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8-13 23:49: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荐】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3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故都的秋》一课。

  下面我将分五部分来汇报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即“教材分析”、“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及“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高二阶段阅读部分所选课文皆为文学作品,意在加强文学教育,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册课本阅读部分所选课文为诗歌、散文,其中前三个单元为诗歌单元,《故都的秋》位于第四单元——抒情散文单元,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因而在阅读欣赏本课时,提示学生融汇已学的诗歌鉴赏的某些方法,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欣赏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会一些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以对后面的散文教学及学生课外自行阅读起到一定示范作用。

  《故都的秋》是一篇情真意切、风格独具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文章紧扣北国“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对于作者“悲凉”的情感会难以理解,要学好本课,应适当介绍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及作者写作的艺术风格,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情感扫除障碍。另外,对于写景抒情散文,学生学习的关键在入境,难处也在入境,因而我选择与课文基调相称的音乐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辅助教学。尽量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教学目的的确定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本课教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鉴赏本文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优美情致,获得审美的愉悦。

  2、培养初步欣赏散文的能力,按“整体感知”——“揣摩领悟语言”——“展开联想想象”——“明确意象,建构意境”的欣赏性阅读的认识规律,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散文的方法。

  3、体味文章缘情写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鉴赏品味语言,由“景语”而“情语”,深层体味作者情感。

  难点:调动学生各种思维,对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展开联想、想象,进入“故都的秋”的意境,“设身处地”体验对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教学目的与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大纲要求,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按照“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三个层次展开教学。

  (说明:“写什么”是阅读一般的、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是阅读理解的深化,不仅可以强化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艺术的熏陶作用,培养审美意识,还可为写作提供有益借鉴。)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监控者。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品味,感悟空间。

  教学手段的选择,除一般教具外,还选择录音机、幻灯机及多媒体计算机,后者用于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演示型课件。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

  师生共同畅谈对秋的感受,也可谈谈历代文人所写的有关秋的诗文。

  (说明:通过畅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课文赏析

  〈一〉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即教学目标的内容)。

  (说明:通过学习目的的出示,让学生心中有数,积极主动地按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

  2、预习

  发放有关作者写作本文背景及作者写作风格的资料,同时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相称的音乐作为背景配合学生个人独立诵读、品味课文,并投影出示以下预习要求:

  都之秋的景物的句子,找出文中直接抒发作者对故都之秋情感的句子,并认真体会。

  2除直接描写故都秋天的景物外,作者还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故都秋天的特点。

  3.重点解决预习要求中的问题

  针对预习要求1,师生共同归纳,将作者直接描写的故都秋景概括为“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枣图”五组镜头。

  针对预习要求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不同。(如:文中倒数第二段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引导学生从“黄酒”、“白干”等饮食中的“味”去领悟两地不同的秋的“味”。)

  〈二〉揣摩领悟语言

  1、演示播放课件。帮助学生进入“故都的秋”的意境。

  2、学生独立有感情地吟诵关键语句,相互讨论、交流、发言。

  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直接抒发对北国之秋情感的句子及直接描写北国之秋景物的句子加以品味。在品味语言之时,结合课件演示中的图景,运用联想、想象,并抓住“景语”中的关键性词语加以体会。如“秋晨图”抓住“细数”、“静对”、“破壁”等几个词,“秋槐图”中抓住“细腻”、“清闲”、“落寞”等几个词,“秋蝉”图中抓住“衰弱”、“残声”等词,“秋雨图”中抓住“灰沉沉”、“青布”衣、“缓慢悠闲”等词,“秋枣图”中“淡绿微黄”等词。

  (说明:作者直接抒怀的句子学生容易体会其情感,重点引导学生

  对景物描写句子的体会。)

  〈三〉品读文章,深层把握作者情感、文章主旨,品味借鉴其写作手法。

  教师以问题点拔,学生讨论交流、发言。

  1、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感受和情感的一句话,并思考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说明:通过对该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情感,理解“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句在文中作为主线,贯穿全文的作用,进而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印发栗子珍的散文《秋天是一支红唇膏》。学生对比阅读思考:同是描写秋景,表达对秋的热爱、赞美,《故都的秋》为何流露出“悲凉”之情?作者笔下选取的景物为何皆为冷色调?

  (说明:启发学生结合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思考,从而认识理解文章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四〉本课小结

  通过小结,总结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故都的秋》一课的设计,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附:板书设计

  秋味

  秋色:碧天蓝朵落蕊枣子清

  秋声:鸽声帚声蝉声悲凉

  (反衬)静

  人声雨声

  秋味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的赏析和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受到审美的体验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情感和主题的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1.联想鉴别、协作探究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1.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黄磊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和剑桥大学校园的图片,即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再次,用多媒体以文字形式展示时代背景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好的导语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这样的导入课文,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感受到诗歌的音乐魅力

  3.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把全诗分成七幅画面,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幅画面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受到审美的熏陶

  4.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诗的建筑美,我选取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新格律诗的结构特点: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建筑美

  5.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比较是学生深入体会到《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6.迁移应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偶然》和《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和“三美”,并留课下作业:根据对《再别康桥》三美的分析,试分析这两首诗中的“三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长亭送别》。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长亭送别》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是名剧《西厢记》的一折,写的是崔莺莺送别心上人张生的故事,表现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曲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剧扛鼎之作,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曲语言特点、作者及作品梗概。

  能力目标:1、体味莺莺的心情,分析其形象。 板书“人物之美”

  2、品味曲词之美。 板书

  情感目标:1、体会封建社会对自由爱情的摧残。

  2、分析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表现手法的分析品味曲词之美。

  难点:

  分析莺莺性格中的叛逆精神。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得以突出,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用多媒体播放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女士演唱的《长亭送别》片段。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王实甫。

  (三)表演擂台,请学生表演其中的重要曲牌,学生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整体感知,分析文章

  1教师提出问题1、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那么,莺莺与张生离别别时,内心有何感受?

  根据能力目标2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在思考的时候要注意寻找文中的关键词语。

  莺莺在送别张生的时候除了有内心不尽的悲伤和不舍外,还有对未来的忧虑,张生考不上状元,他们两人的爱情就不会得到崔老夫人的同意,她忧虑,张生考上状元,她怕他“停妻再娶妻”,莺莺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

  2问题2、莺莺是一个善良、多情、心思细腻的女孩子,但人们在评价她的时候总是说她身上具有叛逆精神,你如何看,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指导学生回归课本,细读课文。

  莺莺的叛逆精神主要表现在她重情义、轻功名上,这可以从她的唱词中看出来。

  (五)自由讨论

  教师布置讨论题目:

  本篇课文打动人之处,除了动人的情感外,语言的美也是至关重要的,请同学们四人结为一组,对你最喜欢的某个句子进行讨论,看它没在哪里。

  这一环节突出了设计的教学难点,教师的点拨很重要,要指导学生从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其他表现手法的运用上去分析。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诗词化、文采飞扬

  六、说矫正反馈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比较莺莺与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有何异同?

  通过对比,学生们对莺莺的叛逆精神会有更近一步的认识,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七、说作业布置

  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在语言上有何不同,请写一篇二三百字的鉴赏文字。

  八、说教学创新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亭送别》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对比阅读”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荷花》人教版说课稿05-28

高中语文说课稿10-05

人教版《自然之道》说课稿范文09-12

人教版小学语文说课稿10-15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说课稿:学画山水画09-21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08-09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自然之道说课稿03-04

【实用】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09-01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5篇08-21

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范文汇总6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