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教学设计1
【活动设计】
在晴空万里的时候,白云是天空的画家,一会儿把天空变成一副有山有水的山水画,一会儿把天空变成小动物的乐园,羊儿吃着草,马儿奔跑;云层奇妙的变化让人浮想翩翩。阴天或即将下雨的时候,云的变化更加有气士和壮观。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我喜欢带领着幼儿到户外的草地上或坐着或躺着,仰望天空凝视着瞬间万变、变幻莫测的白云,幼儿边看边说,你看这朵云像只羊,这朵云像朵花,这朵云像只小鸡,这朵云像匹马…,这时幼儿想象的翅膀开始飞翔;在乌云密布的时候,我也喜欢让幼儿站在走廊里,看云随着大风上下翻滚,由远而来的磅礴气势,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白云》这首诗歌把云的神奇变化,用形象生动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来,非常适合我班幼儿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喜欢并乐于大胆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尝试并学习仿编诗歌。
3、能从诗歌中体会白云的奇妙变化,丰富和拓展幼儿的想象能力
【活动重点】
学习诗歌的格式,掌握诗歌中的词汇,丰富幼儿的语言。
【活动难点】
理解诗歌的语言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和凝视变幻莫测的白云,感受云在瞬间发生的变化。
物资准备;分级阅读教师和幼儿的用书。
环境准备;幼儿参与运用棉花、废旧材料制作的云朵。教室内上空的顶部布置有各种不同的云彩的`天空。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有一个谜语,请你们仔细听后想不想;猜一猜
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
有时像棉絮,有时像鱼鳞。
引出诗歌《白云》。
二、学习诗歌:
1、小朋友说一说云在天空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说它一会像棉絮,一会像鱼鳞,云还会变成什么?
2、请幼儿自由翻阅诗歌,相互探讨。
3、提问:图上的云你觉得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看到的和想象的。
4、教师朗诵诗歌,幼儿欣赏。
5、提问:诗歌中都说了云像什么?你觉得想不想?你喜不喜欢这首诗歌?
6、分段朗诵诗歌,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诵,翻阅教师的大图书。
7、播放录音带,师幼一起看大图书,朗诵诗歌,引导幼儿理解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体验创新和成功的快乐。
1、小朋友除了我们学的诗歌中白云的变化以外,白云还能变成什么,你能不能用诗歌的语言说出来,启发幼儿大胆的想象。
2、将幼儿仿编的诗句组合成一首诗歌,进行朗诵。
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自选图片“白云“太阳”“月亮”“星星”,放入自己的小书包,回家和家长说一说玩一玩。收拾图书,整理物品。
活动延伸:
园内延伸将图片“白云”“太阳”“月亮”“星星”挂在教室内,和投放到图书区,便于幼儿自我创编诗歌和进行讲述活动。
家庭延伸:请家长带领幼儿去仰望天空,让幼儿感受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展开幼儿想象的翅膀,学习诗歌的语言。
创新意图:
我在教案中没有首先给出诗歌,而是让幼儿去想象云的奇妙变化,然后在来学习诗歌,我想幼儿学习诗歌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从而丰富幼儿的语言和词汇量,为创编和仿编诗歌打下基础。
古诗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
【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课前准备】
在黑板上划出横线,便于学生板书。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教学过程】
一、读春:积累词句(可当作课前活动)
开小火车,每人读一个词语,看谁的胆量大,谁的普通话标准,谁的声音好听。(学生有困难,师生帮助)
1、出示二字词语:
1、出示二字词语:
立春 早春 初春 春日 开春 新春 仲春 阳春 晚春 残春 暮春 春令 三春 阳春 春辉 春风 春水 春光 春色
春汛 春雨 春景 春花 春草 春耕 春游 春暖 踏春 春雷 春潮 春华 春季 报春
2、出示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色满园 春深如海 春寒料峭 春满人间 四季如春 春风和煦 春和日丽 春风送暖 春风浩荡 春风化雨 春潮滚滚
春花怒放 春意正浓 春苗茁壮 百花争春 春到人间 百鸟鸣春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风轻拂
春风拂面 春和景明 春风荡漾 春风徐来 春江水暖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红杏闹春 春花似锦
3、出示佳句名诗:
●春到三分暖。
●春天三日晴。
●春雨贵如油。
●一年四季春为首。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风不刮,草芽不发。
●春天孩子面,一日三变脸。
●肥不过春雨,苦不过秋霜。
●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
●春天人们起得早,秋后人马吃得饱。
●春天深耕一寸土,秋天多打万石谷。
●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了一个春。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郭沫若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二、咏春:享受春天
1、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
2、今天咱们要学的就是这一首诗。谁知道题目的意思?(春天的日子、春天)(学生板书题目)
3、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记!(指名板书“南宋朱熹”)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4、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朱熹写的《春日》。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学生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说出一处,请学生将词语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的日子,阳光明媚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寻找优美的景色。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不优美的地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识得:感觉到,领略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肯定是春天,一定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觉。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暖: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洋溢着春的气息。
三、惜春:书海求知
同学们,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原因之一,是因为朱熹欣赏到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之二,请听我细细说来: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
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古诗教学设计3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古诗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古诗朗读的兴趣。
2、通过欣赏画面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从而对古诗尝试兴趣。
活动准备:
一幅山水画,音乐。
活动过程:
一、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幼儿谈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1、事先布置好场地,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2、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主题。
(1)小朋友们,春天的时候你们去山上玩过吗?在山上你看到了什么呢?
(2)大树上住着谁呢?如果你过去抓它,小鸟会扑棱一下飞走吗?
(3)小朋友们玩的地方可真多,有山有水有鸟有花,真漂亮!
二、以郊游的形式带领幼儿去看画。
1、今天老师也带小朋友们去美丽的山上玩一玩,看看山上有些什么?让我们背上背包出发了!
2、带领孩子一边开汽车一边欣赏路上的风景(轻音乐起,欣赏图画作品)三、引导幼儿观看图片,并初步讲解诗句的意思。
1、教师与幼儿围在画的周围,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
(1)小朋友看这个地方漂亮吗?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哪些漂亮的东西?
(2)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好漂亮的小花,春天过去了,可小花还依然开放的很漂亮(春去花还在)。
(3)有一座山,我们走远一些看看山宝宝今天穿了件什么颜色的衣服?
(4)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很漂亮的衣服,有很多颜色(远看山有色);
(5)(教师手指水)看山宝宝旁边是谁呀?悄悄的走进水宝宝的身边听听,它发出声音了吗?
(6)竖起小耳朵,再听听水宝宝真的发出声音了吗?(近听水无声)
(7)漂亮的小鸟,和小鸟打个招呼吧:嗨!你好。咦!小鸟怎么不理我们?我们轻轻的走过去摸一摸,奇怪?小鸟怎么不动的?(这是画上的小鸟)哦!原来这是一幅画!
(8)结:难怪小朋友刚才没有听到水的声音,小鸟也没有被吓跑,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一幅画)在很久很久以前许多读书人喜欢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思的事用简单的好听的.话写下来,变成诗让别人朗诵。那么古时候有位叔叔就因为非常喜欢这幅画,所以写了首诗,名字就叫“画”。
四、着音乐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1、师范读古诗一遍。
2、儿再次静听录音一遍:我们再仔细听听录音机里的叔叔是怎么念的,你听他说到了什么?怎么说的?
3、配乐朗诵古诗。
4、用动作来表演古诗内容。
活动反思: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本次活动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点展开描活动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画,让幼儿先从整体再由远到近观察,知道这是一幅山水画,画上有山、水、花、鸟,感受景物的美。在尝试朗诵古诗的时候我也采用了多种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幼儿能在活动中保持兴趣跟着整个活动的流程走,对古诗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难、重点: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 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A 板书并揭题,说说你知道的王昌龄、杜甫的诗歌有几首?你了解他们吗?你知道戚继光吗?
B 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A 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 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二、迁移练习。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古诗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读读背背唐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删减后,抓住重点,写家乡的变化。
学习重点:
1.阅读,理解文章内容。
2.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时间:5课时
课前准备:整理收集到的信息。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古诗《终南望余雪》。
1.自由读,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2.练习背诵。
二、朗读《雾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说说作者是从那几方面描写雾凇的?
(2)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自己生活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根据你的调查,家乡有了哪些变化,哪些变化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要求:
1、注意礼貌用语,叙述有顺序、有重点。
2、语言简单、明白、生动。
三、小组汇报
说:每组向全班汇报。
说说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方面。
听:同学们认真听,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
谈:如何努力,将来建设可爱的家乡。
四、总结:
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
第三、四课时
运用搜集到的有关家乡变化的资料写作文。
一、指名读题目要求,使学生初步了解作文内容。
二、读题目要求,思考本次作文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充分利用学积累运用七时搜集的有关资料。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删减,按一定的顺序、有重点地叙述。
3、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4、写完后读给别人听,再自己修改。
二、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第五课时
作文讲评:
古诗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中国古诗》(《语文读本》P71)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前言
与古代文学一样,我国的古代文论也不源远流长的。它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文论的奠基与酝酿时期。在先秦,尽管文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跃的诸子在阐述各自的社会理想与哲学时,往往会包含有关于文学的思考。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于政教中心的立场,强调文艺与政治、道德的联系,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后世的正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它重视对文学外部规律的研究)。道家倡自然无为、冥契大道,他们所强调的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所以成为后世的审美理论的滥觞。(它重视对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
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艺术成就:
1、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复沓的章法:反复吟唱,淋漓尽致地表达抒情主题,收到尽兴的效果。表达诗意的发展。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性。《无衣》《木瓜》
3、语言运用当时民间口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见,好似三月长!采萧好姑娘,一日不相见,犹似三季长!采艾好姑娘,一日相见,竟似三年长!)四字一句,语气自然。
4、用韵。首字入韵:“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侣伴。)隔句入韵:“女也不爽,士二其行。”
(二)影响
1、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基础。2、启发和推动了后代
诗人向民歌学习。“开门没开错”(郭沫若)3、赋、比、兴的滥觞。
4、开创了我国旧体诗歌的押韵方法。
《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
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一)文学成就:
1、在诗律上创造与突破。创造了参差、错落、长短、多言、灵活
多样的句式。抒情长篇。
2、抒情形象的创造。
3、浪漫主义特色。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各种修辞手段,比兴手法大大前进。
(二)影响:比兴手法的应用,寄情于物,托物以讽。是我国第一个署名诗人,是我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开端者。
《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
第二课时
三、乐府诗
杰出代表是《孔雀东南飞》。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震烁诗坛,光耀千古。汉乐府诗采用的是杂言诗、五言诗的体制,精彩的叙事手法,同《诗经》四言为主的体制以及《诗经》、楚辞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诗歌创作上是明显的进步。
四、古诗
在汉代乐府的影响下,在东汉末年的动乱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诗母”、“五言之冠冕”(刘勰)、“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
五、“建安”文学
“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
1、“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曹操:乐府歌辞《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悲凉慷慨、气魄雄伟。曹丕:《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燕歌行》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曹植:两个时期
1、诗风雄劲刚健;
2、抒发了自己备受压抑、怀才不遇的痛苦和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作品中激荡着一种要求创造、渴望自由与解脱的精神。
《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离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王粲,“七子之冠冕”。
建安时代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著称。
六、正始文学
代表作家:嵇康、阮籍《咏怀》。
七、两晋诗歌
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刘琨/玄言诗
陶渊明:东晋末期,“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平淡自然。
八、南北朝民歌
(一)南北歌民歌
1、《吴声歌曲》
2、《西曲歌》
(二)北朝民歌《木兰诗》
九、山水诗谢灵运谢朓
十、南北朝诗歌
1、南朝鲍照
2、声律说“四声八病”“永明体”
3、北朝瘐信
古诗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
1、了解梅花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通过手指点画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形态。
3、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意境美,体会梅花不畏酷寒、凌霜傲雪的品格。
活动准备:
1、古诗《梅花》挂图1幅、课件、语言CD。
2、古筝《渔舟唱晚》音乐。
3、颜料、彩纸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请幼儿猜一猜:在冬天里,大部分花受不了寒冷的袭击都凋零了,可有一种花却不怕严寒,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这是什么花?
二、欣赏梅花图片,了解梅花。
1、出示梅花图片,请幼儿观察和欣赏。
2、启发幼儿用“梅花”说一句话。
3、小结:冬天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梅花有很多枝干,没有叶子,有白色的、黄色的、粉色的,还有红色的,散发出淡淡的香味。
三、引导幼儿想象画面,初步感知古诗的意境。
1、欣赏教师配乐朗诵,启发幼儿在脑海中想象出古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跟随课件轻声朗诵,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3、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到了什么画面?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设计提问:“凌寒独自开”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里,你感到梅花是一种怎样的花?在这首诗里、严寒中盛开的梅花是什么颜色的?它有没有香味呢?你是从哪一句知道的?培养幼儿不畏严寒、凌霜傲雪的品质。
四、启发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朗诵古诗边根据古诗情境进行手指点画。
1、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2、欣赏幼儿作品,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开始,通过谈话,引起了幼儿对梅花的兴趣。在欣赏梅花的图片及课件中,了解了梅花的特点:颜色、形状还有花瓣的`数量等。多数幼儿对古诗的内容非常熟悉,所以在教师引导下,大多数幼儿朗诵的较熟练,并且还能够用“梅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通过朗诵,使幼儿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了梅花不畏酷寒、不屈不挠的品格。
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梅花的基本特征,在结束环节让幼儿尝试手指点画,不仅增加幼儿对梅花的印象,还会使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
二、观看VCD,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
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 “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五、延伸活动。
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
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活动反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如期而至了。清明节是我国许多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每一个节日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阐释与表达系统,深入细致地融入民众生活。清明祭祖是中华文明礼仪的优良传统。清明扫墓不仅是人们从感情上与祖先相联系,也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础。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古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关注。
作为一线的教师将清明传统与古诗巧妙地结合,使幼儿在诗情画意里感受由中华古诗词的意境之美,体验清明的民族文化传统,使幼儿性情得以陶冶,真正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与传承。
古诗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写了哪些内容?
3、学生轻声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相互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
5、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人的感情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业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在教学上的侧重点是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古诗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北京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习。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词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3.有感情诵读。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诵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1)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
(2)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
(1)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
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
“胜”可否换成“似”?
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日出图)
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江花图)
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
(2)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江水图)
(3)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
(4)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a、 指名读。
b、合作读。
(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
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
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1)引入作者另一首诗《魏王堤》。
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示七绝《魏王堤》
(2)引读体会: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那么一点儿春意。
(3)再次朗读体会“能不忆江南? ”一句的含义。
4.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赏读白居易其它两首《忆江南》。再次深刻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思念。
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2)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3)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4)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六、板书设计。赞美
忆江南-----------好
词思念
春日
一、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背诵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14
【活动目标】
1、通过四个专题活动,学生较好地掌握赏析、吟诵的正确方法,能较顺利的进行口语交流。
2、通过合作交流,从多个维度解读古诗,理解古诗中承载的内涵,树立自信心,体验胜利的喜悦。
3、学会运用古诗写作,有效的组织资料进行习作训练。
4、体会中华古诗文化的辉煌硕果,提升热爱祖国优秀保守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活动重点】
1、诗歌主题的品味、赏析、感悟。
2、运用古诗习作。
【活动设想】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古诗是文化的瑰宝,通过了解古诗,可以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欣赏古诗,可以感受民族文化绚烂。
通过活动,学生漫步古诗,感受中华古诗多姿多彩的创作风格,了解流传千古的大家名人,浏览醒世鉴人的名篇佳句,体会广博精深的思想内容。学生亲眼看看、用心想想、联手做做,能独立考虑和合作探究。
【活动准备】
1、从秋、雨、孤独、离别、思念等角度搜集古诗,古诗分专题编辑,自取标题,以六人一小组合作完成,每人指定一项,余一人做记录。
2、分组并推选组长,组长记录整个搜集,编录的过程。
3、每人写查询资料后的感言。
【活动过程】
一、古诗园地,自由推荐
配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导语)有这样一种文学体裁,它去听小说讲故事,去与散文拉家常。它可以是一个朴素的人,不穿形容词的衣裳,简简单单,不戴"最"的帽子,额头开阔;可以是一个身手敏捷的小偷,从成语中,寓言中,失败中,盗取经验的砖块,不辞劳苦垒成自身的建筑场。但必需用自身的方式说话,吐字清晰,语调或疾或缓一行诗句是一条神奇的路,不通向另一行。这是一种什么文学样式?(《望庐山瀑布》录像欣赏)
众生:古诗
师:现在我们就踏入神圣悠久的“国度”。(展示活动主题:漫步诗园)在古诗的王国里,高手如云,名人辈出。你最敬佩哪一位古诗人?请你抓住特色,勾勒敬佩之处。
生1:最敬佩苏轼。他命运多舛,但胸襟旷达、坦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即是生动写照。
生2:最敬佩王维。他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人“诗画”头衔真是名副其实。
生3:最敬佩陆游。他是一个爱国志士,堪比屈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道出了对祖国深挚强烈至死不渝的爱国激情。
生4:最敬佩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浪漫不羁被表示的淋漓尽致。
师: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吟者留其名。这些璀璨的珍珠,时代的骄子,以其独特的个性诉说了人间的悲欢离合,为中华文库缔造出精妙绝伦的篇章。
二、依样画葫芦,品诗百态
(幻灯片展示:到古诗中去领略异彩纷呈的秋味;到古诗中去聆听大自然悠扬、缠绵的天籁之音;到古诗去感受难以莫名的孤独。)
组内资料展示,任选一个专题品位,每个专题设计一个题序,六人一组合作完成。
题序:秋是红黄交横的甸园,秋是青绿蜷缩的炼狱;秋是凋零丰收栖息的乐园,秋是繁茂苞放隐埋的坟地。
生5:我很认同老师把秋看成是红黄交横的甸园。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凝结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烈赞美,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红色的海洋,让人心驰神往 ,吸引了匆匆赶路的旅人。此时诗人窥枫忘返。
生6:啊!我发现杜牧与刘禹锡有相同的品味。在《秋词》中,刘禹锡自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种对秋天胜过对生命绽放的春天的忠爱,古今之外还有谁能与这两人相比呢?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叫“趣味相投”。
生7:我不这么认为,《枫桥夜泊》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诗 ,张继用一个“愁”字说出了秋的凄凉和孤寂。明日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加上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能不让舟中诗人感到凄凉?
生8:许多人都认为秋天是凋落时节,自然会形成不良的印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秋可以从凄清转向欢乐。我觉得秋天应当是愁与乐交融的季节。
师:总之,秋天是愁也好,乐也好,各领风骚吧!大自然的美妙绝不只限于此。
题序:听,春雨沙沙,借河岸的杨柳,呼唤生命的勃发。听,春雨沙沙,借小河的歌喉,浇灌待放的春花。听,春雨沙沙,在这不经意的时间,多少爱情开始萌芽。春雨沙沙,流向江河,流出一江涌动的春潮。春雨沙沙,洒在田野上,洒出满目的幸福与希望。春雨沙沙,像一首,唱在生命的春季。在这期间,多少花开了,多少花谢了。
生1: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淡淡的哀愁,加上缠绵的春雨,有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味道。
生2:我觉得雨不只是愁的一种寄托,还是一种传达思念的信使。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道出了的思念之情,诗人独自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然而归期无准,诗人心境是异常郁闷、孤寂。
生3:杜甫可不这么认为雨是愁苦、郁闷的滋味。“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就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喜悦之情。好雨随同着祥风,滋润大地万物。在杜甫看来春雨是祥和、繁茂的使者。
师:雨系着诗人的情感。我可以把诗人笔下的雨称为“多情的雨”。中国的古代文人雅士历来喜欢借物抒情,较常见是吟咏愁、苦、悲等。
题序:在中国古典诗中,使用最多的词就是“孤”、“独”二字,“孤”、“独”或合,或分,但都传达一种情怀,表达一种人生的况味。孤独,有时是一种莫可言传的乐趣。孤独,有时却又是难以排遣的痛苦。有些人说离别是一种孤独 ,有些人说思念是一种孤独,有些人说英雄豪杰是一种孤独。
生4:(心情繁重)“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目送友人离去,真是去者孤独,留者也孤独,这是离别的孤独。
生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孤独。
生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正如老师开头所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前瞻孤独,后顾也孤独,这是缺乏知音的孤独。
生7:(眼睛一亮)“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好象只有潇洒的王维才干享受独处的那份宁静。
古诗教学设计15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 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古诗舟过安仁的诗意)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老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练习设计: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3)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教学建议:
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
补充资料:
1.作者生平: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杨万里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设计 15篇03-16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12-10
古诗教学设计15篇11-17
古诗教学设计(合集15篇)01-2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3-17
古诗教学设计通用15篇03-15
蜂古诗教学反思12-22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古诗词》教学反思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