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说课稿

时间:2024-08-26 10:44: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明》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说课稿

《清明》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清明》,作者杜牧描写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清明时节的景象,借春雨绵绵寄托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惆怅感伤无限哀思。这是一首叙事诗,寓情于景,同时也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十分简洁,通俗易懂,音韵和谐。四年级的学生学了一定的古诗词,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诗歌的方法。《清明》这首诗所表达的茫然若失的心情,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对此需要积极诱导,通过重点字、词的'解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同时要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最终化解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大意,并熟读成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品位诗歌丰富的内涵。

  2、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幅图,描绘的是中国哪些传日吗?(通过图片,激发学生对于了解传统几日的热情,从而引出清明节?)

  2、播放微课视频,导入古诗《清明》,尽可能的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

  3、介绍“清明”

  清明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季。在这个节日里按照惯例,家人应该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是踏青游春。

  4、作者简介

  杜牧(803-825)字牧之,唐代晚期著名的诗人。人们把他与杜甫并提,称为“小李杜”。

  5、读诗

  (1)依照课本,自学古诗

  “老师待会儿要提问哦,认真看,可以读出声音来的”?

  (2)找同学,读古诗——“好,读的非常好!”

  “有哪位小朋友感觉自己比他读的还要动听?大胆的举手!”

  “好,我们为她的勇气,鼓掌!”

  6、解释具体字词——“我们已经预习过了”

  A、“雨纷纷”——春雨绵绵,淅淅沥沥(图画上显示的)

  想一下“如果你置身于这样的雨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B、“欲断魂”——欲、将要;断魂:形容心里十分的哀伤、痛苦。

  C、借问:请问

  D、“牧童”——放牛的小孩儿;“遥指”——指向远方;

  “杏花村”——杏花盛开的地方?

  7、简述诗意:(注意看背景图)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请问哪里有喝酒的地方?

  放牛的小孩用手指着远处杏花盛开的地方。(欣赏图片)

  “诗中哪一句,没有在图画中表现出来?”——“路上行人欲断魂”

  8、思考:在这个节日里按照惯例,家人应该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是踏青游春。可诗人为什么“欲断魂”可能由哪些原因?诗人又是怎样消除忧伤之情?大家分组来讨论一下:

  借酒浇愁

  A、思念亲人,怀念故友

  B、郊游无人陪伴

  C、踏青却没有找到春天的痕迹

  8、分组合作,探究、小结。

  (1)请学生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2)根据诗歌,用自己的话叙述诗意。

  (3)体会作者心情。

《清明》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说教材内容:《清明上河图》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它主要是描写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内容以及它的地位。使我们认识到这幅画的宏伟,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读代讲的模式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让学生课前去查《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相关内容,课堂中,我让学生自读、齐读、默读通过自读自悟发现并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重点: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和古代人民智慧的卓越,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内容不应该只限于《清明上河图》本身,而是要一它为例子多介绍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国际的一些艺术典型。根据这一要求,我可以告诉学生清明上河图是国画中的工笔画,国画是我国的三大经典之一,其他两个是京剧和中医,这三者并称中国三大国粹。我还可以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著名画家及他们的作品,如唐朝“画圣”的吴道子、清朝时期的郑板桥、现代画家齐白石;外国画家有达芬奇、凡.高、毕加索

  难点:在突破教学难点方面,我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和方法,独立阅读思考,与同学合作探究,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为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并解决一些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与其他同学交流,最后老师再点平。

  四、说教学方法

  1、对话教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据此,在本课教学中应极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宽松交流互动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3、以读代讲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本课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读读、说说、议议等环节,引导学生采用默读、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师生共读,深情引读等方式,反复品读玩味,结合读中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真切地感受文本。通过朗读,因声悟情,以声传情,熏陶感染内化,体现了语文学习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五、说学习方法

  在本课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积累运用的学习方法!

《清明》说课稿3

  说学情:

  小学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律性不强,但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丰富的想象力,结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并运用到教学中,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在学习中加深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根据本课教学的特点,把“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寄意”确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文中相应句子的深层意思不明确的特点及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确定“引导学生理解介子推写的血书的含义”为本课时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说学法:

  在教学中,我将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组织学生根据课文需要去查寻、搜集有关资料,拓展阅读范围。

  说教学过程:

  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为五个环节来具体实施教学。

  交流感知→研读共品→相互释疑→巩固拓展→总结提高。

  一、交流感知

  认读生字、检查预习情况。

  指名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研读共品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君臣对话的部分可分角色朗读,认真体会介子推和重耳对话时的语气。

  【设计意图】朗读的训练在三年级尤为重要,分角色朗读是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读中将情融于人物,与人物同欢共喜,读的到位,对于更好的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指名读课文的4、5自然段。体会介子推回绝了重耳的重用和感谢,可以从中看出介子推的高贵品质。(不图回报、不被利益所动,关心国家兴盛,理解百姓疾苦)。

  【设计意图】本文的内容暗含的东西较多,课文的难点也在这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将难点分化,化难为易。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正是将难点化解,取众人之长。教学中始终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三、相互释疑

  1、说说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

  (如果没有介子推用生命来激励他,晋文公就没有后来的功绩,所以介子推是晋文公成为明君的重要因素。百姓们安居乐业,对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当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说的训练尤为重要,说好说不好都要说,要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口语表达的训练要体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角落。”

  四、巩固拓展

  连一连

  春节 农历正月十五 七夕 阳历一月一日 元宵 阳历四月五日 元旦 农历七月初七 清明 农历正月初一 中秋 农历九月初九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重阳 农历八月十五 在这些节日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后讨论、查阅相关资料达到做题的目的,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同时能使我国的传统节日得到充分地弘扬和发展

  五、总结提高

  在上一节课对课文生字词学习和简单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本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深入学习。不仅了解了清明节的由来,同时也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了“清明”的内涵。

  【整体设计意图】

  整篇课文的教学,紧紧围绕“清明节怎么来的”展开,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紧紧围绕着课后习题来展开思索,由疑入手。人们常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本课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的目标。

  其次,教学中,让读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将课后的问题顺利解决,从而理解清明节为何而来,进一步地认识中国传统民俗,对晋文公和重耳的高尚品格有所了解。让学生在读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地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说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时我从问题入手,再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以此为抓手,解词析句,探究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知识、能力、情感共同提升。例如:在学习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在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和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在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让学生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还有,对重点的句子感悟,也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

【《清明》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6-25

《寓言》说课稿01-31

《背影》的说课稿02-10

称赞说课稿01-16

雪儿说课稿01-09

《散步》的说课稿01-10

《观潮》说课稿11-13

关于说课稿11-19

《将心比心》说课稿12-21

《海燕》说课稿11-29