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北京》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说课稿1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六方面来完成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二年级语文上册《咕咚来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卸年级语文上册《物跟着跑,最后大象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是一篇童话,通俗易懂,趣味性强。(幻灯)第一单元教学主要是为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家乡的美,而本单元的参考提示中则强调以识字、写字为主,培养学生识字能力。本课识字方法的学习和渗透,将为下一识字单元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奠定良好基础。
二、说学情
学习此课,(幻灯)我们有以下有利因素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比较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再有我班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识字量较大,这对他们独立认字、理解字义都有很大帮助。
也有如下不利因素通过前几课学习,我发现由于课文较长,识字量增大,在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学生对生字掌握的不牢固。脱离了文本这个载体孤立地识字,学习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采用分散识字,提高实效性。
三、说目标
(幻灯)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上,我将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体悟蕴含在汉字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文化熏陶,对识字感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课标)。
基于上述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幻灯)
1.认读8个生字字音,会写“热、闹、逃、跑、吓、哈”6个生字。观察“热、闹”的`演变过程,进而掌握字的形、义;在语境中理解“热闹、逃、跑”的意思,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2.在掌握“热、闹”两字结构、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运用“热闹”说一句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带有“热闹”“逃、跑”字词的重点语句。
4.体验识字的乐趣,产生喜欢汉字的愿望。
四、说重难点(幻灯)
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把本课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认读8个生字,会写6个,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语气地朗读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在掌握“热、闹”两字结构、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运用“热闹”说一句话。
五、说教法学法
过去的识字教学方法低效枯燥,只注意了“音、形”,而忽视“义”,造成学生错别字多,口语交流时说错话表错意。基于这种现状,识字教学必须注意“音、形、义”的结合,教给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其独立识字能力。所以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意了以下两点
1.运用字理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利用字理识字,挖掘汉字本身的趣味,会让学生感觉学起来有趣。教学“热”“闹”时,我将采用追根溯源法帮学生识字。这样,会让学生很快记住,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
2.在语境中识字,培养识字能力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中有读,读中有悟。识字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必须在语境中识字。教学中,我将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识字,并鼓励学生大胆寻找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课分为四个环节来完成(幻灯)
第一环节激趣引入揭示课题;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第三环节多种方法“识”“悟”结合;第四环节通读全文设置悬念。
第一环节激趣引入揭示课题(幻灯)
首先给学生放一卸年级语文上册《我羝担ü具斯具说纳音),让学生猜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出课题二年级语文上册《咕咚来了》(板书)。然后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听视频猜声音,可以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质疑,是为了培养问题意识,我认为问题意识应从低年级培养,习惯成自然。】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幻灯)
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熟不开讲”。这节课主要是识字教学,但第一课时担负着读通课文的任务,读通是读懂的基础,所以朗读也必须重视。第一步,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多字。第二步,认读本课生字新词,从看拼音读到去掉拼音读。第三步,指名分段再读课文,如果哪个段落学生读不好,纠正再读。
第三环节多种方法“识”“悟”结合(幻灯)
第一、重点学习“热、闹”。这节课预计让学生掌握六个生字,重点学习“热、闹”两字是因为“热”这个字笔画多,“四点底”又是新学偏旁,再有本课总目标中要求会用“热闹”写一句话。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字义,才能用“热闹”说一句完整的话,为下一课时落实到“写”做好铺垫。这两个字我采用了字理识字法,我重点说“热”字的教学。
首先,我板书“热”字从甲骨文到楷体的演变过程(幻灯),让学生猜字,并让学生说说怎么猜到的,我估计个别学生能猜到这个字,因为学生在品德课学过汉字的演变。如果猜不到,我就把字写出来,给学生讲“热”字的演变,点出是象形字。(幻灯)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他们还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学生可能说出“换一换、结构识字、编一个小故事”等方法。如果说出“四点底”,顺势学习这个新偏旁,并告诉他们“四点底”的字一般和“火”有关系。如果没说出再出示这个偏旁。然后问“你还知道哪些带四点底的字?”向课外延伸。
《北京》说课稿2
一、背景介绍
1、教材简介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实践活动3中的一篇习作。第三单元共有四篇课文,都与困难和挫折有关,在实践活动中安排这一习作可以应用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习作。要求学生写清楚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或者挫折以及在困难或者挫折面前是怎样想、怎样说、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并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学生背景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能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从文章的精彩之处学到一些写作方法。了解记叙文的一些写作方法,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事情写具体。但是选材仍然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难点,无事可写、选材雷同是学生写作文的难题,因此多维选材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设计思路
指导学生选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从难度较小的学生的自身体验入手进行指导。为了丰富学生的选材内容,教师采用了多种方式。如:回顾单元内容、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明星和身边的人物创设教学情景等启发学生选材的思路。再通过教师提示、小组合作、班级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拓宽思路,丰富选材内容。然后通过剖析例文,让学生领悟到要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写清楚,通过描写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的把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然后教师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从别人、事物等方面进行多维选材,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无事可写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开阔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恰当选材。
2、通过具体事例写清如何面对困难或挫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3、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决心。
三、教学重点:
1、多维选材
2、进一步掌握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开阔思维,从多个角度选材。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顾内容,揭示文题
二、拓宽思路,自主选材
三、剖析例文,领悟写法
四、拓展延伸,多维选材
五、总结升华,尝试写作
第一环节:回顾单元内容,揭示文题
教师用课件展示第三单元学的四篇课文,和学生一起回忆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启发学生发现这四篇文章在选材上的相同之处,即都与困难和挫折有关。
设计意图:从回忆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选材上的相同点,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初步渗透选材角度的多样性。
第二环节:拓宽思路,自主选材(主要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
1、创设情境,理解含义
2、教师提示,拓宽思路
3、小组合作,互相启发
4、全班交流,丰富选材
1、创设情境,理解含义
(1)教师一边出示课件,一边饱含激情地向学生介绍:在生活中,还有许多面对困难和挫折的人,像聋人舞蹈家邰丽华以自己优美的舞姿向世人展示了残疾人蓬勃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她被评为了2005年度感动中国的人物。紧接着老师又出示了“夺回失去的金牌的杜丽、奥运会一人独得八金的菲尔普斯、北川折翅芭蕾女孩李月”的事迹,接着老师又向学生介绍了身边的两个榜样,城关小学的刘奕和程悦。
设计意图:教师用生活中学生熟悉和喜欢的人物事迹创设出教学情境,在选择上既有知名的艺术家、体育明星,也有在学生身边的同龄人。图片的出示可以给学生一些选材上的启发,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领悟到该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给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2)图片拓展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些人面前,困难和挫折是什么?在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困难和挫折是什么?字典说:困难是事情复杂,阻碍多;挫折是遭受了失利、失败的打击;哲人说:困难是成功的垫脚石;诗人说:挫折是黎明前的黑暗:我说: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的老师,只有勇敢冲上去,战胜困难,征服挫折,你才是生活的强者,你才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设计意图:困难和挫折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词语,不易理解。首先让学生从课文和课件中初步了解困难和挫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这些勇敢面对并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人物面前,困难和挫折是什么,接着老师再用诗意的语言阐释困难和挫折的含义。这样不帮助学生了解困难和挫折的含义,给学生一些选材上的启发,而且为学生奠定写作的情感基调,同时可以把这些优美的语言应用到作文中去。
2、教师提示,拓宽思路
课件中出现的这些人遭遇到的人生的挫折和重大困难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有时也可能会遇到挫折。比如说:考试的意外失利,在竞争、评优中落选,天生胆小却学起了游泳,一个人独自在家、外出,第一次xxx……
设计意图:选材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难点,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更是如此,因为优越的生活让学生很少体验到困难和挫折。从学生自身的体验入手,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小,所以把写自己作为本节课指导的'重点,教师从学习、生活等方面给学生一些提示,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些启发,便于他们打开思路。
3、小组讨论、互相启发
教师出示提示后,让学生想一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相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同学发言的机会。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特别是对于一些程度比较差的学生来讲,通过小组合作,他们可以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给自己一些启发,也可以在组内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老师巡视时也可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
4、全班交流,丰富选材
设计意图: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班级交流,通过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可以进一步丰富选材内容。在班级交流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从内容和中心上进行相机的小结,例如:你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通过刻苦练习战胜了困难;爸爸妈妈的鼓励,教练的严格要求也帮助你最终战胜了困难。你说出了自己面对困难时是怎么想的,把自己的想法说的很具体。你说出了遇到困难后怎么做的。你把战胜困难的过程说得很清楚。你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些习作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三环节:剖析例文,领悟写法
1、教师出示例文,让学生读文,想一想文章中的小作者遇到的是什么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在自读全班交流之后,让学生剖析例文的精彩之处。教师根据学生的剖析主要从三方面进行总结:(1)、把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写清楚
(2)把在困难或者挫折面前是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的,战胜困难的过程写清楚。
(3)写好开头和结尾。
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例如:在学生剖析到这一精彩片断(遇到的困难)时教师适时总结:作者在难字上下足了工夫,把自己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写得很清楚,并板书:写清楚困难和挫折。
在学生剖析到作者的心理描写、怎样做、怎样说时,教师总结:要把自己在困难面前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的,克服困难的过程写具体,并板书:过程具体。
设计意图:赏析精彩之处,是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领悟写作方法,而以上两点也正是本次习作的要求,在剖析例文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总结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在学生剖析到开头时。教师适时交给学生引用的开头方法。
意图:“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根据本次习作的特点,教师教给学生可以引用谚语、诗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还有歌词等等作为文章的开头或结尾,让作文的语言优美,起点明中心的作用。
(4)指导命题
意图:虽然本次习作是命题作文,但题目宽泛没有针对性。而平时的大多数作文为半命题或者自由命题,考试中也经常考察给文章命题,所以在习作中对学生进行命题指导,提高学生的命题能力。
3、在学生通过例文的剖析领悟到写作方法后,教师小结:写自己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方法:我们在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困难或者挫折时首先要把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或者挫折写清楚,然后要把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面对困难的过程写具体,同时要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写明这件事给予自己的启迪。
四、拓展延伸,多维选材
1、写别人
在学生掌握了写自己亲身经历的困难和挫折的方法后,对于班里作文水平比较高的同学来讲,可以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写一写你看到的其他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的表现。引导学生进一步丰富选材内容。然后教师小结写作方法:我们在写别人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板书)写清楚他面对困难或者挫折的过程。还要写出看到了他的表现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受到什么启迪。
2、写事物
三单元的阅读课文《金色花》、《百合花开》是以植物为题材的,所以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过什么事物遇到困难和挫折?它们是怎样面对的?
此外教师以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为例,告诉学生也可以发挥想象,写成一篇童话故事。
意图:从写别人、写事物着两方面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丰富选材内容。另外从体裁上进行拓展,让学生的写作内容更加多样。
五、总结升华,尝试写作
1、明确写作要求
写作要求是在分析例文中自然而然的总结出来的,教师此时点明这就是写作要求,让学生齐读,明确要求。
2、教师总结
意图:在情感上升华,明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态度。
六、板书设计:
板书的整体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习作的题目。
二是选材:学生可以从板书上清晰的看到可以从自己、别人、事物三方面进行选材。
三是写作方法(写自己要写出自己的想、说、做;写别人要抓住你所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写自己、别人和事物都要写出给予自己的启迪)。
四是写作要求。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1)写清困难或者挫折是什么
(2)过程具体
(3)真实感受依据教学过程的进程依次呈现:先出示题目:在困难和挫折面前;
然后出示“自己”,在剖析例文的过程中呈现写自己的方法:想、说、做和习作的要求:
1、写清困难或者挫折是什么
2、过程具体
3、真实感受。
在小结写自己的方法时板书“启迪”。接着板书别人和写别人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再板书事物。最后在明确习作要求时板书“习作要求”。
《北京》说课稿3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版教材第八册第七单元《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充分聆听感受音乐音响,深入全面地分析音乐作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设计合理有效的教法和学法,组织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理论依据:课标中强调: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唱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加强合唱教学,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习内容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这节课是北京版第八册第七单元《北海荡舟》中的一首表现性歌曲,是本册教材的第5首合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祖国的花朵》中的插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是儿童歌曲中的经典之作,传唱半个多世纪到现在仍然是经久不衰。歌曲描写的是少先队员在北海公园划着小船,尽情游玩,愉快歌唱的情景。歌曲是明显的两段体,曲调优美但不乏热情。第一乐段轻盈的旋律给人以亲切感,弱起小节的运用,对歌曲的情感起到了推动作用,形象地表达出荡舟北海的喜悦之情。第二乐段的合唱,旋律起伏、摇荡,更加生动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荡舟嬉戏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学习对歌曲旋律的学习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对歌曲情绪、情感的理解、把握、表现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指导。在本册教材前几个单元中学生接触学习了几首合唱歌曲,如:《小小少年》《拍手拍手》《阳光牵着我的手》,学生有了合唱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能力把合唱部分唱好。相信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下,学生会越唱越想唱,越唱越喜欢。
(三)前期教学状况及问题对策:
1.针对学生合唱能力不同,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等方法逐步解决。
2.针对在过去的歌唱教学中,聆听与感受环节,主要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听辨歌曲的情绪、速度、节拍、演唱形式等内容,总是部分学生参与讨论过程,多数学生附和,难以测评有多少学生能准确听辨,为此我精心设计了利用“按按按”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系统,判断音乐要素的教学过程。
3.就如何在会唱的基础上把歌唱好的问题,本课从以下三方面解决,首先,教师充分发挥示范演唱、情感术语、指挥手势的感染作用;其次,加强歌唱技能的指导和训练,采用听辨、示范、图式等方式,掌握断音唱法;第三,引导学生在唱中体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表现音乐形象。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从揭示课题到理解体验的过程,采用聆听、视唱、个别指导、合作创编、“按按按”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系统以及计算机录音评价等方式
(五)技术准备:
1.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Flash。
2.电影《祖国的花朵》主题曲片段。
3.电脑制作歌片。
4.打谱软件制作的合唱谱例。
5.“按按按”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系统。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调动学生演唱歌曲,表达优美、热情的情绪,真正喜爱这首歌曲,乐于与老师和同学参与合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以柔美的声音、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表达热情、优美的音乐情绪。
2. 聆听歌曲,利用“按按按”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系统,判断音乐要素。
3. 利用动作、画旋律线等方法,辅助合唱教学。
4. 运用示范演唱、指挥手势、情感术语提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唱中体验表现歌曲。
(三)识与技能目标:
1. 能准确演唱二声部,力求做到和谐统一。
2. 准确演唱歌曲的难点弱起小节,体会其在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教学重点:以柔美的声音、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表达热情、优美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1.二声部合唱。 2.弱起小节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创设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氛围,介绍作品的相关知识,揭示课题。
(二)聆听歌曲,熟悉音响:
本环节设计意图是,聆听歌曲感受音乐情绪,听辨演唱形式,初步把握音乐形象,进入音乐角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采取了1、播放:flash动画,轻声演唱,判断歌曲的情绪和演唱形式。2、聆听录音范唱,观察曲谱,判断节拍和划分曲式结构。为了检测学生听辨效果,结合以往教学总是部分学生参与讨论过程,多数学生附和,难以测评有多少学生能准确听辨的状况,我采用了“按按按”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统计方法,检测学生的听辨情况。既体现全员参与,又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优于以往教学中,只有几个或少数学生回答问题,其余学生思维不积极的教学局面。
(三)理解体验,表现歌曲:
结合本首歌曲的特点,在理解体验,表现歌曲的环节中,主要设计了分乐段学习歌曲的方法。
第一乐段的学习结合学生的.基础,采取视唱入手,解决难点,分组演唱歌词的步骤,唱中体验歌曲欢快、热情的音乐情绪,表现少先队员划着小船,尽情游荡,愉快歌唱的喜悦之情。
首先,学生自主轻声视唱曲谱(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视唱能力弱,可以只唱2-3句,不做过高的要求。)其次听琴演唱曲谱,发现问题,解决难点,利用教师手势提示唱好弱起小节,示范引导练习高音演唱;最后分组学习填唱歌词,结合歌曲三段歌词的特点采取分组学唱的方法,每组自学2—3分钟后,小组进行汇报演唱,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情况进行及时评价,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指导演唱:运用示范演唱、指挥手势、情感术语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唱中体验表现歌曲,体会以柔美、轻快的声音表现欢快、热情的音乐情绪。感受驾着小船,悠闲自得音乐形象。
第二乐段的演唱:采取以静听的方法感受和声的效果,以划旋律线的方法感受旋律起伏特点,以相互倾听的方法练唱曲谱,唱中表现合唱乐段的音乐形象。
本这环节中分两步进行学唱合唱部分,第一部分演唱曲谱,首先利用静听和声乐段,感受和声效果。其次,在复听过程中,以划旋律线的方法感受各自声部旋律起伏的特点,进一步熟悉旋律。在这其中教师指导低声部听琴轻声演唱,高声部轻声合唱。经过几次分别训练后,最后指挥引导学生相互倾听相互配合有表现力的合唱,感受和谐的和声效果。
第二部分演唱歌词,首先教师同(3—5名)高声部歌唱能力强的同学配合演唱,其他同学熟悉歌词,感受情绪。其次请高、低声部能力强的同学进行示范。最后教师指挥学生进行轻声合唱并提示互相倾听。并利用计算机录音,引导学生自己从录音中发现演唱问题,及时解决。当学生能较好的演唱二声部时,引导学生随录音伴奏演唱,并用自然的体态动作,表现起伏、摇荡的感觉。体验驾着小船尽情歌唱的幸福、喜悦心情。
(三)完整演唱
在唱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多种形式演唱歌曲,充分表现完整音乐形象,创设积极自主地学习氛围,尽情表现歌曲。
在这环节中,利用听录音伴奏,教师指挥完整演唱歌曲,并提示注意:在演唱过程中关注演唱声音的控制和表现,以情助声、声情并茂;师生共同创编多种形式表现歌曲(独唱、合唱;齐唱、合唱;表演唱;女生齐唱、合唱;男生齐唱合唱)在表演中教师采用计算机录音,录制不同形式的演唱,并从声音、情绪、和声的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学生起立随视频进行表演唱。教师激励评价,高潮结束。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对学生演唱的评价
1.演唱程度:准确()较准确()不准确()
2.参与程度:积极()较积极()不积极()
3.情绪投入:完全融入()基本融入()不能融入()
(二)对音乐要素听辨的评价通过“按按按”软件系统进行统计测评(百分比)。
1.音乐情绪()2.节拍()3.演唱形式()4.曲式结构()
(三)教师自身教学效果评价:
1. 是否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是否解决了重难点
3.是否正确及时评价学生
六、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突出对作品的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艺术体验
音乐教学正是富于情感的老师引导有情感的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情感的过程。在本课歌唱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师的示范演唱作用,情感术语的提示和指挥手势的感染作用,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角色进行演唱,体验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在,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以至达到越唱越想唱,越唱越想唱的效果。
2.关注教学评价设计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只有几个或少数学生参与讨论的状况,利用“按按按”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操作,促使全体学生参与音乐要素的听辩学习过程,同时,对全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
3.突出分层指导教学
在歌唱教学活动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自主练习和分层指导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力求使每位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都有所提高。
《北京》说课稿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讲课的内容三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略读课文《味道果然不同》,下面我将从课型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目标制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法设计、教学目标落实情况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课。
一、课型分析:精读课文中提到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建议同样适用于略读课文。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主要体现在指导学习方法和展示学生自学能力上。
二、教材分析:课改语文教材的单元设计不以专项能力训练为主线,而是以相似情感为主线,.这一编排特点恰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要在生动的语言情境下形成。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篇课文的共同点就是使学生通过读课文懂得成长的道理。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可以很容易说出小刚吃了豆角说“味道果然不同”的原因。但是让学生找到答案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获得人生的启迪,同时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强,要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必须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课文特点、本课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现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
1、认读本课5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小刚吃的豆角“味道果然不同”的.原因,体会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喜悦之情。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积累。
五、教学重点: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了解小刚吃的豆角“味道果然不同”的原因,体会劳动的快乐、品尝劳动果实的喜悦。
六、教法设计:
1、力求从整体入手,以点带面。体现在,学生读后质疑,为什么普普通通的豆角,小刚吃了却说“味道果然不同,真是鲜美极了。”?这一问题统领全篇。继而从体会劳动的快乐、体会品尝劳动果实的喜悦两方面体会。
2、教师指导学法与学生尝试学法相结合。
七、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一)优点:学法指导到位。
1、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贯穿全篇,始终围绕重点句“他每天帮助爷爷浇水、除草、还是过一次肥。”指导阅读。
2、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用得恰到好处,“用尺子量”、“细细地嚼”两处联系生活实际,有处于体会小刚的心情,又体现了语文的学科德育渗透,润物细无声。
3、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体现了教师指导学法与学生尝试应用学法相结合。“他每天……”一句教师指导,后面部分学生尝试应用,效果很好。
4、质疑方法:初读课文部分, 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即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对简单问题随即解答,充分发挥学生的互帮互助作用;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肯定。然后引导学生用多种读书方法解疑。找到答案后回疑,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疑能力。
5、积累方法指导与文章特点密切结合,打破单篇积累,学会多篇积累。
(二)不足:应从关键词句重再抓出重中之重,加强品读。如:吃饭的时候, 小刚夹了一根豆角放进嘴里细细地嚼着,说:“味道果然不同,真是鲜美极了。
《北京》说课稿5
教材分析:
《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是一首新近创作的歌曲,歌曲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有四个乐句组成,主要由三读音程构成旋律,节奏也非常规整,前三局的节奏完全一样,到第四句时有所变化,又进行曲的风格,好似少年儿童“迎着黎明锻炼,伴着晚霞拼搏”。歌曲第二部分,调式色彩向小调游离,节奏拉宽,情绪转为抒情,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第三乐句转回大调。表达了少年儿童从小锻炼身体,到xxxx年报效祖国的决心。
歌曲本身不是很难,但它有中国申奥成功做为背景,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刻,这给整个歌曲赋予了更长远的纪念意义。另外很多重复歌词的排列,以及整小节两个音符重复的旋律,使整首歌曲更加的明快,充满活力。
从音乐理论方面来说,很多学生很少在歌曲中见到如此密集而又重复的词曲排列?为什么这么排列?词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排列?他们想要使曲子到达一个什么样的效果?通过让学生们思考,加上课上的欣赏,从而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歌曲明快、充满活力的基调,对学生了解歌曲形式有很大的帮助。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我发现孩子们对这种“锻炼锻炼锻炼锻炼锻炼锻炼”一下六个重复词组成的小乐句不是很感兴趣,其实他们只是看了看字面,并没有更深入的去想节奏与词的关系,那么我通过让他们带着节奏读这些词,迷雾就逐渐拨开了,前4个锻炼是在形容运动员们锻炼时忙绿的场景,后边的两个用到了切分节奏,读出来的时候明显感觉的到锻炼的重要性,其次是后两个锻炼更显得铿锵有力,显示出我们运动员和广大民众的锻炼热情。
后边的“排比乐句”以此类推。
教学目标:
通过听音乐、模仿唱、带节奏读,让学生们掌握本课最基本的曲调,铺垫部分以及高潮部分
分组练习,比赛练习,让他们有种团队感、竞争感,充分体会奥运精神,团队协作,刻苦拼搏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们认识,申办2008奥运是祖国成功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难点
歌曲的“排比句”形式,以及歌曲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是一首篇幅较长的二段体歌曲,为了使学生能学会演唱这首歌曲,能体验到两个乐段的不同情绪并用韵律操参与歌曲的表现。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感受。我以音乐的.情绪作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聆听歌曲。由于该歌曲AB乐段的情绪对比鲜明,因此我让大家通过聆听、随乐自由律动、和开展讨论等三种形式让大家感受两个乐段的不同情绪,并让学生分析两段典型节奏××××××××|××××0|和×××××|×××××|与歌曲情绪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体验两个乐段的不同情绪,为学生选择和自编两组韵律操随歌声动一动进行了铺垫。
2.创造。我结合2008奥运会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动作创编和表演,并选择适合A段情绪(如:赛跑、游泳)和B段情绪(如:体操、射击)的运动项目进行动作表演。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大胆想像。有的学生还增加上了奥运会颁奖的那一幕,把整首歌曲表现的有模有样。
3.唱歌。此曲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很多乐句是重复出现的,尤其是B段,几乎所有的乐句都是有规律地出现了两次。而A段更是节奏欢快,曲调朗朗上口。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情绪的感受、节奏的分析和曲调的熟悉,学唱这首歌曲就是轻而易举了。通过琴的带唱,纠正一些音准的小问题后,歌曲很快就学会了,还唱得很有感情呢。这节课真可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
由于我担任整个四年级的教学,这节课的设计,特别是第二环节在实施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困难,这是我自己也觉得很难把握的地方。有些班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教师一旦没有把握住尺度,学生的思想便如同放飞的氢气球飘然远去了,课堂纪律也难以保证,更不同谈学唱歌曲、唱好歌曲了。而有些班级的学生却非常的“规矩”,当老师要求进行创造表演时,响应者聊聊无几,只见一排排端正而坐。经过反思,我觉得我应该给大家限定时间,先提供一些常见的运动项目,以游戏“做动作猜项目”的形式先让大家找到动作的特点,再让学生有组织地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整合。这样,先把握住了动作的特点,又有了时间的制约,第二环节的开展就不会无的放矢了。
板书设计
《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刻:xxxx年7月31日晚10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中国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
《北京》说课稿6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神奇的小罗盘》一课。课文写的是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幼年时的故事,反映出他从小就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特点。课文的特点是没有说明罗盘里的指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北方,这样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观察、思考、探索的欲望。
根据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和认读生字,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通过朗读课文、在角色体验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章内涵,明白道理。(以上两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知道爱因斯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研究,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如下理念: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开展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体验式学习,在角色的转变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三、以读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感受、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展示实物,给学生时间动手摆弄小罗盘,进而提问,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玩意儿?因为不同于学生平时的玩具,学生可能会说有意思的、好玩的、新奇的。抓住学生答案,引出课题,探讨小罗盘的特点。
在初读课文时,请学生找到有关“奇”的词,奇怪、好奇、新奇、神奇,面对四个近义词,让学生再读文,体会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现新奇、神奇是在描写小罗盘,奇怪、好奇是描写爱因斯坦感受的。根据板书让学生质疑,小罗盘为什么由新奇转变为神奇?小爱因斯坦为什么会对小罗盘产生好奇心?以“奇”为线,进而体会他喜欢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特点。
先请学生找到描写小罗盘新奇(即小罗盘的样子)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出新奇的特点。再请三名学生上台模仿爱因斯坦的三次不同动,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词:转一个方向,捧在胸前,身体扭过去,再拉回来,变化各种方式,同时体会小罗盘的`变化:红色指针仍旧指向北方;红色指针还是只向北方,那根针始终不肯改变方向。教师课件出现这三句话。使学生通过动作演示体验式学习,句式的对比,体会出仍旧、还是、始终的含义,并训练三次读的感情,体验三次读的层次,训练朗读,体验感情。使学生觉得小罗盘真的神奇。
接下来引导学生从小爱因斯坦的提问中知道爱因斯坦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索、研究,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出示对比句,指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你就是小爱因斯坦,你在想些什么?使学生明白爱因斯坦“沉思”的是一个问题,而不是答案,同时也理解了“沉思”这个词的意思。再通过对比读,体会“总是”的含义,再一次进行文本对话,通过小爱因斯坦的提问,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从前面的动作体验、情感渐进体验的基础上发表意见,从而体会爱因斯坦是一个会观察、爱思考的孩子,突破难点。创设情境,你相对小爱因斯坦说什么?
最后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揭示小罗盘的奥秘,引导学生说说面对神奇的小罗盘,自己和爱因斯坦一起从疑问、探究、揭开奥秘的过程体会到了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
《北京》说课稿7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北京》
一、说教材
《北京》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描述北京美丽和变化,表达出作者对首都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
二、说学情
1、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探索易感染。
2、积累了与课文有关的生活素材。
3、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
4、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相当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优化整合,才能打造出一种崭新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因此在充分研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巩固13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课文内容。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北京的美!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描述出北京的美丽!激发爱国的情怀。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提出:对文章的理解,要紧紧抓住情感要素,发掘人文内涵,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感染学生情绪,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精神境界。
四、说教法
1、先学后教
2、朗读品悟
3、创设情境
4、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式,它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说学法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创设情境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朗读训练。迎合新课标中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要求。
六、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将以闯关的游戏方式进行,
第一关:我会认 5分钟
第二关:我会读 25分钟
第三关:我会讲 10分钟
(一) 第一关:我会认
出示闯关目标:我能准确的读出生字词。
【设计意图】
读准生字是学好课文的前提。采用各种游戏来检测孩子对生字的掌握,简洁高效,又能极好的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 第二关:我会读
出示闯关目标:我能找出文中描写了哪几个景点,还能有感情的读出来。
我会说:“小朋友们,请大家先自读课文,找找有哪几个美丽的景点,试着通过你的声音和情感读出它的美丽。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目标去自学,这是高效教学的关键,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先学;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强弱搭配,体现了“兵教兵”的理念。这个目标的设置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然后小组展示,全班交流。师生共同
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完成板书。
(三) 传递美丽
闯关目标:我喜欢这迷人的景色,我能美美地读一读,然后展示给小伙伴听,哈哈!我开始啦!
这一环节重在阅读,是教学的重点,力求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思,以读代讲,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要做到这一步,需要孩子用心灵去体会,从字里行间领悟,从遣词造句中揣摩,这是一个吸收、消化、积淀、酝酿、而后再倾诉的过程。为此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从而实现了学生阅读主动性、多样性、独特性。
具体是这样处理的:第二段的配乐朗读。第三 段老师引读。第四的想象阅读,第五段欣赏阅读。最后给全文配音“正当小小播音员”的比赛,把朗读环节推向了高潮。
课件展示
在朗读的同时进行重点词句理解。理解和朗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充分的理解就没有深刻的感悟,没有深刻的感悟就无法实现感情朗读。期间我运用课件引导孩子掌握三种理解词语的方法,一是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二是从字面上理解。三是配合画面想象理解。(配以课件展示)
(四)介绍美丽
出示闯关目标:面对这迷人的景色,我忍不住想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北京的美!让孩子们当小导游,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这个环节孩子们自由选择,结合自己的生活素材和阅读经历,随意介绍,任意发挥。孩子们会挑选自己喜爱的地方去介绍。根据孩子的选择适时的出示相应的画面,(课件配合)这些画面会给孩子的介绍在最大程度上提供最充足的信息。孩子们会在视觉的冲击下,快速灵动的思维,开始生动的介绍。这样使孩子的介绍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文本,灵活而丰盈,这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对孩子的介绍我预设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程度不太好的照本宣科,面对图画背诵相应的课文。二是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适当的添加自我的元素。三是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按照一定条理,把自我的元素和课文的信息加以整合,流畅的表情达意。我会分别选择不同程度的孩子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着重加以引导,力争在实际意义上实现“学以致用”目的。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这个环节用多媒体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以形象可感的画面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学生的眼、脑、心、口都动起来,所有的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视野更加开阔,使思维更加活跃,使表达更加流畅,从而轻松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
学生在充分感受首都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之后,热爱之情油然而发,当然不能使这种情感只在心底荡漾翻滚,得想办法使孩子们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以便从小扭转中国人羞涩内敛不善表白的缺点。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环节。
说话训练:
我想对北京说----------------
我想对世界人民说--------------------
这样使孩子学生个性化语言得以张扬,思维得以拓展,情感得以释放,心声得以表达,一切水到渠成。
七、说板书
最后我会在课结束的时候引导孩子看板书总结全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到美丽的北京畅游了一番,欣赏到了庄严的天安门,宽阔的广场,雄伟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马路,各种各样的立交桥,还有的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以及许许多多的高楼大厦,面对如此美丽繁华的北京城,我们不由得发出深深的赞叹: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祖国的首都!”边说边丰富板书,
天安门 广场 纪念碑
马路 北京 立交桥
名胜古迹 公园 高楼大厦
【设计意图】
板书简洁,明了。有多个景点围绕的北京城嫣然变成了一轮火红的太阳,寓意深刻,即勾勒出了文章的脉络,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道别:各位老师大家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您的聆听!
《北京》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7单元的第21课——《被赶出家门的小麻雀》。
2、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童话,写的是麻雀爸爸妈妈的5个孩子长大了,应该独立生活了,其中一个孩子不愿意离开家,爸爸硬是把它赶出家门。几个月后,被赶出家门的小麻雀回家看望父母,明白了爸爸妈妈的用意。这篇课文的情感主线是小麻雀被赶出家门时的可怜无助、赶出家门后的欢快的心情,并用麻雀妈妈,爸爸的情感烘托出这种变化,使学生懂得小麻雀学会独立生活,不娇生惯养,所以小麻雀的生活更健康更快乐。语文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阶段要加强朗读教学及其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因此“正确、流利、有感情”就成了贯穿于三个学段的总要求。而这个要求将渗透落实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之中。本课教学任务我将分两课时完成,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3、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分析理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商量”两个字,在语境中明白“商量”的意思,能用商量说一句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懂得应该勇敢的学习独立生活,从现在开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教学重点:
(1) 学会“商量”两个字,在语境中明白“商量”的意思。
(2) 有语气的朗读课文,体会小麻雀的感情变化。
5、教学难点:
现在的孩子大多独生子女,成长在父母的羽翼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预计,他们很难明白小麻雀经历风吹雨打后的自强自立,能够独立生活的重要,所以,我将难点定为:理解“你们那是为我好哇!”这句话的含义。从而懂得应该勇敢的学习独立生活,从现在开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这节课中,根据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表演等方法,在教学中让识字、理解与想象、朗读、表演互相穿插,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的活力的学习氛围,达到能读、会读和读好的目的。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将采用:读中感悟小麻雀的心理变化,想象与交流中明白道理。
四、说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我将从四步进行教学活动:
(一)质疑问难,激趣读文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问:为什么要把小麻雀赶出去?小麻雀被赶出去以后是怎样生活的?……这样让学生的大脑迅速活跃起来,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地方,而学生读课文也将更有目的性了。长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更加浓郁,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
(二)品读体会,感悟小麻雀的变化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据此,语文课堂应体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表达情感。因此,我以小麻雀的心理变化为主线,以想象诱发情感为基调,以角色朗读为手段,安排了三处的朗读:
一读小麻雀不愿离家的伤心。
哭着说:“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会饿死的。”这里不难看出小麻雀是哭着说的,它不仅担心会被饿死,还有其他的担心,
我引导学生想象:小麻雀离开家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我估计:不会搭窝,被雨淋,被小孩拿弹弓打,被老鹰捉。所以他会说:离开了爸爸妈妈,我会。(这既是想象能力的培养,又是语言表达的训练。)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识字教学穿插其中,让学生认识“商量”两个字,理解他的意思,我是这样设计的:
妈妈听了小麻雀的话心软了,悄悄地和爸爸商量,出示词语卡片“商量”。
这就是商量,指名来读,齐读。
问:一个人能商量吗?(不能)要几个人呢?看“商”字里面是什么?(八和口)对,所以八个人才能商量。“量”你怎样记?给学生自主的空间。然后和老师书空加深印象。(这里力求体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理念。)
“妈妈和爸爸商量什么呢?”进行角色朗读,
“老师也想和你们商量商量,能让老师当麻雀妈妈吗?谁愿意当麻雀爸爸。”“同桌商量商量读什么角色?”(这一环节的安排一是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商量的意思,二是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二读小麻雀长大成人后回家后的快乐。
我是这样设计的:小麻雀就这样被赶出去了,一天过去了,一个星期过去了,几个月过去了,小麻雀被风吹,被雨淋,被老鹰捉,可是它——学生接:回来了。板书:长大回家。
它欢快的唱着:全班一起读:唧唧喳,唧唧喳,爸爸妈妈快来呀,我是被你们赶出家门的孩子,我看你们来啦!
如果读不好,我将引导:孩子们,你们已经好几个月没见到爸爸妈妈了,当你看到它们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呀?这么高兴啊!你快读读!
这时我的角色变成麻雀妈妈,随意走到一个健壮的学生面前说:“孩子,你要是不说,我们还真不敢认呢!你长的这么健壮,生活得一定不错。快告诉妈妈你都学会干什么了?”我估计:飞,搭窝,找虫子,逃跑……这里的想象意在让学生懂得独立生活的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壮,本领更高。
三读小麻雀理解爸爸妈妈良苦用心后的`感激之情。
有了上面的理解与体会,再加上我的导读:
因为您们把我赶走,所以我学会了。我知道,你们那是为了我好哇!(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标》的理念,这个富有弹性的设计完成了这一理念。)
(三)回归整体,分角色朗读全文
[课文学到这里,学生情感得到升华,语言得到训练,更需要再整体的回顾课文,加深记忆。]
我有安排第三个环节回归整体,分角色朗读全文:孩子们,你们真的长大了,明白爸爸妈妈的苦心了。带着这种感受,想象着当时的情景,再小组分角色读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四)联系课文内容谈感受 小学教学,设,计,网
[课堂教学就是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过程,每堂课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语文课上尤其如是。所以我在课堂上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
基于此我安排了第四个环节联系课文内容谈感受: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小麻雀被赶出家门以后,它不仅长得更加健壮了,还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高兴地回来看望爸爸妈妈,也明白了爸爸妈妈的心意了。学完这篇课文,我想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对小麻雀说,可以对麻雀爸爸妈妈说,可以对你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还可以对小伙伴说……
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如果有时间,我会安排学生书写两个汉字商量。
(五)指导书写“商量”。
看两个生字宝宝跑到田字格里了,他们是谁?
我们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呢?学生观察,我示范写,学生独立描红在照样子写一个。我会在旁边指导。
[指导写字时,我总喜欢把要写的字拿出来让学生自己观察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我觉得,具有观察能力是把字写漂亮的基础。]
(六)作业
始终认为下课的铃声仅仅是这节课的结束,却是学生学习思考的开始,因此,我设计了这个作业:
(1)经历了风雨的小麻雀,学会了独立生活的本领,理解了爸爸妈妈的爱,请你回去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一颗星)
(2)把你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下了。(体现读写结合的理念)(三颗星)
这两个作业的设计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既照顾了差生,又可以让好学生能跳起来够够桃子。
至此,教学任务结束。
《北京》说课稿9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
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
3.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4.的确,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放手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①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②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③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引导学生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需注意的地方做相互交流。
3.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天中人们的活动?你可以用笔画下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培养学生边听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概括: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6.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三、细读鉴赏,感受春节。
(一)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北京春节哪些热闹、浓烈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几幅。
(二)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划出最能表现春节年味的句子,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②小组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交流自己的感受。
③根据小组交流的情况,自己再读相关段落,补充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三)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体会年前的忙碌。
①交流节前的年味主要表现在哪?重点交流节前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的主要活动、讲究及人们的心态。
②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读中体会人
们忙碌中洋溢着的喜悦和希望:你是从哪些具体的词句中体会到的。
④指导学生抓住学生反馈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
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在过春节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呢?
2.体会过节的热闹
①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过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同是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默读思考: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十五:红火、美丽。
④再读一读,讨论、交流:这些感受你们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⑤交流反馈“除夕”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
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⑥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二篇短文,比较:同是写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交流,教师及时梳理:老舍笔下的除夕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短文二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怎么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情景。
⑦交流反馈“初一”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逛庙会”时人们的表现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⑧交流反馈十五一段,师相机指导朗读,进一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引导想像: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灯,还有什么?
出示老舍的原文,创设情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⑨总结: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却被作家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极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去用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比较阅读,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2.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第一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假如此时再请你写春节,你打算怎样写?
引导学生借鉴学到的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的特点、可以加入自己的感受夹叙夹议等。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自己修改或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2.春节花絮:从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中选择编写。
3.精彩再现:摘抄自己认为描写好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或优美片段。
4.春节建议: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北京》说课稿10
第一课时
众所周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1996年,我校参加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两年来,对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教育教学注入了勃勃生机,开创了语文课堂新局面。
今天,我要说的是一堂典型的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阅读教学的课例。
一、说教材
《北京》一课叙述了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指出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抒发了赞美和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中间2、3、4三段对北京的景物展开了具体的描写,并且都按照方位顺序来介绍。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三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事物:—是北京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这是北京的象征;二是街道和立交桥,这是北京的市容,反映了北京近年来的建设成就;三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和公园。通过以上三处景物的描写,突出反映了首都北京的风貌。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首都北京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
《北京》一课是第五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七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要注意写了哪几个方位,每个方位都写了什么。”而本课的第二自然段就是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伪建筑。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课文第二自然段,按方位顺序具 体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并且使学生通过本段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可以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并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物。
二、说教学目标
《北京》—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23个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妙写课文中带顿号的句子,认识顿号。
3.能按方位顺序具体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5.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初步培养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课时安排是两课时。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2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3至5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一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建军星露生字,掌握—个多音字“都”,理解,12个新词的意思。
(2.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操作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1、2两段。
(2.能按方位顺序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介绍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的建筑。
情感目标:感受北京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以其独有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声音及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施展出独特的魅力,对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效果是酚明显的。根据我以往的教学实践,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四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而且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1.辅助掌握生字;
2.辅助掌握词语;
3.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那么,把多媒体计算机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遵循教学原则、教学规律,发挥其优越功能和辅助作用呢?下面我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谈一谈。
四、说教程
(一)借助c a i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一边看大屏幕,一边放录音,同时出示课题,开门见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由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特有的声像效果,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简单的说话训练,活跃课堂气氛,使整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借助c a i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
然后,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同时让学生提出预习字、词时出现的问题,请计算机帮助解决。
(三)借助ca i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本段的教学是落实本堂课重点教学目标的载体,也是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载体。下面我就重点来讲讲这一段的教学过程。
首先,教师演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朗读。通过演示使学生对本段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感知。
接着,运用课件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三个导读提示,是紧扣课文内容,针对课文阅读训练重点提出的,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在导读的过程中,如教学需要,计算机还可以提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讨论第2题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井说一说天安门广场上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然后用鼠标点击出答案,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判断、矫正自己思考结果的'失误。
如果学生对某一建筑不是十分的了解,想作出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也可用鼠标点击、热击,找开视窗,从图片中了解建筑物的外形,从文字介绍了解建筑物的特征,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导读、议论完之后,请学生动笔完成课堂练习第5题,按课文内容填空 。
这样,通过cai课件的导读、演示、帮助、引导学生来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课文,明确天安门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各自的位置,再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地巩固、深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接下来,出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北面天安门城楼的一段话。请学生找出这段话中表示方位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让学生初步明确城楼、小河、石桥、华表四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请学生通过cai课件,动手来放;放城楼、石桥、小河、华表的位置,并逐步要求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按方位的顺序来介绍天安门城楼的景物。
这个环节是本堂课的教学难点,这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并让学生的手、脑、眼、口都动起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加深了印象,突破了难点。
在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深入,让学生结合广场南面、西面、东面及中央的建筑物再来具体地介绍一下。这既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本堂课的难点。但是,在前面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十分扎实的铺垫:其一,是讨论三个导读题,完成课堂作业第5题;其二,是按方位顺序介绍“北面天安门城楼”的说话训练。所以在此,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一气呵成了。相信学生有这一个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当一个出色的小导游。在学生争先恐后、兴致勃勃的介绍中使本堂课达到高潮。
最后,运用课件辅助朗读的功能,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北京的美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落实本课的情感目标。
以上是本课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成功地驾驭多媒体计算机,合理地运用cai课件,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四)借助ca i优化练习,达成目标。
这个练习是针对本课重点设计的,它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让它来帮助教师完成课堂中反馈这—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获取反馈信息,并能及时矫正错误,从中获得学习的快乐,进一步达成本课教学目标。(以上说教学过程部分都是配合多媒体计算机课件演示进行的)
综上所述,大家不难发现,多媒体计算机所能提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它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说、手脑并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大家也不难发现,把多媒体计算机引入课堂,无疑是教师学的“利器”,具有十分明显的辅助作用和十分巨 大的潜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这将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二课时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群,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
一、说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1,巩固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2、重点、难点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课文。
二、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掌握词语; 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三、说教程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指名读第一段后问:读后知道了什么?强调“美丽”一词读重音,齐读。
3、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导朗读好:“又庄严、又美丽”,“又“字读重一点。通过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接下来,学习第三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两个词语。第四自然段出示课件让学生体验北京的美读后再讨论“你爱北京吗?为什么?再读第五自然段,并要用一种爱北京的语气来读。
四、不足的地方
1、是对一些重点的词讲的不够到位,例如:“矗立、庄严、宽阔、绿树成阴、川流不息、高楼大厦”等。
2、在第二自然段中忘了让学生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五、努力的方向 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设计教学,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北京》说课稿11
【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北京的春节》,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
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说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学习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查找有关老北京的各种习俗的资料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习本篇文章课后,学生可以将家乡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或了解更多有关春节习俗的信息,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说教法与学法】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过程】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回忆春节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回顾写作顺序,分清详略接着,我让学生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并让学生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然后教师做板书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民俗,体会表达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我让学生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选择你最喜欢一天深入地读文,读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画下来,并结合自己过年的感觉,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语言的`魅力
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学生学习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和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写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于是我问学生:中国的春节是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从腊八到正月十九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详细说起来恐怕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为什么老舍先生让“腊八、除夕、正月处一、正月十五”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写作的详略得当,语言的简练
五、课后小练笔学习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帮助自己提高习作水平,所以,在本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说板书设计】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板书应该简洁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本课板书如下: 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除夕: 真热闹
正月初一: 人们的活动
元宵节: 观灯(总—分—总)
详略得当印象深刻
《北京》说课稿1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京版教材第一册第九单元的学看钟表,由于水平有限,在设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指导思想我依据以下两点:
1、建构主义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身感悟和探究;
2、《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应该选择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的具体要求,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已有认知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学和动手实践认识钟表,通过对比观察会看钟表的整时和半时,感悟钟表指针指向的道理,体会钟表在生活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看钟表》是北京市义务教育改革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也是小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关于时间的知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首先认识钟面,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有1—12个数字,是怎样排列的;认识时针和分针。其次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几时半”时刻的方法,能正确读出这样的时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时间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进行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有许多关于时间的信息: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休息的时间、……况且大多数孩子在家庭、幼儿园已经了解了一些看钟表的方法,应该说许多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认识钟表”的知识经验。在上课前我也做了一些调查:
1、首先我找几名学生做了课前访谈,我拿着钟表分别问了整时和半时,有80%的学生都能正确的说出整时,但只有40%的学生能正确的说出半时,当我在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时,也仅有一两个学生能准确的说清楚认识钟表的方法。
2、我在班中做了调查问卷。
问卷表明,有91.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分清分针、时针。85%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整时,但一些学生在书写上还有问题,有71.4%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半时,并且只有25.7%的学生能够正确的画出半时,可见,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是粗浅的、感性的,不能真正掌握认识钟表的方法。而且多数学生表达时间的方式为几点、几点半。
为此,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各种生动的具体活动中学看钟表。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观察比较,总结归纳出认读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区分时针与分针。
2. 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3. 感受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区分时针与分针,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认读半时,掌握认读方法。
教学环节: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仔细听。猜猜他是谁?
2、师: 对了,答案就是钟表。生活中它有什么用啊?钟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他可以告诉我们几点上学,叫我们起床,你会看钟表吗?如果自己学会了看钟表,那该多方便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看钟表。
【设计意图:从谜语导入,激起学生兴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感受生活与时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认识钟表的重要性,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
二、自主感知钟面
1、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多了,你都见过哪些种类的钟表?你们想去钟表大世界看看吗?(出示图片)
2、师:快拿出你们的钟表,仔细观察,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数字、指针、格
3、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是朝哪个方向走的吗?(用手指比划一下)像这样顺着表针走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引导学生发现时针比分针走的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它们不停地在钟面上走着,随时告诉我们是什么时间了,该去做什么事了。
【设计意图:通过对钟面详细的观察,让学生明白两根针是如何按数字的方向走的,学生有了对顺时针方向的认识,头脑中有了表针走动的表象,在认半时的时候,学生自己就知道分针走过了7,是7时半,还没有到8不能是8时半。这样就分散认半时时的难点。】
三、动一动,认识整时
其实,小钟表不仅能帮小猴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校一天的学习和生活也离不开它。
1、老师也用时间记录了的一我们同学的一天,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为什么是8时呢?(几名学生说)(贴图)
对了,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个时间记录下来,先写数8,再写一个时间的时,读作8时。(板书:8时)
谁来完整的说说,8时我们在干什么?
2、时间滴答滴答向前走,转眼间,同学们上第二节课了,谁能完整的说说,现在是几时?你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快来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针和时针各指向几,就是9时?
3、时间过的真快,两节课结束了,同学们的大脑该放松一下了。10时是我们上课间操的时间,你知道,分针和时针该指向几吗?(出示图片)
生说
对,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就是10时。(出示钟表)
4、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3个整时的时刻,快来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出示三个钟面)
几名生回答: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8就是8时,指向9就是9时,指向10就是10时。(圈出分针,出示时间)
你们找到认识整时的方法了吗?
对,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用课件出示3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3个钟面的.分针都指向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培养学生进行思维的梳理,使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等思维活动,突出培养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发现和概括。】
5、拿出你的小钟表,播出一个你喜欢的整时,和同桌说一说,
6、刚才我们一起找出了认识整时的方法,此时,我们在干什么呢?(出示午餐图片)你认识这个时间吗?快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对,这个时刻就是12时整,他比较特殊,当分针和时针重合在一起,都指向12,这个时候就是12时整。你记住他了吗?
四、动一动,认识半时
1、吃完午餐后,同学们该午休了,从12时到1时,经过一个小时的午休,同学们该进行下午的学习了,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呢,快来看看吧,你认识这个时刻吗?(出示图片钟表贴图)
生说,1时半或2时半,
2、到底是几时半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3、请你仔细观察,从1时到1时半,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变化的?(出示动态指针)
生说变化:时针走到1和2之间,我们也可以说刚刚经过1,没到2.
分针从12走到了6,我们也可以说,走过了6大格
4、所以,当时针刚刚经过1没到2,分针指向6,这个时刻就是1时半。(圈出1、2,分针闪动)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5、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了家里,大家是怎么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一起到西西家看看吧。
6、这是几时半,小伟在做什么?(出示图片和钟表)
真聪明,这是5时半,西西在做。。。
请你仔细观察,另外两幅图中,西西什么时间在做什么?(6时半看动画片,8时半睡觉)
7、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三个半时的钟面,有了学习整时的经验,你们一定能够很快找到认识半时的方法。快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吧。(出示三个钟面)
几个生说:这三时钟的分针都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5,没到6,就是5时半。。。(圈出5、6、8)
8、怎样认识半时呢?
生说
对了,分针指向6,时针刚刚经过几,就是几时半。(出示重点字)你也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次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整时和半时的表针指向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9、播钟。拿出你的小钟表,拨一个你喜欢的半时,考考你的同桌。
五、情节引入电子钟表
1、经过了一夜的休息,西西自己起床了,没用妈妈叫,原来他有了自己的新手表,你见过这种时间表示方法吗?(出示起床图片,电子表)
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是电子计时法,你知道这是几时吗?
2、你在哪还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电子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认识他们吗?一起来看看这都是什么时间?(出示电子表)
生:第一个钟面上,是12时
怎样用电子计时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呢,先写12,再写两个竖着的圆点,最后再写两个0。读作12时。
3、第二个钟表是几时啊?生:6时半
你知道如何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它吗?
生:先写6,再写两个圆点,再写3和0
4、相信你也能用电子计时法表示出黑板上的时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应该如何表示,找两个同学到黑板上写。
六、拓展知识
现在有各种这样的钟表帮助我们表示时间,那你知道古时候人们如何表示时间吗?想不想看看。(出示图片并介绍)古时候的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发明了很多表示时间的方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下课后继续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计时方法,丰富知识,激发兴趣】
七、总结回顾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我们一起渡过了40分钟的时间,真快呀!同学们,时间就是这样,很快过去而且不会再回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好好利用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一、经过和大家一起学习,小猴已经会看钟表了,为了表示对大家的感谢,小猴邀请大家一起参加智力大闯关游戏。
1、第一关,连线(练习卷子4个表面)
钟表图:6时 9时半 3时 3时半
选项:3时半 6:00 9时半 3:00
分别说一遍确定方法。
第三个和第四个钟面上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3时和哪个是3时半的?
2、第二关,照样子写一些(卷子3个表面)
请你将钟面上的时间用两个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例子:9点 9时 11点的 4点半的
9:00
二、回家后制作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让你的星期天更加有充实。
【本节课的设计特点】
(一) 在动态中认识钟表。
学生伸出手指跟着钟表的指针顺时针转动,边走边数,体会顺时针方向。
教师利用钟表动态演示从1时到1时半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半时的表象认识。
有效的避免了学生错把1时半认成2时半的发生。
(二) 在对比中学看钟表。
第一次对比:凸显整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
第二次对比:区别整时、半时。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熟练的辨认整时和半时。
第三次对比:凸显半时表针指向特征,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的辨认半时。
(三)、本节课以情境以及联系学生的一天生活等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把对时间的认识融入到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在交流中巩固对钟表的认识。
教师的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出现意见的分歧,让他们自己说说为什么,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学生一步步对钟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对比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北京》说课稿13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北京喜讯到边寨》首先:
说教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西部风情”中的教学内容,这首管弦乐合奏是本章的欣赏曲目,展现的是一幅北京喜讯传到边寨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载歌载舞的欢乐、热闹场景。
说理念:
欣赏优秀的管弦乐合奏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扩大音乐视野。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感受管弦乐合奏的表现特点,能够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力目标:能够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并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启发学生体会人们听闻喜讯之后载歌载舞、热闹欢腾的心情。
说教学重点:
通过听赏,感受乐曲中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说教学难点:
分辨乐曲的音乐结构。
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讲解法;欣赏法;启发式教学;分析对比法
说学法:
感知、理解、想象;听辨;综合
说教学过程:
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将本节课设计为四个环节。
1.为乐曲命名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让学生听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以及展现的场景,并为乐曲命名,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板书课题,并播放多媒体课件《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再次听赏,
听赏之后,我对乐曲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乐曲是由郑路、马洪业于之后乐曲创作的背景进行介绍1976年12月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篡党夺权的阴谋,xxx。作曲家用苗族、彝族“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寨,各组人民载歌载舞、音乐的风格表现了万众欢腾的情景。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深受人民喜爱,已经成为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
通过对乐曲背景的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
2.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分辨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首先,我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仔细听辨音乐,在听辨的过程中找出各自不同的风格(重点听辨第三和第四主题)听辨之后,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很快找到乐曲多以135三个音为主,在第四主题中有一个降3的音,我告诉学生:这是苗族音乐的典型特点。再次听赏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在听到降3的时候举起右手,这样,便能很快分辨出音乐的风格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分辨乐曲的结构这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因此,我把本环节分为三个小点来进行逐段欣赏、分辨。
A.引子与第一部分课程大纲要求,欣赏歌曲教学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从直观入手,使学生如临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因此,这部分,我鼓励学生在听赏的同时,找出音乐中出现了哪些乐器及模仿了什么声音?音乐表现的是怎样的场景?在引子部分听赏时,学生们很快找到领奏的乐器是圆号,两只圆号模仿了号角声,给我们展现了号角在深谷里的回音,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部分以后,我分别弹奏三个乐段,学生逐段进行分辨,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节奏之后,乐队以很强的力度奏出热情奔放的旋律,使我们一下子就置身在万众欢腾的群舞场景之中,这里,我带动学生用拍手、跺脚的形式打出节奏。而第二乐段中,双簧管奏出了轻快活泼的旋律,与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学生们在听赏和讨论的'过程中,还找到乐段中出现了短笛、长笛、弦乐和铃鼓。
这时,我要求学生们拿出道具,分组进行模打节奏,体验情绪,带动了课堂气氛。进入第三乐段的分析,在第三乐段,小号起到了呼应式的模仿效果。我们一起跟琴演唱这段。分析完三段音乐之后,师生一起总结出第一部分的情绪是热烈、欢快的。并分组带有感情地演唱引子与第一部分旋律旋律.
B.第二部分
继第一部分之后,先欣赏第二部分旋律的多媒体课件,利用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将乐曲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于学生眼前,画音结合。
之后,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第二部分旋律的乐谱,边看乐谱边听我弹奏,还可以轻声哼唱旋律,并想一想:这部分旋律中再次出现了什么?它与旋律A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通过感知,在脑海里想象这段旋律所要表现的情景。
并自主发言:
旋律中再次出现了降3,这是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像是一位姑娘跳起了优美的舞,这是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我相机找出几位同学用即兴舞蹈来展示。而旋律A像是众人在欢快的共舞,情绪很欢快。同时,分男女生演唱第二部分旋律与旋律
A(男生唱旋律A,女生唱第二部分旋律)
C.第三部分与尾声
师生一起听赏,然后,我弹奏乐曲,学生视唱乐段。在视唱过程中划出第三部分结构(由两个乐段和尾声构成)。并一起总结第三部分最明显的特点:再现了旋律A。并且将两段旋律进行对比:第三部分旋律较旋律A的情绪要欢快、激昂。我再启发学生说出这一部分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及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场景?由于之前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们对部分乐器都比较熟悉了,所以,问题提出之后,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所有出现的乐器:小号奏出了粗犷、热情的旋律,与后面小提琴奏出的轻快、跳跃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一幅小伙子与姑娘对舞的场面。最后,完整地将乐曲听赏一遍,感受不同部分的不同情绪,全班再次分男女生进行即兴表演,在合作学习中将音乐升华。
4.拓展延伸
完整地欣赏乐曲之后,我将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第二部分最好用舞蹈来表现。
其他部分可以用打击乐器或动作来表现。鼓励学生自主发言、讨论,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指导学生表演。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音乐情境。
在课后,我建议同学们尝试着为乐曲创编舞蹈,为乐曲编写一份管弦乐合奏配器表。让学生在试着为乐曲创编舞蹈,为乐曲编写一份管弦乐合奏配器表。
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的热情。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北京》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八年级地理教材中第六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北京的基本概况、北京悠久的历史、以及北京现代城市职能及其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八年级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的一节内容。
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简要的分析。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大都市的城市职能和未来的发展趋势。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以及学会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4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中北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及北京市的未来发
展方向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及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的措施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中倡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孩子们通过读图分析、合作探究来掌握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施本节课教学,完成既定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概用时3分钟。
为了避免一开课就是老师说学生听的沉闷气氛,我将先播放《奥运会吉祥物的宣传片》,设置如下问题;如在动画片里你看到了什么?第29届奥运会在哪里举行的?这样一问一答,学生的思路就被我带到了本节课的学习轨道上,开始了今天的北京之旅。
板书六.1北京
2、自主学习,了解北京。大概用时8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19页到20页的活动内容,了解北京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通过自主学习及学生交流,学生会掌握北京所在的位置。
板书位置:华北平原北部边缘地位:首都
知道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边缘,被告群山,面向渤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3、合作探究,知晓北京(大概用时10到12分钟)
八组分组完成四项任务:
任务一:1949年建国,为什么建都北京?(1、5组)
任务二:分析北京的职能。(2、6组)
任务三:了解北京的历史。(3、7组)
任务四: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4、8组)
4.班级交流,认识北京。(8——10分钟)
每项任务以一个小组为核心发言小组,另一小组作补充,其它小组学生边看书边注意倾听,并适时质疑。在学生交流中教师做以恰当点拨。
在任务一的交流中,学生会从北京的位置、地形地势、气候特点、交通地位、周边物产等方面,全面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任务二,北京的职能。配合学生的介绍,教师适时插入一些视频和音乐,如人民大会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历史博物馆、外国大使馆等。让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用,理解北京作为首都的重要地位,把握它的职能。
板书:三、职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任务三,了解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教师配以《故乡是北京》背景音乐,让学生介绍北京的悠久历史,介绍现存的名胜古迹。学生会知道从金代开始建都,先后有金、元、明、清四代建都北京。现存名胜古迹颇多,如八达岭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明清故宫、天坛、颐和园等。
板书:历史金、元、明、清
名胜古迹
任务四,在理解北京现代化进程时,教师播放一组北京现代化建筑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前面的图片风格有什么不同,然后跟学生强调把北京建设成为既具有古典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才是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板书建设:
1、基础设施
2、高新技术
现代化都市
5、链接生活,建设北京。大概用时6到8分钟
让学生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来发表自己对北京未来建设的想法及策略。
6、汇报小结,更爱北京。大概用时3分钟
孩子们汇报本节课的收获,提升爱国主义情感。
以上是我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一节的教学设计,相信学生在我的精心指导下,会轻松愉快的学习本课,并完成即定的学习目标。
谢谢评委老师!
板书设计:
首都北京
一、位置:华北平原北部边缘
二、职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城市
三、历史:金、元、明、清古迹
四、建设:现代化大都市
《北京》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北京亮起来了》,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本组教材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专题编写的。
课文描绘了首都北京那五光十色、辉煌明亮的夜景。围绕“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一句,课文具体介绍了华灯高照的长安街,环形路上的立交桥,焕然一新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古老的故宫等不同的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自主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丽景色。
3、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
其中1、2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3个目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词句非常优美,但这一切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更何况二年级的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我的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时空的距离。通过生动的课件去冲击学生的视觉,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第二部分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配上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读,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然后,紧紧围绕“北京的()亮起来了”这一主线,由扶到放,图文结合,细细品味北京夜景的美,让学生喜爱北京的'夜景,让他们豪情满怀,最终发出来自内心的赞美。最后想用歌声再次激发学生爱祖国、爱首都之情,把教学推向**。
3、以读代讲,注重朗读指导。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图文结合品味语言,理解词句含义,力求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朗读和背诵自已喜欢的句段,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由扶到放,图文结合,自读自悟,感受北京夜景的美。利用精美图片理解词句含义,避免了枯燥说教。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1、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2、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3、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4、拓展,内化一些语言。
(一)导入,产生一种向往。
第一步: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北京有庄严、神圣的天安门,有金碧辉煌的故宫,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天安门广场。到了晚上,他更是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在学生激情澎湃的回答声中,我随机播放北京夜景图。
1、欣赏完北京的夜景图,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2、在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感想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初读,体验一番美感。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书中的拼音帮忙。
2、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我创设“为北京点亮灯光”的识字情境,指导学生读准四字词语。将初读反馈和字词教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完成生字的教学目标。
3、同学们已经感受到“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谁愿意分小节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每当夜幕降临,北京的哪儿亮起来了”。
①请你们想象一下,当你来到这个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你会说什么呢?
②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③全班齐读,走进美丽的北京夜色。
(三)、研读,品悟一番美景。
第一步:欣赏长安街图片,感受动静结合的美。
1、让我们再一次近距离地走进北京的街头。漫步在长安街上,,静静地看,细细地赏。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哪些词语看出长安街亮起来了?第二步:拓展“犹如”的内涵,感受丰富多彩的美
2、你还喜欢夜晚北京的哪个地方?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这句话。
①“犹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环行路上,一座座立交桥(好像/好似/就像/好比)道道彩虹。
①这里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北京的立交桥这么美,难怪你喜欢呢!请你读读这句吧!
2、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请大家展开想像的翅膀,用上()犹如()
3、这么多灯汇集在一起,装点着美丽的美丽的北京,使整个北京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让我们在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话。
第三步:对比白天与夜晚,感受“不夜城”的美。
第四步:抓住“古老”与“年轻”,感受“矛盾”的美。
1、夜晚的北京还有哪里吸引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一束束灯光照着古老的故宫,长长的城墙和美丽的角楼倒映在湖面上,银光闪闪。十分动人。
2、“古老的故宫变得年轻了。”为什么书故宫是古老的?为什么说故宫变得年轻了?
3、谁愿意读出如此年轻而又漂亮的故宫啊?
(四)、齐唱歌曲,升华主题。
五、说板书设计
12、北京亮起来了
灯光长安街:华灯高照明辉
的的环形路:道道彩虹
海世王府井:焕然一新
洋界故宫:银光闪闪亮煌
设计板书意图:
1、这样板书简洁扼要,它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同时,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学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审美情趣。
【《北京》说课稿】相关文章:
《北京》教学反思04-22
《北京》优秀教案09-05
北京教学设计及反思04-06
【精品】北京教案4篇05-09
《匆匆》说课稿04-28
《童趣》说课稿06-09
《水》的说课稿06-09
生物说课稿11-14
关于说课稿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