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

时间:2022-02-01 09:17:5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明确:

  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明确:

  “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

  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本文则是先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后,提出正面论点,举事例证明,然后提出反面论点,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批驳其错误。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点的有关常识。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点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发问精神。

  (四)、教学重点:

  学会正面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五)、教学难点:

  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启发、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坚持并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素质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勤学好问的传统美德。“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吾日三省吾身”都是对勤学不辍精神的赞美和褒扬。但我们往往“勤学”,却忽视了“好问”。针对这种情况,启凡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一篇文章《发问的精神》。我们今天来读一读,看看是否仍然对我们具有启迪的作用。(放图片展示课题)

  2、简介作者:(展示图片)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二)、学习活动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展示图片)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研读课文(展示图片)

  A、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大意。

  B、本文的论题是什么,是怎样引出的?

  C、默读第二部分,思考这部分的论点是什么?课文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来论证?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D、课文第三部分提出怎样的反面论点?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内容是什么?

  E、本文是作者当年写给谁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方法: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问题一、学法:列阅读提纲。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顺着次序前后照应。学生可边读课文,边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把握观点。问题2、3、4学生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师点拨。(展示图片))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展示课件图片)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3、质疑:

  (1)、质疑阅读课文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2)、质疑教师引导的问题:A、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B、课本第一段“其实这是一种损失”中“这”指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损失?

  C、所举四个事例有何共同点?

  文中的'反问句,第14段:一系列的问句,都用陈述句表达出来,效果有什么不好?(朗读法。本文多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通过语气的强化来强调情感,并造成文章的波澜。反复朗读,细细体会它的作用。)

  4、拓展延伸:(二选一)

  A、为什么同样有发问精神的人,会取得不同结果?

  B、[实践]以“我尝到了发问的甜头”为题,进行三分钟演讲。要求“列举出自己学习、生活中由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新知识、懂得新道理的事例,证明发问精神的重要,培养学生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作口头议论的能力。

  四、总结

  本文议论了关于发问的精神。作者提倡发问,认为发问精神非常可贵。阐述这些看法,主要采用了提出正面论点和提出反面论点相结合的方法。在提出论题后,先提出正面论点,列举事例从正面论述,然后提出反面论点,用讲道理逐层深入论证,正反结合,强调发问的重要,发问精神的可贵,提高人们对“发问精神的认识。”

  五、作业:

  在前一阶段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我们的白衣天使们无私奉献,把爱留在了人间。我们才得以有今天的相聚、今天的温暖。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呢?

  1、观点明确。

  2、要恰当的运用事实或道理来论证。

  3、语言要流畅,吐字要清晰。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发问的精神》教学设计2篇06-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2-08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6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长城教学设计04-04

欢庆教学设计04-05

《桥》教学设计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