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01 14:59: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渔父》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渔父》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所以,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2.能力目标:

  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难点: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四、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二学生,已具备简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他们在语文第三册时已经学过屈原的《离骚》,所以,他们对屈原已是有所了解,这对于今天《渔父》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设计意图:以名著、名句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三)知识介绍

  见学案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自读课文,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正音:憔qiáo槁gǎo父fǔ闾lǘ浊zhu ó滞zhì淈gǔ餔bū歠chuò汶mén皓hào莞wǎn枻yì濯zhuó

  正句读:(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渔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

  教学方法及教:多媒体教师、揣摩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人物的语言艺术(课件展示1) :今日赠言:

  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

  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示笑容;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与君共勉

  一、导语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

  二、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2)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课件展示3)

  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会生字,翻译课文

  2、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习文章节奏、停顿和字词读音;

  点拨重点词语:颜色憔悴——颜色,古今异义,“脸色”

  形容枯槁——形容,古今异义,“形体容貌”;

  何故至于斯——至于,意为“到”;至,动词“到”;于,介词“到”

  3、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模仿教师读法 (课件展示4)

  四、分析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1、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心灵世界,要把握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就必须先熟悉们的语言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屈原——失意,声音沉稳 渔父——淡然,声音悠长)

  2、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

  【板书设计:】(课件展示5)

  类别 屈原 渔父

  肖像 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莞尔而笑

  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鼓枻而去

  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3.讨论问题 : 屈原—深思高举 行到水穷处

  渔父—与世推移 坐看云起时(课件展示6)

  屈原的形象:

  A.肖像

  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的百姓

  B.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

  举世/ 皆浊/ 我独清,众人/ 皆醉/ 我独醒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 赴湘流,葬于/ 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的形象:

  A、肖像 动作

  “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

  渔父的肖像描写 “莞尔而笑” 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B、语言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

  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 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件展示7)

  教师出示结论:(课件展示8)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4.课堂练习:阅读与写作 (课件展示9)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课件展示10)

  儒家: 道家:

  入世 出世

  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课件展示11)

  【小结】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

《渔父》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前三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③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问题探讨

  相对而言,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三、学法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这两篇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一样,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1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ǔ)?(bū)?f(chu)

  ?(lí)汶(mén)?ぃ?ì)濯(zhuó)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明确】

  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ざ?ィü模??视米鞫?剩?么颍?/p>

  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淠喽?锲洳ā保?薄爸谌私宰怼笔保??嫒扒??梆J其糟而?f其?”,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ざ?ァ保?安桓从胙浴保?部袒?鏊?汇巢换稹⒉磺咳怂?选⑿钠狡?偷某?蛔颂?K茉煺庖恍蜗螅?郧??唇玻?哂谐耐械淖饔茫?怀隽饲??岢掷硐搿⒓岢秩烁癫偈氐母呱衅犯瘛?/p>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六)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七)师生齐读,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

  (八)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附:【板书设计】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生哲学

  渔父——明哲保身

  比喻——形象化具体化

  说理方法

  反问——强调坚定的决心

《渔父》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渔父》是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章。在人生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验,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考。

  《渔父》就是围绕这一话题可能做出的两种选择——生存与毁灭,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教学中应注重利用教材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理解“直面人生”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译成现代汉语。

  能力: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并与司马迁做比较。

  情感:通过比较,使学生在理想与生命产生矛盾时,能做出积极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掌握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文章,圈点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

  教师:准备新课导入的新闻资料、投影片。

  [教学方法]

  预习: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朗读、讨论、交流、感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投影:

  新快报讯(记者王华平实习生项仙娥)昨天早上8时许,18岁的女孩阿萍(化名)从沙太中路某楼7楼跳楼身亡。有人称阿萍自杀前留给其父母一封遗书,上面写有“没考上大学,真的无脸见人”的话。

  南方网讯 前日,青白江区弥牟镇曙光村4组,一名不满19岁的男生温某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觉得愧对家人竟然轻生,将自己吊死在家中……

  师:同学们,像这样因高考落榜而轻生的事件每年都在发生,你认为他们怎么样?

  生:当自己的理想暂时不能得到实现,就选择死,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师: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当他发现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也选择了死。但他却成就了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形象,他就是屈原。这又是为什么?

  生1: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屈原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他发现他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以一死来成就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而以上这两个人,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生2:这与屈原的性格也有关系。楚国灭亡,屈原是不会改变其忠君爱国思想的,所以他也会选择死。

  师:同学们谈得很深刻,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出示投影: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学生齐读赞颂屈原的诗句)

  今天,让我们回到历史长河中,来到汨罗江畔,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事件与屈原进行对比,就会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讨论热情,并能认识到两种死亡的意义和价值的差别,为体会屈原人格特点打下基础。)

  二、朗读文章,整体感知

  1、正确朗读文章,注意音准、断句、停顿。

  2、学生提出预习时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疏通大意。

  3、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文章。

  要求:揣摩人物心理,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因此文章的朗读需要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才能更好得把握人物性格。)

  三、精读文章,把握形象

  1、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的形象,请大家分别精读屈原和渔父的话,概括两人的性格。

  明确:出示投影

  屈原——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2、有人说这是一篇赞颂屈原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塑造渔父的形象呢?

  明确: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这一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的解读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人物对比,感悟生死

  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

  明确:出示投影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2、联系实际,借鉴上课前我们在两则新闻中提到的两个人、渔父、屈原、司马迁的做法,说说当你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会这么做?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但遇到比较消极的观点时,应适当予以点拨纠正。)

  (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和思考,深层次的理解课文。)

  五、总结

  出示投影: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学生齐读)

  同学们,屈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至死不渝的精神固然值得后人景仰,然而,这些古人的所作所为更加值得我们学习。直面人生吧,正视人生中的苦乐顺逆,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选择和考验。人,只有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会挺直,生命才有力量。

  六、作业

  1、背诵文章

  2、课本剧写作:生与死的对话(即汨罗江畔,屈原与司马迁的对话)

  要求:准确把握两人的思想感情,大胆想象,合理设计对话,展示两人的内心世界。对话应尽量化用作品中原句,以增加真实性。

《渔父》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默写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

  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探讨渔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马迁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选择(文言知识点的梳理与文章内容的分析相结合,穿插进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高度。那么在中国历代文人当中,有两位非常杰出的,也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当得此说,谁呢?明确:屈原、司马迁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也曾经说,中国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峰是屈原和司马迁。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渔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峰。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正音

  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闾lǘ 浊zhuó 滞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 濯zhuó

  三、分析渔父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

  (2)过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先回顾一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确: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那下面我们就先来分析这个“渔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3)找出有关“渔父”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性格特征:古道热肠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改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性格特征: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性格特征:知天达命。

  四、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关“屈原”的内容,朗读,翻译,归纳人物形象。 具体内容:

  ①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译: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

  重点字词:既,已经。放,被放逐。于,在,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和容貌。

  性格特征:无。

  ②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性格特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性格特征: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形成板书)

  五、探究渔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处,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渔父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来衬托屈原,刚好一正一反?能不能这样说?

  明确:(个人观点)不能这样说。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六、拓展体会屈原和司马迁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具体的分析请参见教参(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用一句话来说,两位杰出人物都是英雄,一个是“生得伟大”,一个是“死得光荣”。

  七、结语 :历史已然随风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们,或许不需要面对这样一种抉择,但我仍希望同学们,在面对这位披发行吟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时候,能够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应该怎样活。

  附板书:

  屈原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 宁 不 随 与 不凝滞於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为 为 遇 世 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 玉 瓦 而 推 水清濯吾缨

  受物之汶汶者乎 碎 全 安 移 水浊濯吾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