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30 19:56:1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方法:

  讲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1.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

  2.学生读课题。

  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

  1.学生读预习部分。

  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①自学生字词。②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3.自学生字。

  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

  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填下列表格。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暂不回答)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思考上面的问题。

  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五、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

  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1.首先标出自然段。

  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

  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

  读自然段,明意思。

  意相近,并一起。

  意相异,就独立。

  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

  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段(13):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

  5.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

  七、学习课文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问: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学生读1~2自然段。

  (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

  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

  (3)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

  (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八、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而后回答: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九、布置作业

  写生字新词;预习第2、3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读

  教师说: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挖到了)谁先挖到的?(妈妈)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

  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如果……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假设关系,前者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假设情况的结果。前后要一致。教师举例,学生仿教师造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改期举行。)

  4.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学生用“仍然”造句。

  教师问:“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读他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教师: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学生用“果然”造句。

  教师: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学生读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学生读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亚为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亚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读最后一段,理解他的这番话。

  教师总结: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考。

  二、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看板书总结内容。

  2.总结分段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把握玲玲的情感变化,体会爸爸含有深意的那句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①生字教学及课文片断的课件,生字、生词的卡片。

  ②准备一些铃兰花、野蔷薇花的图片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我会填上合适的词

  地哭地看地笑

  地说地想地摸

  (2)背一背,写一写

  好多事民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玲、狗、糟、楼。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板书课题《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3)全班交流。

  4、自学检测

  多种形式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词义,选自己喜欢的两个词说一句话。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1)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3、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设疑: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我们第二节课学习。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玲、狗、糟、楼”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玲、狗、糟、楼”。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需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五、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坏事变好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脑、筋、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一、游戏激趣,复习字词

  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新词,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悟

  1、自学提示:玲玲弄脏的画怎么会得一等奖?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在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快来和大家交流吧!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原来空空荡荡的楼梯,现在增加了活生生的小生命,变得那样有生气,玲玲能不满意吗?)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肯动脑筋)

  (指导目标: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3、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4、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脑、筋、肯”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脑、筋、肯”。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五、课后自学

  A、日积月累: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B、阅读课外书中“动脑筋,坏事变好事”的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如:《花的学校》中的《爱动脑筋的岳柱》

  六、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坏事变好事

  肯动脑筋

  26、蜜蜂引路

  教材分析:

  本文是以“找”字为线索,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第4自然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小山—()房子一()火车一()草地

  —()园子一()蜜蜂一()飞机一()绢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里有许多()。他仔细(),

  只见那些()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个()里,()旁边有一所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知全文,学习第一到三自然段。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蜂、引”等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一、谈话激趣,设疑导课

  1、板书:蜜蜂。范写蜂字,你还知道什么蜂?

  2、板书:引路。引路什么意思?引是生字,范写。给“引”找朋友。

  3、设疑:蜜蜂给谁引路?蜜蜂真的会给人们引路吗?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学检测:

  认读:常常、往常、惊讶、谈天、附近、敲门、列宁

  注意:字音难点是“斯、谈”。

  组词:给“谈、列”找朋友。

  指名分节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一节。

  3、蜜蜂给谁带路呢?

  出示列宁的雕塑。介绍列宁的身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宁是伟大的领袖,出生在俄国。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一天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由于革命工作的艰苦、繁忙,他的病情非常严重。1922年,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列宁到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去疗养。病中的列宁仍然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篇课文就是写他在疗养期间找养蜂人谈天,向养蜂人学习的事情。

  三、学习课文重点段第三段。

  1、自学提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默读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1)小组交流,完成贴画。指名交流,在黑板上贴画。

  (2)看图连起来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怎样找到养蜂人?

  (1)读第三段,想列宁所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可以从列宁的观察和思考上做进一步的引导。如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想:跟着蜜蜂一定能找到养蜂人。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里想:蜜蜂飞进园子,房子一定就在这园子附近。当他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里想:房子里住的一定是养蜂的人。

  3、列宁的观察和思考的对不对呢?读句子证明。哪个词语说明列宁想的和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果然)给果然换个词语?(果真、真的)

  4、朗读背诵这段话,练习排列句子的顺序。

  5、讨论: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6、过渡:养蜂人和列宁的会面又是怎样一个有趣的场景呢?下节课再学。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蜂、敲、派”。特别是“敲、派”的右边写法。

  “谈”强调一个字中不能有两个捺笔。

  五、板书:

  蜜蜂引路(板画、贴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听写:蜜蜂、引路、派人、谈天、附近、敲门、惊讶、列宁2、学习课文第四段,总结全文。

  3、想象说话训练。

  一、复习导入

  1、选词填空:常常往常

  列宁()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2、给这两个词语分别找一个近义词,代进去读读看。(经常、平常)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4、列宁又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齐读第三段。

  二、学习第四段

  过渡:在蜜蜂的指引下,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1、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指名读第四段。

  2、图文结合,说说图上谁是列宁,谁是养蜂的人?从表情看,养蜂人怎么想?

  3、那他们会怎么说呢?用浪线划出他们的对话语言。

  同桌互读对话——指名表演读——评读: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伟大领袖来看普通养蜂人;不知道他的家也来了)——师生分角色读。

  4、结合理解“向导”,蜜蜂真的能当向导吗?列宁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

  5、总结:对了,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后要飞回蜂窝的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这就告诉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续编故事。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带着对列宁的敬畏齐读全文。

  2、齐读全文。总结全文。

  从疗养并没有使病情转好。1924年,在病魔无情地折磨下,列宁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但是,他的精神却在人民心中永存。他的名言却在人民口中传诵。

  3、交流列宁的名言。深情地朗读。

  四、课后自学

  1、摘录列宁的名言数条进行积累

  2、把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五、板书:

  蜜蜂引路

  常常(经常)

  往常(平常)

  续编故事:怎么说?怎么做?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在反复朗读中感悟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瞧,它来了(课件出示:小鹿)

  2、谁来夸夸它。

  3、师:多美的小鹿呀,我们来看看小鹿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吧?

  出示:“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生齐读)师板书:角精美别致

  4、师:可小鹿对自己的腿不太满意——

  出示:“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生齐读)师板书:腿太细难看

  5、师:当经过一件事后,小鹿对他的角和腿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出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齐读,师板:差点送命狮口逃生

  6、师: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狮子和鹿》的故事。板书课题《狮子和鹿》,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赶紧打开书,认真地读吧。出示要求:

  2、自由读课文,在拼音的帮助下把课文读正确。

  3、读完后想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看法?

  4、检查词语,出示

  欣赏匀称精美别致

  抱怨难看撒开挣脱狮口逃生

  5、反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看法?

  ①谁能选用老师黑板上的词语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②出示提示,指导说——生再自由说说

  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______的身段和_______的鹿角,抱怨______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_____救了他的命。

  ③师:这只鹿啊,觉得很美丽的是——(自己的角),它可喜欢了,认为难看的是——(自己的腿)。读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儿看出鹿喜欢自己的角而不喜欢腿?

  三、细读故事,知鹿。

  根据学生反馈,品读重点句。

  1、抓“欣赏”,感受鹿角的美丽。

  出示: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A、指名读。

  B、他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珊瑚)

  C、扣“啊”,读出小鹿的赞美。(感受不同,读法也不一样。)

  D、指导朗读。

  师:小鹿,当你发现你的角如此美丽,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惊讶)

  师:那你就兴奋地夸夸自己吧!

  师评价:啊,老师听出了你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的角。“多么……多么……”两个多么,小鹿真喜欢自己呀!

  E、齐读。

  师:小鹿可喜欢这两只美丽的角啦!可四条腿他就——不喜欢了。

  2、抓“难看”,感受鹿腿的难看。

  出示: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仅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A、指名读。

  B、你听懂小鹿的意思了吗?

  a扣“唉”,读出小鹿的抱怨。

  b抓提示语,读出鹿对腿的不满意。

  师评价:瞧你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的,这就是抱怨。谁也来抱怨一下。

  3、改变看法

  A、师引读第五自然段。就在他抱怨的时候,_____

  B、看过动物世界吗?(看过)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上演一场动物世界里的雄狮捕食,请大家闭上眼睛,跟随着老师的解说展开想象。

  C、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头凶猛的狮子像我扑来。我的心怦怦地跳,很紧张,感觉狮子就要吃了我了。……)

  D、多紧张的场面,现在把这段里的“鹿”换成“我”,请大家把自己置身于这茂密的大森林里,凶猛的狮子正在后面追着你,试着读读这段。

  E、学生们自己试读。

  F、师:哪只小鹿来给我们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逃离记?

  G、经过这件事情,鹿的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H、是呀,危急时刻,小鹿就是靠他有力、灵活、快速的腿躲过了这一个劫难,此时此刻,小鹿又会对自己的角和腿说什么呢?

  出示

  鹿对着美丽的角说:“_______”

  鹿对着细长有力的腿说:“__________”

  I、小结:是呀,孩子们,就像你们刚才说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随便的否定它们。而鹿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它跑到小溪边,停下脚步,他叹了口气,说:……(出示齐读)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四、明白寓意,拓展推荐

  1、师:小鹿回到家里,把自己今天的遭遇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对它说:“既然这美丽的角差点儿让你送命,那干脆把它锯掉算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2、师:小朋友,生活中,你是否曾经讨厌过什么东西或什么人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联系生活谈一谈)

  3、小结: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忽视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出示,齐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师:同学们,今天学的这个有趣的故事,来自《伊索寓言》,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读完它你会汲取许多人生的智慧。

  板书设计

  鹿角——美丽(挂住树枝)险些送命

  狮子和鹿

  鹿腿——难看(有力)逃生

  《狮子和鹿》教后反思

  这节课因是略读课,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已读,要求读准读通,读出问题,读出自已的感受,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已的启示,并根据课文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一讲。学生各自发表了意见,有的学生说自已明白了,好看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好看的东西有时也会变得十分令人讨厌,不好看的东西有时却会使自已有所成就。更有一个同学覃素垠说自已明白了,一个人长得虽然漂亮,但有时并不一定美,要看他的心是不是也很好,是不是能为大家做好事。同学们更总结了“有毒的蘑菇往往是漂亮的”。不管做什么都不能只看外表的。看来我们从课文里确实是能教学生学会很多东西。同时我也突然有了一个计划:现在市面上虽然有很多儿童读物,但很多内容却并不能引导学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我想为我的学生们多写一些这样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慢慢学会做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方法:

  合作教学法

  教学准备:

  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实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流程

  一、形象揭题,了解特点。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

  2.学生说说陶罐的质地、特点,进行简单比较。

  3.板书课题,指名学生齐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了解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学生自读要求:

  (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用“_____”和“~~~~~”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

  (3)想一想:把生字词语放到有关的句子中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思。

  (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的多。

  2.学生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读后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3.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展示自己的朗读。请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9自然段和10---17自然段。其它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4.教师相机小结。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课件显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理解。教师操作课件,将这一段中的“骄傲”、“奚落”2个词语点红。

  2.课件显示铁罐傲慢无礼的样子,教师点拨理解。

  (1)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骄傲”、“奚落”、“懦弱”、“轻蔑”、“恼怒”。

  (2)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呢?请你把铁罐的.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3)课件展示铁罐的话,学生表演朗读。注意学着铁罐的动作、神态读出“奚落”的语气。

  3.教师启发学生理解陶罐的表现: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的呢?

  (1)课件显示陶罐笑眯眯的样子。

  (2)把陶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

  (3)通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谦虚”、“争辩”。

  (4)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和睦相处

  (5)课件展示陶罐的话,同座互相配合读一读,看能不能学着陶罐的神态、动作读出它的谦虚克制。

  4.课件展示对话。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读后评议。评议后,同座再练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课文1-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出课文中的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3.引导分组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

  4.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6.展示学生书写的字,互相评议。

  五、实践作业

  1.和同学们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课外读文:《骆驼和羊》,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陶罐、铁罐不同的结局,、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交流本文的读书感受。

  2.练习写字,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

  1.课件展示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和1-9自然段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认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

  3.教师小结过渡:傲慢无理的铁罐和谦虚克制的陶罐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来继续学习本文的10-17自然段。

  二、师生合作学习课文第10-17自然段。

  1.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点红“流逝”,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教师引导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时间在流逝”。

  2.许多年过去以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学生默读课文后同交流。

  3.课件出示对比表格。

  陶罐被人挖掘,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

  铁罐连影子也没见到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也不见了。

  三、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3.口语交际:

  我想对陶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铁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选择一个口语交际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请各组小组长组织。

  (2)全班交流。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我们读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小结:本文通过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类似的课文有很多:《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课文吗?

  五、练习写字,抄写词语

  1.认读课文10-17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

  2.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的方法,教师小结: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可以利用熟字来记。

  3.练习用这些生字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4.学生写字,写完与范字对照,同桌比较检查,学会自我纠正。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

  6.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还可以抄写课文中其它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2.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几句人物的对话,(可以写一写回家后与爸爸妈妈有趣的对话)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铁罐优点:坚固无影无踪

  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陶罐缺点:易碎安然无恙

  优点:宽容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单元教学设计07-12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05-31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11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1

苏教版第七册《秋天》教学设计09-11

(优秀)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7

语文的教学设计11-10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2-09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