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懂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对话,知道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这四种动物爪子的作用各不相同。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从自身特点出发,不能盲目学样。
教学难点:
读懂猫妈妈所说的话,知道小猫咪再也不想穿鞋子的原因。
教学用具:头饰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2、能不能说说小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今天小猫咪又闹出了一个笑话,它竟然穿上了人的鞋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小猫咪穿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猫穿鞋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读时不加字,不丢字。 2、同桌互相读课文,要读通顺,读连贯,并画出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后交流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品味,入情入境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小组交流“小猫咪为什么要穿鞋子?”引导学生理解“羡慕”和“好奇”两个词语,并试着用羡慕和好奇的语气读文。 2、继续读文,看一看小猫咪穿上鞋子以后都遇到了谁?练习朗读他们的对话。3、分角色朗读,集体评价。 4、说说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为什么不能穿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爪子的用处。 5、听了其他小动物的话,小猫咪心情怎样? 谁能读一读小猫咪的这段对话?读成什么样的语气好呢?(教师指导朗读) 6、分析小猫咪听了妈妈的话①小猫咪穿上鞋子很高兴,为什么又不想穿鞋子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两自然段,再在小组内交流,看那一组能找到答案。②分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听诊器”介绍“听诊器”的功能。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学生一手敲打桌面,一手掌心向下贴住桌面感觉动静。体会小猫咪爪子的作用。 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学生感悟) 7、带头饰分角色表演四、自主归纳,总结升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并汇报。
《小猫咪穿鞋子》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我本着以读为主、自学探究、在语境中理解生词的.方法来教学的。在导入中以谜语导入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有想快读书知道答案的欲望。在初读感知环节为了训练孩子能说完整、简洁的话。并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精读部分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和孩子的自学来知道小动物脚的作用,以及能正确的用因为、、、所以、、、说出小动物不穿鞋子的原因。在此环节朗读指导是一个简单的内容,但今天课堂上有点急没能把孩子真正带到故事情境中,在拓展部分孩子们能完全仿照文中对话来说一说,可见孩子们对自学部分掌握不错。本课的重点是猫妈妈的话,但由于我不经意的一句评价,没能让班级孩子的个性阅读充分发挥出来,看来语言的准确性太重要了。
有关教学设计2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肖像画、赴约、恬静、矜持、微抿双唇、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璀璨、永不磨灭”等词语。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自然段。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产生要亲眼目睹这幅画的风采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课文中的词都会读了吗?检查预习情况:
1. 读读记记“探访、交涉、肖像画、赴约、恬静、矜持、微抿双唇、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璀璨、永不磨灭”等词语。
(1)自己先读一遍。
(2)指名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读对。)
(3)齐读一遍。
2.同学们预习得不错,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课件出示画像)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
师小结:
它就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蒙娜丽莎》,陈列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卢浮宫,被誉为卢浮宫的镇宫之宝。它每小时要迎接1500人次的参观。1911年它曾不幸被窃,法国人竟将它失窃的日子当作“国难日”,举国降半旗哀悼;当它失而复得时,法国举国欢庆的气氛,不亚于一个国家的诞生。我们不禁要问:这幅画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呢?让一个国家如此重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位作家在欣赏完《蒙》这幅画像后有着怎样的感受。
4.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27.蒙娜丽莎之约》。
二、明确要求,完成自学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并在文中做出相应的标记。
三、交流探究一,整体感受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
1.人多。(对,其实文中还有多处写到了观看名画的人多,你能找出来吗?有这么多人来观看,这就是这幅画的魅力!)
2.画展出的不易。(一幅画的展出竟需要美法两个大国多次交涉,这幅画的确很有魅力啊!)
3.预设:读第5段:
读得真有感情,你能概括地说说这段写了什么吗?(画像的内容)具体描写画像内容的还有哪些语段呢?(6.7段)
对,5.6.7段就是通过对画像内容的具体描写来表现名画魅力的。
4.课文还从哪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呢?
(作者欣赏完画后的感受。)
5.小结:
正像同学们刚才交流的那样,作者就是从这三方面写出了名画的魅力。其中哪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呢?(第2部分——5-7段对蒙娜丽莎画像内容的描写是本文的重点。)
四、交流探究二,语段研读
1.好,我们就来看这部分。幻灯出示:请同学们再次品读5-7段具体描写画像的语句,将最能吸引你的一部分的描写画出来,多读几遍,想想这部分描写好在哪儿?
同学们刚刚读了具体描写画像内容的语句。哪部分描写最吸引你呢?
2.研读第6段
预设:
(1)生:我觉得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吸引人。
师:哦,你认为这部分的描写好在哪呢?
生:作者的描写很生动,很细致。
师:细致生动地描写蒙娜丽莎微笑的词有哪些?
生:舒畅温柔、略含哀伤、亲切、矜持。
(2)师:你知道“矜持”什么意思吗?
(慎重、拘谨)
(3)一个简单的微笑,作者却从中解读到这么复杂的情感,这是为什么呢?
(4)(“舒畅温柔、略含哀伤、亲切、矜持”
这些情感作者看得到吗?而是作者由画面展开的想象。)
体会写法:作者这样展开想象去写有什么好处?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插图,再读
描写微笑的这个语段,体会加上或去掉这部分想象的文字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想象能让平面变得立体,使静止变得鲜活起来,这样的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名画的魅力,还能使文章更吸引人。希望同学们今后也能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5)谁愿意通过自己的朗读,让我们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美呢?(指名读)
3.写一写
师引语:从古至今,可以说没有一幅人物肖像画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让世人如此地津津乐道。这幅画的魅力就在于不同的人看到这幅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
再次欣赏这幅画,发挥你的想象,你能从这神秘的微笑中看到什么呢?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有时又让人觉得()。
(1)想一想,写一写。
(2)指名说。
(3)出示关于微笑的资料。
4.研读第5、7段
同学们真了不起,也学会了作者边欣赏艺术作品、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课文5.7段的描写也采用了与描写微笑相同的方法,那就是将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方法。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两段中展开想象的句子赶快找出来,体会这样写的精妙,然后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1)你想读哪一句?谈感受。
(2)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读。(个性化朗读)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小结:从同学们的表情和朗读中,老师也深切感受到了这幅画的魅力,让没见过这幅画的读者们都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真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幅画的风采。
教师引读:难怪作者与《蒙娜丽莎》的约会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在作者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成了他灵魂的一部分……(最后一段)
2.学到这儿,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幅杰出画像的创作者达芬奇。(出示图片资料投影)
【教学反思】
但凡上过公开课的老师肯定有一个感觉,准备公开课是一件累人的事!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蔡依林的一首歌,歌词唱得太快,听不清,歌名我倒是记住了——《玩美》,挺有意思吧?!
整个备课的过程就是“玩美”,不停地想,不断地问,不时地改。雏形出来了就上一节,请同事听听,再想想改改;然后再上一节,请同事、师傅、领导听听,完了综合各方意见再改改;最后自己上一节,感受感受。才敢拿到兄弟学校献丑!其中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写话训练的设计,最先的想法是欣赏完达芬奇另外一幅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课本上有一幅插图),运用想象的方法写写其中一个人物,可是后来听课老师提出这个题目太难,人物外貌看不清,而且时代背景学生不了解,学生作业反馈上来的确是这样;后来干脆在感受完蒙娜丽莎微笑的美之后,让学生再次欣赏画像,发挥想象,“你能从这神秘的微笑中看到什么呢?”一部分学生还是觉得无从着手;再后来模仿课文的写法,让学生想象再写下来,“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有时又让人觉得()。”试教下来这种设计应该比较合理,学生也最有话说。完了之后,我就在想,平时上课可没这么“磨”呀!钱梦龙老师在备课中谈到:“我的水平不高,只有初中的水平,我读的时候觉得有疑惑的地方,学生一定也有疑惑,我读了好几遍才感受到好的地方,学生一定也很难感受到,我教学时就在这些方面导一导。”钱梦龙老师的做法给了我很大启发,在备课前即要估量学生什么地方读不懂、读不好,然后再展开教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准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课前要好好下点功夫啊!
上完了课,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友和导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课堂上指导朗读得还不够细致,缺少有层次的阅读,因此学生读得还不够多,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这方面我还要注意加强。当然本身“玩美”的过程也让我学到很多,让我明白了上语文课之前,应重视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等。
玩美就是为了更加完美,玩美的过程充满艰辛,但会让你收获完美,所以值得!
有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
1、把握这篇赋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2、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3、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
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
1、播放《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抑扬顿挫。
三、自读全文,直接体验
1、自由散读: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
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清节奏。
2、勾画圈点:勾画重要之处、欣赏之处及不懂之处。
板书:
情感线索:乐→悲→喜 三部分
四、细读课文,局部强化
1、乐(第一自然段):
⑴ 设疑:苏子因何而乐?
(景色之美,泛舟游玩)
从哪可以看出?
(精美语句)
⑵ 细读:反复诵读美言佳句,揣摩苏子的感情,体会景与情的初步联系。
⑶ 互问:提问不懂之处,师生共同解答。
2、悲(第二自然段):
⑴ 读:点名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中品味读中悟。
⑵ 讨论:苏子缘何转悲?有几层原因?
(客人吹萧,萧生悲愁;主客问答,人生苦短)
⑶ 探究:学生会很快找出两层原因,但往往会忽略苏子由乐转悲的第一层心境。联系两次诵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苏子被贬,内心是不快的。泛舟赤壁,见景而乐却不是真乐,而是借此来排遣心中苦闷。所以吟诗也是原因。
多媒体显示: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译文:月出明皎皎,姑娘多美貌。缓步细腰扭,思她受煎熬。
扣弦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桂木的啊,兰木的桨,抽打着清澈的江水啊,穿而迎来了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
3、喜(第四、五自然段):
⑴ 自由散读:学生可能意犹未尽,便再让他们自读。
⑵ 角色定位:若自己是苏子,会一直悲吗?为什么?
五、小结全文
读罢《前赤壁赋》,我们不由地将翻开同有“一洗万古”之妙的《后赤壁赋》。古人认为: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十六字,便似宇宙今日始开。同学们,去欣赏吧!
有关教学设计4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叶》专题教案教学设计。
《叶》专题
一.教学目标设计:
1. 了解叶的知识,认识叶和人类的关系,学习作家写叶的艺术方法。
2. 提高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教学重点:,认识叶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
2. 教学难点:描形赋义地写叶的艺术手法。
3. 相应策略:课前布置学生去欣赏叶的风姿,初步感知树叶;收集各种类型的树叶标本;搜集描写叶的诗文;运用图片、文字资料等作为辅助深刻地认识叶。
三、教学思路:按照“认识叶(叶的物质价值)——感受叶(叶的精神价值)——叶与文学、人生——写叶学叶”的顺序来教学。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认识叶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
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成果:
教师:
课前我们已经布置大家去欣赏叶的风姿,收集各种类型的树叶标本。现在我们就来展示一下。
(展示树叶标本):
教师先展示:可以拿一本图书,里面夹着精美的树叶书签,把树叶书签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感受树叶书签的美观、漂亮。
然后学生展示。(边展示边讲述)
2、交流对叶的认识:
树叶很平凡、普通,随处可见,没有花儿的娇艳,也没有树干的伟岸,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你们仔细观察过树叶吗?请同学们说说对树叶的认识。
从物质形态方面说说树叶
形状、
颜色、
季节表征
明确:
大家就树叶说了很多。在我们眼里,很普通的叶确实是缤纷多彩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老师还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的图片,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各种形状、颜色的树叶)
不光不同种类的树叶的颜色不尽相同,就是同一片树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生长阶段也呈现不同的颜色,为自然界增添了无穷的色彩。总的来说,初萌的叶芽是鹅黄的;新生的叶子是嫩绿的;秋天的叶子是红色的,飘落的叶子是枯黄的。(结合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加以诵读欣赏)
3、即使树叶是那么普通,它也有其价值。你们说说看它有哪些作用呢?
(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自由表述,教师做适当引导、补充、概括归类。)
①叶与根、花、果的关系:
化用诗句:落( )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②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能源:光合作用
③调节气候、净化环境:增加湿度,吐雾播雨,分泌杀菌素,降低噪音
④可做饮料:酿酒
⑤可做饲料:养蚕
⑥可加工成药材:枇杷叶治肺热咳嗽,大青叶治咽喉肿痛
⑦检验大气污染:虞美人的花叶对空气中的硫化氢非常敏感,一旦空气中有硫化氢,它便会花容失色;米兰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氯气。
⑧建筑学上的仿生利用:叶脉惊人的支撑力——世界博览会博览馆大厅,悉尼歌剧院
⑨勘察矿藏:三色堇与锌,喇叭花与铀
⑩预报气象、预报地震:含羞草叶自动闭合预示暴风雨即将来临
⑾作为书写纸张,作为工艺材料
等等
4、引导认识叶的精神作用:
叶的作用真是巨大,叶对我们人类的物质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叶仅仅是有着物质方面的作用吗?
叶在精神上对我们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启发借鉴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
教者提示归纳:
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活力、
落叶归根的无私奉献、
扶持红花的衬托精神、甘当配角的精神
等等
树叶的作用不仅在于它的自然价值,还在于它的精神价值。它点缀自然、陪伴童年、启发思念、引发幽情、激发赞颂、呼唤热情┄┄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叶的声音:
(学生配乐朗诵《绿叶的声音》)
5、教者小结:
自然界的叶子是如此生动、可爱、鲜活;叶的作用是如此巨大。有人从一颗嫩芽中看到了生机、力量,也有人从一片枯叶中看到了人生的价值、意义。在文人的眼中,叶更成了描写讴歌的对象,注入了作家的情感,赋予了它特别的意义。下一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叶与文学,叶与人生。
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研读专题内的诗文,各用一句话对它的要点加以概括;并阅读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与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在思想内容上作一作比较。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欣赏文学作品中对叶的描写,学习作家写叶的艺术方法。
教学过程:
1、认识叶与花的关系
教师:
“红花虽好还须绿叶扶持”这一说法的美学道理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这句话,它的含义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
明确:
单纯一色会显得单调,红绿两色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双方的色彩由于对比映衬都会得到加强,造成一种明丽鲜艳的效果。生活中所说的含义是: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绿叶虽没有红花那样娇艳,不会引起人的注意,但它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红花离开绿叶,它的美会遭到削弱。
2、叶,是作家笔下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专题内各首诗的要点:
学生发言、讨论、补充
明确(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就行):
元好问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借海棠藏蕾未轻开放而教育子女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
宣宗宫人 《题红叶》:
写宫女借对随波而去的红叶的祷祝,表现对深宫幽闭的愤懑,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王勃 《山中》:
以深秋景色更着黄叶点染渲染悲怆色彩,抒发久客思归之情。
杨巨源 《城东早春》:
借诗人慧眼赏早春景色,暗含要有敏锐的感觉,发现新东西,写出新境界的寓意。
刘湛秋 《绿叶》:写出了绿叶的生长过程,表现绿叶顽强的生命力。
歌德 《二裂银杏叶》:由银杏叶的二裂现象联系到自己,内涵丰富复杂深邃。
青勃 《绿叶的声音》:从不同角度抒写绿叶发出的声响,表现绿叶的欢乐与活力。
3、思考比较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与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说说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叶的形象又有什么不同?思想内涵又有什么不同?
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
绿叶枝头春意浓,青阴翠盖庇苍穹。枯黄凋零碾作尘,来年依旧笑春风。
一己生命应珍爱,他人生命莫懈怠。一日生命归故里,庆幸此生留光彩。
——
叶的一生,人的一生;生命意义,人生哲理。
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
内涵丰富:叶子是病人生存的精神支柱,叶子是关怀慰藉病人的精神象征,叶子是老画家舍己为人崇高精神的写照和永不凋零的不朽丰碑。
4、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叶的诗文并进行交流:
诗文展示、简述内容手法:(略)
5、写作指导:
叶,给了我们无尽的启示。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运用描形赋义的方法,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一幅你们心目中的叶。(随堂写作,视时间情况灵活处理。)
6、小结:
同学们,学了“叶”专题,我们知晓了叶的有关知识,感受了叶的精神价值。叶是普通的,又是高尚的;叶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让我们学习叶的精神品质,做一片发光发热的绿叶。
布置作业
1、写一篇有关叶的文章(不少于300字);
2、做一个精美的叶的书签。
有关教学设计5
一、 教材分析:
《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本单元设立的 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
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 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本。
五、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课文中的风土人情。
2.运用勾画圈点法和点拨法,抓住课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进行分析,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 能领略个中真趣。
沈从文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现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它,展示它,品味它。
2、阅读小说,概括故事情节,拟写小标题。(预习)课上请同学们交流拟写的小标题,并复述或概括课文内容。
小标题:
第三节 边城风俗 / 端午日
第四节 端午邂逅(翠翠—傩送)
第五节 说亲事(翠翠—天保)
第六节 看迎亲送嫁 / 心事
通过同学们的复述和概括,发现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性不是很强,既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也没有悬念迭生出人意料。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有关教学设计6
《船长》教学设计
课题
6船长
备课日期
9.1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文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理解课后作业4
中的两个句子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联系课文理解课后作业4
中的两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船长》朗读磁带、课文插图投影、生字投影片、有关文字投影片
收集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初读课文,精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
板书:船长
提出本文作者: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读课题
说说自己理解的船长
谈谈自己了解的雨果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交流自己还了解的世界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契可夫)
说说对船长工作的'理解
根据课题说说课文要写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①首先读会生字;
②读通顺课文、不漏字、不添字;
③思考:船长是谁?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分别投影
①生字:曼
勒
洛
械
祸
执
巍
梭
②词语:震荡
争执
穿梭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灾难
忠于职守
认读生字、词
选读一组自然段,
评议
练读、个别读
三、重读课文
提出思考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自救—牺牲”给课文分段
自由读课文
然后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分段:一(1—2)
二(3—28)
三(29、30)
四、写字指导
投影生字
先取生字说说书写注意点
进行描红
作业布置
1、书写习字册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复习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齐读
指名回答
激发兴趣
二、观看录像
1、放录像(配第一部分课文内容)
2、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学生边看边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
千钧一发
万分紧急
火烧眉毛
感知险情
三、品词析句
1、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呢?找一找最感动的句子,反复品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出示挂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怎样?从中看出他怎样?(沉着镇定)
根据学生回答,伺机出示下列句子:
(1)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引导:哈尔船长是怎样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的?
(2)哈尔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来。
(3)“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A、这是哈尔船长下达的第二道命令,那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这道命令的呢?
B、出示:
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为什么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4)听录音(26、27、28节)
读了这段你感受到什么?
(5)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上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6)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导朗读
点拨: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面对死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哈尔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壮烈献身,完成了英雄壮举,对此,谁不由衷钦佩呢?因此,我们应该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按要求读读、画画、想想
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理解以下几点:
(1)这是船长下达的第一道命令,指明了自救的方法、次序和目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船长是那样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
(2)其实当时船上是61个人,船长把自己给忘了,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想到的是救别人,一点也没想到自己。
(3)哈尔船长关心妇女,是真正的男子汉。
指名读,体现船长关心妇女。
分角色朗读第5——21节
说说从这段对话中你体会到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船长关心爱护妇女)
再次进行分角色朗读
指名朗读、评读
引导理解:船长在危机关头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把救援妇女和儿童摆在首位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当然谁也不会违抗他的意志,人们从心地升腾起崇敬之情,“伟大的灵魂“正是人们当时对船长的真切感受。
练习朗读
关心儿童(快就克莱芒,因为他不过是个孩子)
经验丰富,算时准确
临危不惧
指名读、评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指名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句中的“又”?
反复品读,体会船长的伟大
齐读
体会精神
四、拓展练习
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不愧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为了纪念哈尔威船长,我们准备给他做个雕塑,(出示图片),说说我们可以为这幅雕像干些什么?
赞颂品质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起名字、配解说词等
五、朗读
朗读、背诵最后两节
六、总结全文
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关头,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赞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作业布置
熟练背诵课文最后两节
有关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大胆,对充满童稚的游戏有切身的体验和浓厚的兴趣,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游戏中蕴涵的艺术和美。让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体验,自主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故确立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中西方艺术博大精深,学生了解一些它们的差异,可提高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从而提升人文素养。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2.师生共同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语文课要给学生一点什么?”我认为应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放飞,在向生活的拓展中,让学生得到人文的熏陶,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过程。
2.改变以往语文课知识的构建方式,由单纯的教师传授转变为师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地读、说、悟,教师恰当地引导、调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师生共同体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的艺术和美。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师:丰子恺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品读课文作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时感情就会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借助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像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加了语文课的容量,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避免围绕竹子品格的空洞的说教,而应注重对艺术发现的认识,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对学生自身修养的培养。)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去进行语文学习,拓宽了语文课堂的宽度。)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有关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着力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从而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含有反义的叠词。乐于探究,能发现词语的结构规律。
2.在比较辨别中学习新字,复习旧字。能独立识字,区分形近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阅读现代诗《一个石头小姑娘》。
4.通过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5.能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课外学习心得,能向大家展示跟伙伴合作办的墙报、以及其他有关记录“六一”活动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读词语,自己发现。体会词语朗读时的节奏。
2.词语减肥,交流发现。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给词语减肥后,发现新词:大小 深浅 高低 长短 粗细 多少(都是反义词)
3.全班交流,归纳发现。全班交流后归纳:这些词语不仅重叠形式相同,而且都是由两个意思相反的词构成的。
4.照样子说词语。
大大小小(大小) 多多少少( )
深深浅浅( ) 高高低低( )
长长短短( ) 粗粗细细( )
5.展示智慧新发现,拓展练习。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这样的反义词?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如: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进进出出、里里外外、走走停停……
6.读一读书中和刚刚积累的词语。
7.选择5个词语补充在书上。
8.采取多种游戏方式说反义词。
[设计意图]
这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虽一字之差,但词性和词意却大不相同。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现在,我们到字词游戏宫去看看吧!
(2)小组内互相合作,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3)小组汇报
①表示蔬菜一类的词:萝、茄、菇(与蔬菜有关)
②表示煮的意思的词:炖、烧、烤(与“火”有关,都含有“煮”之意。)
③表示有动手意思的词:扒、扛、拣(与“扌”有关,都含有动手干活之意。)
④表示有动脚的意思的词:跺、踢、跳(与“?”有关,都含有动脚的意思。)
(4)、想想说说
①再说几个表示蔬菜一类的词:──────—(与蔬菜有关)
②再说几个表示“煮”意思的词:────—(与“火”有关。)
③再说几个表示有动手意思的词:────—(与“扌”有关。)
④再说几个表示有动脚的意思的词:────—(与“?”有关。)
2.我会填。
①审题。说说题意。
②说说每组词有什么不同点。
③同桌互相交流、小组内交流,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④全班交流。启发学生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鼓励大家发表不同意见。
⑤选择自己喜欢的短语说一句或几句话,教师鼓励创新。
⑥拓展练习, 创设情景说话:如
风光秀丽的黄山──────;川流不息的汽车──────
⑦ 独立完成作业。做好后同桌可互相检查。
购( )评( )破( )拾( )
沟( )坪( )玻( )给( )
拎( )甸( )续( )钱( )
铃( )句( )读( )线( )
3.我会读。
(1)自读诗歌。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3)全班交流感悟诗歌。
(4)练习给诗配画:你觉得该画什么?
(5)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设计意图]
本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引导学生自己练习生活体验来思考、应用新知识,引导小学生自己合作交流,这正是新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教学反思]
教是为了不用教。教学就是指导学生自己会学。当学生有了充分的空间展示自我时,就会不断地超越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想像能力,就会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促进自身的悟感、想像、思维的发展,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真正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交融。
语文终究姓“语”,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工具性,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形象不能是课本的翻版,而是充满个性思辩和众人智慧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空间的知识框架。活动的开展首先要考虑的是千方百计给学生带来认知的欢乐,让学生在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等活动方式中不断将知识积累、储存。因此,本设计意在搭建一个活动平台,老师和和学生一起开动“知识快车”,教学活动中学生先将自己的收获装入“小成果袋”内,然后再有选择地“买票上车”。这样的活动,貌似无序,但却会有很多内在的规则支持着有序的运作,学生会成为真正的知识主人。《语文园地》的教学设计更应如此。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再现情境
(1)引用书中的第一段话导入。
(2)小组讨论:他该怎么做?为什么?
(3)集体交流。
教师小结学生的做法:①记下小龙的名字。②不记。
二、提出建议
(1)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相对而座。分别给两队取名为正方、反方。
(2)选出一名陈述自己观点的.陈述人。在陈述人说明观点后,各方展开辩论,充分说明自己观点正确的理由,对方错误的理由。
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三、小小辩论会
(1)陈述观点。
(2)自由辩论。
(3)教师总裁、小结。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参与、合作的意识,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师成了平等中首席。小学生的辩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小学生动脑、动嘴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口语交际课,教师的角色已发生变化,由教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合作者。这一探讨,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应大力提倡。学生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的主人。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自己的亲身体验。教师由灌输变为指导,学生由认真听变为自己动脑动口。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这样的堂课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实际上课堂重心已发生转移: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过去的重结果,向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原来那种教师强调“注意听”的呆板模式,被教师的适时点拨、指导取代。这就是注重了学生学习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但对教师的要求可更高了。口语交际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这样就能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需要说明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引导学生养成文雅的举止谈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 三 课 时
一、展示台
1.读读学习小伙伴的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感悟“公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可以练习生活实际理解,也可举例子理解,也可讲故事帮助孩子理解。
3.说说自己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做得不够。
4.你想为集体做些什么?
5.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
在联系生活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通过交流和展示,来感悟“公民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二、展示“六一小报”。
1.小组交流。
如:小报的名称、内容、小组是如何分工、怎样收集的资料等等。
2.“推销小报”比赛。
假如自己是推销员,如何把自己的小报推向市场或读者。
(1)先自由准备
(2)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位最佳推销员。
(3)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粘贴学生的小报作品。
[设计意图]
引导小学生交流生活体验,组织小学生“推销小报”比赛。本身就是十分有趣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小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是智慧,感悟的是体验是成功是快乐。这种超越和沟通听、说、读、写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有关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写出一篇描写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文体不限。
2、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母亲的真情,体会母爱的伟大。
3、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书写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到母亲的真情从而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母爱。
2、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母爱的名言、故事、诗歌。
教学时间:两课时
有关教学设计10
学情分析
朗读和细读相结合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这两首散文诗形成初步的印象,对它们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有一个感性的体会,用更细致的引导性的逐段分析和读解印发他们对文意中更细微的内涵的理解,激发他们自觉扩展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诗中语意递进伸展的层次
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读·点拨法
教学资源:查找有关纪伯伦的生平简介及作品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时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板书课题、作者)
二、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罗丹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多媒体展示)
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kuì):赠送(礼品)
真谛(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xiào):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xū)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哎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3、教师范读,学生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己的感受
4、学生诵读全文,主动质疑,提出问题,师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质难问题有:
(1)“呜呼!彻夜不眠使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里的连接词使用好像不合常规?
(2)“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死神的怀抱”这句话如何理解?
教师点拨,师生交流明确:
(1) 确实如此这也正是散文不同于抒情散文的地方这里用“然而”或“但是”来
替换“纵使”,在语义上更明白一些,语法上也较合规范不过,“纵使”,至少在汉语里,有鲜明的强调意味,用在这里使文意为之一紧,因而在效果上不仅获得了某中转折的味道,而且使这段话在语义层次上变得更为丰富和有气势和诗的结尾连在一起,凸显出 诗人一种类似于我们所熟悉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形象
(2) “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一句比较含混,可能与翻译有关,但基本
上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此句的出处,联系上句“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来理解此句,可视为作者对人生的感慨:人虽然出生时是轰轰烈烈,但终归要寂寞地老去
和其他大多数篇目不同,这两篇是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同时有是诗歌,经由母语作为中介的译作,在语义上会有所影响;同时,我们从中所感受到的文字之美相当大程度上也是由我们的母语所构成,而与原作的面貌有所不同,这是在教学时也需要注意的有点比如两首散文诗的译文中出现大量成语和双声叠韵词及少量文言词,除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所列之外,还有类如“碧海丹霞”“纹丝不动”“夜阑人静”“呜呼”“鸣锣开道”“不动声色”“青枝绿叶”“酷肖”等等,都是为了在翻译中取得与原作大致对等的诗意效果而采用的,需要有所体察
四、指导研习,深层理解课文内涵
1、学生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多媒体展示)
(1)《浪之歌》如何理解诗人在文中塑造的“海浪”这一形象的?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想一想,诗人借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浪之歌》第五节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具体分析一下其艺术手法极其作用
(3)《雨之歌》中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分析诗中雨的形象递进伸展的层次及拟人手法的灵活运用作者写出了“雨”对这个世界的哪些贡献?作者由雨感悟到了什么?
(4)《浪之歌》和《雨之歌》都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
(1)海浪对情人海岸一往情深,忠贞不二她容忍海岸的任性,静静地守护着海岸;
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她对爱情的信念,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曲折的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忠诚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2) 一是运用排比手法,“曾有多少次、、、、、、”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使人
读来如娓娓低诉,浅唱低吟二是拟人手法的运用十分恰当,我“长吁短叹”“嘻嘻哈哈”将多愁善感而有顽皮任性的“海浪”十分形象地刻画出来“纹丝不动”“面无笑容”则把“礁石”的冷漠无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流利舒畅的语言增强了文章在辞色和音律上的美感
(3) 雨的形象:在《雨之歌》这首散文诗中,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诗人对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的'处
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田野等等——相应加以拟人化;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似乎又成了一只鸟的形象,而且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拟人的手法运用于无形,出神入化
雨的贡献:把千山万壑装点,镶嵌绿野大地,滋润山河花草,沟通天地,洗濯心灵作者由雨感悟到尘世人生和雨一样: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4)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浪”和“雨”赋予了人的行为和思想,将它们塑造成富有丰富的感性内容的形象,刻画生动而真切,细腻而感人
都善于在平易中抒发隽永,“浪”和“雨”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但经过作者理性的思考加上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怀,使读者获得远不止一般的审美和愉悦
虽然将“浪”和“雨”拟人化了,但并不脱离“浪”和“雨”的自然和物理的特征
五、朗读品味,更深理解语言内涵
1、“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海岸”“爱情”“空气”各代表着什么?
明确:作者想象紧贴着海浪的物理特性来写:海浪经过阳光的蒸发会 变成水蒸气,脱离“海岸”,在文章里,“海岸”代表着作者的祖国“爱情 ”实际上是作者对祖国的眷念之情,而“空气”则是使作者远离祖国的各种因素
2、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明确:海浪在不停地翻滚,所以作者说“生性执拗,急躁”,而海岸却是纹丝不动,所以是“坚忍而有耐心”
3、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明确:因为爱这个世界,所以就要日夜不停地、清醒地守护着它,让它更加美好,即使面容憔悴,也在所不惜,所以作者说“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4、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明确: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与诗人的形象已经合为一体,海浪的倾诉已经幻化成为诗人自己的坚定声音,海浪成了诗人自己的化身,海浪的工作也就成了诗人的工作这最后一句话深化了中心,表达了作者将为祖国终生奋斗的决心
5、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
明确:雨是从大海中蒸发上空中的,那蒸汽就好象是大海发出的叹息一般;在空中蒸汽遇冷变为水珠落到田野,那串串水珠就如同是天空的泪水一样;田野得到了雨水的滋润,万物生长,青枝绿叶,繁华似锦,就犹如田野的微笑似的
6、这两首诗中,作者的想象多数时候是紧贴着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展开的请大家理解下列句中所包含的自然特征
① 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自然特征:波浪泛起的浪花就像珍珠一样
②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
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自然特征:雨化作清晨的朝露,点缀在花草之上
六、课堂小结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习题:依照本文,仿写一首散文诗
2、《伴你学》
有关教学设计11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下学习。]
(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
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
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
[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这句?理由是什么?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太阳的香气息。”
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匆匆地往前跑。”
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话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
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息。”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 板书: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看着也快乐。”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很快乐)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
[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
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 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有关教学设计12
主题:《母爱无形》
组文:《慈母情深》《秋天的怀念》 《母亲的蒲公英》《血色母爱》 执教教师:陈世凯
单位:金沙县第二小学 时间:20xx年11月25日
课题:母爱无形
教学目标:
1.通过快速默读、浏览、跳读、品读交流与分享等方式感受不同的母爱表达形式;
2.通过群文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3.学习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1.群文组合;2.教学PPT。
学情分析:
五年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具备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本堂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多文本对比阅读的意识,通过综合对比感受母爱的各种形式,体会母爱可能平淡无奇,可能动人心魄;可能平静如水,可能汹涌澎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1. 出示温馨的一家人图片,学生说说感受创设情境。
2. 以“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范文引路,指导学法
1. 指名说说课文《慈母情深》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 分享自己最受感动的句段,谈谈字里行间中母爱表现在哪里?教师相机板书关键词语:母爱是( )。
3. 小结:课文通过任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达感情。
三.明确要求,分组阅读
1.根据之前的学习方法出示阅读要求,指名读,明确;
2.学生分组阅读,教师深入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学情,及时调控。
四.交流分享,感受母爱无形
1.指名分享读书收获:
(1)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2)哪些句段最令我感动,为什么?
(3)作者怎样表现这种母爱的?
2. 总结:母爱本无形,也许平凡的让人不察觉,也许伟大的感动天地。它就流淌在字里行间,在妈妈的举手投足之间。需要我们好好去品味,去感受。
五.诗歌欣赏 推荐阅读
1.欣赏《游子吟》 流行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
2.推荐阅读
有关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一种小动物,抓住特点,说说它的外形、动作,写写你和它之间的故事。
2.不断修改习作,交流、展示自己的习作,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用语言、文字描绘动物的外形、动作、你和它之间的故事,表达情感。
2.学习如何把和动物之间的故事写连贯、写生动。
课前活动:
学生观察动物,写写动物的外形。阅读一些描写动物的名篇,如《白鹅》《猫》《母鸡》等。
教学资源:
PPT、微课视频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同学们,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动物的习作。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猜谜激趣,学写动作
1.出示谜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请轻声读一读这则谜语,猜猜谜底是什么?
引导交流:这则谜语是抓住动物的什么来写的?(外形)写动物的外形要注意什么呢?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特点。相机板书:外形
抓特点)
3、出示例文片段片段,自由读一读冯骥才先生的例文,思考:作者描写了黑狗的哪几方面特点?(毛、耳朵、舌头)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呢?(整体到部分)你觉得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好在哪?(比喻、拟人、修饰语、给人感受等)
4.你能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说说你喜欢的动物吗?说的时候不要出现动物的'名字,让其他同学猜。
【设计理念:学生喜欢猜谜,自己说的大家猜,同学说的自己猜就更有兴趣了。猜的过程不但能让学生享受写作的成功感,也进一步巩固了外形描写抓特点的方法,快速激活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习作的主动性,将学生引入到习作学习中,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三、借助微课,学写动作
1.单听你们介绍外形,我都觉得小动物好可爱,如果让他们动起来就更惹人喜爱了。你最喜欢的动物,你观察了它的什么动作?(吃东西、游泳、打滚、玩耍、睡觉、捕食)能把你的观察说一说吗?2.老师发现,同学们虽然进行了观察,但观察还不够仔细,介绍得也不够具体生动。怎样才能写好小动物的动作呢?老师制作了一段微课,请大家拿出纸笔,仔细观察,随时记录小猫的动作。
【微课介绍:微课第一个环节是播放视频,放手让学生观察;第二个环节是示范如何记录猫抓尾巴过程中的动作,指导运用“巧加修饰语”“想象内心活动”等方法把动作写连贯,写具体、生动。】
4.交流记录到的动词:同学们,你们记录到哪些动词呢?这些动词使用时要注意什么?(板书:动作
写连贯)小猫还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能用上这些动词说一说小猫抓尾巴的过程吗?
【设计理念:要把动物的动作写好就得仔细观察,因为课堂空间的限制,这样的观察往往只能放到课外。微课就解决了这一难点,微课中的视频展示了动物的活动,画外音实现了观察和指导的同步。接下去,微课展现了如何记录动作,如何把动作写具体、生动,指导的针对性就会强得多。】
四、研读例文,学写故事
1、写动物的作文要想打动人,光有外形和动作描写还不够,还要有故事!快速浏览例文,思考:作者叙述了自己和黑儿的几个故事?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用直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描写我和黑儿的句子。
引导交流:作者叙述了自己和黑儿的两个故事,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第一个故事你觉得作者对黑儿是什么样的情感?第二个故事呢?两个故事写出了作者对黑儿从害怕到喜爱的情感变化,让我们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故事只有融入情感才能感人。(板书:故事
融情感)
2、练说故事:请你回忆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五、添头加尾,整体训练
一篇完整的文章还需要什么呢?对!加上开头、结尾和题目,一篇习作就完成啦!
六、完成习作因为本节课时间有限,请回忆你和动物之间的一两个故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有关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课文简述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有两个铁球,想想如果我从高处让他们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先着地?(学生畅所欲言)到底谁说的对呢?我想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这样他们不仅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所要学习的新课也兴趣大增,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新课改中指出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首先,老师想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让学生的读还是听,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要自己能读懂课文,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乐趣。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己找不认识的字,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师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还认识吗?(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认字、识字情况,充分的肯定每个学生识字的方法,给他们鼓励和自信。
三、 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科学家的话,从整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奇怪”。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知识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经验为住,这一环节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时小朋友的`反映,这样更为生动形象一些。
3、他们都相信了吗?他们为什么相信?(崇拜)你认为他们说的对吗?你们的想法和伊琳娜是一样,她也认为不对,但是却想不出什么道理,有了疑惑。孩子们当你们对一个问题有了疑惑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那课文中的伊琳娜呢?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从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是怎么来处理的?把自己的行为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4、对,她去问了妈妈,那她的妈妈是怎么告诉她的?“光想”是什么意思?“光”能换成别的词吗?听了妈妈的话,伊琳娜是怎么做的呢?
四、现场实验,验证说法
1、孩子们,你们相信他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也亲自动手实验一下,检验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实验是否是对的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会怎么说?试着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五、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1、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欺骗”小朋友,从而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怀疑就要亲自动手做做看。
2、孩子们,想想当伊琳娜去质问他的时候,科学家为什么哈哈大笑?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改中指出,让学生充分的体验,让他们有体验的过程。在这里就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角色转换,如果自己是科学家、是伊琳娜当时会说些什么呢?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再一次从整体上让学生来把握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反馈的过程。
5、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设计意图:课文的前后照应,在课前提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了之后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答案离开课堂。
有关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鸥》一课讲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翠湖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课前交流:
同学们,先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请同学们在看的时候,思考:在这些图片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其实,动物和人一样也有着自己特有的爱憎与情感。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的真情。
[设计意图]
由于本篇文章意在让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及动物对人的回报。所以在课前交流的这一环节中,我有意识到搜索了一些能够体现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既让学生的心情在欢乐地氛围中得以放松,又让学生对这一课文学习主体有所认识,也为课堂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作铺垫。而于这个环节所要体现的主要思想是:让学生的心情得以放松,让学生对于文本所要涉及的内容略有接触,至于大体所提到的:学生表达是否得当,描述是否具体的要求都是不高的,我们的目的,仅止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文的乐趣,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说完整的话,那当然不也失为一种良好地语文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老人与海鸥的什么事?在作者所写的这些事中,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让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预习收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
根据我对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解和五六年级学习能力实际的了解,我有目的把预习放在课前,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预习的时候,还要在小组内共同解决本课生字的认读、课文内容的预习。所以课堂之上,就不再引导着学生来学习生字,而只是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体现预习情况的检查。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将相关语句划一划。
[设计意图]
本篇文章所在的单元内的训练重点就是继续训练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根据学生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内容再加之课文篇幅太长的实际情况,课堂上我安排学生快速浏览的环节,既体现对课文内容上的整体把握,又体现学生读书能力的一种限时训练,而不动笔墨不读书,更是应该成为高年级学生读书时应具有的良好习惯,鉴于学生的特点,这里是对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提供了一种借鉴,是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用~~~~将相关语句划一划。
二、研读深入,突破难点
整体说一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学生说到哪,或读到相关句子时,让学生简短地说一说自己的读书体会,这种体会可以是浅显的,但必须是真实的。
研究老人对海鸥的爱
穿着:
他穿的有什么不同?通过三个“褪色”你能感受到什么?老师告诉你们这身褪色的衣服还是老人4年前亲手缝制的,老人喂海鸥,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啊,谁来读?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处理可以是松动,可以根据课堂中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时,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一读而过]
步行送餐:
(1)老人喂海鸥连公共汽车都舍不得坐啊,谁来读?(2—3生读)
(2)老人为了喂海鸥,每天都来,是说当每天都来,是说当凛冽的寒风让人不敢出门的时候,老人还是——当漫天的飞雪掩盖了崎岖的山路时,老人仍然——
(3)你怎么理解“只为了”?一个“赶”字,让你看到了什么?
(4)10多年了,老人一直这样,说明老人已经把海鸥当成了——
(5)是啊,10多年了,老人已经和海鸥结下了亲人的般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
[设计意图]
这虽然是短短的一个句子,却是10年来,老人对海鸥深情热爱的一种体现,在处理这个句子时,想本着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自读知晓课文的内容,通过重点词句把握句子内涵,通过情境诵读再现当时场面。
喂海鸥:
(1)同样是给海鸥送餐,老人和游人有哪些不同呢?请大家放开声读读下面两段的文字。
(2)老人是怎样喂海鸥的?和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3)11年来,老人一直这样用心的喂着海鸥,所以每当老人很小心地放下饼干丁,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立刻说明什么?还说明什么?体会着再读。
(4)这就是由尊重和信赖所谱成的。听,海鸥已经向老人飞来了,在这有声有色的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又能看到了什么?老师想问问:假如你就是飞翔鸥群中的一员,翠湖湖畔的游人那么多,你们为什么不飞向他们,只向老人飞来呢?
[设计意图]
老人喂海鸥是本课中的一个细节描写,为了让学生从这个细节中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主要采用让学生对比老人与游人的不同及个别重点词语的体会来实现,而其中角色的转换:假如你就是飞翔鸥群中的一员,翠湖湖畔的游人那么多,你们为什么不飞向他们,只向老人飞来呢?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好。这种好,恰恰又通过学生不同时段的朗读得以流露。
谈海鸥:
(1)10多年了,老人就是这样精心地喂着海鸥,和别人谈起海鸥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合作着读一读10—12段。
(2)你从老人企盼的眼神中又读出了什么?你还从这一部分的其他文字中,读出了什么?(特别是老人的语言)
[设计意图]
老人对海鸥的爱无所不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呼唤无不体现,这3个自然段的处理,则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引领学生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们那所不在的爱。
海鸥的告别:
2.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一到冬天,老人每天都来。可是有一天老人却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有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拖着病体来了。在喂海鸥的时候,他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边走边放,而是坐在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形。这3天,老人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着来看海鸥了。没想到这一看就成了永别……从此,翠湖湖畔再也看不到这位衣着简朴、与海鸥相依相伴的老人……当海鸥们知道这一切后,是怎么做的呢?让学生结合着读书体会自由说。
(1)此时此刻海鸥的叫声与姿态与往常大不一样,说明他们已经发现-----也就是说老人也与往常相比也大不一样,谁来说一说,他到底哪不一样?老人再也不能(……)再也不能(……)
一个深爱自己的老人去世了,这是件多么让人伤心的事啊,谁来读(多读)
(2)一想到老人再也不能给自己喂食了,他们急速扇动翅膀---一想到老人再也不能呼唤自己的名字,再也不能亲昵地与自己说话了,他们急速扇动翅膀---过了一会儿,海鸥们---过了一会儿海鸥们---
海鸥发现了老人的离去,但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老人仅仅是因为想省下更多的钱来喂他们而被小小的感冒夺去了生命;他们更不会知道,在老人临终的床头还放着一包掰好的饼干丁,只可惜老人再也无法将他们送到翠湖边,这是一位多么让人怀念的老人呀,难怪海鸥们会这样,谁还想读-----
(3)海鸥们就这样在老人的遗像站着,站着,久久不动……但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却(接读)一个扑字,让你看到海鸥们是那么想__________是那么想__________……
多么感人的场面啊,让我们合作着再读…
(4)老人走了,可翠湖湖畔的海鸥们却在老人的遗像前久久不愿离去。老人对海鸥的爱在海鸥身上也得到了一种体现。老人走了,你觉得他带不走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课文的14—16自然段是课文情感升华的地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处理这一部分时,老师想着把学生带入既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品读和感悟,感受海鸥身上所体现的灵性和对老人的深情。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如今,昆明市民为了纪念这位衣着简朴、爱鸥情深的老人,在翠湖湖畔筑了一座铜像,这也是第一座平民塑像。想一想,这铜像的塑立,是希望什么?
[设计意图]
一篇课文的出现,是想让学生学什么?明白什么是一定的。可是这种知识的获取却又是不定的,这个环节的处理就是想着学生通过这一平民塑像的塑立自己获取思想教育点。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08-23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09-22
《母鸡》教学设计01-31
片段教学设计02-03
名师教学设计02-06
《赶海》教学设计01-22
《童趣》教学设计01-22
《长城》教学设计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