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设计1
自读导言
1、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解说:史铁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说,均贯穿一点,就是“对生命的解读”,本篇尤其如此,它是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阅读本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文章比较长。因而把握线索非常重要。文章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对我们心灵的敲打,都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
自读程序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体悟作者感情,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让学生深入思考,边思边读,抽象概括贯穿全文的思路是什么?
明确:全文的总体思路是:追寻,解答。前半部分是追寻,后半部分是解答。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也就是说,这就是史铁生的“追寻”的“问题”,共三个:
第一个,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说,我该不该去死?
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
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这是作者追思的“心魂”。
关于第三个问题。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的时候,实际已经找到答案了,已经对那“生”与“死”这两个问题释然了,解答了。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师生找准了这个关键的核心问题,那么,就等于找到了一把解读这篇佳作的“钥匙”。可以说,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追思的核心。
3、再让学生深入思考一下,边读边思考:既然如何面对命运是本篇的追思核心,那么第一部分那么多风景描写和第二部分写母亲是为什么?
明确:非常概括地说,写母亲,实际是写“我”(史铁生)对母亲的“理解”,写史铁生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自读点拨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参见陈思和先生相关文章)
自读思考
1、说说作者史铁生是沿着怎样的思路,使自己的精神走出阴影、获得超越的?
2、找到全本《我与地坛》,通读全篇。抄写第三部分的一段文字(见下),背诵,并在写作中仿写。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春天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夏天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秋天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冬天,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以心绪对应四季呢?晴天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觉春天的残忍与渴望;夏天,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秋天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冬天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并不发出的信。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一幅画,夏天是一部长篇小说,秋天是一首短歌或诗,冬天是一群雕塑。以梦呢?以梦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树尖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的细雨,秋天是细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声母g kh,能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准确拼读声母gkh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3、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4、会认四个生字“瓜、果、禾、火”。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声母gkh的音、形、书写,及其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的拼读。
2、初步掌握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展示情境,图中背景图,可用CAI,也可用挂图)
今天,我们一块儿去郊外玩玩吧。呀,郊外真美!你们看看,有什么?
二、感知,体验发音部位
1、边诵读情境儿歌,边出示情境图上四小孩。(可用CAI,也可用挂图)四个小画家,一同来作画。小康画蝌蝌,小刚画白鸽,小航画小河,咦,小红画的是什么?你来说一说。
2、师领读儿歌。
三、学习声母g kh的读音
1、出示卡片“g”,声母g,白鸽的.“鸽”读得轻而短。师范读,生跟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
出示卡片“k”,声母k,蝌蚪的“蝌”读得轻而短。(同上)
出示卡片“h”,声母h,小河的“河”读得轻而短。(同上)(注:若学生基础较好,可让学生教学生,师注意引导,强化发音方法。)
2、游戏巩固:“猜卡片” (1)规则:一人拿声母g k h卡片,手背在身后,另一人猜,左(右)手各拿的是什么卡片,猜对读准则奖励小贴画。(2)可先由教师领玩,再分组自己玩。
四、学习声母gkh的形
1、(利用音形提示图)你有好办法记住声母g k h吗?交流后小结。
(1)和平鸽,橄榄叶,世界和平是心愿。
(2)水草在水中,一只蝌蚪游呀游,二只蝌蚪来碰头。
(3)哗啦啦的小河水,转个弯儿向前流。(注: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字母形。)
2、指导书写(gkh逐个进行)
(1)引导学习笔顺图,用手指书空。
(2)在书上描红一个。(注:关注写字姿势的培养)
(3)交流观察所得:g(kh)在四线格中的位置
(4)游戏:“进小屋”师范写,指名学生演板。
(5)在书上再描红并书写一个。
五、练读g kh与单韵母组成的二拼音节的拼读
1、学习音节gagegu的拼读。
(1)(出示音节分解式:g—e一ge)通过观察,了解这个音节有组成。学生自己再进行拼读,师提示注意用g轻快地去碰韵母e。
(2)(出示音节gagu)让学生自己拼读音节,与同桌交流。
(3)指名学生演板:gagegu的四声。
(4)分小组练习其四声,分小组展示自学结果。
2、学习“kake ku,hahehu”及四声。(小组学、自学)
3、游戏反馈、巩固:“百宝箱”。规则:各组派人摸“百宝箱”中动物音节卡片,并读。展开小组竞赛,读对加分,可得到动物卡片,并可领读或指挥他人读。评出优胜组。
六、练读二拼音节的音节词
1、练读书中词:gē ge,kě lè,bà hé
(1)请拿“gē”的同学上台引领说词;我说“gē”,唱歌;我说“gē”
读词“gēge”(注意轻声)
(2)出示“可乐”饮料,这是什么?读词“kě lè”,引导学生说句子。
(3)示音节词“bà hé”,读,说说这个游戏。
2、游戏:“聊天室”:边聊天,边读与gkh相关的二拼音节词。
(1)你家的gé bì住着谁?
(2)每天早上我都看见洪山广场有dǎ gǔ的人。
(3)看到你们这么可爱,我会hā hā笑。
(4)今天我摔了一跤,我kū 1e。
(5)我会讲hú li的故事。
(6)我喜欢卡通片里的tù bā gē
七、布置作业:书写练习(在拼音生字本上书写练习)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学习重点:
理解作者希望女儿懂得用智慧去善待爱情获得幸福并成长为“真正的人”的写作意图。
学习难点 :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语言形式与内容情感的统一,把握行文的情感脉络,体会身为教育家的父亲对女儿真挚的爱。
教学用具 多媒体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二、读 亲爱的同学们,先来读课文吧,读两遍!
三、问题导引
阅读课文至少三遍,自学生字词,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读后的感想。
课堂研讨
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读一封信,一封苏霍姆林斯基写给他女儿的信。我们都读过这篇课文吧?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要给女儿写信呢?
二、 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听了这封书信,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什么样的人?
2、苏霍姆林斯基在这封信里和女儿谈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3、我们的教育家在这封信里是采用什么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
四、点拨研讨
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童话故事部分,我们先一起来看看需要几个角色?(奶奶、上帝、大天使、我),那几个同学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朗读这则童话?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用笔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
1、 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
(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为什么不可理解?
(2)他的态度如何?
(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2、那么,上帝在五十年之后看见的东西变了吗?
3、三年以后上帝又来了,这时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什么样的爱情好像都应该黯淡一些,他看到的东西如他所愿发生改变了吗?
(1)这次他仍然看到了什么?
(2)为什么第三次上帝看到的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里的“不可理解”与第一次的“不可理解”意思相同吗?
(3)上帝除了看到老爷爷目光里的那种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之外,还看到了什么?
(4)面对这一现象,上帝并没有象上两次一样发怒,那么上帝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5)学生讨论:上帝为什么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他离去后,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4、在上帝的眼里爱情是如此的完美,在作者笔下爱情更是被描写的美轮美奂,在上面的这三个片段描写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片段?那句话?或者哪个词语?,请你找出来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五、质疑解难
1、作者安排的三个场景基本相同,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呢?
2、奶奶眼里的爱情是什么?爸爸眼里的呢?你眼里的呢?
六、迁移训练
作者在给女儿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大声的朗读一遍。
思考讨论: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呢?(……)
(2)在我们中学的校园里或者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一些14、5岁的男孩女孩,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毫不顾忌的做出一些亲热的动作,在高中校园里甚至还有男孩子为了给女孩子过生日不顾校规校级,在晚自习后在操场上燃放烟花炮竹,完全听不进去老师和家长的劝告,宁愿耽误学习影响自己的前途也要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所谓的爱情,你们认为他们是有智慧的人吗?(……)那么他们能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呢?(……)
(3)那么我们来想想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何在?作者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什么时候才能追求爱情的幸福?才能体会到爱情的幸福?
七、作业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语文教学设计4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二、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三、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⑴ “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⑵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⑶ “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⑷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⑸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四、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二、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 清澈新鲜 劳累 竟然 哀伤 舔水 反正
涌出 喜出望外 匆匆忙忙 递给 忍住 凑上去 咽唾沫
三、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当她一无所有地站在森林里时,突然天上的星星哭了,它们纷纷落下来,一些落在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马上有了一套缀着金线的裙子。而落在地上的变成了亮晶晶的银币。小女孩把银币分给了穷苦人。
五、引导学生阅读“综合性学习提示”内容,小组交流开展活动情况
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插图及雷声录音。
2、有条件的可课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3、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指导书写:垂
2.读通课文,清楚写作思路。
3.通过朗读体会雷雨前后的不同变化,随机推敲用词的准确性。
一、读通,理“序”
(一)导入
1.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板书雨)(学生自由说)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夏天午后下的。小朋友们不仅见过,还写过呢?
3.读周记,写得不错,如果认真学一学《雷雨》,林煜瀚会写得更好了。
(二)读通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后的'景象?(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3、检查自学
(1)读句子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句子难不倒大家,一起来挑战老师刚才提的问题吧。)
(2)理思路
板书: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二、敲词,研“序”
(一)雷雨前: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语文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明确: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讲解生字“渲”字。板书:风光,人情,渲。
2.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赛读感悟: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三)深入研读
1.通过刚刚学生的朗读比赛,我们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这一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板书:比喻。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
明确: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
明确: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5.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
明确: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6.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明确: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五)小结作业
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齐唱或齐读《送别》歌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知识,总结归纳
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明确)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天;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
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
(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①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④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⑤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入剖析,探寻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抓意象———————抓关键词——————析情感
(四)真题引航,明确考点
例一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江西卷)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例二
送魏二王昌龄(江苏卷)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橘柚香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诗的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加深远。
归纳——————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形象(景物意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
(五)学以致用,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4分答:要表达的情感是离愁。(1分)首先,借景抒情。(1分)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来抒写离愁别绪。(1分)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1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问题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答:前三句选取了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
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境2分)。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衬托了离别时的孤寂惆怅之情(情2分)。
问题2:“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用了想象这一表现手法。(1分)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1分),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情感,1分)。
注意答题规范,增强得分意识。
归纳送别诗鉴赏要点: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或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或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六)课堂小结
总结送别诗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字眼;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七)课后练习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4分)
六、板书设计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抓意象—————————感意境—————————析情感
语文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 会认“宋”等七个生字,会写“丹”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 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1. 课件或课文插图:旗子飘、小树弯、雨丝斜、风车转等。
2. 生字卡片。
3. 三个小朋友头像(剪画)、纸风车、板书贴画。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 听说咱们班小朋友最爱猜谜语了,是吧?(是)老师这儿有个谜语,大家猜猜看,它是什么?(出示课件谜语)
无形无色无味道,看不见,摸不着。
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弯腰。
风轮见它转动,红旗见它舞蹈。
(生:风。板书:风)
2. 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画吗?(不能)可有三位小朋友却画出来了,(生:能!师:啊!真自信!)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
3.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在“风”前板书“画”。齐读课题《画风》。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请大家轻轻翻开课文66页,自读课文,看看这三位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注意:读准字音,找出声字多读几遍,遇到困难请教别人。
2. 课文讲的是哪三位小朋友画风的故事?(生答)这三位小朋友的名字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现在我们用生字卡片拼出他们的名字,为他们每人制作个名片好吗?请小组长拿出生字卡片,组织小伙伴合作为三位小朋友制作名片,看哪组小朋友动作最快。请制作好的同学多读几遍他们的名字。
3.(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小朋友的图片)请一位小朋友上台粘贴(提示:请拼好的小朋友把卡片放桌边,坐端正)再叫贴好的同学读他们的名字,大家跟着读。
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4. (指导读好他们的名字)想跟他们交朋友吗?(师下讲台)想跟他们打招呼,问声好吗?(如宋丹、陈涛、赵小艺,我叫×××,想和你们做朋友……)(指名读)
5. 又认识了三位新朋友,真开心! (出示做的风车)孩子们请看——多么漂亮的风车啊!想它们转起来吗? (想)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 (指名开火车)还想再来一次吗? (想)这回老师要加快速度了,准备:小风车呀,转呀转,一转转到你手上! (继续开火车)再转风车,全班抢读生字。
6.(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丹”字)指导书写“丹”。
① 大家请看“丹”字的字形,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说)
② 请注意看老师在田字格中写:“丹”“冂”写得窄,“ヽ”在竖中线上,“一”略向上提,占横中线上。
③学生练习书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刚才小朋友把生字学得真棒,现在我们把字宝宝送回课文中,看谁读得最准确。谁想站起来给大家读课文? (师指名按自然段接读课丈),请大家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生读毕)师问:你想对他们的朗读说些什么? (指名评价朗读,重点评是否读得流利)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说)
3. (课件出示三幅画)这就是宋涛、陈丹、赵小艺画的画,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一幅画是谁画的?用笔画出描写他们画风的段落,画完后和同桌交流以下。 (师下座位指导)
4. 有答案了吗?(师每展示一幅画,就请学生读出相对应的段落,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出写风的句子和孩子们说的话)
① (课件出示赵小艺的画)请告诉老师这幅画是谁画的? (生齐答)谁来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指名读)你感受到风了吗? (指名说)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风?
师提示:高高的旗杆上,旗子在——(空中飘着);小男孩手中的风车在——(呼呼地转),那——(就是风)。谁还想读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 (指名读)你真棒!把风读得美滋滋的,谁还能把风读得更美?赵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怎样? (高兴、自豪、得意)用我们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提示表情和声音都要有高兴、自豪、得意)。 (全班齐读)
② (课件出示陈丹的画)谁来告诉大家这幅画又是谁画的? (指名说)请你来读读陈丹画风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风。(指名读)你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提示:风娃娃在抚摸小树,小树——“笑弯了腰”)谁再来读,感受到风? (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陈丹画风的句子)
③ (课件出示宋涛的画)这最后一幅画又是谁画的?(学生答)请大家把宋涛画风的句子读一读。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风? (指名说)男女同学赛读宋涛画风的句子,看谁把风读得最美。
5. 小朋友想不想看看他们是怎样画风的? (想)师播放画风课件,旁白:
① 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鲜艳的红旗随风飘舞,多美啊!赵小艺还画了拿风车的小男孩,看,手里的风车在呼呼地转!
② 陈丹画了几棵小树,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呢!
③ 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④ 三个小朋友正读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6. 看了三位小朋友的画,你想说些什么? (生谈感受)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赛读感悟,体会角色
1. 激发朗读兴趣,制造竞赛气氛。
⑴宋涛、陈丹、陈小艺真棒啊!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美!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我们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它能用不同的方式画出风……)
⑵你想成为我们班今天朗读最棒的孩子吗?你认为怎样读课文能把他们读得更棒? (指名说;试读读看。)
(师抓住契机提示引导:准确流利的.读——有感情的读——带上表情读——加上动作读)①你读得声音响亮,发音准确,读出了高兴自豪的语气;②你刚才那样读一下子把风的美读出来了;③你读时带上丰富的表情微笑着……;④哟,他还加上了动作呢……大家愿意不愿意也像他那样,带上动作读读课文?)
⑶先小组练一练,再准备自由组合,加上动作分脚色表演读,参加“我最棒”朗读竞赛。
点拨:你想成为这三位最棒的小朋友中的哪一位?你想成为最棒的赵小艺,就读赵小艺画风的句子;你想成为最棒陈丹,你就读陈丹画风的句子;你想成为最棒宋涛,你就读他画风的句子。老师给两分钟时间大家作准备,开始练读吧! (师下座位指导)
2. 分脚色赛读。
⑴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好,让我们在分角色表演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我最棒”朗读竞赛现在开始一一
① 哪一组想第一个读? (指名)你们读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请大家做评委,认真倾听。
② 哪一组想挑战他们? (指名)你们打算以什么方式来战胜他们? (师强调:把风读美,配上合适的动作读,带着丰富的表情朗读,读得比他们更高兴,读得更得意,更自豪……)再激励学生继续挑战朗读。
③ 请大家评一评,哪一组最棒? (请生当评委,评选出最佳朗读选手,师给他们戴上头饰)
⑵让我们用掌声欢迎这三位最佳朗读选手上台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提示:只读小朋友说的话)我再请小朋友起立当导演,读旁白语。老师是总导演,请大家注意表情和动作。
五、想像拓展,交流画风
1. 宋涛、陈丹、赵小艺为什么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好? (指名说)对呀,他们真了不起啊!
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了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你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画风呢?
请你用“起风了, 。”这样的句式来说风。
如:起风了,湖面漾起一圈圈波纹。
(指名说)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如:起风了,柳枝 。
起风了,小姑娘的长发 。
起风了,风筝 。
起风了,小草 。
起风了,衣服 。
2. 小朋友对风中的景物观察得真仔细,描述得真美。老师这儿有几幅关于风的图画,想欣赏吗? (播放课件)师旁白:起风了,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田野里,风车欢快地转着,禾苗笑弯了腰;寒风中,雪花飞舞,飘落大地;风娃娃又生气了。
3. 实践活动——小画展:动手画一画风,能用你的画笔把风画出来吗?请大家拿出老师为你准备的画纸,开始画风。比比谁想得妙,画得好。 (播放音乐)
(酌情提示: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窗帘……)
4. 全班交流画风。 (评价:你想得真妙,画得真美……)
5. 小结,布置课后作业:孩子们,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风中的景物,就能感受到风。课后请小朋友收集关于风的资料(如:大自然有什么样的风?风对人类有哪些帮助?又造成哪些破坏?)再写一写你是怎样画风的。
【板书设计】
小诗(略)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凡卡》教学设计。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三)以“信”为线索,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翻译小说——《凡卡》。小说的作者是19世纪后期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契诃夫从小就熟悉学徒生活,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所以《凡卡》写得真实感人。他写了很多极为深刻的揭露沙皇黑暗统治和旧俄人民悲惨生活的作品。他的作品曾经受到列宁的赞赏。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思考下列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人物身份及部分词语解释。
凡卡茹科夫(伊凡茹科夫):小说的主人公。
阿里亚希涅:鞋匠,鞋店老板。
康斯坦丁玛卡里奇:凡卡的爷爷。
日发略维夫:老爷,爷爷工作的那家庄园的庄园主。
菲吉卡:牧主。
艾果尔,阿辽娜:凡卡的小伙伴。
卡希旦卡:老母狗的名字。
梆子:打更用的器具,空心,用竹子或木头制成。
崽子:常用来称幼小的动物,这里是对老板幼儿的贬称。
邮差:邮递员的旧称。
卢布、戈比:沙俄时使用的货币单位。一卢布等于一百戈比。
3.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凡卡是一个才9岁的农村孩子,他没有爹没有娘,只有一个亲人,就是他的爷爷,小学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凡卡》教学设计》。爷爷是个穷苦人,在乡下给庄园主当守夜人。9岁的凡卡,3个月前就被送到莫斯科的一家鞋店里当学徒,孤苦伶仃,生活十分悲惨。小说写的是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这事发生在圣诞节前夜临睡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凡卡写完信把信寄出后才入睡。信里主要告诉爷爷他在店里生活很痛苦,要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
(四)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1段:从开头到“把那张纸铺在讲台上”。第2段:从“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到“康司坦丁玛卡里奇”。第3段:从“他很满意”到课文结束。)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课内完成)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有感情地朗读信的内容和插叙部分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信的内容以及写信时的心理活动,从中体会凡卡当学徒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文中插叙部分的内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以圣诞节前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个方法来表现的。)
(二)学习第2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凡卡在莫斯科的学徒生活很悲惨,他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在信中写了很多话,但他唯一的目的是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里,回到爷爷身边。)
2.找出第2段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第3、8、10、11、12、15这六个自然段是凡卡写的信的内容。)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
(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在学徒中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
(第4、5、6、13、14自然段是凡卡在写信过程中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是文章的插叙部分。)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让学生先默读,这两个自然段插叙凡卡回忆爷爷在乡下守夜的情景。)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年老、困苦、劳累,但很乐观、风趣、慈祥,跟爷爷在一起凡卡感到很快乐。)
(4)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4、5自然段。
(提醒学生用思念亲人的心情来朗读。)
(5)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家乡节前美丽的夜景。)
(6)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是“美”的。)
(7)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宁静、优美、柔和、蓝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整个林子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8)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心情来朗读。)
小结:
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
语文教学设计10
知识与技能:
能按要求正确填写有关古诗文知识,拓宽眼界,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并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
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古诗《塞下曲》,积累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展“关爱动物,共享家园”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观察、想象、收集资料等综合能力,激发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
难点:通过开展“关爱动物,共享家园”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法。
学生:回顾、读、议、说、合作交流。
教、学具准备
1、收集千古流传的诗词。
2、收集珍稀动物的文字、照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万花筒
1、学习“我知道”。
(1)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2)理解“我知道”。答案如下:
A:毛遂。
B:书圣(兰亭集序)
C:苏轼《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江城子.十年生死》等
(3)对苏轼的诗词进行欣赏交流。
(4)展示课前收集的中华优秀经典诗文。
(5)摘抄、背诵。
2、学习“我会学”
(1)阅读“我会学”,了解教材提示的学习方法:
A: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注释试着自己翻译,然后与大家交流。
B: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他生活的时代,可以帮助理解古诗文。
(2)谈自己学习古诗文的有效方法。
我学习的方法是:
(3)教师总结归纳:
A:了解作者,读懂题意。首先要看谁写出的,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和时代背景,然后再读题目,有利于理解古诗文的内容。
B:读顺读通诗句。古诗文的语言精炼准确,讲究韵律,要求我们读准字音,不读破句、断句,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意思。
C:理解诗句的意思。古诗文的.许多字音、字义今天发生了变化,因此,阅读时,要凭借注释、插图和工具书,通过师生质疑交流,读通、读懂内容,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的意思,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百宝箱
1、学生读通读顺诗句。
2、学生讲解诗句意思,教师点拨。
诗的大意:趁着一个漆黑静寂的夜晚,敌人逃跑了。我军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刀上就落满了大雪。
敌军是在“月黑风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天”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这一追一逃的气氛有力地宣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一句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言尽而意无穷,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
3、课堂小结
将自己本节“语文活动”课的收获总结一下吧!
第二课时
一、课前导读
人与动物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应同沐阳光,共享家园。这次“大舞台”的主题是:关爱动物,共享家园。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向学生推荐《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这本书,激发学生了解动物的兴趣。
2、让学生观察一种动物。
3、通过细致的神态、表情解读,展开想象,交流观察所得。
4、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珍稀动物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5、整理、编印成册,作为同学们的共享资源。
三、活动小结
大家一同分享、交流自己的活动收获吧!
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了解几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能够熟读成诵。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
3、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1、对于儿歌能够熟读成诵。
2、丰富知识,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拟。
4、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的教学
1、导入:
师:同学们,您们喜欢儿歌吗?谁会背?
指名学生背儿歌。
师: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老师也学会了一首新儿歌,想听吗?
2、老师背儿歌:
“正月梅花香又香。……”
师:好听吗?想不想学?咱们就一起学一学。
3、学儿歌:
学生初读儿歌。注意读准字音:
⑴指名读,及时正音,再自由读。
⑵了解儿歌中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师:你从儿歌中了解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重点讲解正月是指一月。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比一比,看谁读得最好。
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儿歌。
二、“成语故事”教学
1、引入:
师:你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指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胸有成竹”这个成语:
⑴初读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⑵指名学生读成语故事,及时纠正字音。
⑶了解寓意:
师: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老师相机加以说明:“胸有成竹”这一个成语出自文与可的故事,是说他在画竹子之前,心中先有一个他要画的竹子的大概形象,比喻我们做事前心里已有全盘的考虑及妥善的安排,因此才有成功的把握。
⑷作业:
背诵儿歌;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三、习作教学
1、读习作要求,明确习作内容。
2、学生分小组自由谈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在全班交流,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引导学生体会本单元描写植物的课文的写作方法,注意表达的顺序。并举一反三,体悟描写其他事物的方法。
4、生习作,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四、习作讲评
1、回忆作文要求。
2、示较好的习作,欣赏评价,说说好在哪里。
3、出示中、差两种层次的作文,评讲,集体帮助修改。
4、学生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
语文教学设计12
一、义教科目:小学趣味语文知识
二、教案适用年级:小学二三四年级
三、教学目的:介绍语文知识上一些比较有趣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
的热情。让他们领悟我们的生活处处存在着关于语文的相关内容,
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学习语文,培养独特的
情操。
四、教学难点:让学生准确理解语文的意义,在生活中发现趣味语文。在课堂上
配合老师,跟上老师的节奏。
五、教学注意点:
1、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把课文解释得浅显易懂。
2、注意课堂气氛的活跃,使课堂生动有趣,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六、教学过程:
1、 自我介绍:同学们,大家好,我们是来自XX学院的哥哥姐姐,(四个人特色的介绍自己)今天呢和你一起上这节课。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学生:欢迎!
2、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好乖哦,老师讲一个故事送给你们。好不好啊?
学生:好!
老师:你们知不知道年的来历啊??年,就是我们过年的年。
出示故事:
过年的来历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
“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
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会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可以适时加一些表情和动作,以便同学们能理解)
3、抢答: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将全班分组抢答,哪个组织回答最积极,
最多,最活跃,就加以加分,哪个组分数最多奖励学习用品。(用时:10分钟)
老师: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啊?
学生:喜欢。
老师:那好,那现在呢,我们出几个谜语给你们猜好不好啊?你们呢,要分组回答,哪个组最积极就可以得到我们的奖品。
1) 出示谜语:
A.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 【谜底】:眼睛
B. 像糖不是糖,不能用口尝,帮你改错字,纸上来回忙【谜底】:橡皮
C. 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其。【谜底】:手指
D. 什么东西只能加,不能减 。 【谜底】:年龄 E. 什么东西经常会来,但却从没真正来过? 【谜底】:明天 F. 有一匹马,它向南走5步,向北走3步,又向西跑了10步,请问最
后它的尾巴朝什么地方 【谜底】:朝地
G)有时候,圆又圆,有时候,弯又弯,有时晚上出来了,有时晚上看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谜底】月亮
老师:好,同学们都回答得不错哦,没有回答的同学别灰心,下面还有几道题目呢,看看你们谁积极啊,积极就有分加哦。
2) 根据下列题意,选填词语。
苦哭 暗笑 假笑 哈哈大笑 捧腹大笑 (只能用一次)
A、开怀纵情的笑( )
B、藏在心里不公开笑( )
C、捂住肚子开心地笑( )
D、不愉快而勉强的笑( )
E、故意做出的,不真实的笑()
3) 同学们,请你将下边的十条成语补充完整,然后再将补充的字竖着连成
四句数学上用的.术语,好吗?
( 五)花( 八 )门 ( 五 )湖( 四 )海
( 七 )上( 八 )下 (七 )擒( 七) 纵
( 三 )头( 六)臂 ( 三)心( 二 )意
( 十 )全( 十 )美( 十 )全( 十 )美
( 五)湖( 四 )海 ( 五 )行( 八)作
4、出示趣味故事——十二生肖(用时:10分钟)
老师:同学们,想不想听故事啊?
学生:想。
老师:那你们在听的过程中要留意故事究竟说了什么哦。
学生:好。
你知道自己属什么吗?
有属小白兔的,有属大老虎的???有属猫的吗?没有,怎么有属老鼠的,没有属猫的呢?这里有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人们说:“我们要选十二种动物作为人的生肖,一年一种动物。”天下的动物有多少呀?怎么个选法呢?这样吧,定好一个日子,这一天,动物们来报名,就选先到的十二种动物为十二生肖。
猫和老鼠是邻居,又是好朋友,它们都想去报名。猫说:“咱们得一早起来去报名,可是我爱睡懒觉,怎么办呢?”老鼠说:“别着急,别着急,你尽管睡你的大觉,我一醒来,就去叫你,咱们一块儿去。”猫听了很高兴,说:“你真是我的好朋友,谢谢你了。”
到了报名那天早晨,老鼠早就醒来了,可是它光想到自己的事,把好朋友猫的事给忘了。就自己去报名了。
结果,老鼠被选上了。猫呢?猫因为睡懒觉,起床太迟了,等它赶到时,十二种动物已被选定了。
猫没有被选上,就生老鼠的气,怪老鼠没有叫它,从这以后,猫见了老鼠就要吃它,老鼠就只好拼命地逃。现在还是这样。
你知道哪十二生肖吗?
(让同学们举手回答,能答一个是一个,我们会尽量鼓励同学们回答,如果碰上有些比较偏的生肖,我们就可以适宜做一些动作来让同学们猜,)
它们是:老鼠、牛、老虎、兔子、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怎么让小小的老鼠排在第一名呢?这里也有个故事。
报名那天,老鼠起得很早,牛也起得很早。它们在路上碰到了。牛个头大,迈的步子也大,老鼠个头小,迈得步子也小,老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刚刚跟上牛。老鼠心里想:路还远着呢,我快跑不动了,这可怎么办?它脑子一动,想出个主意来,就对牛说:“牛哥哥,牛哥哥,我来给你唱个歌。”牛说:“好啊,你唱吧---咦,你怎么不唱呀?”老鼠说:“我在唱哩,你怎么没听见?哦,我的嗓们太细了,你没听见。这样吧,让我骑在你的脖子上,唱起歌来,你就听见了。”牛说:“行罗,行罗!”老鼠就沿着牛腿子一直爬上了牛脖子,让牛驮着它走,可舒服了。它摇头晃脑的,真的唱起歌来:
牛哥哥,牛哥哥,过小河,爬山坡,驾,驾,快点儿罗!
牛一听,乐了,撒开四条腿使劲跑,跑到报名的地方一看,谁也没来,高兴得昂昂地叫起来:“我是第一名,我是第一名!”牛还没吧话说完,老鼠从牛脖子上一蹦,蹦到地上,吱溜一蹿,蹿到牛前面去了。结果是老鼠得了第一名,牛得了第二名,所以,在十二生肖里,小小的老鼠给排在最前面了。
好了,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十二生肖的来历了吗?都知道十二生肖为什么是老鼠第一了吗?
提问:十二生肖有哪些呢?(巩固知识)
(让同学们举手回答,能答一个是一个,我们会尽量鼓励同学们回答,如果碰上有些比较偏的生肖,我们就可以适宜做一些动作来让同学们猜,)
5、联系学生的实际(用时:10分钟)
老师:同学们,听完了老师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说一下你们对语文的看法啊?语文也可以很趣味的啊。
学生说出自己对趣味语文的看法及感受。我们在听的过程中要尽量看着学生,给他鼓励。
6、总结(用时:10分钟)
表扬同学们配合得很好,希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喜欢语文,在生活中去发现那些趣味的小知识和小知识,谢谢同学们的配合,这节课我们相处得很愉快??
备注:如果时间多出,就讲小故事三则并与同学们交流。
1、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
「她没有骂人。」
(注: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
2、在故宫博物院中,有一个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甚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x”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区别形近字,会写四字词语,积累表示“看、说、走”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时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将平时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语言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读、写、议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区别形近字
1.出示“但、担、峰、蜂、锋”
2.指名读
3.交流讨论这两组字中三个字的不同之处。
4.分别给它们组词。
二、走进“我能写”
1.学生自由读这四个词语。
2.把不理解的词语提出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讨论学习。
3.从这些带点的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
汇报你的发现。
4.写一写这样的'四字词语。
三、走进“我能填”
1.出示这些词语,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2.在小组内互相学习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徘徊盘问
溜达疾步
3.把词语按要求分类,完成填空。
4.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说、走”的词语?
四、积累词语
把你喜欢的词语读一读,抄一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理解古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完成春联的活动策划。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等方式完成语文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古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春联的奇妙。
教学重点:
端正态度,放开手脚,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各种活动
教学难点:
深入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协作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教学流程:
一、学习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解题,作者介绍。
解题:惠崇,宋朝著名画家,是个和尚。
《春江晚景》,这是惠崇创作的一幅画,这首诗就题写在这幅画上。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3.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话试着说说诗的意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甜辞方法?
4.小结
5.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春联活动策划
1.出示春联,指名把这副春联读出来。
2.介绍春联的有关知识。
春联在我国源远流长,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3.活动策划
收集你感兴趣的春联,策划一次活动。
收集春联,朗诵春联,书写春联,张贴春联。
4.布置任务:课余时按策划完成活动。
5.检查活动完成情况。
语文教学设计15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教材
第一点 教材地位及作用
《绿》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会读书六:读书动笔)(自由读写单元)中的第一课.散文教学的特点散文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第二点、教学目标,重难点
1.德育目标:《绿》写于1924年,当时朱先生还保持着'五四'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促使学生保持健康、乐观和进取的心态。
2.知识目标:结合散文教学特点和本文的特点,本节课要让学生在赏析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技巧和写景的生动含情。
3.能力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全方位的人材,就语文教学而言,既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而后两者正是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重点传统语文教学把课文仅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所以我把构思和语言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本文题目?作者为什么不入笔就写绿,在描写绿的过程中又变换了人称,这是本文的难点,需要引导学生弄懂。
二、学情分析
1.传统散文教学重分析、轻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感悟,久而久之,僵化了学生的理性思考,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因此散文教学需要鉴赏。
2.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并且在初中以及高一前段时间,他们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对散文的基本特点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也具备了鉴赏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鉴于以上关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原因,我才把本文处理为文学鉴赏课)
三、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多媒体教学-激发热情,引起兴趣。
(2)诵读教学法-熟悉文本,整体感知。
(3)提问练习法-发挥想象,体验情感。
(4)对话讨论法-互动合作,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安排鉴于以上分析,本文拟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进行必要的背景介绍后,集中精力朗读和研读,体会作者情感,完成德育目标,并布置构思和语言方面的思考。本节课则抓住两个重点进行赏析,并根据学生课前提的疑问适当调整,完成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五).教学方法鉴赏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则?因此重在点拨,辅之以简明的提问和必要的小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辅助手段为创设赏析氛围,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投影仪、电脑及相关软件。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介绍鉴赏要领,明确鉴赏内容。
(二).放投影,听朗读,创设鉴赏氛围
(三).赏析构思
总体设计:千字短文,内容充实,立意深刻,没有缜密的布局是不行的,赏析的关键是抓重点,引导得法。
赏析重点是第二段和首尾,以简明的问题引导。
具体作法:
1.第二段问题设计(落实难点)A文章描写对象是绿,在首段点题后,第二段却先写梅雨瀑、梅雨亭,直到第三段才写到梅雨潭的绿,这不游离主题吗?不会使文章显得拖沓吗?(由以上两个判断提问引入下面的主要问题)B如果不是,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与直接就写绿效果有什么不同?(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段对主体的铺垫和衬托作用,感受散文行文洒脱的特点。)
2.首尾问题设计
A在表达上首尾很相似,是不是重复?(由此判断提问引入下面问题)首尾各有什么好处?(采用电脑限时学生抢答方式,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B首尾部分与文章主体有什么联系?(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一线贯穿的特点。)小结:全文紧紧围绕'惊诧于绿',既摇曳多姿,又缝合紧密,结构极其精巧。
预期效果:本部分虽有一定难度,但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学生能够体会出本文构思的精巧所在。
(四).赏析语言
总体设计:两段都精彩,但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重点赏析,第二段略化处理。此步骤重在点拨。
具体作法:
1.第二段动词运用精当,从中选定三个词代表性地赏析。(此为点)
2.第三段描写充分,字字珠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教师进行适当点拨。(此为面)
小结:教师明确本文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特别强调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对学生的启示,同时说明第三段写景抒情层层深入的特点。l预期效果:学生各抒已见,争相发言,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但因基础不同,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不能表达得很透彻,但教师仍要以鼓励为主,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鉴赏中来,使其有所收获。
(五).全文总结强化本节重点,并提出今后要多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关于课内练习:鉴赏本身就是很好的练习,所以不另作安排。)
(六).布置作业为促进学生深入赏析,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要点,针对本文的构思或语言写一篇篇幅不限的赏析文章。
绿 (奇异、醉人) 朱自清
梅雨亭 (一)比喻
梅雨瀑 (二)对比
梅雨潭 (三)奇妙的联想和拟人
层层烘托 表达了热爱自然赞美生活之情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学设计11-10
语文教学设计06-19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12-20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01-16
语文田忌赛马教学设计11-13
语文作文教学设计10-18
(热)语文教学设计07-04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06-24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06-02
《夕照》语文教学设计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