪一样是我能做的到呢?’”有的说:“其意是孔子说,哪一样我做不到呢?是说孔子全都做到了。”两种解释截然不同,我鼓励学生去查阅完资料后,大家再共同探讨。令人欣喜的是有一位同学查阅各种资料后,专门写出了一篇题为《“何有于我哉”之论》的小论文。

  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中蕴藏着何等可贵的潜力,而我们的教学缺少的就是对学生质疑水平的鼓励和珍爱。有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课堂,将会是高质量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它能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等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和求异的能力。此处,它还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善于提问,勇于提问,创造性地提问;而且,学生不但会质疑,还会独立解决问题,尤其是会在诸多问题中发现它们联系,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四、设计教学方式,给学生亲身实践的空间

  课堂上教师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还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汇报内容”的质量高低,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开展研究活动时将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来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更不能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编演课本剧”,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

  ……

  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写出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它,但更需要大家去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来。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们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创新,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点拨为辅。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品,在品中思。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并利用《乡愁》及配乐来创设课堂情境,打开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本课的学习,教给学生通过“读”、“圈”、“画”、“注”、“问”的方式自读课文,所谓“读”,即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圈”即是圈划出生字词,并结合工具书自行解决;“画”即是画句子,画出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或细节;“注”即是做批注,可以是对具体语句的理解赏析,也可以是对某处文字的感受体会;“问”即提出质疑,师生共同交流解决。而从更好的指导学生掌握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2、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渊源流传,自上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支。酒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酒里包含着人生百态。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酒里带来的人生百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品尝她家乡的《春酒》。

  二、朗读,初识春酒。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

  读毕,师生交流:

  ①PPT显示:春酒,又名冻醪(láo是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

  在文中是指母亲做的八宝酒。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欢喝春酒的。“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三、赏读,品味春酒。

  (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

  1、提问: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做批注,说说喜欢的原因及精彩之处。

  (1)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

  ①“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手里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2)师生交流:

  示例③:“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到了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的地步。“直添”表现了小花猫对八宝酒非常的喜欢,添个不停,很是可爱。这一句以我的馋和小花猫的醉来衬的八宝酒的香甜,从而体现了我最喜欢喝春酒。

  小结: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在这杯香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对春酒的怀念之情也尽显其中。

  2、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师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怀念的是春酒中蕴涵的浓浓的“道地家乡味”。

  3、这“道地家乡味”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字里行间?

  师生交流:

  ①“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因为这喝会酒的人,无论是会首,还是那11个人,大家都是为了帮助那个急需钱用的人,而且这帮助都是主动的,从喝会酒就能看出当时村子里的人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乡邻之间是和睦相处的,这体现了我家乡的淳朴的民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一词指人做事勤快,这句话写出了阿标叔是个热情好客的人,体现了他乐于助人、勤快淳朴的性格。

  ③“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

  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内心的高兴之情。“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态。“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从这里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形象。

  小结:以上的品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道地家乡味”,它是从香甜的春酒里飘散出来的,它融化在故乡的点点滴滴里,有我欢乐幸福的童年,有我慈爱能干的母亲,有我淳朴热情的乡邻们。

  四、精读,升华春酒。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在这杯甜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朴实的情意。光阴荏苒,琦君还能品尝到这道地的家乡味吗?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两段。

  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师生交流: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酿的酒。“醅”是指未曾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

  (插入琦君的简介)

  PPT显示: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明确:作者再不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3、研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童年乐趣的怀念和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PPT显示: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跟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师生交流:作者以一个问号结束全文,给文章留下空白,让读者在她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内那份心的浓浓的乡愁。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那种失落,那种怀念,以及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五、延读,感受乡愁。

  过渡: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

  老师范读《乡愁》

  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

  (PPT显示《乡愁》配乐:思乡曲)

  师生交流:

  ①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②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

  六、总结,推荐书目。

  1、推荐几本琦君的其他作品:《细雨灯花落》《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对金手镯》《桂花雨》

  2、教师寄语: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也许有一天,当你真的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乡真的就如琦君笔下的这一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春酒》,感谢琦君,以及那令人陶醉的乡音乡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 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这是一首 的诗(朦胧凄美)

  (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 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一个 “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

  —— 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

  (2)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

  (3)“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央、坻、沚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 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 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 触类旁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释】①芣苢(fu 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

  【点评】

  《蒹葭》虽属经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大、章句复沓等《诗经》篇目固有的特点,使得许多老师在教学时,总有“有劲使不出”之感,对怎样处理课文,怎样深入文本,怎样品味意蕴,难以把握拿捏不准。

  这一设计,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可圈可点颇多。

  以读促教,涵泳品味。沈老师能紧扣文本特点,以读为抓手,一读再读,以读促教,值得肯定。显然,学生于读中有所感受,在读中逐渐理解,在读中品味涵泳,在读中浸染积淀。这既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做了必要铺垫,更为学生古典素养的形成添砖加瓦,可谓一举多得。

  纲举目张,凸显主体。学生读毕,沈老师出示了一个“填空”题,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别具匠心。答案“朦胧凄美”四个字,既是本诗“主旨”,又是教学“总纲”。整节课就围绕“追溯”这四字来源做文章。从“景物特点”到“情境氛围”;从“追寻过程”到“主旨探究”,无一不为此展开。其中,学生必定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之中,“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便成了十足的“领路人”和“旁观者”, “主导”与“主体”的作用自然可得到具体生动地呈现。

  问君何能尔?不难发现,奥妙在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上。可见,教学设计之关键在设计“问题”,关键看能否抓住核心,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点沈老师做到了。

  从容舒缓,激发想象。从容舒缓是指教学的各个步骤环节,从“听读”、“赏读”、“议论”、“小结”到“拓展”,不徐不急、缓缓展开,其中又非同一步调,而是张(“议”环节)弛(“读”环节)有度,很有节奏。加之多媒体音、像等手段的介入,使“课如其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给课堂营造了诗意的氛围。学生的思绪也就像插上了翅膀,飞翔在朦胧凄美的意境之中,从而使有限的文字幻化出无限的空间,使教学收到了“尺水兴波”、“尺幅万里”之效。

  当然,本文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稍欠翔实,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教者对相关环节的设想或意图应做必要交代,以便人们一目了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2、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学法引导: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五、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浑壮阔的场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壮阔的安塞腰鼓,请同学们端起书,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学生齐读课文。

  2、请学生从字音、停顿等方面,对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

  探求新知

  1、请同学们,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同学们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这些句子反复出现,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还点示了课文的层次,使得课文结构清晰,请自由朗读课文7—24节,用//划分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中,寻找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层次描写的主要内容。”并分男女两组,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明确:舞蹈、响声、后生、舞姿

  3、品析文章中语言美。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句式来说。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美?例句: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4、主旨探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黄土高原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安塞腰鼓有什么内涵?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小结:

  1、排比反复旋律美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复,形式上力求多样,富有变化。排比又有句内的、句之间的、段之间的。

  2、短句短语激昂美

  3、节奏明快雄浑美

  反思提升

  我们要进行一个演读活动,要求读出气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我给同学们发了一份演读稿讲义,大家推荐男领由于越同学担任,女领由单昕哲同学担任,花三分钟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读的内容。

  演读开始:

  看!——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业。

  1、将精彩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2、完成活页和试题优化。

  八、板书设计

  1—4:的腰鼓

  安塞鼓5—27:的腰鼓5—13:宏伟的场面14—17:雄壮的

  18—22:击鼓的

  23—27:奇丽的

  寂静28—30:的腰鼓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不去讲,学生自己看书能回答的问题,我不回答。同时,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先在课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在感性性对安塞腰鼓有所了解。此外,本节课,我还重视学生的读。有全班齐读,有男女生分角色读,有领读,更有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读。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在本节课上,还存在着不少缺点需要我今后改进的:

  1、教学的目标的确立,还有不明确的地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与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提高。

  2、播放的视频,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视频还不够典型。而且播放的顺序还可以更灵活一点。如放在品析语言后面。

  3、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对个别学生的提问次数过少,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无论如何,这一次研究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财富,我都会好好的总结,认真的反思,以便于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能有更大的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背诵识字四里的成语,好吗?

  2:识字四里有一个成语叫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问题

  (1)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 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不休?

  3:请同学们看61页插图,说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4:教师板书

  小鸟

  青蛙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用 线划出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划出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读青蛙的话 教师板书:井口大

  3:指名读小鸟的话 教师板书:无边无际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5:同样都是看天,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

  天无边无际,他们的看法相差那么大,为什么?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拿一本书,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看天花板,学生说

  说自己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

  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学生说一说。

  7、指名最后两段,教师指导进行感情朗读。

  8、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吗?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

  知道自己错了?

  学生说一说。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

  会说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咱们都喜欢分角色朗读课文,下面咱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好不好?

  同桌互读,男女互读。

  五:总结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哪一个小动物?是在天空中飞翔,见多识广的小鸟,还是整天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为什么?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

  第一部分:教学模式设计与解读

  教学模式名称:信息化教学模式 学科: 语文姓名: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模板

  说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包括导入、讲授、评价等环节。应该把同一主题的三个环节部分进行有效设计。 作者信息

  NO.1 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NO.2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该环节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呈现在下表中。在“评价工具”一栏中,除量规外,其他均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

  第三步: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反思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都是阅读教学,只有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被动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方式效率很低,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一、引导学生独立感知,突显个性

  在阅读课堂上,学生常常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很难达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个性化的突显,引导学生有独立的感知和见解。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自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对文章中感到有意义的字、词、句子可以进行圈点,并写下自己的见解。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同时,学生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记,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圈点批注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方式。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

  在圈点批注中,学生要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可以明白圈点的意思。其次,圈点的内容应该是阅读内容的重点、难点,或有疑问的地方。再次,要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进行圈点。

  2.批注应该主观思考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章旁边进行批注,写下文章层次大意、观点见解和作者思路。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要及时翻查字典,然后做好标记,不要主观猜测。学生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分析之后再进行批注。在批注时要注意用简洁的文字,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作出评价。对圈点出来的重点,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批注要和圈点相结合,批注内容的位置要和圈点处的位置相对应,一般都写在书页左侧或右侧的空白处,如果批注的内容较长,也可以在书页中加一张批注的纸条。

  二、注重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锻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字优美、情感饱满的优秀作品,既有民族文化的韵味,又有智慧和哲理的结晶。阅读是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探究哲理的向导。学生理解文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细细地品味文章中的情感,感受文字的魅力。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会有不同的见解,因人而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文章分析得很明白,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分析文章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文章的想法。教师要多多听取学生的讲解和看法,并且鼓励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要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互相讨论中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三、加强阅读拓展与延伸,结合生活与其他学科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觉,还要锻炼学生的语文迁移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迁移能力是为了拓展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时带有目的性,要积极地思考文章,然后将自己阅读到的知识联系到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去,并且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把学到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起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写观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和延伸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除了在语文本学科延伸和拓展外,也把阅读教学延伸到各门学科和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有很多与语文有关的地方,语文与生活本就紧密相连着,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缩短课本与生活的距离,把课文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独自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感知,突显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加强阅读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把阅读当做是一种乐趣,快乐地进行阅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见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描述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龚风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xx(12)。

  [2]王国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xx(04)。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9

  语文,不仅仅可以让人学识丰富,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涤荡人的灵魂,塑造人的修养,所以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其他科目所无法比拟的。语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尤其是那些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生活的思索.正因为此,语文成了各个阶段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迅速形成的时期,求知欲强,对外界的环境也非常渴望,而语文中很多寓意深刻的篇章都可以对学生的求知欲起到很人的满足,而且语文中特有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多方而的原因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因此,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思路迫在眉睫。

  一、创新课堂组织与设计方式,提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场所,是目前阶段教与学最为集中呈现的地方,因此课堂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的教学,都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而且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是处于被支配和被管理的地位。

  一般来讲,学生是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完全服从教师。而伴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学生的思路也在改变,他们渴望自主,以及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实,课堂组织形式怎样才算有效?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是不是只有课堂安安静静,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才算有效?未必、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是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迅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有效的。

  例如:把班内的学生按照智力程度、学习爱好、性格差异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按照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语法兴趣小组、占文兴趣小组、诗歌兴趣小组等。让同学们定期自己组织课堂,每小组组织一次,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初中学生又处于一个非常渴望被关注的年龄段,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一下子都会被发掘出来,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创新教案设计方式与思路,推动学生参与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主要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不管什么类型的教案,针对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学生,因此要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很乐意学习,这是教案设计的难点所在。以往我们的教案都是按照人纲设计的,基木上是固定的模式,而且是自己设计,有的教师还不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教案。

  其实,教案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教和学的过程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让学生提出他们公认的最喜欢的案例,或者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整理和加精。这就好比教师提供毛坯房,学生们选择房子里而贴什么颜色的壁纸,当然什么颜色的壁纸都不影响居住功能,但是而对人家都喜欢的颜色必然会心情愉悦。因为与学生年龄差距比较人,教师难以了解学生们真正的心理,所以由学生民主推荐一些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是习非常有效的。

  三、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与方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一方面要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实际状况,尤其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和理解分析能力方面的.差异,体现分层目标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另一方面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立体性,有没有体现能力、知识、与情感三位一体的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应性与全面性的反思, 有助于教师在卜一步的教学中确定更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

  四、教师要反思教学评价内容是否全面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都是以测试的方式进行。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用试卷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然后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反思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否存在单一性的问题,不仅要从卷面分数这一量化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语文能力方面,侧重朗读能力、普通话发音、汉字书写等语文基木功,对这些基木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等级制的方式。

  另外,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如何、投入程度如何,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兼顾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科学的评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进一步优化评价模式。

  五、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组织得是否科学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过程是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回过头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还要坚持教师灌输的单向模式,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

  另外,教师还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形而上学的教改倾向,如合作学习小组作用发挥不够深入、存在形式主义、思考提纲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难度过低等,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恰当、有效等方面展开分析,以便寻找到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中讲行弥补和优化。

  结语:

  创新,永远是初中语文教学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一个法宝.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革也需要过程,创新是一种有基础的探索式改革.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经验与实践,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和整理、总结和提炼,最终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思路.而且,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0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3、正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4、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导拨提炼: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六、检测反馈: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

  一、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希望他们能在平实的课堂学习中,静心读书,深入思考,感受贤哲高贵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灵魂”“高贵”的内涵,树立引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二、教材分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道德修养”为话题,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感受高贵,净化灵魂,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道德上的提升;同时,也从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想象,受到不同层面的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本课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极有德化作用的文章,在教学中可据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本文又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很好地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不仅选取了三个历史名人的例子来证明论点,而且又举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例子,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三、学情分析:

  作为初中学生,对议论文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品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欠缺,思考不够深入;另外,由于生理原因,他们普遍羞于表达。因此可以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阅读、思考,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给予他们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词语和名句;

  2、掌握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3、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文章列举事例的角度和意义的区别,掌握议论文选用事例、运用事例的方法;

  2、在对灵魂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阅读思考,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高贵在于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难点: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六、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七、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多媒体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新课(提前板书课题)

  引作者:今天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写了他的女儿妞妞在世的一年半526天,以纪实的笔法记录女儿的可爱和痛苦,父母为病痛的女儿在爱与痛中煎熬的经历。在书中,这位父亲这样说:“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多媒体展示)我想如果你能看懂这本书,你一定会更懂得你的父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这位父亲就是周国平

  导课文: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借助《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齐读课题),感受作者作品融哲学与文学、哲理与情感于一体的风格。

  (设计理念:本篇导语以作者代表作引入作者,“知人论文”,不仅可以使课拥有一个好的开端,也使师生的感情更易沟通,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引用作者的话,激起学生感恩之心,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灵魂,以此期望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

  (二)理结构,悟哲理

  首读找论点:通过预习,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篇课文的文体是议论文,它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是:(多媒体)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那么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分析,最终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下面请同学串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

  (设计理念:依据文体特征,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能简单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中心论点,解决“写设么”的问题。通过串读课文,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再读现高贵:作者提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观点,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举例论证)作者举了几个例子?(五个例子)默读课文第26节,以(多媒体)“人,在情况下,做事情,作者用它来证明观点”的形式来说说这几个例子。

  (设计理念:再读文本,找出论证方法及目的,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进一步把握文章脉络与构思;给定不算句式的句式,以期规范学生的表达,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以学生的朗读取代老师的架空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掌握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思读悟其理:⑴为了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个观点,作者举了五个例子,是不是太多了?把后面两个例子去掉行吗?或者2、3节任删一个?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发现周国平作品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他写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前置性作业: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3.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4.自读课文,想想课文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课时安排】

  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讲有关鲁迅的故事。

  2.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三、读文展示:

  1、提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读文并交流讨论: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

  四、班级展示:

  1、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课文的生字、生词(每个小组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难记的生字、如字谜、小游戏等)。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学习重难点生字、生词及学习的方法。

  3、小结。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闰土):

  第二个环节:小组交流

  第三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找出你认为在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小组展示(谈谈你所找到含义比较深刻句子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自由交流(个人交流、班级交流)

  第四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1、第四个环节:整体回顾(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感悟?)

  2、课堂小结。

  3、进行课后综合性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习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 ì 草木长zh áng 鸡黍sh ǔ 郭外斜xi á

  开轩xu ān 场圃p ǔ 重ch óng 阳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没m ò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闼t à 鸡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复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

  创设情境,感悟情怀: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六、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狠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眈眈相向”、议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积累。

  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放事梗概。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七.教学步骤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最新范文06-27

初中语文线上教学总结01-07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02-17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08-23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推荐】06-21

【热】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4-03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荐】04-0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

  教师设计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在教学设计中,要创新教学设计方案,在已有的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汲取和吸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成果,使得教学设计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即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创新教学设计对于我们刚起步的教师而言,可以简单理解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那该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呢?

  一、设计教学环境,给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

  学生是有情感的,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思维才能够产生共鸣,师生之间的动静搭配才能恰到好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学生的静心聆听与主动思维才能处于同步发展之中。严谨的课堂上不乏欢歌笑语,紧张的学习中也有活泼互动,课堂上的民主气氛是促进学生创新思想成长的阳光和雨露。

  带着师生民主的教学理念,设计一段创新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如学习诗歌《渔歌子》,我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后,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他们的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

  二、设计教学手段,给学生积极创新的欲望

  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就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一次,我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我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我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上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上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

  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种子。

  三、设计教学流程,给学生大胆质疑的时机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学生的质疑水平是在老师的鼓励中不断提高的。“你要提倡什么,就赞美什么”“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

  在学《〈论语〉十则》时,同学们因解释“何有于我哉?”而争论了起来。有的说:“它是孔子的自谦之辞,意思是‘哪一样是我能做的到呢?’”有的说:“其意是孔子说,哪一样我做不到呢?是说孔子全都做到了。”两种解释截然不同,我鼓励学生去查阅完资料后,大家再共同探讨。令人欣喜的是有一位同学查阅各种资料后,专门写出了一篇题为《“何有于我哉”之论》的小论文。

  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中蕴藏着何等可贵的潜力,而我们的教学缺少的就是对学生质疑水平的鼓励和珍爱。有了学生大胆质疑的课堂,将会是高质量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它能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等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和求异的能力。此处,它还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善于提问,勇于提问,创造性地提问;而且,学生不但会质疑,还会独立解决问题,尤其是会在诸多问题中发现它们联系,寻找到新的突破口。

  四、设计教学方式,给学生亲身实践的空间

  课堂上教师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还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汇报内容”的质量高低,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开展研究活动时将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来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更不能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编演课本剧”,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

  ……

  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写出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它,但更需要大家去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来。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解放了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们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学习、创新,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健康成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以教师引导、点拨为辅。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品,在品中思。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并利用《乡愁》及配乐来创设课堂情境,打开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本课的学习,教给学生通过“读”、“圈”、“画”、“注”、“问”的方式自读课文,所谓“读”,即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圈”即是圈划出生字词,并结合工具书自行解决;“画”即是画句子,画出喜欢的、精彩的句子或细节;“注”即是做批注,可以是对具体语句的理解赏析,也可以是对某处文字的感受体会;“问”即提出质疑,师生共同交流解决。而从更好的指导学生掌握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整体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风俗之美和人情之美。

  深度感悟,理解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深情,并充分感受“乡愁”这一文化现象。

  教学方法:

  朗读法2、品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渊源流传,自上古以来,酒文化就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支。酒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这酒里包含着人生百态。朋友相聚小酌的愉悦,家人团圆共饮的温馨,独自举杯的落寞……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心境能够品味出酒里带来的人生百味。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琦君走进她的家乡,品尝她家乡的《春酒》。

  二、朗读,初识春酒。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

  思考:什么是春酒?童年的我对春酒怀有怎样的情感?

  读毕,师生交流:

  ①PPT显示:春酒,又名冻醪(láo是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

  在文中是指母亲做的八宝酒。

  ②童年的我是最喜欢喝春酒的。“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三、赏读,品味春酒。

  (朗读指导和训练穿插在对细节描写的品味中)

  1、提问: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我最喜欢喝春酒?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做批注,说说喜欢的原因及精彩之处。

  (1)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的语句:

  ①“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手里捧一大包回家。”

  ②“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2)师生交流:

  示例③:“恨不得”是急切地希望,巴不得的意思。说明我内心是非常想喝春酒。“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表明即使我只得到一点点春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说明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到了摔倒了都舍不得丢掉酒杯的地步。“直添”表现了小花猫对八宝酒非常的喜欢,添个不停,很是可爱。这一句以我的馋和小花猫的醉来衬的八宝酒的香甜,从而体现了我最喜欢喝春酒。

  小结:通过以上的交流,我们感受到了琦君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在这杯香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对春酒的怀念之情也尽显其中。

  2、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师生交流:不是的,作者怀念的是春酒中蕴涵的浓浓的“道地家乡味”。

  3、这“道地家乡味”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字里行间?

  师生交流:

  ①“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

  因为这喝会酒的人,无论是会首,还是那11个人,大家都是为了帮助那个急需钱用的人,而且这帮助都是主动的,从喝会酒就能看出当时村子里的人们之间是相互帮助的,乡邻之间是和睦相处的,这体现了我家乡的淳朴的民风。这就是家乡的味道。

  ②“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一词指人做事勤快,这句话写出了阿标叔是个热情好客的人,体现了他乐于助人、勤快淳朴的性格。

  ③“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足滴酒不沾唇的。”

  这里的“得意”一词写出了母亲因自己的八宝酒受到乡亲们的称赞内心的高兴之情。“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作者用的是联想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受到表扬后的兴奋和欣喜,甚至还会有点不好意思、害羞的情态。“其实”一词写出了母亲从不喝酒,她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这样她就会很开心很满足了。从这里看到了一个热情好客、朴实大方的母亲形象。

  小结:以上的品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道地家乡味”,它是从香甜的春酒里飘散出来的,它融化在故乡的点点滴滴里,有我欢乐幸福的童年,有我慈爱能干的母亲,有我淳朴热情的乡邻们。

  四、精读,升华春酒。

  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感受到在这杯甜甜的春酒中,荡漾着我儿时纯真的童趣,散发着母性温柔的光芒,流淌着乡邻朴实的情意。光阴荏苒,琦君还能品尝到这道地的家乡味吗?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两段。

  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师生交流:

  “如法炮制”的意思是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按照现场的方法办事。这说明我是按照母亲做八宝酒的工序泡制八宝酒的。

  “家醅”的意思是自家酿的酒。“醅”是指未曾过滤的酒,这里泛指酒。

  (插入琦君的简介)

  PPT显示: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她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20xx年6月7日凌晨,90高龄的琦君永远搁下了那支生花妙笔。临终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着:我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啊……

  明确:作者再不能品尝到这道地家乡味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3、研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童年乐趣的怀念和对故乡、母亲的思念。

  PPT显示: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跟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师生交流:作者以一个问号结束全文,给文章留下空白,让读者在她的这一声询问中去思考、品味内那份心的浓浓的乡愁。

  (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那种失落,那种怀念,以及那种不可复得的心情来。)

  五、延读,感受乡愁。

  过渡:此刻,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琦君透过春酒表达出的对故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跟琦君有着相似经历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也在他的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思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余光中的《乡愁》。

  老师范读《乡愁》

  思考,这首诗和我们学的春酒有什么相同之处?

  (PPT显示《乡愁》配乐:思乡曲)

  师生交流:

  ①这首诗和课文一样,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②作者都是借助某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

  ③把自己的某种情感寄托在某些具体的事物上表达出来,这在写法上可以称作“借物抒情”。

  六、总结,推荐书目。

  1、推荐几本琦君的其他作品:《细雨灯花落》《橘子红了》《三更有梦书当枕》《一对金手镯》《桂花雨》

  2、教师寄语:同学们,通过对《春酒》的学习,此刻我们的内心都被文章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感染着。不论你离家多远,不管你身在何处,故乡将永远是你心灵深处那份抹不掉的回忆,也许有一天,当你真的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会发现故乡真的就如琦君笔下的这一杯春酒,醇香无比,回味无穷。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春酒》,感谢琦君,以及那令人陶醉的乡音乡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3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 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这是一首 的诗(朦胧凄美)

  (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 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一个 “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

  —— 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

  (2)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

  (3)“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央、坻、沚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 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 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 触类旁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释】①芣苢(fu 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

  【点评】

  《蒹葭》虽属经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大、章句复沓等《诗经》篇目固有的特点,使得许多老师在教学时,总有“有劲使不出”之感,对怎样处理课文,怎样深入文本,怎样品味意蕴,难以把握拿捏不准。

  这一设计,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可圈可点颇多。

  以读促教,涵泳品味。沈老师能紧扣文本特点,以读为抓手,一读再读,以读促教,值得肯定。显然,学生于读中有所感受,在读中逐渐理解,在读中品味涵泳,在读中浸染积淀。这既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做了必要铺垫,更为学生古典素养的形成添砖加瓦,可谓一举多得。

  纲举目张,凸显主体。学生读毕,沈老师出示了一个“填空”题,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别具匠心。答案“朦胧凄美”四个字,既是本诗“主旨”,又是教学“总纲”。整节课就围绕“追溯”这四字来源做文章。从“景物特点”到“情境氛围”;从“追寻过程”到“主旨探究”,无一不为此展开。其中,学生必定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之中,“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便成了十足的“领路人”和“旁观者”, “主导”与“主体”的作用自然可得到具体生动地呈现。

  问君何能尔?不难发现,奥妙在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上。可见,教学设计之关键在设计“问题”,关键看能否抓住核心,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点沈老师做到了。

  从容舒缓,激发想象。从容舒缓是指教学的各个步骤环节,从“听读”、“赏读”、“议论”、“小结”到“拓展”,不徐不急、缓缓展开,其中又非同一步调,而是张(“议”环节)弛(“读”环节)有度,很有节奏。加之多媒体音、像等手段的介入,使“课如其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给课堂营造了诗意的氛围。学生的思绪也就像插上了翅膀,飞翔在朦胧凄美的意境之中,从而使有限的文字幻化出无限的空间,使教学收到了“尺水兴波”、“尺幅万里”之效。

  当然,本文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稍欠翔实,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教者对相关环节的设想或意图应做必要交代,以便人们一目了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2、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学法引导: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五、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浑壮阔的场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壮阔的安塞腰鼓,请同学们端起书,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学生齐读课文。

  2、请学生从字音、停顿等方面,对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

  探求新知

  1、请同学们,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同学们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这些句子反复出现,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还点示了课文的层次,使得课文结构清晰,请自由朗读课文7—24节,用//划分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中,寻找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层次描写的主要内容。”并分男女两组,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明确:舞蹈、响声、后生、舞姿

  3、品析文章中语言美。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句式来说。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美?例句: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4、主旨探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黄土高原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安塞腰鼓有什么内涵?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小结:

  1、排比反复旋律美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复,形式上力求多样,富有变化。排比又有句内的、句之间的、段之间的。

  2、短句短语激昂美

  3、节奏明快雄浑美

  反思提升

  我们要进行一个演读活动,要求读出气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我给同学们发了一份演读稿讲义,大家推荐男领由于越同学担任,女领由单昕哲同学担任,花三分钟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读的内容。

  演读开始:

  看!——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业。

  1、将精彩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2、完成活页和试题优化。

  八、板书设计

  1—4:的腰鼓

  安塞鼓5—27:的腰鼓5—13:宏伟的场面14—17:雄壮的

  18—22:击鼓的

  23—27:奇丽的

  寂静28—30:的腰鼓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不去讲,学生自己看书能回答的问题,我不回答。同时,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先在课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在感性性对安塞腰鼓有所了解。此外,本节课,我还重视学生的读。有全班齐读,有男女生分角色读,有领读,更有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读。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在本节课上,还存在着不少缺点需要我今后改进的:

  1、教学的目标的确立,还有不明确的地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与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提高。

  2、播放的视频,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视频还不够典型。而且播放的顺序还可以更灵活一点。如放在品析语言后面。

  3、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对个别学生的提问次数过少,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无论如何,这一次研究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财富,我都会好好的总结,认真的反思,以便于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能有更大的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背诵识字四里的成语,好吗?

  2:识字四里有一个成语叫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问题

  (1)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 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不休?

  3:请同学们看61页插图,说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4:教师板书

  小鸟

  青蛙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用 线划出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划出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读青蛙的话 教师板书:井口大

  3:指名读小鸟的话 教师板书:无边无际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5:同样都是看天,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

  天无边无际,他们的看法相差那么大,为什么?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拿一本书,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看天花板,学生说

  说自己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

  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学生说一说。

  7、指名最后两段,教师指导进行感情朗读。

  8、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吗?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

  知道自己错了?

  学生说一说。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

  会说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咱们都喜欢分角色朗读课文,下面咱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好不好?

  同桌互读,男女互读。

  五:总结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哪一个小动物?是在天空中飞翔,见多识广的小鸟,还是整天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为什么?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7

  第一部分:教学模式设计与解读

  教学模式名称:信息化教学模式 学科: 语文姓名: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模板

  说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包括导入、讲授、评价等环节。应该把同一主题的三个环节部分进行有效设计。 作者信息

  NO.1 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NO.2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该环节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呈现在下表中。在“评价工具”一栏中,除量规外,其他均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

  第三步: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反思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8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的大部分都是阅读教学,只有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是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被动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方式效率很低,那么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创新教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

  一、引导学生独立感知,突显个性

  在阅读课堂上,学生常常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很难达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个性化的突显,引导学生有独立的感知和见解。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自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批注,对文章中感到有意义的字、词、句子可以进行圈点,并写下自己的见解。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同时,学生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标记,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展示了学生的思维深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圈点批注是一种很好的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方式。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

  在圈点批注中,学生要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在以后的阅读学习中,可以明白圈点的意思。其次,圈点的内容应该是阅读内容的重点、难点,或有疑问的地方。再次,要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进行圈点。

  2.批注应该主观思考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章旁边进行批注,写下文章层次大意、观点见解和作者思路。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要及时翻查字典,然后做好标记,不要主观猜测。学生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分析之后再进行批注。在批注时要注意用简洁的文字,对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作出评价。对圈点出来的重点,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联系上下文,加深理解。批注要和圈点相结合,批注内容的位置要和圈点处的位置相对应,一般都写在书页左侧或右侧的空白处,如果批注的内容较长,也可以在书页中加一张批注的纸条。

  二、注重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要锻炼学生在阅读中反思,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字优美、情感饱满的优秀作品,既有民族文化的韵味,又有智慧和哲理的结晶。阅读是学生认识社会、理解人生、探究哲理的向导。学生理解文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细细地品味文章中的情感,感受文字的魅力。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会有不同的见解,因人而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文章分析得很明白,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分析文章的时间和空间,去理解文章的想法。教师要多多听取学生的讲解和看法,并且鼓励学生继续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也要多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互相讨论中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三、加强阅读拓展与延伸,结合生活与其他学科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觉,还要锻炼学生的语文迁移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迁移能力是为了拓展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时带有目的性,要积极地思考文章,然后将自己阅读到的知识联系到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去,并且能够运用到生活中去,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然后把学到的知识能够综合运用起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写观后感,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和延伸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写作技巧。除了在语文本学科延伸和拓展外,也把阅读教学延伸到各门学科和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有很多与语文有关的地方,语文与生活本就紧密相连着,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缩短课本与生活的距离,把课文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乐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思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独自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独立感知,突显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加强阅读拓展与延伸。让学生把阅读当做是一种乐趣,快乐地进行阅读,感受文章中的情感和见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也学到了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描述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龚风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xx(12)。

  [2]王国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xx(04)。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9

  语文,不仅仅可以让人学识丰富,而且可以改变人的精神,涤荡人的灵魂,塑造人的修养,所以语文给人精神上的震撼是其他科目所无法比拟的。语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一生都受用不尽的,尤其是那些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生活的思索.正因为此,语文成了各个阶段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尤其是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价值观迅速形成的时期,求知欲强,对外界的环境也非常渴望,而语文中很多寓意深刻的篇章都可以对学生的求知欲起到很人的满足,而且语文中特有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劳全而发展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多方而的原因使得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效率非常低,很多学生都是被迫走进课堂,整个课堂毫无生机可言,因此,创新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思路迫在眉睫。

  一、创新课堂组织与设计方式,提倡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场所,是目前阶段教与学最为集中呈现的地方,因此课堂组织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的教学,都是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块黑板,而且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只能是处于被支配和被管理的地位。

  一般来讲,学生是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完全服从教师。而伴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学生的思路也在改变,他们渴望自主,以及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其实,课堂组织形式怎样才算有效?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是不是只有课堂安安静静,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课才算有效?未必、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是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迅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有效的。

  例如:把班内的学生按照智力程度、学习爱好、性格差异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也可以按照兴趣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语法兴趣小组、占文兴趣小组、诗歌兴趣小组等。让同学们定期自己组织课堂,每小组组织一次,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初中学生又处于一个非常渴望被关注的年龄段,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一下子都会被发掘出来,课堂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二、创新教案设计方式与思路,推动学生参与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教学开展的基础,主要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不管什么类型的教案,针对的无一例外的都是学生,因此要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很乐意学习,这是教案设计的难点所在。以往我们的教案都是按照人纲设计的,基木上是固定的模式,而且是自己设计,有的教师还不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教案。

  其实,教案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教和学的过程更加有效地进行。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让学生提出他们公认的最喜欢的案例,或者最喜欢的学习方式,然后整理和加精。这就好比教师提供毛坯房,学生们选择房子里而贴什么颜色的壁纸,当然什么颜色的壁纸都不影响居住功能,但是而对人家都喜欢的颜色必然会心情愉悦。因为与学生年龄差距比较人,教师难以了解学生们真正的心理,所以由学生民主推荐一些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是习非常有效的。

  三、教师要反思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与方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一方面要潜心研究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教学目标的制定符合实际状况,尤其要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基础和理解分析能力方面的.差异,体现分层目标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学目标的适应性。

  另一方面要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立体性,有没有体现能力、知识、与情感三位一体的目标。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应性与全面性的反思, 有助于教师在卜一步的教学中确定更科学、有针对性的教学思路。

  四、教师要反思教学评价内容是否全面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般都是以测试的方式进行。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采用试卷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然后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这样的方式是不全面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认真反思教学评价的内容是否存在单一性的问题,不仅要从卷面分数这一量化标准对学生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等进行综合分析,在语文能力方面,侧重朗读能力、普通话发音、汉字书写等语文基木功,对这些基木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取等级制的方式。

  另外,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如何、投入程度如何,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要兼顾的内容。通过全方位、科学的评价,教师才能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进一步优化评价模式。

  五、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组织得是否科学

  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上的过程是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回过头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是否还要坚持教师灌输的单向模式,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更多地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

  另外,教师还要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形而上学的教改倾向,如合作学习小组作用发挥不够深入、存在形式主义、思考提纲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难度过低等,要对整个教学过程有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恰当、有效等方面展开分析,以便寻找到教学组织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中讲行弥补和优化。

  结语:

  创新,永远是初中语文教学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促进教学改革的一个法宝.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革也需要过程,创新是一种有基础的探索式改革.我们必须有足够的经验与实践,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和整理、总结和提炼,最终才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思路.而且,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0

  一、目标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3、正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4、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民风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五、导拨提炼:

  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六、检测反馈: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1

  一、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希望他们能在平实的课堂学习中,静心读书,深入思考,感受贤哲高贵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灵魂”“高贵”的内涵,树立引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二、教材分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道德修养”为话题,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感受高贵,净化灵魂,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道德上的提升;同时,也从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想象,受到不同层面的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本课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极有德化作用的文章,在教学中可据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本文又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很好地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不仅选取了三个历史名人的例子来证明论点,而且又举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例子,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三、学情分析:

  作为初中学生,对议论文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品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欠缺,思考不够深入;另外,由于生理原因,他们普遍羞于表达。因此可以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阅读、思考,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给予他们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词语和名句;

  2、掌握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3、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文章列举事例的角度和意义的区别,掌握议论文选用事例、运用事例的方法;

  2、在对灵魂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阅读思考,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高贵在于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难点: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六、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七、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多媒体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新课(提前板书课题)

  引作者:今天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写了他的女儿妞妞在世的一年半526天,以纪实的笔法记录女儿的可爱和痛苦,父母为病痛的女儿在爱与痛中煎熬的经历。在书中,这位父亲这样说:“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多媒体展示)我想如果你能看懂这本书,你一定会更懂得你的父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这位父亲就是周国平

  导课文: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借助《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齐读课题),感受作者作品融哲学与文学、哲理与情感于一体的风格。

  (设计理念:本篇导语以作者代表作引入作者,“知人论文”,不仅可以使课拥有一个好的开端,也使师生的感情更易沟通,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引用作者的话,激起学生感恩之心,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灵魂,以此期望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

  (二)理结构,悟哲理

  首读找论点:通过预习,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篇课文的文体是议论文,它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是:(多媒体)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那么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分析,最终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下面请同学串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

  (设计理念:依据文体特征,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能简单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中心论点,解决“写设么”的问题。通过串读课文,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再读现高贵:作者提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观点,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举例论证)作者举了几个例子?(五个例子)默读课文第26节,以(多媒体)“人,在情况下,做事情,作者用它来证明观点”的形式来说说这几个例子。

  (设计理念:再读文本,找出论证方法及目的,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进一步把握文章脉络与构思;给定不算句式的句式,以期规范学生的表达,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以学生的朗读取代老师的架空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掌握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思读悟其理:⑴为了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个观点,作者举了五个例子,是不是太多了?把后面两个例子去掉行吗?或者2、3节任删一个?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发现周国平作品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他写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课文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学情分析】

  因为课文写的是少年时代的事情,学生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时代的`原因,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很难理解,教师要注意指导。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前置性作业: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

  3.自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

  4.自读课文,想想课文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课前准备】

  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幻灯片以及月夜刺猹、雪地捕鸟、分别时的动画)。

  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课时安排】

  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课前两分钟:讲有关鲁迅的故事。

  2.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三、读文展示:

  1、提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读文并交流讨论: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

  四、班级展示:

  1、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课文的生字、生词(每个小组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难记的生字、如字谜、小游戏等)。

  2、全班交流汇报展示学习重难点生字、生词及学习的方法。

  3、小结。

  第二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课文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闰土):

  第二个环节:小组交流

  第三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回顾课文,找出你认为在本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小组展示(谈谈你所找到含义比较深刻句子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自由交流(个人交流、班级交流)

  第四课时

  一、小组交流展示

  1、第四个环节:整体回顾(学习了这篇课文,谈谈自己的感悟?)

  2、课堂小结。

  3、进行课后综合性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和孔子,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

  2、 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 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由《论语》和孔子直接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诵读感知

  1、 学生范读,读毕师生评点,明确文言文的朗诵要求

  2、 教师范读

  3、 学生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而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子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目,只懂道理行吗?

  不行,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十则》简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论语〉十则》简案》。拖得太久也不行,还要经常、按时练习。这里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比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水,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高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方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自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子有门徒三千,来自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一样,有早的有晚的,孔子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用意?

  (3)“君子”指的什么人?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作君子?

  (4)这段话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一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日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子”是什么人?

  (2)曾子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一下吗?(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3)学生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子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大致能照应哪句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习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 ì 草木长zh áng 鸡黍sh ǔ 郭外斜xi á

  开轩xu ān 场圃p ǔ 重ch óng 阳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没m ò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闼t à 鸡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复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

  创设情境,感悟情怀: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六、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狠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狼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眈眈相向”、议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积累。

  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放事梗概。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七.教学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