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教学设计1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54-8=46(个)46-22=24(个)
方法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 (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
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 课本P13~36页。
单元教才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求商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平均分
教学内容: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本P13~14页,例1、例2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 教学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有关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嘎羧生命历程当中最后的辉煌和庄严,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嘎羧的高尚情怀。根据单元训练目标和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阅读中提出的问题,重点抓住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揣摩作者是怎样把动物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能以小标题形式进行分段概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中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怀。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生读)这些战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这些战象非常勇猛,马面威风)同学们,就是这群英勇的战象,在一次保卫家园,打击日寇的战斗中,不幸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埋葬他们尸体时救活了一头身负重伤的大象,它叫嘎羧,它就是(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它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嘎羧在临死前做了哪些事?(课件出示默读要求)
2、课件出示生字词,生读。
3、交流:嘎羧在临死前做了哪些事?
生交流后,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课文写了嘎羧在临死前披挂象鞍,告别村民、重回战场,最后庄严归去。同学们,我们在阅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时,可以像今天这样,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板书:抓事件)
(三)品读课文,读懂嘎羧的心,体会其美丽情感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篇动物小说,它的作者是谁?他是世界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动物小时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课件出示这句话)文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情感?课文又是怎样表现它的情感呢?接下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文,我们先来看“披挂象鞍”这部分。
品读“披挂象鞍”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要求,生浏览。(要求:快速浏览5—9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深厚感情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并把体会批注在旁边。)
2、生交流句子,说体会。教师相机指导。
(1)课件出示句子:没想到……老朋友。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嘎羧对象鞍的深厚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从“呼呼、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等词可以体会出嘎羧此时的心很激动,那嘎羧为什么会这么激动呢?(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后面的语句中交流:因为象鞍上面有……)
▲嘎羧看着象鞍上的弹洞和斑斑血迹,闻着上面的血液和硝烟的气味,会想到些什么?
▲生交流(它会想起当年我就是挂着他,打击日寇,保卫家园的;它回想起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
▲师小结:是的,这头战象有着它辉煌的过去,有它出生入死的经历,所以,看到象鞍才会如此激动。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刚才联系上下文(板书),边读边想(板书)就读懂了嘎羧的心,体会到了它美丽的情感,你们能读出嘎羧这激动的心情吗?试试吧。
▲指导朗读: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范读(你读得非常激动,杜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我读一边想象嘎羧见到象鞍时的动作和神情。师读后全班齐读:睁开眼睛,拿起书,像杜老师这样,带着你们的体会,带着你们激动的心情一起读。)
(2)生交流其他句子。
品读“告别村民”部分
过渡:嘎羧披上象鞍,又恢复了往日的英姿,它要离开我们,离开村民了,那情景可感人了,快找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一情景。
1、生交流句子。指名读,说体会。(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出什么?村民十分爱嘎羧,嘎羧也非常留念村民)
2、哪些词句最能体现出“村民爱嘎羧,嘎羧留念村民”呢?
3、生交流,师相机指导。
4、感情朗读,读出嘎羧和村民之间的依恋之情。
品读“重回战场”部分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嘎羧披挂象鞍和告别村民这两部分,知道了嘎羧披上曾经和自己出生入死的象鞍,告别了村民。嘎羧虽然老了,但它没忘记自己是头战象,毅然回到了曾经作战的战场,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嘎羧重回战场?
1、生找重回战场部分。
2、生读:这几句话主要写了嘎羧的哪些方面?(动作、神态)
3、作者想通过嘎羧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嘎羧什么样的情感呢?谁来读第一句。
有关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
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
“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
“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计划:
⑴ 找出有关的句段。
⑵ 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⑶ 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⑵ 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⑶ 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⑷ 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⑴ “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A、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B、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惊喜、新奇……)
C、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A、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B、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 “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A、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
B、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
C、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A、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B、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
⑶ “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A、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B、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
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C、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⑴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⑵ 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⑶ 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有关教学设计4
【学情分析】
本班有14个学生,通过预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流利朗读课文,对于他们来说要领悟乌鸦的聪明仍然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应该突出以读为主,以读促思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感悟乌鸦从找水到喝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PPT、生字卡片、课题、乌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认识这种鸟吗?(多媒体出示乌鸦图)
看看乌鸦是什么样子的。(黑色的羽毛,尖尖的嘴)
你们觉得乌鸦美丽吗?
乌鸦可喜欢动脑筋了,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聪明的乌鸦的故事。
2.贴出课题。齐读课题。
3.识字教学“乌、鸦”。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检查预习情况。
乌鸦喝水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安静的听一听这篇课文。
听完之后我请一位小朋友用简单的几句话告诉我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引出“渴”和“喝”比较学习。
(2)乌鸦是怎样找水喝的?引出“到处”是什么意思?(处处)
读第一句话要把“到处”重读,老师范读,学生练读。
3..理解课文内容。
(1)乌鸦通过努力终于找到水,它此刻的心情如何。(高兴、激动)
请小朋友们用高兴的语气一起读一读第二句话。
(2)当乌鸦找到水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喝不着水)
(3)谁能告诉我,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水不多,瓶口又小)
过渡: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怎么办呢?
这时候说明乌鸦在干什么。(动脑筋想办法)
指导朗读:“怎么办”读得稍微慢些,好像在动脑筋。
1)请男生女生分别来读这一句。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 当乌鸦遇见困难的时候,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指名读第二段。
(总结:遇见困难要动脑筋想办法,学会先观察。)
2.乌鸦想出什么办法了?引出“办、法”教学。(小组讨论)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齐读第3自然段,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2.从文中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聪明能干、爱动脑筋)
过渡:那我们也要向乌鸦学习,接下来就比比看遇见写字方面的困难,谁更加能干!
五、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可“”办“两个字。
1.出示“可”“办”,提问:如何记住这个字。(丁口可)(力点办)
首先我们要先学会观察,谁告诉我,要写好“可””办“字要注意什么。
1)“可”字横要写长一点,注意”口“在田字格中位置。
2)“办”字中的撇是竖撇,注意观察左右“点”的区别。
出示笔画顺序。
2.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巡视检查,及时纠正问题。)
3.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六、感悟道理。
有关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意。
3.学习优秀人物向雷锋学习。
教学设想:
本篇不是从解放军盖起小屋、梨花姑娘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而是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按“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除饥饿疲劳和见闻顺序,组织材料,结构篇章,间接描写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叙中融情,叙后抒情,抒情结尾;其中两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小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并在叙写所见所闻当中,先设置出一个悬念,穿插两个误会,步步深化悬念,最后彻底解开悬念;从而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量,达到教学目的。
本篇以“驿路梨花”为题,一语双关,譬喻恰切,形象鲜明,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在分析作品基础上体会标题含意,培养鉴赏能力。
本篇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分析梨花树林中发现小屋。
教学过程:
1.由新单元教学的开始,引出《驿路梨花》(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驿: 篾: 陋: 撵: 麂: 葺: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1)本篇的核心事物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本篇的核心事物是小屋,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2)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主要写出了什么?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从“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到“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第三部分,从“正说着”到“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从“第二天早上”到“常来照管这小茅屋”,主要写梨花之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从“我望着这群”到篇末,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6.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板书: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1)本篇开篇怎样写出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本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写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作好铺垫(板书: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2)“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板书: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3)“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心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梨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描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板书: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4)“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一个悬念(板书: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作用;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小屋的帮助解决饥饿疲劳,悬念的步步深化,两个误会的穿插和最后彻底解开悬念,抒情结尾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我们”看到:“门是从外面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屋内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屋主人专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板书: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2)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的什么情况?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小说写出“我们”在小屋中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表现出并不在屋的屋主帮助素不相识的“我们”解除了旅途当中的疲劳和饥饿,帮助了深山行路的人(板书: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3)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表现力量?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实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板书: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板书: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具有什么表现力量?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感激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我不是主人”,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板书: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打扰小屋,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语言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表现力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这段语言具有插叙故事的作用,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有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板书:说出屋主的名字 似解悬念)
(3)小说写出“我”在这天夜里什么样的梦境?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写出“我”在梨树林中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是多么美好;“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烘托出梨花姑娘,自然界的梨花衬托着梨花姑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板书: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3.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板书: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1)小说怎样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和什么样的出现情景?写这些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从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更“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板书: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小姑娘讲出盖房人是解放军,但解放军为什么在这里盖房子?为什么传说梨花姑娘是小屋主人?为头的小姑娘是否就是梨花?这就在讲出了盖房的是什么人的同时,又生出了新的悬念(板书: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2)小说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意义?
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的语言,彻底解开悬念的。这段具有插叙作用的人物语言表明:原来是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林中过夜淋了雨,“为了方便过路人”,次晨砍树割草盖起了小屋;梨花看到很受感动,就经常照料小屋,梨花出嫁以后,她的妹妹继续照料小屋。这就彻底解开了悬念,盖造小屋的解放军,照料小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屋的主人(板书: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娘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经久不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五部分(板书: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是从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板书: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是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板书: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5.引导学生分析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表现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表现力量?
本篇不是按事件发生顺序从解放军盖起、梨花照料小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宿在小屋的得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起和照料小屋。通篇扣住小屋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板书: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结构形式回环递进 突出主题)。
6.引导学生分析本篇间接描写人物的效果。
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本篇对解放军和梨花姑娘,运用了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引导学生体会本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联系作品来体会,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8.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感情色彩。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本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的特点和作用。
板书:
驿 路 梨 花
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山峦层叠日暮 作好铺垫
山陡人稀天晚 担心露宿
意外看到梨花 产生希望
小屋无灯无人 设出悬念
小屋助解饥饿疲劳
屋主专诚热情 准备周到
助解旅途饥疲 帮助路人
猜测屋主职业 深化悬念
老人述说屋主名叫梨花
误认小屋主人 再深悬念
说出屋主名字 似解悬念
梦见梨花姑娘 衷心赞美
梨花之妹说明小屋来历
哈尼姑娘出现 再生误会
讲出盖房之人 又生悬念
姑娘说明原委 解开悬念
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梨花衬托姑娘 心灵纯美
引句开拓境界 深化主题
有关教学设计6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本课教学选择的话题“礼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使学生易于捕捉到写作材料,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能讲真话,抒真情。
二、设计目标
1、能回忆生活,从亲身经历中选取写作素材。
2、能以“礼物”为话题写一件事,写出真情实感。
三、所用时间
本课教学共计60分钟,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指导选材30分钟,学生写作20分,讲评10分钟。
四、所教年级
五年级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好,太阳出来了真让人高兴,老师想为大家唱首歌,你们想听吗?
2、师生互赠礼物。
(1)教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后,学生鼓掌。
(2)引题:谢谢大家的掌声,你们的掌声鼓励了我,使我充满了信心,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能合作得非常愉快。同学们,刚才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送给我热烈的掌声,其实我们已经交换了一份礼物。(板书:礼物)
(二)指导选材
1、理解“礼物”的内涵。
(1)同学们,你觉得“礼物”代表什么?
(指四———五名学生说说)
(2)过渡:对,礼物能传递人间的亲情、友情,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更加深厚。每一份礼物都表达着一份心意,每一份礼物都藏着一个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聊聊礼物的故事吧!
2、说说礼物的故事
(1)同桌交流
同学们,请你回忆一下,你曾经收到过什么礼物?或者送出过什么礼物?把你经历的事和同桌交流一下。
(2)说说收到的礼物
①我们先来聊聊收到的礼物。(板书:收到)谁来说说你的故事?
(引导学生从收礼的时间、对象、内容上多角度说,说清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时间:生日、节日、其他(生病、离别、做客??)
礼物对象:同学、朋友、长辈、亲戚、父母??
内容:吃的、穿的、用的、玩的??
②层层拓展:
a、你收到过自己非常喜爱的礼物吗?(板书:非常喜爱)
b、你是否收到过意想不到的礼物?(板书:意想不到)
c、你收到过梦寐以求的礼物吗?(板书:梦寐以求)
d、教师补充事例:《教师节的礼物》
每年的教师节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我总会收到学生的礼物,今年也不例外。我收到了许多礼物,最多的还是贺卡。这些贺卡有的是学生精心选购的,有的是亲手制作的,每张贺卡上都写满了对我的'祝福,这些贺卡我一张也舍不得丢掉,我把它们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空闲时翻一翻,看一看,心里总觉得美滋滋的。这时候,我就会想:做老师真好,做老师真幸福。
e、在你收到的礼物中,有没有什么礼物被你好好保存着?(板书:精心保存)
(以上a、b、c、e环节,教师随机追问,重点从礼物蕴含的情意及喜爱的理由、表现上进行挖掘。)
(3)说送出的礼物
①拥有是快乐的,付出也是美好的,下面我们来聊聊送出的礼物,谁来说说你的故事?(板书:送出)
(教师点评,随机引导学生说出如何精心准备礼物,怎样送出礼物,送出后对方和自己的表现、心情)
②拓展礼物的范围:你觉得礼物必须是一件东西吗?说说你的见解。
③对,礼物并不一定是一件实实在在东西。比如刚才老师送给大家的歌声,你们送给我的掌声,甚至一句祝福、一声问候、一个电话都能作为礼物。这样的礼物往往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你们送过这样的礼物吗?
④小结:听了那么多礼物的故事,让人觉得礼物真是件好东西。的确,有位诗人就曾这样说过:“礼物是一缕冬日的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心田;礼物是一丝柔柔的春风,吹走了心中的烦恼;礼物是一条涓涓的溪流,唱响了深情的赞歌;礼物更是一杯芬芳的美酒,陶醉了我们的生活。”
(4)说其他的礼物
①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非常希望拥有但还没有得到的礼物?(板书:期盼)
(教师了解为什么想得到这样的礼物?打算怎样得到它?如何对待它?)
②同学们有没有打算送但还没有送出的礼物?(板书:未送)
(教师了解原因,鼓励学生大胆送出礼物,敢于表达自己的心意。)
(三)学生写作
1、提出写作要求:
礼物的故事多得说也说不完,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写下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关于礼物的事,请写出礼物的由来,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大家可以以“礼物”为题,也可以另起一个漂亮的题目,希望大家的题目和文章能像大家的故事一样丰富多彩,精彩生动,给大家20分钟时间。
2、学生起草,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评议习作
请三至四名学生读习作,其余学生担任评委,说说同学写的作文有什么成功之处,你想给他什么建议。(引导学生从选材是否新颖独特,构思是否巧妙,表达是否生动等方面进行点评。)
附:学生作文题目《特别的礼物》、《珍贵的礼物》、《惊喜》、《昂贵的礼物》、《一颗钻石》、《一副手套》、《一个甜蜜的吻》、《这样的礼物我喜欢》、《礼物,我想对你说》。
(五)欣赏教师下水文:《一份珍藏的礼物》
六、预设效果
能以“礼物”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话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捕捉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材料,使人人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七、特色提示
1、选题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收到许多礼物,或是节日礼物、生日礼物,或是某种特定情况下赠送的礼物,“礼物”这个话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关于礼物的亲身感受,都经历过礼物带来的喜悦,感受过礼物的传递的情意。因此,这样的话题使学生有亲切感,大脑中有储存,容易激发写作
的兴趣和愿望。
2、教学过程安排富有层次性、逻辑性,层层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捕捉到大量富有个性,独特的材料。本课教学分四个板块:收到的礼物、送出的礼物、期盼的礼物、没有送出的礼物。这四个板决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打开学生的思路。其中“收到的礼物”中分为非常喜爱、意想不到、梦寐以求、精心保存的礼物。学生能想到的礼物往往是实实在在的“物”,因此在“送出的礼物”中又拓展了礼物的范围,礼物有虚实之分,可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可以是一句祝福、一声问候、一首歌等等。这个环节更深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关注生活的能力。“期盼的礼物”、“没有送出的礼物”又从新的角度使学生挖掘出更加新颖、更具个性的材料,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本课曾在萧山区级教研活动中经过实践,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广开思路,当堂从头脑中提取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素材。
3、选材指导,表达指导各有侧重,点到为止。本课是作文选材指导课,重点落在选材上,在学生捕捉到各种材料的同时,教师适时地追问、点评,使学生能从礼物的由来,收到或送出后自己及对方的表现、心情这几方面进行描述,其实是在写作之前安排一个思考、口述的过程,巧妙地为下面的写作作了辅垫,从而能使学生当堂构想作文内容,完成从说到写的过渡。
4、引题、导语设计富有诗意。
叙事不是这堂课的最终目的,文章要写的饱满、强烈,必须以一种感情为线索串连全文,本课教学也是如此。开篇师生互赠礼物,巧妙地引出话题。每个环节的过渡,小结语以诗一般的语言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自然融入礼物蕴含的情感之中,从而能活跃思维,说真话,抒真情,写出动情的故事来。
有关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并积累词语。
2、引导学生在感知大量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律,获得感性认识。
3、通过口语交际,让学生自由结合,互教互学,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习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选材、构思、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感知大量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律,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口语交际,让学生自由结合,互教互学,提高生活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习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选材、构思、表达等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预习、准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互教互学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交际兴趣 组织展示、交流。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绝招,如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
2、说说自己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领,再说说自己的“招”好在哪里,有哪些独到之处。示范交际 然后引导学生对示范交际活动进行评议,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中心内容:
你准备教别人哪一招?这一招好在哪里,是怎么练成的?
提醒学生交际时要注意的问题:不但要讲述清楚怎么做,还要解决学本领的同学提出来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
1、一个同学教,一个同学学;
2、扮演记者,对某个学生进行采访。互教互学 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和表演,大家共同评议,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本领最拿手。布置作业 建议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本领或窍门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演示,以增强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进入情境 引导学生回忆。
教师巡视,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当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积极好学的精神,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 和同桌说一说自己都会哪些本领。指导审题 在自由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习作提示。
提醒学生注意这次习作的要点:要说明白自己学的是什么本领,要写清楚自己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题目可以用“我学会了……”,也可以自拟。 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学会的本领清楚地告诉别人。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并巡视,以便做到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心中有数,然后选择带有普遍性问题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构思后进行自主习作。交流评议,修改誊写 相机指导。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誊抄。
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我的发现 引导学生用带点的字扩词,以加深理解,巩固运用;
启发学生再写出一两组有相同规律的词,如,羊群海洋,弯曲海湾,青山清晨。 学生自读,自主发现。
积累词语。日积月累
1、“我会填”:
根据汇报情况,引导渗透“的”“地”“得”的使用,让学生通过练习丰富语言,形成语感。
补充练习,让学生在感知大量的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律,获得感性认识。
光彩夺目的(焰火)(宝石)
清澈见底的(小溪)(池塘)(湖水)弯弯曲曲地(流淌)(伸展)(流向远方)
和颜悦色地(说)(讲)(批评)(点点头)(看着我)
鲜花开得(很美)(正艳)(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织锦)
时间过得(太快了)(真慢)(像闪电一样)
2、“读读背背”:
把这些成语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读句子体会成语的含义;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致了解成语的意思。积累与应用。
1、根据已有的语言感受自主填写。
同桌交流。
2、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趣味语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图上画了些什么。
2、汇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编制此类谜语,开展猜谜活动。
3、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带数字的或带“大”“小”的成语。如,五彩缤纷,三头六臂,九牛一毛,千钧一发,万紫千红;大同小异,小巫见大巫,小心翼翼,大快人心,大风大浪,大吃一惊,大吹大擂,大摇大摆,大失所望。 根据画面以及自己的成语积累,猜出谜底:开门见山,大材小用,一举两得,三长两短,小题大做,百发百中。
有关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后、雷雨中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⑴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⑵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⑶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⑷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像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五、课堂练习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六、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
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教学后记】
这篇文章有一定的常识性,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雷雷雨前后的一些现象是怎么发生的,抓住蜘蛛不同动作的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雷雨前后的变化。
有关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力目标:快速阅读课文,能用讨论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分析: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媒体:
硬件媒体:计算机、扫描仪、投影仪、录音机、录音带。
软件媒体:文字、图形、音乐。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含苞欲放的早字。图1(略)
教学策略设计:用“早”字引出作者,简介作者,为学生了解闰土后,从鲜明的对比中体会社会的不平等,以为后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埋下伏笔。
2、学习课文。
(1)教学过程与内容:听录音。
策略设计:纠正生字读音,感受语音变化;认读生字新词。
(2)教学过程与内容:
①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图2(略)、图3(略)
A:脸——紫色
B:头——小毡帽 健康
C:颈——银项圈 活泼
D:怕见人 怕羞
策略设计: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讲述闰土的新鲜事,了解闰土是个什么样的人。图4(略)、图5(略)、图6(略)、图7(略)。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讲了哪些事?选一件你最喜欢的讲给同学们听。
教学策略设计:体现自主学习,结合口语交际,力求读写合壁。
③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都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提问)
和闰土相比,“我们”的知识太少了,目光太短浅了,写出了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生活的心态。
④惜别
作者:大哭。
闰土:躲在厨房不肯出门。
策略设计:从人物的外表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作者与闰土的浓厚情谊。
3、课外延伸:(图书室或网站)
向同学们推荐《中年闰土》、《故乡》,交流读书体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预习课文
1、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四、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内容
1、过渡语:一般情况下,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认识和了解这个人的什么呢?(要想认识一个人,先要看他的外貌。)
2、闰土长什么样呢?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3、读“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一句
板书: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4、谁来说说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1)学生不知从哪说起时,可引导学生做一个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然后看看他是谁,与他相对照,少年闰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对比之后,我们知道闰土是一个年少而又天真活泼的孩子。
(2)再仔细读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看闰土还有什么特点。
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然后换上“苍白的”或“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体会出闰土“健康”的特点,因为他的脸是“紫色的”,为什么是紫色的?(在海边瓜地看瓜,在海边捡贝壳、看跳鱼儿,经风吹日晒变成紫色;闰土是一个“忙月的儿子“,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在农村。)
5、请一位同学总结闰土具有哪些特点
板书: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夏日拾贝月夜刺猹潮汛看鱼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3、用一段话描写一个人的外貌。
有关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一边……一边……”写句子。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一些动物过冬的情况,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比较青蛙、蚂蚁过冬方式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谁知道“过冬”是什么意思?
2.出示图片或灯片、标本。问:你们认识这些动物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称?
3.教师讲述:今天学习的课文,为我们介绍了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过冬的一些知识。它们到底是怎样过冬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请大家翻开课文。
板书30.动物过冬
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利用拼音和字典,初读感知,自学课文
1.练习朗读全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多读几遍,读准记牢。还要注意轻声和儿化韵的朗读。
2.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课文读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查查字典,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交流。(这步活动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其动脑、动手、动口,不流于形式。教师巡视,有重点地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全文。思考:本文是写这些动物在过冬,还是准备过冬?分几个自然段写的?(因有图画穿插,分段易混,要适当指导。)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幅图,哪几种动物?想一想,为什么没画出燕子、杜鹃和黄鹂?)
5.用一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课文写了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准备过冬的事。)板书:燕子、杜鹃、黄鹂喜鹊、青蛙、蚂蚁
三、分段读、想、批划,再自学
1.自由轻声分段读课文,边读边批划:
①表明天气变化的词句。(或是季节变化)
②表明燕子、杜鹃、黄鹂、喜鹊各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③表明青蛙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④表明蚂蚁在哪儿准备过冬的词句。
2.把找出的词句读几遍。
四、分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①指名朗读本段。
②理解:早晨,小蚂蚁来到树林里,它发现树林里有什么变化?(满地是落叶,感到有点儿冷,周围静极了。)从这些变化中你感觉到了什么?(秋天过去了,冬天来到了,朋友不见了。)
③谁能说说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冬天来到时,树林里的'变化)
④指导读本段。(注意引导学生从“有点儿冷、静极了”等词和后一问句中体会语气)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朗读本段。
②理解:这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动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哪里知道的?(燕子、杜鹃、黄鹂、喜鹊准备过冬的情景,从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中知道的。)
③读议小蚂蚁和喜鹊的对话。(从它们的对话中,大家知道了这几种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结合课文理解“暖暖和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就用“暖和”?“这儿”指哪儿?(当地,现在生活的地方)。
④指导读本段。(联系插图,边看边体会,注意小蚂蚁仔细访问的样子和语气,喜鹊热心并高声回答的样子与语气。)
3.学生自学第三段,教师引导归纳整理。
①出示小黑板,交代学习方法与要求。
a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b看看这段写谁准备过冬,用一个词说一说。
②学生自学。
③讨论。
你知道青蛙是怎样过冬的?冬眠是什么意思?
从青蛙的话中,你知道它是怎样冬眠的?(整个冬天,睡在洞里,不吃不动)
哪些词句写出了青蛙在洞里冬眠的好处?
④回读本段。(注意文中的问号、感叹号,体会对话的语气,先试读,再指名读。)
4.自读第四段,看小蚂蚁怎样准备过冬。
①自学思考:小蚂蚁准备怎样过冬?
②联系比较:蚂蚁、青蛙在洞里过冬有什么不同?(蚂蚁在洞里过冬,但不是冬眠,要活动还要吃的,所以要准备过冬的粮食。)
五、回读全文,总结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课文中6种小动物,共有几种过冬的方法。
3.教师总结。本文告诉我们,冬天到了,各种动物都用不同的方法准备过冬。如燕子、杜鹃、黄鹂飞到南方过冬。喜鹊就在当地把窝垫得暖暖和和地过冬。青蛙和蚂蚁都在洞里过冬,但青蛙是冬眠,蚂蚁在洞里不冬眠,还要准备虫子当粮食,好在洞中生活。
六、完成练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小蚂蚁:天真好奇;青蛙:自信且答问耐心;喜鹊:平静和气)
2.说说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教师也可简略介绍几种动物过冬的知识。
3.介绍有关课外读物,要求课外阅读,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板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词句:
词:周围树梢暖暖和和告别冬眠舒服刨土
句:我要冬眠了。整个冬天,我们青蛙都睡在洞里,不吃也不动,到明年春天再出来。
二、学习生字:
(一)读准字音: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周静忽喊燕睡眠舒粮食
2.学生自读、同桌互读。
3.指名读,大家纠正读音。
注意:“周、静、眠、食”几个字是翘舌音,“食”的本音是二声,在“粮食”一词中读轻声。
(二)记住字形。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自学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喊:右边是“咸”,不是“成”。
舒:左边是“舍”,右边是“予”不是“矛”,不要多写一撇。
“周、静、眠、粮、食”几个字可以用熟字加偏旁和部件分析等方法识记。
(三)指导书写。
睡:右边的“垂”笔顺是:
。注意最后一笔是短横。
粮:第六画是“点”,不要写成“捺”。
食:上半部的“人”要盖住下面的“良”。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着重指导“燕”:“廿字头,黑字尾,北字中间夹个口”。
三、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25 动物过冬
有关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蠕动”、“瑰丽”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能力目标:
1、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提高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生热爱西沙群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方法:读悟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可爱的西沙群岛,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西沙群岛或说说西沙群岛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不错,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学习。
二、探究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文,其它同学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写什么?
2、交流汇报。
3、出示西沙群岛图,生进一步了解西沙群岛所处位置,同时从图上整体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
三、探究2-5自然段
1、自由读文,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从哪几方面介绍的?
2、交流汇报。
3、师总结板书:海水、海里、海滩、海岛。
A、探究海水段(2自然段)
(1)指名读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汇报读文所得。
(3)找出文中表现颜色的词,并理解“五光十色”、“瑰丽”等词语。
(4)想“五光十色”能换成“五颜六色”吗?为什么?
(5)想象海水还有哪些颜色。[进一步体会海水颜色之多,之美]
(6)理解海水为什么会呈现如此多的颜色,用“因为……所以……”说一说。
(7)根据理解感情朗读,体悟海水这美。
(8)出示西沙群岛海水图。[让生进一步感受海水之美]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接下来让我们再到海底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
B、探究海底段(3、4自然段)。
(1)先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插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从图上初感海底的美丽、富饶]
(2)指名读3、4自然段,想西沙群岛海底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从什么地方看出来?读文后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汇报
(4)师总结板书
珊瑚多各种各样有的……有的……
海参多到处
大龙虾威武全身披甲
鱼多数不胜数有的……有的……
物产丰富
(5)理解“蠕动”、“威武”,引导生边做动作边理解这几个词,同时进一步体会它们的特点。
(6)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说话体会西沙群岛海底鱼多。
(7)用一句话概括西沙群岛的海底给你的印象。
(8)生根据理解体会感情朗读升华的理解。
(9)对生朗读不到位的地方师声情并茂地范读。[用自己的情感染学生,让生无形中模仿着读,加深理解[
C、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海滩段(5自然段)。
读——想——找——悟——读
读文写了什么找特点体会到什么感情读
有什么特点有何感受升华理解
过渡:五颜六色数不清的贝壳很吸引人,庞大的海龟也特有趣,西沙群岛好玩的地方很多,下面让我们再去“鸟的天堂”看看吧。
D、探究岛上段(6自然段)
(1)发挥想象,说说你想象中的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
(2)读文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课文中“鸟的天堂”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词句,进一步体会鸟多。
(3)根据理解感情朗读。
(4)师范读后生感情朗读。
(5)用最简略的话说出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E、齐读最后一段,学习作者先总写,再分写,最后再总写的写法。
四、训练设计“课文内容我知道”。
我知道西沙群岛在,是我国的,课文从、、、这几个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海水写了多,海底写了、、、和
,主要写多,海难上写了和多,岛上写了多。
五、作业超布
1、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西沙群岛。
2、课外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3、积累用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词语。
板书设计:
25、可爱的西沙群岛
总说分说总说
风景优美海水:颜色多
海底:珊瑚、海参、龙虾、鱼(多)
物产丰富海滩:贝壳、海龟(多)
海岛:鸟(多)
反思:本篇课文篇幅较长,要掌握的东西较多,所要培养的能力也较多,故在教学中必须合理设计教学过程,采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力求通过让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让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掌握一种吸收、处理,运用知识的方法去拓展生的学习领域,发展新的思维、语言,提升多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学我自认为教学设计较为合理成功,尤其是在第3、4自然段的教学中有几个词需要生理解,如“蠕动”、“威武”这几个词生理解起来较抽象,在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并且形象具体地让生理解,我引导生借用肢体语言,通过做动作来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化了,降低了生的理解难度,还有一点感触较深的是朗读的指导,不能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而是让生在有所悟的基础上自已体会,自已感情朗读,同时教师的示范性朗读也不能忽视它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让生通过听老师的感情朗读,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然后模仿着读,效果很不错,我认为教师的范读有时能胜过录音朗读的效果,这种方法虽原始,但值得借鉴,美中不足之处是课上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不太充足,致使个别学生发言不太积极。
有关教学设计12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
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
根据学生的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有似的问题
(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余做在本子上,帮助学困生。
(3)集体评讲。
三、课堂练习
1、新华乡计划25天修渠道1350米,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21米,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要求出实际只要多少天就能完成任务,必须先算出下面的哪个问题?( )怎样算?再求哪个问题?
(1)实际要修多少天?(2)实际每天修多少米?
(3)提前几天修完?
2、有一堆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1.8吨,20天完成,由于改进技术,每天比计划多生产0.2吨,实际多少天完成?
四、作业:
课本第51页的1——5题
板书:
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计划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1000÷40=25(千克)
改进炉灶后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25-5=20(千克)
这些煤可以烧多少天? 1000÷20=50(天)
列综合算式
1000÷(1000÷40-5)
=1000÷(25-5)
=1000÷20
=50(天) 答:
有关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
2.练笔,展示,评议。
(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评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传授新知、指导方法、训练技能。教师遵循学科、年级、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李肖莉老师执教的《白鹅》一课获得一等奖。)
有关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摆等直观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经历猜测探索总结的数学学习过程,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加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探索和验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下面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大屏幕出示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几何图形))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中都有哪些学问?
生: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具有稳定性。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生: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其中等腰三角形又包含了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生: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最多只能有一个钝角,最少有两个锐角。
生:三角形的内有和是180。
生:(一脸疑惑)
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有什么疑惑? 生:什么是内角?
生: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
(根据学生的问题,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面加上一个?)
二、自主探索,实践验证
1、理解内角 师:什么是内角?
生: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就是指三角形的三个角。
师:三角形的每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
2、理解内角和。
师:那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指什么?
生: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的和。
师:为了方便,我们将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编上序号1、2、3、我们叫它1、2、3,这三个角的度数和,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实践验证
师: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量一量每个角的度数,然后加起来看看是不是180。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亲自量一量,算一算。(学生动手量一量)
师:谁愿意把你的劳动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量的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60、60、60,加起来一共是180。
师:这位同学量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并且是比较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生:我量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45、45、90,加起来一共是180。
师:这是我们三角尺中的一个,也比较特殊,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生:我量的是三角尺中的另一个,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60、30、90,加起来一共是180 生:我量的是钝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85、60、38,加起来一共是183。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却不是180。
师:看来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一定是180。
生:老师,测量会有误差,量出来的不是很精确,那么求出来的结果也不够精确。虽然不都是三个内角加起来不都是180,但都接近180。
生:都接近180就能说一定是180吗?
师: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看来这个是不能让大家信服的。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发挥小组成员的智慧,充分利用大家的学具进行验证,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富有新意,开始!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索验证。教师巡视,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中)
师: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言人,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智慧。
生:(边展示边交流)我们小组运用了折一折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向内折,三个内角就拼成了一个平角,也就是180,所以我们小组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你折的只是锐角三角形,只能证明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生:我们小组也有折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其它的成员展示不同的三角形)
师:看这个小组的同学想问题多全面呀,不仅想到了用什么方法,还想到了用不同的三角形进行验证,老师实在是佩服你们组的智慧,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哪个小组和他们的方法不一样?
生:我们小组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撕了下来,拼在了一起,正好拼成了一个平角,也就是180。我们也实验了不同的三角形,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平角,所以我们小组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这个小组的.方法简便,易操作,很好。
生:我们小组成员是这样想的,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每个直角90,那么长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每个长方形都可以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师:你们小组很聪明,从长方形的内角和联想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谢谢你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方法!
4、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用量、折、剪、拼、计算、推理等这么多巧妙的方法得出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0,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没有。
师:(去掉问号)那就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说一说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 180
师:(出示一个小三角形)这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演示)把这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师:为什么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而合起来还是180呢?另外那180去哪儿了?
生: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两个直角不再是大三角形的内角,所以少了180
师:(演示)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2、求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你能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吗?
(出)
生: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在第一个三角形中,用180-75-28,A=77
生:用180-90-35,C =55。
生:第二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B是直角,也可以直接用90-35=55。
生:第三个三角形中,用180-20-45,B=115。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生: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所以用180-70-70 4、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在建筑中应用的例子。
在设计这座大桥时,如果设计师将斜拉的钢索与桥柱形成的夹角设计成了56,建筑师在造桥时怎样才能确定钢索与桥柱是否形成了这个角度?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
师:量哪个角?量一量斜拉的钢索与桥柱形成的夹角吗?
生:桥面与桥柱形成一个直角,是90,斜拉的钢索与桥柱形成的夹角是56,那么用180-90-56=34,就是斜拉的钢索与桥面的夹角,所以只要让斜拉的钢索与桥面的夹角是34,那么斜拉的钢索与桥柱形成的夹角就是56
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努力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师: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你愿意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吗?
生:我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无论是大三角形,还是小三角形,无论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生: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
生:我可以用撕、拼、折等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这个同学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方法,我们只有学会了方法,才能更好地去探究更多的知识。
师:那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一个三角形内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吗?
生:两个直角的度数之和是180,再加上一个角,三个角的度数之和超过了180,所以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
生:两个钝角的度数之和就超过了180,再加上一个角,就更大了,所以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钝角。
师:我们学习知识,必须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师:三角形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学问,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去研究。
有关教学设计15
教材设计理念: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通过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北京,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读课文学会字词。
教学难点:了解主要内容教育学生爱祖国。
教具:投影片
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投影出示“天安门”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天安门在我国首都北京城的'中央,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第二课“北京”
伸出右手跟着老师来书写课题(强调北的笔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课前老师安排了搜集有关北京的资料或图片你们完成了吗?好,谁能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生自由介绍。
2、同学介绍很多有关北京的资料,那么文章中又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北京那?请同学们把书打开。
3、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度准字音。
4、再读文,一边看着字一边看着音来读,要把句子读通顺。
5、浏览读,标出自然段,并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6、同桌互读:互相纠正字音。
7、检查字音和认字情况。
a、开火车读b、给字组词c、选词说话
8、再读课文,边读边想,北京有那些美丽的景物。学生汇报。
9、放天安门、纪念碑、大会堂、柏油马路、立交桥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北京的美景。
10、学生练读。
三、教师小结:北京是现代的大都市,这里有很多著名的风景名胜,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许多人都喜欢到北京参观、访问和游览。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内容: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同桌互读。
3、全班比赛读。
二、写字练习:
1、知道“北”的笔顺。
2、仔细观察其余八个生字。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三、课外作业:把课读给你的家人听。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08-23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09-22
《母鸡》教学设计01-31
片段教学设计02-03
名师教学设计02-06
《赶海》教学设计01-22
《童趣》教学设计01-22
《长城》教学设计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