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语文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1
文本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小故事: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小孩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本文非常简短,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基本一致,再加上故事本身流传甚广,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比较容易找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共通之处,初步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通过注释、查阅工具书及以往的阅读经验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1.能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动词,了解事情的经过,体会司马光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初识古文
导语: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组句子。
1.出示组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1)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
2.学生试读句子,相互交流说说以上句子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预设:不太好读;分开每个字都认识,组成句子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我们平时说话的方式不太一样……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教师简要说说句子的含义,归纳小结。
(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思而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小结: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
5.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回顾知道的传说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你们谁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学生举手发言)宋朝时,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下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这是一则历史故事,记录在古代史书中。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大家可能看过的故事都是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么,古代的书面语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学习中体会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齐读课题,认识复姓“司马”。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相机出示课件,介绍古代名人)
预设:东方朔、欧阳修、司马迁、司马相如、诸葛亮、纳兰性德、尉迟恭、皇甫嵩、上官婉儿……
2.出示课件,简介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在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都担任过高官,死后获赠太师、温国公封号,谥号为文正。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践行儒学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宋神宗时,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就离开了朝廷。花十五年时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来。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试着把句子读通顺。
4.教师检查自读效果,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朗读课文。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生词,教师指导正音辨形。
马院落人丢有裂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广:庭(家庭)——应(应该)——座(座位)——床(床单)
足:跌(跌倒)——跑(跑步)——跳(跳高)——路(小路)
(3)词语去拼音,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指名学生试读课文,挑战一字不差读课文,指导多音字认读。
◆多音字:
没mò淹没沉没没收méi没有没人没空
得dé得到得知得意děi得亏就得你去
de要得了不得
(5)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6)听音频朗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参考注释,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和书上的注释,把关键字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待下一步与同学一起研讨。
(2)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一说对每句话的理解,有疑惑或分歧的地方,留待集体探讨。
2.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1)各小组推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更好。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小组的说法,教师相机点拨,明确:每句的意思说法不求完全一致,只要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
3.引导学生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划分层次。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4.全班齐读,注意节奏、停顿。
小结:这短短的两句话却写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读懂了吗?结合注释再来读一读。
四、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过渡:文言文中的用词写句,跟我们现在的说话习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除了注释中的字词,还有一些字词,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下面我们就来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说一说。
1.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指名读。思考: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2)引导理解字词。(“于”就是在的意思。“戏”就是做游戏、玩耍的意思。“庭”指庭院。“群儿戏于庭”就是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嬉戏。)
方法拓展:文言文中的一些单音节词语,如“戏”“庭”等,可以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游戏”“庭院”来代替。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把下文的“没”“众”“石”等字组成“淹没”“众人”“石头”等词语来理解。
小结:结合注释,再朗读句子,融入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很容易地弄懂古文的意思了。古文的语序跟我们的说话习惯(课件出示:什么人+在哪儿+干什么)有一点不太一样,你们发现了吗?
(3)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
(4)指导朗读,读出高兴、喜悦之情。
2.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过渡:孩子们玩玩这个,玩玩那个,多开心啊!突然,意外发生了。怎么回事呢?我们赶紧去看看。
(1)出示“瓮”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预设:“瓮”指口小肚大的陶器,用来储水或是储藏别的`东西的,类似于现在的大缸。只不过瓮是收口的,缸是敞口的。
(2)出示小孩儿和瓮的对比图,做动作理解“登”。
预设:“登”是爬的意思,登山、登梯子,也是这个“登”。水缸这么大,孩子这么小,难怪要用“登”。
(3)理解“足跌没水中”。
预设:小孩儿爬上了水瓮,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足跌没水中”。扑通一声,有人落水了。“足”通常我们说的是“脚”,脚跌落了,也就是“失足跌落”的意思。“没”是淹没、沉下去的意思。小孩儿失足掉进了瓮里,瓮里盛满了水,他一掉进去就沉没了。
(4)指导朗读,读出焦急、紧迫的感觉。
(5)指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瓮中被水淹没了。)
3.课件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过渡:意外发生以后,别人是怎么做的呢,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
(1)指名回答,朗读句子。
(2)理解“众皆弃去”。
预设:“众”指的是谁?除司马光以外的其他孩子。“皆”是全、都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皆”也是这个意思,如“比比皆是”等。“弃”是抛弃、放弃、丢下的意思。“去”是逃开、离开的意思。
(3)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
预设: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
(4)理解“光持石击瓮破之”。
预设:所有的孩子都惊慌失措,只有一个人不这么慌乱。是谁呢?(司马光。)他是怎么做的?(持石击瓮破之。)谁来表演一下?(学生表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要双手用力,狠狠地砸)“持”,用手拿;“击”,敲击,击打;“之”指代瓮;“破之”,使瓮破碎。
方法拓展:“破”在句中是“使……破碎”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言词语用法。“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很多种,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对这种词,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摘抄、积累,有时间多读读,培养语感。
(5)想象一下,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
(6)教师引读。
引读:扑通一声,一个小孩掉进了瓮里,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小孩在瓮里浮浮沉沉,伸出小手求救,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引读:情况越来越危急,小孩的动作越来越弱,众皆弃去,光——(学生接读)持石击瓮破之。
4.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过渡:幸亏司马光急中生智,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么样?
(1)指名朗读并说说句意。
(2)理解“迸”“得活”。(“迸”是涌出的意思。瓮被砸破了,水一下子涌出来了,瓮里的孩子得救了。)
(3)危机解除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庆幸,如释重负……)
(4)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话。
5.连起来说说全文的意思。
五、感悟形象,复述故事
1.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过渡:在同伴命悬一线而其他孩子惊慌失措、四散逃离的时候,司马光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块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
2.想象说话:如果这个时候大人们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同伴们又会对他说些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对司马光的赞赏。
4.出示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
过渡:《司马光》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课文,如果只说意思,那故事就太枯燥无趣了。想一想,我们该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
(1)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归纳小结。
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代替古时候的书面语言。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要有场面,把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述出来。有细节,故事才更生动。
还可以补充想象的内容。
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和一定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2)同桌互助学习,互相练习讲述故事,互相补充完善讲述的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或是自由上台讲述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5.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故事,引导学生欣赏总结,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故事内容。
6.拓展阅读,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内容,受到情感熏陶。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后世千年,为人们所称赞,那么当年被他救下的小孩子又是谁呢?其实,这个孩子名叫上官尚光,也有人说这个人的名字是因为司马光救过他的命而改的。上官尚光得救后,他的家人感谢司马光的救子之恩,送了许多礼,逢人就夸司马光聪明机智。上官尚光也不寻常,他从小喜欢读书,参加科举当上了官,但由于政绩不突出,没有受到重用,心灰意冷的他回老家当了一名教书先生。上官尚光十分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特意在老家建了一座感恩亭,并将此事记载在家谱中,让世世代代永远不忘司马光的恩情。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后人将感恩亭的所在地改名为“上官岗”。这份感恩之心,也应该被人们铭记。
六、比较差异,熟读成诵
1.出示课后题第3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朗读、理解词句的体会,讨论交流。
思考: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明确:(1)课文里许多词语是由单个字构成的。(2)课文用“光”来称呼“司马光”,这在其他课文中比较少见。(3)课文中的句子都很短。(4)本课中三个“儿”字,第1、第2个泛指儿童,第3个特指落水的儿童,前后意思不一样,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代词“它”。(5)语序不太一样。“群儿戏于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顺序应该是“群儿于庭戏”。(6)这篇课文是文言文,需要借助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其他课文是白话文,容易理解。
2.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认真跟着老师多读几遍,培养语感。
看课文的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给一些字组词,也是理解词义的好办法。
还有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读不懂的做批注等方法。
3.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七、指导书写,作业设计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结构、字形等特点。
明确:“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登、弃”是上下结构,“登”字上边部分撇、捺要舒展。“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相等。“众”是品字形结构,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2.师范写生字,学生注意书写要求,练写生字。
3.布置课后作业。
(1)将《司马光》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要讲得生动有趣。
(2)再去找一找司马光的其他故事读一读,对这个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探究人物活动场景,解词悟文。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师:瓮里盛满了水,小孩子很快沉了下去。看到伙伴跌入水中,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生:其他小孩子都离开了。
师:注释里“皆”是“全,都”的意思。这个词说明孩子们全都离开了,是这样吗?
生:不是的,司马光没有走。
师:那这里的“众”指谁?是所有的小孩子吗?
生:不是,是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众皆弃去”中的“弃”,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弃”在这里是丢弃的意思。意思是说除了司马光外的其他孩子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丢弃在这里,自己离开了。
师:如果大家都离开,弃这个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这个小孩子会怎么样?
生:会淹死的。
师:一定会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
生:别的小孩可能会喊大人来救他了。
师:不管有没有人来,这时候时间就是生命,救援不及时,落水的孩子就真的没希望了。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司马光留了下来,他是怎么做的?
生:他拿着石头把瓮砸破了,掉在瓮里的小孩子得救了。
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司马光砸瓮救人时的动作吗?
(一生演示,其他同学仔细看)
师:同学们,请将石头拿在手中,文言文中用了一个字来表示,那就是——(持。)拿着石头把水瓮砸破的动作就叫——(击。)
师:“破之”就是使瓮破裂。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做做司马光砸瓮的动作。(全班一边读句一边做动作)
师:水瓮里的水迸涌而出,掉在水瓮里的那个小孩子得救了。当其他小孩都离去时,只有司马光留了下来,把这个落水的小孩子救了出来,你们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他是个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生2:他是个聪明而勇敢的孩子。
生3:他是个善良的孩子。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离开。
师:是呀,他的确是个善良的孩子,没有弃落水的小孩子于不顾,而是果断做出判断,想出办法,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赏析: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探究“群儿”“一儿”“众”“光”这些人物活动的场景,解词悟文,体会人物的品质。具体教学实施中应注重学生课前的预习,让他们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等途径初识字词。授课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了解文言文大意,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从而领悟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反思
司马光砸瓮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首要任务便是在诵读感悟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其次,要帮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继而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善于化难为易,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一、示范朗读,识文断句。
学生初识文言文,对自主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能疏通生字即可,朗读时的断句、节奏等,仍需要教师“牵手引领”。范读之后,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练和韵味,结合对故事的理解,也能初步猜测到词句大意。
二、创设情境,识词识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品质。因此,我不单要求学生利用注释识词,也结合了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等,深入浅出,帮助他们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利用引读、想象读、讲故事等形式,体悟故事情境和人物品质,最后熟读成诵。
三、比较感知,了解古文。学习需要及时反馈,学完课文之后再回头引导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能使学生对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更加牢靠。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
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街头吆喝录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gǎn)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教师总结归纳共性问题,并板示,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北京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2)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3)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4)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七、板书设计:
18.吆喝
从早到晚,一年四季——吆喝声不绝
教学后记: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来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对老北京的怀念之情。能感受到吆喝声中的情趣意味。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3
【教学设想】
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不喜欢,觉得翻译枯燥无味,我在设计的时候,就设想,如何既把文章讲透,又让学生有兴趣学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就是对千里马之死的探究,窃以为这一探究深入浅出,既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出了许多,又可以很好的将字词句的翻译落实渗透在里面,让文言知识一定程度上得到巩固。进而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结合作者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写法,并让同学们联系实际,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以下就是我基于梅林中学的学生学情,设计的《马说》教学设计,部分环节是我上完之后,改进的。整体上下来,比较流畅。只是,由于课堂容量比较大,在上课之前,必须给足学生15分钟,自己熟读并尝试梳通课文。如此,课堂就更活跃了,学生对文言词句也巩固得比较好,对课文内容也解读得比较到位。
【教学目标】
1、 了解“说”的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 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重点)
3、 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重点)
4、感知食马者的形象(难点),明确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寓意。(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导入
齐读文题“马说”,两次。(一方面让全体同学立即因简单的课堂活动进入课堂,集中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题解做铺垫)
预习过的同学告诉我,这是关于千里马的说,还是关于普通马的说?——千里马。
之前,我们也学过一篇“说”,还记得吗?——《爱莲说》。
《爱莲说》即“说说喜爱莲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议论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又怎么解?说说千里马(论千里马)。“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见,《马说》是什么文体?——议论性的杂文。
千里马有什么好议论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读顺《马说》
自由读《千里马》一次(读准字音,边读边在书本上标注出生字新词的注音)
再自由读两次,读顺,读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次齐读,了解千里马
边读,边找出揭示千里马最终命运的句子: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中忍受耻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注意:祇的字形;故、虽、于、骈死翻译)
简单的说,千里马最终的命运就一个字——死。
结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马可能有哪几种死法?
1、饿死——依据: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注意:食的翻译)
请问: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应该怎样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注意:之、食、或、尽的用法和翻译)
可结果,喂马的人怎么喂的?有没有一石粮食?食(shí)不饱,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译)
翻译:吃不饱,力气不够。
(此处上课时,学生可能找依据,直接就找的是“食不饱,力不足”,当然是正确的,如此,即可也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那千里马应该怎么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如此,同样可以将相关语句翻译分析,掺杂其中,全面准确。)
2、 打死——依据: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译)3、累死——依据: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没有吃饱的)
翻译:才能和美好的品质没有显现,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注意:才、外见、且、欲、等、得、安的翻译)
(在没有吃饱,力气不够的情况下,还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学们说的千里马都是因为身体上遭受摧残而死的,它还可能是怎么死的?
4、抑郁而死——依据: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译)
明明是千里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明明是千里马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翻译:不以千里马称呼它。 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巩固翻译)
其抑郁,简单地说是因为——怀才不遇。对,因为怀才不遇而愤懑。
(四)探究课文,理解千里马
1、不管千里马是饿死的,累死的,打死的,还是抑郁而死的,总之,它最终的结局是死。
有人画了一张千里马临死之前的漫画,你说,画面合理吗?为什么?(自由说)
明确:合理。千里马瘦骨嶙峋,饿的;垂头丧气,抑郁的;抬脚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没了,那千里马被埋没是谁造成的?食马者。
哦?依据是——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注意:食、而的翻译)
2、可见,食马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知。
3、具体怎么个“无知”呢?文中具体描写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发挥,听它鸣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啊!”
(注意:策、以、道、食、尽、材、而、通、策、临、之的翻译)
请同学们也在自己脑海里构想一幅漫画,这幅漫画要求勾勒出食马者形象,想想:这幅漫画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们的动作、神情都是怎样的?你会找哪些词来形容漫画着的食马者?(自由言说)
学生发言摘记:千里马,高高瘦瘦的,旁边站着一个渺小矮墩的食马者,手执马鞭,又无奈,又暴躁,大声咆哮的样子。
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有眼无珠,愚蠢,无知,浅薄……
食马者的确愚妄浅薄,可是,作者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写愚妄浅薄的食马者和被食马者埋没的郁郁而终的千里马吗?——不是。那作者其实是为了写谁?
(五)结合背景,参透千里马
课件展现: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他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岁中进士后,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三次参加吏选,又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后,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贬官阳山令. 晚年,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千里马指的是——像韩愈一样的怀才不遇的人才
食马者指的是——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六)融情朗读,读懂韩愈
自由读,找出最能读出作者情感的语句,反复读,反复揣摩。(明确后朗读指导,读出味道,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怎样才会不愤懑?遇到伯乐。
那伯乐指——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希望统治者能赏识任用人才的愿望。
(七)动情朗读,读出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批千里马,假如现在你正被埋没,你会怎么做?(自由言说)示例: 毛遂自荐。
(八)完成作业,回味千里马
1、背诵课文
2、熟记 :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文言词的意思。
3、熟记以下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6)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九)板书设计:课文理解以课件形式展现,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翻译。
马 说——韩愈
而:表示转折,然而; 是:这; 或:有时; 且:况且;
安:怎么; 等:等同 道:正确的方法; 临:面对。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图书,体会课外读书的乐趣。
2.学会分享有趣的故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书。
【教学重点】
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并能在生活中广泛有效地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看主题,提出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读儿童故事,大家想一想什么是“儿童”故事?
预设1:小孩的故事
预设2:给小朋友们看的故事
教师小结:儿童故事是专门写给小朋友的故事,是你们的专属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
二、走进《神笔马良》
1.由主人公创设情境,引发阅读兴趣: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
这是个爱画画的孩子叫马良,他画什么像什么。有一天,神仙给了他一支神笔。用这支神笔画画,画什么什么就变成真的。马良用这支神笔帮助了很多穷人,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财主和官老爷知道此事后,想让马良为他们画金山。马良受到他们的威胁,不得不这样做,但在画好后又画了大船,并趁官老爷高兴时画巨浪打翻了船,惩治了那些坏蛋。
2.启发思考:马良画画到底有多好呢?请你来读一读这段话。
引导练习朗读: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一会儿我们来比赛,看看谁得最棒,让我们看到小画家马良。
3.读前言:同学们一定很想看到《神笔马良》这本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一本书不但要有漂亮的封面,翻看后会看到前言,“前言”就是作者或者编辑部的叔叔阿姨想对你说的话。看看这本书的前言,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1:我知道了作者的信息。
预设2:我还知道了《大奖章》《牧童三娃》也是洪爷爷写的。
预设3:我知道了洪爷爷对我们的希望。
4.读目录:
教师引导发现:前言后面就是“目录”了。目录上有些什么内容?请你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目录上有小标题,有页码。目录告诉我们书里主要写了什么,要读的内容在那一页。翻看目录可以更快的找到我们想要找的内容。
三、班级故事会
教师引导活动:同学们一定读过很多儿童故事,请你在小组中把自己读过的故事分享给其他同学。一会儿,每个组请一位代表把他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我们一起来推举“故事大王”。
(此环节活动20分钟)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书中有各种各样的'朋友等着我们去认识,书中有精彩绝伦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欣赏,书中还有很多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我们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读过的故事,也一定能收获更大的快乐和更多的朋友。
五、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神笔马良》《七色花》《一起长大的玩具》《愿望的实现》等故事,把你喜欢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六、板书设计 《神笔马良》
前言 目录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于是在教学中,注重将图片观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类型。既关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引导。通过分享故事的形式,促进学生的读书热情,能与人分享自己读的故事,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复述文本内容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得到全方位的进步和提高。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5
《铜板的响声》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智慧的化身”阿凡提为帮助一位穷人而嘲弄、取笑饭馆老板的故事,文章很注意选词用语、各段衔接自然,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教学要求:
正确认读本课1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阿凡提喜欢打抱不平同情弱者、帮助弱者的性格,体会和感受阿凡提的幽默与智慧。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具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阿凡提的故事,《铜板的响声》动画片。
课件:课前师带领生观看动画片《卖树荫》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新朋友,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那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们看他来了。(大屏幕显示阿凡提图象;阿凡提向同学们打招呼“嘿,大家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同学们,他是谁呀?很高兴阿凡提成为我们的新朋友,你们了解阿凡提吗?谁来说说
(在此环节利用课件出示新朋友——阿凡提这一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调动了学生的常生活积累——在动画片中看到的阿凡提形象,接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二、扫除障碍,感受成功喜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阿凡提的小故事《铜板的响声》让我们进一步来了解我们的这位朋友。师板书课题。
(1)自由读课文,
(2)注意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打招呼。
(3)过关游戏检查生字词认读。
第一关:我会认
铜板、智慧、幽默、饭馆、分辨、扭打、交钱、拉扯
第二关:我会说
打抱不平、两相抵消、又骂又打
(1)说一说前两个成语的意思。
(2)说几个又___又___的词语。
第三关:我会读
阿凡提是一个幽默、智慧的人,专门为弱者帮忙。有一个饭馆的老板扭住一个穷汉又打又骂,讨要饭钱。阿凡提把那个老板扯开,用铜板的响声,帮助那个穷汉付了饭钱。
三、张扬个性,享受阅读。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通过玩过关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的生字认读完成的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他们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流利,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学们,要想为动画配好音,必须了解动画中的人物形象,知道他们各自的性格,在我们这部动画片中有三个人物:阿凡提、穷汉和老板。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默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一说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
预设: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借助课外检查到的小故事,来补充说明某一人物的性格特点。适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老板说:“他坐在我饭馆的门槛上闻了我店里的饭菜香味,当然得付钱。
老板急了说:“阿凡提,他不给钱能走吗?”
(3)想象“穷汉满肚子委屈地掏出兜里的几个铜板交给阿凡提。”时穷汉在想什么?“老板听到铜板的响声,咧着嘴笑了。”时老板在想些什么?
四、拓展想象。
学了这篇课文,你想些什么?
角色扮演,提升兴趣。
同学们,我们的这篇课文,读通了,也读懂了,下面我们该做什么了?(为动画配音)对,我们要完成我们的.任务了。
(1)分配角色
老师将这个动画放一遍,边放小组同学可以边讨论,哪个角色该怎样去演,该由小组内的哪个同学来演,要怎么演。
(2)小组试演
老师在放一遍动画,每个小组的同学试演一次。
(3)分组比赛
挑选几个准本较好的小组,到前面为动画配音,从中评选出最好的小组,授予“雏鹰”勋章。
五、课下作业。
1、课下继续搜集阿凡提的相关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阿凡提故事会。
1、师生交流搜集来的关于阿凡提的故事。
2、评选出讲故事最好的同3、学,4、评为“故事大王”
二、组字游戏。
将“铜、板、慧、默穷、馆、扭、骂、讨、扯、付、辩”等字的上下两部分,或左右两部分拆开,写在小纸片上,以小组为单位,玩组字游戏,组字最多的小组为获胜组,全班认读该组同学组出来的生字。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或插图及雷声录音。
2、有条件的可课布置学生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3、收集描写雨景的文章或段落。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指导书写:垂
2.读通课文,清楚写作思路。
3.通过朗读体会雷雨前后的不同变化,随机推敲用词的准确性。
一、读通,理“序”
(一)导入
1.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板书雨)(学生自由说)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板书雷雨)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夏天午后下的。小朋友们不仅见过,还写过呢?
3.读周记,写得不错,如果认真学一学《雷雨》,林煜瀚会写得更好了。
(二)读通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后的景象?(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3、检查自学
(1)读句子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句子难不倒大家,一起来挑战老师刚才提的问题吧。)
(2)理思路
板书:雷雨前1-3;雷雨中4-6;雷雨后7-8。
二、敲词,研“序”
(一)雷雨前:
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会认16个字,能够初步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基本技能:学习积累成语,培养同学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促进相互合作。
思想教育:使同学通过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明白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激发同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使同学能够初步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
教学准备:
同学准备:查阅各类交通工具的资料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挂图,收集相关的交通工具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块学习了《南辕北辙》,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也非常满意。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表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板书:远行什么)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解决。
2、听录音范读课文,让同学特别注意自身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读完后同学提出难读的句子,教师再多读几遍。)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a、齐认读生字卡片。
b、开火车读,试着读出后组词或练习说话
c、利用学具,进行识字游戏。
4、同学自由朗读课文。(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如自身读、同桌一块读、四人开火车读等。)
三、学习书写生字。
1、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2、给字分家。
分别找出左右结构的字,上下结构的字,独体字。
3、让同学说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与形近字的区别。
4、师范写。
5、同学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猜字游戏。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师拿着卡片)这些卡片上的字都是《远行什么》这一课中的生字,老师从这些卡片中随便抽取一张,你来猜猜是哪个字?看谁是认字的小能手。
二、导入课文。
师:你们放假的时候,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哪些地方玩过、旅行过吗?是怎么去的?这一节课我们继续讨论《远行什么》这一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课言语默读一遍,在默读的时候,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像在第一个自然段,老师就找到了“最初”这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们再找一找。
(同学边默读边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出示小黑板)师:在这些时间里,人们远行的是什么?
(同学回答,并指名同学读对应的段落。)
3、(出示课文挂图)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它们的速度越来越快,远行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这些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了。)
4、师:是啊,现在人们又发明了电力机车、核潜艇、磁悬浮列车、太阳能汽车、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老师去找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出示图片并介绍,齐读第6自然段。)
5、师:老师也请同学们回去的时候去找资料了,哪些同学有收集到了,请到台上来介绍一下。(同学介绍自身收集的图片。)
6、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交通工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
师: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现在应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掌握更多的身手,将来为祖国做贡献。
7、齐读课文。
8、师:你喜欢哪一个自然段就把它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9、师:学完了这篇课文后,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四、拓展练习。
师:你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什么样?画出来向同学们介绍。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B、用------虽然---------,可----------说句话。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B、能够表演,再现课文情境
3、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南辕北辙的寓意: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还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师: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师:出示:------虽然------可是-------
(1)你们能不能仿照这个例子说说话?
5、师:板书:不解、告诉、诚恳
6、能不能来说说不解、诚恳的意思?
7、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8、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9、理解固执己见的意思。
10、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1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机小博士是怎么读的。
12、学生进行评议
13、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1、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2、通过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师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还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1、小组合作演一演故事
2、反馈交流
3、如果你是车上的朋友,发现自己方向错了,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1)小组合作交流(2)反馈交流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3、师:你们还知道道哪些成语故事呢?能不能讲一讲。
(七)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教学用具:
动物头饰、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营造氛围,激情导入
1.(图片出示:一朵开放的玫瑰)小朋友,你们看!你们认识图片上的花吗?生回答,师出示带音节的“玫瑰”并板书
生齐读,“瑰”变为轻声,师问:你有什么发现?交流理解:当两个字在一起时,后一个音变为轻声。
“玫瑰”两个字是需要小朋友今天掌握的生字,我们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两个生字呢?
2.(出示:一支玫瑰的花骨朵。)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对呀这是一朵还没开放却将要开放的“花骨朵”。学生读准“骨”的音,学生看老师写“骨”
3.这么好看的玫瑰花是谁的呢?(出示“小鹿的”三个字)板书课题,齐读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童话故事,《小鹿的玫瑰花》。
二、讲述故事,设置悬念
师配乐讲述故事,春天到了。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他常常去松土……花骨朵渐渐长大。就在快要开花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小朋友们,想知道故事怎样发展吗?请打开课文去读一读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提出要求,自由读文。
老师读:自读要求:
1.请大声读一读课文,把生字在课文里圈出来。
2.借助课文中鱼娃娃上的拼音,读谁生字,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二)检查并教学字词。
导:小朋友刚才读得那么认真。这是课文里的许多字宝宝,你们认识吗?
骨(ɡū)、终(zhōnɡ)、惋(wǎn)、莺(yīnɡ)、拐(ɡuǎi)、瘸(qué)
1.读生字:先读带拼音的:(1)自由读(2)指名读,正音(3)当小老师带读(4)齐读
再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2.记生字
(1)光会读还不行,我们还要会记。现在,让我们开动起聪明的小脑袋,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生字。(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2)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特别强调“骨、瘸、惋”的字形)
3.词语
导:字宝宝还带来了许多词语朋友呢,哪个小朋友来读?
弟弟哥哥黄莺微风玫瑰花骨朵
抽出浇水终于惋惜一瘸一拐
静静地渐渐地慢慢地
(1)一行一行的读,
(2)小鹿拄拐杖走路的.图,导:你瞧!小鹿脚受伤了,走路一摇一摆的,哪个小朋友来表演一下。
(3)第三行:导:你有什么发现?用A A B的构词方式,说几个词
出示句子: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师导:这是课文里的两个句子,小朋友能找出一对近义词吗?
理解“慢慢地、渐渐地”
师导:这两个词写出了玫瑰生长需要一段时间,那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读得怎么样?指导读句子。
调词序、读、体会。把这两个词在句子中调换位置再读一读,分组读。
师导:意思有没有改变?这两个词意思相同,文中却用上了不同的词来表达,多么生动啊。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导:小鹿和鹿弟弟从种玫瑰到看玫瑰经历了曲折变化的心路历程,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找出鹿弟弟心情变化的句子,用“——”划出。
2.根据回答出示鹿弟弟心情变化的三个句子。
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他们高兴极了。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3.练读这三个句子
4.师导:小朋友,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交流,并板书:高兴惋惜高兴
将“高兴、惋惜、高兴”变红色,指导读。
师导:读着读着,你又有什么疑问?
问题预设:
A、为什么小鹿他们在数花骨朵时那么高兴?
B、为什么一开始鹿弟弟认为玫瑰白栽了?
C、为什么后来鹿弟弟又说玫瑰没有白栽呢?
五、学习1、2节,感悟高兴
1.导:开始的时候,小鹿为什么“高兴”呢?学习第一、第二节:
出示:
句一:他常常去松土、浇水。从“常常”看出小鹿非常喜欢玫瑰花。指导读
句二: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他们高兴极了。
(1)指导理解并朗读
(2)师导:此时,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说话训练
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花骨朵),他们高兴极了,心里想:------------------。
2.在小鹿的精心照料下,玫瑰花越长越好了,请你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师有感情朗读句三,带学生入境。
句三: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指导学生朗读
3.师导:小朋友们,请想象一下:喜爱玫瑰的小鹿看到了盛开的鲜艳的玫瑰,他会怎么做呢?
4.师导:真是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啊,高兴地读读这段话,共同来祝贺小鹿吧。有感情朗读第一、二小节。
六、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导:小朋友的表现真好!有9个生字宝宝要和你们交朋友了呢。
弟、哥、骨、
抽、拐、躺
终、静、躺
1.引导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行:上下结构
第二行: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或者最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小伙伴注意的
3.教师范写指导:
“骨”字上边中间时横折,下面的“月”字变撇为竖;
“浇”字的上面不要加点。
“躺”字“身”的变化
4.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5.教师看板书小结:后来,小鹿为什么觉得“惋惜”,最后,又“高兴”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七、作业: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4、小鹿的玫瑰花
高兴惋惜?高兴?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复习字词句
1.师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鹿的玫瑰花》,齐读题目。
2.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的生字和词语。
3.朗读句子
小鹿和弟弟一起数了数,总共有三十二个,他们高兴极了。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4.回顾板书:高兴惋惜高兴
二、学习3-4节,感悟“白栽了”
1.导: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就在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却小心把脚跌伤了。它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他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为什么鹿弟弟说这玫瑰白栽了呢?请小朋友自由读3、4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反馈
(1)出示句子
啊!门前的玫瑰已经长得很高了,可是浓密的绿叶中,一朵花也看不到。
引导说话:小鹿_______极了。
理解交流
A.因为小鹿种的玫瑰,自己来看的时候,却一朵花都没有了。
B.他(小鹿)常常去松土、浇水。辛辛苦苦地种花,说明他很喜欢玫瑰花。但是后来因为脚跌伤了,所以没看到。
(2)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的最多的会是什么?
A.我会想,这花开了没有,这花长得什么样?
B.栽了花,自己却没有看到,真是──白栽了。
(3)像这样的说法很常见。比如干了一件事情效果却很差,这叫──白干;刚洗好的衣服又掉在了地上,叫──白洗;还有──白等、白走、白跑……
(4)假如你是鹿弟弟,心里会怎么样?(难过、惋惜、伤心)
出示“惋惜”一词。生练习说话
望着一大堆浓密的绿叶,鹿弟弟惋惜地说
(5)带着这样的体验读读鹿弟弟说的话: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6)也许,鹿弟弟说之前还会先叹口气,“唉”,再试一试:
唉,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7)师:读了这句话,知道玫瑰花哪儿去了吗?
三、学习5-8节,感悟“没有白栽”
(一)导:这真让人惋惜。为什么鹿弟弟后来又说没有白栽呢?自由读5-8节,找出相关的句子。
(二)交流反馈
1、师导:那后来鹿弟弟又为什么说玫瑰没有白载呢?
2.根据回答出示第5小节(出示:黄莺的话)。
(1)自由读第5节。
(2)小朋友,从这段话里你读懂了黄莺在赞美小鹿的玫瑰怎么样呢?(很美、很好看、很漂亮)
(3)你能把玫瑰的美丽读出来吗?指名读。
(4)觉得怎么样?(真美呀!真红呀!)见到这么美的花,心里就感到很(快乐),于是就想(唱歌)。谁愿意再做黄莺,把快乐传递给大家?
3.那微风又在夸小鹿的玫瑰花怎么样呢?(很香)
(1)你们能把这段话读好吗?自己练练吧!
(2)大家都夸微风是“玫瑰香风”,想象一下会有谁夸?怎么夸?如果你就是微风,当大伙儿都夸你时,你们的心里怎么样?(快乐、自豪)把你的快乐、自豪劲儿读出来吧!想读的一起来!
4.拓展空白,引导说话
除了黄莺和微风,还有谁也有可能看到玫瑰花呀?
瞧,蝴蝶姑娘飞来了,她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蜜蜂弟弟飞来了。他会怎么说?模仿5、6小节说一说。
想象一下还有谁也看的了小鹿的玫瑰花?他会怎么说?
蝴蝶飞来了。她说:“ 。”
蜜蜂飞来了。她说:“ 。”
飞来了。她说:“ 。”
5.小结:原来,小鹿的玫瑰花给那么多人带来了快乐。如果你是小鹿,你还会为自己没看到玫瑰花而难过吗?为什么?是呀!小鹿自己虽然没有看到玫瑰花,但玫瑰花已经开在别人的心田。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小鹿自己也快乐。
出示:玫瑰花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齐读,板书。
6.小鹿的劳动没有白费,怪不得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齐读第8段。
四、引导观察,指导生字
小鹿多好呀!如果你就是那黄莺、微风、小姑娘,你会怎么感谢他?
我们写一个“谢谢”送给他,好不好?
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学生书写,四人小组比一比。
再学着身边的榜样,写一写和“谢”结构相似的“渐、微”,写好后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五、回归整体,角色表演
1.这么美的故事,想不想表演出来呀?请你选择喜欢的一个角色,练一练。
2.合作表演读。
老师创设情景引读1、2、3小节学生分角色读4、5、6、7、8小节的对话内容
3.小组推荐:小鹿、鹿弟弟、黄莺、微风等角色,戴头饰表演4、5、6、7、8小节
六、作业:
分角色表演朗读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春天的美景。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感情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春天美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孩子们,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又一次悄悄地向我们走来,你们看!(出示挂图)
生:仔细观看
2、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略)
3、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鲜花,嫩绿的小草,大自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我们一块到课文中去 “找春天”吧。
4、板书课题: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生:朗读圈点。
2、出示生字,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怎样记住生字和它们交上朋友 。
生:小组讨论,同桌互教。
3、刚才小朋友们学得可真棒呀,现在请大家看生字,你最会学哪个字?怎样记住它?
生:我会认“躲”、“身”和“朵”组合起来就是“躲”,生齐读“躲”。
4、师演示“躲”,拿一朵小花藏在身后,让学生猜一猜。
生:做动作,演示“羞”、“遮”、“掩”、“探”、“触”。
5、真棒,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呀!现在请一位小老师再教大家认认这些生字。
6、师指名认读。
三、细读课文,感知发现。
1、春天在什么地方呢?你们听(师范读或录音范读)。
2、孩子们找到的春天多美呀!请大家再读读,读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3、齐读课文,教师评价。
生:交流合作质疑(略)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读中悟文。
1、(过渡:同学们,通过我们留心观察,发现 春天来了,大自有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课文中的哪句话让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生:如,“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2、“探出头来”是什么样子呢?做做动作,那小草探出头来是什么样的呢?
生做动作
3、多可爱的小草呀!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4、把疑问的语气读出来。
5、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吗?请找出来读一读。
6、谁来表演?(出示4——7自然段)
生:举手表演
7、真棒,让我们来夸夸他。
全班读:我们看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
二、强化感受,升华感情。
1、是呀,美丽的'春天来了,面花盛开,百鸟争鸣,泉水叮呼咚,花香扑鼻,柳枝柔柔,溪水凉凉。春天真是无处不在呀!
2、请小朋友们把你找到的春天向大家介绍。
3、请一位小朋友讲讲他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4、小朋友们,你们找到的春天可真美呀!
三、本课小结:
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已经轻轻地来到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优美的词句来赞美它吧!]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巧:
1、精确、流利.有情绪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精确认读本课的3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知道多音字“更”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不同读音。
3、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刻画的美好情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重复诵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与内在美。
2、引导学生表达对诗的理解。
3、利用思维导图练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说话。
情绪态度、价值观:
1、培育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绪。
教学筹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思维导图背诵)
一、从生活入手,谈话引入
师:炎热的夏季阻止了春的脚步,但是我们在诵读中又一次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再一次走进春天。
二、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9课《春日晨景》,下面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
(师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答出以后,教师追问“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日的晨景中吧!自由读课文,在读书过程中,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然后给同桌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投影出示生字
3、指名读(交流识字方法)、齐读、开火车读
五更,更好,天欲晓,春渐浓,杏花,新荷,漫坡两岸,堂前,层层碧
引导学生认识多音字“更”,并引导学生运用。
师:恭喜大家闯过了生字关。
四、品读课文,感受意境。
师:这么美的诗,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用心想象一下文中所描写的画面。)
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画面,让我们来细细品味欣赏吧!再读课文之前,请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读书提示。
1、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的画面。
2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交流,利用句式:我喜欢,因为我想到了。
学生交流
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更”是古代计时的单位,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从晚上七点钟开始,我们刚才提到的三更半夜,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的时候,“五更”大约就是现在的早晨三点到五点之间。“五更天欲晓”就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对应题目中的“晨”。春渐浓,指春的气息越来越浓,春的颜色越来越浓。
两岸青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杨柳吐出新绿,远望如烟;杏花在微雨的沐浴下红得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着红花,另人赏心悦目。好美丽的一幅春景图。
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空中燕子飞舞,篱笆下飞虫低鸣,春天就是这样热闹,充满生机与活力。
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新长出来的荷叶碧绿碧绿的,一层一层浮在水面上,小草长满了山坡,到处都是青青的,满眼的绿色。
3、师:听了同学们的表达,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善于观察、乐于表达的孩子,诗中描写的画面这么美好,那我们就美美的读出来吧:
(播放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同桌互读。)
指名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延伸,讴歌春天
师:读的真让人陶醉!诗人抓住了春天的特点,杨柳如烟,杏花微雨,燕子衔泥,飞虫鸣叫,新荷小草,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春景图。大家看,思维导图不仅能让我们把课文分析得条理清楚,还能帮我们整理记忆,背诵得更快!我们要学着画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诗中描写了春天,那夏天的景物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夏天用思维导图先画一画,整理好思路,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画,然后指名全班交流展示)
六:作业超市
1、根据思维导图完成写话练习。
2、自选超市(二选一)
(1)课下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整理在采蜜集中。
(2)画一幅《春日晨景》的诗配画。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让同学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
3、让同学理解糊里糊涂、私塾、摇头晃脑的意思。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同学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同学学习。
教学难点:
让同学懂的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朗读法、调查法
学法指导:
指导同学自读自晤,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认读生字
1、让同学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2、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给认读生字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让同学自身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起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内容。
3、教师点评。
三、教同学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让同学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这个字。
3、让同学口头组词。
4、分析生字的写法。
四、指导书写。
板书设计:不懂就问
súnsòng sīlìgāng mā Yā Yǎngliáng
孙诵私利刚吗鸦养良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意思
1、让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懂得了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局部,有感情的朗读。
3、找出自身不懂的'地方。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同学针对自身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
2、对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以指导。
3、指导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让同学理解“讲解、糊里糊涂、摇头晃脑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说说孙中山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对你有什么影响?
2、你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课文
说说你学习了不懂就问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不懂就问
不懂的事情
就主动的问
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
2、联系生活实际识记生字,并积累成语。
3、看图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并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做善于思考的孩子。
4、绘画、写话、培养初步的习作能力。
5、完成填字游戏,进行谜语展示。
重点难点:
1、学习一字多义的用法,积累新词。
2、进行口语交际。
3、绘画、写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投影出示三个句子
①丹丹回头一看,原来是小艺。
②我的朋友马玲是回族,陈琳是满族。
③有一回,列宁去找养蜂的人聊天。
2、指名读三句话,再读学习伙伴的提示语,想想三句话中“回”字的意思。
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4、集体,了解“回”的几种解释。
①还,走向原来的地方。
②掉转。
③旋转、环绕。
④答复、答报。
⑤量词、指事件的次数。
⑥回族,我国少数民族名。
5、再读句子,选择“回”在句子中的准确意思。
句①:“回”是掉转的意思。
句②:“回”是回族的意思。
句③:是量词,指事情的件数。
6、学生汇报:说说从刚才的学习中发现了什么。
7、教师小结:汉字有一个字多义的特点,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的意思,提高阅读能力。
二、读读认认
1、学生借助拼音读生词。
2、小组交流;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字跟偏旁有什么关系,了解字义。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并说说识字方法。
4、出示相应的图片认读。
5、扩展练习:学生回家观察厨房里的'用具,看是否能说出名称,并积累新词,学习新字,制成词卡。
三、课堂练习
1、投影出示句子,说说同一个字在不同句中的意思:
①花
妹妹穿着一件花衣服。
公园里的花开得非常鲜艳。
我花了五元买了一支钢笔。
②火
早晨,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看到我的成绩,爸爸发火了。
我军向敌人猛烈开火。
2、字、音连线:
zào guō sháo chǎn hú tāng
汤 壶 灶 锅 勺 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用具: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厨房用具卡片,指名认读。
2、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词卡认读
二、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读“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并想想这些成语意思。
2、小组合作:读成语,互相正音,交流自己理解的成语,提出不懂的成语。
3、全班交流:分组读成语,讨论不懂成语的意思。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背成语。
三、巩固练习:填空
()()协力()()成城()()不林
人外()()博采()()()()益善
()学()问读书()()()()自见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15个,2、会写字8个。
3、能有感情的分角色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自立的重要性,养成从小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知道动物中谁森林之王吗?它为什么能被封为森林之王呢?(板书课题:小狮子)
2、初读课文,3、随文识字
1、学生自由的读读课文,2、画出不3、认识的字。
4、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学不5、认识的字。
6、学生汇报:通过自学,7、你认识了什么子?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认识的?
8、学生认读词语: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何必、抬起头
(指名认读——学生领读——齐读)
9、生字游戏
4、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认真听,3、并标4、明自然段。
5、小组比赛读课文,6、请学生当评委。
5、课堂评价
1、两人一组拿生字卡片,相互测试。
2、练写田字格的生字。
第二课时
1、复2、习
1、听写生字。
2、认读词语:
狮子、懒洋洋、晒太阳、练功、原来、
饭来张口、一辈子、享福、劝告、依赖、必须、凭着、滚、咬、
3、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狮子?说说你的理由。
3、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4、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词语来形容这只小狮子:懒惰、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听话、自立、真正等)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拨:(主要是围绕“知错就改”和“真正”这一主题来展开学习)
(1)小狮子刚开始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不(2)练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理解“饭来张口”
(4)分角色读课文1——6自然段。
(5)后来,(6)小狮子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7)女同(8)学读狮子妈妈说的话。
(9)联系课文理解:什么样的狮子才是真正的'狮子?
4、课外延伸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真正的小学生应该是怎样的呢?
5、课堂评价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读得怎样?是否能背。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15
【素养目标】
1.了解关增建及其学术作品,积累文学常识。
2.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
3.了解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及论证。
4.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你知道,在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有哪些波澜起伏、曲折复杂的学术争论?来,我们分享一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关增建,1956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年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20xx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党总支书记。
2.相关背景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浑盖之争——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为严重。浑天说与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安谧(mì)圭臬(ɡuīniè)眼瞀(mào)
炽热(chì)晷影(ɡuǐ)相形见绌(chù)
勾股(ɡōu)周髀(bì)
2.解释词语
①旷世:当代没有人或事物能够相比;经历很长久的时间。
②眼瞀:眼睛昏花。
③精绝:精神尽竭。
④重差:汉代天文学家测望太阳高、远的方法,后发展为中国传统数学主要的测望方法。
⑤光曜:光辉照耀。曜,照耀。
⑥一针见血:比喻话说得简短而能切中要害。
⑦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⑧相形见绌:跟另一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绌,不足。
⑨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三、文本研究
【思考1】抓住关键概念
1.提取重要信息,完成下表。
学说代表人物(信奉人物)基本观点历史贡献
“天圆地方”说
宣夜说
盖天说
浑天说
明确
学说代表人物(信奉人物)基本观点历史贡献
“天圆地方”说孔子、曾子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较早形成了中国人对宇宙形状的认识。
宣夜说郗萌(记载者)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中,它们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
盖天说司马迁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天地相距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
浑天说落下闳、扬雄、葛洪、祖暅、朱熹等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更加符合观测依据;制订了更符合实际天象的历法;成为主流认识。
【思考2】梳理脉络
1.阅读全文,说明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全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文章先提出我国历史上的浑盖之争,总领全文,然后分别介绍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四种天文学说,既而解说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最后对这场论争进行评析,分析了这场论争的影响、特点、秉持的原则等。
2.请简要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
①西汉扬雄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做了批驳。其中盖天说认为太阳依附在天壳上运动,人之所以看到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是因为太阳太高了,人产生了错觉。对此,扬雄做了实验,到高山顶上取一水平面,验证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光线也是从下往上传播的,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②王充认为,太阳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对此,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何妨?何承天对太阳在水中出没的问题辩解说:太阳入水把水烤干,是百川之水的入注,才得以补充。
③葛洪认为按照盖天说的观点,太阳落山时应该呈现“竖破镜”状态,但实际观测到的情况是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横破镜”的状态,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④朱熹认为,到底盖天说正确还是浑天说正确,可以通过制作仪器来验证。根据盖天说无法做出仪器,根据浑天说可以做出浑天仪,证明浑天说可信。
【思考3】把握观点
1.“浑盖之争”被称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它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这场论争体现了怎样的科学原则?
①这场论争有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浑盖之争引起了高度关注。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浑盖之争持续时间很长,从公元前2世纪,持续到了公元12世纪,前后达一千三四百年。
②成果丰富。这场论争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我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如《太初历》,“小儿辩日”问题的解决,勾股定理及相关测高望远之术,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天文仪器的发展等。
(2)科学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学说是否正确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浑盖之争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浑盖之争是指盖天说和浑天说之间的论争,实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论证。
3.盖天说与浑天说各自的优、缺点分别是什么?
①盖天说:能够解释各种天象,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但这一学说与人们对水平面及光线的观测结果不相符。
②浑天说:依据浑天说制订的历法符合实际,但它认为太阳要从水中出入的观点是不可思议的。
4.请简要概括浑盖之争的特点与意义,以及表现了怎样的科学传统。
明确(1)特点:
①争议延续时间长,从公元前2世纪一直持续到公元12世纪;
②参与人员多、规模大、涉及面广;
③影响深远,成就丰富;
④注重以实际测量的方式进行检验(重以实践检验真理);
⑤学术争议较少受政治、宗教权威的影响。
(2)意义:
①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
②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
(3)传统:重视实际校验,严谨务实。
【思考4】探究手法
1.题目“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指的是浑天说与盖天说之间的争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之前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绍“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
明确①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介绍“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能让读者了解不同学说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了解我国古人对宇宙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
②介绍这些学说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兴衰历史,可以让读者感知我国古代天文学在真理判断方面重实际校验的优良传统。
2.本文在阐释各种观点时主要采用了引用与比较两种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
明确(1)引用说明。如介绍宣夜说时引用了《晋书天文志》中的一段文字,既指出了学说出处,体现了其真实性,又完整呈现了学说观点及原理,也为作者进一步阐释提供了依据。
(2)比较说明。在介绍宣夜说时,作者注意与古希腊人的水晶天说作比较,通过比较,证明了中国早期的天文学发展更接近宇宙的实际,赢得了学者的高度评价。通过比较,使观点更加清楚。
四、明晰主旨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介绍了我国天文学史上著名的浑盖之争,分析了这场论争的影响、意义、特点及其所体现的科学原则,表达了对古人的智慧和探究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阅读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似盖笠,地法覆槃”。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他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中国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中国古代的天与人之间才那么接近。“天文”永远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随着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看起来似乎越来越不重要。其实情况并不这么简单。当我们探索宇宙越深入,就越发现我们人类是与宇宙紧密相关的。例如,现代天文学探索宇宙中的地外生命,就是出于对我们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怀。只有当我们关心人,才可能更好地探索宇宙;也只有当我们更多地了解宇宙,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
(摘编自孙小淳《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观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这样所推出的,必然是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眶的一段话可作代表:
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
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圭臬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儿辩日”问题,在浑盖之争过程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再如,在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息息相关;…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的史册。
(节选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问题:古人在研究宇宙结构时秉持的原则有哪些?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怎样的科学传统?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1)①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
②看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③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不介入到学术研究中。
(2)透过“浑盖之争”,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重视实际校验的严谨务实的科学传统。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08-22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12-27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15篇06-22
语文的教学设计11-10
二年下册语文教学计划07-18
语文影子教学设计06-14
语文教学设计06-15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07-21
语文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