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1、落实自主学习。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是自主习得的过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承认学生认知基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
2、加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利于学生间、师生间语言交流、情感沟通、思维碰撞。本课“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什么样”的口语交际过程,应是在学生间、师生间进行的,教师要给学生交际的空间。可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等。其间教师要深入小组中,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打开,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但此过程还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3、力求学科整合。本课内容与美术学科联系甚密,且学生因年龄小对画画又特别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让学生在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培养学生的动手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二、说教材:
本课描写了浩瀚的大海,掀起万顷波涛。辽阔的草原,像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连绵群山,威武雄壮;一座座现代化城市,高楼大厦耸入云霄。孩子们通过欣赏,能够从小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用他们五彩的画笔,绚丽的色彩,画祖国,画家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贝、男、虾、原、爱、跑”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家乡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家乡美在哪里。能读出家乡的美。
依据第一、二册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基础确定重难点,学生年龄小不会留心家乡什么样,或根本不清楚家乡在哪。所以家乡一词要从广义理解:生活的所在地、故乡老家等。但不要出现说自己家所在的楼。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已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课文。填()的家乡,揭题《画家乡》。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生活与学习的距离,体现学为所用,即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挖掘学生已知经验,实现学文的自然过渡。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语。这样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确保读书活动的实效性。识字是低年段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学中要将识字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突出科学性和实效性,确保学习的高效。
再读课文,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练一练。课文中画了几幅图?分别是谁的家乡呢?让学生入境体验,引导学生角色扮演,促进读书感悟,提高阅读水平和朗读能力。(学生将图文一一对应起来。)在品味中读文,促使学生经历一个深读体验的过程,积累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受到了家乡美的熏陶。
精读第二自然段,指导感悟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知走入到感悟语言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感。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积累,读中发展语言,体现语文以读为本的特点。
小组合作学习,看图: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儿?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读文: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一—齐声表演读。解说: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意思。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获得信息的能力、感受语言的能力。所以我大胆放手把读书感知--读书感悟--读书体情的权力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在合作中形成能力。
背诵喜欢的段落。(以解说员的身份叙述课文内容)巩固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实践拓展,介绍自己的家乡,画自己的家乡。让语言与简笔画之间建起桥梁--体现语文学科与美术的整合。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活动指向既在课内,又在课外,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有效地开发了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分小组互说自己笔下的家乡,然后请代表全班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表达交流,学用课文语言,同时表达对家乡的喜爱或期盼之情。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其内容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出有关0的加法,提示学生细致。接着,课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的笔墨表述情势和字母情势。一方面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3、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概括,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培养学生的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验算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时,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具体实例和线段图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采用了成语故事直观进行教学,呈现符合加法交换律的若干例证,让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通过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直接切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学习新知(分3个环节)
第1个环节:学习加法的意义。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
(1)多媒体出示例1。先审题,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为理解加法的意义作准备。
(2)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展开讨论,多媒体配合在出示的线段图上演示,使学生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总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在“137+357=494”这个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数,“494”叫做和。教师分别板书。
3、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集体讨论,再指名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算,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4、介绍0的'加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0的加法的几种情况,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第2个环节:学习加法交换律。
1、多媒体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板书:357+137=494(千米),再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方面巩固加法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下面比较两种解法作准备。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得出:137+357=357+137,启发学生说出:把357和137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让学生视察P48两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的要领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造就学生归纳推理本领。
4、解说加法互换律的字母情势:a+b=b+a,举例阐明a和b可以表现恣意一个学过的整数,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第3个关键:接纳团体训练,指名板演的情势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换律,掌握用加法互换律验算加法的要领。
(三)训练牢固
凭据课本内容训练:
训练十一第2题。
训练接纳团体训练,指名口答的情势举行。训练是使学生加深对加法互换律的了解,牢固运算纪律,从而造就验算风俗。
(四)全课小结。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平分生命》是新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平分生命》是亲情篇,写的是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以牺牲自己的决心,给妹妹输血,并心甘情愿地要把自己的一半寿命平分给妹妹的故事,使我们认识到爱心之伟大,生命之珍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根据教材要求,我计划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本节课将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授课。其教学目的为: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男孩对妹妹的真挚的手足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灵活运用本课出现的部分词语,理解词义。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我在课前设计了预习卡,人手一份,做为前一天的预习作业.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平分生命》是讲读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研究学法入手,运用自学讨论法组织教学。其次,还穿插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采用提问法,朗读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学习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学生有了创造性才能会学习,会探索,会向自己的未知领域迈进。在课堂上,教师的职能就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讨论法,朗读法,互评法,通过合作学习,与同学们齐心携力,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说教学流程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为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安排了如下四步:
(一)为了扫清生字障碍,提高朗读能力,课前五分钟安排班长对课文进行领读,发现错误学生及时纠正,以达到认真读,仔细听,读正确的目的,避免了以往的盲目自读,不能及时改正错读的.现象。
(二)上课前,我先要求大家发表已查到的有关血型、输血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医学方面的常识后再进入课文的理解,学生就不会象文中的小男孩那样,对医生的话产生误解,为下一步的课文分析奠定基础。
(三)课中,重视预习成果的汇报,例如:通过预习,你发现或了解到了什么?你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等的汇报,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在汇报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从字到词,到句,到对课文的分析,无所不及,使学生养成了认真学习,爱动脑筋的习惯,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四)分析课文时,创设情境,让学生猜猜老师想提的问题是什么,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都愿做老师的知心朋友,又想成为“问题专家”,因此,调动了学生读书思考质疑的积极性。随后提出疑问:读了,你们心里是什么滋味?你喜欢他什么等问题,并要求同学们到文中找找表现男孩勇敢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后组内推荐发言最出色的同学,说给全班同学听。允许差异的存在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做到的,因此,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畅所欲言。
最后,教师出示4个重点句子,在师生共同的感情参与下进入情境,文中小男孩勇敢的形象与亲情的伟大、可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读文、悟情悟感出来,实现语言文字与人文情怀的同构共建。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设计思路
《欢乐的泼水节》是山东美术出版社二年级艺术教程下册第六单元《五彩云南》中的第三个版块。它着重从民族特色出发,展开对傣族的民族风情等有关知识的介绍,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表现傣族人民生活的图片,了解“泼水节”以及傣族人民甚或的地域、风俗、和服饰等特点。
从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出发,本课教学内容对于江汉平原地区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平、审美情趣也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借助一定的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素材来让学生感知、熏陶、内化、领悟和迁移。进而让学生学唱儿童歌曲、学跳傣族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感受傣族人民在欢庆泼水节时的欢快和喜悦情绪。
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欣赏教材主题图,了解傣族的民俗知识。
2、学习歌曲《金孔雀》,感受歌曲欢乐的情节,并能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进行演唱。
3、模仿孔雀舞的动作造型,在《金孔雀》的歌声中,创编舞蹈或即兴舞蹈。
二、教学过程有效创新
1、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猜谜游戏引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猜一猜”这一游戏:首先我提问:“在风景秀丽的云南,有一个美丽的民族,他们把一种鸟当作自己吉祥的象征,人们对这种鸟非常的崇敬,刘老师来模仿这只鸟,你们来猜猜是什么鸟?”这句话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我让学生根据音乐的特点、老师舞蹈的动作来猜,并说出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情绪高涨,在准确猜出后,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2、巧用电教媒体,连接多种艺术门类
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的学习内容,由偏重艺术知识技能传授的逐渐递进,转向强调关注学生艺术整合能力和多种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以孔雀朋友(挂画)为契机,以孔雀羽毛为奖励,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贯穿教学始终。然后借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傣族风情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同时用《金孔雀》的歌曲旋律做背景,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掌握歌曲的旋律特点,为后面的歌曲教学奠定基础。
为了让学生了解泼水节的民俗特点。我运用电教媒体,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泼水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3、合理借助电教媒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艺术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用欢快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像,生动形象的动画来传递知识素材,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独特魅力,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欢乐的泼水节》的教学当中,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创设故事情境,使孩子们对少数民族充满了幻想与向往。通过观看傣族舞的图片和教师的示范,让学生了解傣族舞的基本特征,为即兴创编舞蹈奠定基础。
4、运用电教媒体,升华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强化新知。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将孔雀羽毛奖励给学生,然后:“请同学们将自己得到的羽毛给孔雀贴起来,看看,你们的小巧手能把孔雀装扮美丽吗?”在音乐《金孔雀》的旋律中,学生打扮孔雀。师:“瞧瞧你们打扮出来的孔雀多美呀,那咱们把今天学的《金孔雀》也送给它好吗?最后学生在载歌载舞的环境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三、教学效果及反思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有机合理运用电教媒体,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很自然地、轻松地走进课堂去了解泼水节以及傣族人民的地域、风俗、和服饰。而且,教学中通过音乐与视频的有效介入,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画面,同时也感受了所学歌曲的节奏,透过画面感知了舞蹈动作的特点与要领,这样很好的让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观察中有效的实现了艺术知识与能力的构建,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因此整节课学生欢乐轻松地学唱儿童歌曲、学跳傣族舞蹈的基本舞步和动作,感受傣族人民在欢庆泼水节中欢快、喜悦的情绪。另外,教学中,反复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音乐,引导学生即兴创编舞蹈、表演舞蹈,有效的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喜爱与赞赏,同时潜移默化地爱到民族文化多元化的感染熏陶。总之,整个多媒体的学习有效地引发了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取得了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的优势吸引着学生,特别在艺术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在展示艺术意境,表现艺术内涵等方面,具有形象、快捷、模拟逼真、超时空等的优点,它能引导学生在有声、有色、有像的展示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优化了艺术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了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艺术教师,我同时更希望: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课程的整合发展能成为我们的教育浪潮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说课稿 篇5
《核舟记》是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概述
《核舟记》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品的小品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全文仅400余字,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语言见解生动严密。在教学时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课型 演示活动课
(三)课时 两课时
(四)教具 投影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六)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4
难点:目标3
(七)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新大纲》第二部分第一款:整体感
知课文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问。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第三款、四款、五款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课型定为演示活动课。
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第三部分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介绍的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核舟。文章抓住了核舟的特点,细致地描述了它的艺术形象,赞扬了雕刻家的精巧构思和高超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本文的情感目标4。
省编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从而提高这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集中学习说明文的起始单元。《核舟记》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第三册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而我们前两册所学的文言文主要是记叙性的文章,第三册却以说明性为主,因此这篇文章可说是两者的过渡,对于学习古代文章的文体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来看,《核舟记》是前两篇课文《中国石拱桥》和《祖国的大豆》的深化。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也就成了本课应完成的教学目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鉴赏、能翻译、会写。所以确定了目标2、3、4。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具有浓厚文学色彩得的小品文,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具体做法:
(1)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但现在的学生不是鸭子,个个是精灵,所以我们的教学应充分发挥精灵的精和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效益。但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言形式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呢?我认为,对于有些课文,在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形象地重现课文所描绘、叙述的情景,(即,演课本剧)之后,再一次统观全文、整体感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平时是靠视觉来感知客观,同时他们又善于运用面部表情和体态语来再现事物。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再现课文中的内容,这易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产生主动挖掘课文内容的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种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种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而学生从自觉的读懂课文到再现课文内容的这一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核舟记》一课详细地描绘了核舟上五个人物的造型。在通读了这篇文言文后,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然后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为了准确地重现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团结起来,主动地,解词、翻译课文,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之后,他们自己找来了白胡子,精心制作了峨冠、手卷装扮东坡;为了表现佛印的大肚子,(佛印绝类弥勒)他们在毛衣里塞满运动服,还身披窗帘,腰间系上跳绳,以表现佛印身批袈裟,袒胸露乳;演舟子的同学用纸作了椎髻,脱了鞋和袜子,以更好地表现右手攀右趾;他们用水桶倒置做炉,茶缸做壶,还特别声明没有找到蒲葵扇,只能用折扇代替;最后,他们还把课桌摆成了船的形状,在上面演示。
学生表演的时候,我就在板书上勾勒出他们表演得正确的地方,以示表扬。表扬包含着给被试以关于他自身的能力和自我主动性的反馈,从而使本人完成工作是愉快的,而且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工作的。因此,学生们并未因为有错而感到沮丧。通过第一次排演,学生很快理解了左手执卷末右手执卷端等较易掌握的语句。但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是怎么回事呢?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又是怎样一种姿势呢?同学们又一次投入到紧张,欢快的探讨中去。他们联系了核舟上人物所处时代的潮流,想到东坡、鲁直所穿的是长袍,现右足、现左足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同学们又用窗帘作长袍,补足了这一细节;通过,问老师,他们弄清了躺为仰,卧为侧。终于准确地塑造了佛印的造型当他们第二次表演后,已经完全理解了课文中这一部分内容的含义,同时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既然文中的大部分内容都靠他们自学理解了,那么,剩下的部分自然在愉悦的氛围中迎刃而解。最后,在同学们成功的喜悦下,再一次统观全文,使他们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这样,教师只是对一节课的整体目标和内容作宏观上的把握(整体把握),再根据学生的临场情况,随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而学生饶有兴趣地根据自身水平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方式讨论,学习的过程,正是学生理解能力,自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样一来,原本枯燥乏味的文言文字词学习在学生主体活动和教师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2)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在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和解决文字障碍之后,通过动手做核舟、改写评点解说词 ,使学生在动手做、动手改、动口说中,理清课文层次和说明顺序。
最后,学生们再一次通读全文,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帮助他们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曾谈到: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通过演课本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获取一声声出自内心的笑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说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老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老师的教法,学生可有如下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这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等,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实践法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做到口到、心到、手也到,通过训练,通过实践,以真正完成教学目标。教法既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教室,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环境构成包含着三个主要方面:物理部分、人际部分、教育部分。教室不是一般的空间或场地,它是开展教育的环境,应是一个全面的环境。从物理部分看:它有一定的空间形状,有一定的光线。视觉要求、温度要求等。从人际部分看,教室是一个小社会,教室中的人际关系、角色地位、空间行为模式等构成了教室的人际内容。从教育部分看,教室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等。
在我国,传统的'教室空间安排一律按照学生面对教师的方向,由许多排课桌椅组成的格子形式,这种排列形式,国内称作秧田式,国外称为演讲厅式、教育式,有的人称为鸡蛋筐式。它反映了传统教育强调知识传授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信息是单向传递的,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也改革传统教室课桌椅排列方式。本节课的课型是演示活动课,因此本人在借鉴外国的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了一种新型教室空间安排形式圆圈式。(如图)
圆圈式安排彻底改变了师生间的传统的地位和关系,体现了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关系,强调和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把教师和学生的新型关系以一种新的空间形式加以保证,这是一种多向型的信息交流结构。在这种空间安排中,上课可以是教师讲学生听,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讨论、切磋。留出空间可以用来设置不同场景,供学生进行模拟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等。
总之,我们优化教室环境,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地将教室的物理部分、人际部分和教育部分的三个方面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观念的一种转变,开拓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领域,也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
四.教学程序
(一)布置预习(必须在前一节课加以指导)
1.文言文的生字词、古今异义、省略现象、语感等方面要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号进课堂,以对课堂更感兴趣。
2.做核舟模型。
(二)新课导入
1.请学生在一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内写十个汉字,要求笔画清晰。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三)新课学习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详细描绘了核舟上的哪五个人?(板书五人姓名)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给学生制定出分析对象,自学范围。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用形体演示其造型。(学生演示、纠错;教师引导思考、探索、拓展)
(此时完成目标1)
3.齐读课文
(使他们的认知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形象生动的表象,再到语言文字的完整过程。)
4.动手做(课外)
①每桌发一张8k白纸,按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
②用小纸片剪成三个小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胶水等固定位置。(注意方位)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同时熟悉课文的说明顺序。)
③根据译文将课文主体内容改成解说词。要求通俗、形象,抓住核舟的特点。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
(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
5.解说(教师板书)
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拿核舟到台上解说,其他人指瑕。教师打分评点。
(训练学生的胆量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6.讨论(教师板书)
① 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核舟,这核舟有什么特点值得他写?
(体积小、容量大)
② 围绕这些特点,作者介绍了核舟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 作者怎样赞美这只核舟的雕刻技艺?
(总分总)
④ 作者花那么大的篇幅向我们介绍这只雕刻精美的核舟有什么目的?
(反映古代艺人技艺的奇巧灵怪)
(强化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一般规律: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演示,由动手到讨论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
(此时完成目标2,3)
7.教师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核舟记》,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一小小的核舟发表一下意见吧!不错,这一小小的核舟的确工艺精美,巧夺天工。实际上我们中华民族的工艺和智慧远远不止这些。(投影更小更精美的微雕作品,如一根头发上的唐诗五百首等)在学生的惊叹声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上八个大字学无止境,精益求精
(文道统一)
(此时完成目标4)
8.作业
① 熟读全文,背诵二、三两段(进一步巩固目标1,2)
② 就你身边的某一种工艺品,仔细观察后用说明性的文字把它介绍出来。(能力迁移)
③ 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整理归
类。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整理分类,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9.教学小结
本教案提供的是一个运用自主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间的相互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同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研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文理科的不同特点,同学科不同教材的特点,应因情而异,可以省略或扩展其中某个环节或调整环节之间的顺序。目的是一个,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会自主创新性地学习,从而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附板书:
尝贻余核舟一 (总)
核 ② ① ③
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
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
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
记 ② ① ③ ② ①
通计一舟 (总)
(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一种对称美。)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精彩的戏曲》属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9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本课的意图是通过欣赏中国戏曲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及生动形象的化妆艺术,了解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脸谱的谱式以及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性格和品质。学生通过欣赏、设计、制作,体验戏曲艺术特有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
深入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虽然对美术学科当中的形、色等基本语言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对于传统戏曲文化当中的谱式、艺术特征以及脸谱的制作还需要进一步学习,针对这一学情,我将采用展示多幅戏曲人物图片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并且播放制作脸谱视频以及为学生讲解脸谱制作步骤,让学生体会制作脸谱的乐趣,感受戏曲文化的美感。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我将结合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戏曲文化相关知识,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道具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的过程的过程,了解戏曲独特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戏曲文化的欣赏,感受戏曲的魅力,体验民族艺术的独特之美。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学习戏曲艺术相关知识,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体验民族艺术独特之美。
难点:感受戏曲的文化内涵,制作一件有特色的戏剧道具作品。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戏曲的空间,了解并喜爱中国戏曲;又通过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从各方面了解戏曲艺术,通过互相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取歌唱导入的方式,演唱一首《说唱脸谱》,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戏曲文化兴趣。从而引出课题《精彩的戏曲》。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这个环节,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戏曲的特征、行当、谱式、色彩等知识,我设置了两个活动来进行新课的学习。
1、初步感知
在初步感知环节,我将采用讲授法与展示法相结合的形式,使用多媒体展示《穆桂英比箭》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戏曲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戏曲里面有音乐、舞蹈杂技等,在同一块舞台上表演不同的场景,人物的服饰、道具也不相同。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总结戏曲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化。(板书:特征)
接着,教师通过展示四大行当图片,让学生以“连连看”的方式了解戏曲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板书:行当)这样的设计可以激起学生了解戏曲文化的兴趣,为下面的讲解做铺垫。
2、深入探究
在深入探究这一环节里我将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学生认真观察老师展示的几张脸谱作品,并思考讨论“这些脸谱都是谁?”“他们分别是什么谱式?”“脸谱的颜色代表哪些性格特征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后得出:红色的这张脸谱是关羽,谱式属于整脸;脸中间有个十字的脸谱是张飞,他很勇猛、正直,应该就是黑色的代表。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戏曲的谱式有整脸、十字门脸、三块瓦脸和碎花脸。(板书:谱式)除了黑色代表正直、红色代表忠贞外,白色代表狡诈、绿色代表顽强、蓝色代表骁勇。(板书:色彩)最后提问学生除京剧以外还知道哪些地方戏剧,学生回答还知道湖南花鼓戏、安徽黄梅戏。(板书:地方戏剧)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脸谱作品,逐步分析,更加深了对了解戏曲文化,并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示范
为了让学生学会制作脸谱,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播放制作脸谱步骤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并配合讲解:首先,我们要在硬纸板上画出两眼的位置和脸形的轮廓;其次,剪出两个眼睛,再沿着轮廓线剪下脸形;然后把脸形上下两侧各剪出一个口,把它订好或者粘好;最后,选择一个脸谱谱式,起稿,上色、完成。并就起稿环节在黑板上进行示范。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直观的掌握制作方法,为独立创作解决了技法上的难点。
(四)学生练习
在学生观察完制作脸谱的视频后,我会给学生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展示几幅脸谱作品供学生参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进行绘制。这样学生既明确了目标,又动手实践。在创作过程中,我也会播放舒缓的轻音乐,并在教室里巡视指导。让学生在充满愉快的艺术氛围中创作,既活跃了思维,也激发了创造力。
(五)展示评价
在学生创作完成后,我会请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区,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起形、上色等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然我也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肯定鼓励为主,多从建议性的评价出发。
(六)小结拓展
课程接近尾声,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了解。通过今天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的戏曲文化,感受中国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
六、说板书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为了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清晰、直观、明了,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课题、基本知识点和示范区。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本单元所选的这几首现代诗,它们的创业背景不同,风格情景不同,但都属于抒情诗其中有抒发对历经磨难而又经历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有表达了孤身居住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有讴歌了青春,讴歌了希望,倾诉童年的梦想作者艾青,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曾赴法国学画,后开始诗歌创作,回国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这首《我爱这土地》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虐着祖国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无法抑制内心的拳拳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于是拿起笔,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写下这首诗
二, 说目标:(教学目标)
1, 苏霍姆林斯基: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诗歌的审美作用可以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特别在这首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思想品德目标:让学生体会诗中表现的对历经磨难儿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3,知识掌握目标:了解诗歌的特点,通过朗读,背诵,拓展阅读来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
4,能力目标:能把握诗歌的意像,能体会诗歌 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会欣赏诗歌
三, 学情分析:本人所教学的班级是初二年七八两班,这两个班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理解能力并不高,特别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较浓而且互相影响教学时不能只做纯粹的分析,还应融会贯通促进学生理解接受
四, 说教法:1,本问的教学重点是朗读品味诗歌,因此应先教给学生诗歌朗读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做到情感的迁移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意象的分析,即从意象入手引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3,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参与合作,启发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去探究,以此来突破:“欣赏文学做婆娘,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这一难点,从而体会诗的内涵
五, 说学法:1,重视学生的实践调查:学生从调查学习入手,调查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关的材料,在调查中形成对诗歌的自我理解
2,多朗读,朗读中体会诗歌浓郁的情感,从而体会美感
3,把握意象分析意象,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完成请感的迁移
六, 教学设计
1, 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先由学生谈谈课前预习情况,谈谈收集到的关于诗人艾青,关于诗歌的写作背景的资料,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强调创作的时代特点
2, 听录音,指导朗读,注重分步骤朗读
A,读准字音(方法:学生读,教师指导)桂冠( ) 璀璨( )讴歌( )汹涌( )
B,读准节奏,学会断句,学会读轻重音(结合附文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讨论,读对读懂)
教师示范一例: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句中“也”“嘶哑”“歌唱”应重读,因为他们能突出抗战时期悲壮的时代气氛,也是“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的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因而读重音的应是最能体现诗句感情的字词根据诗句的意义来划分停顿,即断句为: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其余有学生讨论划分,教师点拨全诗的节奏如下(展示课件)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休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教师导读深入内容
提问:诗人说“我爱这土地”就是热爱祖国,诗如何讲“土地”与祖国相联系起来呢,这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象征与意象: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而所借助的具体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诗歌常借助意象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
本文意象象征义分析:
土地这个意象象征了祖国象征了中华民族,鸟这个意象象征了诗人自己,河流风这个意象象征了我们民族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了解放前象征了光明与希望,让学生理解把握意象,指出意象的使用是诗人用来表现自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是诗人感情的寄托
D,课外拓展:(教师展示课件材料)
以下是我写的一首浅显的小诗《纸鹤》,请同学们找出诗中使用的意象,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适当讨论)
课间时
我叠了一只纸鹤儿
它雪白雪白的
没有一些儿颜色
但它——有一对可爱的翅膀
站在阳台上
我放飞我的纸鹤
它飘飘摇摇
随风儿起起落落
终了时,却落在了污渠里
哦,我的纸鹤
我终于明白
梦其实只是一种美丽
(提示:诗歌借纸鹤这个意象,来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纸鹤象征着梦想)
E,作业设计:
课内作业:背诵这首诗,并能准确默写
课外作业:合作探究找出郭沫若《炉中煤》诗中的意象,并能学习体会诗中蕴涵的感情(印发材料)
附文: (女郎——象征所挚爱的祖国,煤——诗人自己,我为了我的祖国身心憔悴,形容枯槁,表现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一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二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弃、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四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了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七,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朗读感情基调:深沉悲怆
意象 与 象征
土地 —————— 祖国大地
鸟 ——————诗人自己
河流,风 ———————反抗精神
黎明 ———————解放区(光明与希望)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它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本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最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作者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2、教学目标
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崭新的要求,在学习语文中,学生的发展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感世界的丰富,观察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等。
因此,我在设计《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着重体现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祖国山河壮美的情感。
例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篇课文属于图文结合的文章。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观察图画,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接着,图文结合,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通过把大海、西湖与漓江水进行对比,了解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把泰山、香山与桂林山对比,突出桂林的奇、秀、险的特点。
(3)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例如;词语: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生字:漓 lí
澜 lán 注意门里是“柬”
瑕 xiá 注意与“假”和“段”对比。
(凡韵母为“ia”的字右上应是;凡韵母为“an”的字右上应是
翡 fěi 上下结构
峦 luán 注意上半部“亦”不带钩。
障翘舌音字,不要误读为平舌音。
筏 fá 注意右下不丢撇。
绵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棉,棉花。绵,绵长、绵延、连绵。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抓住一条主线
即以“桂林山水”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两个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究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有机的融为一体。
其次,落实两个训练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这是本课训练的重点。本课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使学生体会其蕴涵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在教学中,我花大力气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此外,还要培养两种能力。
3、探究感悟能力
本文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文字,从文字中获得感悟,产生共鸣。在《桂林山水》中,我让学生围绕主问题“桂林山水甲天下”进行探究,要求学生说说是“通过哪些读懂的”。这样的操作形式,首先可以让我的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探究,同时又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
4、想象能力
本课蕴涵着丰富的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因素。第三自然段在描写桂林山的形状时,文中提到有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那么它还可能像什么,在此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教学设计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我紧扣“课标要求”,针对教材内容,采用讲读法、讨论法、多读多想、从扶到放等方法,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㈡、出示课件,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
1、实物是学生最易接受的直观教材,我先让学生仔细看图,让他们对桂林山水有个总体印象。
2、大纲指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必须的语文素质。我让学生边看图边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静、清、绿)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奇、秀、险)让学生带着问题看,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和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㈢、直奔中心,紧扣重点,教给方法。
桂林山水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充分发挥想象、采用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用优美动人的语句把它描绘出来的。
分析第2自然段:
1、指导看图
2、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其它学生思考讨论:桂林水的静、清、绿表现在哪里?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3、老师讲解,然后分组轮读,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相继地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无瑕的翡翠。
4、全班读,体会排比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5、仿句子写句子:
а、公园里的花真香呀,香得……
ь、教室里真静啊,静得……
及时运用了课堂上刚刚学习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本段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
㈣、放手自学,巩固训练重点。
在教给学生领会读段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学第3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想象它的美,然后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㈤、讲读第4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
㈥、指导朗读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朗读时让学生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㈦、拓展延伸
桂林山水风景优美,景色怡人,作者用优美、简练的语言,把桂林山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只要我们用心地去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周围也有许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运用作者这种描绘景物的写作方法。
选择当地合适的一处风景,想想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写一段话。
四、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把课文中最优美、最精炼、最关键的语句精选了出来,不但把文章的结构显现出来,而且把桂林山水的特点也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指导背诵。把课文中心内容表达完整,使文章的内容一下印在学生的脑子里。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图文结合的文章,其具体描写了桂林山水的风景,通过本课的学习,借助于文章作者的描绘,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我们虽未到广西桂林,但已经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现在已经已置身于桂林,正在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一样,真是“人未到桂林,但已有那种感觉”。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遵循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基本原则,力求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熏陶的有机结合,既突出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标。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加明确比例尺概念的外延,加深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
(2)求实际距离。这是比例尺应用最常见的问题。因为北师大版不再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所以必须让学生运用比例尺意义,进行解答。
我分步出示题目,边出示边引导:“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中国地图,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是20.3厘米,深圳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呢?”。提醒学生计算结果的单位名称,然后总结方法。
(3)求图上距离问题。有前面的基础,学生可以尝试着自己解答。所以这里教师出示相关条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评价。题:“深圳到上海的 距离是1218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9000000的中国地图上,深圳到上海的图上距离会是多少呢?提醒注意单位统一。在这个基本运用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
(二)拓展延伸。为了拓宽知识面安排如下拓展练习。
(1)出示一张老师的照片(没有背景,纯人像),让学生猜测比例尺,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求照片的比例尺。
(2)拿出准备好的中国地图,测算你的家乡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解答这两个练习,既使学生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总结全课:开始老师拿的是比例尺吗?什么叫比例尺呢?它有什么用呢?这样照应了开头,解开学生心中疑团,也概括了主要内容。
五、板书设计:
板书反应出比例尺产生的过程,突出了比例尺的特点,便于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启发学生总结学习内容。
5
【说课稿】相关文章:
电荷说课稿05-11
跳水说课稿05-12
错过说课稿05-11
说课稿模板04-11
说课稿范文04-14
《北京》说课稿04-27
温度说课稿05-05
《匆匆》说课稿04-28
《童趣》说课稿06-09
《寓言》说课稿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